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不同风险点的识别方法

合集下载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及其防范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及其防范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及其防范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1、收款风险。

收款方负责收集款项,但是由于客户的支付滞后,合
同条款不履行或者客户突然停止支付,收款方可能会损失收款款项。

2、背书风险。

担保方在背书合同中承诺担保债权,如果债务人发生
违约,担保方必须为此承担责任,把责任转移到担保方身上。

3、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特点是受信者,而信用风险是受信
者支付能力不足而造成的,需要客户事先建立信用模型,对客户的可支付
能力进行评估,以减少信用风险。

4、汇款风险。

汇款方负责汇款,债权未能收回造成的损失,包括汇
款方尚未收回债权,以及中转和收款方因汇款未能及时到账造成的损失。

5、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投资者由于资产价格变动而蒙受损
失的风险,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金融市场的变动,投资者将蒙受损失。

二、供应链金融防范方法
1、完善客户信用管理。

建立信审制度,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客户的真实情况,以减少收款风险。

2、细化担保措施。

企业要逐步细化担保措施,以保护担保方的利益,因为担保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在担保风险上更要加强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及管控

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及管控

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及管控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微观金融活动,发展状态像一座天平,天平的两端是资产和资金,天平的梁是产业供应链信息,而支撑整个天平的底座就是风险管控。

——宋华供应链金融解决传统信贷的主要矛盾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上升到了整条供应链的高度。

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对于中小企业局限性很大,并不能满足其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因而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传统信贷业务的主要矛盾是银行偏向选择信用评级较高的大型企业为授信对象与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是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分销商等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最佳融资对象是银行,但从银行角度看,其更加倾向于向大型企业“伸出援手”,原因在于中小企业风险大并且难以控制。

中小企业因缺少主流金融机构的覆盖,只能转而寻找融资成本更高的民间借贷,使得经营发展的成本进一步提高。

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其意义并非在于消除了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风险,而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了更强更有效的管控,让中小企业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资金。

当下,无论从产业发展态势还是从各项政策来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都是大势所趋。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表示,供应链金融不是一种“纯金融”,它依托于真实交易背景,基于企业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流动资产进行融资,补充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反过来利用金融工具,强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全产业链的相互协作与协调。

现阶段,供应链金融已经发展到3.0阶段,服务平台的搭建颠覆了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形成多个主体参与、多种形式、多种属性、多种组合的供应链金融。

鉴于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数量上占比超过90%,若供应链金融能够得以合理利用,切实支持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定可以激发新一轮市场活力。

做好风控是供应链金融的关键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解决企业信用传递的问题,即供应链金融应当如何“迎难而上”有效破解企业信用逐级传导、确权的难题,使得核心企业信用价值可向外传递,让更多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也能够受惠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价值从而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务。

供应链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

供应链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

供应链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一、引言供应链安全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它涉及到从供应链的起点到终点的所有环节。

在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漏洞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源,因此对供应链安全进行风险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且有效的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和管理供应链安全风险。

二、威胁识别1. 供应商调查:首先,企业应对潜在的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背景调查,包括了解其金融状况、信誉度、安全保障措施等信息。

通过调查,可以初步排除一些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 供应链映射:通过对供应链的映射,企业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个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从原材料生产到产品交付的所有环节。

这有助于企业识别供应链中潜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点。

3. 漏洞分析:企业应持续进行供应链漏洞分析,识别供应链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如物理安全漏洞、信息安全漏洞及人员安全漏洞等。

通过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三、评估方法1. 概率—影响—关联(PIR)模型:这是一种常用的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首先,企业对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发生潜在风险的概率进行评估,然后评估这些风险事件发生后对业务的影响程度,最后评估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计算概率、影响和关联的综合得分,可以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2. 树状图法:这种方法将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和相关的风险因素构建成一个树状结构,在每个环节和风险因素上标注权重和得分。

然后,对各个环节和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最终得到整个供应链的风险评估结果。

3. 事件树法:该方法通过绘制供应链安全事件的可能性、结果和影响的树状图来评估风险。

企业可以识别不同的供应链安全事件,并分析它们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对供应链的影响。

该方法有助于企业确定关键风险事件,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应对策略1. 多级供应商管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对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清晰的合同和责任制,企业可以约束供应商履行其安全责任。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供应链金融是指在供应链中,通过金融手段对各环节进行融资、结算、投资等操作,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一种金融服务。

