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模板第3课

合集下载

高年级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模板设计

高年级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模板设计

高年级精读课文教案设计模板一、导入1.可以利用本单元主题、音频、视频、谜语等形式导入新课2.板书揭题,引导学生读题质疑3.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一课:1.谁借箭?他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最后借到箭了吗?)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理清文章层次做准备二、初读课文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例如查字典、请教别人等,不熟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怎么停顿合适。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不认识的字和读不通的句子,老师怎么读的。

4.同桌合作读文:帮老师听一下你的同桌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如果有,你教他读几遍。

5.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其他同学说说他读的怎么样?三、检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1.回文识字:回到文中读带有生字生词的句子,圈画的生字生词多读几遍2.突破难点:出示生词,指名读,读错的,大家帮他想办法识记3.理解词义:结合具体语境、利用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或者做动作、换词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4.自选一个或几个生词说一句或一段话5.指导书写:(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2)动笔圈画: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什么地方容易写错?用笔圈出来(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范写讲解书写要领:结构特点:左右结构:以竖中线为准,左边一半,右边一半,有的是左窄右宽,有的是左宽右窄。

上下结构:以横中线为准,上边一半,下边一半,注意上下两部分要写的扁一点。

左中右结构:中间部分要写在竖中线上,每一部分要写的狭长一些。

关键笔画:写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的笔画,有利于找准字的重心(4)学生动笔写字,师巡视指导(5)展示学生写字,大家评议四、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解决课前“读课题提出的问题”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哪一部分写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草船借箭”的经过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经过”?哪些自然段又写了“草船借箭”的结果?3.概括主要内容: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还可以利用其他方法,如文题扩展法、抓重点段法、抓中心句法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桂花雨》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家乡桂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桂花对作者的重要意义,展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3课,紧随《草原》和《月光曲》之后。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但针对不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有所差异。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各有不同,这将为课堂讨论和互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对桂花的描写,表达出的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课文音频:下载课文对应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桂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桂花的美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
教案(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感受课文的意境。

3.能朗读课文,表达感情。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让学生理解桂花雨对人们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课本、黑板、粉笔。

2.ppt课件或图片。

3.雨滴贴纸或其它教具。

4.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开场(5分钟)
•老师引入主题,简单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新词(10分钟)
•老师给学生介绍生词并呈现词义,让学生正确读音并理解意义。

3. 课文朗读(15分钟)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展示情感。

4. 课文学习(20分钟)
•深入讨论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讨论桂花雨对人们的启示。

5. 情感表达(10分钟)
•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他们对桂花雨的感受。

五、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课堂重点。

六、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复习课文,背诵生词,写一篇感受《桂花雨》的短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桂花雨》这篇美丽的诗文。

初中语文精读课程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精读课程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课文所涉及主题的思考与感悟。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2. 难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激发兴趣: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和相关知识。

3. 学生自主归纳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课文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旨,强调文章重点。

(四)课堂展示1. 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巩固练习1. 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讲解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题完成情况。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2. 教学辅助资料:相关课外阅读书籍、网络资源等。

3.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课文内容、作者背景等。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3课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3课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初读诗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草原有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其美丽,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1.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今天,我们将学习《古诗词三首》。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2.理解诗题,读通诗句课件出示课题:《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指导书写:注意“德”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

(2)引导学生抓住“宿”“六月二十七日”,知道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望湖楼”.(3)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习任务二:根据课前布置的自主预习卡,结合自己的完成情况,汇报预习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学会在预习中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研读课文打好基础。

)课件出示自主预习卡。

1.同桌交换“自主预习卡”,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

2.同桌互看,对方提出的问题探究能不能解决。

3.选择一两位同学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学习任务三:精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变化之快(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绘的雷阵雨的变化之快,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词大意。

3.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1)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提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知道描述的时候要加上“好像”“仿佛”等比喻词才能准确表达诗句的意思。

看到这幅画面,你会联想到哪些四字词语?【预设】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滚…和“黑云翻墨”比较,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诗人用新奇、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乌云扩张、蔓延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一变化几乎发生在一瞬间。

(2)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提示:描述画面,同样体会比喻的贴切、新奇,感受雨的大和急。

