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文化常识
《鸿门宴》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
《鸿门宴》读记资料集萃(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一、文言词句释义沛公军(名作动,驻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动词,称王)关中,使子婴为(担任)相,珍宝尽有(占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明天)飨(犒劳)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介词,在)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劝说)项羽曰:“沛公居(居住)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没有什么)取,妇女无所幸(指君主宠爱女子),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向来,一向)善(友善、交好)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跟从)沛公,项伯乃(于是,就)夜(名作状,连夜)驰(骑着马快跑)之(往)沛公军(驻军地),私(私下)见张良,具(详细地)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一起)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逃亡,逃跑)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怎么办)?”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同“拒”,据守)关,毋内(同“纳”,接纳)诸侯,秦地可尽王(动词,称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料想,意料)大王士卒足以当(对等,比得上)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本来)不如也。
且(那么)为之奈何?”张良曰:“请(请让我)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背叛)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怎么)与项伯有故(故交,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来往),项伯杀人,臣活(使动,使……活命)之。
今事有急,故幸(幸亏,幸而)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与……相比,谁更……)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名作状,用侍奉兄长的礼节)事(对待)之。
”张良出,要(同“邀”,邀请)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
鸿门宴知识点整理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之一,发生在秦朝时期,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而举行的一场宴会。
以下是对鸿门宴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1. 鸿门宴的背景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当时秦朝已经统一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但统治者秦始皇去世后,秦朝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刘邦和项羽是当时最有实力的两个诸侯,互相争夺天下。
2. 鸿门宴的策划刘邦派遣韩信前往汉中,引出项羽主力,自己则率军直接进攻咸阳。
鸿门宴则是刘邦设下的陷阱,为了吸引项羽前来参加,刘邦提前派人向项羽传递消息,声称愿意归还兵符,与项羽和解。
3. 鸿门宴的过程项羽为了确认刘邦的诚意,决定前往鸿门参加宴会。
刘邦在宴会上设下圈套,故意露出对项羽的轻视态度,引发项羽的愤怒。
最终,在鸿门宴上,项羽被刘邦的计划所困,无法逃脱。
4. 鸿门宴的后果鸿门宴后,项羽陷入困境,刘邦乘机夺取了相对上风。
项羽最终失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刘宋氏王朝。
5. 鸿门宴的意义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谋战役,它充分展现了刘邦的智勇双全,也使得项羽在战略上失去了主动权。
鸿门宴成为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经典典故之一。
6. 鸿门宴在文化艺术中的影响鸿门宴作为历史事件,不仅在史书中载记有关,也被广泛地作为题材在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中表现。
例如,明代杂剧《长生殿》中详细描绘了鸿门宴的情节。
7. 鸿门宴对战国历史的意义鸿门宴是战国时期权力争夺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秦朝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局面渐渐被打破。
它也是战国历史、秦汉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典故,通过整理鸿门宴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刘邦、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鸿门宴的悲壮故事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佳话。
鸿门宴文化常识及重要语句翻译检测
成语探究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一线。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另有名
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却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 已经灭亡的秦国的后继者啊。私下里认为 大王不应该这样做!
•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 让。现在别人正是刀和菜板,我们是鱼和肉,为 什么告辞呢?
