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 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作者:段龙江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14期【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媒技术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迅速到来。
跨文化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边界模糊化、传播立体化等新特征。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传播思维僵化、内容符号化、模式单向性、渠道滞后性等表达困境。
对此,要抓住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契机,提高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在转变跨文化传播思维、强化“内容为王”理念、创新双向互动传播模式和丰富传播渠道、挖掘民间传播力量上下功夫,不断探索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家形象建构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跨文化传播媒介【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之间通过融合发展、扬优互补、全面整合,打破了彼此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逐渐实现合作和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同时,也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
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不仅关联不同文化成员之间发生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还涉及人类社会中诸多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
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不断丰富,世界多元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我国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媒介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交往的全球化,使不同文化不断突破原有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互动与交流。
与此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较量、碰撞、冲突也在加剧,在这个过程中,本土文化逐步脱离原有语境,成为一种“浮动的符号”进入其他文化语境。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当今全球化是由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推动的,这种技术使国界无法阻挡金融資本的流动之外,也无力阻挡思想、文化和图像的渗透。
跨文化传播中翻译与文化适应性策略

跨文化传播中翻译与文化适应性策略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和文化适应性策略作为全球化的翻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要求翻译者不仅具备专业的语言翻译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文化适应性。
翻译的目的是将信息从一种语言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但语言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必须同时考虑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和文化适应性策略,旨在提供有关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成功传播的指导。
首先,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传递原文的意义和目的。
因此,翻译者需要全面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受众的文化特征以及传播的目的。
仅仅依靠字面翻译无法准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其次,文化适应性是跨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策略。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社会规范,翻译者必须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注意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引起冲突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通常象征着幸福和繁荣,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可能被认为是危险或愤怒的象征。
因此,如果将一个广告海报翻译成西方语言时,翻译者应当谨慎选择红色的使用。
此外,适应性也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出现很多翻译难题,如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文化隐喻或成语的翻译等。
翻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口语表达习惯,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例如,当翻译一个含有文化隐喻的故事时,翻译者可以选择相似的文化隐喻来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是直译。
此外,准确的文化传播还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翻译者需要能够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沟通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与原文作者或受众进行积极的沟通,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翻译者还需要具备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例如,处理受众对原文的误解或不理解等问题。
最后,为了保证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翻译者还应具备良好的研究和学习能力。
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与对策

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与对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学生跨越国界来到不同国家的学府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
