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专题八打破隔离的坚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8.3打破隔离的坚冰(教学素材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8.3打破隔离的坚冰(教学素材1)

8.3 打破隔绝的坚冰(教课素材)
文学成就学生填写以下表格
地域文学特点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地位
法国
美国
亚非拉
问题19 世纪末 -20 世纪中期世界的文学有何特点?
答案欧美文学持续发散着光彩,亚非拉等国的文学在保存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交融并渐渐获取了世界的认可。

议论泰戈尔、川端康成等获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有何影响?
答案说了然亚非拉等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相交融,并渐渐获取世界的认可。

影响:经过文学作品表现文化的共融性,拉近世界的距离,更为亲密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联系。

学生填写表格。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八第3课 打破隔离的坚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八第3课 打破隔离的坚冰
立体画派代表人物,主张将绘画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让后加 以主观的并置,重叠,绘画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代表作有 《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格尔尼卡》等。
马克吐温
杰克伦敦
欧亨利
德莱赛
海明威
1.《嘉莉妹妹》、《美国悲剧》
2.他们的作品以幽默为主旋律,给人以轻 松诙谐的感觉。
3.《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当堂达标
小试牛刀
某文学大师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他的一 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他是 () A.马克·吐温
B.罗曼·罗兰
C.泰戈尔
D.海明威
当堂达标
小试牛刀
2.“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 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 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 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 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 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 “先锋”色彩,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 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课程标准: 1.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文学的主要成 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形成高尚的 文学审美情趣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术作品。了 解美术作品产生的背景和艺术价值
推进新课
国家 代表人物 作品以及特点
马克吐温 时期:19世纪末。
欧亨利 特点:以幽默为主旋律,给人以轻松诙谐的感觉。
杰克伦敦
小 美国 德莱赛 结
地位:开创美国文学史上“黄金时代”。他是美国文学史 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嘉莉妹妹》:再 现美国当时社会。《美国悲剧》:是他成就最高作品,

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83打破隔离的坚冰

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83打破隔离的坚冰
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其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
8
4.亚、非、拉等国的文学 (1)特点: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 欧美 文学相融合,并逐 渐获得世界的承认。 (2)印度: 泰戈尔 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诗 集《吉檀迦利》和长篇小说《戈拉》,他于 1913 年成为亚洲第一个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3)日本: 川端康成 的《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等作 品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并于 1968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毕加索属于何种派别?其艺术风格如何? (2)材料二的《格尔尼卡》反映了怎样的史实?毕加索的回答又 说明了什么?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代表人物毕加索的 艺术风格。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入手,根 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毕加索的回答体现了他对德国法西斯 的憎恨之情。
27
2.特点 以立体派绘画为例,现代主义在创作宗旨上强调自我,注重抒 发个人情感;在技法上挑战传统,否定传统视觉的真实性。 3.影响 (1)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受到心灵的震撼。 (2)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 会的变化。
二、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的区别与联系
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人物,故选 B 项。]
35
5.“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 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 说法是( )
A.“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 D.“我不爱理性的绘画”
17
印象画派与立体画派 印象画派强调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立体画派 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象的表现方法。

必修3专题八第三节“打破隔离的坚冰”

必修3专题八第三节“打破隔离的坚冰”

三、音乐的变奏
背景:
19世纪末,世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 新时期。音乐家们纷纷挣脱传统的束 缚,寻找新的音乐艺术的突破口,一 时间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它们 在相互影响中共存。
印象主义:德彪西(法)
代 表 人 物
音 乐 流 派 及
表现主义:勋伯格(奥地利)
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 (俄)
四、毕加索与立体派
1、罗曼·罗兰
(1)地位
他被称为“两个世纪的一座桥梁”。
(2)代表作
《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 贝尔文学奖,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 文学作品。
2、美国文学
(1)19世纪末的美国文学
①特点
19世纪末的美国文学不像欧洲文学那样严肃,而是以幽默 为主旋律,给人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
②作品 名作《格尔尼卡》
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 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 人以极大的震撼。毕加索用他的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因而获得了西班牙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至今世界上最昂贵的十幅画
泰戈尔像 徐悲鸿(1940年)
学科网
林徽因、泰戈尔
与徐志摩
②泰戈尔
[1]地位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2]代表作
诗集《吉檀迦利》和长篇小说《戈拉》是其代表作。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 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 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 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一、世界的文学
1、背景
(1)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出现交流与 融合,取得了共同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示范教案

三打破隔离的坚冰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音乐、美术的主要成就;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性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成就产生的背景和影响;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本课所说的“隔离”,我们理解为“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隔离”;本课的“打破”,我们理解为“不同地域之间空间距离的缩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共生共荣”。

