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级三维系统集成技术
三维集成工艺技术
三维集成工艺技术三维集成技术是当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它将传统的二维集成技术推向了更高一层的发展。
三维集成技术是指将多个芯片堆叠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技术,通过垂直堆叠和水平互联实现多层级的芯片集成。
与传统的二维集成技术相比,三维集成技术具有更高的集成度,更小的尺寸和更低的功耗。
它通过堆叠多个芯片,使得芯片之间的互联变得更加紧密,进而提高了电路的性能和信号传输的速度。
三维集成技术有几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通过通过硅互联技术实现。
在硅互联技术中,多个芯片通过微弧焊接或者导线粘贴的方式堆叠在一起,从而实现电路的三维集成。
在硅互联技术中,还可以通过通过通过硅突插技术实现。
这种技术将多个芯片的引脚延伸到芯片的侧面,通过硅突插连接实现芯片之间信号的传输。
另一种常见的实现方式是通过晶片层叠技术实现。
在晶片层叠技术中,通过在芯片的上下表面涂覆绝缘材料,然后通过垂直连接技术将多个芯片堆叠在一起。
这种技术能够在保持芯片性能的同时,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小的尺寸。
三维集成技术在电子信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大大提高芯片的性能和功能,满足了一些高性能计算和通信设备对于高集成度和低功耗的需求。
其次,它可以缩小设备体积,降低制造成本。
最后,它还可以提高可靠性,减少电路故障的发生。
然而,三维集成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三维集成技术需要解决芯片之间的散热问题,因为堆叠后芯片之间的热量难以散发。
其次,三维集成技术需要解决信号干扰的问题,因为堆叠后芯片之间的信号互相影响。
最后,三维集成技术需要解决封装和测试的问题,因为堆叠后芯片的封装和测试都比传统的二维集成技术更加困难。
总结起来,三维集成技术是电子信息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通过将多个芯片堆叠在一起,实现了更高的集成度、更小的尺寸和更低的功耗。
三维集成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三维集成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维集成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吴际;谢冬青【摘要】The definition of 3D technologies is given in this paper. A clear classification of variety 3D technologies is pro-posed,in which there are 3D packaging,3D wafer-level packaging,3D system-on-chip,3D stacked-integrated chip and 3D in-tegrated chip. Two technologies (3D system-on-chip and 3D stacked-integrated chip) with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their TSV technical roadmap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3D integrated circuit's some problems in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testing,heatdissipation,interconnection line and CAD tool are proposed and analyzed. Its research prospect is pointed out.%给出了三维技术的定义,并给众多的三维技术一个明确的分类,包括三维封装(3D-P)、三维晶圆级封装(3D-WLP)、三维片上系统(3D-SoC)、三维堆叠芯片(3D-SIC)、三维芯片(3D-IC)。
分析了比较有应用前景的两种技术,即三维片上系统和三维堆叠芯片和它们的TSV技术蓝图。
给出了三维集成电路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技术问题、测试问题、散热问题、互连线问题和CAD工具问题,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mems晶圆级封装
mems晶圆级封装mems晶圆级封装是一种先进的封装技术,用于封装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的晶圆级封装。
MEMS晶圆级封装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集成度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微机电传感器、微机电执行器和微机电系统等领域。
