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古诗配画
《 夜雨寄北-李商隐》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李商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背诵《夜雨寄北》这首诗,理解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2. 通过对诗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作业内容:1. 完成课后作业,背诵并理解《夜雨寄北》。
2. 写一篇赏析文章,内容包括对诗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字数不少于800字。
3.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并用简洁的语言写一篇短文分享。
三、作业要求:1. 确保准确理解诗中的含义,包括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并能够熟练背诵。
2. 赏析文章应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不得抄袭。
3. 查阅的资料要真实可靠,提升学术素养。
4. 提交作业的时间不得晚于作业活动结束时间。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完成情况:能否按时提交作业,能否准确理解和背诵《夜雨寄北》,能否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文章和背景资料收集。
2. 作业质量:文章内容是否真实可信,是否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是否符合学术规范。
3. 课堂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4. 反馈与指导:对于学生的作业,老师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作业反馈: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本次作业,按时提交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
对于未能按时提交作业或者作业质量不高的同学,老师会给予提醒和指导,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化水平。
在完成赏析文章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理解《夜雨寄北》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请同学们在提交作业时注明自己的姓名和学习小组,方便老师统计和评价。
老师会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并及时将反馈信息传达给学生,帮助大家更好地改进和学习。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完成本次作业后,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夜雨寄北古诗词赏析及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古诗词赏析及思乡之情夜雨寄北,是一首咏史抒怀的古诗,其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思乡之情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对夜雨寄北进行赏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诗歌赏析夜雨寄北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4首句,以古体诗的形式表达诗人内心深沉的思乡之情。
诗歌的第一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通过描绘夜雨涨秋池的景象,诗人将自己思乡之情隐晦地表达出来。
第二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脉连绵",诗人把巴山脉的高峻和连绵不绝形容为自己思乡的心情,希望与诗中的君共同剪烛点亮心中的思乡之情。
第三句是"若有人知郎骨肉,应怜屐齿寄微躯",诗人以郎字指代自己,苦苦思乡的辛酸与痛楚一览无余。
最后一句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诗人回忆起自己当初壮志未酬,远赴边疆戍守的曾经。
思乡之情夜雨寄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追忆着巴山脉的高峻壮丽、川蜀的雨水和自己曾经的豪情壮志。
诗中充满诗人对家乡温暖的怀念之情,与世长辞后的思乡之痛苦,通过对夜雨和巴山等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心灵的悲凉和彷徨。
此外,诗人还对自己壮志未酬的经历进行了回顾。
当年的他不仅有千里觅封侯的豪情,也有马蹄声震梁州的战斗激情。
但无论如何,他都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只能将寄托思乡之情的屐齿寄于微躯。
思乡之情是人们在离家漂泊时常常会经历的一种情感。
离别之时,我们往往会怀念起家乡的美好和亲人的温情。
正如王之涣在夜雨寄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充满了对故土、对亲人、对过往一切的思念与怀念,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沉情感。
总结夜雨寄北是一首展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的优美古诗。
通过描绘巴山夜雨和思乡壮志未酬的经历,诗人王之涣感人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彷徨和痛苦。
这首诗流畅优美的表达方式和真挚的情感,使其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离别之苦和思乡之情的力量。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配画
虚实相生
通过虚写和实写的结合, 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意 境,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 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
比喻和拟人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 法,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 动形象,增强读者的阅读 体验。
对比和夸张
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 突出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 和情感,加深读者的印象 。
双关和象征
运用双关和象征的表达技 巧,使诗歌具有多层次的 含义和解读空间,增强诗 歌的艺术魅力。
《山居秋暝》配画
通过清新自然的山水和淳朴的乡村生活场景,表 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登高》配画
以壮阔的山川为背景,刻画出诗人登高远眺的豪 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 望。
现代诗配画作品欣赏
《再别康桥》配画
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运用,表 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告别和对
诗歌的朗诵与演绎
语音语调
通过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表达 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
朗诵的艺术效果。
情感投入
在朗诵过程中,要深入理解诗歌的 情感内涵,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 诵之中,使朗诵更加感人肺腑。
肢体语言
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如面部表情、 手势等,辅助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 感,增强演绎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学生在诗配画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艺术元素来表现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表现能力。
通过诗配画的实践,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流派和艺术家的作品, 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认知范围。
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与感悟
学生在创作诗配画的过程中,需要对诗歌进行深入的 分析和思考,挖掘诗歌的内在含义和情感表达,从而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 诗配画|苏少版_6843
诗配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古诗与诗配画作品之间的联系;②、理解古诗《四时之风》,能用水墨画的形式画出其中一个季节。
2、方法与过程:①、在探究中,观察四季的特征,感受水墨诗配画作品的形式美;②、在尝试中,以单幅水墨画为古诗配画,体会水墨造型方法,体会诗的意境;③、在合作中,大胆创作,表现四季之美,分享相关的古诗词。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①、感受诗、画相通之美,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②、了解古诗的意境与水墨画的意境;③、合作创作四季水墨画,大胆朗诵诗文。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属于第三学段,有不少古诗词的积累,对水墨画的基础技法有一定的认识,对大自然的事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具备自主搜索资料、分析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
