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峨眉山月歌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精品课件
想意境,悟诗情
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 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 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想一想,说一说
问: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 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 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 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 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 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 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课堂小结
1.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呀? 和同桌说说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总结反思学习情况。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美 丽 的 峨 眉 山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了解诗意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 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向 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 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峨眉山月歌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 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他 的《静夜思》《古朗月行》, 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 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 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本诗的章法
• 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 (1)ppt优质课件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流:流动。
发:出发。 夜发:连夜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向:驶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的交界处。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_______省,为我国______教四大名山之一。
2、本课作者刘禹锡的古诗还有________、_______等;本课作者李白
还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关于秋天美景的古诗句还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 “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向三峡驶去。诗人 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 州。
练一练 1、《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 都是描写_________(A、夏天的 景色的;B、春天景色的;C、秋 天景色的)。 2、《望洞庭》通过丰富的 _________和形象的_________将 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作者行船 时思念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李白古诗《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山月歌
-李白
深入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 问题:诗人借用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及友人的思念?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 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 渝州。
➢ 诗人借“月半轮”和“江水流”两个意景 来传达对故乡及友人的思念。寓情于景, 使情景交融。
《峨眉山月歌》
赏析
目 录
第 一 部 分古
诗 原 文
第 二 部 分走
进 李 白
第 三 部 分创
作 背 景
第 四 部 分诗
文 解 析
第 五 部 分思
绪 飞 舞
第一部分
古 诗 原 文
峨眉山月歌
古 诗
--李白
原
峨眉/山月/半轮秋,
文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二部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译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 巍峨的峨眉上空,悬挂着半圆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流动的平羌江中,倒映着皎洁月影。
夜 发/清溪/向三峡, 今夜乘船出发,离开清溪驶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 渝州。 想你却难相见,依依惜别去往渝州。
主旨:全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诗人对 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
借月表达
羁旅之心
宿 建 唐德 孟江
浩 然
谢谢聆听
➢ 诗歌意境清朗,音韵流畅,写 尽对故乡和 友人的眷恋。
第五部分
思 绪 飞 舞
低举疑床 头头是前 思望地明 故明上月 乡月霜光 。,。,
·
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峨眉山月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峨眉山月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欣赏诗歌的美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感悟,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峨眉山月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峨眉山月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2.道具:准备一些与诗歌相关的道具,如图片、模型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峨眉山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播放《峨眉山月歌》的音乐,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接着,解读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4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干里蜀江行旅图。
这首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自然天成,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依恋家乡,思念亲友”的柔婉,是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诗歌的鉴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必须从方法上予以指导。
这节课将从诵读——思境——品情的角度教学生赏析诗歌。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把握读音、节奏、语气和语调,揣摩诗歌意境,体味作者情感。
2.指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3.体会诗人留恋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感以及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揣摩诗歌的意境,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挖掘“月亮”意象,体味诗人留恋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教学PPT,制作“月文化”微课,配置朗诵音乐,学生搜集李白的资料,准备这首诗的诗配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谁来把他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完善)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平生最爱的两样东西,一是酒,二是月亮。
在他留下的1050首诗歌中,有近四百首写月亮的诗,可以说,月亮是李白的诗魂。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最早的一首写月亮的诗——《峨眉山月歌》,这是李白26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出外远游时所作。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李白的基本资料引出话题,由李白的诗魂引入《峨眉山月歌》,导入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
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
(注意纠正,评价)认识生字,字音,写法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
(男生女生比较读)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古诗赏析、译文及诗词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古诗赏析、译文及诗词解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在途中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主题】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
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
