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bd80cee14791711cd7917c7.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1今年暑假跟随叙事者共读了南岳老师写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它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起笔,止笔于大陆文革后。
近四十年光景,中国烽火连天,风雨飘摇。
最后一批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以及卷滚在大潮里的众生学者,从历史的苍茫中走来,又消失在那幽暗尽头。
这样情形下,一大批知识分子、学界精英奔波向祖国西南,从长沙到昆明,从昆明到蒙自、李庄,在几近食不果腹时,仍专心学术,不忘民族复兴,用知识去触摸那“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一个月的时间,仅仅看完了第二部,感慨颇多,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许多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国外取得学位后,大多选择回国,即使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生活条件比现在差很多,但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为国家服务,他们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
从民国知识分子那一代身上我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这正是我们当前最缺乏的,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选择在国外,中国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大师们求学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故而不计个人得失而从容投身祖国怀抱,且在条件非常艰苦前提下,做出伟大功绩和壮举,将以八股论优劣的时代,翻开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他们从海外归来,谱写历史,创造辉煌,这二三十年代产生我国至今都是最好的大学,甚至在抗战的艰苦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组建的西南联大仍是中国大学史上的光辉。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的几个大字,貌似决绝地渗出那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
曾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当时光逝去,他们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贵的灵魂却却与年轮共生,“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南渡北归》读后感2正如标题,南渡北归这本书,因某些原因只是略读,但依然有不少感触。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00a3e99ddccda38366baf27.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1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全景了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慢慢读来,不知不觉被大师的情怀所感动。
各大院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之际,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突然来到梁家,对梁思成说自己刚从外地潜回北平,有约50毫克放射性镭还在清华实验室的保险柜中。
如今北平沦陷,日军已经进入清华园,如果这个东西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赵忠尧想起梁思成这位“铁杆”校友有一辆雪佛兰牌小轿车,决定找梁帮忙,一同进入清华园。
二人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潜入清华园,抢救出这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科学珍宝。
赵忠尧把盛满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里,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奔向长沙。
他一路风餐露宿,蓬头垢面、破衣褴褛,丢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双手磨出了道道血痕,如乞丐般到达临时大学办事处时,梅贻琦校长热泪盈眶……这是怎样的信念。
“九一八”事变之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职演讲,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特别提醒师生“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份子,不能不关心的。
……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这是怎样的理念。
自离开北平南下,辗转近万里逃难,梁家几乎全部“细软”都丢光了,战前梁思成和营造学社同仁调查古建筑的原始资料——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记录等,被他们视为最宝贵的财富,紧紧地带在身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李庄上坝月亮田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里,梁思成和患病的林徽因,一面讨论,一面用一台古老的、噼啪震响的打字机,撰写并绘制向西方世界科学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奥秘和成就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这是怎样的坚守。
1935年主持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发掘的梁思永,肋膜炎病愈不久,白天里,他骑着自行车在各工地到处奔跑巡视。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c5c27d0b4c2e3f56276320.png)
《南渡北归》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阅读过南渡北归,那么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南渡北归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倾倒众生的人格魅力,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在缅怀心目中那些难以企及的大师的时候,更应当思考是怎样的一片文化沃土才能在同一时期产生如此耀眼的群星。
大师,是人类永远的文化财富。
然而,从抗战胜利到此刻,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几位大师,与彼时的大师云集相比,不仅仅是相形见绌,甚至能够说是有云泥之别。
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娴云,从已经远去的大师的背影中寻找大师成长的渊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读书人的精神状态。
抗日战争与对于知识界是两个艰难的历史时期。
