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

合集下载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2014年修订版)》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2014年修订版)》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2014年修订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9.21•【字号】绵府办函〔2015〕189号•【施行日期】2015.09.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正文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2014年修订版)》的通知绵府办函〔2015〕18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有关部门: 《绵阳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2014年修订版)》已经市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表:1.绵阳市区域卫生规划主要指标表2.绵阳市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及床位现状及配置目标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9月21日绵阳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2014年修订版)前言为加快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努力实现全市卫生资源的统筹与优化配置,规范全行业管理,适应科技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建立服务川西北地区的高水平医疗卫生保障平台,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参照《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4年修订版)》、《四川省“十二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川卫办发〔2014〕437号),结合《绵阳市2011-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绵阳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特编制此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基本状况。

自然与社会经济。

绵阳地处四川省西北部,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的腹心地带,是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川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6.25•【字号】川府发[2013]30号•【施行日期】2013.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川府发[2013]30号)绵阳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2013年6月25日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政策措施一、确定重点区域实现突破发展。

绵阳市要会同省直相关部门研究确定绵阳科技城重点发展区域,给予特殊支持政策,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形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支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绵阳科技城内的事业单位转让拥有的科技成果产权所取得的收入,按照隶属关系全额缴库后,由同级财政全额安排给缴纳单位,由其统筹用于科研及相关技术转移转化工作。

三、开展土地政策创新试点。

对科技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实行单列管理。

支持绵阳科技城开展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

支持科技城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先行先试,将绵阳市列入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四、实行科研经费分配管理改革。

对在科技城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实行课题间接费用补偿机制,允许项目实施单位按规定比例提取绩效支出,并结合科研人员实绩按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

开展科研项目后补助试点,对在科技城实施的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在项目完成并取得相应成果,按规定程序审核、评估或验收后给予补助。

开展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使用自主权试点,适当扩大科研单位在实施的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内部各项费用间预算调整的权限,增加经费使用自主权。

五、设立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2013-2017年,省财政每年出资5000万元设立绵阳市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由绵阳市统筹安排用于科技城科技型企业初创阶段扶持、领军型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校人才培训协同创新等。

《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绵阳市科学及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绵阳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送审稿)绵阳市科学技术局二。

一。

年十一月一、发展基础、机遇与挑战.................................................................... -1 -(一)发展基础-1 -(二)发展机遇-4 -(三)面临挑战-6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7 -(一)................................................................................. 指导思想-7 -(二)................................................................................. 基本原则-7 -三、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8 -(一)................................................................................. 发展目标-8 -(二)主要任务-10 -1、建设三大载体....................................................................... -10 -2、实施六大专项 (11)四、重点发展领域............................................................................ -13 -(一)................................................................................. 电子信息-13 -(二)先进制造-14 -(三)新材料-15 -(四)................................................................................. 环保与新能源-15 -(五)现代农业-16 -(六)................................................................................. 科技服务民生-16 -五、主要措施............................................................................... -17 -(一)................................................................................. 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17 -(二)................................................................................. 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17 -(三)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 -18 -(四)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 ....................................................... -19 -(五)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20 -(六)强化基层科技工作............................................................... -20 -(七)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 ............................................. -21 -“十二五”是我市坚持实施“科教兴市”和“工业强市”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绵阳科技城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时期。

绵阳市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绵阳市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绵阳市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六大重点产业和六大创新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塑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基本建成以创新为引领的西部先进制造强市。

健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有效稳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完善延伸产业链供应链。

立足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科技领先优势,找准薄弱环节,通过精准招商、以企引企等方式,引进材料、元器件、终端设备等引领型、补链型、基地型重特大项目,带动一批企业落户绵阳,形成产业集群。

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水平。

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大技改有效投入,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加速推动先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实现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发展能级提升深度融合。

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六大重点产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六大重点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

坚持高端切入和协调推进相结合,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四川第二大汽车产业基地。

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加强产品研发创新,提升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支持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升能级,做大规模,建设西部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基地、西部节能装备制造及循环经济发展基地、西部高端装备制造基础配套零部件制造基地。