(3)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语文第1课3课时教案

语文第1课3课时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第1课《藤野先生》教案
3课时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过程与方法: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布置作业2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四、板书设计
事情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可贵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小学语文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小学语文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小学语文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3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写“德"1个生字,学习“宿”多音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通过诗歌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难点:通过诗歌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播放歌曲《宿建德江》诗人孟浩然,在41岁的时候,他远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外地流浪,经过建德江的时候,天色已晚,他停下了船,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乡。

于是,他的心情很不好,拿起笔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宿建德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认识作者:孟浩然4.了解写作背景字词梳理:会写生字词:“孙"。

学习生字的结构、部首、组词、造句和书写指导。

词语释义移舟:漂浮的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客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客:指作者自己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近:亲近。

理解诗意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自读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梳理归纳:概括诗的写作特色?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品读感悟:小组讨论: (1) 《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2) 移舟泊烟渚,可以感悟到什么?(3)日暮客愁新,我们了解什么?(4)按野旷天低树,我们知道了什么?(5)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6)概括诗的写作特色。

交流、总结:1.《宿建德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宿建德江》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了寒江、小舟、孤月、独客、老树、旷野,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天窗》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天窗》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天窗》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所写,通过描述一个小孩在屋顶天窗旁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发挥想象的情景,展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富有好奇心的特点。

同时,这篇课文也描绘了旧社会儿童孤独无依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3课,计划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寓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在词汇、语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和想象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讨论、回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背景资料。

4.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天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巴金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给予指导和辅导。

学生朗读完毕,简要概括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

教师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鼎湖山听泉》(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

《鼎湖山听泉》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

2.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一、复习导入1.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2.散文的分类: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二、分析本文写作特色1.语言运用追求典雅凝重,多用书面语言,整散句夹杂,有变化,又有节律感。

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

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示例:(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2.写景中注意显示感情嬗变的历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娇态想起爱女——喜爱如入清澈之境——轻快寻泉——怅惘品泉悟泉——陶醉3.文章工于取材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尽管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但庆云寺作为鼎湖山历史文化的象征,同时作为鼎湖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有必要对它作简要的介绍;更何况庆云寺周围的美景,也是鼎湖山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庆云寺的两节文字不能删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天窗》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天窗》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天窗》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听懂、读懂课文《天窗》。

–了解故事情节。

–掌握生字词:天窗、瓶弄、攀登、荒凉、孤独、欣赏。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敢探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课文,掌握关键词汇。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教具:黑板、书本、PPT等。

3.学生准备:课前复习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概述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独立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文本分析: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重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合作探讨: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交流想法。

4.整体朗读:全班一起朗读课文,加强理解。

3. 拓展延伸1.讨论思考:老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创作活动:要求学生以《天窗》为题材写一篇小作文。

3.情感体验:通过课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4. 课堂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内容。

2.完成相应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完成写作任务,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这部分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窗》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祝愿教学顺利!。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课题3 桂花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等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难点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等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本文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桂花雨”学习任务一:诗词导入,揭示课题【设计意图:以诗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营造氛围。

同时结合图片和资料卡,加深对桂花的“香”这一特点的认识。

接着,根据课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桂花雨”的情境,感受桂花飘落的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

】1.诗词导入,出示杨万里的《咏桂》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引导语: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花吗?预设:这首诗出自杨万里的《咏桂》,咏的对象是桂花。

资料卡◎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在我国南方比较常见,一般在中秋节前后开放,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素有“十里桂花香”之说。

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

桂花采摘下来还可以制作成桂花茶、桂花糕等美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看看她笔下的桂花又是什么样的吧。

2.想象情境,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桂花雨。

(2)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情景?“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预设: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3.补充资料,了解作者。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课《天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课《天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课《天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天窗》是一篇描写童年时代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外面世界的美好景象,从而引发对生活、对世界的无限遐想的优美散文。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感受课文的意境,培养欣赏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1. 词语的理解:如“窥视”、“遐想”等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2. 课文意境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2. 生字卡片3. 课文朗读录音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幅画美吗?为什么?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美好景象,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理解生字词。

2.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重点词语。

3. 学生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意境。

4.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5.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指导朗读。

三、朗读感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2. 教师选取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3. 学生展示朗读,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2. 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用“天窗”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天窗》1. 童年时光2. 天窗的美好3. 无限遐想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2. 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用“天窗”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朗读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课文的意境。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仍需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大学汉语精读第三课教案

大学汉语精读第三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了解。

二、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

三、教学内容课文:《古代诗词欣赏》教材:《大学汉语精读》(第三册)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古代诗词欣赏。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诗词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预习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如“诗情画意”、“韵律”、“意境”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古代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4. 练习巩固(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进行词语填空、翻译等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古代诗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2)讨论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

