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是许多名门望族的郡望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注
颜勤礼碑唐故秘书省着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曾孙鲁郡开国公真卿撰并书?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
??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今爲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後加踰岷将军。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
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
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後职位,温氏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於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
义寜元秊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勳,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秊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
贞观三秊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秊七月授着作佐郎,七秊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内直监,加崇贤馆学士。
宫废,出补蒋王文学,弘文馆学士。
永徽元秊三月制曰,具官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
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
无何,拜秘书省着作郎。
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弘文馆学士,礼部为天册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经局校定经史。
太宗甞图画崇贤诸学士,命监为讃,以君与监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讃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龠驰誉,龙楼委质。
”当代荣之。
六秊以後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秊加上护军。
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
不幸遇疾,倾逝於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东南万秊县寜安乡之凤栖原。
临沂旧称琅琊,我们捋一捋琅琊那些事
临沂旧称琅琊,我们捋一捋琅琊那些事1.“琅琊”的本意临沂,古称琅琊(读láng yá),也作“琅邪”。
关于“琅琊”这两个字,有解释说,“琅”指像珠子一样的玉石,“琊”指像玉一样的骨。
看来,从造字之初,“琅琊”就被赋予美好的寓意。
如今,当居住在临沂这一方水土的人们,以及那些与临沂有着种种情感联系的人们,一看“琅邪”两个字,则仿佛一瞬间打开临沂几千年来厚重的历史,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浓的自豪感。
2.历史中的琅琊现在,我们都知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全国设立三十六郡,其中就有琅琊郡,今临沂的区域大约分属于琅琊郡和郯郡。
其实,据历史记载,“琅邪”最早作为地名出现,是在春秋时期。
当时齐国设有“琅邪邑”,但此时的“琅邪邑”并非现在的临沂区域,而是青岛市胶南一带。
据说在吴越争霸中获得胜利的越王勾践,一度势焰高涨,将势力延伸到琅琊,不仅建了高台夸耀武功,而且把国都也迁了过来。
西汉建立后,沿用秦制。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析(划分出)齐之琅邪郡为琅邪国,今临沂北部地区分属琅琊国和城阳郡,后琅琊国除(废掉)。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之子刘京被封为琅琊公。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再立琅琊国,刘京进爵为琅琊王。
建初五年(公元80年),刘京上书汉章帝,愿以琅琊国的华、盖、南武阳、厚丘、赣榆,换取东海郡的开阳(今临沂城)、临沂(今临沂城北),并将国都从莒迁至开阳。
当时,琅琊国“地域广大,属县众多,赋税甚高,其宫殿华丽,都城坚固,具有重要军事地位。
”三国两晋至隋唐又有多位琅琊王,最为有名的当属当了东晋开国皇帝的司马睿。
北朝民歌中有一首非常别致的奇作,叫作《琅琊王歌辞》,选在大学课本。
其中有“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的诗句,描写了一位爱刀的琅琊王对宝刀的痴绝。
尽管汉代以后,琅琊国或时建时除,琅琊郡或与沂州并称,但不论怎么变,“琅琊”的治所一直留在临沂,由此也让临沂一直保有了一个饱含厚重历史感的别称——琅琊。
百家姓郡望
百家姓郡望百家姓郡望赵〔天水〕钱〔彭城〕孙〔乐安〕李〔陇西〕周〔汝南〕吴〔延陵〕郑〔荥阳〕王〔太原〕【琅琊】冯〔始平〕陈〔颍川〕褚〔河南〕卫〔河东〕蒋〔乐安〕沈〔吴兴〕韩〔南阳〕杨〔弘农〕朱〔沛郡〕【东鲁】秦〔天水〕尤〔吴兴〕许〔高阳〕何〔庐江〕吕〔河东〕施〔吴兴〕张〔清河〕孔〔鲁郡〕曹〔谯郡〕严〔天水〕华〔武陵〕金〔彭城〕魏〔钜鹿〕陶〔济阳〕姜〔天水〕戚〔东海〕谢〔陈留〕邹〔范阳〕喻〔江夏〕柏〔魏郡〕水〔吴兴〕窦〔挟风〕章〔河间〕云〔琅琊〕苏〔武功〕潘〔荥阳〕葛〔顿丘〕奚〔北海〕范〔高平〕彭〔陇西〕郎〔中山〕鲁〔扶风〕韦〔京兆〕昌〔汝南〕马〔扶风〕苗〔东阳〕凤〔邰阳〕花〔东平〕方〔河南〕俞〔河间〕任〔乐安〕袁〔汝南〕柳〔河东〕酆〔京兆〕鲍〔上党〕史〔京兆〕唐〔晋昌〕费〔江夏〕廉〔河东〕岑〔南阳〕薛〔河东〕雷〔冯翊〕贺〔广平〕倪〔千乘〕汤〔中山〕滕〔南阳〕殷〔汝南〕罗〔豫章〕毕〔河南〕郝〔太原〕邬〔太原〕安〔武陵〕常〔平原〕乐〔南阳〕于〔河内〕时〔陇西〕傅〔清河〕皮〔天水〕卞〔济阳〕齐〔汝南〕康〔京兆〕伍〔安定〕余〔下邳〕元〔河南〕卜〔西河〕顾〔武陵〕孟〔平陆〕平〔河内〕黄〔江夏〕和〔汝南〕穆〔河南〕萧〔兰陵〕尹〔天水〕姚〔吴兴〕邵〔博陵〕湛〔豫章〕汪〔平阳〕祁〔太原〕毛〔西河〕禹〔陇西〕狄〔天水〕米〔京兆〕贝〔清河〕明〔吴兴〕臧〔东海〕计〔京兆〕伏〔太原〕成〔上谷〕戴〔谯郡〕谈〔广平〕宋〔京兆〕茅〔东海〕庞