MEMS晶圆级封装的主要目的是将MEMS器件封装在晶圆级别上,以提高封装密度和可靠性。
传统的MEMS封装往往需要将MEMS 器件单独封装起来,然后再与电路板连接。
而MEMS晶圆级封装则将MEMS器件直接封装在晶圆上,可以在晶圆级别上进行测试、封装和组装,从而大大提高了封装效率和产品质量。
MEMS晶圆级封装的关键技术包括封装工艺、封装材料和封装结构。
封装工艺是指将MEMS器件与晶圆进行精密的对位、粘接和封装等工艺。
封装材料则需要具备良好的粘接性、密封性和耐腐蚀性,以保护MEMS器件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封装结构则需要根据MEMS器件的特点和应用需求设计,以实现最佳的性能和可靠性。
MEMS晶圆级封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MEMS晶圆级封装可以实现高集成度。
由于MEMS器件直接封装在晶圆上,可以实现多个MEMS器件在同一晶圆上的集成,从而大大提高了封装密度和系统集成度。
这对于一些对尺寸和重量要求较高的应用非常有利。
MEMS晶圆级封装可以提高封装效率。
由于MEMS器件在晶圆级别上进行封装,可以通过自动化的生产线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大大提高了封装效率和生产能力。
这对于工业化生产和大规模应用非常重要。
MEMS晶圆级封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由于MEMS器件在晶圆级别上进行测试、封装和组装,可以及时发现和修复封装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这对于一些对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应用非常关键。
MEMS晶圆级封装还可以降低成本。
由于MEMS晶圆级封装可以实现高集成度和高封装效率,可以大幅降低封装成本。
这对于一些对成本要求较高的应用非常有利。
电感器在物联网节点中的小型化与集成化设计考核试卷
B.减小线圈的面积
C.增加线圈的匝数
D.提高电感器的电感值
17.在电感器集成化设计中,以下哪种方法可以提高电感器的散热能力?()
A.使用高磁导率材料
B.增加线圈的匝数
C.减小线圈的面积
D.优化电感器的结构设计
18.以下哪种技术可以实现电感器在物联网节点中的三维集成?()
A.硅微加工技术
A.体积和重量
D.提高电感的温度稳定性
2.在物联网节点中,电感器集成化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A.降低成本
B.提高信号传输速度
C.增强电感器的散热能力
D.提高电感器的抗干扰能力
3.以下哪种电感器小型化技术对于物联网节点尤为适用?()
A.磁性材料替换
B.空心电感设计
C.三维集成技术
20.电感器小型化与集成化的未来发展可能包括以下哪些方向?()
A.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B.更高精度的制造工艺
C.高性能模拟电路的设计
D.跨学科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在物联网节点中,电感器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5.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提高电感器的自谐振频率?()
A.减小线圈尺寸
B.减少线圈匝数
C.使用低磁导率材料
D.增加线圈之间的距离
6.在电感器集成化设计中,以下哪些问题需要特别考虑?()
A.电磁兼容性
B.热管理
C.电感值的稳定性
D.尺寸与重量
7.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电感器的Q值?()
A.线圈的材料
B.线圈的形状
6.在电感器集成化设计中,为了降低互扰,可以采取的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三维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封装技术研究
三维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封装技术研究三维集成电路(3D-IC)是一种新型的集成电路技术,它可以将多个芯片以垂直方向堆叠在一起,从而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好的性能。
与传统的二维集成电路相比,三维集成电路具有更小的尺寸、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功耗。
在过去的几年中,三维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封装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三维集成电路的设计技术是实现其高性能和高集成度的关键。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芯片的布局、信号传输和散热等因素。
芯片的布局要尽可能紧凑,以减小信号传输的距离和功耗。
同时,还需要考虑散热问题,避免堆叠芯片之间的热耦合效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优化算法和设计方法,例如基于图论的布局算法、基于模型的散热优化方法等。