本课所讲的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认为应该作如下理解: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文化的隔离逐渐打破;第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大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本课所讲的“文学成就的影响”,我们认为应作如下理解:第一,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为打破地域和文化间的隔离作出重要贡献;第二,无产阶级文学,鼓舞了人们的斗争勇气;第三,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基于上述分析,本课紧紧抓住课标中“认识”这个行为动词,来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关于“认识产生的时代背景”部分,如果通过对纷繁的文学创作来提炼时代背景,一是超出课标的要求;二是学生可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出,不能反映学生“认识”了。

因此,在授课中,我们先揭示出产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结合大师的具体创作来谈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时代背景。

关于“认识文学成就的影响”部分,第一个影响,学生通过“认识”第一个背景,不难获得;第二个影响,我们适当补充了材料;第三个影响,虽然文本没有提及,但学生不难领会。

学习者分析学生对于本课所涉及的文学艺术代表作品、名家,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了解,但很有限,尤其是对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很难有一个系统、全面、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音乐、美术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性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成就产生的背景和影响;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8.3《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 (共23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8.3《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 (共23张PPT)

推进新课
民族乐派音乐
柴可夫斯基
天鹅湖
推进新课
民族乐派产生的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张逐渐淡化了自然 自 主 学 习 形成的地理界线,世界各国音乐在继承本国音乐文化 艺术特点:他们以民族题材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歌曲 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 和音乐,其作品的旋律、节奏等都带有民族特点,形 东欧和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促进了这 成了民族乐派音乐。 些国家人民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艺术家们强烈要 求摆脱外国文化的控制,发扬和创建具有本国民族特
推进新课
毕加索与立体派
毕加索的《两个小孩》
毕加索
推进新课
立体派产生的原因: 自 主 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学 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习 受20世纪以来西方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 更多地吸收了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形成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 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推进新课
国家 代表人物 作品 法国 罗曼罗兰 他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法兰西学
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推进新课
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
推进新课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地区 主要作家 高尔基 作品、文学特点和文学地位 地位:“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
自 主 学 习
苏联
现实文学的奠基人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代表
作:《海燕》《母亲》,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 间》《我的大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八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共72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八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共72张ppt)
英国:乔治·萧伯纳《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是20世纪上半叶 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 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 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 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 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 文艺创作。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 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也被誉 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他本人 也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冰山原则”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 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 达思想的,对于作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露,因为读者是能读 懂的。
冰山”风格是种独特的形式美。 海明威以精通叙事艺术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而他的“冰山”理论就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集中的体现。 他曾在 《午后之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 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 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 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以“冰山”为喻, 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 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海明威就是根据“冰山”原理来创作他的作品, 形成他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他的作品结构上:他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 小说结构,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 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 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让 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 《丧钟为谁而鸣》堪称海明威最长的长篇, 但事件发生的时间极其有限,只限于三天之内的几十个小时里,但小说却 生动地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 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高中历史 专题8.3 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8.3 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 人民版必修3

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链 接
第三页,共31页。
栏 目 链 接
第四页,共31页。
一、世界(shìjiè)的文学
1.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 地区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
都深(刻2)两地次影世响界着大人战们、的垄生断活资方本式主和义思的维形方成式以,及改俄变国(g十ǎib月ià革n)命着的人胜们利的等精神,栏目
链 接
的艰苦搏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zuòzhě)对
人生的看法。这种创作手法则被称为“冰山原则”。
第十七页,共31页。
应用
示例
1.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下列不属于20世纪兴起的欧 洲现实主义文学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gōngyègémìng) B.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1)东西方文化共同发展;(2)欧美文化继续(jìxù)散发
着光彩;(3)美国文学以幽默为主旋律;(4)亚非拉文学既保留民族
栏 目
特色,又与欧美文学相融合;(5)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继续(jìxù)繁荣。链

第十页,共31页。
三、音乐(yīnyuè)的变奏
1.特点(tèdiǎn):纷纷挣脱传统的束缚,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 在相互影响中共存。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2.试用立体派的创作手法绘制一幅作品,从中体会立体 派绘画(huìhuà)的特点。
答案提示:教师可在讲述完本课内容后让学生自行创作 栏
(chuàngzuò),集中点评。
目 链

第二十八页,共31页。
3.请谈谈(tán tán)你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理解。

高中历史 专题8第3节 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8第3节 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 人民版必修3
——丹纳(法国艺术评论家)
第二页,共22页。
20世纪(shìjì)上半叶的文学和艺 ——在特定术的时代中走向(zǒuxiàng)
第三页,共22页。
19世纪(shìjì)末至20世纪(shìjì)中
1.第二次工业革命 叶大事记时代主题 :?
2.物理学革命
3.第一次世界大战 4.俄国十月革命
战争与和 平(hépíng)
成就