〔始平〕熊〔江陵〕纪〔平阳〕【高阳】舒〔京兆〕屈〔临海〕项〔辽西〕祝〔太原〕董〔陇西〕梁〔安定〕杜〔京兆〕阮〔陈留〕蓝〔汝南〕闵〔陇西〕席〔安定〕季〔渤海〕麻〔上谷〕强〔天水〕贾〔武威〕路〔内黄〕娄〔谯郡〕危〔汝南〕江〔济阳〕童〔雁门〕颜〔鲁郡〕郭〔太原〕梅〔汝南〕盛〔汝南〕林〔西河〕刁〔弘农〕钟〔颍川〕徐〔东海〕丘〔河南〕骆〔内黄〕高〔渤海〕夏〔会稽〕蔡〔济阳〕田〔渤海〕樊〔上党〕胡〔安定〕凌〔河间〕霍〔太原〕虞〔陈留〕万〔扶风〕支〔邰阳〕柯〔济阳〕昝〔太原〕管〔晋阳〕卢〔范阳〕莫〔钜鹿〕经〔荥阳〕房〔清河〕袭〔渤海〕缪〔兰陵〕干〔颍川〕解〔平阳〕应〔汝南〕宗〔京兆〕丁〔济阳〕宣〔始平〕贲〔宣城〕邓〔南阳〕郁〔黎阳〕单〔南安〕杭〔余杭〕洪〔豫章〕包〔上党〕诸〔琅琊〕左〔济阳〕石〔武威〕崔〔博陵〕吉〔冯翊〕钮〔吴兴〕龚〔武陵〕程〔安定〕嵇〔谯郡〕邢〔河间〕滑〔下邳〕裴〔河东〕陆〔河南〕荣〔上谷〕翁〔钱塘〕荀〔河内〕羊〔京兆〕於〔京兆〕惠〔扶风〕甄〔中山〕麴〔汝南〕家〔京兆〕封〔渤海〕芮〔平原〕羿〔齐郡〕储〔河东〕靳〔河西〕汲〔清河〕邴〔平阳〕糜〔汝南〕松〔东莞〕井〔扶风〕段〔京兆〕富〔齐郡〕巫〔平阳〕乌〔颍川〕集〔中山〕巴〔高平〕弓〔太原〕牧〔弘农〕隗〔余杭〕山〔河南〕谷〔上谷〕车〔京兆〕侯〔上谷〕宓〔平昌〕蓬〔长乐〕全〔京兆〕郗〔山阳〕班〔扶风〕仰〔汝南〕秋〔天水〕仲〔中山〕伊〔陈留〕宫〔太原〕宁〔齐郡〕仇〔平阳〕栾〔西河〕暴〔魏郡〕甘〔渤海〕钭〔辽西〕厉〔南阳〕戎〔江陵〕祖〔范阳〕武〔太原〕符〔琅琊〕刘〔彭城〕景〔晋阳〕詹〔河间〕束〔南阳〕龙〔武陵〕叶〔南阳〕幸〔雁门〕司〔顿丘〕韶〔太原〕郜〔京兆〕黎〔京兆〕蓟〔内黄〕薄〔雁门〕印〔冯翊〕宿〔东平〕白〔南阳〕怀〔河内〕蒲〔河东〕邰〔平卢〕从〔东莞〕鄂〔武昌〕索〔武威〕咸〔汝南〕籍〔广平〕赖〔颍川〕卓〔西河〕蔺〔中山〕屠〔陈留〕蒙〔安定〕池〔河西〕乔〔梁郡〕阴〔始兴〕郁〔太原〕胥〔琅琊〕能〔太原〕苍〔武陵〕双〔天水〕闻〔吴兴〕莘〔天水〕党〔冯翊〕翟〔南阳〕谭〔齐郡〕贡〔广平〕劳〔武阳〕逢〔谯郡〕姬〔南阳〕申〔琅琊〕扶〔京兆〕堵〔河东〕冉〔武陵〕宰〔西河〕郦〔新蔡〕雍〔京兆〕谷〔济阳〕璩〔豫章〕桑〔黎阳〕桂〔天水〕濮〔鲁郡〕牛〔陇西〕寿〔京兆〕通〔西河〕边〔陇西〕扈〔京兆〕燕〔范阳〕冀〔渤海〕郏〔武陵〕浦〔京兆〕尚〔上党〕农〔雁门〕温〔太原〕别〔京兆〕庄〔天水〕晏〔齐郡〕柴〔平阳〕瞿〔松阳〕阎〔太原〕充〔太原〕慕〔敦煌〕连〔上党〕茹〔河内〕习〔东阳〕宦〔东阳〕艾〔天水〕鱼〔雁门〕容〔敦煌〕向〔河南〕古〔新安〕易〔太原〕慎〔天水〕戈〔临海〕廖〔汝南〕庚〔济阳〕终〔南阳〕暨〔渤海〕居〔渤海〕衡〔雁门〕步〔平阳〕都〔黎阳〕耿〔高阳〕满〔河东〕弘〔太原〕匡〔晋阳〕国〔下邳〕文〔雁门〕寇〔上谷〕广〔丹阳〕禄〔扶风〕阙〔下邳〕东〔平原〕欧〔平阳〕殳〔武功〕沃〔太原〕利〔河南〕蔚〔琅琊〕越〔晋阳〕夔〔京兆〕隆〔南阳〕师〔太原〕巩〔山阳〕厍〔河南〕聂〔河东〕晁〔京兆〕勾〔平阳〕敖〔谯郡〕融〔南康〕冷〔京兆〕訾〔渤海〕辛〔陇西〕阚〔天水〕那〔天水〕简〔范阳〕饶〔平阳〕空〔营邱〕曾〔鲁郡〕毋〔钜鹿〕沙〔汝南〕乜〔晋昌〕养〔山阳〕鞠〔汝南〕须〔渤海〕丰〔松阳〕巢〔彭城〕关〔陇西〕蒯〔襄阳〕相〔西河〕查〔齐郡〕后〔东海〕荆〔广陵〕红〔平昌〕游〔广平〕竺〔东海〕权〔天水〕逯〔广平〕盖〔汝南〕後〔冯翊〕桓〔谯郡〕公〔括苍〕万俟〔兰陵〕司马〔河内〕上官〔天水〕欧阳〔渤海〕夏侯〔谯郡〕诸葛〔琅琊〕闻人〔河南〕东方〔济南〕【平原】赫连〔渤海〕皇甫〔京兆〕【安定】尉迟〔太原〕公羊〔顿丘〕澹台〔太原〕公冶〔鲁郡〕宗政〔彭城〕濮阳〔博陵〕淳于〔河内〕单于〔千乘〕太叔〔东平〕申屠〔京兆〕公孙〔高阳〕仲孙〔高阳〕轩辕〔邰阳〕令狐〔太原〕钟离〔会稽〕宇文〔赵郡〕长孙〔济阳〕慕容〔敦煌〕司徒〔赵郡〕司空〔顿丘〕鲜于(渔阳、太原)闾丘(顿丘)丌官(陇西、天水)司冠(顿丘)仉督(巴郡)子车(天水)颛孙(升阳)端木(鲁郡)巫马(鱼父)公西(顿丘)漆雕(蔡郡)乐正(天水)壤驷(秦郡)公良(东国)拓拔(颍川)夹谷(抚城)宰父(鲁郡)榖梁(下邳)晋(平阳)楚(江夏)閆(太原)法(扶风)汝(天水)鄢(范阳、太原)涂(豫章)钦(河涧)段干(扶风、鲁郡)百里(蔡郡)东郭(济南)南门(河内)呼延(太原)歸海(薛郡)羊舌(京兆)微生(晋郡)岳(山阳)帅(石郡)缑(太原)亢(太原)况(后江)后(东海)有(东海)琴(南国)梁丘(冯翊)左丘(济郡)东门(济阳)西门(梁国)商(汝南)牟(平阳)佘(新郑)佴(古滇)伯(鲁郡)赏(吴郡)南宫(东鲁)墨(梁郡)哈(长葛)谯(京兆)笪(建平)年(怀远)爱(西河)阳(陇西)佟(辽东)第(陇西)五(陇西)言(汝南)福(百济)百(南阳)家(京兆)姓(临淄)续(河东)【风门】。
琅琊王氏,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琅琊王氏,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琅琊王氏编辑词条编辑摘要琅琊王氏,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
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相传司马睿一度欲与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员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
简介编辑本段琅琊王氏一族系出周朝王室。
在中国古代西汉王吉祖孙三代,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
至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已是头号门阀士族。
又与陈郡谢氏合望族者,辄推王、谢。
琅琊王氏自汉代谏议大夫王吉以下。
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
到了唐代时期琅琊王氏为宰相者亦有四人之多。
琅琊王氏自西汉到唐代千余年间,世代鼎贵,历代史家一再称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
所谓:“中国第一望族”,盖非虚言。
琅琊王氏家族作为文学世族王氏子弟几乎无人不能为文,无人没有文集。
列如:王导、王恬、王廙、王珣、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僧虔、王涣之、王洽、王昙首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几乎没有哪个士家大族勘与琅琊王氏比肩,能在这方面勘与王家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
虽不及王氏家族繁荣昌盛。
但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曾是:“王谢”并称的年代,“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乌衣巷》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代体栽: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沁园春》作者:范炎朝代:宋代体裁:词襟韵何如,文雅风流,王谢辈人。
