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学第五章

4.素质教育及其内容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即以开发青少年 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 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5.素质教育的实践
抓住一个关键——转变教育观念 围绕两个方向——如何做人;如何创新
紧抓三个环节:构建目标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构建评价体系
内容提要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人才培 养的质量规格。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和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规律。 3.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无思主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 4.培养劳动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社会 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5.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的。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目的是教育工 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全部工作, 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问题之中,在教育理论中也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
控制与协调作用
•评价功能:是评价、检验教育活动的最根本标准
总之,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又是最终归宿。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主观依据:
教育的价值取向
2.客观依据:
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历史发展的进程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关系
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四、素质教育
1.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2.素质教育的背景 3.素质及其结构、特性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 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

教育学原理-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人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德育●一、德育的内涵和意义●内涵●广义:指社会有目的地对其他成员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和品德意识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指学校德育通过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交往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习者施加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是学习者通过内化形成社会所必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本质:育德●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2、德育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3、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德育的目标●(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二)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德育的内容●(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三)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四)理想信念教育●(五)道德教育●(六)民主法治教育●第二节智育●一、智育的内涵和意义●1、智育的内涵●是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并并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

●2、智育的意义●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智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2、智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

●3、智育是对个体心智能力的培养。

●二、智育的目标●(一)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智力●(三)培养实践能力●(四)培养创新精神●三、智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形式:课程●中小学智育内容●(1)语言课程●(2)数学课程●(3)科学课程●(4)社会课程●两个问题●一是知识与心智能力的关系●实质教育●形式教育●二是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第三节体育●一、体育的内涵和意义●广义●体育是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完整规律,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身体活动与健康活动,以促进个人前面发展、提升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活动。

向贤明主编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绪论

向贤明主编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绪论

教育学及其发展
人类的教育活动是伴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关于教育活动的理论的产生却是人类文明已经相当繁盛的春秋时期和古希腊时期的事情,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则已是17世纪的事情了。
教育学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提出,在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方面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是我们真正获得对人类教有话活的科学认识的重要前提之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学校教育是教育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特殊性
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教育学对学校教育的研究最为详细,也最为深入
学校教育是教育学研究诸对象中最为专门化、最为典型的一种
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习教育
PART3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捷克文本完稿,学界通常视之为近现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端。
教育学及其发展
PART2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和教育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习教育
教育科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诸多学科的总和,这些学科都以人类社会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和教育科学
教育学和教育科学
教育学的产生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
教育学的产生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伴随着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

科学化时期
前科学时期

第五章人的全面教育

第五章人的全面教育

德育方法
1,明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情境陶冶法 4,实践锻炼法 5,自我修养法 6,制度育德法 7,奖惩法
三、德育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道德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行为:
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 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 下, 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 系列行动。在品德结构中,道德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意 文和地位。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1,获得新的反应方式
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

2、抑制已习得的反映
贡献:突出了榜样教育的重要性
2,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一、前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
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
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品德发展规律(补充)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
1,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0-2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2-8岁),
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 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 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8-12岁),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主编项贤明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主编项贤明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主编项贤明第一章:教育学原理概述1.1 教育学原理的定义及研究对象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为核心内容,通过研究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来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对象,教育学原理可以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探索教育规律,提供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1.2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特点教育学原理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2.1 系统性教育学原理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它包括了很多相关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这些概念、理论和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学原理的体系。

只有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应用教育学原理,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1.2.2 实践性教育学原理是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旨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供对教育实践的指导。

因此,教育学原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2.3 针对性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旨在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因此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针对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提出相应的原理和方法。

1.3 教育学原理的发展历程教育学原理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1.3.1 形成阶段教育学原理的形成主要集中在古代,特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对之后的教育学原理有着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教育学原理的形成。

1.3.2 确立阶段教育学原理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

在18世纪和19世纪,教育学家开始系统地研究和总结教育实践的规律,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原理。

俄国教育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等,都对教育学原理的确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3.3 发展阶段教育学原理在20世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个阶段,教育学原理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涌现了许多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启示的理论,如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等。

教育学原理客观 项贤明主编

教育学原理客观 项贤明主编

《教育学原理》客观题汇总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一、填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科学化时期三个阶段。