• 沛公就丢下随从,独自骑马,和樊哙、夏侯婴、 靳强、纪信等四个人拿着剑和盾牌快步逃跑,从 骊山下,取道芷阳从小路走。
4、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 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项羽季父也的“季”
“孟仲季”和“伯仲叔季”都可以用来表 示排行,但“孟仲季”还可以表示季节。 1、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或者 “伯、仲、季”。 2、兄弟四人,称“伯、仲、叔、季”。 3、如果是有五个兄弟就用:“伯、仲、 叔、季、少”称呼。
《鸿门宴》文化常识 及重要语句翻译
知识点大归结
坐次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 王面南,臣下 ;宾主之间相对,则为 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
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 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古代的礼节:
1、 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 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 于脚跟。 2、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 板。 3、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鸿门宴》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积累
《鸿门宴》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积累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4.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5.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重要实词归纳:“要”要,读音一:yào:(1)形容词:①主要,重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狱中杂记》)——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引:要领,关键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要言不烦②险要: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冯婉贞》)——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
③简要,切要:可谓要言不烦也。
(《世说新语?言语》)——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
(2)动词:①符合,适合: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察今》)——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②总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治平篇》)——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
读音二:yāo:(1)名词,通“腰”: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墨子?兼爱中》)——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2)动词:①通“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②要挟: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狱中杂记》)——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
③相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3.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4.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鸿门宴文化常识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 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 是坐东面西。古书上有“东家”、“西宾”的说 法,即是就室内而言。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 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所以,对宾 客和老师也尊称为“西席”或“西宾”。 例:“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 坐东面,设几。 ”
以上是就堂上和室内而言,如在车骑上则与此 不同。车骑上的位次是以左为尊的。如《史记· 信 陵君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 生。”这里的“虚左”就是空出车骑左边的位置, 以表示对人的尊敬。今成语有“虚左以待”,本 意即如此,不过这里的“左”已泛指席位左边的 位置,而不单单指车骑位置了。
另外,我国后代常用左右来代替东西,即左东 右西,同今天地图上的“左西右东”正好相反。
《鸿门五彩, 此天子气 也。急击 勿失!
1 、凡日旁及皇帝所在地均有一股 非同一般的云气,风水学术语。指 术数中认为穴中有气,高明的大师 可以望见穴气。气色光明则发兴, 气色暗淡则败落。气呈红色则巨富, 气呈黑色则有祸,气呈紫色则大贵。
2、从鸿门宴上的座次谈古代座次礼仪
3、几种玉器
项王、项伯 东向坐;亚 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 增也;沛公 北向坐,张 良西向侍。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 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 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古代的 “南面”就是坐北朝南,即面朝南坐,其位为尊为上; “北面”就是坐南朝北,即面朝北坐,这相对“南面” 就有些低下。 例:“北面,备弟子礼。” 《汉书· 于定国传》 “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史记》
[实用参考]《鸿门宴》中的文化常识文档
《鸿门宴》中的文化常识一、人物称谓(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有称字、称号、称谥号的;有称籍贯的。
)1、封号加姓名的,如“留侯张良”,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
“沛公”,文中用以称刘邦,是因为公元209年,刘邦响应陈涉起义于沛,被立为“沛公”。
2、有称官职加姓名的,如“左司马曹无伤”、“左尹项伯”、“都尉陈平”等。
3、尊称,“君”“公”“君安与项伯有故?”“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4、谦称,“项伯杀人,臣活之”5、贱称,“竖子”“竖子不足与谋”,表示责骂轻蔑。
二、官职左司马: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
左尹:地位仅次于令尹(春秋时楚国的最高官职,掌管军政大权,战国时相当于丞相),为楚国之卿,是令尹的左右手。
都尉:是职位仅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鸿门宴》中“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骖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
三、坐次(1)坐席在古代礼仪中,坐次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来说,“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意思是,室中和堂(朝堂)上的坐次是各不相同的,室中是“宾主位,东西面”,堂中是“君臣位,南北面”,所以又有“南面称孤,北面称臣”的说法。
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2)古代“座次”问题: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2、车骑: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四、天文星象中国天文学的传统星象体系为四象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古人为了天文观测的需要而在赤道附近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座,并根据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命名为四象,分别是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1、龙虎,是皇权的标志,古人将北极星看作天帝的居所,把龙虎星象看作是天帝的守护神。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学问点总结一、通假字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通“彩”,颜色2.距关,毋内诸侯/毋从俱死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距,通“拒”,把守;毋,通“无”,不要;内,通“纳”,接纳,进入。
3.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违反5.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6.令将军及臣有卻通“隙”,隔阂,嫌怨7.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否”,否则,不这样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骖”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及特别也/备他盗出入及特别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出入: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陪衬,此处偏在“入”。
如“此诚紧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偏在“亡”。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具体说来。
6.从今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不超过。