然而,供应链金融在为各参与方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评估,有助于提前发现潜在风险,为政策制定、风险防范和监管提供有力支持。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类型1. 信用风险:指因债务人违约、信用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债权人无法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融资方无法按约定偿还贷款,从而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

2. 市场风险:指因市场价格波动、供需变化等因素,导致金融产品价值下降的风险。

市场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主要体现在商品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金融资产价值受损。

3. 流动性风险:指在一定时间内,金融产品无法以合理价格转换为现金的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中,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融资方无法在关键时刻将金融资产变现,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经营活动。

4. 操作风险:指由于内部管理、人为错误、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金融业务受到影响的风险。

操作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可能导致资金损失。

5. 法律和合规风险:指因法律法规变化、合规要求未得到满足等原因,导致金融业务受到制裁或损失的风险。

法律和合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主要体现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遭受损失。

6. 国家风险:指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导致金融业务受到不利影响的风险。

国家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主要体现在跨国业务中,可能因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波动而受到影响。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方法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1. 定性评估:通过分析风险因素、风险来源、风险影响等方面,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主观判断。

定性评估方法包括专家访谈、案例分析、风险矩阵等。

2. 定量评估:通过收集大量数据,运用数理统计、财务分析等方法,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引言概述:供应链是一个由各种资源、信息和活动组成的复杂网络,涉及到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环节。

然而,供应链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如供应中断、质量问题和市场波动等。

因此,供应链风险识别成为了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供应链风险的识别方法。

一、供应中断风险的识别1.1 供应商可靠性评估:评估供应商的历史记录、财务状况和交货能力,以确定其可靠性。

1.2 多元化供应商:建立多个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以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从而降低供应中断的风险。

1.3 库存管理:合理控制库存水平,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库存,以应对突发的供应中断情况。

二、质量问题风险的识别2.1 供应商评估:评估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能力,选择具备高质量标准的供应商。

2.2 产品检验:建立严格的产品检验标准和流程,确保从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

2.3 监控反馈: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估机制,及时获取客户反馈和质量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三、市场波动风险的识别3.1 市场调研: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趋势和竞争情况,及时调整供应链策略。

3.2 预测需求:利用市场数据和趋势分析工具,预测产品需求的变化,以便调整生产和供应计划。

3.3 合理库存规划:根据市场需求的波动性,合理规划库存水平,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库存。

四、物流风险的识别4.1 运输方式选择:根据产品的特性和交货时间要求,选择适合的运输方式,避免物流延误和损坏。

4.2 供应链可见性:建立供应链信息系统,实时跟踪物流环节,及时发现和解决物流问题。

4.3 库存管理:合理安排物流和库存,避免因物流延误导致的库存积压或缺货。

五、金融风险的识别5.1 供应商财务评估:评估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确保供应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2 供应链融资: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供应链融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

5.3 风险分散:分散资金风险,避免过多依赖某一供应商或客户,以减少金融风险的影响。

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及防范分析

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及防范分析

【作者简介】赵周华(1977-),男,内蒙古包头人,教授,从事金融风险管理、人口与区域发展研究。

1引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和构成,但当前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可以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交易过程使融资介入,为链上相关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金融参与者的多元化可以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向供应链整体进行转移和分散,从而稀释金融风险容量,可以成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被认为是金融业务转型的主要着力点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供应链金融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始于对资金流的控制和优化。

Wright (1988)[1]首次提出了以应收账款为增信的供应链金融可以获得更多的银行授信,有能力对供应链进行整体风险把控的银行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

WilliamAtkinson (2008)[2]认为供应链金融将成为提高执行力和整体竞争力的下一个重大机遇,供应链的平衡则是其主要的风险关注点。

Randall 、Farris (2009)[3]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在资金流方面的合作,目的是降低平均成本,提升供应链收益。

Lamoureux 和Evans (2011)[4]则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优化的过程。

供应链金融风险理论源于金融业对贷款投放模式的改善需求与供应链本身风险的结合。

而就管理技术而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基本都来源于传统金融的风险管理与供应链的结合及升级、改进和细分。

鉴于我国经济形势和中小企业的现状,国内学者更注重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功能,各类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风险的模型识别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探讨。