1.关于教育起源,比较典型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2. 20世纪60年代,法国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导论》)中首次明确揭示了终身教育的内涵。

(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3. 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4.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夸美纽斯)著作(《大教学论》)的发表。

5.从教育系统来生存的空间特性看,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虚拟教育实体教育。

根据教育活动的规范程度,正规教育or非正规教育教育活动的存在范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6.教育学科学化的标志是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7.我国现代史第一本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毛泽东以文言文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就论述了德智体三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其中已明显可见辩证法思想。

1986年,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到2011年,我国政府宣布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单选1.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A)。

A.孟禄B.沛西能C.杜威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出处是(B)。

A.《学记》B.《中庸》C.《论语》三、判断1.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2.“劳动起源论”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学原理 期末复习章节重点整理

教育学原理 期末复习章节重点整理

【绪论:教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

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人类社会中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都展现了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个体层次:教育学主要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发生在社会个人之间,对人的生长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的社会活动。

(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群体层次:研究人么集体的教授和学习行为,分析背后的组织方式和权力结构等。

国家民族层次:主要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事业发展等,分析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终极层次:最终意义在于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二、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前学科时期: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理论还主要散见于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著述中,专门的教育理论知识尚未单独建立。

2、前科学时期: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产生,但理性思辩和逻辑演绎仍是其阐述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式,科学研究方法还未被广泛运用。

3、科学化时期:从科学的教育学产生至今,教育学从理论、方法到研究活动都不断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科学性。

追求概念的严谨性、方法论的清晰性、结论的额可验证性成为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如何形成的?1、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教育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而传播,20世纪初传入我国。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和解放区的教育的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与中国教育结合的实践。

3、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针对中国教育实际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理论。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一、教育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典型观点主要有三种: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其中,劳动起源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教育起源的正确解释。

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起源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

教育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

教育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 盾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第一,个人的需要,利益与社会占主导地位 的需要,利益发生矛盾,社会对个人的某些 发展要进行规范、限制。
第二,在剥削阶级社会,限制了个人所具有 的潜能的发挥。
第三,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趋于没落时期, 生产关系成为人的发展的桎梏。
◆宏观的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国家的总的教育目 的,对所有教育活动都有统摄作用,是我们研究 的主要对象。
◆中观的教育目的:一定教育机构、学校的教育目 的,这是根据其性质和任务来确的,在学校中称 为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学校中的体现。
◆微观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目的, 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
学习目标:
◆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结构和层次,教育 目的同教育方针的关系;
◆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和价值取向; ◆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掌握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及全面发展教育
的基本内容; ◆分析当前实施教育目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 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
一致
• 人的发展水平同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
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人对人的依赖关系 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社会和人彻底解放 人的发展片面、畸形 人的发展有所提高 人真正自由,全面
但仍然是片面的 发展(社会主体
因此,考察人的发展,应放在社会发展中去 考察,首先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矛盾运 中去考察人的发展的社会根源。马克思和恩 格斯正是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基本的人的本质观出发,找到了解决人 的发展问题的钥匙。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主编项贤明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主编项贤明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题1、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二、简答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

2、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有哪些?答:(1)教育学研究呈现与众多科学交叉发展的趋势;(2)教育学的研究视野突破学校教育的框架而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扩展,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从整体上系统地、综合地、全面地认识人类教育现象;(3)教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等时代特征。

3、简述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以及邓小平在1985年重申该教育方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答;(1)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历史与现实意义:“三个面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战略方针,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的浪潮。

三、论述题结合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试述如何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

答:(1)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是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教育学最根本的理论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教育问题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最重要的科学理论;(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学理论的重要行动指南;(4)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运用对这类规律的认识来正确开展教育活动,成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科学指南。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立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面对依法治教、教育公平、课程改革、教育创新等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独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探讨和教育科学研究,就一定能够继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不断发展。

高教版 教育学原理5-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高教版 教育学原理5-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高教版教育学原理5-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引言教育学原理是一门关于教育的学科,它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高等教育版《教育学原理》第五章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人在身体、智力、美感、道德和劳动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重点关注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并提高整体素质。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促进社会进步。

从长远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原则:1.个别差异原则: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差异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

2.全面发展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身体、智力、美感、道德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综合平衡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的平衡发展,避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