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

加大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价值链,建设西部知名的食品精深加工基地。

支持发展天然气开发和综合利用。

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先进制造业六大重点产业加快提升六大创新产业发展能级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加快提升六大创新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创新产业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绵阳科技城建设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川办函〔2017〕73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绵阳科技城建设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川办函〔2017〕73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绵阳科技城建设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绵阳科技城建设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川办函〔2017〕73号绵阳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2017年绵阳科技城建设重点工作安排》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4月19日2017年绵阳科技城建设重点工作安排一、组织实施科技城“十三五”规划做好《绵阳科技城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全面推动实施,确保2017年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促进科技城创新效能和发展实力双提升,发挥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军民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牵头单位:科技厅、绵阳市;责任单位:省建设科技城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抓好“9张清单”和145项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落实,推出在国、省层面可复制推广的“绵阳经验”2条以上。

争取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首批项目布点绵阳,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十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示范区”。

建好用好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和四川军民融合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建成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平台。

推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企改革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混合所有制改革。

实施“梧桐计划”,加快建设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确保集聚企业180家以上。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规模:2010年88万人口,建成区8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020年预计118万人口,建成区116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98平方米。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包括:涪城区辖区城北办事处、工区办事处、朝阳办事处、城厢办事处、南山办事处、科创园办事处、高新办事处、经开区办事处、石塘镇、丰谷镇、关帝镇、塘汛镇、吴家镇、杨家镇、青义镇、龙门镇、河边镇、磨家镇、新皂镇、金峰镇、石洞镇、玉皇镇、城郊乡、永兴镇和游仙辖区的涪江办事处、富乐办事处、游仙镇、石马镇、小枧镇、松垭镇、沉抗镇、新桥镇、东林乡,总用地面积871平方公里。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天蓝,地绿,水情,人和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0:50:40,综合能耗降低30%以上。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地区生产总值的综合能耗,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5%和50%,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现代化城市。

2、城市发展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的中国科技城;以科研教育、商务商贸、旅游服务为支撑的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集多元文化、山水景观、自然生态为一体的宜居城市。

(四)城市发展方向与布局要点:1、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向西部园艺及南部塘汛地区发展,西南部新皂地区作为高新区拓展区启动建设,为远景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2、城市总体布局A.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主两副、两带一轴,三个圈层”的空间结构;以绵阳中心城区为主中心,江油城区和三台城区为副中心。

两带为绵江(绵阳-江油)城镇带和绵三(绵阳-三台)城镇带;一轴为沿山生态旅游城镇发展轴。

三个圈层为核心层、紧密层和辐射层。

核心层即“绵江安”城镇核心发展区,由绵阳中心城区、江油城区、花荄镇区及周边城镇组成。

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现状2023-11-11•绵阳科技城概述•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政策落实情况•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现状•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前景与展望目•案例分享:绵阳科技城内企业军民融合实践探索录绵阳科技城概述01成立时间绵阳科技城成立于1992年,由原国家科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批准建立,是国家级科技城和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地理位置绵阳科技城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市,坐落在绵阳市涪城区和游仙区交界处,总面积约为59.1平方公里。

产业定位绵阳科技城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为主导,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绵阳科技城的基本情况绵阳科技城被赋予了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旨在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

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绵阳科技城被定位为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中心绵阳科技城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军民融合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绵阳科技城享有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包括财税优惠、人才引进、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支持绵阳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利于推动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

科教资源丰富绵阳科技城已形成了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拥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基础雄厚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政策落实情况02绵阳科技城作为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享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国家级政策支持四川省和绵阳市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科技城的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地方政策保障。

地方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情况设立了军民融合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科技城内的军民融合项目。

绵阳市“十二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的通知

绵阳市“十二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的通知

绵阳市“十二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绵规办[2010]5号签发人:谭岗绵阳市“十二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的通知科技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根据《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绵府办函…2010‟9号)和《中共绵阳市委办公室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绵委办…2010‟103号)文件的要求和安排,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下称“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进入中后期。