熊熊(2009)等[5]提出了区别于传统单一授信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 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引申出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及防范分析———以R 小贷公司为样本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Financial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Taking R Small Loan Company as a Sample 赵周华,李福军,范晨楷(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ZHAO Zhou-hua,LI Fu-jun,FAN Chen-kai(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Baotou 014010,China)【摘要】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由来已久,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的有效突破口,其创新与应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风险分析与控制方法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风险分析与控制方法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风险分析与控制方法供应链金融是指通过金融工具和技术手段,为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提供融资和风险管理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供应链金融逐渐实现了数字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然而,数字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从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一、风险分析1.信息安全风险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核心是信息的流通和共享,而信息的泄露和篡改会对供应链金融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信息安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信息的保护和监控,采用加密技术和身份认证等手段,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依赖于各个环节的数据共享和交互,而信用风险是信息共享和交互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风险之一。

不同环节的企业可能存在信用不良、违约等问题,导致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增加。

因此,企业应加强对供应链各环节的信用评估和监控,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信用风险。

3.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方,操作风险是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中常见的风险之一。

操作不当、流程不畅等问题会导致供应链金融的延误和错误,从而增加企业的风险。

因此,企业应加强对供应链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优化流程和操作规范,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

二、风险控制方法1.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数字化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等环节。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措施,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和流程,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2.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是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基础和关键,企业应加强对信息的保护和管理。

采用安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等手段,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信息的监控和审计,及时发现和应对信息安全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

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

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供应链金融是指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日常经济交易,通过金融工具对其进行融资或融资手段的创新。

供应链金融模式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同时,也对供应链各方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识别和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识别1.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是基于业务往来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必然存在信用风险。

针对这种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经营机构应该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如加强各供应链环节的信用评估,建立合理的信贷额度控制,以及根据企业自身的信用情况制定不同的利率。

同时,也应该建立完善的逾期处理机制,便于在债权人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采取行动。

2.市场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收益主要来自于贸易环节的提供利率差,若市场波动剧烈,可能导致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即使交易往来的企业信用评估良好,仍有可能出现违约情况,因此,市场风险是最为重要的风险之一。

为此,应该加强对市场变化的预测和分析以及制定了相应的保险策略。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指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误操作、内部管理不善、贪污腐败、技术风险等。

因此,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应该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管理,建立严密的业务操作流程,并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监控。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控制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是整个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的核心,包括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既要注意宏观方面的风险识别,也要注意细节方面的控制策略,以早期识别风险、快速反应和控制风险为目标。

2.建立供应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供应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通过集中管理行业信息、数据资源来降低信息成本,同时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交流。

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各环节之间的信用度,提高供应链金融交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建立多元化的风险管控方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针对不同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应该采用多种风险管理方法,如信用担保、反担保、联合保险、供应链金融平台等,以降低风险,提高业务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供应链金融该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供应链金融该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供应链金融该如何做好风险管控?本文笔者将为大家讲述:供应链金融为什么会存在风险?常见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有什么?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应对供应链金融风险,做好风险管控?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环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

那末问题来了:一、供应链金融为什么会存在风险??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

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1. 授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基于供应链的供应链金融为融资业务带来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风险也就由传统的单一贸易环节向供应链上下游拓展,意味着供应链上下游的不确定性也为贸易融资带来了风险。

特殊是当供应链金融的覆盖范围达到“端到端”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就随之覆盖了整个供应链。

此时,风险再也不单纯来源于客户信用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等传统的风险来源,而是由贸易环节为出发点向供应链上下游扩散。

因此不仅是客户自身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应继续得到关注,对客户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的关系、商誉、信用度、财务报表真实性等都应当进行关注。

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

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2. 供应链上主要授信企业规模较小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

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

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者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

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1. 引言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对供应链中可能浮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或者避免潜在的风险对供应链运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供应链风险识别的重要性、常见的供应链风险类型以及识别和评估供应链风险的方法。

2. 供应链风险的重要性供应链是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之间的复杂网络,涉及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多个方面。

供应链风险可能来自于自然灾害、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供应商破产、质量问题等多个方面。

及时识别和评估供应链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业务运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匡助企业降低损失、提高效率和灵便性。

3. 常见的供应链风险类型(1)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飓风等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或者延迟。