在抗战八年中,无论是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还是在水田里捉青蛙的童第周,抑或月下讲“红楼”的刘文典,都在日机轰炸、物价飞涨的艰苦环境下,不仅仅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还在自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后的知识分子,又是什么样貌呢?陈丹青对197X年“”后第一次文代会的描述是这样的:“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
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这些文学艺术界翘楚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萎靡的。
自古以来,即使文人相轻,但每一个文人心中都有强大的精神与风骨。
古代是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激励他们十年寒窗苦读;而近代,则包含着爱国情怀、对西方列强的不满、对民族崛起的期望,以及对完美生活的强烈向往,这种复杂的情感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抗日战争中,日寇的铁蹄使国家山河破碎,虽然知识分子亲友离散、生活窘困,但所有这些在给予他们打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他们的精神,激起了他们的斗志——这是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界非但没有崩溃,反而越挫越勇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最新范文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最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848483f18583d048645940.png)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最新范文《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
在那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
那么《南渡北归》读书心得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南渡北归》读书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范文一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
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
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
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我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
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
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管和妻子一齐捉青蛙的李庄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
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
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那里也被澄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资料太多,自我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
我看南渡时是最活力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活力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礼貌的火种。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精选5篇)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7c8c7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3.png)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精选5篇)南渡北归读书心得(篇1)通常说起历史,人们多会想起一些著名的战役,想到的是战士们的英勇献身,可是这部《南渡北归》却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读历史。
大家都明白鲁迅弃医从文,用思想来影响国人,但其实,大师们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历史:1930年9月,梁思永等人到东北进行考古调查,为嫩江流域古代文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才有了两年后有傅斯年撰写的《东北史纲》,书中第一条便是“近年来考古学者人类学者在中国北部以及东北之努力,已证明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事。
”由此事实依据驳斥了日本人“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的理论,给日本“指鹿为马”者当头一棒,为中国人大出了一口志气。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梁启超坚持鼓励自我的儿子学习考古,尽力发展国内的考古业的原因了吧。
文人们有自我捍卫国家尊严的方式,相比上战场冲锋陷阵,文人们所做的更多是幕后的事,而这些,又如蔺相如和廉颇文武共行般是不可或缺且相辅相承的。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感动的则是那一代大师们在战乱中奋力保护祖国文化,传承祖国文化的那种坚持,数年颠沛流离,数次哀叹山河破碎,可也许是时代造英雄,这一代文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保留了进行学术探究的严谨态度,也才有了我们此刻看到的那一本本著作,和那些一点一点被抢救回来的文化。
而对这一历史温情感受最深的60后作家岳南也传承了这种精神,这本《南渡北归》他写了八年,数次进行实地考察,就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我看到他们当年用什么锅,睡的什么床,描述的时候就更加真实。
”而大家也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解释并附上了具体的资料****。
最终说一说这本书的封面一行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我想这也许是欠妥的,不一样的时代需要不一样的人才,此刻也有着很多为发展而努力奋斗,作出大贡献的青年人。
但这句话也应当作为对后世的一个警示,在争着评教授职称,为金钱所迷惑双眼的此刻,更应当有些人能够一心扑进科学,把全部生命奉献给自我所从事的学科。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e9f55d4fab069dc5122011a.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导读: 《南渡北归》读后感(一)最近,终于把《南渡北归》这本书看完了,回想起来,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话费了半年的时间。
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的篇幅,更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这本书给你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愤世嫉俗。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
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