为全面掌握“十二五”规划各方面编制进展情况,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经研究,请你们报送“十二五”规划编制推进情况和牵头编制的专项规划编制进展情况,并将负责人及联系人(姓名、部门及职务、电话号码、邮箱等)相关信息一并以电子文档形式于10月25日前报送绵阳市“十二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系人:何昇林联系电话:2220769邮箱:fgwfgk@附件:绵阳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编制目录及任务分工绵阳市“十二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代章)二〇一〇年十月十四日主题词:报送“十二五”规划△编制通知抄送:存档。

(共印45份)附件:绵阳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编制目录及任务分工一、总体规划纲要《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编制,市发改委协助。

二、区域规划(4 个)1、绵安北区域发展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

2、绵江平区域发展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

3、绵三盐区域发展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

4、绵梓区域发展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

三、重点专项规划(22 个)1、绵阳科技城2011— 2015 年发展及2020 年远景规划,由科管委经发局牵头。

2、绵阳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由市建设局牵头。

绵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绵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绵阳市人民政府文件绵府办发〔2010〕17号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中国(绵阳)科技城金融产业发展 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有关部门: 《中国(绵阳)科技城金融产业发展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第89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中国(绵阳)科技城金融产业发展 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序 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产业的地位尤为重要。

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和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城,是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增强绵阳金融资源积聚和辐射能力,加快金融产业发展,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对于促进绵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和科技城建设第九次部际协调小组会议提出的编制科技城发展规划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城发展和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对绵阳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金融业发展提出总体要求。

本规划包括绵阳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机遇,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推进金融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规划期为2010年—2014年。

 第一部分 金融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机遇 一、发展现状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绵阳市金融产业组织类型不断丰富。

目前,全市共有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各1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9家,证券(期货)交易机构8家,保险公司27家,初步形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大中小型机构协同发展的格局,基本能够满足各种层次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

绵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

绵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

绵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发挥绵阳科技城在科技创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大力营造创新生态,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加快构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打造成渝地区创新高地。

以“一城多园”模式,与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共建西部科学城。

加强成渝绵科研院所、高校、公司研发中心合作,建立研发需求互通平台,谋划布局科技孵化“飞地”和异地研发中心,联合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项目库、专家人才库信息资源互动共享。

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跨区域创新联合体。

以创新驱动深化成绵一体化发展合作,支持绵阳“优科服”和成都“科创通”开展全面合作。

拓展区域协同创新范围。

积极推进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协同联动,主动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在科技协同创新、技术转移方面合作。

推动国际科技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在绵设立或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

加快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双提升”“专利提质增量工程”和“科技小巨人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提升技术、产品和品牌创新能力。

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聚焦北斗卫星导航、信息安全、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吸引聚集科研院所、知名高等院校及大型企业在绵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产学研合作。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骨干企业合作,围绕科技城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深入实施科研人员激励计划,建立全市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库,率先在主导产业领域实施领军人才行动。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6.25•【字号】川府发[2013]29号•【施行日期】2013.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川府发[2013]29号)绵阳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推动绵阳科技城依靠创新驱动率先实现突破发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目标深入实施《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创新体制机制,聚集创新要素,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努力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家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力争到2015年,绵阳科技城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全面提高,GDP达到1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60%,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1800亿元,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7%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实现开放性、创新性、突破性发展。

二、重点任务(一)加快产业突破发展。

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军民融合特色,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三网融合与物联网、数字家庭、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大力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创造优良投资环境,全面提高科技城吸引力;采取园区招商、产业高端招商、央企入绵招商、龙头企业带动招商、产业链完善招商、科技招商等多种方式,加快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入驻发展;提供优惠便利,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做强做大汽车及关键零部配件、冶金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

非常之策成就非常之势——绵阳科技城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非常之策成就非常之势——绵阳科技城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 ”

