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实验二人体上肢动作特性实验.doc=安全人机工程学=湖南工学院
上肢反应测试实验报告
上肢反应测试实验报告1. 引言上肢反应能力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个体的上肢反应能力水平对于制定适当的训练计划和预测运动表现有着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上肢反应能力,分析不同条件下个体的反应能力差异,并探讨其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2. 方法2.1 受试者本实验共招募了50名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健康男性大学生作为受试者。
所有受试者均没有过去一年内的运动伤害史,并且在实验前24小时内没有进行任何剧烈运动。
受试者提前阅读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2 仪器与材料本实验使用以下仪器和材料:- 计算机- 反应时间测量仪- 上肢反应测试软件- 场地测量器材2.3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单组设计,受试者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上肢反应测试。
测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熟悉阶段:受试者在计算机上进行上肢反应训练,以熟悉测试程序和记录自己的反应时间。
2. 实验阶段:受试者被要求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上肢反应测试,包括无干扰条件、视觉干扰条件和听觉干扰条件。
每个条件下进行10次测试,记录反应时间。
3. 运动表现测试:受试者进行一项标准的上肢动作测试,以评估其运动表现水平。
2.4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每个受试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并进行方差分析(ANOVA)以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差异。
同时,计算每个受试者的运动表现得分,并与反应时间进行相关分析。
3. 结果3.1 反应时间差异通过方差分析(ANOVA)发现,在不同条件下,受试者的反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F值=5.78, p<0.05)。
进一步的事后比较显示,在无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M=250ms)显著低于视觉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M=280ms)和听觉干扰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M=270ms)。
3.2 反应时间与运动表现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受试者的反应时间与其运动表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4, p<0.05)。
人体解剖上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上肢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学观察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人体解剖实验室实验者:[姓名]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上肢骨骼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2. 认识上肢肌肉的分布、形态和功能。
3. 掌握上肢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学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上肢骨骼标本、上肢肌肉标本。
2. 实验用具: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盘、放大镜等。
三、实验内容1. 观察上肢骨骼(1)肱骨:观察肱骨的形态、结构,包括肱骨体、肱骨大结节、肱骨小结节、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解剖颈、肱骨小头等。
(2)桡骨:观察桡骨的形态、结构,包括桡骨体、桡骨茎突、桡骨颈、桡骨粗隆等。
(3)尺骨:观察尺骨的形态、结构,包括尺骨体、尺骨鹰嘴、尺骨冠突、尺骨茎突等。
(4)腕骨:观察腕骨的形态、结构,包括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钩骨等。
(5)掌骨:观察掌骨的形态、结构,包括掌骨体、掌骨底、掌骨颈部等。
(6)指骨:观察指骨的形态、结构,包括指骨体、指骨底、指骨颈部等。
2. 观察上肢肌肉(1)三角肌:观察三角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2)肱二头肌:观察肱二头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3)肱三头肌:观察肱三头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4)肱肌:观察肱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5)桡侧腕屈肌:观察桡侧腕屈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6)尺侧腕屈肌:观察尺侧腕屈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7)指深屈肌:观察指深屈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8)指浅屈肌:观察指浅屈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9)桡侧腕长伸肌:观察桡侧腕长伸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10)桡侧腕短伸肌:观察桡侧腕短伸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11)指伸肌:观察指伸肌的起止点、分布、形态及功能。
四、实验结果1. 上肢骨骼:通过观察,掌握了上肢骨骼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2. 上肢肌肉:通过观察,认识了上肢肌肉的分布、形态和功能。
解剖上肢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上肢骨骼的组成、形态和结构。
2. 掌握上肢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3. 熟悉上肢血管、神经的分布及功能。
4.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剖学知识。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上肢骨骼标本2. 上肢关节模型3. 上肢血管、神经模型4. 解剖图谱五、实验方法1. 观察上肢骨骼:通过观察上肢骨骼标本,了解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2. 观察上肢关节:通过观察上肢关节模型,了解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3. 观察上肢血管、神经:通过观察上肢血管、神经模型,了解上肢动脉、静脉和神经的分布及功能。
