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复习进程
诗经中关雎的赏析
诗经中关雎的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300多首不同风格的古代诗歌。
其中一篇名为《关雎》的诗歌,是其中一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关雎》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意蕴。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小雅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爱情的悲苦和思念之情。
下面将从诗歌的形式、情感表达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形式。
《关雎》采用五言绝句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四句。
这种形式简洁明了,易于诵读,也体现了古代诗歌的工整和规范。
同时,五言绝句也给予了诗歌一种平稳而有韵律感的节奏,增加了诗歌的韵味。
其次,我们来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关雎》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的情人的心情。
诗歌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作为开篇,通过描绘鸣鸟婉转悲鸣的场景,表达出女子内心的思念之情。
接着,又写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了女子的美丽和男子对她的喜欢。
然而,诗歌最后却以“君子于行”作结,表达出女子思念之情的无果以及她对远方情人的忠贞之心。
诗歌情感真挚而含蓄,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女子内心深处的无尽思念。
最后,我们探讨诗歌的文化内涵。
《关雎》这首诗歌描绘了古代贵族女子思念情人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和婚姻观念。
女子被描述为“淑女”,婉转追求真爱。
诗歌中的男子被称作“君子”,是古代社会中的君主或有地位的贵族。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歌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男女角色定位以及对纯洁精神的追求,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家庭、婚姻的重视和珍惜。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关雎》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通过形式上的工整、情感上的真挚和文化内涵的表达,展示了古代贵族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浅析《关雎》释义的不同
浅析《关雎》释义的不同
《关雎》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名篇之一,清楚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地
域文化中流传的关关雎鸠、关关河底、道理浅浅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
所表达的含义有很多种,一般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从审美层面来看,《关雎》可以理解为一首美好的爱情诗篇,描
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恋状态。
诗中雎鸠和河底的描写寓意着男女的深情
厚谊,河中的“二人同心”也是爱情的极致表达。
二、从历史意义上看,《关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正义的一种不满。
在这首诗中,声讨了当时社会特殊的家庭关系:一位不肖之子与
另一位行为堂堂的贵族子弟媾和,使得原本净土变成淫乱,从而挑衅
了当时的社会道德准则。
三、从哲学意义上看,《关雎》把关关雎鸠和关关河底比拟成“道理”,让人们从爱情中学习道理,理解人间情义的博大精深。
诗中的形象很
宏大,可以拓展到宇宙的源远流长,考虑到自然道理的角度。
四、从通用性方面来看,《关雎》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道德准则的批判,还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和价值体系,使人们从不同的
层面认识内心深处的爱情、社会义务、道德价值等内容,也可以使人
们从现实中认识更深层次的东西,进而建立起一种关乎生活品质的思
想价值观。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是研究《诗经》学者关注最多的,但各个阶段对它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阶段也存在差异。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作《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时期,随着儒术独尊而被尊称为《诗经》。
《关雎》因其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备受关注。
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到现在,对它真正内涵的解读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现实性,使得历代“诗学”对《关雎》的解读有着多种不同的版本。
《关雎》在历代的解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文以对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解读来进行梳理探析。
关雎诗人:诗经朝代: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诗经》的“礼乐”功用最早对诗歌下断语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它从“诗”的作用方面着手,显然带有十足的功利性。
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体现,主要用于诸侯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各种重要场合。
按照当时礼法规定,具体场合演奏相应的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诸侯朝聘时弦《诗》、歌《诗》的场景。
据《仪礼》记载,《清庙》用于周王朝的宫廷宗庙祭祀,《关雎》用于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诗经》是几经礼化整合传承礼义的载体。
孔子不但以《诗经》作为教科书来教授弟子,而且从多方面评价《诗经》。
《论语・阳货》篇从《诗经》的功用角度,以“兴”、“观”、“群”、“怨”说明“事君”、“事父”四种方式,《泰伯》篇则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经》推崇到至上的地位。
《礼记・仲尼燕居》所载孔子对其论断与《论语》文异而义同。
关雎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关雎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关雎是一首流传于中国古代的乐府诗,作为《诗经》中的一篇,这首诗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承载着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关雎的思想内容主要涉及爱情、婚姻、性别、伦理道德等方面,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首先,关雎表达了爱情的纯真和美好。