强 化 载体 功 能 着 力加 快 园 区 招 商 引 资 步 伐 ;优 化 发 展 环 境 着 力 构 建 优 质服 务园 区 园 区 建 设 快速 推进 带

区 产 业 发 展 规划 形 成 了 高新 区 以 电

子 信息

汽 车及 零部 件 为 主 业


科刨


区 以新材 料为 主 业

规划

项 目



喷 增 长 的 良好 势 头
念和 非常举措

资 为 主 线 突 出规 划 引领 加 大 工 业
年 绵 阳科技城
, 、 “
非 常之 势哪 里 来 ? 来源 于 非常观

200 9
投 入 着 力 培 育 主 业 突 出 特 色鲜 明 产 业 互 补 协 调 配 套 的 特 色园 区 和 工
亿元 全年 工 业

同比增长
13 4
开工 投资
200

10 0 0
亿 元 的工 业 园
技术 改 造投 资可 达
入 资金 约 建设 设

27
亿元
20 %


约 占四

万 以上项 目

个 总投 资
66 20

01

亿
源 中心 西 南生 产基 地
据了解 为了
, ,
川 市技 术 改 造 投 资 的
30
高新 区 投 平武
主 骨架
实际 已 完成 投 资
5000 15 14 5
亿元


中投 资
万 以上项 目

【精品】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精品】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关键字】精品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规模:2010年88万人口,建成区8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020年预计118万人口,建成区116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98平方米。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包括:涪城区辖区城北办事处、工区办事处、朝阳办事处、城厢办事处、南山办事处、科创园办事处、高新办事处、经开区办事处、石塘镇、丰谷镇、关帝镇、塘汛镇、吴家镇、杨家镇、青义镇、龙门镇、河边镇、磨家镇、新皂镇、金峰镇、石洞镇、玉皇镇、城郊乡、永兴镇和游仙辖区的涪江办事处、富乐办事处、游仙镇、石马镇、小枧镇、松垭镇、沉抗镇、新桥镇、东林乡,总用地面积871平方公里。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天蓝,地绿,水情,人和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0:50:40,综合能耗降低30%以上。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地区生产总值的综合能耗,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5%和50%,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现代化城市。

2、城市发展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的中国科技城;以科研教育、商务商贸、旅游服务为支撑的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集多元文化、山水景观、自然生态为一体的宜居城市。

(四)城市发展方向与布局要点:1、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向西部园艺及南部塘汛地区发展,西南部新皂地区作为高新区拓展区启动建设,为远景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2、城市总体布局A.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主两副、两带一轴,三个圈层”的空间结构;以绵阳中心城区为主中心,江油城区和三台城区为副中心。

两带为绵江(绵阳-江油)城镇带和绵三(绵阳-三台)城镇带;一轴为沿山生态旅游城镇发展轴。

三个圈层为核心层、紧密层和辐射层。

核心层即“绵江安”城镇核心发展区,由绵阳中心城区、江油城区、花荄镇区及周边城镇组成。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一、为适应绵阳市发展振兴的新要求,促进绵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1997年版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二、指导思想1.以人为本,安全优先,远近结合,统筹兼顾,重建灾后美好新家园。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推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以人为城镇化核心,提升城镇化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

3.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保护绵阳城市生态环境和山水格局。

4.保护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塑造绵阳以科技为内涵的新文化。

5.关注低收入人群,改善人居环境,维护城市安全。

三、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3.《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4.《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5.《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7.《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8.《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9.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四、规划期限2010--2020年近期 2010--2015年远期 2016--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五、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1.市域:绵阳市行政区范围,总面积20249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规划区:包括涪城区全部和游仙区部分地区,总面积907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3.中心城区:包括成绵广高速公路、规划绵渝高速公路、南环高速连接线围合的区域以及农科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约488.7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六、本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包括涪城区全部,游仙区涪江街道办事处、富乐街道办事处、科学城松林街道办事处、科学城春雷街道办事处、科学城华丰街道办事处、游仙镇、石马镇、小枧沟镇、松垭镇、沉抗镇、新桥镇、东林乡、建华乡,总面积907平方公里。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11—2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11—2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
划(2011—2020)》的批复
【法规类别】土地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绵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03.28
【实施日期】2014.03.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11-2020)》的批复
市城乡规划局、市民防局:
你们《关于审批<绵阳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11-2020)>的请示》(绵城规〔2014〕26号)收悉。