(2)政治经济环境风险:如政策变化、贸易战、金融危机等可能导致供应链成本上升或者市场需求下降。

(3)供应商风险:如供应商破产、质量问题、交付延迟等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或者产品质量问题。

(4)物流风险:如运输事故、货物丢失、仓储设施损坏等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或者延迟。

(5)信息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可能导致供应链信息泄露或者系统瘫痪。

4. 供应链风险识别的方法(1)风险评估矩阵法:将供应链风险按照潜在影响和概率两个维度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

(2)供应链网络分析法:通过对供应链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关键节点进行分析,识别供应链中的脆弱环节和潜在风险。

(3)供应商评估方法: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包括财务状况、供应能力、质量管理等方面,以识别潜在的供应商风险。

(4)业务连续性计划(BCP):制定供应链业务连续性计划,包括备份供应商、备货策略、库存管理等,以应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5. 供应链风险识别的案例分析以某电子产品创造企业为例,该企业的供应链风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供应商风险和物流风险。

通过风险评估矩阵法,该企业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供应链金融业务是物流企业中的一项重要服务,它可以帮助客户获得更优惠的融资成本,同时也可以帮助物流企业实现更高的利润。

但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

本文将从客户信用风险、资产质量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分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一、客户信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是指客户无法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偿还贷款的风险。

这种风险的出现往往会导致物流企业的不良资产增加,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防范措施:1. 对客户信用评级进行严格评估。

物流企业要针对不同的客户,根据其经营状况、信用危险度、历史还款记录等因素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出不同的授信额度和融资利率。

2. 采用模式保理业务。

模式保理是指,物流企业通过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介入,将货款的回收和风险管理交给专业的保理公司来进行,减少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

3. 实行加强风控的措施,如提高杠杆率等。

根据客户的风险情况和融资需求来制定合理的杠杆率。

二、资产质量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是指货物质量不良或发生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货物损失的风险。

资产质量风险发生后,物流企业可能需要承担损失赔偿的责任。

1. 通过保险来规避资产质量风险。

物流企业可以购买货物运输保险或运输责任保险等来保障货物质量及运输的安全性。

2. 实行分期付款的方式。

物流企业可以采用分期收款的方式,及时收到货款,减少资产质量风险。

三、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因市场变化而导致的贷款损失风险。

市场风险与市场波动性和变化程度相关,市场波动性越大,市场风险越高。

1. 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合理调整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

2. 结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定期进行市场调研,提前预测市场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 市场风险分散。

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降低市场风险。

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的贷款比例,或者将贷款风险外包给第三方机构等方式来实现市场风险的分散。

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一、概述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对供应链中各环节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和降低风险对供应链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供应链风险识别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和数据支持。

二、目的供应链风险识别的目的是为了匡助企业全面了解供应链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通过风险识别,企业可以更好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方法和步骤1. 数据采集:采集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相关数据,包括供应商信息、物流信息、质量信息、金融信息等。

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数据系统、供应商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2. 风险评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

定量评估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如风险指数计算、概率分析等;定性评估可以使用专家判断、风险矩阵等方法。

3. 风险识别: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识别供应链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常见的供应链风险包括供应商倒闭、物流延误、质量问题、金融风险等。

4. 风险分析:对识别到的风险进行分析,包括风险的来源、影响程度、概率等方面的分析。

可以使用故障树分析、因果图等方法进行风险分析。

5. 风险应对: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应对风险,如备货策略、多元化供应商选择、物流优化、质量管理等。

6. 监控和改进:建立供应链风险监控机制,及时掌握供应链中的风险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以使用供应链事件管理系统、供应链协同平台等工具来进行监控和改进。

四、实际案例1. 案例一:某电子产品创造企业在供应链风险识别过程中发现,其主要供应商所在地发生了地震,导致供应链中断。

企业及时采取备货策略,通过寻觅替代供应商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避免了较大的损失。

2. 案例二:某汽车创造企业在供应链风险识别中发现,其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存在质量问题。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商业环境中,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高效的资金解决方案。

然而,与任何金融活动一样,供应链金融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风险。

了解和分析这些风险对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做出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

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可以大致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内部风险主要源于供应链内部的各个环节和参与主体,而外部风险则更多地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

内部风险方面,首先是信用风险。

这是供应链金融中最常见也最关键的风险之一。

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通常被视为关键,但上下游企业的信用同样不可忽视。

如果某个企业出现违约,可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动和稳定性。

例如,一家小型供应商由于经营不善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对整个供应链的信用评估降低,进而收紧信贷政策,影响其他企业的融资。