4.批判意识原则: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判意识,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5.系统性原则:教育过程要具有系统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为了有效实施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多元化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爱好。

2.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量化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在身体、智力、美感、道德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还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美育
一、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美育的内涵: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美育的意义:…… 二、美育的目标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健康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3.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美育的内容 1.艺术美 2.社会美 3.科学美 4.自然美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一节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
第一节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1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智育(P166) 一、智育的内涵和意义 1.智育:是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 智力的教育。 2.智育的意义 (1)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2)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 (3)促进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二、智育目标(任务、内容) 1.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智力 3.培养实践能力 4.培养创新精神 5.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主观表征和经验总结。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任务的本领。 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知识能够促进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发展能力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
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德育 第二节 智育 第三节 体育 第四节 美育 第五节 劳动技术教育
第一节 德育 一、德育内涵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 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 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教案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教案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教案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项贤明是中国著名教育学家,为教育学原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份针对教育学原理的项贤明教案:教案名称:教育学原理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了解项贤明对教育学原理的研究贡献;3.掌握教育学原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教育学原理的定义及基本概念;2.项贤明对教育学原理的研究贡献;3.教育学原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激发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教育学原理的定义和意义。

2.教授教育学原理的定义及概念(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教育学原理的定义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理解。

3.介绍项贤明对教育学原理的研究(15分钟):教师详细介绍项贤明在教育学原理研究中的重要贡献,包括他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

4.讨论教育学原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应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教育学原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包括教学设计、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等方面。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并进行全员讨论。

5.总结(5分钟):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教育学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并鼓励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教育学原理。

教学资源:1.教材:教育学原理教材;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评估方式:1.课堂讨论的贡献;2.小组讨论的表现;3.跟进作业:要求学生针对一个实际教育案例,分析并运用教育学原理提出改进建议。

这是一份针对教育学原理的项贤明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以及项贤明对教育学原理的研究贡献,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原理进行教育实践的能力。

建议教案实施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五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五章

1、教育的正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的⾝⼼发展所产⽣的积极促进作⽤。

2、教育的负功能:与教育⽬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的阻碍作⽤或消极影响。

3、⼈的社会化:个⼈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为规范,逐渐适应社会⽣活,成为社会成员,满⾜社会需要的过程4、物质⽂化:以物资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财富(⼈的智⼒的物化或对象化)精神⽂化:以语⾔⽂字形态记载下来的社会财富。

5、间接经验:⼈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各种认识成果6、⼈⼝⾝体素质:⼈的⾝体状况和⼤脑的功能状况,(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营养、保健、锻炼)7、⼈⼝的⾃然结构:⼈⼝的年龄、性别等⽅⾯的⽐例⼈⼝的社会结构:⼈⼝的阶级、⽂化、职业、地域、民族等⽅⾯的⽐例8、⼈⼝结构的合理化:⼈⼝结构有利于社会⽣产和⼈⼝的⾃然平衡9、劳动⼒:⼈的⾝体即活的⼈体中存在的,每当⼈⽣产某种使⽤价值时就运⽤的智⼒和体⼒的总和。

劳动⼒的⼤⼩,不仅要以体⼒的⼤⼩来衡量,更重要的要⽤智⼒的⾼低来衡量。

10、⽂化传承:⽂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

11、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直接具有的功能,可看成教育的职能包括:加速年轻⼀代⾝⼼发展与社会化进程、传递和继承⼈类精神⽂明、社会经验和⼈才的选拔。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通过⾃⾝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对社会产⽣的⼀种功效。

教育是通过⾃⾝传递知识、培养⼈才等基本职能的发挥⽽产⽣促进社会政治变⾰、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质量提⾼等社会作⽤的,因为教育必先履⾏其本体功能,进⽽才能实现其社会功能。

12、教育的政治功能:通过培养⼀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组织学⽣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作为现实的政治⼒量使⽤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PPT精选文档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PPT精选文档
《哲学与人生》精品课程
第五单元 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创造人生价值
第十五课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河南省高级交通技工学校
周忠立 瞿圆圆
杨舒 闫培源
1
【教学目标】 1.认知: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2.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3.运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
这位“神童”为什么被退学?
要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要奠定坚实 的和全面的基础。
8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 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 真
做人与做事