六、实验步骤1. 观察上肢骨骼- 观察肩胛骨:注意肩胛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包括肩胛冈、肩胛下角、肩峰等。
- 观察锁骨:注意锁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包括锁骨的胸骨端、肩峰端等。
- 观察肱骨:注意肱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包括肱骨的大结节、小结节、肱骨体、肱骨下端等。
- 观察桡骨和尺骨:注意桡骨和尺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包括桡骨的桡骨粗隆、尺骨的尺骨鹰嘴等。
- 观察腕骨、掌骨和指骨:注意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包括腕骨的舟骨、月骨、三角骨等。
2. 观察上肢关节- 观察肩关节:注意肩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包括肱骨头、肩胛骨关节盂、关节囊等。
- 观察肘关节:注意肘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包括肱骨滑车、尺骨滑车切迹、桡骨头等。
- 观察腕关节:注意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包括桡骨环状关节面、尺骨的桡切迹等。
- 观察掌指关节和指关节:注意掌指关节和指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包括掌骨、指骨的关节面等。
3. 观察上肢血管、神经- 观察上肢动脉:注意上肢动脉的分布及功能,包括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等。
- 观察上肢静脉:注意上肢静脉的分布及功能,包括腋静脉、肱静脉、桡静脉、尺静脉等。
上肢连接实验报告
上肢连接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上肢连接实验引言:上肢连接是指人体肩部、臂部、前臂和手部等各部分通过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相互连接而成的整体。
了解上肢连接的结构和运动特点,对于理解人类上肢的功能和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上肢连接的组成和运动特点,加深对上肢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方法:1. 实验目标本实验旨在研究上肢连接的结构和运动特点,并通过模型演示和测量数据的方法,深入理解上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运动能力。
2. 实验器材本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人体上肢模型、测量尺、测力计等。
3. 实验过程:(1) 观察上肢模型的结构:首先,仔细观察上肢模型的结构,包括肩部、臂部、前臂和手部等部分的骨骼和关节连接;通过触摸模型,仔细感受上肢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
(2) 测量上肢模型的长度:使用测量尺对上肢模型的各个部分进行测量,记录下各个部分的长度数据。
(3) 测量上肢模型的力量:使用测力计对上肢模型的各个部分进行力度测试,测量出各个部分所能产生的力量大小。
结果:通过对上肢模型的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上肢的结构:上肢连接主要由肩部、臂部、前臂和手部等部分组成。
其中,肩关节连接肩胛骨和上臂骨,臂部连接上臂骨和尺骨、桡骨,前臂连接尺骨、桡骨和腕骨,手部连接腕骨和指骨。
2. 上肢的长度:通过测量上肢模型的长度,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肩部长度为10cm,臂部长度为15cm,前臂长度为12cm,手部长度为8cm。
3. 上肢的力量:通过测力计的测量,我们得到了上肢各个部分所能产生的力量数据:肩部能产生最大外展力10N,臂部能产生最大屈曲力15N,前臂能产生最大旋转力12N,手部能产生最大握力8N。
讨论:由上述结果可知,上肢连接具有以下特点:1. 结构合理:上肢连接的结构合理、紧密,各个部分之间通过关节和骨骼相互连接,使得上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2. 动作协调:通过肩部、臂部、前臂和手部各部分之间的连接,上肢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上肢触诊实验报告模板
上肢触诊实验报告模板
上肢触诊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触诊的方法,了解上肢的解剖结构及常见疾病。
实验步骤:
1. 触摸自己的上臂,感受其肌肉的坚实和紧张程度。
2. 触摸自己的肘部,感受其中的骨骼结构和关节活动情况。
3. 触摸自己的手腕和手掌,感受其骨骼和关节的形状和活动情况。
实验结果:
通过触诊的方法,我可以感受到自己上臂肌肉的坚实和紧张程度。
肌肉的坚实度可以反映出其力量和紧张程度,通过触摸可以判断出上臂肌肉的健康状况。
触摸肘部时,可以感受到其骨骼结构和关节活动情况。
肘部是一个重要的关节,通过触摸可以了解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
触摸手腕和手掌时,可以感受到其骨骼和关节的形状和活动情况。
手腕是一个复杂的关节,通过触摸可以了解关节的灵活性、活动范围和手掌的力度。
讨论:
触诊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方法,通过触摸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上肢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之一,触诊上肢可以了解其
解剖结构和常见疾病。
触诊上肢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上肢的肌肉状况、骨骼结构、关节活动情况等,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上肢的解剖结构和常见疾病,通过触摸可以判断出肌肉的坚实度、骨骼的形状和关节的活动情况。
触诊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上肢的疾病。
解剖实验报告上肢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上肢骨骼的组成、形态结构及表面结构。
2. 掌握上肢骨骼的连接方式及构成。
3. 熟悉上肢主要关节的结构和运动形式。
4. 了解上肢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
二、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完整人体骨架、全套分离的上肢骨、自由上肢关节干标本和湿标本。