其次,三维集成电路的封装技术是实现其可靠性和可制造性的关键。
在封装过程中,需要将多个芯片堆叠在一起,并实现它们之间的电连接和热连接。
为了实现可靠的电连接,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封装技术,例如通过硅通孔实现的垂直互连技术、通过铜柱实现的直通互连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信号传输的延迟和功耗。
同时,为了实现可靠的热连接,研究人员还提出了多种散热技术,例如通过金属层实现的热传导技术、通过流体冷却实现的热传输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芯片的工作温度,提高其可靠性和性能。
最后,三维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封装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移动通信领域,三维集成电路可以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功耗,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和延长电池寿命。
在计算机领域,三维集成电路可以实现更高的处理能力和更小的尺寸,从而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和便携性。
在医疗领域,三维集成电路可以实现更高的信号处理能力和更小的医疗设备,从而提高医疗诊断和治疗的效果。
总之,三维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封装技术是实现其高性能和高集成度的关键。
通过优化芯片的布局、信号传输和散热等因素,可以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好的性能。
同时,通过优化封装技术,可以实现可靠的电连接和热连接。
两种先进的封装技术SOC和SOP
两种先进的封装技术SOC和SOP两种先进的封装技术SOC和SOP摘要:为了能够实现通过集成所获得的优点,像高性能、低价格、较小的接触面、电源管理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出现了针对晶圆级的系统级芯片(systemonachip简称SOC)和针对组件级的系统级组件(system on a pakage简称SOP)。
本文介绍宁SOC和SOP的益处、功能和优点。
关键词:封装技术;系统级芯片;系统级组件1 引言随着集成电路(IC)的发明,系统集成技术进一步加速了半导体的发展。
现如今在降低至最小0.13μm 特征尺寸上能够比以往一个芯片具有更多的功能,这样就能够满足存储芯片、多处理单元(multi processing units简称MPU)、图形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s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简称ASIC)以及其它器件的功能特性和能力的增加。
目前,在一个芯片或者说一个单元上,需要集成不同的功能,例如:MPU、图像处理、存储器(SRAM,闪存,DRAM)、逻辑推理器、DSP、信号混合器、射频(Radiofrequency简称RF)和外围功能。
为了能够实现通过集成所获得的优点,像高性能、低价格、较小的接触面、电源管理和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为此出现了针对晶圆级的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a chip简称SOC)和针对组件级的系统级组件(system on a package简称SOP)。
下文对此作简单介绍。
2 系统级芯片系统级芯片能够将各种功能集成在一个单一的芯片上面。
通常是将MPU、DSP、图像处理、存储和逻辑推理器集成在一个10×l0mm或者更大的管芯上面,通常具有多达500至2000个焊盘。
这些包括ASIC器件的系统可似满足网络服务器、电信转换站、多频率通讯和高端计算机的应用需要。
三维集成电路封装的TSV技术
三维集成电路封装的TSV技术1.引言三维集成电路(3D IC)和基于硅介质的2.5D集成电路具有低功耗、性能高、高功能集成度[1–4]等优点,被认为是克服摩尔定律局限性的重要电路。
为实现3D 和2.5D芯片集成,需要几个关键技术,如硅通孔(TSV)、晶片减薄处理以及晶圆/芯片粘接等。
TSV技术具有缩短互连路径和缩小封装尺寸的优点,因此被认为是3D集成的核心。
在3D和2.5D芯片集成过程中,TSV工艺可分为三种类型。
当TSV工艺在CMOS工艺进行之前完成时,工艺进程定义为“通孔优先(via first)”;当TSV工艺在CMOS工艺进行中完成时,CMOS中间工艺和后道工艺只能在TSV工艺完成后制作;当TSV在完成CMOS过程后进行时,工艺进程定义为“通孔收尾(via last)”,在已进行CMOS工艺后的衬底正面或背面进行TSV工艺。
选择TSV作为最终方案是在半导体行业最终应用要求。
TSV技术已被开发用于许多应用领域,如MEMS、移动电话、CMOS图像传感器(CIS)、生物应用程序设备和存储器等。