9
(2)“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指人的“和谐发展”,即 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必须获得协调的发展,各方面发展 不能失调,否则就是畸形发展。
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2.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教学难点】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美好人生。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2
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 的最高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有自由吗?在你看来自由是什么?
16
风筝在空中飞舞。当强风把风筝吹起,牵引线就能够控制它们。 风筝迎风飘向更高的地方,而不是随风而去。它们摇摆着、拉扯 着,但牵引线以及笨重的尾巴使它们处于控制之中,并且迎风而上。 它们挣扎着、抖动着想要挣脱线的束缚,仿佛在说:“放开我!放开 我!我想要自由!”即使与牵引线奋争着,它们依然在美丽地飞翔。 终于,一只风筝成功挣脱了。“终于自由了,”它好像在说,“终于 可以随风自由飞翔了!” 脱离束缚的自由使它完全处于无情微风的摆布下。它毫无风度地 震颤着向地面坠落,落在一堆乱草之中,线缠绕在一棵灌木上。“终 于自由”使它自由到无力地躺在尘土中,无助地任风沿着地面将其吹 走。

《小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小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是他们关于⼈的全⾯发展的学说。

这⼀学说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的全⾯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

⼀、“⼈的全⾯发展”的具体内涵这⾥所谓“⼈的全⾯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的全⾯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以下两个层次上谈论⼈的全⾯发展的。

(⼀)指劳动能⼒的全⾯发展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或劳动能⼒理解为⼈的⾝体即活的⼈体存在的,每当⽣产某种使⽤价值时就运⽤的体⼒和智⼒的总和。

”因此全⾯发展的⼈必须克服由于旧的社会分⼯造成的智⼒和体⼒的分离,避免“某种智⼒上和⾝体上的畸形化”,摆脱那种“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压抑肌⾁的多⽅⾯运动,侵吞⾝体和精神上⼀切⾃由活动”的劳动状况。

所以,“⽚⾯发展”⾸先是劳动过程中体⼒和智⼒的分离和对⽴,⽽“全⾯发展”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和智⼒的充分运⽤和发展,实现体⼒和智⼒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显然,在现代社会,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则有待于社会⽣产更⾼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更⾼⽔平的完善。

(⼆)指克服⼈发展的⼀切⽚⾯性,实现⼈的个性的真正全⾯和⾃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产的⾼度发展,迫使个⼈奴⾪般服从分⼯的状况已经消失,体⼒劳动和脑⼒劳动的差别也已不再存在的情况下,社会成员能够⾃由和全⾯地发挥他所拥有的各⽅⾯的才能。

这种⼈通晓整个⽣产系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或个⼈的爱好“轮流从⼀个⽣产部门转到另⼀个⽣产部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这样⽣动地描述过共产主义社会全⾯发展的理想⼈格:“在共产主义社会⾥,任何⼈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社会调节着整个⽣产,因⽽使我有可能随我⾃⼰的⼼愿,今天⼲这事,明天⼲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个猎⼈、渔夫、牧⼈或批判者。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pdf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pdf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pdf《教育学原理》是由教育学家项贤明撰写的一本教育学经典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价值以及教育者的角色和职责等内容。

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得这本书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学专业学生和对教育学感兴趣的读者的必备素材。

《教育学原理》这本书从宏观到微观地阐述了教育的核心观点。

首先,它从教育的基本概念入手,解释了教育的定义、功能、目标以及教育的发展过程。

接着,它探讨了教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素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在这一部分,项贤明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实践经验来说明教育的价值。

在教育学原理的内容中,项贤明还详细阐述了教育者的角色和职责。

他指出,教育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孩子们的引路人和朋友。

他认为教育者需要具备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素质,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他还提到了教育者需要合理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除此之外,《教育学原理》还涉及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项贤明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归纳。

他强调了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这一部分内容极大地帮助了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并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总之,《教育学原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阐述教育学理论的教材,更是一本具有指导性和启迪性的读物。

它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现实的参考,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思维和专业素养。