罗曼 罗兰
《约翰克里斯多夫》
欧 美
《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

海明 器》、《丧钟为谁而鸣》 威
《 老人与海 》
为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写实
20世纪第一部伟大现实 主义文学作品
反战;迷惘一代;无畏的 英雄
与海明威开创了美国文 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创立“冰山原则”创作 手法
文亚 学非

印 泰戈 《吉檀迦利》、《戈拉》 尔
控诉法西斯的罪恶
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 派画家
第二十页,共22页。
20世纪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各民族文化 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这一时期,世界其 他地区不断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而西方则从其 他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新的灵感。世界各国各 民族的文化在经历了激烈的碰撞后,开始在融合 中寻求新的发展,在继承各自优秀(yōuxiù)文化 传统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其 他民族的优秀(yōuxiù)文化成果,从而完善和发 展自己。这一切使世界文化更积极地朝着多元化 的方向发展。
“然而,我有时觉得我的风格(fēnggé),与其说是直接的, 倒不如说是暗示的。读者往往得开动想象力,才能抓住我思 想的最微妙的部分。
他的文风的与众不同是欧洲文坛的一次文学 革命,也是一代代作家争相吸纳模仿的典范。海 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刻画的硬汉性格更是激励 着一代代迷惘的人们(rén men)在遇到困难时优 雅从容地面对。”