人们对TSV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由于制造成本相对较高,TSV在三维集成电路和先进封装应用中尚未普遍实现[5,6]。
本文将介绍当TSV制作直径较小、纵横比较高时,TSV的相关重要制造过程及相关失效模式。
此外,TSV制备有许多重要过程,包括深层反应离子蚀刻(DRIE)、介电层衬底、阻挡层和种晶层、填充、化学机械抛光(CMP)和Cu暴露过程,上述关键技术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2.TSV刻蚀技术TSV蚀刻是3D集成技术中的关键制造工艺,而广泛使用的Bosch工艺是深硅蚀刻的首选。
Bosch蚀刻工艺的高蚀刻速率为5~10 μm/min,对光刻胶的刻蚀选择性为50-100,甚至对于氧化层掩膜高达200。
该过程通过以下步骤执行:(1)利用六氟化硫作为等离子体刻蚀剂进行硅刻蚀;(2)与C4F8等离子体气体结合,生成质量良好的钝化膜,以防止下一刻蚀步骤中的横向效应;(3)利用六氟化硫作为等离子体刻蚀剂,对掩蔽层和Si进行进一步的离子轰击定向刻蚀,以形成一个较深的刻蚀深度。
实现先进晶圆级封装技术的五大要素
实现先进晶圆级封装技术的五大要素追溯芯片封装历史,将单个单元从整个晶圆中切割下来再进行后续封装测试的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半导体芯片制造的“规定范式”。
然而,随着芯片制造成本的飞速提升以及消费市场对于芯片性能的不断追求,人们开始意识到革新先进封装技术的必要性。
对传统封装方式的改革创新,促成了晶圆级封装技术(Wafer Level Package,WLP)的“应运而生”。
晶圆级封装技术可定义为:直接在晶圆上进行大部分或全部的封装、测试程序,然后再进行安装焊球并切割,产出一颗颗的IC 成品单元(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长电科技)晶圆级封装技术与打线型(Wire-Bond)和倒装型(Flip-Chip)封装技术相比,能省去打金属线、外延引脚(如QFP)、基板或引线框等工序,所以具备封装尺寸小、电气性能好的优势。
封装行业的领跑者们大多基于晶圆模式来批量生产先进晶圆级封装产品,不但可利用现有的晶圆级制造设备来完成主体封装制程的操作,而且让封装结构、芯片布局的设计并行成为现实,进而显著缩短了设计和生产周期,降低了整体项目成本。
先进晶圆级封装的主要优势包括:1.缩短设计和生产周期,降低整体项目成本;2.在晶圆级实现高密度I/O 互联,缩小线距;3.优化电、热特性,尤其适用于射频/微波、高速信号传输、超低功耗等应用;4.封装尺寸更小、用料更少,与轻薄、短小、价优的智能手机、可穿戴类产品达到完美契合;5.实现多功能整合,如系统级封装(System in Package,SiP)、集成无源件(Integrated Passive Devices,IPD)等。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与打线型封装技术不同,用晶圆级封装技术来实现腔内信号布线(Internal Signal Routing)有多个选项:晶圆级凸块(Wafer Bumping)技术、再分布层(Re-Distribution Layer)技术、硅介层(Silicon Interposer)技术、硅穿孔(Through Silicon Via)技术等。
三维封装技术提升芯片集成度研究
三维封装技术提升芯片集成度研究三维封装技术,作为半导体产业中的一项革命性创新,正逐步重塑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与应用模式。
随着摩尔定律逐渐逼近物理极限,传统的二维平面集成技术在提高芯片性能和降低成本方面的效能日益减弱。
三维封装技术,通过垂直堆叠芯片或在芯片间建立密集互连,打破了平面扩展的限制,实现了更高的集成密度、更短的信号传输路径及更强的计算能力,为持续提升芯片性能开辟了新的途径。
以下从六个方面深入探讨三维封装技术如何促进芯片集成度的飞跃。
一、三维封装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类型三维封装技术基于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硅通孔(Through-Silicon Vias, TSV)、微凸点互联(Micro Bumps)、芯片堆叠(Chip Stacking)及中介层(Interposer)技术等。
其中,TSV技术通过在硅片中直接钻孔并填充导电材料形成垂直通道,实现芯片间的直接电气连接,极大缩短了信号传输距离,降低了延迟和功耗。
微凸点互联则为芯片间提供了灵活的机械和电气连接点,而芯片堆叠允许不同功能的芯片直接堆叠,形成高度集成的系统级封装(System-in-Package, SiP)。
中介层技术则作为高性能芯片之间的桥梁,扩展了互连面积,提升了集成复杂度。
二、提升集成密度与计算能力三维封装技术最直观的优势在于显著提升芯片的集成密度。
通过垂直整合多个裸片,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封装更多的晶体管,进而增加单个封装体的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
这对于大数据处理、、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应对数据爆炸式增长带来的处理需求,同时减少系统尺寸,提升能效。
三、缩短信号传输路径与降低功耗传统的二维芯片设计中,信号需跨越长距离的印刷电路板(PCB)进行互连,这不仅增加了信号延迟,也导致了能量损失。
