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方剂

合集下载

著名的方剂古籍

著名的方剂古籍

著名的方剂古籍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方剂古籍: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
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
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
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明代本草》:明代李时中所著,是一部详尽记载草药配方
和使用方法的著作,对后世中药的研究和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所著,收录了多种中药方剂,内容
丰富,被后世称为“中医药百科全书”。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著名的方剂古籍,这些古籍以其丰富的方剂配
方和治疗经验,为后世学者和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一、经典方剂目录1、补中益气汤2、参苓白术汤3、六君子汤4、生脉饮5、香砂六君子汤6、玉屏风散(汤剂)7、归脾汤8、四物汤9、桃红四物汤10、六味地黄丸(汤剂)11、杞菊地黄丸(汤剂)12、十全大补汤13、半夏泻心汤14、逍遥散(汤剂)15、银翘散(汤剂)16、桂枝汤17、九味羌活汤18、麻黄汤19、小青龙汤20、止嗽散(汤剂)21、白虎汤22、普济消毒饮23、当归六黄汤24、导赤散(汤剂)25、葛根芩连汤26、龙胆泻肝汤27、葶苈大枣泄肺汤28、四逆散(汤剂)29、当归四逆汤30、骨科壮骨关节丸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1、《医宗金鉴》清.吴谦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3、《方剂学》谢鸣主编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二、经典方剂介绍1、【方名】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①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

2、【方名】参苓白术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

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组方】莲子10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扁豆15g,茯苓20g,人参10g,甘草9g,炒白术20g,山药20g,大枣10g。

经典方剂关键信息表(25首)

经典方剂关键信息表(25首)

经典方剂关键信息表(25首)
一、桃核承气汤
二、芍药甘草汤
三、半夏泻心汤
四、真武汤
五、黄芪桂枝五物汤
六、瓜蒌薤白半夏汤
七、大建中汤
八、麦门冬汤
九、温胆汤
十、小续命汤
十一、开心散
十二、当归饮子
十三、泻白散
十四、清心莲子饮
十五、羌活胜湿汤
十六、当归补血汤
十七、地黄饮子
十八、清金化痰汤
十九、金水六君煎
二十、济川煎
二十一、清肺汤
二十二、保元汤
二十三、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十四、易黄汤
二十五、宣郁通经汤
(一)桃核承气汤
(二)芍药甘草汤
(三)半夏泻心汤
(四)真武汤
(五)黄芪桂枝五物汤
(六)瓜萎薤白半夏汤
(七)大建中汤
(八)麦门冬汤
(九)温胆汤
(十)小续命汤
(十一)开心散
(十二)当归饮子
(十三)泻白散
(十四)清心莲子饮
(十五)羌活胜湿汤
(十六)当归补血汤
(十七)地黄饮子
(十八)清金化痰汤
(十九)金水六君煎
(二十)济川煎
(二十一)清肺汤
(二十二)保元汤
(二十三)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十四)易黄汤
(二十五)宣郁通经汤。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范本模板】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范本模板】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

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组成; 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

【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五苓散—组成桂枝9g 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五苓散—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五苓散 - 歌诀: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经典方剂简易歌诀三十首

经典方剂简易歌诀三十首

经典方剂简易歌诀三十首•复制地址杏林小荷 2011年02月19日 16:58 阅读(2)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举报•字体:中▼o小o中o大01、参术苓草四君子(理气)02、归地芍芎四物方(补血)03、苍朴陈草增胃散(化湿)04、半苓陈草二陈汤(祛痰)二、05、桂枝汤主太阳经,芍药甘草姜枣同。

