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艺术领域的各种元素和作品感到兴趣。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籍,叫做《谈艺录》。

在阅读后,我对艺术领域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是由中国艺术界著名人士王小波所编写,共有五十篇文章。

每篇文章的主题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内在精神。

在书中,王小波不仅深入浅出地解说了艺术家的创作原则和美学追求,还用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人生经验,详细介绍了艺术家们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成就。

当我在阅读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时,作者就谈到了艺术的风格问题。

他认为,当代的艺术作品有些过于复杂和艰深,有时候会误导观众,使观众无法真正理解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问题导致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陷入僵局,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有共鸣。

我确实经常受到当代艺术风格的难度和复杂性的阻碍。

但王小波也强调,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深入浅出的,它们应该能让每个人都能够读懂它们的内容和意义。

除此之外,本书中还有许多关于艺术的深刻见解。

例如,艺术家面对现实的力量如何回应,艺术与人文传统的关系,以及艺术的秩序和规则等。

通过这些文章,我深深地理解了如何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表现形式,它还承载着一种文化和人类的智慧。

总的来说,《谈艺录》是一本严谨的、深刻的、智慧的艺术书籍。

它描绘了艺术的内在精神和美学理念。

这个世界上的艺术品种类繁多,我们有时候需要一些指南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欣赏艺术真正的价值。

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的艺术指南,它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

如果你对艺术有相同的兴趣,我向你强烈地推荐这本书,相信它一定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更多层次的启示和帮助。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教育家,以他的独特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

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评论,都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其中,《钱钟书谈艺录》更是被誉为文化界的经典之作,它对于文学、艺术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给予了我很深的启迪。

读完《钱钟书谈艺录》,我不禁为他的成熟和深邃所折服。

他具有一种独特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艺术之外的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内涵。

他对于文学的描述与思考,让我体验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思维和感知。

在书中,钱钟书提到了他对于文学的定义。

他认为文学是一门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艺术,但不仅仅局限于此。

他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认为文学应该承载着人们对于人性、情感和人生的探索。

对他而言,文学便是一个触动灵魂的力量,能够引发人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思考。

除了对于文学的思考,钱钟书还谈到了他对于艺术的理解。

他说:“艺术是游戏,是虚构,是装饰,是错觉。

”这样的定义让我对艺术的认识发生了新的思考。

艺术本身是虚幻的,但却能够通过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表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

艺术家的创作是一场游戏,通过虚构和错觉,让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思考的乐趣。

另外,书中还记录了钱钟书与其他文化名人的对话和交流。

从这些对话中,我看到了他们对于人生和文学的独到见解。

书中提到的一次争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有人质疑钱钟书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观点是否过于主观。

钱钟书通过引用古人的文言文来回应,并批评了当下人们对于文学的浅薄理解。

这一争论不仅展现了钱钟书的深厚学识,更揭示出了他对于文学研究的坚定立场和高度要求。

除此之外,我还被书中所提到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艺术是痛苦的,但是它也是人生的欢乐。

”这句话让我思考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无数的痛苦和坎坷。

但正是这种痛苦,才能够让艺术家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给人带来欢乐和共鸣。

总结一下,阅读《钱钟书谈艺录》让我受益匪浅。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是一本由刘念园撰写的艺术评论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对于当代艺术的观察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艺术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被刘念园对于艺术的热情所感染。

作者在书中对于艺术的描述充满了激情和感情,他对于每一个艺术家和作品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这种热情让我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去了解艺术的世界。

其次,我被刘念园独特的观点所吸引。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让我对于艺术有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他通过对于艺术家的个体经历和作品的剖析,揭示了艺术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这些观点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于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最后,我被刘念园对于艺术的批判精神所打动。

作者在书中对于一些当代艺术的现象和流派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他认为艺术应该是真实的、有内涵的,而不是空洞的噱头和商业化的产品。

他的批判精神让我反思了一些我之前对于艺术的看法,让我更加珍惜真正有内涵的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读完《谈艺录》让我对于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鉴赏力,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艺术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更加了解了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读《谈艺录》后感

读《谈艺录》后感

《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一部集中国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意的书。