三维封装技术通过直接在芯片之间建立垂直连接,显著缩短了信号传输路径,降低了信号传输延迟,减少了能耗。
特别是在高速数据交换的应用中,这一优势尤为明显,可提高系统整体的响应速度和能源效率。
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解释说明
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集成技术,它通过在单个芯片上集成多个不同类型的功能模块和器件,实现了不同功能的组合和协同工作。
这项技术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被认为是未来集成电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集成电路技术主要采用二维平面布局,功能模块和器件之间的布局相对简单,难以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集成。
而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将多个功能模块和器件堆叠在同一个芯片中,利用垂直连接技术将它们相互连接,实现了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小的占地面积。
该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例如,在移动通信领域,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可以将通信模块、处理器模块和传感器模块等集成在一起,实现更快速、更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在人工智能领域,该技术可以将神经网络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等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实现高效的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
然而,虽然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堆叠多个功能模块和器件会引起散热和信号干扰等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此外,不同模块和器件的尺寸、功耗和工作环境等差异也可能导致工艺上的困难和制约。
总的来说,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是一个非常有前景和挑战的领域。
它将极大地推动集成电路的发展,为各种领域的应用带来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体积。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这项技术在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医疗设备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突破。
(文章内容仅为示例,具体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撰写)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1.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的定义:对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进行准确定义,包括其基本概念、特点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
2.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的原理:详细解析三维单芯片异构集成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硅互连、封装技术和片上电路设计等关键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式。
微电子三级封装的概念
1 前言电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制造和是发展的三大产业之柱。
这已是各级领导和业界的共识。
微电子封装不但直接影响着本身的电性能、机械性能、光性能和热性能,影响其可靠性和成本,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子整机系统的小型化、多功能化、可靠性和成本,微电子封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在国际和国内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本文试图综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型微电子封装技术,包括焊球阵列封装(BGA)、芯片尺寸封装(CSP)、圆片级封装(WLP)、三维封装(3D)和系统封装(SIP)等项技术。