06、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容。

07、葛根汤本桂枝方,葛根麻黄入其中。

08、小建中汤补虚方,桂枝汤里饴糖充。

09、小续命汤桂麻合,防参芎己最疗风。

10、大青龙汤桂麻杏,石膏甘草姜枣拥。

11、小青龙汤桂麻芍,细半草姜五味功。

12、小柴胡汤半夏参,黄芩甘草姜枣从。

13、逍遥解郁用归芍,柴芩薄术草姜通。

14、补中益气参术芪,升柴陈草当归宗。

15、理中汤主理中乡,人参白术草姜崇。

16、茵陈蒿汤大黄栀,阴黄姜附以阳攻。

17、归脾汤神参术芪,香志龙草姜枣希。

18、四逆汤用草姜附,加阳救逆叹神奇。

19、炙甘草汤姜枣参,桂地麦胶麻仁依。

20、真武汤壮肾中阳,术苓白芍姜附宜。

21、五苓散利太阳腑,术苓猪泽并桂枝。

22、五皮饮用五般物,苓陈姜桑大腹皮。

23、五淋汤中茯芍栀,当归甘草灯心随。

24、六味地黄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滋。

25、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

26、乌梅丸内桂参细,姜附椒连黄柏归。

27、龙胆泻肝栀芩柴,归地车泽草通齐。

28、仙方活命金防芷,陈草贝花乳甲刺。

29、藿香正气腹芷夏,术苓陈草梗朴紫。

30、大承气汤有芒硝,枳朴大黄急攻里。

三、经方赞经方三十剂,熟记便成医。

变化随加减,回春妙手奇。

标签六味地黄藿香正气小柴胡汤大腹皮二陈汤•举报•字体:中▼o小o中o大•复制地址本文最近访客•成功在线lv18:20删除记录•韩玉森lv2-19上一篇:临床常见病的辨证...下一篇:庆典销售技巧|返回日志列表评论看完此日志,是不是也有很多感受,赶快点评一下吧。

主人很期待哦!关闭提示还没有人发表评论来坐第一个沙发发表评论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表情礼物 | 更多功能点击这里发表评论,如果您要显附加功能展开匿名评论发表取消(可按Ctrl+Enter发表)。

中医经典方剂【范本模板】

中医经典方剂【范本模板】

中医经典方剂一.实证用方(一)治风剂1.疏散风寒剂【代表方】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穹、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

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克,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克。

【主治】风寒感冒.(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岁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

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药。

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

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

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

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

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穹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

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

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

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

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

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同类常用中成药(1)感冒清热颗粒【组成】荆芥穗200克,防风100克,白芷60克,紫苏叶60克,柴胡100克,薄荷60克,芦根160克,葛根100克,桔梗60克,苦杏仁80克,苦地丁200克。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

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寒热之性不显,解表之力独彰.所以对于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皆可服用.(2)午时茶【组成】紫苏叶75克,防风50克,白芷50克,羌活50克,广藿香50克,连翘50克,柴胡50克,桔梗75克,前胡50克,枳实50克,苍术50克,厚朴75克,陈皮50克,甘草50克,山楂50克,六神曲(炒)50克,麦芽(炒)75克,川穹50克,红茶600克。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1. 四物汤(补血安胎方)四物汤是一种补血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补血安胎。

其功效是补血调经,益气安胎,对于久咳不止,面色苍白,心悸怔忡,手足发凉,月经不调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配方:当归12克、川芎9克、熟地9克、白芍12克。

2. 四神丸(镇痛止血方)四神丸是一种镇痛止血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经闭、痛经等症状。

其功效是活血化瘀,镇痛止血,对于老年人或身体虚弱的人痛经以及月经过多、经期不调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配方:川芎、桂枝、红花各等分、茯苓6克。

3. 逍遥丸(活血化瘀方)逍遥丸是一种中药活血化瘀方剂,主要用于女性月经过多、改善子宫寒凉、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症状。

其功效是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配方:桃仁15克、红花10克、香附10克、益母草20克、川芎10克、玄参1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甘草10克。

5. 眉毛膏(消肿散结方)眉毛膏是一种消肿散结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甲状腺结节、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其功效是消肿散结,抗炎利咽,对于甲状腺肿瘤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配方:黄芩10克、金银花10克、香薷10克、地黄9克、甘草5克、白茅根5克。

6. 安神补脑丸(安神益智方)安神补脑丸是一种安神益智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改善失眠、多梦、健忘、头晕乏力等症状。

其功效是安神益智,补充精神,改善记忆力等症状。

配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0克、龙眼肉10克、熟地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甘草5克。

8. 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方)清热解毒口服液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解热、解毒、清热等症状。

其功效是清热解毒,对于感冒、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配方: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黄芩10克、芦根10克。

10. 五子衍宗丸(健脾消食方)五子衍宗丸是一种健脾消食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改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简单两味药组成的经典方剂

简单两味药组成的经典方剂

简单两味药组成的经典方剂
01、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02、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03、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04、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05、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胃酸。

06、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

07、女贞子合墨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08、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09、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10、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11、木香合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12、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13、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14、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中医# #快问中医超能团#。