读完之后,我对于诗歌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谈艺录》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的诗歌和艺术作品。

钱钟书先生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各种艺术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技巧,让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其次,《谈艺录》让我认识到了诗歌和艺术的本质。

钱钟书先生认为,诗歌和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是人们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感悟和体验。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诗歌和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内涵。

最后,《谈艺录》也让我对于中西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钱钟书先生不仅引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诗歌和艺术作品,还广泛地涉及了西方的诗歌和艺术作品,通过比较和分析,揭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点和相互影响。

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总之,《谈艺录》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读完之后让我对于诗歌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深深地敬佩钱钟书先生的卓越成就和博学多才,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对于学术研究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1最近,阅读了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写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这本专著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她退休之后仍心系教育,拖着病体,在病房、家里完成的专著。

读罢全书,感触颇多。

于漪老师在后记中写道:"不少教师视语文教学为苦事,认为精力花得很多,收效却不显著,不像有的学科能立竿见影。

再加上身不由己,不得已为考而教,常处于揣摩、惶恐、茫然之中,自信力下降,谈不上教学的情趣,更别说从中享受到教文育人的幸福。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既理解与同情语文同行的苦恼与无奈,更觉得应振奋精神跳出这个怪圈。

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清醒地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价值,感受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传承文化的巨大力,要努力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规律,品赏与享受语文教学艺术的快乐。

"可见,做为一名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既理解同行的"苦",又希望同行能悟出并享受语文教学的"乐".在她看来,语文课程不单是一门实用的人文课程,更是多姿多彩的,且具有多功能的育人课程。

语文课堂教学则应该是是一门艺术,教与学应是和谐互动的。

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教师在课堂上能积极诱导学生在佳作中寻宝探宝,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精心安排掌控教学节奏,创设出艺术的教学课堂。

教学艺术了,有情趣了,做为教师也便有了教文育人的幸福感。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艺术呢?方法是多样的。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主题报告中曾说过,课堂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创设艺术的课堂,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精益求精。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谈艺录》是一本让人深感启发的艺术评论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谈艺录》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作者在书中谈及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对每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了解到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对艺术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这本书的观点独到而深刻。

作者对艺术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注重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他通过对作品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核。

这些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以往对艺术的看法,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

我认为,这本书的观点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思想碰撞和启示。

此外,这本书的语言简练而精炼。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复杂的艺术概念和理论。

他的文字流畅而有力,给人以很强的阅读冲击力。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不仅学到了很多艺术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文笔和表达能力。

最后,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艺术领域。

《谈艺录》所传达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艺术的剖析,探讨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艺术评论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性的哲学著作。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谈艺录》,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这本书内容丰富多样,观点独到而深刻,语言简练而精炼。

它不仅提高了我的艺术素养,还对我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读之作。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1
最近,阅读了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写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这本专著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她退休之后仍心系教育,拖着病体,在病房、家里完成的专著。

读罢全书,感触颇多。

于漪老师在后记中写道:"不少教师视语文教学为苦事,认为精力花得很多,收效却不显著,不像有的学科能立竿见影。

再加上身不由己,不得已为考而教,常处于揣摩、惶恐、茫然之中,自信力下降,谈不上教学的情趣,更别说从中享受到教文育人的幸福。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既理解与同情语文同行的苦恼与无奈,更觉得应振奋精神跳出这个怪圈。

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清醒地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价值,感受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传承文化的巨大魅力,要努力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规律,品赏与享受语文教学艺术的快乐。

"可见,做为一名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既理解同行的"苦",又希望同行能悟出并享受语文教学的"乐".在她看来,
1。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语文教学谈艺录》是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的精彩著作。

作者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

通过对艺术的思考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作者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使我深受启发。

首先,本书强调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作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

他提倡以文本为基础,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创作文学作品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种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本书着重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启发性。

作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提倡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次,本书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作者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提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他提倡以实际情境为背景,以生活实践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手段,通过实际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语文知识。

通过阅读《语文教学谈艺录》,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我将尽力将作者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将成为一名更好的语文教师。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是文学家钱钟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一《谈艺录》初稿完书于1942年,作者钱钟书时年32岁。