介绍它们的发展状况和技术特点。
同时,叙述了微电子三级封装的概念。
并对发展我国新型微电子封装技术提出了一些思索和建议。
本文试图综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新型微电子封装技术,包括焊球阵列封装(BGA)、芯片尺寸封装(CSP)、圆片级封装(WLP)、三维封装(3D)和系统封装(SIP)等项技术。
介绍它们的发展状况和技术特点。
同时,叙述了微电子三级封装的概念。
并对发展我国新型微电子封装技术提出了一些思索和建议。
2 微电子三级封装微电子封装,首先我们要叙述一下三级封装的概念。
一般说来,微电子封装分为三级。
所谓一级封装就是在半导体圆片裂片以后,将一个或多个集成用适宜的封装形式封装起来,并使芯片的焊区与封装的外引脚用引线键合(WB)、载带自动键合(TAB)和倒装芯片键合(FCB)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有实用功能的或组件。
一级封装包括单芯片组件(SCM)和多芯片组件(MCM)两大类。
三级封装就是将二级封装的产品通过选层、互连插座或柔性与母板连结起来,形成三维立体封装,构成完整的整机系统,这一级封装应包括、迭层组装和柔性电路板等相关材料、设计和组装技术。
这一级也称系统级封装。
所谓微电子封装是个整体的概念,包括了从一极封装到三极封装的全部技术内容。
我们应该把现有的认识纳入国际微电子封装的轨道,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微电子封装界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也有利于我国微电子封装自身的发展。
3D封装
芯片叠层和封装叠层相比较, 主要的区别是
图 3 BGA、 CSP中的芯片叠 层实例
44
集成电路通讯
在基板上实现 MCM /MCP技术。
第 23 卷第 4 期
芯片叠层带来了如何保证芯片合格的问题, 而封 装叠层的优点是所使用的芯片是事先经过测试合 格的。此外 , 还有一个区别是合格的叠层封装可 以接受多家供应商 , 而不需要花费很多新的开发 时间和成本。目前的 BGA 和 CSP 的快速发展有 力地推动了 3D 封装的发展。 4 . 2 MCP 根据数个高科技市场的预测 , M CP 具有高增 长的潜力 , 该种封装体性能优越、 占用空间小, 将 成为下一代无线应用的有效解决方案 , 在移动电 话领域和各种笔记本电脑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最新的移动电话 , 在同一封装体里集成不同供应 商的存储器件已是非常普遍, 尤其是日本 , 特别善
4 芯片叠层的 3D 封装
芯片叠层的 3D 封装是利用经过研磨减薄的 芯片, 按金字塔形叠层, 即以芯片上芯片 ( ch ip on ch ip : COC ) 的 形式 , 构成 3D 封 装 , 芯 片 类型 有 SRAM、 快闪存储器等。
第 23 卷第 4 期
集成电路通讯
43
别是其下部的芯片不受损坏。
1 引
言
式 , 而应该采用具有系统集成功能的三维封装形 式。 下面就通过介绍 3D 封装的种类及各种 3D 封装的形式和应用, 阐述 3D 封装将是未来高密 度封装发展的重点。
近年来 , 以便携通信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 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 首先表现在高速互联网的 快速普及, 所有电子设备都通过数字化、 网络化联 系在一起。家用电器设备和办公室设备通过便携 设备 (如手机、 数码相机等 ) 联系在一起 ; 其次是 以手机为代表的便携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 性能越来越强。前两年还只有通信功能的手机, 现在已成为集通信、 摄像、 照相、 传输文字信息和 图象信息于一身的现代综合型电子设备; 再次 , 随 着逻辑电路的高速化 , 通信电路的高频化 , 采用传 统的封装技术, 无论从信号质量还是从降低噪声 方面, 都 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 需要开发短布 线、 短连接的封装方式。 目前, 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规模的特征尺寸 已达到 0. 13 m, 伴随着芯片集成度的提高、 特征 尺寸的减小、I/O 端子数 的增加 , 片式 元件 的尺 寸 , 封装基板的线宽 /间距、 互联孔直径都在迅速 减小。从 2002 年起, 长度 /宽 度为 0 . 4 mm 0 . 2 mm 的片式元件 , 线宽 /间 距为 50 m /50 m、 互联孔直 径为 100 m 的封装基板批量产品已经问 世。对 于这些微小的片式元件和 更高精细度的 封装基 板 , 无论从制造还是从操作、 使用角度 , 遇到的困 难越来越大。因此, 无论从半导体芯片封装角度, 还是从封装基板角度, 都需要改变传统的封装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圆级三维系统集成技术三维集成系统正在快速增长,它涉及众多不同技术新兴领域,目前已出现诸多大有希望应用于三维集成的新技术。
本文将对其中的一项技术进行系统介绍。
为了实现三维结构的体积最小化和具有优良电性能的高密度互连,我们将采用穿硅通孔(TSV)用于晶圆级堆叠器件的互连。
该技术基本工艺为高密度钨填充穿硅通孔,通孔尺寸从1μm到3μm。