问传家何物,多书插架,放怀无可,有酒盈樽。
一咏一谈,悠然高致,似醉当年曲水春。
还知否,壮胸中万卷,笔下千军。
门前我有佳宾。
但明月、清风更此君。
喜西庐息驾,心间胜日,东皇倚杖,目送行云。
闻道君王,玉堂佳处,欲诏长杨奏赋孙。
功名看,一枝丹桂,两树灵椿。
中兴重臣、三朝宰辅编辑本段王导(267~330)东晋临沂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世家门阀的家族兴衰沉浮“王与马,共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世家门阀的家族兴衰沉浮“王与马,共天下”在东晋立国初年,其就有一种说法“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就是其中的“马”,而王,指代的就是王导王敦所代表的琅琊王氏家族,在谢安那一代陈郡谢氏还未崛起的时代,琅琊王氏是东晋当之无愧的第一豪门士族。
并且在中国古代那个王权至上的时代,能流传着这种共管天下的说法,可见其王氏家族的强悍实力。
琅琊王氏出自西汉时期的琅琊郡(今属于山东临沂市),其发展于魏晋时期,家族鼎盛时期在东晋统治时代,南朝之后走向衰弱,这个基本上和陈郡谢氏家族的发展走向类似。
从东汉到明清的一千多年里,在《二十四史》中出了包括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为代表的92位宰相级别官员和六百多位文人名士。
琅琊王氏最早可以追述到西汉时期的谏议大夫王吉,其中魏晋时期比较知名的王氏族人是知名大孝子王祥,祖父官至青州刺史,东汉末年战乱频发,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其隐居二十多年之后,被征召,历任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
这里需要说到的是魏晋沿袭汉朝以来的察举制,其中孝廉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加上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其孝道,加上其门第家世,自然让王祥成为了琅琊王氏崛起的重要人物。
东晋南渡之后,司马氏朝廷得到了跟随一起渡江王导王敦兄弟以及背后琅琊王氏家族的支持,其迅速在江南建立起延续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
在此期间,王导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其主政东晋中央政府的实际行政工作,王敦担任大将军,并且担任上游荆州刺史,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等职务,并且王氏家族其他成员在东晋朝廷的军政各界都有人员担任要职。
琅琊王氏家族在王敦之乱中,由于王导能站在司马氏皇室的立场维护中央政权,其在王敦之乱平定之后,其虽然没有被司马皇室解除政权,但是因为在战乱中琅琊王氏的重要人员王敦的死亡,以及众多担任军政要职的王氏家族成员被杀,实际上琅琊王氏的整体实力还是受到了比较大的损害。
到了谢安所代表的谢氏家族真正崛起的前后,其和王氏家族成员有诸多的姻亲联姻,其共同住在的乌衣巷,其两者的家族被后世称为“王谢”。
盘点南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家、陈郡谢家、陈郡袁家、兰陵萧家
盘点南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家、陈郡谢家、陈郡袁家、兰陵萧家“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其中的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描述了乌衣巷曾经的繁华,以及当时王谢两大家族的没落。
其实,在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中,名门贵族多如牛毛。
但是,从对当时历史进程和对后世影响来看,也只有四家才是名副其实的望族。
也许有些读者已经猜到了。
他们分别是:琅琊的王家、陈郡的谢家、陈郡的袁家还有兰陵的萧家。
下面,笔者将逐一盘点这四家的风流人物和兴衰历史。
琅琊王家琅邪王氏兴起于汉朝,到了东晋时期已经发展为最高的门阀世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在当时并称“王谢”。
衣冠南渡时,琅琊王氏为东晋司马氏的政权建立和稳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第一望族”,时人皆谓“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有东晋著名丞相王导、东晋大将军王敦、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人。
整个家族在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共出现过九位皇后,七位驸马。
南朝梁武帝时期,侯景举兵谋反,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侯景乱梁”。
侯景在攻陷南梁的都城建康(现在南京)后,纵兵抢掠,极大的危害江南氏族的利益。
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由于拒绝了侯景提出的联姻,两大家族被侯景报复性地大屠杀,自此琅琊王家人才凋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陈郡谢家东晋士人衣冠南渡后,谢家还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士族。
东晋初年,谢裒为儿子谢石向琅琊的诸葛氏求婚,被诸葛恢以门第理由拒绝。
一直到谢万出仕,掌控了豫州之后,谢家子弟才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当时的谢万也被阮裕等人鄙视,称其为暴发户。
真正让谢氏成为东晋大士族的事件,就是公年383年的淝水之战了,此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精彩程度不逊于赤壁之战。
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人领导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之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前秦苻坚,从而保全了东晋的半壁江山。
东晋追论功绩,追封谢安为庐陵郡公,封谢石为南康郡公,谢玄为康乐县公,谢琰为望蔡县公,陈郡谢氏一门四公,从此奠定了一流士族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诸如琅琊王氏、弘农杨氏等十大名门望族是如何得来的?