诗中的女子恋人远行,她以抓住关羽的魂魄作为希望,诉说着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纯真而浪漫的爱情观念,给人以温馨和激动人心的感觉。
它描绘了恋人间的情义和情感交流,呈现了浓郁的人际情感。
其次,关雎涉及到婚姻和性别的问题。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一个社会重要的问题,关雎中女子对恋人的思念和期盼,既表达了她对恋人的爱情,也折射了女性对婚姻的期待和渴望。
她渴望得到丈夫的归来,期盼两人可以维系婚姻关系,共度余生。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中,婚姻是一种稳定和安全的港湾,而女性对于婚姻的向往是家庭价值观的一种具体体现。
此外,关雎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诗中女子深情表达了自己忠贞的爱情,不愿轻易改嫁,表达了女性坚守婚姻,对家庭忠诚的观念。
古代社会婚姻观念中对于贞烈的要求非常严格,关雎中的女子正是以自己忠贞的爱情表达了对婚姻伦理道德的尊重。
同时,诗中女子还表达了对恋人行踪的担忧和思考,她思忖着自己是否要继续等待,这种责任和忍耐的态度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个人品质的要求。
关雎在社会意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诗中对爱情、婚姻、伦理道德等议题的探讨,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它展示了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渴望,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爱情和婚姻,激励人们对待婚姻和家庭更加认真和负责。
同时,诗中女子忍耐和等待的品质也教导人们责任和忍耐在婚姻生活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关雎是一首闪耀着古代中国文化的宝石。
它通过描写爱情和婚姻的纯真和美好,赋予人们美的感受和情感共鸣。
同时,其表达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家庭价值观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鼓励着人们争取真爱、坚守婚姻、注重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1. 引言1.1 古曲《关雎》的背景介绍古曲《关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诗经》中的《关雎》篇。
据《诗经》记载,《关雎》是一首描述美好爱情故事的歌谣,歌颂了关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古曲《关雎》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大约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分封制国家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爱情、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追求和思考也日益增加。
古曲《关雎》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在传承历史上,古曲《关雎》经历了多次改编和演绎,不仅在古代得到广泛传唱,也在后世广为流传。
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古曲《关雎》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珍贵遗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通过对古曲《关雎》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古代经典音乐作品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感受其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意义。
【字数:243】1.2 古曲《关雎》的传承历史古曲《关雎》的传承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史书记载,关雎是乐府音乐中的一首代表作品,流传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历史上,《关雎》曾多次被改编传唱,成为古代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唐宋两代,《关雎》曾被收入《乐府诗集》等古代文献中,为后人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雎》的传承并没有中断,每每有新的音乐家重新演绎,《关雎》都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说中,关雎是一种鸟的名字,古人因听到关雎鸣声而有所感悟,创作了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代表了古代音乐的高峰之作。
其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深受人们喜爱。
至今,《关雎》仍然被广泛传唱,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
2. 正文2.1 古曲《关雎》的音乐特点分析古曲《关雎》是一首具有独特韵味的古典乐曲,其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曲《关雎》的曲调优美动人,旋律优美动人,充满古代韵味。
曲调变化丰富多样,既有婉转悠扬的部分,也有激昂激越的部分,音乐表现力极强。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
《关雎》是我国古代诗歌里的传世名篇,是《诗经》中一章,据传为周昭王时期宫廷中的美人关雎所唱。
通过对该古曲的韵味及情感处理进行浅析,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首先,从韵味方面来说,关雎古曲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韵律华丽,其优美的旋律形成了一种抒情的节奏,用简单、优美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内涵。
关雎以周代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不但宣扬了爱情,而且借此道出了自身的愤慨和不满。
词句具有大自然的豪迈与宏伟,也富有宫廷乐曲的柔和细腻。
其次,从情感处理方面来说,关雎古曲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优异的情感处理的功力。
关雎唱的内容是情感丰富的,诉说了一个少女的恋爱故事,以及一些深层的意蕴,也包括对周王朝中的内外朝政的谴责。
她借助了自己深刻的感情和智慧,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深刻描绘和处理,使得古曲不仅仅是一个抒情的代表,还是一个传递鲜明时代色彩的文化载体。
总之,《关雎》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韵味和优异的情感处理能力。
通过解析古曲的奥妙,不仅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诗歌文化的精髓,还能从中汲取不竭的艺术营养,这对今天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关雎》的多角度赏析