其次,操作风险也不容忽视。

这包括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的各种失误,如信息录入错误、文件审核不严格、资金划拨延迟等。

操作风险可能导致交易延误、成本增加,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例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如果金融机构对发票的真实性审核不严格,可能会陷入欺诈风险。

再者,供应链内部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点。

核心企业往往掌握着更多的关键信息,而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可能在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上相对较弱。

这种信息差距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效率和效果。

比如,核心企业隐瞒了市场需求的重大变化,导致供应商过度生产,从而陷入财务困境。

外部风险方面,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是首要因素。

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汇率波动等都可能对供应链金融产生冲击。

在经济不景气时,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销售额减少,还款能力受到影响,增加了违约风险。

汇率的大幅波动可能使参与国际贸易的供应链企业面临汇兑损失,进而影响其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

政策法规的变化也是一种外部风险。

供应链金融中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技巧

供应链金融中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技巧

供应链金融中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技巧在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风险管理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在供应链中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对供应链业务造成负面影响的潜在风险的过程。

有效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损失、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成本控制和加强风险抵御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首先,供应链金融中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技巧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

通过对供应链中各环节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和分析,包括市场风险、供应商风险、物流风险、财务风险等,从而为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提供依据。

企业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风险识别,如开展供应链风险评估、加强对供应商的调查和监管、建立供应链金融数据分析系统等方式,以有效发现潜在风险。

其次,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也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技巧之一。

企业可以制定风险评估标准和流程,利用专业工具和方法对供应链中的风险进行量化和评估,进而确定不同风险的优先级和影响程度,以便对风险进行优先处理。

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企业可以更好地发现和理解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并及时作出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

在供应链金融中,加强对供应链各环节的监控与管理也是关键的风险管理技巧。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供应链信息平台、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督、优化库存管理、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等手段,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保障供应链的稳定运作。

此外,建立稳健的风险防范措施也是供应链金融中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技巧之一。

企业可以采取多种风险防范措施,如建立供应链金融保险机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紧急应急预案等,以应对不同类型的供应链风险。

通过建立稳健的风险防范措施,企业可以在面对潜在风险时快速做出反应,并减少风险的影响程度,确保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

最后,加强合作伙伴管理也是供应链金融中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技巧之一。

企业应加强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管理和选择,与供应商、物流公司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供应链风险的挑战。

影响供应链金融风险中的3大供应链风险

影响供应链金融风险中的3大供应链风险

影响供应链金融风险中的3大供应链风险供应链金融作为供应链参与者之间依托金融资源实现商流、物流结合的一种创新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影响供应链运营因素的影响,并且对资量、融资周期和融资费率产生作用。

具体来讲,按照不同的来源和层次划分,影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因素可以分为供应链外生风险、供应链内生风险和供应链主体风险三大类。

1、供应链外生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外部经济、金融环境或产业条件的变化,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商流的协调顺畅受到影响从而产生的潜在风险。

市场利率、汇率变动导致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产业组织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以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具体讲,供应链外生风险主要包括:1)经济环境与周期。

经济性因素,特别是经济周期性波动是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应当关注的外生因素之一。

任何供应链的运行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展开的,特别是金融性活动涉及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平台服务商、综合风险管理者和流动性提供者之间密切的合作和经济往来,一旦整个经济状况出现波动,必然使得其中的环节或者主体所面对的风险增大,从而加剧了整个供应链的资金风险。

2)政策监管环境。

监管环境是制度环境的一部分,管制维度与社会中的法律、政策、规定等由法律权威或者类似于法律权威的组织所颁布的细则有关,它会通过奖励或惩罚来约束行为,这个维度属于工具性质的制度系统。

具体来讲,监管管径是指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或政策对行业的支持或限制,以及其变动的可能性。

这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金额会进一步影响到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3)上下游网络稳定与力量均衡分析。

在外生因素的分析中,上下游网络的稳定和力量均衡也是需要关注的要素。

其对于供应链金融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某行业对其他行业依赖性过大,则此行业的信贷风险不仅包括该行业的风险,还应包括与其关联行业的风险,因此依赖性对行业分析的影响也较大。

