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唐诗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5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唐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春望》中的安史之乱,学生可能对这一历史事件了解不多,需要教师简要介绍背景。
(2)诗句意境的体会:对诗句意境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泊秦淮》中“夜泊秦淮近酒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夜晚的秦淮河畔,体会诗句中的意境。
(3)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唐诗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同学能够迅速把握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而有的同学则对诗句的含义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首先,对于诗句的朗读和背诵,我发现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示范和指导非常重要。通过引导他们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学生们更能体会到诗歌的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大朗读环节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和展示。
其次,对于诗句的解析,我尝试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但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诗句,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解释,让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中能够互相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但在引导讨论时,我意识到要更加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两首唐诗进行学习,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唐诗的艺术特点和人文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和欣赏唐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唐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够了解,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不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其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唐诗的美,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对唐诗艺术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诗的魅力。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提问和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PPT和教学素材,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两首唐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其背景,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两首唐诗的学习:李白的《送友人》和王维的《鸟鸣涧》。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如下:
1.李白《送友人》:分析诗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鸟鸣涧》中,王维运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诗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王维的隐逸情怀。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诗歌。
2.增强学生对唐代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激发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二首教案

24 唐诗二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这两首诗的正确读法,在诵读中熟悉两首诗,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

(二)情感目标: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

了解作品的风格及其创作背景。

2。

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诗歌运用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走进作者:1、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茅屋"—-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共3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1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初期诗歌发展的背景及流派;2. 能理解并背诵《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3. 能分析两首唐诗的主旨、诗意,感悟唐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掌握两首唐诗的词汇、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两首唐诗的主旨、意境,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2. 《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的分析;3. 两首唐诗的联想和体味。

四、教学过程1.唐代初期诗歌的发展背景及流派唐代初期的诗歌,以开元、天宝年间为主要成熟时期,随着唐朝的国势逐渐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普及,诗歌得以繁荣发展。

唐代初期的诗歌流派可以分为:(1)气韵派:追求通达自然、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意思领略的诗歌风格,代表诗人有王之涣、崔颢、谢灵运等。

(2)律诗派:主要包括四声、七律、八股等,代表诗人有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

(3)田园派:以田园和农事为主题,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2.《夜泊牛渚怀古》和《悯农》两首唐诗赏析(1)《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星河滚烫,若出其中。

上窥轩冕,下睨百川。

东一苇素,西风几时候?悠悠生死别,经年一络纬。

本诗描写的是诗人夜泊在牛渚江边的情景,用“窥”、“睨”等动词清晰地表现出诗人对水天一色的领悟,闻鸡起舞,籍夜越江,怀古复思,借领悟天地之色和历史悠久的繁华胜景,来唤起自己的品味和情感维度。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

(2)《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本诗是一篇处世意味极为浓烈的田园诗。

深刻地表达了农民的辛苦,展现出诗人深厚的罕见的同情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窘迫和农业生产的萎靡不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意义。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春望》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唐代的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深层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两首诗的详细讲解。

2.学生准备课本,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分别呈现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共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共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共3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1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和理解唐诗中的细节和意境,并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3.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唐代诗歌《卖炭翁》。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复习唐代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

二、诗歌鉴赏(30分钟)1. 讲解《卖炭翁》的背景和内容。

2. 理解词汇和结构: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和结构,理解每一个细节和内容。

3. 欣赏诗歌的意境:通过描绘炭匠老翁的形象和生活状况,表现他的清贫和孤独,赞颂他的坚韧不拔和人格力量。

4. 回顾唐代诗歌中的其他代表作品,并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文导读(20分钟)1. 演示和解读唐代诗歌的朗诵技巧和节奏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2. 引导学生阅读和表达唐代诗歌的核心思想和感受,帮助他们提高诗歌文学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

四、课后练习(10分钟)布置阅读练习和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唐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个人优势,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和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1. 以唐代诗歌为主题进行开放式的引导和讨论,以唐诗的文化特点和精髓为轴心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2. 以诗歌鉴赏为重点,通过对唐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感和价值。

3. 以课文导读为基础,进行朗诵和演示,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4. 以练习和任务为支撑,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会对唐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唐诗的朗诵和欣赏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对文学艺术和人文素养将产生积极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案3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案3

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案3教学
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默写两首古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学习
重点 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领会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
难点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学法
指导品读法,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

1。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教案(一)《唐诗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并学习《唐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3.整理归纳古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唐诗二首》的主题和意境。

2.掌握古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对古诗进行鉴赏。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黑板、白板、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温馨的诗歌氛围。

2.出示两幅名画,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和猜测画家所表达的意境。

二、呈现与讨论(15分钟)1.学生分组诵读两首古诗。

2.师生共同欣赏两首古诗,理解其意境和主题。

3.引导学生针对古诗的题材、形式、感受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思考。

三、分析与总结(15分钟)1.向学生介绍古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包括以景写情、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等。

2.引导学生分析《唐诗二首》中诗人的表达方式,理解古诗的表现手法。

3.总结归纳古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诵和解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表演。

2.设计古诗创作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模仿古诗的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古诗鉴赏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出对该诗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2.鼓励学生查找并背诵其他优秀古诗。

