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新型城镇化比较简新华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是发展新红利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辜胜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型城镇化有六个特点,要实现六个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从偏重物的城镇化特别是土地的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
2、从城镇市民-农民工的二元结构向居民待遇一体化转变,强调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从数量增长型城镇化向质量提高型城镇化转变,更加重视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
4、从粗放式高物耗城镇发展方式向集约型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
5、从单纯“做大”城市规模向“做好”城市群、“做多”中小城市转变,更加重视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
6、从四化“分离”向四化“同步”转变,健康城镇化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最大新引擎。
当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而最大的潜在内需来自于城镇化。
城镇化是驱动消费和投资增长的结合点,一方面,会驱动大规模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又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地产投资,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驱动力。
有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可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是继人口数量红利之后的发展新红利。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
传统的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
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
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
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
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
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
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7)城镇联动紧。
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
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
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和趋势,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城市规模快速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有26个城市人口超过千万,而且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扩大,二三线城市也在不断壮大。
这种趋势表明,我国城市发展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中心城市,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功能不断拓展。
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功能呈现出多元化和高端化。
城市的综合经济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显现。
第四,城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日益密切,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接近,城乡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资源和服务不断流动,城乡关系呈现出更加协调和融合的态势。
第五,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和改善,城市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风貌也得到了改善。
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的软实力不断提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但是,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经显得不够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国来说,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1.人口迁移与流动: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下,主要是农民到城市找工作和生活,但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迁移和流动,既有城市居民到其他城市生活和工作,也有农民在乡村就地转移和城市周边建设新型城镇。
2.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城市化与环保并行。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环保问题,保护优质绿地和生态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智能化与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转型为智慧城市,利用高新技术与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效率。
例如,大数据技术可帮助城市规划者了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问题,优化城市规划。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1.城市转型: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更新和改造,提高城市品质和吸引力。
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和维护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地区。
2.城市群建设: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更大规模的城市化,要求城市间进行协同发展,形成新型的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不仅能够集聚人口和资源,还能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
3.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光强调城市的发展,更重视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要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角度出发,提高城市的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
4.推进农村特色小镇建设:新型城镇化也强调在农村发展新型城镇,以提升乡村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
在小镇建设中,体现特色与民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5.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城镇化也要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包括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提高对人民的服务质量,并且规避公共服务不均的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的挑战新型城镇化不可避免的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1.生态环保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有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环境问题,例如重金属污染、垃圾处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简述我国城镇化特征和发展方向
简述我国城镇化特征和发展方向摘要:一、我国城镇化历程及特征1.城镇化历程2.城镇化特征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1.人口城镇化2.质量城镇化3.绿色城镇化4.创新城镇化5.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城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并展现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城镇化历程及特征1.城镇化历程回顾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至1978年,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在10%左右;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至2011年,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从17.9%上升至51.3%;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城镇化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强调人口、质量、绿色、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
2.城镇化特征(1)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在基础设施、产业园区、住房保障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人口流动性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3)土地城镇化较快:为了满足城市扩张的需求,我国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加快了土地城镇化进程。
(4)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区域差异较大。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1.人口城镇化: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重点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2.质量城镇化:强调城市内涵式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质。