序首句便称:”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当事时,中国正处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中原大地满目仓夷,华夏子民颠沛流离,民族存亡都或有未可知之揣测。

故作者自云这是一本忧患之书,实乃肺腑之言,并无傲娇之态。

1939年,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到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教。

蓝田师院偏居湘西山间,条件艰苦,而暇日殊多。

钱默存受友人冒景璠的建议,将两年之间每于教书之余撰写的数则诗话文论,汇集成册。

两年后返回上海,又补写了部分,于1942年完成《谈艺录》初稿。

然则这究竟是一本纯文艺之书。

全书百万字正文里,并无一句忧患之辞。

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作者到底是躲进了书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之艺术特征,古典诗论之话题若干。

其谈诗论人,牵引中西,洋洋洒洒;考证论据,巨细糜遗,食不厌精。

虽然作者在自序里也提到“以匡鼎之说诗解颐,为赵岐之乱思系志”等话,然而浅薄如我确实只看到就诗论诗,就艺论艺。

从《谈艺录》里我没有看出春秋笔法,故而猜想作者虽然自谓“销愁舒偾,述往思来”,却也没有在书里塞进多少借古讽今,针砭时事的硬通货。

至少在这本《谈艺录》里,应该或许大概,是没有的。

总而言之,以我一个小人之心看来,本书就是一个过目不忘博闻强记的天才书虫,在那个个人命运飘摇如风中草芥的大时代里,耗时4年,于迁徙断续之间所作的论文说诗的一大本,煌煌笔记。

《谈艺录》首次出版于1948年6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

1965年,55岁的钱钟书删润原书,又补订了许多,合为上下编,再次出版。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二《谈艺录》是当代著名学者钱鍾书早年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钱 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 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恼的书。

先说这爱的部分吧。

钱钟书先生在书中展现出的博学和深刻,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就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随便一打开,里面都是璀璨夺目的珍宝。

书中对于各种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论,那叫一个精准独到。

比如说,他在谈论诗歌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说这首诗好、那首诗不好,而是深入到诗歌的内核,从诗人的心境、时代的背景、诗歌的韵律节奏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

就像我们看一幅画,普通人可能就说这画好看或者不好看,但是钱钟书先生能告诉你这幅画的色彩运用如何巧妙,线条勾勒怎样展现出画家的情感,甚至还能给你讲讲这幅画在整个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我还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李商隐诗歌的讨论。

以前我读李商隐的诗,就觉得美则美矣,但是很多地方似懂非懂。

可钱钟书先生一分析,那些原本模糊的意象一下子就清晰了起来。

他说李商隐的诗常常运用隐晦的象征和暗示,表面上是在写爱情、写风景,实际上可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感慨或者人生哲学。

这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诗歌还能这样读!再来说说让我“恼”的地方。

这本书可真是不好读啊!里面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文献、诗词歌赋,对于我这样知识储备有限的人来说,真的是有点头疼。

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他引用的一句话,我得翻好几本参考书,在网上查半天资料。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艰难但又充满乐趣的探险,每攻克一个难关,都让我有种小小的成就感。

就拿书中提到的“神韵说”来说吧,钱钟书先生为了说明这个概念,引用了从王士祯到翁方纲等一系列诗人的作品和评论。

我光是搞清楚这些诗人的名字和他们的主张,就费了好大的劲儿。

但是当我终于理清了其中的头绪,明白了“神韵说”的来龙去脉,那种满足感真的无法言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发现钱钟书先生的语言特别风趣幽默。

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说教的学者,而是像一个风趣的朋友,在和你谈笑风生间就把深刻的道理讲给你听。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

钱钟书《谈艺录》读后感引言《谈艺录》是中国著名学者、文化名人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该书以其独特而深入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理论和艺术创作进行了全面而深思熟虑的探讨。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艺术和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艺术的多维内涵在《谈艺录》中,钱钟书谈到艺术的多维内涵,即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面的艺术形式,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作者以丰富的例子说明了艺术如何通过形式、意义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和感受。

在这里,我对艺术的多维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艺术作品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和触觉的,在形式上表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