《关雎》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的首篇,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位置、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等,历来为人称道,被人评说。
关雎诗人:诗经朝代: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从美的本质的角度人都有爱的本能欲望,选择和确定爱的对象,并把自己爱的感情全部倾注到对象中去,这时就产生了爱情。
爱,就是精神之美。
而美,就在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产生。
《关雎》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美好风光。
这个“自然”,已不是天然的“自然”,而处处都打上了人文的印记,是“人化了的自然”。
正是这种人化了的自然,才显得是那样优美,是那样充满情感,充满寓意,才让人产生无限丰富的美好联想。
而诗中的那个男子,也正是面对这一切,才意识到自己爱情的到来。
同时,诗歌在美好的环境下点染出了人物即“君子”和“淑女”。
而这两个人物,既是自然景物的一部分,也从自然景物中超然脱开。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诗中“君子”的求偶,已不是低级的动物性媾合。
“君子”把自己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淑女”身上,也只有“淑女”才能真正配得上“君子”,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生命价值。
爱是精神之美,爱是自由的结合,但爱又是社会道德的体现。
在《关雎》中,“君子”对“淑女”的热恋,把自由的情感合乎道德理性地投射出来,“淑女”成为他作为文明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着自然与社会人伦的完美和谐。
透过《关雎》,人们不仅可以从自然美中直观自身,也从人情美、人伦美中完成细腻而深刻的审美感受过程。
也许正因为此,《关雎》才成为一曲千古永新的永恒恋歌。
关雎研究报告
关雎研究报告
《关雎研究报告》是对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关雎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报告。
关雎是中国古代的一首楚辞,被认为是楚国所创作的爱情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该研究报告首先对关雎的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其文化和艺术繁荣一时,关雎作为楚辞的代表之一,反映了楚国社会和审美观念的特点。
接着,该报告对关雎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雎是一首描述爱情的诗歌,通过描绘男女之间的情感和思念之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报告分析了诗歌中使用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深入解读了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除此之外,报告还对关雎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了文人们追求高雅情感和艺术表达的对象。
最后,研究报告总结了对关雎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建议。
同时,对于关雎在当代的艺术欣赏和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也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总体而言,《关雎研究报告》通过对中国古代楚辞《关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其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新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从春秋乃至更古2老的时代流传至今,是中华文化中分量最重的瑰宝之一,古来文人从启蒙开始3便都要接触研习《诗经》,从而在文人心中有着重大意义。
而《关雎》则是这部4诗歌总集的第一篇,可以说绝不是随意而为之的。
作为《诗经》的首篇诗歌,5历代学者对此诗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认为此诗歌颂6“后妃之德”。
汉代毛亨《毛诗诂训传》认为诗中“君子”指代周文王,“淑女”7借喻太姒,中心是褒扬“后妃之德”。
《毛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乐8得淑女,以配君子”。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9风化之始也。
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2)认为此诗就是一10首单纯的男女恋歌。
“是一个青年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诗。
”(程俊英《诗经译11注》)。
“一曲单纯的爱情颂歌,以最为朴素明净的民歌语言,最为热烈真挚的相12思情怀讲述着中国上古时代的爱情传说。
”(3)《关雎》是一首婚歌。
如清代学13者方玉润在论《桃夭》说:“盖此(指《桃夭》)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14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
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15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
”(《诗经原始》)1617虽然各个时代的不同学者们各持己见,但《关雎》之中丰富的文化内蕴是受18到代代文人学者所公认的。
不论解读如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每一个19时代的人们细细品读。
即使是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对于当代来说都有20着重要意义。
2122接下来,我就试着就《关雎》的几点文化内涵,浅谈一下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232425一、发乎于情,止乎于理。
有记载的最早对《关雎》一诗进行阐述的是孔子,他写道:乐而不淫哀而不26伤。
意思是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27伤。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28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29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诗经《关雎》的文化含义与传统价值探析
诗经《关雎》的文化含义与传统价值探析1. 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关雎》被认为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的诗歌作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关雎》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与传统价值。
2. 历史背景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雎》的历史背景。