3. 练习巩固(1)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古代诗词,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古代诗词。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预习、复习、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

3. 课堂测试:通过随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小学第三课语文教案模板

小学第三课语文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把握课文的主旨。

2.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大自然的故事呢?二、新课导入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印象深刻?(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三、生字词教学1. 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字词的意思。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字词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汇报给全班。

3. 教师点评,纠正学生的读音和书写。

四、课文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2)作者为什么会对大自然如此热爱?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重点句子进行解读,然后汇报给全班。

3. 教师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大自然?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教师总结,强调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生字词。

2. 阅读课外书籍,了解大自然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案(第一课时)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乡愁》教案(第一课时)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
2.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设计一:据说当年在台湾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余光中(1928—2017),当代诗人和诗评家。祖籍福建永春。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华,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3.教师作诵读提示:

说课稿模板(精读第一课时、略读课文)

说课稿模板(精读第一课时、略读课文)

说课稿(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略读课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说教材分析我是小学语文组( )号教师( )。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4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

《》是小学人教版语文( )年级 ( ) 册第( )组的一篇(精读/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以 ( )为主题展开,《》是本组课文的第( )篇课文,起到了引出/深化/总结/主题的作用。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 ),赞扬了/告诉我们/表达〔〕。

这篇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人物刻画细腻传神,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并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课文中配有精美的插图,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今天我重点说说第( )课时。

说学情分析我教学的对象是4/5/6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已经有了较强/很强的自学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还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其增强直观感受。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根据新课标对第2/3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2、3、4、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说教法和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十分关键,根据课文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点拨启示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课我将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使用“勾画圈点法”进行学习,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说资源准备本节课我准备了,学生准备了。

说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 )个环节:适用于精读课文第一课时和略读课文一、创设情境/谈话交流,激趣导入/激趣引思。

精读课文第一课时

精读课文第一课时

精读课文第一课时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的是:紧扣特点说教材《……》这篇课文…………围绕本组教材“……”这一专题,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根据教材特点及以上目标,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是:……这样确定目标及重难点,体现了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加强了语文实践。

【这样确定目标及重难点,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构建,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的是:灵活多样,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课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突破重点法”、“读写迁移法”等教法组织教学,力求实现多种教法优化组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些新理念告诉我们,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创新学习的主旋律。

本课教学我着重训练学生采用“品词析句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具体的教法、学法,我会在下面的教学程序中结合展开来说。

现在,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多元阅读,说教学程序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

为了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我把课文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品读课文第…到第…自然段。

第二课时:继续品读课文第…到第…自然段,训练朗读,总结写法,小练笔。

下面我着重来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将安排五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激趣导课,探求新知。

本环节的教学,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导课。

导课时,我先展示课件:……然后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并扣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说些什么?)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这样导课,奠定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愉快地进入课堂。

1.3.第一单元精读课文第1课

1.3.第一单元精读课文第1课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课窃读记一单元第3课时总课时3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重点难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搜集读书名言或名人读书的故事等。

教学过程一、读文导入,整体感知。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②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讲了“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我“窃读”时的心情。

2、你能说说我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3、课文是如何写我如饥似渴地读书,说说你的体会?4、“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找出课文中描写“我”这种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这么写的好处。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还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D.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5、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总结:师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板书设计放学后窃读记窃读感受独特滋味复杂夜晚降临课外作业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第一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4、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反思:
第二环节:经典诵读(2分钟)诵读《蚂蚁的智慧》
第三环节:导入新课(3分钟之内)
1.导语:
同学们,蚂蚁是一种体型极小的昆虫,然而就是这种小昆虫的相互救助之举,却给了作者以巨大的启迪。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准备:
演示稿(文字片、图片、录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引发情趣。
2.认识生字。
3.熟读课文。
4.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布置预习
1.课文读3遍,做到正确、流利。
2.画出生词,查字典理解不懂得词语。
3.给课后生字组词,不会的要查字典理解并组词。
第二步:精心上课(含第二环节——第七环节)(32分钟)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6、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读音。如“挣扎”与“挣到”都是在本课中出现的词语,但它们的读音却不一样。希望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字的读音,写法,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作用,积累下来加以运用。
7蚂蚁的救助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会认字7个,会写字15个,掌握“落难、生命力”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