从汉自唐以来,是我国士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他们世代为官出将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权,甚至一度与皇族分庭抗礼,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在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十大名门望族,看看有没有你们所属的姓氏。
1、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
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
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
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
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姓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2、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3、弘农杨氏,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
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震”,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
其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
4、太原王氏,始祖为太子晋,死后其儿子宗敬为避乱,于是迁族人与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
百家姓氏郡望或堂号
百家姓氏郡望或堂号01、李氏: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广汉、江夏、梓潼、范阳、梁国、南阳﹝郡号﹞、燕楼、立本、忠武。
02、王氏: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槐阴。
03、张氏: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太原、京兆、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修武、上谷、荥阳、平原、河东、始兴、冯翊、魏郡、郑州﹝郡号﹞、百忍、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
04、刘氏: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南、广平、丹阳、广陵、临淮﹝郡号﹞、藜照、藜阁、德馨、豢龙、蒲编、汉里。
05、陈氏: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武当、冯翊、京兆、东海、新安、庐江、渤海〔郡号〕、德星、德聚、绳武、三恪、四勿、建业、映山、忠节、延庆、余庆、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世德、衍庆、敦睦、叙伦、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相、义门、道荣、惇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聚星、三益、存诚、渑武、三尧。
06、杨氏:弘农、天水、河内﹝郡号﹞、关西、四知、栖霞、光裕、赐书、崇本、清白。
07、赵氏:天水、涿郡、南阳、金城、下邳、颖川﹝郡号﹞、半部、琴鹤、孝思、谷治、萃涣、爱日。
08、黄氏:江陵、江夏、会稽、濮阳、安定、零陵、巴东、西郡、晋安、洛阳、东阳、松阳、上谷、谯郡、固始﹝郡号﹞、紫云、种德、燕山、宽和、思敬、逸敦、敦睦、炽昌、孝友、四士、千顷、檀樾。
09、周氏: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苏)﹝郡号﹞、细柳、笃佑、爱莲。
10、吴氏:延陵、渤海、濮阳、陈留、长沙、吴兴、汝南﹝郡号﹞、让德、种德、三让。
11、徐氏:东海、高平、东莞、琅琊、高宛、涤阳、濮阳﹝郡号﹞、东尾、东陇、元温、一本、二庙、三贤、三水、三益、三和、四明、五桂、五全、五云、五福、五瑞、五凤、六吉、六顺、八龙、九桥、文苑、文敬、大坪、宁寿、玉屿、玉井、玉安、正伦、正谊、立本、圣交、麦饭、敦睦、世德、存桂、垂裕、追远、崇雅、礼耕、惇王、怀德、雍肃、南陵、崇本、偃王、永恩、鸿绩、叙伦。
《琅琊榜》中的琅琊究竟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琅琊榜》中的琅琊究竟是什么?
导语:一部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或许大家会觉得琅琊这个词听来高雅且神秘。
那么你知道琅琊究竟是什么吗?据说琅琊很不简
一部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或许大家会觉得琅琊这个词听来高雅且神秘。
那么你知道琅琊究竟是什么吗?