因此,通过《四时之风》诗配画导学案”的设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大自然四季景象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保留个性化的感知体验、审美判断。
对于水墨画工具的使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有所掌握,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灵活使用,部分学生还需要创设条件,让其进一步熟悉、运用。
本课将运用微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加以实现。
三、教学内容分析:中国自古以来诗画相通,为古诗配画,不仅是诗的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意的再创造。
诗配画结合中国画材料来表现,以水墨的韵味将其诗境发挥得更淋漓尽致,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关系,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课选取的这首古诗《四时之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日积月累”的学习内容。
《四时之风》为北宋杰出画家郭熙所作,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诗句的意思浅显易懂。
诗中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意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
本课例利用微视频、微课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立足于美术学科的同时,进行了跨学科的融合,为学生开拓一条创新的思路,使其综合运用语文学科以及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经典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经典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经典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我们怎么能剪掉西窗的蜡烛,谈论巴山的夜雨呢译文]:何时我们才能相依在西窗下共剪烛花,告诉你在巴山夜雨中我的凄凉和思念。
[摘自]李商隐的《夜雨北上》《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夜雨向北袭来李商隐你问是否有时间回来。
巴山夜里下雨,秋天的池子里又起了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笔记① 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名易山,名玉玺生、范南生。
来自淮州河内(现河南泌阳)。
唐代诗人。
这首诗被寄给了一位朋友(或许是他的妻子)。
当时诗人在巴蜀,他的朋友(或妻子)在长安,所以他说:“派往北方。
在一个下雨的夏夜,诗人独自享受凉爽。
他禁不住想起了他以前的好朋友。
他充满了感情。
① 小君:你指的是作者的妻子王。
一个是朋友。
②、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泛指巴蜀之地)③ 秋天的池塘:秋天的池塘。
④、何当:哪一天?⑤ 剪掉西窗的蜡烛:剪掉西窗下的蜡烛雄蕊。
切断:切断烛光使烛光更亮。
⑥、却话:从头谈起。
却:副词。
还,且。
表示轻微的转折。
翻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①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 如果蜡烛燃烧很长时间,就会产生烛光,也就是说,火焰会跳动。
蜡烛中心必须剪短,以保持蜡烛火焰不动。
【韵译】你问我返回的日期,但我还没有确定返回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你和我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聚,在西窗共享烛光;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欣赏: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唐宋名家七言绝句-《夜雨寄北》
唐宋名家七言绝句-《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夜雨寄北》的唐诗及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及注释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二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译文三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唐诗夜雨寄北注释赏析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及注释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三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译文二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赏析三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课 诗配画-市赛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古诗与诗配画作品之间的联系;②、理解古诗《四时之风》,能用水墨画的形式画出其中一个季节。
2、方法与过程:①、在探究中,观察四季的特征,感受水墨诗配画作品的形式美;②、在尝试中,以单幅水墨画为古诗配画,体会水墨造型方法,体会诗的意境;③、在合作中,大胆创作,表现四季之美,分享相关的古诗词。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①、感受诗、画相通之美,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②、了解古诗的意境与水墨画的意境;③、合作创作四季水墨画,大胆朗诵诗文。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属于第三学段,有不少古诗词的积累,对水墨画的基础技法有一定的认识,对大自然的事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具备自主搜索资料、分析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
因此,通过《四时之风》诗配画导学案”的设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大自然四季景象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保留个性化的感知体验、审美判断。
对于水墨画工具的使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有所掌握,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灵活使用,部分学生还需要创设条件,让其进一步熟悉、运用。
本课将运用微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加以实现。
三、教学内容分析:中国自古以来诗画相通,为古诗配画,不仅是诗的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意的再创造。
诗配画结合中国画材料来表现,以水墨的韵味将其诗境发挥得更淋漓尽致,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关系,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课选取的这首古诗《四时之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日积月累”的学习内容。
《四时之风》为北宋杰出画家郭熙所作,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诗句的意思浅显易懂。
诗中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意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
本课例利用微视频、微课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立足于美术学科的同时,进行了跨学科的融合,为学生开拓一条创新的思路,使其综合运用语文学科以及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解读诗词意境夜雨寄北
解读诗词意境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 解读诗词意境夜雨寄北,这是一首古代诗人在夜晚下雨后,寄情北方的作品。
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把雨夜的意境与情感交融在一起,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从意境、描写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对这首诗作进行解读。
首先,诗作通过夜晚下雨这一特殊的自然场景,营造出了幽静、寂寥的意境。
夜晚是人们情感最容易泛滥的时刻,而下雨更加加重了这种情感的浓烈。
雨夜的无声降临,静谧的环境让人感受到一种安详和思考的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北方,表达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其次,诗人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
首句“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以宏大的背景作为出发点,描绘出江河奔流,浪花翻滚的景象,暗合了诗人心中壮美的北方。
接着,“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句将浮华世事与无常命运相对照,表现出诗人对境遇的深切体悟。