在这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烂漫。
当隆隆炮火烧到北平城墙之下的时候,朱家骅、傅斯年等学界精英积极奔走,力争尽量多的“抢救”学人,“投奔”台湾。
纵然拼尽全力,朱、傅二人在台湾的境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前者被老蒋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长的官帽,而后者则是在连一条棉裤都买不起的境况下,贫病离世。
这二人的窘境是迁台学人的一个缩影。
胡适虽然是着名的学界“大鳄”,过得却同样不甚风光,要忍受台湾同行的明枪暗箭,还要忍受小儿胡思杜的检举揭发,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
在胡适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最终,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会上溘然离世,总算死后备极哀荣。
我想这份哀荣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具有独立治学精神的学者应有的。
在胡适死后若干年发动的那场浩劫中,在红卫兵歇斯底里的批斗声中,曾经积极揭发过他的学生、朋友、亲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惭,还是恼恨?上天确实开了个冷玩笑——这一出闹剧明明已有前车之鉴,很多自以为得计的学术精英却依然趋之若骛,唯恐落伍。
《南渡北归》读后感(精选18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449e4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7e.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读后感就是把所读到的,记到的,在文中有启发的用文字记录下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南渡北归》读后感篇1看过《南渡北归》后,只想再悲叹一次:21岁了,我才明白真正的中国历史。
小学到高中,我花了12年时间学习历史。
高中时,历史成绩常常全班第一,也是文科班的尖子生。
不过,上大学四年,我才发现之前学的历史教材,错误的知识占到一半,甚至还多。
这是什么样的感慨呢?生在这样的时代,年轻人,继续努力吧。
该著作分三部,约180万字,包括《南渡北归—南渡》、《南渡北归—北归》、《南渡北归—离别》。
书的封面写着一段话,颇具震撼力,“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代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封面下半部分写着八个大字,“大师远去再无大师”,然后就是9个大师的肖像,有胡适、蒋梦麟、傅斯年、张伯苓、鲁迅……乐哥在第一页批了八个字,“大师远去,专家横行”。
回想起高中和大一大二时期读小说,《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日》、《小二黑结婚》……这些所谓的名著都是历史书上推荐的,它们花费了我好久的时间,读完之后也带来了许久的感动。
但是,当看过《南渡北归》后,突然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原来民国期间还有这么多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为什么中学时期的教材不向我们着重推荐他们,而单单选择介绍郭沫若、沈从文、何其芳、吴强、孙犁这些人。
梁启超、王国维、胡适、傅斯年、李济、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朱家骅、吴宓、陈寅恪、曾昭抡、董作宾、曾昭橘、叶企孙、刘文典、俞大维……可叹这些人物竟然不能够在中国历史书中占据一些地位。
还有卢作孚、张自忠、方先觉……看着这些感天动地的事迹,我想抹眼泪。
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历史的角落,成为受人们尊敬的人。
西南联大数百人旅行团,从长沙到云南,徒步3000多里,这样的壮举令今天的大学生汗颜。
更发人深思的是,过路百姓,甚至土匪也主动对他们加以照顾,为民族之未来保存希望。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ee8489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2.png)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读作品时,感觉思想插上了翅膀。
将这些感悟写进读后感,对于我们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或许你正在网络收集有关作品读后感的内容呢!经过整理,编辑为你呈上南渡北归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渡北归的读后感篇1《南渡》之悲怆,《北归》之悲苦,《离别》之悲痛。
读完之后才有所感悟民大师之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三部曲这套书二百万字花了大致三个多月时间,是有些耗神,前面稍许内容也忘却了不少,侥是坚持读完。
照着我读书的习惯——总是有些吸引我的才是没有束之高阁的理由。
读书开始是冲着腰封时评“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去的。
以敬畏之心开始,以悲痛之意结束,其间不胜唏嘘。
为什么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其实书中以给出答案,至近代民国,中国闭关锁国长久,新文化新知识新科学快速打破知识断层时代人们的认知,破局而立,大师辈出。
虽逢乱世,却学术自由,百花齐放,“大”之以“江山川湖海藏心中”,“师”之以“科技兴国文化自信”,文化革命之后全无,无大师亦。
全书读完,列位大师让人不禁心寒泪目,高山仰止。
其中几位让我年年不忘!梁启超,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除去梁启超自己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英名之外,第一次认识到一个合格的父亲及家庭对后代的巨大影响。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梁思永,梁思成无出其右的贡献更是梁启超最大的欣慰。
人生有限,文章千秋。
傅斯年,虽然近代历史上由于政治原因,傅斯年不曾在大陆历史舞台大放异彩。
如果岳南(作者)所述公允,傅斯年符合我对知识分子的侠之大气的全部认知。
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爱憎分明,敢作敢为。
胡适评他“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
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南渡北归读后感_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_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b275fc031126edb6e1a1024.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一)《南渡北归》是一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史诗巨著。
我已经读过有几个月了,这三本书很长,足有170万字,能让我一气读完,足见它魅力。
看过程中和看完之后,叩击心门地方实在太多,书内容也像是深入进了自己灵魂,一幅幅、一幕幕,我就像是坐在了电影院宽银幕前面,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炮火炸毁了家园,大师们在敌人炮火下,跳生、喘息、争斗、坚忍、奋进。
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几次都是开了个头没有写下去,也许是闷在肚子里情绪太多,也许是好多事情没有想明白,就这样一直耽搁了下来。
过去几个月了,遗忘了一些,也沉淀了一些,现在就想情之所至、行云流水般、不受章法格式约束记载一番。
首先,印象最深几个人。
第一当是傅斯年。
山东聊城人,名门之后,参加过“五四运动”,后赴欧留学,归国后一直是中国文人领袖。
在动乱年代,他挽救了大批中国文人,也挽救了大批中国文化,特别是殷墟甲骨文化。