结合市规委会审议意见,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绵阳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11-2020)》。

二、开发规模:到2020年,绵阳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规划规模为530万平方米。

三、规划区
1 / 1。

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

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

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进展,关系经济进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固,关系地区协调进展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四川是西部的大省,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与科技教育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高新技术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科教兴川的进展战略已经深入人心。

充分发挥四川省的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四川省经济的跨越式进展,是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

建设科技城是国内外进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不失时机地启动绵阳科技城建设,发挥绵阳的科技与军转民优势,把绵阳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关于带动四川区域经济的进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四川省经济整体素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同时,关于探索西部内陆省份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进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实现经济跨越式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绵阳市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与科研生产基地,工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四川省区划调整后,其经济总量仅次于成都,在四川省的经济进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绵阳科技人员与智力资源密集,有一大批实力很强的军工科研院所与企业,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处于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

交通便利,城市建设已形成较好基础,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切实可行的。

本纲要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进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借鉴国际国内科技城建设的成功经验,广泛征求国家有关部委与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经反复研究讨论形成。

第一章绵阳科技城建设目标第一节区域范围与基础条件绵阳科技城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北部,距成都110公里,以绵阳城区为中心,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

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基础条件:一、经济基础。

1999年绵阳市GDP总量311亿元,其中科技城区域内GDP155.5亿元,人均GDP2.7万元。

绵阳科技城2023年工作计划

绵阳科技城2023年工作计划

绵阳科技城2023年工作计划
【实用版】
目录
1.绵阳科技城的历史沿革和建设背景
2.2023 年绵阳科技城的工作计划内容
3.绵阳科技城在国家军工科研生产领域的特殊地位
4.绵阳科技城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定位和主要业务
5.绵阳科技城新区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正文
绵阳科技城位于中国四川省绵阳市,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之一。

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就在绵阳布局了长虹机器厂、涪江机器厂、华丰无线电器材厂、涪江有线电厂等重点项目,初步构建起以军工电子为核心的工业发展体系。

随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骨干企业的落户,绵阳在国家军工科研生产领域的特殊地位得以巩固。

2023 年,绵阳科技城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继续推进科技城的建设。

绵阳科技城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科服公司)作为绵阳科技城新区国资委管理的区属一级国有独资公司,将积极发挥科技服务主力军、产业发展服务员、数字园区运营商的作用,从创新载体运营、数字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五个业务板块着手,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综合化的全方位服务。

科服公司的下属子公司绵阳创新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管公司)主要负责物业管理、涉企服务、汽车租赁、房屋租赁、会务服务、后勤服务、资产管理等业务,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新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物业服务,保障新区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编者按:2009年8月,市委、市政府启动《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撰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先后邀请科技部、工信部、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建言献策,中科院院士把脉会诊,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规划》草案。

为使《规划》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今天本报全文刊发《规划》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前言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务院先后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成立了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建立了部省市三级联动工作机制。

在国家、省、市三级积极推动下,绵阳科技城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体制创新、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科技城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军民融合产业产值600亿元,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培育了66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了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军转民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专项,建成高等院校12所,基本实现《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和《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

但绵阳科技城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体现国家战略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面对世界新兴科技革命和产业重构的新机遇新挑战,军事工业快速发展蕴藏着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契机和潜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源泉。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和成渝经济区集聚能力的持续增强,随着灾后重建成果效应的进一步发挥,随着"科学新城、气动新城、航空新城"加快建设等,绵阳科技城区域发展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必将加速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制定《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对于深入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推动绵阳科技城建设再上新台阶、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新时期科技城规划总体定位与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道路,坚持以创新为灵魂、科技为支撑、产业为重点、环境为保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科技城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城市魅力和区域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经验、做出示范,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

第二节战略定位军民融合示范地。

探索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新模式,创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支持政策,促进"军工技术←→民用技术←→民用产品"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双向互动转化,发挥军民融合、产学研结合创新示范功能。

科技创新策源地。

充分释放国防军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创新潜能,积极服务、服从于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科技成果集散地。