《关雎》出自《诗经·周南》,约成书于公元前6至5世纪,是西周早期的作品。
它描述了一个女子对失去爱人、心灵彷徨的悲伤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礼乐制度和婚姻观念等社会现象。
3. 文化含义分析3.1 恋情之美《关雎》以细腻动人的文字描绘了女子思念爱人、回忆过往美好时光的情感,展现出恋爱中无尽的温柔与情意。
这种恋爱观念强调了爱情中对他人倾注真挚感情并追求长久美满的价值。
3.2 社会伦理观念《关雎》中所描述的失去爱人后的心灵折磨可以理解为对社会伦理观念的思考。
它提示读者要珍惜眼前的幸福,铭记亲情和友情,避免因一时冲动或其他原因而后悔莫及。
3.3 独立自主意识女子在《关雎》中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但并没有选择一味追随和依赖。
这体现了她们具备独立自主意识,强调自身价值与尊严的精神。
这种意识也对后世女性角色模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4. 传统价值评析《关雎》作为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承载着多重传统价值:4.1 回归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关雎》深入解读和鉴赏,在当代社会可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并借此重新认识和继承其中所包含的智慧与美德。
4.2 婚姻伦理观念《关雎》以婚姻为背景,对婚姻伦理观念进行了反思。
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维护婚姻关系,在感情中体现责任与忠诚,并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4.3 礼乐制度的反思作为《诗经》之一,《关雎》在描述女子悲伤情感的同时也暗示了对礼乐制度的思考。
这种反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应当坚持合理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而不是盲从和机械奉行。
5. 结论通过对《关雎》文化含义与传统价值的探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所表达的恋情之美、社会伦理观念以及独立自主意识等方面的内涵。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是研究《诗经》学者关注最多的,但各个阶段对它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阶段也存在差异。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作《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时期,随着儒术独尊而被尊称为《诗经》。
《关雎》因其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备受关注。
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到现在,对它真正内涵的解读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现实性,使得历代“诗学”对《关雎》的解读有着多种不同的版本。
《关雎》在历代的解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文以对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解读来进行梳理探析。
诗人:诗经朝代: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诗经》的“礼乐”功用最早对诗歌下断语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它从“诗”的作用方面着手,显然带有十足的功利性。
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体现,主要用于诸侯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各种重要场合。
按照当时礼法规定,具体场合演奏相应的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诸侯朝聘时弦《诗》、歌《诗》的场景。
据《仪礼》记载,《清庙》用于周王朝的宫廷宗庙祭祀,《关雎》用于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诗经》是几经礼化整合传承礼义的载体。
孔子不但以《诗经》作为教科书来教授弟子,而且从多方面评价《诗经》。
《论语?阳货》篇从《诗经》的功用角度,以“兴”、“观”、“群”、“怨”说明“事君”、“事父”四种方式,《泰伯》篇则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经》推崇到至上的地位。
《礼记?仲尼燕居》所载孔子对其论断与《论语》文异而义同。
这些美誉既着眼于个人内在的修身养性,也放眼于事父、事君的宗法制下“齐家”和“治国”,更反映出当时诗、礼、乐之间的关系及其遍及宗法制度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
《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鉴赏
《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鉴赏《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经典之作,被列为《诗经》中的风格。
它以其深刻的社会意蕴和丰富的审美内涵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对于《关雎》的审美鉴赏,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
一、情感表达的审美《关雎》一诗通过对男女之间感情的描写,展现出浓郁的情感色彩,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诗中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爱情的痴迷和渴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句中的“关关雎鸠”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展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通过这些情感的描写,诗歌将读者带入一个温馨、浪漫的情感世界,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共情。
二、意象的审美《关雎》通过丰富的意象描写,将读者引入诗歌所刻画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一句中的“河之洲”让人想象到河边的美景,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
同时,诗中还有“阳之奇”的描写,使人们对大自然的奇妙和壮美产生想象。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这一段描写了循环的季节变换,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变化,同时也传递出一种人生无常的哲理。
三、音乐的审美《关雎》的语言音韵优美,韵律优雅,充满了音乐的节奏感。
通过音乐般的语言节奏,使诗歌更加动听。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的叠字和押韵手法,“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中的音乐般的律动,以及整首诗中的规律的韵律结构,都使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歌时,产生音乐般的美感。