经典常用方剂歌诀150首

经典常用方剂歌诀150首

常用方剂歌诀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方歌:止嗽散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白前甘草共为末,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7.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解肌汤方歌:氏柴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

扶正解表11.败毒散方歌: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饮方歌:参饮用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15.大承气汤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方歌:温脾参附与干,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攻补兼施19.黄龙汤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一、经典方剂目录1、补中益气汤2、参苓白术汤3、六君子汤4、生脉饮5、香砂六君子汤6、玉屏风散(汤剂)7、归脾汤8、四物汤9、桃红四物汤10、六味地黄丸(汤剂)11、杞菊地黄丸(汤剂)12、十全大补汤13、半夏泻心汤14、逍遥散(汤剂)15、银翘散(汤剂)16、桂枝汤17、九味羌活汤18、麻黄汤19、小青龙汤20、止嗽散(汤剂)21、白虎汤22、普济消毒饮23、当归六黄汤24、导赤散(汤剂)25、葛根芩连汤26、龙胆泻肝汤27、葶苈大枣泄肺汤28、四逆散(汤剂)29、当归四逆汤30、骨科壮骨关节丸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1、《医宗金鉴》清、吴谦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3、《方剂学》谢鸣主编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二、经典方剂介绍1、【方名】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①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

2、【方名】参苓白术汤【出处】《太平惠民与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

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组方】莲子10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扁豆15g,茯苓20g,人参10g,甘草9g,炒白术20g,山药20g,大枣10g。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得28个经典方剂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 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ﻫ人参汤—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就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得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就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ﻫ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组成; 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ﻫ半夏泻心汤—功用; 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ﻫ半夏泻心汤 - 主治ﻫ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就是与理中汤相对得,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 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ﻫ功能主治; 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 水煎服、汗出愈。

ﻫ就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得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得外感病。

值得一提得就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ﻫ4。

中医养生中药养生的十大经典方剂

中医养生中药养生的十大经典方剂

中医养生中药养生的十大经典方剂在中医养生领域,草药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中医总结出了许多经典方剂,这些方剂凭借其独特的配伍和药性,被视为中药中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中的十大经典方剂。

1. 四物汤四物汤是滋补养血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组成。

这四味草药相互配伍,不仅能够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问题,还能调养气血,提高体质。

2. 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补益元气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黄耆、党参、白术、白芍、川芎、香附、炙甘草、陈皮、桂枝和大枣组成。

这十味草药的组合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适用于久病体弱、气血不足的人群。

3.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杜仲、大熟地和制附子组成。

这六味草药的配伍可以滋养肾脏,调理肾阴虚引起的眩晕、耳鸣、腰酸等症状。

4. 四神汤四神汤是安神定志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黄连、黄芩、竹叶、生姜和炙甘草组成。

这四味草药相互配伍,可以舒缓神经紧张,改善失眠、健忘和易怒等问题。

5. 逍遥散逍遥散是舒肝解郁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逍遥草、木香、郁金、艾叶、细椿根、钩藤和白芷组成。

这些草药的配伍可以平衡肝脏功能,缓解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6.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补肾益气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制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和巴戟天组成。

这些草药的组合可以滋养肾脏,改善肾虚所引起的疲劳、腰膝酸软等症状。

7. 连翘败毒散连翘败毒散是清热解毒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连翘、薄荷、芦根、板蓝根和桔梗组成。

这些草药相互协同作用,可以清热解毒,对于感冒、咽喉疼痛和口腔溃疡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8. 三峡秘方三峡秘方是利水渗湿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和白术组成。

这些草药的配伍可以排除体内湿气,改善浮肿、水肿和尿频等问题。

9. 消渴丸消渴丸是益气养阴的经典方剂。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医药历史悠久,其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验方。

这些验方是祖国医学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被誉为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部分经典的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1.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经典验方,用以治疗伤寒病。

方中主要用草药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等。

《桂枝汤》具有祛风散寒、调节气血的功效,对于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四物汤》《四物汤》是由古代名医李东垣所创方剂,常用于补血、调经、滋补气血。

方中主要包括当归、川芎、熟地黄和白芍等草药。

《四物汤》被广泛运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对于经期不调、痛经等问题有显著疗效。

3.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出自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病毒感染、热病等疾病的经典方剂。

方中主要包含黄连、黄芩、知母等中草药。

《清热解毒汤》清热泻火、解毒生肌,对于高热、口干、咽干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4.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石膏汤》《石膏汤》是古代名医章介室所创方剂,常用于清热解毒、利尿退热。