2. 实验器具:解剖剪、解剖镊、解剖针、解剖刀、放大镜、量角器、标尺、绘图工具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观察上肢骨骼(1)观察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2)观察自由上肢骨:上臂骨(肱骨)、前臂骨(尺骨、桡骨)、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2. 观察上肢关节(1)肩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2)肘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3)腕关节:组成、辅助结构、结构特点、运动形式。
3. 观察上肢血管(1)上肢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及其分支。
(2)上肢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
4. 观察上肢神经(1)上肢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上肢骨骼上肢骨骼由上肢带骨、自由上肢骨和手骨组成。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尺骨、桡骨和腕骨、掌骨和指骨。
2. 上肢关节(1)肩关节:球窝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组成。
肩关节具有三轴性运动,包括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2)肘关节:复关节,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组成。
肘关节具有屈、伸运动。
(3)腕关节:由多个小关节组成,包括桡腕关节、尺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等。
腕关节具有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3. 上肢血管上肢动脉主要由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及其分支构成。
上肢静脉包括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
4. 上肢神经上肢神经包括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
观察上肢肌实验报告
观察上肢肌实验报告引言上肢肌肉的观察对于了解人体肌肉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上肢肌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肌肉运动的机理、了解包括肩关节、肘关节和手部关节在内的上肢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上肢肌肉,探索其结构和功能。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解剖人体模型、标本刀、解剖剪、排骨或鸡翅,以及解剖手术台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人体模型:将解剖人体模型放置在解剖手术台上,确保其稳固。
注意调整手臂和手部关节的位置,使其处于正常伸展状态。
2. 确定观察区域: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要观察的上肢肌肉区域。
常见观察区域包括肩部、上臂、前臂和手部。
3. 剖开肌肉:使用标本刀和解剖剪,沿着预定的切口线,将肌肉剖开。
注意避免损坏重要血管和神经。
4. 观察肌肉结构:仔细观察剖开后的肌肉。
注意观察其形状、大小、纹理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可以运用显微镜等设备来观察更细微的结构特征。
5. 测量肌肉数据:使用尺子或标定器测量肌肉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等数据,并记录下来。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后续的分析和比较。
6. 分离和标记肌肉:根据需要,可以将不同的肌肉分开,并进行标记,以便进一步的研究和引用。
7. 清理工作: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
将使用过的器械进行清洗和消毒,并将解剖人体模型归位。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上肢肌肉,我们可以获得以下结论和讨论:1. 肩部肌肉:通过观察肩部肌肉,我们可以看到肩胛骨下缘处的三角肌,以及胳膊前侧和背侧的其他肌群。
这些肌肉对于上肢的抬举、内外旋和伸展等动作都起到关键作用。
2. 上臂肌肉:上臂肌肉主要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桡侧肌等。
通过观察这些肌肉,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差异,了解其在上肢屈伸、旋前和旋后等动作中的协同作用。
3. 前臂肌肉:前臂肌肉由众多的肌群组成,包括腕屈肌、腕伸肌、掌屈肌和掌伸肌等。
通过观察这些肌肉,我们可以了解其对手部运动的控制和协调作用。
上肢的运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上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运动功能。
上肢运动对于维持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上肢运动的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特点,本实验对上肢运动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掌握上肢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结构特点。
2. 了解上肢运动的生理学机制。
3. 分析上肢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上肢骨骼结构观察(1)观察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结构。
(2)分析上肢骨骼在运动中的功能。
2. 实验二:上肢肌肉结构观察(1)观察上肢主要肌肉的形态、起止点和作用。
(2)分析上肢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3. 实验三:上肢关节结构观察(1)观察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结构特点。
(2)分析上肢关节在运动中的功能。
4. 实验四:上肢运动生理学实验(1)观察上肢运动过程中的肌肉收缩、舒张和关节运动。
(2)分析上肢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一:上肢骨骼结构观察(1)将上肢骨骼标本置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
(2)对照解剖图谱,分析骨骼在运动中的功能。
2. 实验二:上肢肌肉结构观察(1)将上肢肌肉标本置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肌肉的形态、起止点和作用。
(2)对照解剖图谱,分析上肢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3. 实验三:上肢关节结构观察(1)将上肢关节标本置于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关节的结构特点。
(2)对照解剖图谱,分析上肢关节在运动中的功能。
4. 实验四:上肢运动生理学实验(1)选择健康志愿者,进行上肢运动实验。