加速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建立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孵化、转化平台及产业化基地,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在军民融合科学技术、信息、知识与成果方面发挥孵化集聚功能,形成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集散地。

创新人才汇聚地。

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集聚、使用和激励的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国家重要的军民融合型创新人才汇聚地。

高新产业集中地。

以军民融合型产业为特色,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成西部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第三节发展原则坚持军民融合,促进产业发展。

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军民双向互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以军工技术为支撑、民用产品为方向,形成军品、民品、军民结合三大板块,促进科技城产业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学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城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促进集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向科技城集中,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集聚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始终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在重要位置,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精神,创新科技城开放平台和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实行错位发展,在扩大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节发展目标到2015年,绵阳科技城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军民融合产业显著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军民融合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60%;科技城范围内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7%,年专利申请数达到2600件,万名劳动者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高于全国中心城市平均水平。

到2020年,绵阳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两番,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于中心城市平均水平,成功探索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路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成为西部现代化大城市、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示范城市和全球研发密度最高的科技城之一。

第二章全面建设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城第一节实施军民融合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科学新城。

支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重大专项布局在绵阳,着力推动国防科研和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空气动力新城。

加快建设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建设及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项目,推进军民共建共享基地健康发展。

航空新城。

加快建设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实验基地项目,促进航空工业军技民用并迅速实现产业化。

第二节实施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提升军工企业创新能力。

继续加大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支持和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骨干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探索军工资源转化为军工资本的新模式,引导军工企业创制国家和国际标准,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战略产品,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发明专利申请增长每年保持在30%以上。

推进大院大企合作创新。

大力推动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在绵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探索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新模式,有效整合科研机构研发能力和企业市场开拓、品牌打造能力,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成规模、成链条转化科技成果。

支持科技城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参与国家军事订货与装备采购。

加速科研院所企业创新。

积极推动在绵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内企业制度、技术和产品创新,加速体制内科研成果产业化。

鼓励科研院所建设孵化园区和产业园区,促进体制内产业化项目做强做大。

支持科研院所创新项目、科技产业化项目落户绵阳科技城。

培育市场导向型、技术驱动型的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的创新型企业。

第三节实施国家军民融合孵化转移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孵化中心。

整合科技城孵化资源,组建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孵化中心",创造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每年新增在孵企业100户以上,建成全国一流的综合孵化器。

建设国家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

以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加快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完善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产学研对接平台。

围绕科技城主导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构建以省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骨干、牵引省外重点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科技支撑网络,健全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技术转移机制。

建设国家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

组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建立军转民企业技术成果OTC(柜台交易)市场和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交易公共信息网络平台。

定期举办"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暨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交易会",形成产学研对接长效机制。

第四节实施科研院校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着力打造环院所创新带。

发挥科研院所优势学科的知识溢出、人才支撑和产业集聚效应,按照"一院所一产业一园区一企业"模式建设集群化特色产业基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核物理、强激光、资源环境等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公共安全、辐照数字成像、激光器件及激光加工、特种危险物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以空气动力学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飞行器、风电装备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以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为主,促进航空发动机大型试验与航空科技产业一体化,实现产业化;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以磁性材料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器件规模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以光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高性能数字传感器、兵器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着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部省共建西南科技大学,通过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把绵阳师范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人才培养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建设,支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积极申办绵阳技师学院。

支持"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在科技城设立分校。

加快推进教育园区建设,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加速培养高智能、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打造西部高水平的区域性科技教育中心。

第三章加速建设军民融合型科技产业城第一节军民合作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在数字视听及家电制品产业领域,突出IC设计、黑白家电整机合成、新型显示器件、电子材料及关键器件等核心、高端、基础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平板电视、新型显示器件、广电设备、压缩机、分离和片式元器件、电子原材料等整机产品、产业核心高端产品和基础原材料产品;加速实施PDP二期及大尺寸转换中试验证线、等离子电视化学品、等离子屏用玻璃基板、PDP模组及LCD模组封装、环保无氟节能冰箱、数字视听产品及出口加工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