然而,艺术作品也可以反映出一段历史时代的背景和社会情境,通过艺术家的思考和创造,传达出对于人生、社会和人性等方面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艺术的审美观点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对于艺术的审美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认为艺术是一种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而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他指出艺术并不追求绝对的美,而是通过借鉴自然界和人性的美来构建自己的审美标准。

我对于艺术的审美观点也有了不同的认识。

艺术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的美,而是多种审美标准的结合。

艺术家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引导观众进入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不同的观众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但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艺术作品有了更多的意义和深度。

艺术的社会功能在《谈艺录》中,钱钟书还谈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即艺术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和影响。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既能够抒发情感,也能够传递价值观念和社会意义。

艺术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丰富多样,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开始意识到艺术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同时也能够反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艺术作品可以呈现出真实的生活,激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读钱钟书的《谈艺录》后感

读钱钟书的《谈艺录》后感

读完钱钟书的《谈艺录》,我深深地被这部古典诗话所吸引。

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通过深入探讨诗歌的本质、技巧和美学价值,展现了钱钟书卓越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见解。

首先,我非常欣赏钱钟书对于诗歌的深入分析和精妙解读。

他通过对历代诗歌作品的细致剖析,揭示了诗歌艺术的内在规律和独特魅力。

他对于诗歌的节奏、音韵、意象、语言等方面的探讨,都充满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其次,我非常喜欢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展现的开阔视野和深厚学养。

他不仅对古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对中西方的诗歌艺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展现了其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学术水平。

这种跨文化、跨时代的比较研究,使得《谈艺录》具有了更加深厚的学术价值。

最后,我认为《谈艺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探讨的诗歌理论,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关怀。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强调了诗歌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认为诗歌能够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这种人文关怀和对于人类文化的热爱,使得《谈艺录》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经典。

总的来说,读完《谈艺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和钱钟书的卓越才华。

这部古典诗话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美学价值,也让我更加珍视和欣赏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通过钱钟书的解读和阐述,我也更加认识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和交流,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比较研究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如果你对诗歌、文学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那么《谈艺录》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谈艺录-明人笔记