方中主要包含石膏、知母、竹叶等草药。

《石膏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对于高热、口干、小便不利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5.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香砂养草饮》《香砂养草饮》源自名医董沛公的《本草纲目》,“砂”的含义为砂锅,采用砂锅熬煮药材,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滞的功效。

方中主要包含干姜、砂仁、大枣等草药。

《香砂养草饮》被广泛运用于胃肠疾病、风寒湿痹等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以上所述仅是部分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的介绍,这些方剂通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传统,将这些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传承下去,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中医药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医疗史上,造福人类。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是中医药学家们在数千年中对中医理论的深刻认识及通过临床经验得到的宝贵经验所概括出来的治疗方案。

在这些方剂中,不只是草药的配伍,更包含了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与辨证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几组中医经典方剂的讲解:
1.逍遥散。

由东汉医学家华佗所创立,通常用于治疗情志失常引起的体内气血不畅所导致的疾病。

方剂组成为白术、人参、茯苓、甘草、柴胡、枳实、桂枝、苡仁、龙骨、牡蛎、鸡子黄共计11味中药,它们的配伍可调理人体气血,使身心平和。

2.四物汤。

由唐代的妇科学家孙思邈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妇女经血不调、月经过少、月经提前、月经过多等妇科疾病。

方剂组成为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四味中药,通过调理女性的气血,能够很好地缓解这些症状。

3.柴胡加芍药汤。

由晋代医家张仲景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胸痹、胁痛、头痛、面目肿胀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柴胡、半夏、人参、生姜、大棗、芍药、甘草共计7味中药,可平衡人体的情志、调节胃肠功能,对于这类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清热解毒汤。

由明朝医家吴鞠通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病、疫病、急性化脓性疾病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黄芩、黄连、栀子、赤芍、连翘、知母、甘草共计7味中药,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提高身体免疫力。

这些中医经典方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中,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广泛的适用范围,一直受到中医药界的重视和保护。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并对其功效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温胆汤:温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胆虚寒症状,如胆囊寒痛、胆汁淤滞等。

该方剂由黄连、半夏等药物组成,具有温胆祛寒、理气开郁的功效。

2. 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是治疗寒湿痹证的经典方剂,由茵陈、蒿子、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祛寒湿、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腰腿冷痛等症状。

3. 四逆散:四逆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冷等。

该方剂由附子、干姜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驱寒止痛的功效。

4.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气不足的经典方剂,由黄耆、白术、党参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中气不足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5.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常用的健脾益气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补养气血的作用,适用于脾气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6.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是中医常用的治疗阳气不足的方剂,由附子、干姜、人参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阳散寒、益气固表的作用,适用于阳气不足导致的畏寒、乏力等症状。

7.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血虚导致的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

8. 四妙丸:四妙丸是中医常用的消炎止痛方剂,由黄连、黄芩、苦参、半夏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痈肿等症状。

9. 温经汤:温经汤是中医治疗寒凝症状的方剂,由艾叶、独活、川芎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凝引起的痛经、闭经等症状。

10. 走湿散:走湿散是中医常用的祛湿方剂,由荆芥、石膏、白附子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祛湿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湿邪困阻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1.【人参汤】人参汤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当归(切,炒) 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人参汤 - 用法上药八味,捣为粗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

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

用于治疗胃寒。

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

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

汗出愈。

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的外感病。

值得一提的是本方还可以治疗胃痛。

日本汉方家矢数道明用此方加牡蛎、小茴香治疗胃痛,无论虚实寒热,无不百发百中,效如桴鼓。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火神派经典扶阳验方方剂(20方)

火神派经典扶阳验方方剂(20方)

火神派经典扶阳验方方剂(20方)1.潜阳方组成:砂仁30克(姜汁炒),附子24克,龟甲6克,甘草15克。

功效:纳气归肾。

主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证。

2.姜附茯半汤组成:生姜60克取汁,附子30克,茯苓24克,半夏21克。

功效:回阳降逆,行水化痰。

主治:阳虚兼见痰湿诸证。

3.补坎益离组成:附子24克,桂心24克,蛤粉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5片。

功效:补坎益离。

主治:心肾阳虚诸证。

4.姜桂汤组成:生姜45克,桂枝30克。

功效:扶上焦之阳。

主治:鼻流清涕不止,喷嚏不休等证。

5.封髓丹组成:黄柏30克,砂仁21克,甘草6克。

功效:降心火,益肾水。

主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痛,咳嗽,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遗精诸证。