然而,这种国际交流也带来了许多跨文化适应问题。
本文将对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一、文化差异引发的适应问题1. 语言障碍不同国家的学术语言和日常用语常常存在差异,对于非母语国际学生来说,语言障碍是最常见的适应问题之一。
在课堂上与教授和同学进行交流会受到困扰。
2.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认知存在差异。
国际学生可能会面临对于不同社会规范的理解和适应问题。
3. 学术习惯不同不同国家的学术习惯存在差异,包括对教师的尊重、参与课程讨论的方式等。
国际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方式。
二、对策建议1. 语言支持大学应该提供充足的语言支持服务,为国际学生提供语言培训和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2. 文化适应培训大学可以为国际学生提供文化适应培训课程,包括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用语和经验分享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3. 学术指导大学可以设立国际学生学术指导中心,为国际学生提供针对学术习惯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4. 学生活动组织大学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国际学生活动,让国际学生能够结交当地学生,了解当地文化,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友谊。
5. 互助组织建设建立国际学生互助组织,让有经验的国际学生帮助新生适应新的环境,分享他们的经验和问题解决方法。
6. 社会支持网络大学可以与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国际学生社会支持网络。
这些机构可以向国际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医疗保健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三、结语跨文化适应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但也是一个宝贵的机会。
大学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适应问题,更好地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提高国际学生的学术成就,也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多元社会的发展。
新闻传播学中的跨文化差异与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中的跨文化差异与对策研究【摘要】跨文化传播在新闻传播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差异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深远。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入手,探讨了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面对的困难与可能带来的好处。
通过对策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有效处理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
文中也提到了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性,强调了在跨文化传播中不断追求创新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跨文化传播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对策研究的应用前景,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和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传播学者和从业者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差异、新闻传播学、影响、挑战、机遇、对策研究、文化融合、创新、案例分析、重要性、应用前景、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难以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需要寻找相应的对策来应对挑战。
研究跨文化差异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探讨挑战和机遇,以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化差异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对策研究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角度探讨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研究跨文化差异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还可以促进新闻传播实践的国际化和多样化。
而针对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对策研究方法的探讨和案例分析,可以为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深入探讨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方式和路径,不仅可以帮助新闻传播学者更好地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还可以促进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闻传播学中的跨文化差异问题,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影响和挑战,探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机遇和创新点。
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信息传递的活动,涉及语言、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因素。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跨文化传播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应用,以期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1.1 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传播中可能会出现冲突。
这些冲突涉及到语言、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
当人们从一个文化转到另一个文化时,需要面对这些差异,而且必须尝试去适应新文化。