4)产业组织环境。

产业特征是对供应链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在集中度高的常用之中,大多数企业都掌握着较为广泛的资源,能够完成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活动;而在集中度较低的产业,企业控制的资源相对较少,为了获取市场提高市场控制力,企业往往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资源整合,因此环境中的产业特征是决定企业服务类型的重要因素。

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供应链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市场波动等,这些风险可能会对企业的生产和运营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供应链风险的概念,探讨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一、供应链风险的概念供应链风险是指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对供应链各个环节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事件。

这些风险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供应中断、交通运输延误、市场需求下降、金融风险等。

供应链风险的存在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不确定性和挑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识别和评估。

二、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的重要性1. 预防风险发生:通过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企业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 保障供应链稳定运作:供应链是企业生产和运营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保障供应链的稳定运作,确保产品按时交付给客户。

3. 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供应链风险的全面评估,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三、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也可以应用于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

通过分析供应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2. 事件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是一种系统性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事件树,分析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及其概率,识别关键风险点,评估风险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可以用于供应链风险评估。

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对各个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各因素的权重,综合评估供应链风险水平。

4. 鱼骨图分析法:鱼骨图是一种常用的问题分析工具,也可以用于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金融中的6大主体风险分析

供应链金融中的6大主体风险分析

供应链金融中的6大主体风险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主体主要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分析就是针对核心企业的调查和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在供应链金融活动中,融资方或关联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使金融活动组织或供应链金融任何一方参与者产生巨大的损失。

机会主义是指那些为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主动或被动、事前或事后出现的说谎、欺骗,或提供不完全甚至扭曲信息的行为。

不得不说,机会主义在商业交易中普遍存在。

供应链金融中的主体分析,包括了对供应链运营中的客户企业、供应链金融中的组织方等主体的分析,主要分析其自身的运营情况、资源、经营实力是否具备承担履行供应链合作义务的能力。

对供应链背景下客户企业或合作方真实的业务运作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营运效率的优势,掌握企业的资产结构组成以及各项资产的流动性,并对流动性差的资产进行融通可行性分析。

01 资质分析主体资质分析特指行为主体的资源能力,及其在行业或领域中的地位。

主体资质分析主要关注企业的经营资源和能力,包括企业抵抗行业变动和行业风险的能力。

如果融资方能力有限,融资总量大,或者是融资周期过长,就伴随高风险。

如果从供应链金融的主导者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主体资质还涉及供应链金融不同参与者的能力,包括平台服务商是否具有信息整合、管理和沟通的能力,综合风险管理者是否具备链接各方利益和严谨的供应链金融流程设计,管理、控制交易及物流过程,管理风险的能力。

02 财务分析供应链金融活动中,金融产生的基础是供应链运营中的真实贸易过程和物流过程,不是完全依靠企业的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

当然,财务状况分析也是必要的,包括分析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及盈利能力、对客户企业资产状况的全面分析、了解企业的资产构成、明确各资产的流动性状况,特别是流动资产的构成状况、分析企业各种资产的流动性是否满足正常经营的需求。

如果出现资产不能满足流动性要求,或者融资资金总量和周期超越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程度,企业的财务表现大大超过了行业平均业绩或利润率,则需要特别关注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链金融不同风险点的识别方法商业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

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

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1、授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链金融为融资业务带来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风险也就由传统的单一贸易环节向供应链上下游拓展,意味着供应链上下游的不确定性也为贸易融资带来了风险。

特别是当供应链金融的覆盖范围达到“端到端”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就随之覆盖了整个供应链。

此时,风险不再单纯来源于客户信用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等传统的风险来源,而是由贸易环节为出发点向供应链上下游扩散,因此不仅是客户自身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应继续得到关注,对客户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的关系、商誉、信用度、财务报表真实性等都应当进行关注。

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

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2、供应链上主要授信企业规模较小
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

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

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

银行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着授信对象规模小、信用评级历史短或有空缺的情况,相较规模大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

银行授信以交易为基础决定其风险与传统业务不同。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企业间的实质性交易来发放贷款的,这就决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实性成为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

不同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风险点的识别方法
整体来看,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对当前银行贷款融资方式的强化,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及其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引入核心企业、第三方企业(如物流公司)等,实现对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的整合,有针对性地为供应链的某个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各方创造价值的目的,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