四、社会意蕴的审美《关雎》的背后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爱情观念和婚恋观念,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制度的一种追求和理念。
诗中女子对男子的追求和渴望,以及对婚姻的向往,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
通过审美《关雎》,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这首诗的美感,还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心灵的所思所感。
总之,《诗经关雎》是一首富有多重审美特点的诗歌作品。
从情感表达、意象描写、音乐节奏以及社会意蕴等多个方面来审美《关雎》所展现的美感,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审美经验,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内涵。
《关雎》说课稿
《关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关雎》。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篇。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关雎》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韵律和谐,节奏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但是,由于《诗经》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学有所不同,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兴”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体会诗歌的情感。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展示一幅古代情侣相依相偎的图片,引出课题《关雎》。
《诗经·关雎》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诗经·关雎》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作者:葛志伟叶静芝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9期葛志伟叶静芝得益于丰厚的经典意义与文学价值,《诗经·关雎》入选当前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由于文本本身较为浅显,再加上课本注释比较充分,多数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存在很大的障碍。
倘若问一问学生《关雎》的题旨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它是一首青年男女的爱情恋歌。
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十余篇《关雎》教学实录或教学研究文章,为上述推测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但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是谁在什么时候首先赋予《关雎》以爱情恋爱的意蕴?《关雎》何以能从传统经学的世代阐释中脱离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经过一番探索,恐怕很难得出可靠结论。
我们认为,此类问题的解答必须要回归《关雎》阐释史本身。
此举不仅有助于将《关雎》课堂教学从当前的字词句疏通、文本结构分析、课文涵咏诵读、情感审美体验等层面上升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度,更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即从研究过程中总结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合理研习。
事实上,无论是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还是作为学习任务群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都是国家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在要求。
1.乐而不淫:孔圣隐而不发的阅读体验《诗经》作为文学经典的观念起源较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都是公认的儒家经典。
尽管我们都知道在《诗经》文本形成之前,其中大多数诗篇都是分散在民间的里巷歌谣。
但这些歌谣如果不是通过采诗、献诗、删诗等方式汇集于周王朝的宫廷之中,它们或许早已湮没无闻,根本没有进入文本阐释史的机会。
因此,我们的探讨只能从《诗经》业已成书之后谈起。
总之,经过“行人采诗”(《汉书·艺文志》)、“公卿列士献诗”(《国语·周语》)、“孔子删诗”(《史记·孔子世家》)等程序,诸多民间歌谣得以进入西周宫廷,并被按照周王朝当时盛行的礼乐思想重新予以编纂解读,进而形成一套盛行于贵族士大夫群体之间的政治伦理话语体系。
经学大义与文化意蕴——《关雎》的文化解读
经学大义与文化意蕴——《关雎》的文化
解读
《关雎》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以古典文学的特点,将爱情和人性的品质融入其中,从而表达出一种深远的文化意蕴。
《关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蕴,这种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表达了本质的爱情和人性;二是它根据古书的精神,传达了社会的道德要求。
首先,《关雎》表达了本质的爱情和人性。
它讲述的是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的爱情故事,他们在关雎之间相爱,结合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理想和美好愿望。
《关雎》把爱情和人性融合在一起,表露了一种纯洁而真诚的爱情,这种爱情可以把两个人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可以把人的心灵推向更高的境界。
其次,根据古书的精神,《关雎》传达了社会的道德要求。
在《关雎》中,当男子和女子相爱时,他们的行为应该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也不能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
《关雎》中的男女之间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愉悦的情感,而且还体现了一种自律和尊重,这种自律和尊重是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道德的要求。
总之,《关雎》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而且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化意蕴的作品。
它既表达了本质的爱情和人性,又根据古书的精神,传达了社会的道德要求。
因此,《关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古今之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财富。
《诗经 关雎》分析
《诗经关雎》分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首,而《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创作年代大约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除去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外,共收诗三百零五首。