1.2 文化认同理论文化认同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同。
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可能会受到文化冲突的影响,感到自己的文化认同受到威胁。
这时,个体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点,在不同文化间找到共通之处,并建立新的文化认同。
1.3 文化整合理论文化整合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之间不是简单地冲突和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整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新文化的创造。
第二章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2.1 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传播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语义。
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克服由于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
2.2 价值观念差异不同文化间存在的价值观念差异,也是跨文化传播中的常见问题。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2.3 沟通方式差异在跨文化传播中,也存在着沟通方式的差异。
例如,有些文化习惯于表达直接、坦率,而有些则更加注重言外之意和微妙的暗示。
因此,在跨文化传播时,需要注意不同的沟通方式,并尝试去适应。
第三章跨文化传播的应用3.1 国际商务在全球化进程下,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以大大提高商务成功的可能性。
3.2 跨国媒体传播跨国媒体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应用领域。
跨文化传播中所潜在的问题和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跨文化传播中所潜在的问题及其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小组成员:靳亚亚王亚琴袁美玲曲金环陈婷张艳杨茜跨文化传播是人类的一个普遍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蔓延,文化领域面临全球化的趋势,各国的跨文化交流逐步增多,但因为各国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差异,尤其是在民族中心主义,消费主义,东方主义的影响下跨文化传播始终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
而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和实践,更需要在深刻认识这样的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检视作为“舶来品”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作出我们当下的思考。
本文即是这样的一个尝试。
民族中心主义以及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信念,即一个人认为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通常等同于国家)优先于所有其他文化群体。
它表现为一种民族优越感,即从本民族文化价值出发判断其他文化的价值。
都试图用自己的文化价值去观察和评价他者,特别是在文化冲突发生的时候,每一种文化都习惯于抬高自己的文化价值,以凝聚文化群体的信念,取得对他文化的支配权。
实际上,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也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一)民族中心主义导致的自我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与人类意识中的自我中心主义紧密相连,因而,消解或限制民族中心主义是一项战胜自我的工作。
一般说来,人的发展既是立足于文化根源性的发展,又是面向他者的开放式发展,但是两者总是发生难以遏制的冲突。
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眼光的看待其它文化固然是不可取的,同时也对跨文化传播造成了一定障碍。
为了协调其中的矛盾,人们转而寻求普世价值,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通价值和共同价值。
可到头来,且不说所谓普世价值大体上是西方价值,仅就不同文化对普世价值的理解而言,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二)民族中心主义造成的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其他文化信息时,因过分简单地归纳而形成的对他文化的概念化认识,并由这种概念化的认识形成对他文化的成见。
本来,对他文化的归纳与总结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种互动方式,概念化也表明人要追求对他文化的确定性的认识,但一旦形成刻板印象,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互动出现信息损耗,从而影响相互间的全面、准确的认识,导致偏见的产生。
文化适应与文化转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两条路径

【 稿 日期】 o 8 O 一 l 收 2 0一 3 O
【 者简 介】 作 张淑 燕 (9 9-, , 16- ) 吉林省 吉林 市人 , 女 东北 师 范大学传媒科 学学院广告 学 系副教 授 。
・
4 ・ 2
维普资讯
日‘ 装革履 ’ 西 的经典形象 , 中国的l O 在 7 多个城市 8 0 0 家餐 厅里 同时换上华人传 统 的节 日盛装 , 为品牌增 添 了文化 亲和力 。 文化 是理 解沟通 的桥梁 , 是凝 聚人 心 的纽带 。肯 德基 给我们 展 现 了一 个 国际品牌 通过 文 化适 应融 人 中国文化 、 得 中国市场 的典 范 。 赢 中国品牌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 广告传播活动 如何打好文化适应这张牌 , 获得品牌进人的文化通行 证 呢?笔 者认为 应该注 意 以下几 个方 面的问题 : 是尊 重异 质文化 的宗 教信 仰 。宗 教信 仰是 世 界观 、 价值观的源泉。 宗教信仰的不 同会导致人们对 世界、 人生 、 值 、 价 意义 、 为等迥然 各异 的看法 。尤 行 其 在宗教信 仰极 为虔诚 的国家 , 冒犯宗 教禁忌 的言行 将 遭到抵 制乃至 惩处 。 如 , 例 日本索 尼公 司为 了在泰 国推销 收录机 , 曾作 过这样 一则 电视 广告 : 目安 卧 闭 的佛祖释迦 牟尼听 到索 尼收录机放 出的美妙音乐后 , 情 不 自禁 地全身 摆动 , 睁开 了双眼 。 并 广告在 作 为佛 教之帮 的泰 国播 出后 , 引起 了佛教 徒们 的愤 怒 , 他们 认 为这是对佛 祖 的侮辱 , 也是对泰 国的挑衅 , 为此 , 泰 国 当局 还通过外 交途径 向索尼公 司提 出了抗议 。