今义: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还军霸上/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驻扎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称王3.亡去不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恪守信义4.籍史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登记5.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6.若入前为寿上前7.刑人如恐不胜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二)名词作状语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在夜晚2.吾得兄事之像兄长一样3.日夜望将军至在白天在黑夜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5.头发上指向上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路(三)形容词作名词1.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2.沛公今事有急紧急的事3.君安及项伯有故交情(四)形容词作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2.秋毫不敢有所近/毫毛不敢有所近靠近,接触,沾染(五)动词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六)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命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率领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5.拔剑撞而破之使……裂开四、重点实词1.飨:用酒食款待,犒劳。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 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 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 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 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 “这该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说:“一个浅陋无知 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 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 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能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 “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 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
( 名词作动词,登记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 (
……的
原因 )遣将守关者,备 ( 防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意外的变故)也。日
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 通“背”,背弃 )德 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
( 通“早”,比约定的时间靠前 )自来谢 (道歉)项王。”沛公曰:
《鸿门宴》重点词语梳理
重点词语·文本翻译·文化常识
《鸿门宴》重点词语梳理 (第1段)沛公军①(名词作动词,驻军 )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②( 名词作动词,称王 ) 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③(明天)飨 ④( 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士卒,为⑤(介词,替、给)击 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 在霸上。范增说⑥( 劝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 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⑦(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⑧ (通“彩”,色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鸿门宴成语古代文化常识上课用
《鸿门宴》成语
鸿门宴:比喻暗藏杀机的宴会。
秋毫无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鸿门宴》古代文化常识
①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②季父:古代兄弟排行,从大到小分别为伯仲叔季,长兄为伯……
③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此外,还有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④古代座次尊卑: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面北”。
⑤幸:指封建帝王宠幸某人或到达某地,亦称“巡幸”。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课《鸿门宴》预习指导(文化常识+挖空训练+文言知识)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预习指导一、相关文化常识1、古代“座次”安排:(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2、古代坐姿与礼节[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跽]跽就是跪坐,也叫做长跪,臀部离开双足称为跽,以两膝着地。由坐而跽,多是表示敬意或被对方所震动,或表示警惕。[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3、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4、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5、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6、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7、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8、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伯仲”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孟仲叔季”指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语出《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唐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注:伯和孟的区别:嫡长为伯,庶长为孟。长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则用“孟”字。二、挖空训练沛公军(名作动,驻扎。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于)霸上(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未得(能够)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状语后置句)曰:“沛公欲王(名作动,称王)(于)关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使子婴为(动词,担任)相,珍宝尽有之(助词,衬字,无义;意念被动句)。”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之)击破沛公军(省略了介词宾语的省略句)!”当是(代词,这)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于)山东(古今异义词,崤山以东地区)时(省略句),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固定结构,没有……的 )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形作名,小的地方)。吾令人望其气,皆为(动词,呈现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判断句)。急击(之)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素(一向)善(形作动,与……交好)留侯张良。张良是(代词,这)时从沛公,项伯乃(于是)夜(名作状,连夜)驰之(动词,到。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略句),曰:“毋从(之)俱死也(省略句)。”张良曰:“臣为(是)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形作名,急事),亡去不义(守信义),不可不语(告诉)(之)(省略句)。”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介词,替)大王为(动词,制定)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通“拒”)关,毋内(通“纳”,动词使动,使……进入)诸侯,秦地可尽王(名作动,称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怎么)与项伯有故(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动词使动,使……活,救活)之;今事有急(形作名,急事),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孰与”,固定结构,与……相比谁更……,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良曰:“长于臣(状后)。”沛公曰:“君为(介词,替,给)我呼入,吾得兄(名作状,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名作动,侍奉)之。”张良出,要(通“邀”)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古今异义词,祝健康),约为婚姻(古今异义词,儿女亲家),曰:“吾入关,秋毫(比喻修辞,意译,一点东西)不敢有所近,籍(名词作动词,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入(偏义复词,偏指“入”)与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也(判断句)。日夜(名作状)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希望)伯具(详细地)言臣之(取独)不敢倍(通“背”)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通“早”)自来谢(古今异义词,道歉)(于)项王(省略句,状后)。”