3.绿色城镇化: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4.创新城镇化: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5.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优化城乡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清晰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新特征随着中国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
本文就这些特征和趋势进行探讨。
1. 以城市群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城市群发展模式逐渐得到了形成和完善。
城市群指的是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多个城市和相邻的城乡结合部组成的区域性城市集群。
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开始形成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2. 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经济不断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我国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创新城市等方式,推动城市经济的创新发展。
3. 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城镇化的新路线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城镇化新的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城乡差距过大,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不平衡。
通过城乡融合,可以使城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享、文化共享、社会保障共享等,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在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环保措施的投入力度,推行绿色发展,推进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城市和环境的和谐共生。
5. 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先进的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实现城市运行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智慧化水平,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趋势,需要我们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建设宜居城市,推动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际的互利合作,促进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余江叶林摘要: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中国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综合专家群决策的网络分析法和基于变异系数的因子贡献法,构建三层次四维度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和各省市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测度和比较。
结果发现:(1)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较快,但各主要维度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城镇化速度远高户籍人口城镇化,资源环境水平严重滞后且差距持续扩大;(2)中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并且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短板各不相同;(3)中国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可以划分为质量同步、质量超前和质量滞后三类7种组合,超过一半的地区存在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率的情况,质量滞后仍然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测度;比较作者简介:余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Email:yujiang@。
叶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7BJY219)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Construction, Measure and ComparisonYu Jiang(Associate Professor, Wuhan University)Ye Lin(Associate Professor,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argets in 2020 of the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taining of three levels and four dimensionsby the combination of GD-ADP and CV methods , and make the evaluation for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of 31 provinces (cities) in China during 2000 to2016 .We find that:(1) The level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 has improved rapidly after 2000 till now but unbalance between the major dimensions; (2)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exists distinct gap among provincial urbanization and the elements of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 unbalance within provinc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esents obvious feature of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s in descending orderfrom eastern coastal region to central region then to western region; (3) compared to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all the provinces (cit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lassifications and seven distinctive types.More than half of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quality lags behind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the quality of lag is stil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Key words: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asure; comparison一、导言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必然伴侣,既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过程和客观趋势,同时也是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新型城镇化是现有城镇化的升级版
新型城镇化是现有城镇化的“升级版”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有城镇化的“升级版”。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升级版”的城镇化主要体现在新内涵、新蓝图、新标杆、新形态、新产业、新机制、新政策等方面。
1.“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即城镇的一切发展都要围绕人、服务于人,要创造适合人生存的良好环境。
一个城市的经济要发展、要繁荣,就要有旺盛的人气,就要有一定的人口数量。
人多了,人生存所需要的消费品数量就大;完善供货品种和总量,畅通供货渠道,商业就会繁荣起来,生产、加工和运输等消费品相关行业会得到快速发展。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很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满足城市发展、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需要,就应使城市发展能更吸引人,更具人情味,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并不是说我国现有城镇化没有以人为本,没有围绕人的基本需求来规划和建设城镇,如果不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各地就不会建起那么多的高楼大厦,而是说没有将满足城市居民基本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优先建设了豪华政府大楼、建了大广场宽马路、以及大量的“形象工程”等问题。
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改变,需要更多地考虑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新型城镇化应当是能实现所有人共同富裕的城镇化,而不应是少数人的城镇化。
我国的城镇无一例外地由农民工建设,但这些农民工却住不上稍微宽敞些的房子、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相关福利待遇。
国家统计局2013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26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新型城镇化概念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提到,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基本完成城镇化,我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指导思想不会变。
探索和展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中长期发展过程,其内涵应当体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多元推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全面协调、低碳生态、上下互动等基本特征。
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既体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也显现出不同国家的特殊性。
为此,需要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一)城镇化率正稳步提升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生活在城镇的人口约1.7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中显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