据说琅琊很不简单,怎么个不简单呢?我们来看看。
第一个不简单,琅琊这个地名十分古老。
最先的琅琊指琅琊山,据说是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齐时作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
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第二个不简单,琅琊地名非常多
琅琊地名非常多,不单有琅琊山,还有琅琊台、琅琊邑、琅琊县、琅琊郡、琅琊国、琅琊道等。
琅琊台在《史记》中称观台,明显就是对天文台的别称。
起源跟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有关,史载勾践为了争霸,迁都到琅琊,“立观台以望东海”。
后来秦始皇在琅琊山上筑琅琊台,据说先后有秦皇汉武等九位帝王驾临此台。
琅琊邑乃春秋时齐国所置,秦朝又设了琅琊县,同时为琅琊郡的治所。
琅琊县、琅琊郡直到唐代才消失。
东晋时还出现过侨置南琅琊郡,所谓侨置是古代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
琅琊国出现在西汉初年,是汉朝的同姓诸侯国。
两汉、两晋都有琅琊国,晋朝的琅琊国尤其着名,不单出了八王之乱里的赵王司马伦(始封琅琊王),还出了包括东晋建立者晋元帝司马。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昌龄(690?—756?或谓698—757),字少伯,行大,郡望琅琊,一作太原,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校书郎。
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迁汜水(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尉。
后以事贬岭南,北归后改江宁(今江苏南京)丞,世称“王江宁”。
天宝中,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世又称“王龙标”。
安史乱起,避乱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两《唐书》有传。
王昌龄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有“诗家天(一作夫)子王江宁”之称。
尤擅七绝,时与李白并称。
清人宋荦说:“三唐七绝,并堪不朽。
太白、龙标,绝伦逸群。
”(《漫堂说诗》)现存诗一百八十多首,有《王昌龄集》传世,还有《诗格》等著作。
【原文】塞下曲饮马度秋水 [1] ,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2] 。
昔日长城战 [3] ,咸言意气高[4] 。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5] 。
【注释】[1]水:指洮水。
时当八月,故云“度秋水”。
[2]黯黯:日色昏暗貌。
临洮:指临洮军。
许多注本谓临洮即今甘肃岷县,非。
今岷县,唐属岷州和政郡溢乐县。
岷州,曾称临洮郡,隋义宁二年(618)改岷州,开元间仍称岷州,天宝元年改和政郡,亦不称临洮郡。
[3]长城:当指长城堡。
昔日长城战:即指薛讷大破吐蕃之战。
[4]咸:都。
大获全胜,故曰“意气高”。
[5]“黄尘”二句:薛讷大胜,玄宗“诏紫微舍人倪若水临按军实战功,且吊祭战亡士,敕州县并瘗吐蕃露胔”(《新唐书•吐蕃传上》)。
二句当指此,谓阵亡将士黄土埋忠骨,名垂千古。
但残酷的战争使蓬蒿掩白骨,终令人凄然。
情调煞是悲壮。
【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解读】此首《国秀集》题作“望临洮”,与上首为同时作。
按此诗所述,当为追忆薛讷大破吐蕃事。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颜勤礼碑》标点、注解及今译君讳勤礼,字敬,琅琊(lángyá)1 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2,事见《梁》、《齐》、《周书》3。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4。
祖讳之推,北齐5 给事黄门侍郎6,隋东宫学士7,《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8,今爲京兆长安人。
[注解]1、琅琊:国内有琅琊山数处,此处则指秦置琅琊郡。
秦时,在古琅琊邑置琅琊郡。
东汉,琅琊郡改为琅琊国,治开阳(今临沂老城)。
琅琊临沂(即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
历史上很多望族以琅琊为郡望,如东晋“王谢”的王家。
诸葛亮也是山东琅琊人,为避战乱随叔父迁到荆州。
据记载颜氏始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
颜子后裔世居于鲁之曲阜,至二十四代嫡孙颜盛,迁琅琊临沂孝悌里。
颜氏后人皆自称“琅琊临沂人”。
2、东晋灭亡后,南朝宋(420-58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如穿梭般交替更迭。
在齐朝,御史中丞是负责纠察弹劾官僚的最高官员。
齐朝倡节俭,政治清明,后因内乱被梁武帝萧衍所代,颜见远绝食而殉国,可见颜氏的忠烈源远流长。
梁武帝就是编《昭明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的老爹,倒行逆施士族门阀制,对百姓则实施残暴苛政,竞也在位48 年。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颜协传》载:“高祖受禅,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
高祖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3、《梁书》、《齐书》和《周书》名列“二十四史”,为贞观十年(636)魏徵主持编写,历时七年修成。
《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隋书》称五代史,时称良史。
4、梁湘东王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名萧绎。
记事参军是掌管军中文书的官员。
颜见远为梁朝篡国而死节,儿子颜协也得接着当梁朝的官,他没去采薇。
琅琊王氏文化成就
琅琊王氏文化成就琅琊王氏文化成就信息目录:文墨飘香添加员:admin 收录时间:2011-06-17 已浏览:335 信息出自:山东省情网[政治建树]琅邪王氏是兴起于西汉昭、宣时期的门阀世族。
这一家族先由当时的著名经学家、博士、谏议大夫王吉奠定基础,尔后经过王吉之子王骏和王骏之子王崇祖孙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与开拓,终于形成了“琅邪王氏”这一国内公认的著名郡望。
自此开始直至唐宋,这一家族一直是贤才迭出、爵位蝉联,其中有一批人先后居相辅之位。
琅邪王氏始则以通经入仕,继而由经学世家转而成为士大夫世家,在中古时期的封建士族中颇具代表性。
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时期内,琅邪王氏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在中国社会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家族成员中的大批仕官者,基本上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政治心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居庙堂之高时,能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辅佐皇室、保国安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现将琅邪王氏在政治领域中的突出建树,以历史时期为序,分别予以记述。
西汉时的王吉,在任昌邑王刘贺的王国中尉时,就直言劝告刘贺不要任意驱驰于封地之内进行无节制的游猎。
由于王吉敢于直言,故深为国人敬重。
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后,因昭帝无嗣,刘贺便被执政的大将军霍光迎立为帝。
行前,王吉便劝戒刘贺,要他对霍光“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