用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淀积(MOCVD)淀积一层TiN薄膜作为籽晶层,随后同样也采用CVD工艺淀积而成的钨膜的扩散势垒层即可实现具有大纵宽比(HAR)ICV的金属填充。
堆叠器件的未来应用还需要铜填充TSV以优化电学性能。
所谓的ICV-SLID技术可用于制作三维器件的堆叠。
这项工艺非常适合应用于产品的低成本高效率生产,包括高性能应用,如三维微处理器和高度小型化的多功能系统,传感器之间的节点、存储器数据处理与传输(eGrains TM, eCubes TM)等。
推动三维系统集成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总体上看,加速三维集成技术应用于微电子系统生产的重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外形体积:缩小系统体积、降低系统重量并减少引脚数量的需求,•性能:提高集成密度,缩短互连长度,从而提高传输速度并降低功耗,•大批量低成本生产:降低工艺成本,如混合技术等,•新应用:如超小无线传感器系统等。
与系统芯片(SoC)相比,这种新方法是一种能将不同优化生产技术高效融合在一起的三维系统集成技术。
此外,三维集成方法还可能用于解决由信号传播延迟导致的“布线危机”,不管是板级的还是芯片级的,其原因是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最短的互连长度,而且还省去了受速度限制的芯片之间及芯片内部互连。
低成本制作潜力也是影响三维集成技术未来应用的主要因素。
当前,系统芯片的制作主要依靠单片集成来嵌入多种工艺。
但这种方法有很多缺陷,如复杂性达到最高程度时会使分片工艺非常困难,从而导致总系统“制作成本爆炸性”提高。
与之相比,采用适当的三维集成技术可以将MEMS和CMOS等不同的最佳基础工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产品合格率和小型化程度,发挥该技术低成本制作的潜力。
与单片集成SoC相比,采用最佳三维集成技术制作的器件堆叠(如控制器层和存储器层等)会使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此外,采用该技术还有望实现新型多功能微电子系统,如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超小型传感器节点等(图1)。
目前采用三维集成技术已显得十分必要,其原因是三维集成技术具有下列诸多的相关优点:可显著减小系统体积、降低功耗、提高可靠性、缩减制作成本,完全可满足大批量生产的市场要求等。
三维集成概念目前有多种不同的先进系统集成方法,主要包括:•封装上的封装堆叠技术,• PCB(引线键合和倒装芯片)上的芯片堆叠,具有嵌入式器件的堆叠式柔性功能层,•有或无嵌入式电子器件的高级印制电路板(PCB)(图4)堆叠,•晶圆级芯片集成,•基于穿硅通孔(TSV)的垂直系统集成(VSI)。
三维集成封装的一般优势包括:采用不同的技术(如CMOS、MEMS、SiGe、GaAs等)实现器件集成,即“混合集成”,通常采用较短的垂直互连取代很长的二维互连,从而降低了系统寄生效应和功耗。
因此,三维系统集成技术在性能、功能和形状因素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用于三维集成的先进晶圆级技术晶圆级封装技术已在许多产品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正在开发晶圆级封装的不同工艺技术,以满足在提高性能和增加功能的同时还能达到减小系统体积,降低系统功耗和制作成本的要求。
要实现预期的晶圆级封装开发目标需要完成下列几项主要任务:•采用薄膜聚合物淀积技术达到嵌入器件和无源元件的目的•晶圆级组装-从芯片至晶圆,包括硅(存储器,μp)、MEMS、Ⅲ-V族化合物(InP、GaAs)和SiGe器件等•综合屏蔽(射频和功率)•功能层集成(执行器、传感器、天线等)•能量存储器与转换器的集成•穿硅通孔(TSV)的形成与金属化、晶圆减薄与调整粘接技术•光学芯片-芯片互连无源元件(电阻、电容和电感等)的集成就是一个实例。
与采用CMOS工艺将这些器件集成起来的方法相比,三维集成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方法,它可以取代表面贴装元件(SMD)的方法。
通过利用“再分布技术”可将无源元件有效地集成在芯片表面。
图2为采用薄膜工艺和金属(铜)聚合物-金属(铜)结构来实现滤波器集成的实例。
未来,各种不同的三维集成概念都将在晶圆级得以实现。
在“晶圆级薄型芯片集成(TCI)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要在聚合物介质层中嵌入减薄型芯片(其厚度小于20μm)来实现互连,其聚合物介质层上需要制作具有改良性能的多层薄膜布线或晶圆级再分布层(RDL)。
可将具有或没有穿硅通孔(TSV)的硅插入介质用作载体,将薄芯片以面朝上的方式嵌入到聚合物层中。
可以看出,载体的顶部还具有面朝下贴装器件的潜力(图3)。
采用功能性插入介质叠层(图4)的方法可以实现极其复杂的超小型化电子系统,如传感器节点和“eGrains”等,其互连长度可以显著缩短,同时还可实现较高的小型化。
采用这种方法可体现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无源元件与有源芯片之间的距离可以非常近,所产生的寄生效应还可降至最低限度。
而且同时还能进行大批量低成本制作。