图表2011-2015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指标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国总人口134735 135404 136072 136782 137462其中:城镇69079 71182 73111 74916 77116乡村65656 64222 62961 61866 6034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二)城镇体系及空间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了“655+20000(城市和建制镇)”的框架体系及辽中、京津冀北、长三角、珠三角四个成熟的城镇群的格局。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
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
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
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比较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比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比较,就成为破解城市问题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定义、发展历程,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和比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镇化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是指城市化进程。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和乡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中国城镇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化进程开始。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城市化速度加快,新城规划和城市扩张成为重要议题。
第三阶段是当前,城镇化规模和速度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和乡村现代化相互促进,城乡一体化成为重要议题。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机制。
其中,新城镇化模式是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种形式。
新城镇化模式主要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提高城乡融合度,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具有较大规模、较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
新城镇化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依托城市群发展。
通过实现城镇的合并与兼并,促进城市群共同发展。
城市群定义了一种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是城市形态的进一步升级。
城市群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功能性,有利于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二是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由于城市发展对周边的影响,使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提升。
此外,城市往往承载了区域内的产业和创新资源,引领经济发展。
因此,城市的发展往往能对周边地区产生重要的带动作用。
三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素质。
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趋势。
然而,传统的城市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逐渐出现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本文将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当前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市场前景。
2.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与特点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比传统的城市化模式,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人民的居住和生活品质,并追求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包括:•以人为中心:新型城镇化强调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增加城乡联系: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3.1 城镇化进程加速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率持续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
城镇化的加速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 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强化。
传统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拥有先进的产业、高端的服务业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同时,中小城市也在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和创新创业的热土。
3.3 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型城镇化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在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下,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乡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4. 新型城镇化的市场前景4.1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需求增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需求将持续增加。
新型城镇化注重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因此城市的居住环境、交通设施、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新型城镇化:内涵、品质、特色(全文)
新型城镇化:内涵、品质、特色(全文)推进“新型城镇化”,其关键在一个“新”字。
具体说,一要深刻理解城镇化的新内涵;二要着力提升城镇化的新品质;三要努力形成城镇化的新特色。
一、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与传统城市化相比,新型城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融入了以人为中心的新理念。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城镇的一切建设和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城镇的一切建设和发展都要依靠人民,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一切成果都应由人民共享。
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的发展思路——四化同步。
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四化”的概念,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就把城镇化提升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揭示了“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新思路。
与传统城市化相比,其内涵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
新的城乡关系——突出“三农”。
传统城市化,强调的是大中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强化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除了包含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之外,还包含推进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农村,发展农业,致富农民。
这是对单纯“城市化”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是由中国农村小城镇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所决定的。
小城镇是连结中心城市与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城市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包括城市优质资源和要素向农村的流动、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现代化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等,都是通过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中转、传递,然后向广大农村扩散的。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及新农村异同探析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及新农村异同探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三个概念的提出对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三者到底有何区别,各个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是否各有交叉又相互联系。
通过对比分析,旨在找出三者之间的异同。
标签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新农村1.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区别传统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割裂,产业是城镇化的“配角”,而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人们在家门口就业。
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新型城镇化要改变传统城镇化中农民的“候鸟式”、“钟摆式”迁移。
所谓“候鸟式”、“钟摆式”迁移是指当前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工作在城市,而保障却在农村。
实行新型城镇化,就要将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面覆盖,使农民工“进得来,留着下,有尊严”。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应当是社会和谐,是人的城镇化而非物的城镇化。