6.四逆汤组成: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痛,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

7.白通汤组成:葱白4根,干姜10克,附子15克。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阳戴阳证,阴盛于下,虚阳上浮,手足厥冷,面色赤下利,脉微。

8.附子理中汤组成:附子10克,人参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2克,白术10克。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口吐泻利,畏寒,肢冷等证。

9.大建中汤组成:花椒9克,生姜15克,人参6 g,饴糖30克。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吐,不能饮食等证。

10.金匮肾气丸组成:干地黄15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丹皮12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腰酸脚软,小腹拘急,小便清长,舌质淡而胖,脉虚弱。

11.麻黄汤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12.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4.5克,细辛3克,炮附子9克。

功效:温经散寒,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名】保元汤【组成】黄芪(9) 人参(3) 炙甘草(3) 肉桂(1.5)【方名】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8) 炙甘草(9) 人参(6) 当归(3) 橘皮(6) 升麻(6) 柴胡(6) 白术(9)【方名】参苓白术散【组成】莲子肉(500) 薏苡仁(500) 砂仁(500) 桔梗(500) 白扁豆(750) 白茯苓(1000) 人参(1000) 炙甘草(1000) 白术(1000) 山药(1000)【方名】举元煎【组成】人参(10-20) 炙黄芪(10-20) 炙甘草(3-6) 升麻(4) 白术(3-6)【方名】六君子汤【组成】人参(9) 白术(9) 茯苓(9) 炙甘草(6) 陈皮(3) 半夏(4.5)【方名】七味白术散【组成】人参(6) 茯苓(12) 炒白术(12) 甘草(3) 藿香叶(12) 木香(6) 葛根(15)【方名】升阳益胃汤【组成】黄芪(30) 半夏(15) 人参(15) 炙甘草(15) 独活(9) 防风(9) 白芍药(9) 羌活(9) 橘皮(6) 茯苓(5) 柴胡(5) 泽泻(5) 白术(5) 黄连(1.5)【方名】完带汤【组成】白术(30) 山药(30) 人参(6) 白芍(15) 车前子(9) 苍术(9) 甘草(3) 陈皮(2) 黑芥穗(2) 柴胡(2)【方名】香砂六君子汤【组成】人参(3) 白术(6) 甘草(2) 陈皮(2.5) 半夏(3) 砂仁(2.5) 木香(2)【方名】归脾汤【组成】白术(3) 当归(3) 白茯苓(3) 黄芪炒(3) 远志(3) 龙眼肉(3) 酸枣仁炒(3) 人参(6) 木香(1.5) 炙甘草(1)【方名】胶艾汤(又名:芎归胶艾汤)【组成】川芎(6)阿胶(6)甘草(6)艾叶(9)当归(9)芍药(12)干地黄(15)【方名】圣愈汤【组成】熟地(20) 白芍(15) 川芎(8) 人参(一般用潞党参20) 当归(15) 黄芪(18)【方名】桃红四物汤(原名‘加味四物汤”)【组成】当归(10) 川芎(8) 白芍(12) 熟地(12)桃仁(9)红花(6)【方名】大补阴九(又名:大补丸)【组成】熟地黄(酒蒸,180) 龟板(酥炙,180) 黄柏(炒褐色,120) 知母(酒浸,炒,120)【方名】都气丸【组成】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干山药(12) 泽泻(9) 牡丹皮(9) 茯苓(去皮,9) 