v0 . 2 No2 12 . Ap i 2 0 rl 08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跨文化传播是当今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跨文化传播也伴随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从困境和出路两个方面来探讨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跨文化传播的困境1. 语言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最普遍的问题之一。
尽管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中的通用语言,但在实际传播中,人们还是会遇到许多不同的语言和方言,这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障碍。
2. 文化差异: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差异会导致在跨文化传播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在某些国家礼貌的行为在其他国家可能是不礼貌的,造成误解和不满。
3. 信息失真: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信息往往会发生失真。
有些信息可能被错误理解,甚至被夸大或缩小,导致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出现偏差。
4. 传播方式: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交流习惯,有些文化偏重口头传播,而有些文化偏重写作传播。
这种差异会导致在跨文化传播中难以达成一致,增加沟通难度。
5. 文化冲突:跨文化传播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是价值观念的冲突,也可能是行为方式的冲突。
在文化冲突中,常常会发生误解和情绪的激化。
1. 学习他人的语言和文化: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我们可以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尊重,为文化交流搭建良好的基础。
2. 接受多元文化:跨文化传播要求我们接纳多元文化,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通过多元文化的共存,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 推动跨文化交流: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大对跨文化交流的支持和推动力度,通过文化节、交流活动等形式,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
4. 加强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中,加强对跨文化传播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传播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和与其他文化群体交往的倾向性, 区分出四种 同化 不同 的 文 化 适 应 策 略: 整 合 ( integration ) , ( assimilation) , 分离 ( separation ) , 和边缘化 ( mar④ ginalization) 。 在 贝 利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布尔里等 ( Bourhis etc. , 1997 ) 提出了交互式文化适应模式 ( the 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 ) , 他们认为文 双方文化适应取向共 化适应是国家政策影响下, 同作用的结果。东道国主流群体与少数裔的文化 适应策略并不总是一致的, 当他们抱有相同的文 ⑤ , 化适应取向时 相互关系最为和谐。 近年来, 纳瓦斯等提出了 ( Navas etc. ,2005 ) “相对文化适应扩展模型” RAEM ( Relative Acculturation Extended Model) , 他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 文化领域, 存在不同的态度与策略, 应区分文化的 “硬核” ( 如价值观、 社会家庭规范、 荣誉观、 两性 ( 如工作或消费理念等 ) , 关系等) 和“外围 ” 在他 文化适应是切合实际的一种选择 , 个体可 们那里, 而在另一些领域 能在一些领域采取分离的策略,
( enculturation) 是第一文化获得的过程, 那么文化 适应( acculturation) 则是与他文化的融合过程, 是 相互改变的过程。 认识到文化 文化间相互影响、 内部和文化间发生的变化为跨文化对话开辟了可 能性。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与他者 如何交流, 而文化适应则探究我们在与他者的交 ( change ) 以及这些变化的 流中所发生的“变化 ” 前因和后果。变化是其中的关键词, 它既是过程
⑥ 采取同化等不同的适应策略。
心理学家们逐渐构建了该领域文化适应研究 的框架, 确立了研究的对象、 维度和影响因素。 山 姆和贝利( Sam & Berry,2006 ) 合著的《剑桥文化 适应心理学手册》 的出版标志着文化适应心理学 (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 学 术 和 专 业 方 向 的 确 立。他们把文化适应研究的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 是定 居 者 ( sedentary ) , 包 括 种 族 文 化 群 体 ( ethnocultural groups ) 和 土 著 民 族 ( indigenous peoples) ; 另一类是移居者 ( migrant ) , 包括长期移居 者( 如移民和难民) 和短期移居者 ( 旅居者和寻求 庇护者) 。旅居者又 ( sojourners ) 包括跨国商务和 技术人士、 军事人员、 外交人员以及留学生和旅游 ⑦ — —移 者等。 但在实际研究中, 他们更关注后者— 居者( migrant) , 而忽略了非西方世界的土著居民 和种族文化群体。 心理学层面的文化适应研究主要关注个人层 面的变化, 即在文化接触之后个体在情感 ( affective) 、 行为 ( behavioral ) 和认知上 ( cognitive ) 的变 , 化 它们被称为文化适应研究的 ABC 。 贝利 ( Berry, 2006 ) 则把这些变化总结为行为上的转变、 文 化适应压力( acculturative stress ) 以及精神病理状 81
① 如果说文化濡化 ” 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也是结果, 其复杂性成为了文化适应研究的原动 力。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 国家间、 民族间的政 、 、 , 治 经济 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人口的全球流动正 在加速, 人们的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除了跨国 的人口迁移, 随着急速推进的现代化、 工业化和城 市化进程, 在各社会内部不同种族和文化群体等 亚文化间的流动迁徙也日益频繁。在与异文化的 接触、 碰撞中, 跨文化交往者或群体为了适应社会 环境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导致诸如个 体情绪的焦虑、 文化身份的混乱、 文化信仰的阙 失、 价值判断的失据等文化不适应, 继而在群体和 社会文化层面产生一系列影响。 于是, 文化适应研究成为了跨文化传播学研 究中最引人瞩目的理论景观之一。该领域最著名 《国际跨文化交往杂志》 ( International Jour的期刊 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从 2001 年至 2011 年 间所刊发的 599 篇文章语学院副教授 、 博士 武汉 430072