【写法】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答案】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二、阅读理解1.“半轮秋”“ 影”分别是什么意思?2.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 ”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
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意 3、赏析诗句 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意,赏析诗句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峨 眉 山 月 歌
李 白
初识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 有“诗仙”之 美誉。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 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 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 出蔑视权贵,反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统束缚,追 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他以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 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 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 诗人。
3、《峨眉山月歌》借哪两种景物 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 流”两种景物来传送眷念之情, 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 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 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赏析语句
1、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 “ 入”、“流”两个动词的妙处。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创作背景
•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 月,这首诗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 时候)以前,他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生 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作者 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 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明确诗意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府第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 多次听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 重逢李君。
内容理解
1、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 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赏析后 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一语双关,蕴含着对人世沧桑、盛世不再 的惋惜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峨眉山月歌》,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词的意境、修辞和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深入挖掘诗句内涵,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教学难点
-意境的深入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或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运用:识别修辞手法相对容易,但如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朗读情感的把握:如何将诗句中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需要指导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并在朗读中进行传达。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诗词朗读技巧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并描绘自然美这一主题有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表达观点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口语表达练习,如即兴演讲、辩论等,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峨眉山月歌》中的自然美景,还学习了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表达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5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试着用华调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3.找出诗歌描绘的意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4.理解诗歌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吟诵、背诵诗歌。
难点:找意象,描绘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
今天,我们就来听诗仙李白吟一首:《峨眉山月歌》。
(板书课题)二、听读正音:峨羌渝三.华调吟诵:1.确定类型:七言平起绝句。
2.明确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点拨:节奏2442,平长仄短韵长,节奏分明,)3.学生练习。
4.全班一起吟诵。
5.分角色(男、女PK)吟诵。
四、理解诗意。
(点拨:结合作者的经历、身世及写作背景中寻找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关键信息,充分利用课本给出的注释信息等)1.走近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旱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2.了解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地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3.结合注释理解。
①学生结合注解,自行理解诗歌含义。
(个别提问,师解答)②当众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③分享自己对诗歌含义的理解。
预设: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影入平羌江水流”“影”在金文中,上面是个太阳,下面是一个高大的平台,本意就是太阳在亭台上投下的影子。
明确:意象:月亮,月影,江水意境:烟云笼罩着峨眉山后,半轮明月缓缓升起。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月亮冲出云雾撒下了皎洁的光辉。
2、过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在月色的怀抱中,李白会想到什么?生 1:家乡(这片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故土,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生2:亲友(父母双亲还有从小到大的玩伴,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们啊!)生3:月亮(这峨眉山月,是我故乡的月亮啊!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师小结:一个“思”牵出了多少惆怅,“思”却“不见”这让人何等迷惘。
李白用一个“思君不见”,告诉了我们他在思念着家乡的人和家乡的景。
师:李白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生:夜发向三峡师:他那么急切,甚至都不愿意等到天亮再走,为何非要连夜出发?补充李白资料(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苦读诗书二十多年,却一直等到二十五岁时才有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远方去实现他的梦想。
)今晚,他终于出发了,师总结:青春的豪情与梦想、对外面世界的期待,对友人和家乡的留恋和不舍。
(三)课堂总结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汀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三、写作特色1.结构巧妙月亮为切入点→首先展现了月光下峨眉山壮美的轮廓,接着又用月夜营造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江风晚景。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处地名联系在一起,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四、作业设计另见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青春的豪情和缱绻的乡情。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峨眉山月歌》课件(共28张PPT)
01.析词解题,弄清“写什么” 02.会意体境,思考“怎么写” 03.推理明旨,探究“何以写”
峨 眉 山
秀甲天下
峨眉山月歌
写作背景(齐读)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 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 即将出蜀时所作。
01.析词解题,弄清“写什么”
“峨眉山月歌”的“歌”这个字 如何理解?
推荐课后阅读李白的《关山月》 、《月下独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 晏入中京》三首诗,读一读,想一想, 背一背。
谢谢
Thank you for your criticism
齐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唐 意象: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平羌江水。 诗
一二两句紧扣“月”来写。
月?
重难点2:三四句写“月”吗?怎么写?