按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而在这三百零五篇诗歌中《关雎》被列为三百篇之首,可见其厚重而深远的显要地位。
下面着重从剖析文本涵义、探讨诗歌主旨以及反观其中所折射的周文化等方面,对《关雎》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文本涵义的依据《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大多认为它是一首情歌,其中关雎与河州象征着东方人始终缥缈朦胧的情感意境,君子以求淑女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定调,非常含蓄。
但细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能发现更为深刻的文化意蕴,以下主要是从现存的文本对《关雎》作了一个儒家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也略谈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见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曰:“关关,和声也。
雎鸠,王雎也。
鸟挚而有别。
水中可居者曰洲。
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
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
窈窕,幽闲也。
淑,善;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对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用意向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并不存在这样的意象,它的作用只是为了起兴,引申出后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的却认为雎鸠成双成对,相和鸣叫是实在的物象,它的存在触发了君子内在求偶的情愫。
淑女外在仪态的幽雅娴静,内在性情的美好善良正是君子之佳偶,两人的结合可以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以此作为风化天下的楷模。
通过阅读《毛诗正义》,我个人偏向于后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皇室之道于天下之理的表率作用,其用意非一般的爱情诗所能企及,耐人寻味,值得琢磨。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毛传曰:“寤,觉。
《关雎》的历史背景与现代诗歌中的表现形式
《关雎》的历史背景与现代诗歌中的表现形式Introduction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学遗产。
其中,《关雎》是其中一首著名的诗篇,它既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也在现代诗歌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关雎》的历史背景,然后深入探讨这首古代诗词在现代诗歌中的表现形式。
历史背景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关雎》是一首出自西周时期的《诗经》中的诗篇。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封建统治的阶段。
当时的社会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各个封建诸侯国实行世袭制与宗法制度。
宫廷中有丰富的音乐文化活动,音乐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
《诗经》的创作背景《关雎》是西周初年随着周文王统一中国的国家歌曲。
它的创作具有着重要的历史背景。
周文王统一诸侯后,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他下令将封建各地的音乐进行整理和编纂,形成了《诗经》。
《关雎》就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关雎》的文学价值《关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考虑了音乐表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将音乐与文字的结合达到了一种融洽的状态。
它以抒发人们的爱情和生活情趣为主题,通过优美动听的词句展现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
现代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对音乐的借鉴《关雎》将音乐和诗歌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具有了音乐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现代诗歌创作中也有很多作品借鉴了这种表现形式,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创造出旋律感强烈的诗篇。
现代诗人通过对音乐的借鉴,使得诗歌作品在表达感情和情感时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表达情感的细腻《关雎》以抒发爱情和生活情趣为主题,通过诗人细腻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现代诗歌中也有很多作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作品更能触动读者的情感。
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关雎》通过对古代生活的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现代诗歌也常常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思考和情感。
《诗经·关雎》的儒家解读及其现代意义
《诗经·关雎》的儒家解读及其现代意义透过《毛诗序》,提出了《关雎》并非仅仅是爱情诗篇的思路,进一步印证圣人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伟大过人之处。
《诗经》是孔子编纂的诗歌总集,在首诗中,我们仅给学员选了篇首《关雎》,在一遍遍给学生讲解产生于两千年前的这首诗歌的过程中,我发现儒家先圣孔子对于《关雎》的理解,绝不是止于对爱情的歌颂,孔子经过筛选,将其置于《诗经》篇首,孔子是何用意呢?司马迁的《史记》里说道:《周易》以《乾》《坤》两卦为基石,即为《极易》基为乾坤,寓意着天地有序、卑高设位,打下了宇宙与人世间秩序的基础;而《诗经》以《关雎》结尾,即为《诗》始《关雎》,也说明了《关雎》在整部《诗经》中的首位。
《关雎》究竟就是怎样一首诗,而已情诗的《关雎》为何被放在《诗经》的篇首呢?难道一首历年来被人们当做爱情诗作诗的诗在古人的眼中竟能和寓意天地的《乾》《坤》两卦相提并论吗?对所有入选《诗经》的诗篇,孔子有一个总体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诗经》三百零五篇,表达的思想情感没有任何邪思杂欲。
至于《关雎》,孔子对它更是赞不绝口,称赞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衷的赞美溢于言表。
为何今天的多数人仅把它作为爱情诗解读呢?而在孔子看来《关雎》为何享有如此殊荣呢?《诗经》在古代曾存有魏、鲁、韩、毛四家的传授。
各家对诗经主旨的阐释传授,都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我们今天写到的《诗经》从《毛诗序》注释去的,其余三家已经遗失而仅载于其他古籍。