五味子(6)【方名】虎潜丸【组成】黄柏(240) 龟板(120) 知母(60) 熟地黄(60) 陈皮(60) 白芍(60)锁阳(45) 虎骨(30) 干姜(15)多当归、牛膝、羊肉三味}【方名】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组成】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干山药(12) 泽泻(9) 牡丹皮(9) 茯苓(去皮,9)【方名】麦味地黄丸(原名:八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干山药(12) 泽泻(9) 牡丹皮(9) 茯苓(9) 麦冬(15) 五味子(15)【方名】杞菊地黄丸【组成】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干山药(12) 泽泻(9) 牡丹皮(9) 茯苓(9) 枸杞子(9) 菊花(9)【方名】知柏地黄丸(又名: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组成】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干山药(12) 泽泻(9) 牡丹皮(9) 茯苓(去皮,9) 知母(盐炒,6) 黄柏(盐炒,6)【方名】左归丸【组成】大怀熟地(240) 山药(炒,120) 枸杞(120) 山茱萸(120) 川牛膝(酒洗蒸熟,90) 鹿角胶(敲碎,炒珠,120) 龟板胶(切碎,炒珠,120) 菟丝子(制,120)【方名】左归饮【组成】熟地(9-30) 山药(6) 枸杞子(6) 炙甘草(3) 茯苓(4.5) 山茱萸(3-6,畏酸者少用之)【方名】八珍汤(八珍散)【组成】人参(30) 白术(30) 白茯苓(30) 当归(30) 川芎(30) 白芍(30) 熟地黄(30) 炙甘草(30)【方名】人参养荣汤(原名:养荣汤)【组成】黄芪(30) 当归(30) 桂心(30) 甘草炙(30) 橘皮(30) 白术(30) 人参(30) 白芍药(90) 熟地黄(9) 五味子(4) 茯苓(4) 远志(15)【方名】十全大补汤【组成】人参(6) 肉桂(3) 川芎(6) 干熟地黄(12) 茯苓(9) 白术(9) 甘草(3) 黄芪(12) 当归(9) 白芍药(9)【方名】泰山磐石散【组成】人参(3) 黄芪(6) 白术(6) 炙甘草(2) 当归(3) 川芎(2) 白芍药(3) 熟地黄(3) 川续断(3) 糯米(6) 黄芩(3) 砂仁(1.5)【方名】炙甘草汤(复脉汤)【组成】炙甘草(12) 生姜(9) 桂枝(9) 人参(6) 生地黄(50) 阿胶(6) 麦门冬(10) 麻仁(10) 大枣(10枚)【方名】加减复脉汤【组成】炙甘草(18) 干地黄(18) 生白芍(18) 麦冬(15) 阿胶(9) 麻仁(9)【方名】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9) 黄芩(6) 干姜(6) 人参(6) 炙甘草(6) 黄连(3) 大枣(4枚)【方名】柴胡疏肝散【组成】柴胡(6) 陈皮(6) 川芎(4.5) 香附(4.5) 枳壳(4.5) 芍药(4.5) 炙甘草(1.5)【方名】逍遥散【组成】柴胡(15) 当归(15) 白芍(15) 白术(15) 茯苓(15) 生姜(15) 薄荷(6) 炙甘草(6)【方名】达原饮【组成】槟榔(6) 厚朴(3) 草果仁(15) 知母(3) 芍药(3) 黄芩(3) 甘草(1.5)【方名】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5) 黄芩(9) 芍药(9) 半夏(9) 生姜(15) 枳实(9) 大枣(4枚) 大黄(6)【方名】小柴胡汤【组成】柴胡(12) 黄芩(9) 人参(6) 半夏(9) 炙甘草(5) 生姜(9) 大枣(4枚)【方名】参苏饮【组成】人参(6) 紫苏叶(6) 干葛(6) 半夏(6) 前胡(6) 茯苓(6) 枳壳(4) 桔梗(4) 木香(4) 陈皮(4) 甘草炙(4)【方名】仓廪散【组成】人参(9) 茯苓(9) 甘草(9) 前胡(9) 川芎(9) 羌活(9) 独活(9) 桔梗(9) 枳壳(9) 柴胡(9) 陈仓米(9) 生姜(9) 薄荷(9)【方名】葱白七味饮【组成】葱白(连根切,9) 