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
以下是一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一、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孔子思想、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等。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名著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名著阅读,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
通过名著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名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和品德教育。
三、利用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启蒙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启蒙教育,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这些故事通俗易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理念,适合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通过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四、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课堂、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文化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下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几点方法和建议:一、选取适合的阅读材料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或者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材料作为阅读内容。
例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小说,以及一些著名的古诗词、童谣等。
这样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利用名言警句和成语教育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和成语,它们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或成语,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和思考,理解其中的深意,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和表达中。
通过学习名言警句和成语,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诗词比赛、书法比赛、传统手工制作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四、注重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注重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
在春节期间可以教授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民间故事,在清明节可以讲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等等。
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和传说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如孔子的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等等。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讲解这些传统文化故事和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深意,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故事和传说对人生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师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他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也能在未来的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基础知识,更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如何渗透?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注重传统文化背景的介绍和梳理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他们讲解传统文化背景,尤其是与所学语文内容相关的部分。
比如,讲解古人用于描写风景的词句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山水诗派》、《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与山水诗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讲解成语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成语的来源和历史典故,培养学生语文的文化修养。
二、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选材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好能选择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进行讲解。
比如,选择《三字经》、《百家姓》等中国古代经典作为基础阅读材料,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选择《红楼梦》中的部分精彩片段进行朗诵并探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人情世故、文学的丰富性等,从而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领悟大众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加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和体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传统民俗、中国茶道等中华文化,同时还可以参观博物馆、古迹等文化遗址,从而深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渗透,小学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学习中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中华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将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让它得以承传和传承。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觉。
一、注重教材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材的选择,尽量选取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课文和教材。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格言联璧》等经典文化读物。
通过这些经典文化读物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
二、结合学生生活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例以及走进社区、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当地的古迹名胜,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或者通过实地采风、画山水、写景观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样就可以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语文教材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教师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程中。
可以通过讲故事、赏诗词、学成语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还可以结合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学习优秀的汉字、了解传统的文学艺术,感受诗词的美妙与情感。
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歇后语、谚语等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可以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茶文化体验活动、汉字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更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比如《孟子》、《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
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许多形式和途径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触、了解、体验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文化传统的自豪感。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课文内容和教学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课文内容和教学形式为主要途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选择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课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理解、在实践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古诗词的赏析、传统节日的习俗讲解、民间故事的传承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开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开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在学校内设立中华传统文化角,陈列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工艺品、图片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如春节文化大礼堂、端午龙舟比赛、中秋赏月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每位语文教师的使命。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诗词赏析、古文阅读等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和题材。
在编写语文教材和选择阅读题材时,可以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选取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通过解读和分析让学生熟悉古人的情感和思想;选取一些经典的古典小说,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选取一些传统戏曲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包括音乐、绘画、舞蹈、戏曲等等,这些元素都可以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可以通过欣赏传统戏曲演出、赏析古代绘画作品、学习传统舞蹈动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四、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充满智慧的格言、谚语和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和分析这些故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生智慧。