谈艺录-明人笔记

谈艺录-明人笔记展开全文(明)徐祯卿诗理宏渊,谈何容易。

究其妙用,可略而言。

〈卿云〉江水,开《雅》、《颂》之源;〈烝民〉、〈麦秀〉,建《国风》之始。

览其事迹,兴废如存,占彼民情,困舒在目。

则知诗者,所以宣元郁之思,光神妙之化者也。

先王协之于宫征,被之于簧弦,奏之于郊社,颂之于宗庙,歌之于燕会,讽之于房中。

盖以之可以格天地,感鬼神,畅风教,通世情。

此古诗之大约也。

汉祚鸿朗,文章作新,〈安世〉楚声,温纯厚雅,孝武乐府,壮丽宏奇。

缙绅先生,咸从附作。

虽规迹古风,各怀剞劂。

美哉歌咏,汉德雍扬,可为《雅》、《颂》之嗣也。

及夫兴怀触感,民各有情。

贤人逸士,呻S吟Y于下里,弃妻思妇,歌咏于中闺。

鼓吹奏乎军曲,童谣发于闾巷,亦十五《国风》之次也。

东京继轨,大演五言,而歌诗之声微矣。

至于含气布词,质而不釆,七情杂遣,并自悠圆。

或间有微疵,终难掩玉。

两京诗法,譬之伯仲埙箎,所以相成其音调也。

魏氏文学,独专其盛。

然国运风移,古朴易解。

曹、王数子,才气慷慨,不诡风人。

而特立之功,卒亦未至。

故时与之闇化矣。

呜呼!世代推移,理有必尔。

风斯偃矣,何足论才?故特标极界,以俟君子取焉。

夫任用无方,故情文异尚:譬如钱体为圆,钩形为曲,箸则尚直,屏则成方。

大匠之家,器饰杂出。

要其格度,不过总心机之妙应,假刀锯以成功耳。

至于众工小技,擅巧分门,亦自力限有涯,不可强也。

姑陈其目,第而为言。

郊庙之词庄以严,戎兵之词壮以肃,朝会之词大以雝,公燕之词乐而则。

夫其大义固如斯已。

深瑕重累,可得而言。

崇功盛德,易夸而乏雅;华疏彩绘,易淫而去质;干戈车革,易勇而亡警;灵节韶光,易采而成靡。

盖观于大者,神越而心游,中无植干,鲜不眩移,此宏词之极轨也。

若夫款款赠言,尽平生之笃好;执手送远,慰此恋恋之情。

勖励规箴,婉而不直;临丧挽死,痛旨深长。

杂怀因感以咏言,览古随方而结论。

行旅迢遥,苦辛各异;遨游晤赏,哀乐难常;孤孽怨思,达人齐物;忠臣幽愤,贫士郁伊。

此诗家之错变,而规格之纵横也。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极具分量的学术著作,它以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见解,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品评。

阅读这部著作,仿佛置身于一座琳琅满目的艺术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先生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寄托。

通过对历代诗人诗作的细致分析,他揭示了诗歌创作中意象运用、韵律节奏、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奥秘。

例如,在谈到李白的诗歌时,钱先生指出李白诗中的豪放飘逸并非单纯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巧妙的意象选择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空灵的艺术境界。

这种对诗歌艺术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到诗人创作的苦心和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书中对于诗歌批评的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

钱先生强调批评家要有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或一时的潮流来评判诗歌的优劣。

他指出,真正的诗歌批评应该建立在对诗歌艺术规律的尊重和对诗人创作背景的充分了解之上。

同时,他还对当时一些流行的批评方法和观点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让我认识到在文学批评中保持独立思考和客观态度的重要性。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还对文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历史和哲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例如,通过对杜甫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及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让我对文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也让我明白了文学研究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而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考量。

此外,《谈艺录》中关于艺术风格和审美标准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钱先生认为艺术风格是艺术家个性和时代精神的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这本书,就像一个装满了珍宝的神秘宝箱,每次打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说起我与这本书的相遇,那还真是有点意思。

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懒洋洋地洒在书架上,我正百无聊赖地在书房里晃悠,目光随意地扫过一排排书籍。

就在这时,《谈艺录》那古朴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了我。

我好奇地将它抽出来,心想: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翻开书页,一股陈旧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起初,书中那些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论述让我有些头疼,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艺术迷宫。

但我这人吧,就有股子倔劲儿,越是难懂的,越想弄个明白。

慢慢地,我沉浸其中,书中对于诗歌、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探讨,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艺术家在我面前挥毫泼墨、吟诗作对。

作者对于艺术的见解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比如说书中谈到诗歌,作者提到诗歌的意境营造就像是在画布上作画,要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的那些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让我仿佛看到了那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的景象。

还有关于绘画的部分,作者说一幅好的画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这让我想到了去美术馆看画展的经历。

那次,我站在一幅山水画前,久久凝视。

画面上是连绵的青山和流淌的溪水,起初我只是觉得好看,但当我仔细去感受,我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鸟鸣,能感受到溪水的清凉。

那一刻,我明白了作者所说的画家情感的传递。

再说书法,作者认为书法的美在于笔势的流畅和力度的把握。

这让我想起了爷爷写书法的样子。

爷爷总是在午后,在那张旧旧的书桌上铺上宣纸,然后认真地磨墨。

他提笔的瞬间,神情专注而庄重。

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在诉说着他的心声。

我在一旁看着,觉得那不仅仅是写字,更像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作者对于艺术的批评也是毫不留情。

钱 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 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钱锺书《谈艺录》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

爱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厚学养和独到见解,恨的是自己读得磕磕绊绊,时常感觉脑子不够用。

说起读这本书的经历,那真是一把辛酸泪。

起初,我是被它的名声吸引,心想:这么大名鼎鼎的著作,读了肯定能让我“功力大增”。

可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

书中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不停地在我眼前跳跃,可我就是抓不住它们的意思。

有时候,为了读懂一句话,我得反复琢磨好几遍,甚至还要去查阅各种资料。

有一次,我为了弄明白钱先生提到的一个典故,愣是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一个下午,结果还是一知半解。

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突然看到了一丝光亮。

钱先生的文字虽然晦涩,但一旦读懂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比如他在谈论诗歌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地分析词句,更是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创作的动机和情感。