此外,“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句铿锵有力的句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死的理解,展现出内心的高远情怀。
情感表达是这首诗作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描绘雨夜的静谧与思念,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北方。
北方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往往是无限遐想的象征。
对北方的思念,既是对亲友的思念,更是对遥远的故乡的思念。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思念之情,表达了浓烈的乡愁之情。
诗人的情感在衬托下更显深邃,读者也从中引发了对亲情、友情、故土的思考。
总之,“夜雨寄北”这首诗作通过描绘雨夜的意境与情感表达,传递出了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
通过细腻的描写方式及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营造出寂静幽远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情感与生活的共鸣。
这首诗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远方亲友永恒的思念。
诗和远方,总能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解读这首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他们对北方的向往。
雨夜的诗词意境让人陶醉其中,仿佛听到雨滴的声音和心灵的共鸣。
夜雨寄北,诗人的思念和幽怨在其中流淌,带给我们别样的感悟和思绪。
《夜雨寄北》诗词赏析
《夜雨寄北》诗词赏析《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语言特点和结构安排,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一、情感表达《夜雨寄北》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充满了思念与期盼。
诗人通过写给远方的亲人的回信,表达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无奈与“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孤寂相互呼应,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浓郁。
同时,诗人又借雨中涨满秋池的景象,暗示出内心的期盼与等待。
这种情感表达既深沉又细腻,使得整首诗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二、意象运用《夜雨寄北》中的意象运用独具特色。
诗人巧妙地运用“夜雨”、“秋池”、“巴山”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个充满秋意的意境。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凄凉,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未来的期盼与等待。
此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虚幻意象,更是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使诗歌意蕴深远。
三、语言特点李商隐的诗歌语言优美、精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夜雨寄北》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用词简练、质朴自然、节奏明快。
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押韵和对仗等手法,使得整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
四、结构安排《夜雨寄北》的结构安排非常严谨。
整首诗由四句组成,前三句写景叙事,后一句直抒胸臆,既体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又表达了期盼重逢的美好愿望。
诗中时空交错,现实与想象相互交织,使得诗歌结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同时,“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为整首诗的主题句,贯穿始终,使得整首诗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综上所述,《夜雨寄北》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语言特点和结构安排,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夜雨寄北-李商隐-(完美版)ppt - 副本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夜雨寄北
指诗人的妻子。 君问归期未有期,
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什么时候 才能。
何当共剪西窗烛,
剪烛,古代点油灯,为使灯明亮,需要剪去灯芯上的烛花。这里形容深夜秉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头谈起。
一、对 信
君问归期未有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君问归期无归期 君问归期恐无期 君问归期暂无期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知诗人: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 又号樊(fán)南生,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李商隐一生陷于党派之争,被人排挤, 浪迹天涯,所以羁(j ī)旅之思、怀乡 之情是他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 1、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画面+写法+感情)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 来诉说今天这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这两句用未来的重逢之乐反衬今夜的相
思之苦,语言朴素,情真意切,抒发了思念
亲人、渴望团聚的心情。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 容,说说你对这一成语的理解。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李商隐
Junwen
guiqi
weiyouqi , bashan yeyu
关于山水的古诗配画
关于山水的古诗配画01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缜《离思》之四02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夜酒》0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04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泛》05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06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溟》07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08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叶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君同。
——(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09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音便拟归。
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12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船风雨看潮生。
——(唐)苏禹钦《淮中晚泊犊头》13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唐)李贺《梦天》14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意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五代)李唐《七绝》15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课件
再 读 诗 词
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或2/2/3,或2/2/2/1,或2/2/1/2。 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 出延长音。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 以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再
知
人
论
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中国清末著名
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
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好
诗
共
方法小贴士
赏
1.阅读课本上关于四首诗的注释和解读,初步理解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部编版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汇报人:XXX
壹 本课目标 贰 初读诗词 叁 再读诗词 肆 诵读创作
本 课 目 标
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学习品味赏析诗歌。 3.背诵四首诗。
初