他,性情豪爽、明辨事非,有大智慧、大气概,绝不迂腐,说话办事大有气吞山河之势,胡迁评之“人间最稀有天才”,当是有感而发。
抗战期间,他力主史语所南迁四川李庄镇,保住了史语所有生力量;先后弹劾孔祥熙、宋子文,以国民参政议员身份赶走两位行政院长;对汉奸周作人深恶痛绝,坚决要求法办。
这些都足见一名文人领袖社会良知和正义秉性。
他,对友真诚,想方设法保障文化同仁生活,接济当时生活窘迫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向上级争取资金为陈寅恪治疗眼病,而自己就在辗转台湾,去逝前一夜,还在赶写稿子,想挣点稿费换身西装,看到他终其所言“归骨于田横之岛”时,怎能不令人扼腕长叹、唏嘘不已。
山东有这一豪杰,当是山东人之骄傲,傅斯年者,当是山东人之最优秀代表。
第二个当是陈寅恪。
他一出场就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占据了中国文化最高端,他对中国历史熟稔、诗词精通,曾求学于美、德,精通八国语言,可谓中西贯通,在当时确是“塔尖”式人物,以至年少成名,虽并没有学历,仍被清华聘为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时年36岁。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品3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e0409abd64783e09122bf0.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精选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渡北归》读后感1“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短短八个字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
翻开这套厚重的《南渡北归》,心情不禁沉重起来。
作为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巨著,书中叩击心灵的情节太多太多,无数次被感动得泪眼模糊。
是什么支撑并激励这群“柔弱”的知识分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掩卷沉思,令我感触最深、震撼最强的,就是“信仰”二字。
往事再回首,国难当头,壮志未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廊坊、南苑、北平、天津等地相继沦陷。
隆隆炮火与日机轰鸣,平津地区人心惶惶,以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界,也是一片惊恐慌乱。
7月29日,北平陷落后,驻守北平郊外西苑至八宝山一线的一一零旅旅长何基沣不得不奉命南撤。
面对连连失守的国土,这位抗日名将百感交集,哽咽不已,他抬手向闻讯赶来告别的高校学生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泪流满面却不得不抛下这座正在陆沉的千年古城和沉浸在惊恐迷惘中的芸芸众生,开始一场前程未卜、不知身归何处的军事流浪。
此情此景,何等悲愤!英雄辈出的时代,颠沛流离,流亡岁月。
最先受到炮弹轰击的是南开大学,这个经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中国当时最杰出的私立大学,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
作为创办人,当时已转往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闻讯后当场昏厥,悲怆不已。
随后,大批日军进驻北大,一片残局,满目凄然。
于是,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
清华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
面对渺茫的前途,两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凄楚与怆然,而这一走,就是九年!在战火连绵、危机四伏的异地他乡,王国维、赵元任、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傅斯年、李济、陈寅恪、梁思永……一代大师在历史舞台上负重前行,他们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407e9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6.png)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南渡北归》读书笔记心得精选篇1其实《南渡北归》有三本书,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归》、第三部《别离》。
战火纷飞的年代,傅斯年、胡适、陈寅恪、李济、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童第周、董作宾、郭沫若、王国维等国之大师,为祖国而奔走,为民族崛起而奋发。
想当年,他们也曾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想要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一番事业可在人生最该得意的时刻,却遭受日军侵华带来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万里迁徙,在西南一隅忍受贫困疾病,为中华民族保存文化血脉。
抗战胜利后,本该欢天喜地继续自己的事业,怎奈又逢国共内战。
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在他们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的艰难困苦,在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下,依然能够勤于治学,并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不得不给人以很大的震撼。
有时为大师的趣事儿逗乐,王国维担任清华四大导师前特意跑到溥仪那里请示。
有时为大师的决绝震撼,“思想如不自由,毋宁死耳”的王国维毅然地投湖自尽。
童第周的形象也鲜活了起来,他不再只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在田垄边卷起裤管和妻子一起捉青蛙的李庄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些在李庄生活的知识分子开心的走向街头的描述也令人为之深深感动。
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甲骨文的发掘与识别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那些大师们不仅仅只是名字印在脑海里了,他们事无巨细的生活呈现了活灵活现的人物。
还有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历史在这里也被澄清。
读这本书的时候思绪万千,却发现写读后感时却无从下手,内容太多,自己功力有限,不知如何讲起,如何总结,说一些感悟吧。
我看南渡时是最激情的,虽然战火纷飞,但每个人都是激情四射,眼中充满光芒的,他们为国家保留文明的火种。
北归是有些伤感,离别是极度伤感。
南渡、北归、离别,人生也就几十载,折腾着、折腾着,人老,发白,曲终人散。
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带有情绪的中国近现代史,三本书看完除了对大师们有了比较形象地理解外,也对真实的历史有了一定的思考。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848985dd3383c4ba4cd217.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篇一】遇到好书,就像遇到一见钟情的恋人。
近日整理书架,翻到自己三年前遇到的一本爱不释手的好书,与君分享。
待产期间,参加完专业考试,便无所适从。
心灵和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位老师推荐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给我,与此书结缘。
半年的时间里,连读三遍,意犹未尽。