在《毛诗序》里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矣,用之邦国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道《关雎》歌颂的就是后妃的贤惠之德,这种美德不足以其行政教、传扬天下。
按照《毛诗序》的表述,《关雎》就是一首不折不扣的美育诗,这个观点比较直白地把握住了教育家孔子的编撰意图。
因此,我们就可以认知孔子将《关雎》放在《诗经》之首的原因,《乾》《坤》放在《周易》之首而的定天下秩序,《关雎》放在《诗经》之首就是为了“风天下”,就是教化天下,就是为天下人服务的。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
浅析古曲《关雎》韵味及情感处理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许多经典之作。
古曲《关雎》就是其中之一,它以简洁的词藻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情和人情。
《关雎》一曲蕴含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内涵,通过曲调和歌词传达出了深沉的情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浅析古曲《关雎》的韵味及情感处理。
我们来了解一下《关雎》的背景和内容。
《关雎》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诗歌,最早见于《诗经·周南》。
《关雎》描述了一个少女因思念心上人而伤感落泪的情景。
整首诗歌以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叙述少女的内心独白表达出对心上人的深情眷恋。
诗中描绘了少女哭泣的情景,以及她内心对心上人的期盼和思念之情。
《关雎》以诗歌的形式将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古代爱情诗歌的经典之作。
古曲《关雎》的韵味主要表现在曲调和歌词上。
首先是曲调方面,古曲《关雎》被谱曲为悠扬缠绵的曲调。
曲调中融入了古代民间音乐的元素,以优美悦耳的旋律展现出思念之情的温婉与哀怨。
曲调的起伏变化,仿佛让人听到了少女心中难言的苦涩和无奈,更加深了情感的真挚与悲凉。
曲调中还体现了少女内心深藏的深情和渴望,使得整个曲调更加生动感人。
其次是歌词方面,《关雎》的歌词简练而凝练,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思念之情。
诗歌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现出了少女对心上人的眷恋和期盼,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爱情画卷。
歌词中的“佩兮簡兮,游兮調兮,且樂隨兮。
”更是将少女的内心戚戚然之情发挥到极致,透露出思念与渴望。
古曲《关雎》的情感处理也是其魅力所在。
整个曲子通过曲调和歌词的交织,将少女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曲调温柔缠绵,歌词朴实真挚,在表述情感时不刻意渲染,却能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思念和眷恋。
这种内敛的情感处理让人体会到古人对爱情的真挚追求,不着痕迹的情感表达更显其深沉和含蓄。
古曲《关雎》所表达的思念之情也与古代社会的风尚相契合。
古代社会性别地位较为封建,妇女地位较低,且有着相对保守的社会风俗。
关雎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雎的现实启示意义1. 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关雎》一诗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篇。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诗歌内容和现实启示三个方面来探讨《关雎》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 历史背景《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民歌,据考证约成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之间。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周朝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3. 诗歌内容3.1 描述爱情悲剧《关雎》以描写一个女子对失去爱人的哀思为主题。
诗中描绘了女子倾国倾城、热情奔放,却因爱人离去而陷入深深的思念和悲伤之中。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尽的思念使得该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爱情诗之一。
3.2 表达社会变迁《关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诗中通过描述女子的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对爱情的渴望。
这种渴望不仅代表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现实启示意义4.1 珍惜爱情和亲情《关雎》通过描写女子对爱人的思念,表达了珍惜爱情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人的爱和陪伴,不要轻易放弃或忽视他们。
同时,《关雎》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亲情,家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纽带。
4.2 追求真挚而持久的感情《关雎》中女子对失去爱人的思念深入人心,表达了追求真挚而持久感情的愿望。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坚守承诺、忠诚于爱人,并努力经营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感情。
4.3 勇敢面对生活的变迁《关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也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启示。
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生活的变迁,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
5. 总结《关雎》作为一篇古代民歌,通过描绘女子对爱情失去之后的思念和悲伤,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和个人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关雎》给我们带来了珍惜爱情和亲情、追求真挚感情以及勇敢面对生活变迁等方面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从春秋乃至更古老的时代流传至今,是中华文化中分量最重的瑰宝之一,古来文人从启蒙开始便都要接触研习《诗经》,从而在文人心中有着重大意义。
而《关雎》则是这部诗歌总集的第一篇,可以说绝不是随意而为之的。
作为《诗经》的首篇诗歌,历代学者对此诗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认为此诗歌颂“后妃之德”。
汉代毛亨《毛诗诂训传》认为诗中“君子”指代周文王,“淑女”借喻太姒,中心是褒扬“后妃之德”。
《毛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
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2)认为此诗就是一首单纯的男女恋歌。