可以选取一些寓言故事,引导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来思考道德、责任、友情等等,培养他们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五、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倡导的是仁爱、和谐、礼仪、诚信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石。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传统节日习俗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小学语文教育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一、在课文中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通过课文朗读、解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典故、道理,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利用文言文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一些优秀的文言文作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以通过朗读、解释、模仿等方式,让学生亲近古代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注重传统节日的教育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文化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意义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借助名人故事传承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通过名人故事,让学生了解名人的成就、品德,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五、通过经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情感经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经典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诗词的意境、内涵,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六、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比如参加舞龙舞狮、学习书法、绘画中国传统画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
教师需要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等多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目标。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修养。
下面将介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几种方法和注意事项。
1. 选取经典课文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课文给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让学生们在朗读和背诵中逐渐了解古代的诗词、文章和故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师可以选取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2. 传统文化诵读在课堂活动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诵读比赛,并特意选择一些古诗词、文言文或名篇段落进行操练。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情表达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入相应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诵读的对诗词和文章的背后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
3. 传统文化故事讲解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讲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如《孔子与小燕子》、《愚公移山》等,让学生们在故事中了解古代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在讲述故事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理解。
4. 传统文化鉴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作品的鉴赏活动,如古代绘画、书法、戏剧、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欣赏和体验。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表现,还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论和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传统文化节日的活动,如中秋节的赏月、端午节的吃粽子、春节的舞龙舞狮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节日的习俗和风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升级和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综合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做一些探讨。
一、“古文观止”教育“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古代名篇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古代文化,激发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名篇展示和讲授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桃花扇底,春色满园”、“天生我才,必有用”等名句。
二、德育教育传统文化中注重德育教育,强调道德修养、人伦之义。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用传统文化里那些具有道德启示的故事和传说来模范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譬如《百家姓》中的“慎独”、“自强不息”、“宽以待人”等,或是《中国古代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勤学力行,不辱使命”等等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德育内容。
这些形象的语句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净化他们的心灵,树立他们的忠诚、勤奋、善良、正义等品德。
三、诗词教育古代中国的文学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诗词。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孩子比较活泼,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因此在课堂中课文中可以放一些古代诗词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更加迅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譬如李白的“青山不隐,钟山已出;秋水共长,天地万象”等等,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
四、成语教育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特别之处,其流传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成语不仅仅是词汇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中国文化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当注重成语教育。
成语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国文化,从中了解那些古老的文化价值,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有是非常有帮助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艺术精髓。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其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一、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传统美德教育的素材。
例如,《孔融让梨》一文通过讲述孔融将大梨让给兄弟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懂得谦让和分享;《司马光砸缸》一文则教育学生要机智勇敢、乐于助人;《愚公移山》一文则强调了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这些传统美德教育素材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传统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例如,《春节童谣》一文通过讲述春节的习俗和传统,让学生了解春节的由来和意义;《端午粽》一文则通过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和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节庆文化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传统艺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包括书法、绘画、剪纸、诗词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咏鹅》等诗词作品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还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对韵歌》一文则通过简单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传统诗词的魅力。
此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关于传统绘画和剪纸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技巧。
这些传统艺术文化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四、传统民俗文化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习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关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介绍。
例如,《重阳节》一文介绍了重阳节登高、赏菊等习俗;《元宵节》一文则介绍了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等习俗。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引言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选取经典作品进行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进行阅读。
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些作品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三、开展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古诗词进行教学,通过赏析、吟诵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丽和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和意蕴,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境界和思想情感,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比如举办传统文化讲座,聘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意义;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汉服展示、传统手工制作、传统舞蹈等;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比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五、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
比如在讲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作品时,可以讲解他们的职责和处世之道;在讲解古代礼仪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传统礼仪的体验;在讲解古代名人故事时,可以通过模仿他们的行为举止,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加融入传统文化,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质。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一、选取经典作品和古诗词:在教学中,应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作品,如《孔乙己》、《聊斋志异》等,通过阅读、解读、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也可以选取一些古代的优秀诗词作品,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让学生背诵、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修养,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注重经典名著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等,通过适当的阅读和解读,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朗读、改编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在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