,经典之处,提笔抄写,待到去医院生产的那天中午,记满完了整个32开100页的笔记本。
清洗钢笔,合卷,孩子次日出生。
作者岳南先生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独特研究,其耗时8年创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分别为南渡、北归、离别),出版后得到海峡两岸读书界的高度评价,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随着抗战的全面掀起,北平、天津各高校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大迁徙,由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前方战火纷纷,后方的中国知识界在抗争中维持着国家的科研、考古、文学创作之路。
为中国原子能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大撤退中冒着生命危险,从清华园实验室抢回五十克放射性镭,乔装乞丐一路逃到长沙,校长梅贻琦看到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
这批知识分子可谓大师云集,其中有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刘文典、有数学天才华罗庚、有一代“学阀”傅斯年、有建筑学家梁思成,不胜枚举。
物质匮乏、战乱四起,每日在“跑警报”中维持学术研究的教授们依然能做出令世界为之侧目的科研成果,依然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为代表的这一批青年栋梁。
童第周在四川南溪李庄的茅草屋中完成青蛙卵细胞剥除手术,震惊欧洲生物界;华罗庚在昆明陈家营半间黑屋子里完成的《推垒素数论》这部数学领域丰碑式的巨著。
这是一个艰苦的战乱时代,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知识分子在优美学风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孕育下,硕果累累。
对于学者们当时艰难的生活状况,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感慨道: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
读《南渡北归》有感
![读《南渡北归》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eb6e6a3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f.png)
读《南渡北归》有感读《南渡北归》有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南渡北归》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南渡北归》有感1纵观历史从戊戌变法到民国,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从未抬起头来。
但在民国后,有一群大师,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或写诗,或考古,或研究科学,都在为中华做出伟大的贡献。
今天,我便推荐一本书《南渡北归》,作者是岳南,该书有上中下三册。
它讲述的是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的一系列故事。
南渡北归封面(刘彦江摄)大师虽然早已远去,但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
当时北京大学一潭死水,是蔡元培当上了北大校长后,兼容并包,锐意进取,才把北大从深渊里拉了出来,成了一个崭新的北大。
他认人为贤,这是大家都公认的。
除了蔡元培了以外,还有一些人,他们也有宝贵的精神,譬如傅斯年,他虽然无比高傲,但是,他有才气,被形象的称为“傅圣人”。
他在这期间创办了史语所,为历史学和语言学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我欣赏的.,就是傅有着勇往直前的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我们才能追上世界的步伐。
再譬如金岳霖,他是非常有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他在逻辑学上有着伟大的成就,把他的学生殷海光教导成有名的学者、教授。
但这不是重点,我还想说的是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便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其实,在当时,这是非常宝贵的。
因为,在他的一些同行中,有些因为自己在爱情方面的问题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但是,金岳霖却没有插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自己静享孤独,留下了一段佳话,被世人所称颂。
还有陈寅恪,他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也是一位文化大师。
我认为,他留下的精神就是“独立的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有他在晚年时,对他著作的执著和专注。
他虽然受尽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文人的风骨。
还有很多大师,他们也留下了很多精神,但在这里,我不一一赘述了。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65955c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5.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汇编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南渡北归读后感1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
吾人爲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
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
此其可紀念者四也。
书的封面有个副标题(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吸引着我一本本的读下去,来探索验证这个答案。
此书共有三本,分别是南渡-北归-离别,越读到后面越沉重,它呈现了从日本侵略中国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结局。
处处引证、各处搜罗,相对真实地还原了梁启超、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等等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大师们感伤的命运。
读第一本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是,中华民国初年学风极盛,海龟众多,大师辈出,办学恪守学术之自由独立之精神,学术研究蔚然成风,真可谓人才济济,但随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大师们只得叹声无奈地踏上那悲壮而浩大的南渡之旅。
在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教学环境下,依然激情四射地给学生们讲课,连“跑警报”跑的都很浪漫,苦难让师生们变得更加坚韧,让中华文明的血脉得以延续,并相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
而对比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这么好的学习条件,生活衣食无忧,却少有大师们的成就,真是要感到惭愧啊!经全国军民与知识分子的共同奋战,终于赢来了抗战的全面胜利,南渡之后的北归,本可以快慰人心,可谁又想到不出三年,内战爆发,大师们的命途依旧多厄,又需做出一次无奈地人生抉择,忍痛别离,自此天各一方,海峡两岸遥遥相望,命运从此不同。