刘贺入宫后未听王吉诤言,在帝位仅27天,尚未改元,便被霍光以“行淫乱”为由废黜。
原昌邑国群臣200余人,皆以辅佐不力的罪名而被诛,唯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二人,因为曾有数次忠谏刘贺之举,方被免于死罪,而受城旦之刑。
汉宣帝刘询即位后,王吉先后被起用为益州刺史和博士、谏大夫。
在任期间,他曾上疏阐述政事:要对国民进行先贤礼法思想的教育,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注
颜勤礼碑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碑曾孫魯郡開國公真卿撰並書君諱勤禮,字敬,琅琊臨沂人。
高祖諱見遠,齊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禪,不食數日,一慟而絕,事見《梁》、《齊》、《周書》。
曾祖諱恊,梁湘東王記室參軍,《文苑》有傳。
祖諱之推,北齊給事黃門侍郎,隋東宮學士,《齊書》有傳。
始自南入北,今爲京兆長安人。
父諱思魯,博學善屬文,尤工詁訓,仕隋司經局校書、東宮學士、長寧王侍讀,與沛國劉臻辯論經義,臻屢屈焉。
《齊書》黃門傳云集序君自作,後加踰岷將軍。
太宗為秦王,精選僚屬,拜記室參軍,加儀同。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顏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餘首。
《溫大雅傳》云,初君在隋,與大雅俱仕東宮,弟愍楚與彥博同直內史省,愍楚弟遊秦與彥將俱典秘閣。
二家兄弟,各為一時人物之選。
少時學業,顏氏為優,其後職位,溫氏為盛。
事具唐史。
君幼而朗晤,識量弘遠,工於篆籀,尤精詁訓,秘閣司經史籍多所刊定。
義寜元秊十一月,從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議大夫勳,解褐秘書省校書郎。
武德中授右領左右府鎧曹參軍,九秊十一月授輕車都尉兼直秘書省。
貞觀三秊六月兼行雍州參軍事,六秊七月授著作佐郎,七秊六月授詹事主簿,轉太子内直監,加崇賢館學士。
宮廢,出補蔣王文學,弘文館學士。
永徽元秊三月制曰,具官君“學藝優敏,宜加獎擢”。
乃拜陳王屬學士如故,遷曹王友。
無何,拜秘書省著作郎。
君與兄秘書監師古、禮部侍郎相時齊名,監与君同時為崇賢、弘文館學士,禮部為天冊府學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經局校定經史。
太宗甞圖畫崇賢諸學士,命監為讃,以君與監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書舍人蕭鈞特讃君曰:“依仁服義,懷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終日。
德彰素里,行成蘭室,鶴龠馳譽,龍樓委質。
”當代榮之。
六秊以後夫人兄中書令柳奭親累,貶夔州都督府長史,明慶六秊加上護軍。
君安時處順,恬無慍色。
不幸遇疾,傾逝於府之官舍,既而旋窆于京城東南萬秊縣寜安鄉之鳳棲原。
先夫人陳郡殷氏臮柳夫人同合祔焉,禮也。
唐朝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的七大名门望族详解
唐朝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的七大名门望族详解翻阅唐朝及之前的史料,在今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内,经常能看到一些名门望族,不仅能够左右地方的局势,甚至能够影响历史的走向。
结合山东地区各望族的情况,初步整理出来唐朝时期今山东省的七大名门望族。
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举族迁居金陵。
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
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琅琊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延续至唐末五代。
在七百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
兰陵萧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
兰陵萧氏是开基于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的望族,兰陵萧氏早在东晋末年就已经为天下门阀,自此之后,一直至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才与天下世家走向衰落,可谓延绵中古的千年世家,顶级门阀。
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
琅琊颜氏:琅琊颜氏家族源远流长,属于古代名门望族。
自颜回第二十四世孙颜盛于曹魏时期始居琅琊临沂,遂著郡望。
安史之乱时,平原太守颜真卿,率先挑起讨伐叛军的大旗,在平原城外举义盟誓,附近郡守共推他为盟主。
其堂兄颜杲卿和儿子颜泉明以及部将,多次击溃叛军。
后颜杲卿及其子侄等30多人全部被安禄山残忍杀害,可谓一门忠烈。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说的“颜常山舌”,就是指,颜杲卿至死都在骂安禄山。
琅琊诸葛氏:琅琊诸葛氏是汉朝时期开基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黄疃村一带)的名门望族,在临沂地区影响深远。
至唐代虽不如东晋那般耀眼,但依然是一方望族。
琅琊支氏:在古代,支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琅琊,今山东临沂仍有不少姓支的人家。
琅琊的意思含义
琅琊的意思含义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自秦朝以来琅琊便成了王公贵族的代称,他们或封地于此,或治所在此,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也就成了历代达官显宦和文人雅士向往的地方。
另外,因为琅琊郡所辖境域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的琅琊邑,后人遂以琅琊为郡望。
那么,究竟琅琊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呢?查阅典籍可知:“琅琊”一词源于战国时的齐国都城临淄,当时称为琅琊,地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下。
公元前209年,秦将王离率兵攻赵,杀赵将蔺相如。
临淄被围,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单攻燕,大败燕军,解了临淄之围,齐威王把都城迁至临淄,改名为“琅琊”。
此后,琅琊逐渐成为山东半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置胶西国,封皇子刘彻为胶西王,建都于胶西,统辖东武、不其、端和三个县。
琅琊王刘泽以国为姓,世袭胶西王位。
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驻守新野,辖境包括琅琊地区。
魏晋以后,琅琊王氏多出仕州郡,成为当地的豪门大族。
刘琨死后,三子刘熙继任,并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权。
琅琊是指山东诸城县西南琅琊台附近的一座小山丘,又称台阳山。
春秋时期,齐国设琅琊邑。
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4年),秦襄公率领大军讨伐齐国,夺取琅琊,在琅琊设琅琊郡,即以此处命名。
琅琊城屡遭破坏,几度复兴,公元618年唐代设琅琊县。
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废除琅琊县。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烧毁琅琊城,于次年重修。
现已基本恢复旧观。
关于琅琊两字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哩!据说周朝的周成王姬诵的儿子叫姬钊,他的弟弟姬带见周朝衰落,想取而代之。
周公平定内乱后,对姬钊进行教育,使其悔悟,投奔到齐国。
周成王派使臣给齐国送去一件珍贵礼物,说:我的儿子是你的弟弟,我不忍心下毒手,特地赐你一条“天子之路”,请你用它把我儿子护送回去吧!话刚说完,周公又把那块玉器送给齐侯,表示永远忠于周王室。