他说:“诗者,艺之取资于文字者也。

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为比为兴。

” 这句话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一下子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书中,钱先生还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比较和点评。

他的视野之开阔,让我惊叹不已。

他可以从唐朝的诗歌一下子跳到欧洲的小说,又从宋朝的词谈到古希腊的悲剧,而且每一次的跨越都能找到其中的共通之处和独特价值。

我记得有一处,他把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沉郁进行对比,说李白是“天马行空,自由不羁”,杜甫则是“脚踏实地,忧国忧民”。

这样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两位大诗人就站在我的面前,各自展现着自己的风采。

还有他对诗歌意境的解读,更是让我陶醉其中。

他说:“诗境不必在景,而在情,在理,在意。

” 这让我明白了,好的诗歌不仅仅是描绘美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读《谈艺录》的过程,就像是一场艰苦的登山之旅。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范本模板)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范本模板)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11文秘2班叶萌其实,说起钱钟书先生,很多人都是第一时间会想起《围城》,但是对其另一部作品《谈艺录》知之甚少。

最近在老师的督促之下无意之间接触了本书,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读此书的体会.谈艺录》是一部钱钟书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读书心得。

全书分91章,重点对唐宋至明清名家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补注,对一些文学流派也作了深刻的点评,其中涉及的大家有30余人之多.这本书现在我还没有全部的读完,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钱老此书的序言部分。

钱钟书在序言中说:“始属稿湘西,甫就其半.养疴返沪,行箧以随。

人事丛脞,未遑附益。

既而海水群飞,淞滨鱼烂.予侍亲率眷,兵罅偷生。

”他又在“引语"中写道:“昔人论文说诗之作,多冠以斋室之美名,以誌撰述之得地。

赏奇乐志,两美能并。

余身丁劫乱,赋命不辰。

国破堪依,家亡靡讬。

迷方著处,赁屋以居。

”“立锥之地,盖头之茅,皆非吾有。

”就是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年月,作者以其认真执着的精神,从事了文学的探究和拷问,这给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大的震撼呀!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思。

现在的是计算机信息化的大时代,在信息资源极为丰富的网络上几乎没有找不到的资料,也因此当代的学生甚至到部分老师查找资料以致备课都是在网上轻松完成。

网络的快捷和信息传递的发达似乎使得对于学术刨根究底地躬历亲为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件吃力而又不一定讨好的蠢事,但是我想说,这是不对的.确实,网络带来了极大的信息量,但是这众多的信息资源其中也有废品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如果不经考证而一味的照搬来用的话,必定会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引起不可估量的后果,这也是对前辈学术研究者的亵渎。

而我们回头再看此书中,可以见到钱钟书先生对学术的认真程度真可以用细致,《谈艺录》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多次补助和修订,来直窥作者对文学的态度和近于严苛的责任心。

在第二章之中,整整用了60页对天社,青神疏通解释的《山谷内外集》所存在的瑕疵逐一质疑。

在以后的章节中,钱老先生也遵循了这种认真的精神,将严肃的探究精神坚持到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其实,说起钱钟书先生,很多人都是第一时间会想起《围城》,但是对其另一部作品《谈艺录》知之甚少。

最近在老师的督促之下无意之间接触了本书,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读此书的体会。

《谈艺录》是一部钱钟书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读书心得。

全书分91章,重点对唐宋至明清名家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补注,对一些文学流派也作了深刻的点评,其中涉及的大家有30余人之多。

这本书现在我还没有全部的读完,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钱老此书的序言部分。

钱钟书在序言中说:“始属稿湘西,甫就其半。

养疴返沪,行箧以随。

人事丛脞,未遑附益。

既而海水群飞,淞滨鱼烂。

予侍亲率眷,兵罅偷生。

”他又在“引语”中写道:“昔人论文说诗之作,多冠以斋室之美名,以志撰述之得地。

赏奇乐志,两美能并。

余身丁劫乱,赋命不辰。

国破堪依,家亡靡讬。

迷方著处,赁屋以居。

”“立锥之地,盖头之茅,皆非吾有。

”就是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年月,作者以其认真执着的精神,从事了文学的探究和拷问,这给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大的震撼呀!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思。