干葛(切,9) 新豉(绵裹,6) 生姜(6) 生麦门冬(9) 干地黄六(9)【方名】荆防败毒散【组成】羌活(4.5) 柴胡(4.5) 前胡(4.5) 独活(4.5) 枳壳(4.5) 茯苓(4.5) 荆芥(4.5) 防风(4.5) 桔梗(4.5) 川芎(4.5) 甘草(1.5)【方名】再造散【组成】黄芪(6) 人参(3) 桂枝(3) 甘草(1.5) 熟附子(3) 细辛(2) 羌活(3)防风(3) 川芎(3) 煨生姜(3)【方名】柴葛解肌汤(程氏)【组成】柴胡(6) 葛根(6) 黄芩(6) 赤芍(6) 甘草(3) 知母(5) 生地(9) 丹皮(3) 贝母(6)【方名】柴葛解肌汤(陶氏)【组成】柴胡(6) 干葛(9) 甘草(3) 黄芩(6) 羌活(3) 白芷(3) 芍药(6) 桔梗(3)【方名】桑菊饮【组成】桑叶(7.5) 菊花(3) 杏仁(6) 连翘(5) 薄荷(2.5) 桔梗(6) 甘草(2.5) 苇根(6)【方名】银翘散【组成】连翘(9) 银花(9) 苦桔梗(6) 薄荷(6) 竹叶(4) 生甘草(5) 荆芥穗(5) 淡豆豉(5) 牛蒡子(9) 芦根(9)【方名】竹叶柳蒡汤【组成】西河柳(15) 荆芥穗(3) 干葛(4.5) 蝉蜕(3) 薄荷叶(3) 知母(3) 玄参(6) 甘草(3) 麦门冬(9) 竹叶(3)【方名】大羌活汤【组成】防风(9) 羌活(9) 独活(9) 防己(9) 黄芩(9) 黄连(9) 苍术(9) 炙甘草(9) 白术(9) 细辛(9) 知母(30) 川芎(30) 地黄(30)【方名】大青龙汤【组成】麻黄(12) 桂枝(6) 炙甘草(6) 杏仁(6) 石膏(12) 生姜(9) 大枣(3)【方名】桂枝加葛根汤【组成】桂枝(6) 芍药(6) 生姜(9) 炙甘草(6) 大枣(3枚) 葛根(12)【方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组成】桂枝(9) 芍药(9) 生姜(9) 甘草炙(6) 大枣(3枚) 厚朴炙(6) 杏仁(6)【方名】华盖散【组成】紫苏子(炒,30) 麻黄(去根节,30) 杏仁(去皮尖,30) 陈皮(去白,30) 桑白皮(30) 赤茯苓(去皮,30) 甘草(15)【方名】加味香苏散【组成】紫苏叶(5) 陈皮(4) 香附(4) 甘草炙(2.5) 荆芥(3) 秦艽(3) 防风(3) 蔓荆子(各3) 川芎(1.5) 生姜三片【方名】金沸草散【组成】旋覆花(90) 麻黄(90) 前胡(90) 荆芥穗(120) 炙甘草(30) 半夏(姜汁浸)(30) 赤芍药(30)【方名】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9) 防风(9) 苍术(9) 细辛(3) 川芎(6) 白芷(6) 生地(6) 黄芩(6) 甘草(6)【方名】射干麻黄汤【组成】射干(9) 麻黄(9) 生姜(6) 细辛(6) 紫菀(6) 款冬花(6) 大枣(3枚) 半夏(9) 五味子(3)【方名】香苏葱豉汤【组成】制香附(4.5-6) 新会皮(4.5-6) 鲜葱白(3枚) 紫苏(4.5-9) 清炙草(2-2.5) 淡香豉(9-12)【方名】小青龙汤【组成】麻黄(9) 芍药(9) 细辛(6) 干姜(6) 甘草炙(6) 桂枝(去皮,9) 五味子(6) 半夏(洗,9)【方名】正柴胡饮【组成】柴胡(9) 防风(3) 陈皮(4.5) 芍药(6) 甘草(3) 生姜(三五片)【方名】止嗽散【组成】紫菀(15) 百部(12) 白前(12) 桔梗(15) 荆芥(10) 陈皮(15) 甘草(6)【方名】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6) 石膏(50) 半夏(9) 麦门冬(20) 人参(6) 粳米(10) 甘草(6)【方名】普济消毒饮【组成】黄芩(15) 黄连(15) 陈皮(6) 甘草(6) 玄参(6) 柴胡(6) 桔梗(6) 连翘(3) 板蓝根(3) 马勃(3) 牛蒡子(3) 薄荷(3) 僵蚕(2) 升麻(2)【方名】四妙勇安汤【组成】金银花(90) 玄参(90) 当归(60) 甘草(30)【方名】五味消毒饮【组成】金银花(20) 野菊花(15) 蒲公英(15) 紫花地丁(15) 紫背天葵子(15)【方名】仙方活命饮【组成】白芷(3) 贝母(6) 防风(6) 赤芍药(6) 当归尾(6) 甘草节(6) 皂角刺(炒,6) 穿山甲(炙,6) 天花粉(6) 