垂直系统集成垂直系统集成(VSI)的实现可以采用标准的硅晶圆工艺(主要是生产线的后道工艺)对带有可以自由定位穿硅通孔的堆叠型减薄器件衬底(Si)进行粘接和高密度垂直片内布线(图5)。
采用VSI-TSV方法可以将互连线缩至最短,而且还可实现最充分的z轴连接。
目前业内已公认TSV技术具有多种潜在优势,主要包括:A)连接长度可以做得很短,只相当于芯片的厚度,因此在对功能部件单元进行堆叠处理时就可以用垂直堆叠的方法取代水平堆叠,充分发挥这种技术所具有的潜力,显著降低部件单元之间的平均互连长度。
B)可以实现高密度、大纵宽比连接,从而完全可以在硅片内部插入极其复杂的多芯片系统,其实际封装密度要比目前采用的高级PCB-MCM好许多倍。
C)可以将平面外的逻辑功能部件拉得更为接近以避免RC长延迟和面内互连等问题。
利用穿硅通孔互连实现三维集成结构需要采用的主要工艺技术包括:•制作具有大纵宽比(高于10)的通孔,•淀积隔离层、阻挡层和籽晶层,•通孔金属填充与线条的再分布(RDL),•晶圆减薄处理,•薄晶圆控制与转移工艺,•晶圆/芯片对准与调整粘接。
对封装工业而言,这类三维集成技术大多是新兴技术,因此就需要一种FE/BE基础结构。
这也是三维IC结构当前仍处在研发阶段的主要原因,即使是最大的IC制造公司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但这些三维集成技术都已被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目前,TSV互连面对的许多技术问题和挑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还需在许多技术中做出选择,这些技术包括:•工艺集成:先制作通孔或最后制作通孔,•通孔填充:材料(如多晶硅、铜、钨、导电聚合物等)和技术(如电镀、CVD聚合物涂覆等),•晶圆级组装:芯片-芯片、芯片-晶圆或晶圆-晶圆,•粘接:焊接、直接铜-铜胶粘、直接熔化等。
ICV-SLID技术所谓的“芯片内部通孔(ICV)-SLID概念”是一种非常实用化的芯片-晶圆堆叠方法。
首先要从完全工艺处理的晶圆开始。
在完成晶圆级测试、减薄和分片之后,即可将晶圆最上面的合格芯片与晶圆最下面的合格芯片对齐并粘接在一起。
在整个垂直系统集成工艺过程中,这只是芯片级的一步工艺。
随后的垂直金属化处理工艺也是晶圆级。
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完成额外的堆叠级工艺步骤。
ICV-SLID概念就是利用非常薄的焊点(如铜/锡)对芯片的上面和晶圆的下面进行金属键合,通过固体-液体互扩散(SLID)达到电互连和机械互连的目的。
ICV-SLID概念是一种非倒装概念。
被加上去的芯片的上面就是它堆叠到衬底上之后的上面。
在减薄工序之前要完成全部穿硅通孔工艺——形成通孔并对其进行金属化处理。
其优点在于之后只需将分离的合格芯片堆叠到底部的器件晶圆上,即完成了三维集成工艺流程的最后一步。
作为一个完整的模件概念,它可以形成多个器件堆叠。
图6为垂直集成电路断面结构原理图,它非常符合模件“反面-正面”的概念,而且还可据此推测出下一级芯片堆叠的情况。
ICV-SLID工艺流程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芯片内部通孔的形成。
通孔刻蚀、横向隔离与金属填充都是采用标准厚度在晶圆上完成的,因此芯片内部通孔制作工艺的合格率一般都很高。
用标准的金属化(铝或铜)工艺将芯片的内部通孔与器件的接触布线相连接,形成金属化芯片内部通孔的工艺流程为,首先在完成制作工艺并测试好的器件晶圆上用干法刻蚀(DRIE)工艺制备出典型直径为1-3μm的芯片内部通孔,对通孔进行钝化处理,然后制作多级介质层,随后完成深硅挖槽刻蚀。
实现横向通孔隔离需要采用高保角CVD淀积O3/TEOS-氧化物层,芯片内部通孔的金属化要采用MOCVD淀积钨金属层(MOCVD-TiN用作势垒层),金属插塞的形成需要对背面进行刻蚀处理。
钨填充芯片内部通孔与器件最上面金属层的横向电连接是采用标准的铝金属化工艺形成的。
完成上述这些工艺步骤之后,器件就可进行晶圆级测试和选择了。
在标准厚度的最上层晶圆上完成的最后一步工序就是全掩膜铜电镀。
然后将最上层的晶圆暂时粘接到处理晶圆上,再用高精度研磨、湿法化学旋涂刻蚀和最终的化学机械平面化处理工艺对其进行高度均匀的减薄处理,直至从后面暴露出钨填充通孔。
为了淀积出用于电隔离的介质层并能与钨填充芯片内部通孔相连,还采用了渗透抗蚀剂掩模的铜/锡电镀技术。
因而其表面完全由焊接金属材料覆盖,采用隔离沟槽在铜/锡层中形成电接触,其余的不用作电连接的区域即可用作未来堆叠机械平衡的模拟区。
最后还要采用铜作焊料金属系统的配料材料对最下面的晶圆进行穿透抗蚀剂掩膜电镀处理。
分片之后,将选出的合格芯片与正在处理的衬底进行匹配,使用高效率和高对准精度(10μm)的芯片-晶圆粘接设备将其置于最下面的晶圆上。
转移芯片的机械粘接和电接触都采用固体-液体互扩散(SLID)的粘接技术在一步工艺中实现。
在粘接工艺过程中,当温度达到300℃时开始施加压力,液体锡就会与铜产生互扩散,最终形成金属间化合物(IMC)Cu3Sn。
所形成的ε相为热动态稳定状态,其熔点在600℃以上。
采用适当的膜厚度,锡就会消耗掉,在几分钟内就会完全固化,两边的铜就留了下来。
图7为完成粘接并将处理衬底去除之后三维集成测试结构的FIB图。
利用铝布线将钨填充ICV 与最上面器件的金属化层互连,并使CuSn金属系统与最下面器件的金属化层互连。
大纵宽比ICV(直径为2-5μm)的无空隙金属化可采用钨或铜CVD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