根据资产种类的不同,商业银行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在又主要可分为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项融资、动产质押融资三种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上游的中小企业将核心企业给它的赊账凭证转让给金融机构,进而取得融资用以继续自身再生产,若到还款期限中小企业不能还款,则金融机构可凭应收账款向核心企业收款;
预付款项融资模式:下游的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上缴一定押金并凭借核心企业的信用向金融机构贷款,所获贷款用以向核心企业进货。

而为确保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为了进货,通常会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监管;
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中小企业利用手头上的货物抵押申请贷款,货物存放在第三方监管公司,由第三方监管公司负责货物的监管、货价的评估以及货物的发放等,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监管公司给出的评估结果发放贷款,中小企业用运营所得还贷。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点
应收帐款融资是主要针对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的融资方式,是债权人将其应收帐款转换成银行应收帐款的过程。

商业银行在进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设计时,应该注意审查和识别以下几个风险点:
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

应收账款模式下,融资企业的资信状况由于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与传统业务相比变得不是特别重要,但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融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关系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持续性和风险性。

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应重点考察融资企业借款的原因、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的经营绩效、技术情况及产品竞争力、履约记录及能力、核心企业对该企业的依赖程度等;
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

应收账款模式下,核心企业是债务人,是银行贷款得以顺利回收的最为重要的保障,其规模实力以及信用状况直接关系到风险的大小。

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重点考察核心企业在整个行
业中的地位及市场份额、企业规模与实力、股东结构、主营业务收益、资产负债情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以及核心企业对于银行的协助能力等。

应收账款的质量。

应收账款模式下,应收账款是该模式下融资企业向银行借款的唯一质押物,其质量的好坏关系着风险的大小。

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重点考察核一下几点:一是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核心企业与融资企业的交易是否真实存在,相关合同以及票据是否真实,应收账款是否得到核心企业的承认,相关票据有没有承兑,应收账款的要素是否明确具体等;二是应收账款的合法性,即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各民事主体是否符合法律所承认的资格,应收账款有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以及是否多‘次质押等;三是应收账款的可转让性,即债券债务双方是否允许转让,有无双方约定或者法定的禁止转让的事实存在,应收账款的告知流程等。

供应链的整体状况。

供应链是供应链金融得以开展的基础,其状况的好坏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高低意义重大。

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重点考核以下几点:
供应链所在行业的成熟度及特点;供应链的长度以及资金流状况;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合作时间、交易频率,信息共享程度以及核心企业对于上下游企业的管理能力等。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点
预付账款融资主要针对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其与应收账款融资最大的区别是质押物由应收账款转为实物。

除了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核
心企业的资信状况、供应链的整体状况外,其特殊的风险控制点主要有以下特征:
质押物的选择。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银行对于融资企业的授信时间较长,需要经历“预定—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环节,对于质押物的特性以及价格稳定性要求较高。

除此之外,抵押物是融资企业违约后银行减少损失的最为重要的保证,应当容易变现。

因此,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质押物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稳定性。

作为抵质押的货物最好具有比较稳定的物理化学特征,不宜接受易碎、易爆、易挥发、易霉变等货物做质押,否则容易造成质押物价值的减损;
2)流动性。

一旦融资企业违约,银行需要把质押物进行变卖或拍卖,因此,质押物应当易于转让和出售;
3)保值性。

质押物应当价值和价格稳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小,货物价值要始终高于贷款的额度;四是产权明晰。

融资企业提供的抵质押物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允许抵质押,而且权属清晰,不存在任何争议。

质押权的实现。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参与主体较多,各主体之间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纵横交错,操作风险加大,一旦发生将导致银行质押权难以实现。

例如,银行在支付了预付款后,如果核心企业无法供货、不及时发货或发货不到以及物流企业监管出现漏洞均会造成银行质押权的延迟或者落空。

3、动产质押融资模式的风险点
动产质押融资与预付账款融资类似,同样针对核心企业下游企业,但元立方金服研究员认为,在这种模式中更加强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状况和监管能力。

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对质押物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估,有时甚至直接参与贷款授信和风险管理,因此,其资信状况和监管能力与该模式下的风险关系巨大。

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时重点审核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重点审查出入库程序、规章制度的完善性和执行情况),规模实力,仓促、运输和监管条件,信用记录,与核心企业以及银行的业务联系和数据信息共享程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