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如春节的舞狮、端午节的赛龙舟等,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寓意和文化内涵。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建筑、服饰、食品等方面的应用,如中国传统的园林、旗袍等,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培养传统文化的修养和道德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道德经典,如《论语》、《大学》等,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和实践,如制作手工、品尝传统美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
通过选取经典作品和古诗词、注重经典名著的教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以及培养传统文化的修养和道德观念等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选择适合的经典文学作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的经典文学作品,比如《三字经》、《弟子规》、《格萨尔王传》等,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组织传统文化诵读活动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组织传统文化诵读活动,邀请学生朗诵古诗词、名篇段落,让学生在诵读传统文化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知识竞赛
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传统文化主题的知识竞赛,通过问答、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竞赛中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能力。
五、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场所,比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注重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的传统文化作品,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成为生动活泼的一部分。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1.引入传统文化经典
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一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诗经》等,以及相关故事、传说、诗歌等。
通过阅读和讨论这些经典,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理念。
2.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可以在校内举行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展、中国结制作、剪纸、围棋大赛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在玩乐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中。
在讲解课文时,可以注重对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
4.传统文化相关习作
可以组织学生写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习作,如写景诗、古文咏史等。
通过写作的方式,让学生抒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培养他们的文学写作能力。
5.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6.拓展阅读材料
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阅读材料,如古代名人故事、传奇故事、神话传说等。
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让小学语文课程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感。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1. 文言文阅读:让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古代文言文,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通过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了解古代的风俗和思想。
老师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向学
生讲解一些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2. 学习古诗词: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古诗词给学生背诵,如《静夜思》、《咏鹅》等。
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古代诗人的
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民俗传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通过讲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4. 文学名著: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讲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
展以及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和丰富。
5. 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在课外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茶道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施,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
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德、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价值,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宝贵财富。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凝聚人心、传承文明、培育国民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育是孩子接触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由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关人物、故事、节日、习俗等生动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讲述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了解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
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了解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等。
2. 以经典文本为载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经典文本,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古诗词、古典文学名著等,通过赏析和体味经典之美,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素养。
可以通过阅读古代名人的诗文、历史文献等,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了解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通过课外活动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除了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举办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故宫、中国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展示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展示自己喜爱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 促进学生发展多元智能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多元智能。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和情感,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展多元智能。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课文选择在语文教材中,应该精选一些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特点的课文,例如古诗词、童话故事、寓言等,这些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可以从这些课文中选取一些重要的词语或成语,并通过解释、运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二、扩展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选择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如《古代文学导读》、《国学经典解读》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意义。
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所读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三、语文活动通过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写春联、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情景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情景,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在教授古诗时,可以让学生穿上古代服装,模拟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古人的思维和情感。
在学习成语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故事比赛,让学生通过故事情节来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
五、美化学习环境在教室中,可以布置一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装饰物,如中国画、剪纸、书法作品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和表演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美的感受和追求。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可以使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
1.课文选择:选择一些古诗词、经典故事和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作为教材,让学生在课文中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传统文学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增强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3.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在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节
日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4.民间故事传说:通过讲述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
和价值观。
5.书法、绘画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艺术的元素,如书法、绘画等,培养
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渗透和传承。
下面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些建议:一、开设专题课程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通过课堂讲解、文化体验、亲身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可以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传统民间文化、经典诗词等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二、启发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探索传统文化。