接着,周公又组织力量攻打朝歌,灭掉了商纣王的兄弟,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周成王要奖赏周公,周公却把玉器献给了天子。
曾有古地曰“琅琊”
曾有古地曰“琅琊”曾有古地曰“琅琊”山东在线 2015-11-05 14:10近来荧屏热播电视剧《琅琊榜》,引起诸位观众对“琅琊”一词的好奇。
据同名网络小说解释,南朝梁时,琅琊阁位于琅琊山顶,是天下最神秘的地方,备受江湖景仰。
为了回馈江湖儿女,琅琊阁每年都会发行各大排名榜单,是为“琅琊榜”。
“琅琊”一词神秘而古老,是中国版图上一个美丽的名字。
两千多年时代变迁,“琅琊”像长了脚的巨人,在中国史书上留下不同的足迹。
它也像“商标”一样,在疆界的变迁中,随人南渡北归,东奔西走。
“琅琊”亦称琅邪,史载最早的琅琊在今胶南市夏河城。
《山海经》云:“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琅琊台因山得名。
琅琊山海拔183.4米,东西走向,延伸入海,仅西部与陆地相连。
古琅琊台以山体为基,夯土成台,现在南坡的秦代夯土层依然清晰可辨。
站在台上,北望大珠山如苍龙跃海,南瞰琅琊湾渔舟静泊,西眺青山葱茏,东观黄海浩渺。
因未经大规模开发,琅琊台周边环境基本保留了原始风貌。
早在新石器时代,琅琊台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他们辛勤劳作,创造了高度繁荣的古文化。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本处存在多处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遗址。
夏商周时期,这里曾生存过东夷族人建立的其、诸和兹郠等古国,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记》记载,周初姜太公封齐地后,“因其俗,简其礼”,作“八神”之祭,其中“四时主”祠就在琅琊台。
有专家认为,“四时主”起源于尧帝时,即为《尚书·尧典》中提到的分别值守于东、西、南、北方观测天象、验证四时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位官员,而羲仲所在的东方“隅夷旸谷”应是琅琊台。
《史记·封禅书》称,“琅琊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也说明琅琊台在古代太岁纪年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姜太公在琅琊建祠合祭“四时主”就顺理成章了。
遵循姜太公因地制宜、发展工商的治国方略,齐国日渐强盛。
琅琊也凭借渔盐之利,发展为“齐东境上邑”,史载春秋首霸的齐桓公及齐景公曾巡游至此。
琅琊王氏——精选推荐
琅琊王⽒王马天下,政治世家9756播放 04:43琅琊王⽒中国古代顶级门阀⼠族琅琊王⽒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族,晋代四⼤盛门“王谢袁萧”之⾸(也有称“王谢桓庾”),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望”之誉称。
琅琊王⽒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东省临沂市),⿍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南朝以后⾛向衰弱。
《⼆⼗四史》中记载,从东汉⾄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名仕。
[1]琅琊王⽒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冠南渡、举族迁居⾦陵。
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直都以北⼟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今南京市栖霞区)。
中⽂名琅琊王⽒时代兴起于秦汉,⿍盛于魏晋南北朝别名琅邪王⽒代表⼈物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俭地位⼠族领袖历史汉琅琊临沂城望淮门外晋右军羲之故⾥碑证王吉,字⼦阳,官⾄博⼠谏⼤夫,王吉之⼦王骏为御史⼤夫,王吉之孙王崇官⾄⼤司空,封扶平侯。
王吉祖孙三代皆以贤称著于史。
⼜王崇之⼦王遵,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夫,封向义侯。
其后王遵之⼦王⾳,为⼤将军掾,⽣四⼦:⽈王谊、⽈王浚、⽈王典、⽈王融。
王⾳之⼦王融,融公官⾄南康尹。
王融⽣有⼆⼦,长⼦叫王祥,次⼦叫王览,兄弟⼆⼈皆是⼤孝⼦,卧冰求鲤是关于王祥的故事,王览友悌便是关于王览的故事。
魏晋琅琊王⽒族⼈—王羲之王祥是魏晋时期的⼤孝⼦,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余年,不应州郡之命。
母终,居丧毁瘁,杖⽽后起。
⼀次徐州刺史吕虔征召王祥起为别驾,此时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辞不接受。
弟弟王览劝他,王祥乃应召。
吕虔委以王祥州事。
当时州郡寇盗很多,王祥率励⼠兵,频讨破之。
州界清静,政化⼤⾏。
时⼈歌之⽈:“海沂之康,实赖王祥。
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孝⼦王祥因得到百姓的爱戴,年迈古稀的王祥仕魏晋,仕晋间先后担任重要官职,为朝中三⽼,德⾼望重。
山东琅琊王氏,华夏第一望族,兴盛千年不衰的秘诀在哪里?
山东琅琊王氏,华夏第一望族,兴盛千年不衰的秘诀在哪里?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间名门望族层出不穷,诸如陇西李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等等都曾再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今天我们要说说这之中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的琅琊王氏。
说到琅琊王氏总绕不开一个人,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人公、有“孝圣”之称的琅琊人王祥。
他的生母早逝,继母朱氏不慈,总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父亲对这个儿子也不十分喜欢。
但他并无怨言,反而对父母更加恭敬。
有一次继母生病特别想吃鲜鱼,当时正值隆冬时节,王祥解开衣服,趴在冰上试图破冰捕鱼。
忽然里间冰面裂开,两条鲤鱼跳跃而出,王祥拿去奉养继母,这正是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的故事,故事的真假我们暂且不讨论,接着往下看。
东汉末年,王祥带着继母、弟弟王览隐居30余年。
继母去世后,王祥哀伤憔悴,只能靠拐杖而立。
之后他入曹魏为官,并荣任帝师。
司马炎加封晋王后权倾朝野,有人提醒王祥要参拜,可他并不为所动,见到司马炎也只是长揖。
王祥85岁时去世,临终前曾给子孙留下遗训:言行可履,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本,立身之本。
王祥的遗训即史上著名的《琅琊王氏家训》。
琅琊王氏是王姓显贵的杰出代表,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巩固争权居功至伟,这也是这个宗族最为兴盛的时期。
相传司马睿一度欲与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员一度七成以上是王家或王家相关的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
从东汉到明清1700多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共培养出王导、王祥、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代表的92位宰相,600多位文人名士,36位皇后,驸马36位。
刘禹锡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指的就是士族大家琅琊王氏,可见当时的历史地位之高。
这在古今中外也是绝无仅有,六朝人沈约曾评价琅琊王氏:“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如王氏之盛者也。