当前一些城市片面提高城市形象与扩充城市规模,打造大量高档住宅、商业街区,追求标新立异的建筑,这种方式只能加大贫富差距。
发展新型城镇化应当摈弃这种发展方式,将焦点聚集在如何解决农村人口转移问题,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减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在资源配置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
传统城镇化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新型城镇化强调市场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走可持续化、集约化的城镇化道路。
①从发展理念、支撑体系、关注焦点、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及配套改革方面来看,二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比较项目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发展理念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市做大做强支撑体系多元支撑体系工业化关注焦点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的数量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化粗放利用环境保护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配套改革多元体制综合改革以建设口层面改革为主综上所言,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可以概括为新型城镇化的六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集约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社会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区域性,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内涵的提升。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第一篇: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1.1城镇化的具体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1.2我国的城镇化现状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2.6%。
但是,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
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
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
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
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
1.3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型的具体比较在具体定义了城镇化和简要描述了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现状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具体剖析新旧的差别在哪些方面体现,以及如何区分新旧城镇化。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事实,在当今社会新型城镇化已经势不可挡,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大方向及主流。
但是,着并不代表着我国的城镇化就已经拥有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以及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城镇化绝对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
首先我们给出传统型城镇化鲜明的几个特点。
传统型镇化忽视了人类的主体地位,追求片面发展、过度发展,带来了“城乡分化”、“贫富分化”,带来了“劳资对立”、“阶层对立”,带来了“传统与现代割裂”、“人与自然分离”,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
在传统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重生产轻生活、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导致城镇基础支撑体系建设乏力,进而造成城镇功能单一或不足,功能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辐射力不强等弊端。
新型城市化的“新”
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有一句名言:21世纪对全人类影响最深的事件有两件,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但是以往中国传统的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创造了大量财富,提升了生活标准;另一方也加大了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造成更加显著的贫富差距。
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化的一种扬弃,它寻求的是城市的包容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把民生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追求,牢固树立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把握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型城市化应“新”在哪里?我认为,新型城市化之“新”应体现在以下七个“化”上。
而所有的化字,最终都落实在春风化雨,化在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
这是落脚点,也是衡量所有工作的基本尺度。
农民工市民化。
这是城市化的核心,也是城市化的实质。
国际上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就是城市人口的占比。
市民化不仅仅表现在户籍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附属在户籍背后的如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和子女就学等相关政策待遇的市民化。
空间布局合理化。
目前,全球的城市化率为51.3%,其中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在80%左右。
非常巧合的是,2011年中国官方公布的中国城市化率刚好也是51.3%。
世界公认的“劳伦斯魔咒”说的是,摩天大楼建成之时,就是经济衰退之际。
城市信仰品位化。
城市的品位与规模,取决于城市有什么信仰。
信仰如同人的发展目标。
你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工业城市”、“田园城市”、“未来城市”等等,涉及到镇街就是一个镇街的发展信仰,你适合发展成怎样的一个区域?也就是定位,文化定位和发展定位,包括品牌意识。
换句话来说,这可以归纳为一种信仰。
城市信仰决定城市价值观,价值观决定城市走向及政策目标方法。
没有信仰的城市是没有价值观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9.城镇化存在“贵族化”倾向 着眼于满足少数富裕阶层的高档需求 不顾广大普通市民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片面追求高楼、广场、新奇、高档、宏大、气派、奢侈 豪华、洋化、现代、超前的城镇化现象 使得豪华别墅积压过剩,普通住房严重短缺 不惜工本、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大搞“人造景观” 大建“高尔夫”、刮造景风,造成资源大量占用和浪费 导致房价居高不下,中低收入居民买不起、租不起住房 让普通老百姓在城镇生活不是更加快捷、方便、舒适 而是更加拥堵、不方便、难受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二)中国城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盲目、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和规模 (房地产、GDP、征地、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入、政绩) 重工业化、城镇化,轻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偏差 忽视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 引起“过度城镇化”、“被城镇化” 出发点和目标定位不正确(偏向富人、过于超前)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城镇化的“贵族化” 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市民化的资金不足造成“半城镇化” 社保、户籍、住房、土地、就业、教育等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完善是当前推进城镇化的主要障碍)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7.新在多渠道筹集城镇化资金
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土地财政推进城镇化 转向多渠道筹集城镇化资金 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多渠道包括 土地增值收益、财政资金投入 社会资本(民间投资、银行贷款、股票债券发行、外资 城镇各种设施和服务收费形成的收入 企业的投入、实现城镇化的农民的投入
(二)中国城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严重阻碍着农民工的市民化
户籍制度先是限制农民进城, 现在是使非农化的农民工不能成为市民、实现市民化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 难以融入城镇,还要以土地作为最后一条保障线, 不可能完全离开土地; 就业制度不合理,农民工就业受歧视, 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土地占用、流转、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的不完善 造成土地抛荒现象,也使得农民工难以离开土地 完全融入城镇,即使离开土地也得不到合理的补偿 教育制度有缺陷,在家乡作为留守儿童难以受到良好教育 在城镇农民工子女受歧视、农民工培训不足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5.新在两个非农化和城镇化协调、土地节约高效利用 由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滞后 转向与农地非农化和城镇化协调 改变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现象 既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合理需求 又充分有效利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解决就业问题 提高土地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保护农民的利益,防止“三无农民”的出现 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一、旧型城市化的类型和特征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存在缺陷的城镇化