高中历史 专题八第三课 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八第三课 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 人民版必修3
第十一页,共35页。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他 对美有一种执著的追求,《雪国》《千纸鹤》《伊豆的舞 女》等作品都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 。1968年,川端康成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给日本人民 (rénmín)带来了世界性的殊荣。
第十二页,共35页。
泰戈尔(亚洲(yà zhōu)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
这一时期,欧美文学继续散发着 光彩。在欧洲,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 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凭借其巨著《约翰•克利斯朵 夫》先后获得(huòdé)法兰西学院文 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也被 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 学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两个世 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 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 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 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fùmǔ) 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 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 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 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 ,并从事文艺创作。
第五页,共35页。
海明威(1899—1961)
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的 一个医生家庭,1917年中学毕业后就当报社记者,上过意大利前线。 他喜欢(xǐ huan)滑雪、斗牛、打猎,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 世纪40年代,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移居古 巴,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 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的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 争中虽然失败,但他坚忍不拔,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小 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 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古巴革命后,回到美国。1961年,因精神 忧郁自杀。海明威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逼真的记述、简约的文体 、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使他成为开创一代文 风的巨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毕加索与立体派
1、立体派 (1)兴起: 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 (2)特点: 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 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 2、典型代表 (1)人物:毕加索。 (2)阶段: ①第一阶段:根据用色的不同,在1907年以前,称“蓝色时期” 和“粉红色时期”。 ②第二阶段:在1907年前后,因受非洲黑人艺术和塞尚绘画的 影响,形成了“黑人时期”,代表作是《亚威农少女》
(二)世界的文学
1、背景 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19世纪末期以来,西 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 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伴随着这一过程,人类付出了 巨大代价。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烟云,无情地嘲弄了人类 的尊严和生存权力。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 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 均失去和谐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 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 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现代 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
【高考真题】:(2010·广东文综23)“对
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
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
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
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解析:B。 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
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
面危机。其创作采用夸张 变形 抽象的离奇
《格尔尼卡》(普拉多博物馆藏)
大图
布面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1937 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 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 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 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 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 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表现手法。毕加索具有这一创作精神。
【典型题例】:(2010·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二)19世纪中期欧洲有 个出版社想出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为吸引 读者,出版社想为小说配一些插图,插图的风格要能与小说的风格 一致。以下哪幅作品的画家最符合出版社的心仪( )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格尔尼卡 D.向日葵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和归纳比较问题的能力。 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A是 浪漫主义作品,B是现实主义主义作品,C是现代主义作品,D是印 象画派。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俄国斯特拉 文斯基
《浪子历程》《春之祭》
(三)音乐的变奏
1、特点: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在相互影响中共存。 2、表现: (1)印象主义: ①代表:德彪西(法国):《牧神午后》、《夜曲》、 《月光》 ②地位: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 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 ③特征: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绘画一样,追求的是一 种朦胧的效果。从德彪西的音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一种 朦胧、飘逸、空幻和幽静的意境。
画派
新古典主 义美术 浪漫主义美术
代表人物 大卫 安格尔
德拉克洛瓦
国籍
代表作
法国
《马拉之死》 《拿破仑加冕》
法国 《泉》
法国 《自由引导人们》
现实主 义美术
米勒 列宾
法国 《播种者》《拾穗者》 俄国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画派
现代主义美术
莫奈 凡高 毕加索
法国 《日出·印象》 荷兰 《向日葵》 西班牙 《格尔尼卡》
(二)世界的文学
1、背景 2、主要特征 3、现代主义文学家及代表作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文学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和人格自由发展的冲突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文学 特点: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 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出现了诸如泰戈尔、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
3、现代主义文学家及代表作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文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文学 (3)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
①苏联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及其沿革 ②20世纪的亚、非、拉美文学 背景: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的繁荣伴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特征:主流都体现了反对殖民压迫、反对社会不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代表:出现了许多颇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文 学的光辉代表,为印度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戈拉》 塑造了爱国的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形象。泰戈尔是首位获诺贝尔 文学奖的东方作家。鲁迅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他的《呐喊》集, 昭示着中国新文学时代的到来。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 独》,描绘加勒比海沿岸小城百年孤独的原因及打破这种状态的途 径。
【典型题例】:(2010·4月济南高三模拟)“从 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
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
界……”下列作品中能够“‘如实’地表现这个世 界”的是( )
A.《人间喜剧》 B.《唐璜》 C.《巴黎圣母院》 D.《等待戈多》 解析:A。 根据题干中:能够“‘如实’地表现 这个世界”的提示,应该是批判现实主义,符合 条件的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B和C属于浪 漫主义; D属于现代主义;因此应该选择A。
【典型题例】:(2010·广东茂年第一次高考模
拟)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
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生活
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他们开始用新的表
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这种文学流派
被称为( )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B. 新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解析:D。联系各种文学流域产生的时间和具体
立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观察, 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 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毕加索与立体派
1、立体派 (1)兴起: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 (2)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 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 2、典型代表 (1)人物:毕加索。 (2)阶段: ③第三阶段:进一步探讨立体主义表现技法的可能性,分析立 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代表作《弹曼陀铃的少女》、 《少女肖像》、《有藤椅的静物》。 ④第四阶段:一战后,动荡而悲惨的岁月使毕加索开始重新思 考古典世界,他进入了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⑤第五阶段:二战前夕,代表作《格尔尼卡》,采用了立体主 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 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3)地位: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
背景即可。D项符合题中要求。
(三)音乐的变奏
1、特点: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在相互影响中共存。 2、表现:
派别
印象 主义
表现 主义
新古 典主 义
特点
追求朦胧效 果
表现内部和 自我
强调音乐风 格的简约和
自然
代表
作品
法国 德彪 交响诗《牧神午后》管弦 西 乐《夜曲》钢琴曲《月光》
奥地利的勋 《乐队变奏曲》《小提琴 伯格 协奏曲》《华沙幸存者》
保尔 ·柯察金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 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 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 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 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世界的文学
(二)世界的文学
1、背景 2、主要特征 (1)反映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集中表现自我; (2)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 (3)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现代主义文学家及代表作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文学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和人格自由发展的冲突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文学 特点: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 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出现了诸如泰戈尔、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
(三)音乐的变奏
1、特点: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在相互影响中共存。 2、表现: (1)印象主义: (2)表现主义: ①代表:勋伯格是有犹太血统的奥地利作曲家,《乐队变 奏曲》、《小提琴协奏曲》 ②特征:这一时期还兴起了重在表现内部、表现自我的表 现主义音乐,勋伯格完全抛弃了传统的音乐调性观念,使 自己创作的音乐处于一种非调性或无调性的状态,并且探 索出了无调性音乐的规律—12音体系,对20世纪的音乐发 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浪子历程》 、《春 之祭》
内容 代表 区域 人物
代表作品
地位
罗 欧洲 曼·罗
兰(法)
《约翰·克得斯朵 夫》
(1)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 尔文学奖 (2)“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 梁” (3)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德莱塞 (美)
《嘉莉妹妹》 《美国悲剧》
真实再现美国社会,清晰认识真 实的美国社会
北美 洲 海明威 (美)
背景:20世纪亚、非、拉美文学的繁荣伴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特征:主流都体现了反对殖民压迫、反对社会不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代表:出现了许多颇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文 学的光辉代表,为印度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戈拉》 塑造了爱国的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形象。泰戈尔是首位获诺贝尔 文学奖的东方作家。鲁迅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他的《呐喊》集, 昭示着中国新文学时代的到来。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 独》,描绘加勒比海沿岸小城百年孤独的原因及打破这种状态的途 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