现在的是计算机信息化的大时代,在信息资源极为丰富的网络上几乎没有找不到的资料,也因此当代的学生甚至到部分老师查找资料以致备课都是在网上轻松完成。

网络的快
捷和信息传递的发达似乎使得对于学术刨根究底地躬历亲为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件吃力而又不一定讨好的蠢事,但是我想说,这是不对的。

确实,网络带来了极大的信息量,但是这众多的信息资源其中也有废品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如果不经考证而一味的照搬来用的话,必定会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引起不可估量的后果,这也是对前辈学术研究者的亵渎。

而我们回头再看此书中,可以见到钱钟书先生对学术的认真程度真可以用细致,《谈艺录》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多次补助和修订,来直窥作者对文学的态度和近于严苛的责任心。

在第二章之中,整整用了60页对天社,青神疏通解释的《山谷内外集》所存在的瑕疵逐一质疑。

在以后的章节中,钱老先生也遵循了这种认真的精神,将严肃的探究精神坚持到底。

在探究的过程中,他对一些既定事实并没有盲目的认可,遇到怀疑之处,他会举出诸多例证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并且对错误的予以修正。

有时候旁征的例证,诗人和作品竟达到了几百例之多。

这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今天的“网上查询”,仅仅是靠作者的记忆,便能逐句逐条信手拈来,可见他对典籍已深得精髓,从而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学养和严谨的学术精神。

回望当下,除了对于物质享受是认真的,世人还有多少能在生活飘零,赋命不辰中,会如此认真地读书呢?就拿现在的文学来说,作者推出的都是能适合大众时尚口味作品,
读者也都是寻求快餐式的流行文学,对文学的较真劲似乎已杳无踪迹了。

这不得不说是我打信息时代的一种悲哀。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阅读到钱先生的《谈艺录》,哪怕只是语言部分,能被那样的精神所感染到,就无疑是给如今日渐消失的严谨的学术态度打上一记强心针了。

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不像《随园诗话》有假书传诗之嫌,亦有借人抬己之疑。

钱先生对随园颇有微词,常有发难之语。

如果单就趣味性而言,我以为《谈艺录》不及《随园诗话》,不搞专门研究者不一定要看。

《谈艺录》的特点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中补遗、补订、补正篇幅超过原文,释道儒墨阴阳家,英德法意希腊文,信手拈来,其才情博学记忆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资料的丰富罗列,为后人作某项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索引;但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有时是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的。

(他自己在《管锥编》里说:贾谊《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多举犹“一个孤僧独自行”“关门闭户掩柴扉”一样可笑了。

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如大诗人
陆游,简直被他追得无地自容。

钱先生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但钱先生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可能是眼高手低吧。

“文贵曲,诗宜淡”,钱先生引古人言证之。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

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

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

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

第一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天才,但花喻女人已流为俗套;好诗被学被尊为xx体,便不怎么新鲜了。

关于剽窃,须严格区分“改”与“袭”:以为原句不佳,故改;以为原句甚佳,故袭。

改则非胜原作不可,袭则常视原作不如。

司空徒《诗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是一个字不写。

“不著”者,不多著,不更著也;“著”有注解的意思。

好像山水画,无笔墨处与点染处互相烘托,并不是无字天书或圆光之白纸。

关于诗与文的比喻,转引《围炉诗话》说明,非常形象。

意喻之米,文如饭,诗如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饭使人饱,酒令人醉。

作诗须以不类为类乃佳;看了上句,使人想不出下句,方见变化不测。

“珠圆花上露,玉碎草头霜”,虽工不绝。

这样说来,必“西班牙”对“东坡肉”,“三星白兰地”对“五月黄梅天”才妙。

一笑。

韩愈同柳宗元的差别好像建房子,“子厚先量自家四至所到,不敢略侵别人田地。

退之则惟意之所指,横斜曲直,只要自家屋子饱满,不问田地四至,或在我与别人”。

苏轼与黄庭坚的不同“犹丈夫女子之接客”,“丈夫见宾客,信步出将去;如女子,则非涂泽不可”。

苏东坡如名家女,大脚步便出;黄山谷缩头拗颈,欲出不出,有许多作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