”琅琊王氏历经千年而不衰,得益于家族“仁、德、孝、悌、让”家训的千年传承,“中华第一望族”叱咤千年、名人辈出的秘诀即在此处。
《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
精心整理《颜勤礼碑》原文及译文《颜勤礼碑》标点、注解及今译君讳勤礼,字敬,琅琊(lángyá)1临沂人。
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2,事见《梁》、《齐》、《周书》3。
曾祖讳恊,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苑》有传4。
祖讳之推,北齐5给事黄门侍郎6,隋东宫学士7,《齐书》有传。
始自南入北812)、陈(也在位48年。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颜协传》载:“高祖受禅,见远乃不食,发愤数日而卒。
高祖闻之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3、《梁书》、《齐书》和《周书》名列“二十四史”,为贞观十年(636)魏徵主持编写,历时七年修成。
《梁书》、《陈书》、《齐书》、《周书》、《隋书》称五代史,时称良史。
4、梁湘东王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名萧绎。
记事参军是掌管军中文书的官员。
颜见远为梁朝篡国而死节,儿子颜协也得接着当梁朝的官,他没去采薇。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文学》有《颜协传》,《南史》列传第六十5)、西魏(6训》。
7官。
8、颜之推自南朝入北朝做官,隋统一后再出仕,故曰“始自南入北”。
[今译]君名讳勤礼,字为敬,琅琊临沂人。
勤礼君的高祖名讳为见远,是齐朝的御史中丞。
梁武帝受禅登基,他绝食数天,一声痛哭,与世长辞,此事记载于《梁书》、《齐书》和《周书》中。
勤礼君的曾祖名讳为协,曾任梁湘东王的记事参军,《梁书·文学》中有传记。
勤礼君的祖父名讳为之推,曾任北齐的给事黄门侍郎,后任隋朝的东宫学士,《齐书》有传记。
从之推公开始从南朝入北朝为官,所以颜氏如今是京兆长安人。
父讳思鲁,博学善属zhǔ文1,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2、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3,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4,臻屡屈焉。
《齐书》<黄门传>云集序君自作5,後加踰岷[yúmín]将军6。
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7。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8呼颜郎是也,更唱和者二]1、属,shǔ,2又载:“皇太子勇引为学士,甚亲狎之。
东晋南朝王谢袁萧四大郡望兴衰试探
东晋南朝王谢袁萧四大郡望兴衰试探内容提要: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发展于西晋,到东晋其势力已达顶峰,至南朝门阀制度逐渐走向下坡路。
隋朝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彻底崩溃。
在魏晋南朝时期,各家门阀士族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曹魏西晋时,王谢袁萧四大家族的地位并不高于其他士族,有的甚至尚未进入士族行列。
但由于王、谢官位的上升,才被列为门阀,袁氏则因诗书、忠孝传家,官位高稳,而保住一流门阀地位,兰陵萧氏则因连建齐、梁两个王朝而最后进入一流门阀。
由于梁末侯景之乱对南朝士族予以沉重打击与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王谢袁萧四大家族及其他士族逐步走向没落和衰亡。
关键词:琅玡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门阀士族作者简介:朱绍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中国的门阀士族制度萌芽于东汉,确立于三国曹魏,发展于西晋,至东晋达于顶峰,在南朝时期逐渐走向下坡路,隋唐王朝创立科举制,门阀士族制基本废除。
以上所述是门阀士族制从产生、发展、演变到衰落的全过程,但本文的着重点是探讨东晋、南朝琅玡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四大郡望的兴衰问题。
因为这四大郡望在东晋、南朝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必要搞清他们兴衰的历史渊源。
一、琅玡王氏一流门阀地位的形成琅玡王氏发迹较早,其先祖可追溯至汉司隶校尉、谏议大夫王吉及其子御史王骏,其孙大司空王崇。
在后汉有王吉后人青州刺史王仁。
王仁之子王融,因拒绝公府征辟而没有做官。
王仁之孙就是以至孝闻名的王祥和其弟王览。
王祥在曹魏官至司空、太尉,德高望重。
其弟王览,虽声望不及其兄,也官至中正卿、太中大夫,故琅玡王氏在曹魏的政局中,也算是很有地位的门阀士族。
但在曹魏末年,王祥因不肯参拜晋王司马炎,受到司马氏的暗中排挤。
司马炎即帝位后,表面上擢升王祥为太保,晋爵为公,实际上剥夺了王祥的太尉实权。
此后王祥也就很少上朝,并“以年老疲耄”为由“累乞逊位”。
司马炎下诏“听以睢陆公就第”,且又下诏“不宜苦以朝请,其赐几杖,不朝”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琅琊是许多名门望族的郡望
电视正热播一部电视剧《琅琊榜》,琅琊这个词听来就挺高雅且神秘,朋友们一定会心下有了疑问:琅琊,是个什么东东呢?
简单而言,琅琊就是个地名,古代写作琅邪,亦作琅玡,主要指今山东东南沿海地区。
不过,这个地名很不简单,怎么个不简单呢?
第一个不简单,琅琊这个地名十分古老。
最先的琅琊指琅琊山,据说是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齐时作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
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第二个不简单,琅琊地名非常多,不单有琅琊山,还有琅琊台、琅琊邑、琅琊县、琅琊郡、琅琊国、琅琊道等。
琅琊台在《史记》中称观台,明显就是对天文台的别称。
其起源跟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有关,史载勾践为了争霸,迁都到琅琊,“立观台以望东海”。
后来秦始皇在琅琊山上筑琅琊台,据说先后有秦皇汉武等九位帝王驾临此台。
琅琊邑乃春秋时齐国所置,秦朝又设了琅琊县,同时为琅琊郡的治所。
琅琊县、琅琊郡直到唐代才消失。
东晋时还出现过侨置南琅琊郡,所谓侨置是古代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
琅琊国出现在西汉初年,是汉朝的同姓诸侯国。
两汉、两晋都有琅琊国,晋朝的琅琊国尤其著名,不单出了八王之乱里的赵王司马伦(始封琅琊王),还出了包括东晋建立者晋元帝司马睿在内的五位皇帝。
第三个不简单,琅琊是许多名门望族的郡望。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诗里提到的王家就是琅琊王氏,这个家族几乎主导了东晋到南朝的历史,名人有王祥、王戎、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等,无怪乎当时有民谚讲“王与马(司马)共天下”。
此外,琅琊颜氏是孔子弟子颜回后人,琅琊诸葛氏则出现了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诸葛恪这些名震三国的牛人。
回到《琅琊榜》,这个榜又是什么东东呢?据同名网络小说解释,南朝梁时,琅琊阁位于琅琊山顶,是天下最神秘的地方,备受江湖景仰。
为了回馈江湖儿女,琅琊阁每年都会发行各大排名榜单,是为“琅琊榜”。
按说,小说是架空历史,但多少还是有些历史影子。
这个琅琊阁不可能指琅琊台,南朝只有刘宋短暂拥有过山东,琅琊山和琅琊台不可能归属梁朝。
不过,梁朝版图内确也有另一座琅琊山,在安徽滁州。
传说,西晋伐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这才有了第二座琅琊山。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描写的就是这座琅琊山。
想来,这琅琊阁大概跟醉翁亭相邻,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