“是一个青年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诗。
”(程俊英《诗经译注》)。
“一曲单纯的爱情颂歌,以最为朴素明净的民歌语言,最为热烈真挚的相思情怀讲述着中国上古时代的爱情传说。
”(3)《关雎》是一首婚歌。
如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论《桃夭》说:“盖此(指《桃夭》)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
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
”(《诗经原始》)
虽然各个时代的不同学者们各持己见,但《关雎》之中丰富的文化内蕴是受到代代文人学者所公认的。
不论解读如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每一个时代的人们细细品读。
即使是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对于当代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就试着就《关雎》的几点文化内涵,浅谈一下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发乎于情,止乎于理。
有记载的最早对《关雎》一诗进行阐述的是孔子,他写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是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这便是我国能找到的最早的爱情故事了,相比于当今社会各种充斥在市面上的爱情小说、影视里所描写的故事,似乎平平无奇。
但是《关雎》流传至今还依旧受到文人们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诗经》第一篇的虚名,而是因为他表达出来的那种真挚美好的感情。
人与动物的区别便在于丰富的感情,而爱便是感情中最为炽热的一种。
试问谁不曾在自己年轻时憧憬过,歌颂过爱情。
但是《关雎》在描绘男女之间的感情时,并没有像现代爱情故事那样把爱描写的那么看似浓烈丰富实则赤裸和肤浅。
男子对女子爱的表达是真诚坦然的,对爱的追求也无不动人,对爱的期待是那么可爱而真实。
但正如孔子所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男子对爱情对女子的追求并没有对任何人造成困扰,并没有做出任何过分之事。
无论是苦恼也好,喜悦也罢,都是在一个很适当的范围内,没有越轨。
这对于当下追求或者想追求爱情的年轻人们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生活而不是时时刻刻为了生存为了果腹而挣扎。
古语有云:饱暖思淫欲。
丰富的精神生活建立在充裕的物质条件上。
现代人们有着充裕的时间,自然而然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精神产物。
这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黄金时间。
爱情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产物,自然而然的被人们拿出
来一边又一遍的歌颂。
而当下的人在此条件下,对爱情的理解却并没有太多真真的理解。
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受到当下一些糟粕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我国对年轻人情感教育上,只有一味的严防死守,而没有疏导,导致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都没有正确的情感、爱情观念。
连如何与周围人相处都做不好,更别说怎么在喜欢的人面前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了。
要做到这一点不止是要个人对自己的全面理性的认知和分析,更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引导和教育的跟进。
早有学者提出:“男女情爱乃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的理论,可以说男女爱情是最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之一,即关系到社会关系结构的稳定,也关系到人类自身繁衍孕育并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不容忽视。
二、“君子”与“淑女”结成的稳定和谐的婚姻关系是社会稳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施礼仪、兴教化的范式。
正如方玉润所说《关雎》是一首婚歌,它表现的是男女夫妇的琴瑟和谐。
男女的情与爱的结合只为人类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但男女在情爱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家庭关系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基石。
此诗中“君子”对“淑女”的情意是执着专一的。
诗句开篇两句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虽是“借物言情,以此引彼。
”但“《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不乖居也。
”(《淮南子.泰族训》)王先谦:“不乖居,言不乱耦。
”也就是说雎鸠鸟雌雄情意专一,用之于此诗也暗指诗中“君子”对“窈窕淑女”情感的专一。
正因此情执着深厚,才会“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的是婚恋自由,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情爱婚姻都可以是随意的,一时兴起的。
相反,我们摆脱了封建礼仪的枷锁,不再盲从于门当户对或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便意味着选择所带来的责任全部
在自己身上了,我们对于自己的配偶的选择,如果不负责任的胡来,那又比过去的旧传统好在哪里,岂不是本末倒置?
三、诗中从形式到内容所体现出来的中正之美使它较之《诗经》中的其它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更符合儒家的最高审美理想。
儒家的最高审美理想是中庸。
《中庸》上说:“喜乐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宋代理学家程颐曰:“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
”,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
《关雎》正恰如其分的表现了这一点。
当代社会互联网的普及是人们的声音、思想更加容易被传播,但也更加容易被淹没。
无数的人要发生,就有无数的声音被淹没。
于是有些人为了哗众取宠或者博人眼球或者一些不同的目的,有意或无意的发出极端的声音。
人们在当下的日渐浮躁的社会环境里失去了冷静,容易盲目的跟从这种声音。
这便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
联系到网上许多类似的案例,比如种族歧视言论;台湾与大陆的种种问题下各种仇视言论;邪教组织对人们的洗脑等等问题。
而儒家千年以来所提倡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正是针对这种情况的一剂良药。
重拾这些经典,体会古人中正平和的智慧,自然就容易再盲目。
由以上可以看出,《关雎》这首诗的内涵主旨上对后世都有重要的意义,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在所难免,我们也不难理解其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受众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