六、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教案(二)《唐诗二首》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和韵律。

2.学会欣赏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唐诗二首》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需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加强诗歌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讲解,通过更多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培养学生对唐诗的鉴赏能力,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举例:《卖炭翁》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了对仗手法,突显了山林的幽静。通过分析此类诗句,让学生理解诗歌手法的运用。
1.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如对大自然、劳动人民的赞美等。
突破方法:教师可借助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歌意境。
4.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卖炭翁》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艺术创造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关爱劳动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卖炭翁》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人物、事件等。
(2)掌握诗歌手法、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基本内容、诗歌手法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美好情感融入生活,关爱身边的劳动人民。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二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的奥秘。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5篇

《古诗两首》教案15篇《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重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乐学善思办法组内赛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流程一、借助情境,听读赏诗1.播放课件。

2.师声借助情情并茂地诵读诗文。

3.学生自由读诗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

1.同桌互读,看读音是否准确,诗句是否通顺。

2.指名读,全班评议。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一)学习古诗《雪》1.指导读诗,感知诗意(1)简介作者尤袤(2)自由读古诗,结合诗文的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图文结合,多种方式反复诵读。

(4)同桌、小组、全班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全诗内容。

(5)汇报学习情况。

2.由画入境,想象感悟。

(1)指名读.全班齐读.练习背诵(2)结合背诵,启发学生展开,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二)学习古诗《江雪》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2.诵读诗文,把握诗意(1)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2)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尝试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3)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3.细读古诗,感悟诗情(1)自由读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带动作、表情读,从中感悟是人的情感。

(3)想一想、说一说通读两首古诗,边读边结合插图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1.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完成书后的“自选佳句”。

2.课下搜集关于雪的名句、名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3.搜集有关写景的故事读一读。

《古诗两首》教案2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2、齐读、指名读。

八年级下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教案

八年级下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教案

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丧( 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 sh à):宽敞的大屋。
大庇( 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秋高:秋深。怒号( háo):大声吼叫。
第 1页
三重( 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 ju àn):挂着,挂住。罥,挂。长( 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明确: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明确: “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
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
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 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 我睡眠的
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 让他们开颜欢笑,
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 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到
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唐诗两首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

2.学习唐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认识唐朝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感悟唐朝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1.掌握唐诗两首的基本内容。

2.理解唐诗创作的文化背景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理解唐诗两首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整合唐诗创作与背景知识,领悟唐朝文化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出本课要学的内容《唐诗二首》,提问学生:你们喜欢唐诗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唐诗?2. 学习《登鹳雀楼》1.名家赏析给学生听《登鹳雀楼》的朗诵和赏析,让学生感受唐诗的清雅、飘逸之感。

2.语文解读让学生依据教材大意,并串联上下文语言,理解唐诗的主旨和文学特点。

3.内涵感悟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唐诗通过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肯定了个人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

领悟唐诗弘扬品德,凝聚民族力量的文化价值。

3. 学习《将进酒》1.名家赏析给学生听《将进酒》的朗诵和赏析,让学生感受到唐诗所蕴含的豪放、碧波荡漾的豪迈之气。

2.语文解读让学生依据教材大意,并串联上下文语言,理解唐诗的主旨和文学特点。

3.内涵感悟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唐诗肆意向上的气魄和对个人追求卓越的肯定和推崇。

领悟唐诗对文化的传承和肯定的文化价值。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提问学生:唐诗的文学特点有哪些?《唐诗二首》中表现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有哪些?2.拓展让学生阅读唐诗中体现的道教、佛教、儒家思想,以及唐诗在艺术、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五、作业1.默写《登鹳雀楼》和《将进酒》两段诗的主旨和关键句子;2.给两位名师写一份书信,介绍你对唐诗的了解,你所学到的启示和体会,并请两位名师指导并点评。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赏析和学习唐诗《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让学生领悟唐诗表现的风貌和文化内魅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品德、精神和审美理念,培养学生对唐朝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一直坚信“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指引者”。

因此,本着这一原则,我在备课时特意制定了一份《唐诗二首》名师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本篇文章将就此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教案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案设计: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领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夜喜雨》,并将诗歌与历史背景相结合。

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诗歌欣赏技巧,提高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4.教学策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诗歌的内涵,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诗歌的感性领悟。

5.教学流程:(1)导入:利用图象、音效、情感引导让学生产生诗歌情感共鸣。

(2)阅读:先示范一遍,然后交给学生自读两遍。

(3)理解:让学生小组讨论,从字面和哲理两方面对诗歌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体验:让学生用心体会诗歌,感受情感意境,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孔夫子文化的热爱。

(5)总结:复述诗歌,概括诗歌的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二、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我按照教案设计有序地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和文化背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感辅导等等。