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猜测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和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还可以引入互联网资源,选择一些有益于学生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网站和应用程序,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四、课外活动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古诗文朗诵比赛、传统文化体验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这些活动可以是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五、故事阅读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阅读,如名人传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事件和传统价值观。
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他们从故事中提取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六、课文创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创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文、小说、故事中。
通过给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背景资料和素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编写一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文或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1. 文本选择:在课文的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丰富的作品,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
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悟。
2. 老师讲解: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后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在讲解《孔子》这篇课文时,可以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理念,让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3. 课外拓展: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读书活动,在读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如组织学生读经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等,引导他们了解古代文化、古代风俗,并从中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和启发。
4. 诗词鉴赏: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情感陶冶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教学一些古诗词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理解和吟诵古诗词,从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创设情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通过扮演古人、参观历史古迹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以上这些渗透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习文字、语法,更是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需要与学科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以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
在课文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作品,如寓言故事、古诗词等。
通过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价值观念。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让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来启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比如在讲解《弟子规》时,可以问学生如何看待孝、友、诚、信、正义等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实际经历中进行思考和体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
然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或受启迪,或明事理,或表情感,或赏名景……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使然,更是必然。
我们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一、汉字教学中体会传统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学生学习识字,不仅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且要了解汉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汉字有形声、假借、会意、象形等之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则不需要这样细细讲解。
我们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教孩子们学汉字。
如在教一年级《家》时,教者先出示了“家”这个字从古到今的字形演变,然后告诉孩子,“家”由两部分组成。
跟着给他们讲个小故事,上部分的“宀”指的是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豕)。
为什么呢?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以游猎为主,后来,他们将捕获到而又吃不完的动物养在家里,这里面就有猪,后来,人们喜欢养猪、吃猪肉,而养猪越多就代表财富越多,所以,他们看来,家中有猪,生活才能安定,那样的家叫做家。
又如彩虹中的“虹”学生容易写成“红”,因为孩子们认为彩虹与色彩有关,绝不会认为“虹”应与“虫”有联系。
然而古人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在古代,“虫”不仅指昆虫,还包括龙、蛇一样的动物,故古人造字“虹”。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
汉字身上蕴含着深层的意念。
这种深层的积淀既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外在因素的渗透,又受制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精华所在。
汉字中的形声字,形旁多表意,可以此来传统的文化。
如“贝”字作偏旁的字多于钱币有关,就可以以此来渗透古代的钱币文化。
贝,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海贝形,本义是海贝。
但为什么后来从“贝”的字都与钱财有关呢?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我们的老祖宗又是从远离海岸线的黄土高原而来,因此那时贝壳显得不多见而珍贵,被当做货币使用过,被赋予了“钱财”和“珍
贵”的含义,在先秦时期贝就具有币的作用。
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
于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
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二、古诗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因此,古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用中华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
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都是抒发爱国情怀的名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都深含诗人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这类古诗,我们可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诗人的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当然,在没讲古诗之前,学生对它的认识可能仅是手中的资料文字,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
不过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带着些对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去体会诗意,感悟诗情。
在学完古诗之后,再次回头来重读这些资料时,学生便会有更深的体悟。
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更能从中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
诗是诗人生活的写照,是诗人情感的倾诉,一首诗就是一幅活动的画卷。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中评唐代王维的诗曾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而这诗画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如《鹿柴》,表面上看是一首意思简单的山水小诗,描绘的是一幅清幽安宁的画面。
但是在这简单的诗意深处,却是要告诉我们古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也是对于生命的态度:自然是富有灵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在“简单”中享受生命的宁静。
这也许对于如今每日匆匆忙忙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人生态度。
古诗在语文课堂上可谓是无所不在,课前,在导语中引用与课文相关的诗句,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课文结束时,亦可以用诗句总结,升华课文主旨,丰富知识积累。
三、经典诵读中积淀传统文化
“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无一不是诵读的经典,都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以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它们易于诵读,脍炙人口。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则告诉我们人自身的努力学习及其重要。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
每节语文课前预留五分钟来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PPT等,亦可以挖掘于此相关的小故事,增强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不仅学习到了生字,还能够对所
讲述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日积月累,既是丰厚学生知识积淀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四、书写中弘扬传统文化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汉字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从实用逐步发展为一门能够抒情写意、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精髓的代表。
写字质量和写字习惯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汉字的规范化书写与使用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与历史使命。
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专心致志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美观。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老师都会安排时间辅导孩子们写字,尤其是一年级刚开始学写字时,老师指导得尤为细致,如写“田”字,首先要求学生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强调三个“一”,然后让学生观察出“田”的起笔在田字格的具体位置,最后再随着老师特有的语调、语气和语速轻轻发出的指示一笔一画地写。
而在中高年级,适当的引入书法教学,可以在高年级增设书法课。
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
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让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
高年级可以上书法欣赏课、临摹课、练习课等,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
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的章法也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牝牡相衔,彼此渲染,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关注与努力,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即阅读、欣赏、写作能力、心理精神品质有很大的作用。
我想,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为坚守祖国的传统文化尽一份力,让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