无论是教育学专业学生,还是教育实践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以便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运作规律,从而更好地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 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3页。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第294页。
四,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阶段 。 “自由人联合体” 自由时间。 私有制的废除。
人是什么?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
1,人性 (1)历史上对人性的抽象理解: 人性善和人性恶。――中国古代的伦理意义上的理 解。性三品。
(2)人性理论的社会政治效果 人性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预设。 经济人预设: 原罪(性恶)——法治与宪政 性善——德治
(2)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人性,就是人在自己的社会或者社会关系中表现 出来的属性。
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如果有, 它是什么?
填空:“生活是
。”
设想:一个天使正在云端注视着人 类的活动,就像我们端详一窝蚂蚁 终日忙个不停。天使会怎样评价这 种忙碌的生活?在天使眼中,这种 生活是什么样子?
举出三四种你希望今生完成的 事情。在这些事情中,哪些是 你已经做完或者已经开始的? 哪些事情是你现在本可以做却 没有做的(为什么没有)?
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
“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 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3,人的异化。 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的四个 规定: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 质的异化;人和人的关系的异化。
讨论
“人性是自私的吗?”
一个被工作中的义务和责任之 网束缚的人是否要比一个自愿 不工作的人更少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想心理学:(Associationism Psychology)源于古希 腊,形成并发展于西方近现代哲学和心理学中的一种 心理学理论。所谓联想,即各种观念之间的联系或联 结。联想心理学就是用心理、观念以及精神要素的联 想来说明人的心理的学说。联想的形成遵守两条原则: 相似律(相似的观念易形成联结)和对比律(能够相 互比较的观念易形成联结)。它从经验论出发,将感 觉和观念作为心理的元素,并以联想作为解释心理现 象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通过联 想而复合起来的。
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德育 第二节 智育 第三节 体育 第四节 美育 第五节 劳动技术教育
第一节 德育 一、德育内涵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 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 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 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 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 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意义 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2.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3.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第二节 智育(P166) 一、智育的内涵和意义 1.智育:是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 智力的教育。 2.智育的意义 (1)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2)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 (3)促进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二、智育目标(任务、内容) 1.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智力 3.培养实践能力 4.培养创新精神 5.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主观表征和经验总结。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任务的本领。 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掌握知识能够促进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发展能力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主张普 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 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实质教育论以联想心 理学为依据。代表人物: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等人。
形式训练论:强调能力训练。主张通过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 通过学习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心智能 力而不是获得知识。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代表人 物:古希腊三杰、洛克、裴斯泰洛齐。
第五节 劳动技术教育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劳动技术教育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 1.掌握劳动与技术知识技能 2.养成良好劳动态度和热爱劳动习惯 3.形成学习和掌握劳动与技术意识。
第三节 体育
一、体育的内涵和意义 体育:
第三节 体育
一、体育的内涵和意义 体育: Nhomakorabea体育的意义(功能): 1.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 2.为学生德智美劳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体育的目标 1.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 2.增进身体健康 3.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良好品行。 三、体育的内容 1.增进运动参与 2.获得运动技能 3.促进身心健康 4.提高社会适应: 合作精神、体育道德……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 1.生产劳动与技术 2.家政与家务劳动 3.公益性劳动 4.职业劳动与专业技术
第三节 体育 第四节 美育 第五节 劳动技术教育
第三节 体育 第四节 美育 第五节 劳动技术教育
第五章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德育 第二节 智育 第三节 体育 第四节 美育 第五节 劳动技术教育
第四节 美育
一、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美育的内涵: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美育的意义:…… 二、美育的目标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健康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3.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美育的内容 1.艺术美 2.社会美 3.科学美 4.自然美
第一节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
第一节 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1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热爱祖国、热爱 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
(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情操
三、德育内容 (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二)爱国者与、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三)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 (四)理想信念教育 (五)道德教育 (六)民主法治教育 (七)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德育目标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 方法。 基本立场: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德育目标 (二)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是心理学上古老的观念,起于 西方古代的希腊,盛行于十八世纪。按官能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类的心系由许多官能所组成,诸如意识、感情、知觉、想象、 记忆、推理、意志、注意等,均属人心中的重要官能。各种官能 本来是分立的,如经训练,数种官能彼此配合即产生各种心理活 动。这一观念后被教育家所利用,认为学校教材不必重视实用价 值,只须重视配合训练官能的形式即可。例如几何可训练人思考 推理,拉丁文可训练人的记忆;学生们只要学好具有良好形式的 科目,使其官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后自能配合运用。此即教育 上形式训练(Formal Discipline)的由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