知 人 论 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积极主张抗金,却 备受排挤,年近七旬被斥罢归乡,虽远离朝堂,但报国 之志却从未消退。
知 人 论
《潼世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 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 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 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好
诗
同
方法小贴士
背
诵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件
主旨归纳
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 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 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 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 一片赤胆忠心。
重点赏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在语言上具有朴实明快、自然流畅 和通俗平易的特点。全诗绝不用冷僻字词,也少用典,对语 言文字的锤炼有时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如用“僵”来形容 “卧”、用“孤”来修饰“村”等都是非常准确、鲜明的, 可见,作者在语言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却叫人看不出斧凿 的痕迹。
这首诗反映着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 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 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重点赏析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 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 风采。
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 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 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 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 是完全合拍的。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 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 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诗词解读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叹冷清萧条。
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推开白云。排,推开, 有冲破的意思。
蓝天。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152021/8/15Sunday, August 1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152021/8/152021/8/158/15/2021 10:27:28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152021/8/152021/8/15Aug-2115-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152021/8/152021/8/15Sunday, August 15, 2021
集王羲之行书夜雨寄北作品
集王羲之行书夜雨寄北作品王羲之的行书在我国有着独特的字体风格,这种字体受到了许多人的学习与临摹。
现如今,夜雨寄北这首诗被人们集王羲之的行书字体创作成书法字体,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集王羲之行书夜雨寄北作品。
集王羲之行书夜雨寄北图片《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或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三册),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集王羲之行书夜雨寄北作品欣赏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夜雨寄北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对其说法不一。
《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
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寄北”。
“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夏之交,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
”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
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
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
雨水古诗配画!
雨水古诗1、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这是杜甫在成都居住的时候,春天刚好下了一场春雨,还是在夜晚。
整首诗把春雨拟人化,一个“潜”字透露出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夜里漆黑一片,只有江上的船只还有星星灯火。
想象第二天到来后,整个城中又是繁花似锦。
诗人既表达了对春夜里这场雨的喜爱,又抒发了对成都这种安逸生活的享受。
2、初春小雨——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这首诗是韩愈在任吏部侍郎时候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韩愈已经五十六岁了,但是他的心情却是很好,这是他这辈子当的最大的官了。
虽然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但是仕途到今天才能让他有点满意吧!恰逢春天到来,初降小雨,韩愈想邀请好友张籍一同春游,可是张籍却以年迈推辞,韩愈就写了这首诗,把春雨后的皇城写的美如画,以此来“引诱”他出来游玩。
整首诗由近及远,写了春雨滋润万物的品性,整个皇城都弥漫着早春的气息,远比那烟柳飘飞的晚春更有味道!3、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这是李商隐在巴蜀的时候,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诗,说是诗,其实就是一封情书,读起来让人觉得太美了!“你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我也不知道哪天才能返回。
此时此刻我所在的巴山之地夜晚的大雨已经涨满了秋天的河塘。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一边聊天一边剪着烛光,到时候我再来和你聊聊当年我在他乡的巴山雨夜里是多么的孤独寂寞,想念你啊!”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妻子弄弄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雨寄北古诗配画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雨寄北》全诗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夜雨寄北作者: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①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泌阳)人。
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
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得想念家中的妻子和与妻子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不是指大巴山,而是指缙云山。
③【却】再。
【翻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赏析】1、《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
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
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
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3、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
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
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
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
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
”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
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
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4、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
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