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名作状,连夜)去(古今异义,离开),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连词,表转折)击之,不义(名作动,讲信义)也(判断句)。不如因(趁机)善(好好地,如“秦王必喜而善见臣”)遇(对待,如“秦之遇将军”)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动使动,使……从,带领)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道歉)曰:“臣与将军戮力而(连词,表修饰)攻秦,将军战(于)河北(古今异义词,黄河以北地区),臣战(于)河南(古今异义词,黄河以南地区),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状后)。今者(助词,用于时间词后,无实义)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宾语前置句)至此?”项王即日因(就)留沛公与(之)饮(省略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屡次)目(名作动,使眼色)(于)项王(省略句、状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你)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趁机)击沛公于坐(通“座”)(状后),杀之。不者,若属(你们这些人)皆且(将)为所(被)虏(被动句)。”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没有用来……的,如“卒惶急无以击轲”)为乐,请(请允许我)以(介词,用)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蔽沛公,庄不得(能够)击(之)。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即“如何”,怎么样)?”良曰:“甚急!今者(助词,无实义)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动使动,使……止,阻止)(之)不内(动词使动,使……进入)(之),樊哙侧其盾以(连词,表修饰)撞(之),卫士仆(于)地,哙遂入,披(掀开)帷西向(面向西)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名作状,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连词,表修饰)跽曰:“客何为(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吃,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尚且)不避,卮酒安足(哪里值得)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尽),刑(名作动,处罚,施加刑罚)人如恐不胜(尽),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于)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今异义词,小人的谗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动作名,后继者)耳,窃为(动词,以为,认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一会儿),沛公起如(动词,往)厕,因(趁机)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作为)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判断词,是)刀俎,我为(判断词,是)鱼肉,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何……为?固定句式,表反问)?”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道歉)。良问曰:“大王来何操(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曰:“我持白璧一双(定后),欲献(于)项王,玉斗一双(定后),欲与亚父。会(适逢,正赶上)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代词,这)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古今异义词,距离)四十里。沛公则置(放弃,丢下)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名作动,取道)芷阳间(名作状,从小路)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估计)我至军中,公乃(再)入。”沛公已去(离开),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至军中。张良入谢(道歉),曰:“沛公不胜(禁得起)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古今异义词,两次)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通“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之)而破(形容词使动,使……破,击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吾属(我们这些人)今为(被)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三、通假字1、皆为龙虎,成五采.(同“彩”)2、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把守)3、距关,毋内.诸侯(同“纳”,接纳)4、要.项伯(同“邀”,邀请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早)7、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 )8、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同“座”,座位)9、不.者(同“否”,不然 )10、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接纳)四、古今异义[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河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五、一词多义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沛公起如.厕(往,到……去)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告别)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军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去亡去.不义(离开,动词)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当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抗,抵御)从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胜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六、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军]沛公军.霸上:军原义军队,此处义为军队驻扎[言]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王]沛公欲王.关中: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事]吾得兄事.之: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道]道.芷阳: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籍]籍.吏民,封府库: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目]范曾数目..项王: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刑]刑.人如恐不胜: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2、名词作状语[兄]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翼]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夜]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上]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间]道芷阳间.行:从小路3、形容词作动词[善]素善.留侯张良: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4、形容词作名词[故]君安与项伯有故.: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5、使动、意动句[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 “使之为王”,即“封他作(秦地的)王”。[活]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下来[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百余骑)跟从[止]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使(他)停止下来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4、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八、理解性默写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
《鸿门宴》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司马迁常识: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代表作《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史记》常识:《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重要词语释义沛公军(驻军)霸上,未得(没有能够)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派)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称王,名作动)关中,使(让)子婴为(担任)相,珍宝尽有(占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犒劳)士卒,为(替)击破(打败)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劝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崤山以东地区)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此其志不在小(形作名,小处)。