乳香(6) 没药(6) 金银花(9) 陈皮(9)【方名】当归六黄汤【组成】当归(6) 生地黄(6) 熟地黄(6) 黄芩(6) 黄柏(6) 黄连(6) 黄芪(12)【方名】化斑汤【组成】石膏(30) 知母(12) 生甘草(10) 玄参(10) 犀角[水牛角代](60) 白粳米(9)【方名】清宫汤【组成】元参心(9) 莲子心(2) 竹叶卷心(6) 连翘心(6) 犀角[水牛角代](30) 连心麦冬(9)【方名】清营汤【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 生地黄(15) 元参(9) 竹叶心(3) 麦冬(9) 丹参(6) 黄连(5) 银花(9) 连翘(6)【方名】神犀丹【组成】犀角[水牛角代](1800) 石菖蒲(180) 黄芩(180) 真怀生地(绞汁500) 银花(500) 金汁(300) 连翘(300) 板蓝根(270) 香鼓(240) 元参(210) 花粉(120) 紫草(120)【方名】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6) 黄芩(9) 山栀子(9) 泽泻(12) 木通(9) 车前子(9) 当归(8) 生地黄(20) 柴胡(10) 生甘草(6)【方名】当归龙荟丸(龙脑丸)【组成】当归(30) 龙胆草(30) 栀子(30) 黄连(30) 黄柏(30) 黄芩(30) 芦荟(15) 青黛(15) 大黄(15) 木香(0.3) 麝香(1.5)【方名】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 生地黄(24) 芍药(12) 牡丹皮(9)【方名】芍药汤【组成】芍药(30) 当归(15) 黄连(15) 槟榔(6) 木香(6) 炙甘草(6) 大黄(9) 黄芩(15) 官桂(5)【方名】泻青丸【组成】当归(3) 龙脑(3) 川芎(3) 山栀子(3) 川大黄(3) 羌活(3) 防风(3)【方名】回阳救急汤【组成】熟附子(9) 干姜(6) 人参(6) 炙甘草(6) 炒白术(9) 肉桂(3) 陈皮(6) 五味子(3)茯苓(9) 制半夏(9)【方名】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12) 桂枝(9) 芍药(9) 细辛(3) 通草(6) 大枣(8枚,擘[bo]) 炙甘草(6)【方名】附子理中丸【组成】附子(90,炮) 人参(90,去芦) 干姜(90,炮) 白术(90) 甘草(90,炙)【方名】桂枝人参汤【组成】桂枝(12) 白术(9) 人参(9) 干姜(9) 炙甘草(9)【方名】理中丸【组成】人参(15) 干姜(15) 白术(15) 甘草(15)【方名】黄龙汤【组成】大黄(9) 芒硝(12) 枳实(6) 厚朴(3) 当归(9) 人参(6) 甘草(3)【方名】新加黄龙汤【组成】细生地(15) 生甘草(6) 人参(另煎,4.5) 生大黄(9) 芒硝(3) 玄参(15) 麦冬(15) 当归(4.5) 海参(洗,2条) 姜汁(6匙)【方名】复方大承气汤【组成】厚朴(15-20) 炒莱菔子(15-30) 枳壳(15) 桃仁(9) 赤芍(15) 大黄(9-15) 芒硝(9-15)【方名】阑尾化瘀汤【组成】银花(15) 川楝子(15) 大黄(后下,9) 牡丹皮(9) 桃仁(9) 延胡索(9) 木香(9)【方名】阑尾清解汤【组成】金银花(60) 大黄(25) 冬瓜仁30) 蒲公英(30) 牡丹皮(15) 川楝子(10) 生甘草(10) 木香(6)【方名】清肠饮【组成】银花(90) 当归(60) 地榆(30) 麦冬(30) 元参(30) 生甘草(10) 薏仁(15) 黄芩(6)【方名】济川煎【组成】当归(9~15) 牛膝(6) 肉苁蓉(6~9) 泽泻(4.5) 升麻(1.5~3) 枳壳(3)【方名】麻子仁丸(又名:脾约麻仁丸、脾约丸)【组成】麻子仁(500) 芍药(250) 枳实(250) 大黄(500) 厚朴(250) 杏仁(250)【方名】五仁丸【组成】桃仁(30) 杏仁(麸炒,去皮尖,30) 松子仁(5) 柏子仁(15) 郁李仁(3) 陈皮(另研末,120)【方名】温脾汤【组成】大黄(15) 当归(9) 干姜(9) 附子(6) 人参(6) 芒硝(6) 甘草(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