读一读、想一想
读三四两句,作为主要歌咏对象的“月” 似乎与大家玩起了“捉迷藏”,大家一起 来找找“月”。
齐读: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敢于质疑,树立科学精神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 诗
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 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全诗以“月”来构筑诗情。
03.推理明旨,探究“何以写”
重难点3:(讨论) 李白何以写“峨眉山月”?“ 君”指“亲友”还是指“月”?思考 “月”在诗中的妙用。
“君”既是“友”又是“月”。峨眉山是 作者故乡,写峨眉山月,就是写故乡写亲 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 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 见月,如见故人。以月拟人富含诗意,语 短而情长,表达了作者惜别之情。这样理 解,诗歌的情感更深沉,意境也更悠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b.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c.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朗读,培养语感和审美情趣。
二、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峨眉山月歌》,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有时他们的观点过于天马行空,缺乏实际可行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课后反馈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够扎实。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复习。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分析如何将古诗词融入现代生活,并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探讨了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作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词义、句式、韵律,以及意象、修辞手法等,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诗句的核心意象。
-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诗句解析时,重点分析“半轮秋”中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单的词语勾勒出月夜的宁静与美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题 附加答案
《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解释词语半轮秋:影:发: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9题。
(5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7.这首诗的作者是(1分)8.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答:9.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2分)答:答案:三、《峨眉山月歌》1、解释词语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月光和人的影子发:出发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7.(1分)李白8.(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9.(2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1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公开课教案_1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离别诗歌中所蕴含的情谊。
教学重点:熟读并能够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引导。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师配乐朗诵。
二、导语: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它用它优美的句子、动听的声韵、整齐的格式、唯美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幅各种题材的生动画面,在这些题材中,有一种题材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设备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相别数载都难以相见,因此被古人特别的看重。
那么这种题材是什么呢?那就是——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当然也更少不了吟诗话别,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关于离别的诗——《峨眉山月歌》!板书——峨眉山月歌三、作者介绍: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李白,那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大屏幕——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李白写了很多名垂千古的著名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李白这些著名诗篇中的其中一首!下面大家就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
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呢?生答。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这些,那么你能不能根据你在读的过程中的感受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呢?学生读。
2.背景简介:好,大家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对这首诗歌进行了朗读。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优秀课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 点) 2.理解古诗词的意思,感悟诗歌意境(难点) 3.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素养)
峨眉 /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 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 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他因写诗而 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 “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 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 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 /山月/半轮秋, (qiāng)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析
诗词赏
检测反馈:
1.默写诗歌《峨眉山月歌》。 2.解释带点的词,并赏析诗句: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仰望,静态之景 俯视,动态之景 出发和前往的地点 思念友人之情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峨眉山月歌》精品课件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 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 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 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仍 怜 故 乡 水, 万 里 送 行 舟。
——《渡荆门送别》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永结无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峨眉山月歌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 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 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 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 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 庐山瀑布》、《行路难》、《蜀 道难》、《将进酒》、《梁甫 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 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 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 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 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 古今的伟大诗人。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 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 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 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 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 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 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 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 见此老炉锤之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 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者名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 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 为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 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 《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出发。
下:顺流而下。
思君不见下渝州。
指峨眉山 月。也指 作者的友 人。
渝州:重庆一带。
诗词大意: 秋高气爽,峨眉山巅悬挂着半轮秋月, 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羌江水之中伴随
着我顺流而下。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诗人思念友人却又看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
的情思,顺江驶向渝州。
古诗28字中有12字为地名,你能找出 来吗?看谁找得最全最快!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 月半轮”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 眷恋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 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小结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 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 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 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 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表达了对白
峨峨眉眉/山山月月半/半轮轮秋秋,, 影影入入/平平羌羌江/江水水流流。。
夜夜发发/清清溪溪向/向三三峡峡,, 思思君君/不不见见下/下渝/州渝。州。
诗词解读
歌颂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半圆的秋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影、 青衣江。 月光。
流动。
今夜。
驶向。
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在26岁那年离开故乡,四处游历, 从长江中下游到中原和华北地区都有他 的踪迹。这一次漫游,使他开阔了眼界, 丰富了阅历,这个时期他的艺术创作力 旺盛,并且已臻成熟阶段。这首诗即李 白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读这首诗,你看看,这首诗应该怎么划停 顿和重音呢?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 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 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 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 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 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 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江 行思友之情。
写月亮的古诗:
静夜思
李白 (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唐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
张继 (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