吾令人望其气(云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同“彩”,颜色),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小叔父)也,素(向来)善(与……友好)留侯张良。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鸿门宴》文言知识总结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重要文言文,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文言知识总结:1. 通假字
(1)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内通纳)
(2)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4)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5)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2. 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
a. 籍吏民(登记)
b.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c. 刑人如恐不胜(用刑)
d. 从流忘反(随从,顺流而下)
(2) 形容词用作动词
a.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b. 左契曰‘诺’(答应,同意)
(3) 意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
(4) 使动用法
a. 沛公旦暮威王(使……称王)
b. 臣活之(使……活)
c. 止沛公宿项王军(使……止宿)
3. 一词多义:
(1) 谢
a.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b. 谢曰:‘固不如也。
’(道歉)
c.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d. 哙等死,不懈见优、颇、庸人也,吾其还也。
(告辞,辞别)
(2) 如
a. 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b. 张良入门为寿,寿毕,曰:‘君能如常不能少屈。
’(敬词,希望、希望得到、接受)。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
《鸿门宴》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6.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6.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虚词释义 ( 12个 )实词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使……进入。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鸿门宴文化常识
《鸿门宴》文化常识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鸿门宴 知识讲解
鸿门宴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教学目标1.了解部分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3.认识项羽的性格特征。
知识积累文化常识1.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后因李陵辩解,而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写成《史记》。
2.《史记》又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写作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大部分。
该书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写作背景公元前209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贵族项梁率项羽于会稽起义,泅水亭长刘邦也在沛起义,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获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人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为项羽所牵制,刘邦又用张良之计收降了与之交战的秦军,于是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驻军霸上,想称王关中。
项羽击败秦军主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入咸阳,驻军鸿门,听说刘邦要做关中王,就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的秦朝时期。
此次宴会的背后涉及了诸多历史人物和复杂的政治情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鸿门宴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一、背景鸿门宴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结束之后的秦朝统一天下。
秦始皇帝在位期间,对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外进行了多次战争并大规模修建了长城。
然而,秦朝的骄人成绩并未能持续下去。
秦二世赢政继位后,政权逐渐变得腐败衰弱。
二、主要人物1. 项羽:他是楚国的将领,也是反秦联军的首脑人物。
婉约派诗人屈原的传说与他有所关联。
项羽野心勃勃,自称为西楚霸王。
2. 刘邦:他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农民,也是反秦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后来,刘邦推翻了秦朝并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创始皇帝。
3. 虞姬:她是项羽的妻子,也是鸿门宴的一个重要角色。
虞姬被刘邦俘虏,成为了刘邦的妃子。
4. 范增:他是刘邦的谋士,鸿门宴的策划者之一。
三、鸿门宴经过1. 发生地点:鸿门宴发生在项羽的陈仓宫中,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2. 背景故事:在项羽率领的反秦联军攻破秦朝首都咸阳后,刘邦希望与项羽和解并共同对抗秦朝的余孽。
虞姬上表反对与刘邦联姻,然而项羽却对此表示支持。
为了筹划远征西楚的计划,项羽在陈仓宫设宴款待刘邦。
3. 宴会过程:在宴会上,项羽设下了陷阱,企图暗杀刘邦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刘邦及时察觉到了险情,并与范增合谋,成功逃脱险境。
4. 结果影响:鸿门宴对于刘邦和项羽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逃脱鸿门宴之后,刘邦决定捕杀项羽,并在之后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最终建立了汉朝。
而项羽则在战败后自刎身亡。
四、历史意义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宴会。
它表明了刘邦在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上超过了项羽,最终成功取得了天下。
这次事件也标志着秦朝的覆灭和汉朝的建立。
五、历史传承鸿门宴作为一段揭示权谋和背叛的历史故事,深受后世文人和艺术家的喜爱。
鸿门宴
宴前主要写了几件事?
1、无伤告密 2、亚父定计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
叔父 一向
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
与……友好
名作状,连夜 到
跟随
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私下会见
(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状语后置(以事具告之)
一起
曰:‚毋从(之)俱死也。‛张良 曰:‚臣
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估计 足够用来抵挡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
确实 将
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
请允许我去
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
背叛 交情 怎么
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
交往
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
使动用法,使之活 与你相比,谁更年长 幸亏(他)
替 告诉 情况危急 逃亡离开
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 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曰:‚谁
替 出 “奈何为之”,为:对付
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
距通拒,把守
浅陋无知的小人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就可以全部占领秦国的
内通纳,接纳 土地而称王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
正
菜刀和砧板 鱼和肉
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 为什么告辞呢 留谢,
为:句末语气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
1.司马迁,字子长。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2. 《史记》,是由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太史公记》或《太史记》。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它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都依照《史记》体例,都是纪传体。
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是断代史。
4. 古代“座次”安排: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5.古代坐姿与礼节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跽】跽就是跪坐,也叫做长跪,臀部离开双足称为跽,以两膝着地。
由坐而跽,多是表示敬意或被对方所震动,或表示警惕。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6.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7.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8.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9.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10.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