通过适应性教育,我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掌握了相关文学知识,同时对唐诗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堂互动也比较活跃,学生们在阅读、理解、体验过程中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实践,我发现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1.教学和教案的重视程度不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分析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韵律美和意象运用,以及诗人的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唐诗韵律或意象相关的实际问题。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对实验操作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有些小组在成果展示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观点。
1.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扎实掌握唐诗的韵律特点。
2.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提升分析和评价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解析和创作,使学生能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八年级语文《唐诗二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唐诗二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学科下册教案设计
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课后反思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二首》精品教案教材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诗歌描写了诗人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遭受夜雨淋湿的痛苦以及期盼广厦大庇天下寒士的强烈愿望,由个人的苦难联想到天下寒士的痛苦,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诗歌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叙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最后一段是其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生段的层层铺叙,为最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通过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其独到之处。

教学目标1.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3.反复朗读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4.学习古人关注民生、心怀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

重难点突破重点: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难点: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1.朗读与背诵法: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解,力争当堂背诵,在朗读背诵中体会诗歌的大意。

2.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学法:1.自读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古诗大意。

2.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准备教师:图片、多媒体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1.学生课前根据课下注释,熟读课文。

2.依据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包括字词理解、诗意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教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把握诗中“罥、衾、彻、庇、见”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学习本诗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一首诗。

谁来把题目读一下?(指名读)大家注意到没有,题目中的这个字(“为”)读——(wéi),意思是——(被)。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直奔课题,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干净利落地导入新课。

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与大诗人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一生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其诗作被称为“诗史”,其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等。

3.写作背景。

(多媒体出示)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8月。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乾元三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第二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致使全家遭受夜雨淋湿的痛苦。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4.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多媒体出示)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飘转(zhuǎn)塘坳(ào)倚杖(yǐ)俄顷(qǐng)布衾(qīn)恶卧(è)丧乱(sāng)大庇(bì)广厦(shà)突兀(wù)见此屋(xiàn)(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齐读。

(3)提出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朗读诗歌(投影出示朗读要求)。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②韵脚读出延长音;③读出感情;④边读边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注意停顿。

(2)请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朗读PK。

(3)其他学生点评,教师作适时点拨。

(4)齐读课文。

2.了解记叙要素(投影):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明确:茅屋被秋风吹破后的惨状;秋天;诗人家。

3.结合注释,自主学习,了解诗歌大意。

(1)重点词语解释。

①秋高:秋深。

②三重:多层。

③挂罥:挂着,挂住。

④长:高。

⑤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⑥俄顷:一会儿。

⑦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⑧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⑨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⑩大庇:普遍地覆盖。

⑧寒士:贫寒的士人。

⑩突兀:高耸的样子。

(2)重点句子翻译。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天渐渐黑下来了。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这样的)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啊!4.学生串讲全文,师生共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理解诗歌大意,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1.默读诗歌,画出诗中描写天气的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用几个四字词语来加以概括。

明确: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学生朗读,评议)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2.结合诗句,借助想象,说说风住雨停之后你所“见”到的草堂内外的情形。

明确:文中描写草堂情形的句子是: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学生根据这些描写想象风住雨停之后所“零”到的草堂内外的情形。

要求语言简明、连贯,符合原文的情境。

3.试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诗人的生活处境。

明确:一贫如洗、家徒四壁、千疮百孔、摇摇欲坠、陈设简陋破败不堪。

4.师:好一个凄凉的秋天!好一座凄伤的草堂!可怜我们伟大的诗人就生活在这般境地里!结合诗句,借助想象,说说你所“见”到的诗人是一副怎样的模样。

讨论后,明确:衣衫褴褛、年老体衰、生活清苦、饱受困顿、哀伤无助、忧心忡忡、心急如焚。

5.师: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

这是谁之过?仅仅是因为天灾吗?饱受“人祸”之苦的,仅仅只是诗人一家吗?何以见之?你能借助平时积累的杜甫的诗句来加以回答吗?讨论后,明确:《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石壕吏》里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从中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写出了社会的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6.师:当时的社会诚然可憎,诗人的处境诚然可叹,但是,即便在这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诗人也不失英雄本色!听读课文,画出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

(1)边画边放声朗读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

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你从诗人的呐喊声中听出了什么?明确:牺牲自我、舍己为人、死而无憾、祈求广厦、心系苍生、心忧天下……小结: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但他又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自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心中这种炽热的心忧天下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灵……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来诵读全诗!7.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方式,生生互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和艺术魅力的感悟,培养其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1.杜甫,字,唐代伟大的诗人。

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2.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四川,在西郊浣花溪旁建了这座“茅屋”,后人把这里叫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是。

3.解释加线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3)忍能对面为盗贼()(4)归来倚杖自叹息()(5)俄顷风定云墨色()(6)秋天漠漠向昏黑()4.默写填空。

(1)茅飞渡江洒江郊,。

(2),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4),长夜沾湿何由彻!(5)安得广厦千万间,!。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检测小结答案1.子美现实主义杜工部2.成都杜甫草堂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3.(1)深秋(2)多层茅草(3)狠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阴沉迷蒙的样子4.(1)高者挂罥长林梢(2)布衾多年冷似铁(3)雨脚如麻未断绝(4)自经丧乱少睡眠(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板书设计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风狂屋破广厦万间个人遭遇(推己及人)群童抱茅天下寒士(心愿)忧国忧民心怀天下衾冷屋漏大庇寒士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教读《卖炭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