现代化战略、经济市场化改革、工业化加速推进 工业化和市场化改革推动、人口和劳动力流动 家庭承包制推行、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现、突破进城限制 户籍制度改革、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政府促进(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投资建设城市) (征地招拍挂、土地财政、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 高速推进,成效显著(远低于转变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3年的53.7% 城市从193个增到658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到20113个 问题突出、质量不高
新型城镇化与旧型城市化
之比较
简新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目
录
一、旧型城市化的类型和特征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十大问题、六大滞后)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十新) 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新思路和对策 六、若干争议问题之我见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镇化加快步伐,城镇化率 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4年的54.7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只有明确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才能真正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相对于旧而言,要知道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旧型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2.新在以提高质量为关键
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 中国城镇化现在存在的主要是问题是质量缺陷 健康城镇化是高质量城镇化,所以提高质量是关键
3.新在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首要任务
由以造城为首要任务转向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首要任务 “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 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农民工提法改变)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与四种旧型城市化相比,中国要实现的是新型城镇化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十大特征 1.新在以人为核心 由GDP(经济增长)为本、以房地产为核心 转向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 一切都为了城乡居民工作好、生活好 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是农民的城镇化 是要普及城市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物质精神文明 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让农民也要像城镇居民一样工作和生活 让市民和农民都享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一)中国城镇化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已经不是速度太慢、水平太低、严重滞后 而是城镇化质量方面存在的缺陷 十大问题、六大滞后
1.“半城镇化”现象突出(虚假、掺水、伪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人口非农化 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3.7%, 按户籍人口计算只有35%左右 1.6亿农民工实现非农化没有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滞后于非农化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4.新在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和服务化协调 同步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
由农业现代化滞后、人口城镇化滞后转向“五化”协调同步 新型城镇化必须避免或消除过度、超前、滞后 牺牲三农、工农城乡差别扩大的现象 加快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人口城镇化进程 切实实行工业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缩小直至消除工农、城乡差别 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否则就是“唱空城计” 中国开始进入以制造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变的 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经济服务化的新趋势 服务业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城镇化将逐步由主要依靠制造业支撑转向主要以服务业支撑 新型城镇化区别于旧型城镇化不同的突出特点
(失业严重、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治安恶化、环境脏乱差)
(以印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为代表)
一、旧型城市化的类型和特征
3.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滞后城市化
由于实行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 (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少,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 再加上对城市化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认识不清 害怕人口众多的中国也出现大面积的贫民窟和城市病 中国采取大力推进工业化、严格限制城市化的战略方针 实行城乡有别、中国特有的户籍、就业、土地、住房和 社会保障制度等二元制度,限制人口特别是农民流动进城 人为地把农民限制在农村,不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居住 结果造成严重的滞后城市化,1978年中国的工业化率是47.9% 非农化率是72.8%,而城镇化率只有17.9% 不仅没有形成发达繁荣的城市,而且使得广大农村也长期改变不 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7.部分地区存在“被城镇化”现象 农民在城镇没有稳定的就业 被动成为城镇居民的现象
有的地区为了追求高城镇化率、取得农民的土地 开发房地产、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等 采用行政手段,“拆村并户”,给农民城镇户口 廉价住房和一定的经济补偿,使农民“被上楼” 被动地实现城镇化,这是拔苗助长的“过度城镇化” 进城农民没有就业保证和社会保障, 不能在城镇真正安居乐业,可能沦为“三无农民”
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4.“两个非农化和城镇化”不协调 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也是两个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 即农民和农地非农化和城镇化的过程 两个非农化和城镇化必须协调 既不能过少、过慢、过缓,否则延误工业化和城镇化 也不能过多、过快、过急,否则会产生许多问题 造成严重的三农问题、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4倍, 但城镇人口只增加了1.6倍 (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滞后于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中国按产值比重计算的非农化率90% 按就业人员比重计算的非农化率71.2%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非农化 3.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同步 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率90%左右 农业劳动力比重不到10%、城乡差别基本消失 2011年中国的综合农业机械化率则是54.8%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高达34.8%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126倍
三、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8.新在集约紧凑、智能高效、绿色低碳 文化传承、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更高
一、旧型城市化的类型和特征 2.二战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
由市场自发推进,政府放任自流 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 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还没有到相应程度的情况下 大量农民涌进大城市 导致城市恶性膨胀、农村凋敝、农业衰败(农村病) 工农和城乡差别扩大 造成大面积的“贫民窟”、严重的“城市病”
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滞后于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来自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5.城镇化地区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 2011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 分别为61%、47%和43% ,中、西部比东部低14%和18% 中、西部城镇化滞后于东部城镇化 6.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市集中度偏低 大城市数量不足,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过多, 城市集中度偏低,少数大城市规模又过大 2008年,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仅有56座 中小城市则多达599座 平均不足1万人的小城镇更多达19234座 城市太小形不成集聚、规模、扩散、带动效应 太大增加资源、环境压力,交易、管理成本
二、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和原因
10.城镇建设滞后和管理不合理 城市生存条件不佳,环境质量不优 超过1亿人居住在“棚户区”和危旧房之中 不少城市的交通、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赶不上城镇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要求 汽车及其尾气排放激增,交通拥挤堵塞,京城成了“堵 城”环境污染严重,大城市空气质量普遍较差 多数日子看不到蓝天白云,接连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城镇暴雨成灾现象此起彼伏,城市污水成为江河湖泊的 主要污染源,垃圾围城的现象也不少见 城镇建设和管理滞后于人口城镇化 提高质量是中国现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