最后一部离别,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百废待兴需重建,而在大陆的知识分子则需要迎接一场又一场的运动,人性的贪婪展现的是和战争一样的残暴,让我们在运动中送走一位位大师;而在台湾的傅斯年、梅贻崎、胡适等也纷纷驾鹤西去,相继离别。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645e45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5.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南渡北归》读后感1即便是夏日,读《南渡北归》,依然让我从心里感到寒意。
窗外吹进的是丝丝热风,心里涌出的却是冰冰的寒凉,没有一点温热的感觉。
《南渡北归》讲的正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决策,及其走上不同的道路之后,各自命运的遭遇和剧变。
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中国开始建立新的政治格局。
这一年,给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画了一条深刻的分界线。
这一年,有些知识分子留在了大陆,有些知识分子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很多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自世界各地回国建设新中国,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坚守国外的阵地。
回望历史,有时如梦一般,真实与假设难辨真伪,清晰与模糊交替出现。
1951年7月,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的.巫宁坤接到国内急电,请他回国到燕京大任教,他随即中断学业回国。
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助理研究员和讲师的李政道前往送行。
巫宁坤突然问李政道:你为何不回国工作?“李笑着说:我不太适合。
此后的1957年,巫宁坤被打成右派。
同一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只能总结。
为了对民国及新中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我们选择一些具体的人和事,更能把历史的真实面目看得更加清楚。
《南渡北归》读后感2时隔六年,花51小时重刷,仍遗漏许多脚注,不知是因为自己真的老了还是交叉资料接触多了,没有第一次读时的激动。
六年来,多次向朋友推荐此书,而本次阅读,只想给自己的民国情结做个了结。
应该说,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时期,留给后人太多的眷恋与遐想:先秦的诸子,魏晋的名士,民国的教授。
不知道该感谢那些时代的统治者给予他们的`包容,还是该赞美这些前辈们的水平、思想与个性,不论怎么说,当我们接触到跟他们相关的文字时,心无疑被揪住了。
岳南先生以考古学的深厚功力、结合历史学的起伏跨度、贯穿文史通行的春秋笔法,真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afcd3e01f69e31433294f2.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大全-优秀读书笔记范文5篇《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
在那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那么《南渡北归》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南渡北归》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南渡北归》读书笔记范文一读罢《南渡北归》,掩卷而思,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大师们令人仰止的高大身影,倾倒众生的人格魅力,光辉深邃的文化造诣,起伏多舛的命运转折,无不让人在深深的感慨之后又久久难以释怀!在缅怀心目中那些难以企及的大师的时候,更应当思考是怎样的一片文化沃土才能在同一时期产生如此耀眼的群星。
大师,是人类永远的文化财富。
然而,从抗战胜利到此刻,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几位大师,与彼时的大师云集相比,不仅仅是相形见绌,甚至能够说是有云泥之别。
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娴云,从已经远去的大师的背影中寻找大师成长的渊源。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读书人的精神状态。
抗日战争与危难时期对于知识界是两个艰难的历史时期。
在抗战八年中,无论是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还是在水田里捉青蛙的童第周,抑或月下讲“红楼”的刘文典,都在日机轰炸、物价飞涨的艰苦环境下,不仅仅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还在自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危难时期后的知识分子,又是什么样貌呢?陈丹青对1970年“危难”后第一次文代会的描述是这样的:“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胡风、聂绀弩、丁玲、萧军……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
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这些文学艺术界翘楚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萎靡的。
自古以来,即使文人相轻,但每一个文人心中都有强大的精神与风骨。
古代是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激励他们十年寒窗苦读;而近代,则包含着爱国情怀、对西方列强的不满、对民族崛起的期望,以及对完美生活的强烈向往,这种复杂的情感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becf1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1b.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南渡北归》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南渡北归》读后感1往事再回首,国难当头,壮志未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廊坊、南苑、北平、天津等地相继沦陷。
隆隆炮火与日机轰鸣,平津地区人心惶惶,以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燕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为代表的教育界,也是一片惊恐慌乱。
7月29日,北平陷落后,驻守北平郊外西苑至八宝山一线的一一零旅旅长何基沣不得不奉命南撤。
面对连连失守的国土,这位抗日名将百感交集,哽咽不已,他抬手向闻讯赶来告别的高校学生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泪流满面却不得不抛下这座正在陆沉的千年古城和沉浸在惊恐迷惘中的芸芸众生,开始一场前程未卜、不知身归何处的军事流浪。
此情此景,何等悲愤!英雄辈出的时代,颠沛流离,流亡岁月。
最先受到炮弹轰击的是南开大学,这个经过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中国当时最杰出的私立大学,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
作为创办人,当时已转往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闻讯后当场昏厥,悲怆不已。
随后,大批日军进驻北大,一片残局,满目凄然。
于是,北大、清华、南开、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
清华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