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博导
一、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 人类社 会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使得跨文化传播成为了历 史巨轮的轴心, 于是文化间的互动扮演了引导、 批 判、 甚至 抗 拒 人 类 社 会 变 迁 的 角 色。 文 化 适 应 ( acculturation) 是文化变迁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指 “由个体组成, 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 发生持续的、 直接的文化接触, 导致一方或双方原
⑩ 批评。
三、 文化适应研究的传播学路径 心理学研究者们发现、 诊断出个体在文化适 应过程中承受的压力并试图找出这些心理变化的 前因和后果, 然而文化适应问题仅仅停留在个体 层面是难以解决的, 于是传播学者们从另一个角 试图从传播互动关系中找到对策。 度开出了药方, 因为文化适应是二次的社会化过程, 而传播是社 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个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认知、 情感、 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变化与他们的人际社会 交往息息相关, 而传播是人际关系赖以成立和发 文化适应就是个体 展的机制。从这个角度来看, 进入不熟悉的异文化环境, 跟当地社会的个人、 群 体或者组织互动的过程, 是他们的身份和认同重 新调整、 定位的过程, 也是他们传播网络重新建构 的过程。于是传播者们开辟了另一条研究文化适 应现象的路径, 通过研究移居者和东道国文化之
和客居社会的影响 ) 和个体变量 ( 适应前的影响 因素, 适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如图 1 ) 所有这 进而 些因素影响了个体的认知和对问题的评估,
图1
心理学层面文化适应研究的框架
心理学者认为人类有着相同的心理过程和能 , 力 他们想探求人类的心理共性, 并试图在不同文 。 化的语境下来比较人类行为 一直以来, 心理学 领域的文化适应研究崇尚科学主义的、 实证主义 的研究方法。但是, 影响文化适应过程的变量很 多, 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任何交互作用或变量都 这使得量化研究的 可能影响和制约最后的结果, 验证过程变得非常复杂。而且心理学领域的文化 适应研究一直被测量问题所困扰, 大量新的量表 层出不穷, 设计方案不一。另外, 文化适应量表必 需考察文化, 但是文化如何被测量, 是否存在普遍 适用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都是问题 。文化适应心 理学运用的量化比较的方法受到一些学者的质 疑, 他们认为不存在普遍的文化适应过程 , 文化适 应状况在政治、 经济、 文化的他者化作用下非常脆 , 弱 所以他们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提出了尖锐的
82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间的交流和传播为文化适应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以“实用 ” 为导向的学 科, 其奠基者爱德华·霍尔是文化人类学博士, 他 的贡献在于把文化的概念从人类学宏观分析的角 并 度转移到对文化表征的微观分析和比较上来 , 将文化的概念延伸到传播领域, 这个延伸使得跨 文化传播学与人类学分家并转向了量化为主的研 因为在霍尔那里文化是由文化元素 、 集合 究方法, 与模式构成的层级系统, 可以成为被分析的变量 、 并通过培训 学习掌握来促进跨文化交流。 古迪 昆斯特和金洋咏 ( William B. Gudykunst & Young “文化学习 ” Yun Kim) 沿袭了霍尔的 的理路, 他们 试图通过有效的传播来学习新文化以应对文化适 应压力所带来的文化休克问题。 古迪昆斯特和金洋咏复活和拓展了社会学家 “陌生人 ” 西美尔的 概念, 在他们那里, 陌生人的 它是指进入一个相对未知和不熟 概念变得宽泛, 他来自不同的群体, 为系统内的人所 悉环境的人, 不了解。那么, 所有的跨文化交流者都是“陌生 , 都会遭遇文化适应的问题。 但实际研究中 人” 上他们所侧重考查的是跨国移居者 ( 移民和旅居 者等等) , 这也成为了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的重点 对象。他们把跨文化传播看作是与陌生人交际的 过程, 在新的环境中旅居者和移民与他者进行交 流学会去适应, 其融合程度依赖于与东道国文化 社会的互动, 个人文化适应的状况取决于与东道 国社会成员交流的数量和特性。 1988 年, 古迪昆斯特和海默尔 ( Gudykunst & Hammer) 提出适应的焦虑与不确定性管理理 论 ( Anxiety / 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of Adjust瑡 他们认为旅居者 ( sojourners) 就是进入新 瑏 ment) 。 文化环境的陌生人。当他对不了解东道国国民的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 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李加莉
摘 要
单
波
文化适应研究是当今国外跨文化传播学界最关注的主题之一 。它在心理学、 传播学和人类学等
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理论景观 。另一方面, 由于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不一 , 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各 不同层面展开, 异, 文化适应理论体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 反思不同层面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路 , 探求 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知识体系 , 不同学科间文化适应研究的联系与分歧 。本文认为惟有广阔的视野 、 才能使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文化适应研究更有生命力 。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文化适应; 变化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263 ( 2012 ) 09 - 0080 - 08 武汉 430072 ; 单波, 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 , 中图分类号 作者简介
南京社会科学
⑧ 文化适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包 况的产生。 群体适应经历 括了群体变量 ( 出身社会的影响,
2012 年第 9 期
影响了他们心理上的文化适应以及他们长期的适 ⑨ 心理学者在世界范围内对具有异质文 应状况。 化的地区和种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文化适 应在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