面对渺茫的前途,两人心中有说不出的凄楚与怆然,而这一走,就是九年!在战火连绵、危机四伏的异地他乡,王国维、赵元任、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傅斯年、李济、陈寅恪、梁思永……一代大师在历史舞台上负重前行,他们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民族危亡、国难当头,流亡的大师们在内心深处都怀着悲愤交织的情愫,而这种情愫又迅速铸成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强信念,一种与国家民族同生死共患难的英雄主义气概。
虽然南渡途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能够不畏风雨、满怀信心。
他们坚信,中国人民有着不可战胜的意志和潜在力量,这样的民族是必然会走向辉煌的。
挺起脊梁,初心不改,弦诵在山城。
1938年1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另行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37a366852458fb760b560e.png)
《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南渡北归》读后感六篇【篇一】遇到好书,就像遇到一见钟情的恋人。
近日整理书架,翻到自己三年前遇到的一本爱不释手的好书,与君分享。
待产期间,参加完专业考试,便无所适从。
心灵和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位老师推荐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给我,与此书结缘。
半年的时间里,连读三遍,意犹未尽。
,经典之处,提笔抄写,待到去医院生产的那天中午,记满完了整个32开100页的笔记本。
清洗钢笔,合卷,孩子次日出生。
作者岳南先生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独特研究,其耗时8年创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分别为南渡、北归、离别),出版后得到海峡两岸读书界的高度评价,称其为“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随着抗战的全面掀起,北平、天津各高校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大迁徙,由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组建西南联大,前方战火纷纷,后方的中国知识界在抗争中维持着国家的科研、考古、文学创作之路。
为中国原子能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大撤退中冒着生命危险,从清华园实验室抢回五十克放射性镭,乔装乞丐一路逃到长沙,校长梅贻琦看到这一幕,泪水夺眶而出。
这批知识分子可谓大师云集,其中有恃才自傲的“狷介”之人刘文典、有数学天才华罗庚、有一代“学阀”傅斯年、有建筑学家梁思成,不胜枚举。
物质匮乏、战乱四起,每日在“跑警报”中维持学术研究的教授们依然能做出令世界为之侧目的科研成果,依然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为代表的这一批青年栋梁。
童第周在四川南溪李庄的茅草屋中完成青蛙卵细胞剥除手术,震惊欧洲生物界;华罗庚在昆明陈家营半间黑屋子里完成的《推垒素数论》这部数学领域丰碑式的巨著。
这是一个艰苦的战乱时代,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知识分子在优美学风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孕育下,硕果累累。
对于学者们当时艰难的生活状况,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感慨道: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渡北归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南渡北归读后感(一)
继《陈寅恪与傅斯年》后,又手棒岳南的新作《南渡北归》三部曲(《南渡》、《北归》、《离别》)反复研读。
读后,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鸿篇巨作震撼之余,更多的则是感叹和无语。
如果前者是再现了陈寅恪和傅斯年追求学术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而《南渡北归》三部曲则是立体呈现了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在剧烈的历史变迁中的史诗巨着,“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的命运剧变,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更重要的是在含泪读完每部多达450多页的大部头后,他们完全颠覆了我从小所受的历史教育,对大师们经历的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敬佩作者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简单描写,而是重点着墨大师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的交待以及人物成长的家世背景及其对他们成长(特别是思想形成和专业造诣)的关联影响,辅以详实的背景材料为支撑,兼具文学作品的流畅描绘和历史学家严谨的治学方式的考据和追溯,让这三部厚实的巨着能让人有一气呵成读完的冲动,同时读后带给读者深深地思考。
在为大师命运悲叹之余,在无法排遣的怆然中,不得不去仔细思量如果身处其境自己又该作何诀择和判断。
历史不可重来,但以史为鉴,是每一个国家和有使命感的人都应该看重的。
历史的真相,对于我们认识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叶
企孙、曾昭抡、陈梦家、吴宓、穆旦等大家都有重要意义。
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大师们在重要人生关口的选择对启迪后人方面将有深刻影响。
多么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一个岁月安稳的时代,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能凭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各自的学术上有所建树,带领我们这个巨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长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开放、自由,鼓励创新的时代对国家的发展有多大意义毋庸置疑,在经历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变革之后,后世之人当以历史为鉴,开启一个全新的民主、自由时代。
当再次吟诵陈寅恪的诗词“东城老父机先烛,南渡残生梦独多。
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时,相信大师们的精神和伟业以及他们遭逢的命运洗礼会深深警示后来人。
南渡北归读后感(二)
写于2012年夏,重新整理。
《南渡北归》可谓大块头的历史佳作,可与这几年出名的《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相媲美。
内容丰富、详实,是一部了解民国文化和抗日历史的佳作。
刚读完岳南着的《南渡北归》之南渡,堪称民国时期大师们命运变迁的史诗巨着,着重描写了清华、北大、南开、同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囯营造学社等在抗日期间艰难跋涉的历程,大师们包括蔡元堷、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梅贻琦、梁思成、梁思永、李济、林徽因、金岳霖、冯友兰等,命运坎坷,刚毅坚卓!文中还有大量的注释和考证,还原了很多历史真相:张自忠在卢沟桥事变中的历史污点、
胡适对学生运动的批判议认及对日主和的由来,还有林徽因和金岳霖之间柏拉图式的爱情,等等。
何时能追寻一趟大师们南渡之足迹:长沙、云南蒙自、昆明、四川李庄。
再加上重庆、腾冲、松山、龙陵,可谓抗日文化苦旅!
《南渡北归》第二部精彩内容多多:方先觉军长在以少战多的衡阳保卫战中最终是投降还是停战?闻一多教授如何从一名新月诗人变成楚辞学者再变成一位共产斗士;为了让苏联出兵东北,美、英、苏在1945年初达成“雅尔塔”秘密协定,出卖中国利益(外蒙正式独立),苏联红军在东北大肆掠夺厂矿、交通设备。
身为驻美大使,胡适如何外交斡旋,让美国政府停止对日贸易;九一八事变后的大撤退是是张学良自己主意,还是受蒋介石指使?
终于读完了《南渡北归》之离别篇。
抗日胜利后,内战爆发,最终胡适、傅斯年等人撤到台湾,梅贻琦等人赴美,陈寅恪、梁思成等大部分教授都留在大陆准备建设新中国。
短暂的欣喜之后,新中国开始复制苏联发展模式,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随后爆发了反右、文革等系列政治运动。
奉行独立、自由的大师们大多被迫害至死,自杀者甚多。
梁思成临终前说过:“抗战八年,跋山涉水,面对饥饿与疾病,过关斩将,终于迎来胜利之日,但过不了文革这一关。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南渡北归读后感(三)
第一次在网上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封面上那些联袂推荐的作家的大名所吸引的,李存葆、莫言、张志忠、朱向前等……,
然后觉得很奇怪,何谓“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什么才称得上是大师,这里所指的大师又是哪方面的呢?于是毫不犹豫地在网上买了下来,最近才看完第一部分,南渡,就深深被其中的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以及两者交叉呈现的内容所吸引,更准确地说是感动。
有感于大师们的民族气节和精神,更有感于他们的治学、求学之严谨,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更迭,风云如何变幻,烙印在他们心底的那一份爱国与求学的精神不来,同样,带给我们的这一份感动也同样永存!
《南渡北归》它以时代背景,历史变迁为线索,按时空的逻辑细致全面地描述20世纪在我国国家危亡,民族饱受凌辱的特殊历史时代,一些有志有为的学术大师们的命运变迁,他们是中国近代最有名的知识分子,也是近代中国在饱受列强侵略和瓜分后保留下来的知识分子的种子,然而他们的命运,时运都很不济,可谓是“命运多舛”,用文中自己的文字来讲就是“天欤,亦或时运欤”?
在这样一部着作里,我们看到了无数大师级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要么抱病离开,要么含恨而终,要么终于与自己毕生所追求所向往的事业与人生失之交臂,悔不终生。
他们为了中国的文化传承事业,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放弃了自己原本美满的生活,违背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或放弃权威、名利本可以双收的社会地位,或失去亲人,或离开爱侣,而这些都是他们所不想更不愿的,然而他们处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一切都身不由己,一切也都理所当然。
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他们付出了,牺牲了,可是值还是不值?
我想它留给我们后人尤其是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应该是更为深
刻的思考与反省,如今局势安稳,环境充裕,我们可否一时像这些大师们一样潜心于学术,专注于真知,废寝忘食不是为了备考,绞尽脑汁不是为了作弊,我想我们不会如此肤浅,不会这么快对一件事情失去热情,失去耐心。
书中阐明了一个观点,当代的中国人(指那个历史剧烈变迁的时代),大多“下愚上欺”,官僚勾结、腐败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面对这样的民众,如果仅强其体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在这一点上,我想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由强其体魄,转为强其精神、灵魂的观点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从这一个层面上来看,发展壮大中国知识分子队伍,重视文化、知识、品德的教育就显得越为重要了。
这也是这批大师们命运剧烈变迁留给后人的一大启发吧。
可是还是有遗憾,还是让人回味无穷,如果吴宓真的迷恋毛彦文,如果徐志摩真的倾心于林徽因,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处于安稳之秋,也许有情人终能眷属,至少没有那么多凄美的色彩。
如果陈寅恪真的是奔李庄而去,也确实去了,留给他自己的不会是深深的遗憾,留给后人的也不会是迷一般的历史遐想,然而,陈寅恪最终却舍李庄而去。
自此,一代史学大师失去了李庄,李庄推动了这位三百年才得一见的大师。
而史语所同仁与陈寅恪之间的交往也如滚滚长江中游走的鱼,渐行渐远,直至冲出三峡汇入大海的那一刻分道扬镳,相忘于江湖。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