(2)利用生理记录仪记录运动过程中的肌肉收缩、舒张和关节运动。
(3)分析上肢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上肢骨骼结构观察通过观察,发现上肢骨骼具有以下特点:(1)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形态各异,具有适应不同运动功能的特点。
(完整word版)实验三人体感知特性实验.doc=安全人机工程学=湖南工学院
实验三人体感知特性实验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外界信息,通过测试人对声、光、图形等反应时间来验证人的感知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做反应时,是指刺激和反应的时间间距,是人体完整的反应过程所需的时间。
反应时分为 3 类,即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如果呈现的刺激只有一个,要求被试者做出的反应也只有一个,并且二者都固定不变,这种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叫做简单反应时;如果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者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哪一次出现哪个刺激被试者事先并不知道,该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称为选择反应时;如果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但要求被试者只对其中一个刺激作一个固定的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则不反应,此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称为辨别反应时。
通过对声、光的简单反应时间测定并比较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差异,来验证人体感知特性的部分影响因素。
实验三-1 视、听觉刺激反应时测试一、实验目的该实验主要用于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时间的研究。
通过测试人的视觉通道受光刺激的反应快慢,测定听觉通道受声音刺激的反应快慢,以及人对声音及光刺激作出反应的准确性,研究影响人的反应时与准确性的因素。
在安全人机工程学中,反应时间参数可用于人机系统的设计,合理设计人机界面,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效率,避免失误。
也可以用于汽车驾驶员、运动员等心理培训。
掌握各种反应时的测试方法,进一步认识反应时及各种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理解各种刺激量性质对反应时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感觉器官从刺激呈现开始感受,经神经系统传输、加工和处理,传给肌肉而作用于外界,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其总和就是反应时间,简称“反应时” 。
当被试做简单反应测验时,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那个将出现的刺激和那个将动作的手指,当刺激来到时,眼睛- 大脑-手指之间的神经通路早已准备好了,反应时间就快。
当被试做辨别和选择反应实验时,需要有更多神经通路接通的准备,这时被试辨别、选择时间增加,同时其心理状态比较复杂,会产生焦虑、怀疑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所以反应时间就会延长。
上肢肌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上肢肌肉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上肢主要肌肉的位置、形态和起止点。
3. 分析上肢肌肉的运动功能和协同作用。
4. 学习运用解剖学知识解释上肢运动中的生理现象。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上肢骨骼模型2. 上肢肌肉模型3. 实体解剖学教材4. 记录纸和笔五、实验步骤1. 观察上肢骨骼模型:首先,我们观察上肢骨骼模型,了解上肢骨骼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包括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等。
2. 观察上肢肌肉模型:接着,我们观察上肢肌肉模型,了解上肢肌肉的形态、位置和起止点。
我们重点观察了以下肌肉:-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侧,起于肩胛骨,止于桡骨。
- 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侧,起于肩胛骨和肱骨,止于尺骨。
- 肱二头肌短头:位于上臂前侧,起于肩胛骨,止于桡骨。
- 肱二头肌长头:位于上臂前侧,起于肩胛骨,止于桡骨。
- 肱三头肌长头:位于上臂后侧,起于肩胛骨,止于尺骨。
- 肱三头肌内侧头:位于上臂后侧,起于肩胛骨,止于尺骨。
- 肱三头肌外侧头:位于上臂后侧,起于肩胛骨,止于尺骨。
- 肱肌:位于上臂前侧,起于肩胛骨,止于桡骨。
- 桡侧腕屈肌:位于前臂前侧,起于肱骨,止于掌骨。
- 桡侧腕伸肌:位于前臂后侧,起于肱骨,止于掌骨。
- 桡侧腕长伸肌:位于前臂后侧,起于肱骨,止于掌骨。
- 桡侧腕短伸肌:位于前臂后侧,起于肱骨,止于掌骨。
3. 分析上肢肌肉的运动功能和协同作用:我们分析了上肢肌肉的运动功能和协同作用,例如:-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协同完成上臂屈伸运动。
- 桡侧腕屈肌和桡侧腕伸肌:协同完成前臂屈伸运动。
- 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协同完成前臂伸直运动。
4. 运用解剖学知识解释上肢运动中的生理现象:我们运用解剖学知识解释了上肢运动中的生理现象,例如:- 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是肌肉细胞内的肌纤维缩短,导致肌肉缩短。
- 肌肉放松:肌肉放松是肌肉细胞内的肌纤维伸长,导致肌肉放松。
上肢解剖操作实验报告书
一、实验背景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学科,对于医学、体育、康复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上肢作为人体重要的运动器官,其解剖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为了更好地掌握上肢的解剖知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上肢解剖操作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上肢骨骼的组成、形态和位置。
2. 掌握上肢肌肉的起止点、作用和分布。
3. 熟悉上肢血管、神经的走行和分布。
4. 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实验器材1. 上肢骨骼标本2. 上肢肌肉标本3. 上肢血管神经标本4. 实验指导书5. 记号笔、剪刀、解剖刀等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观察上肢骨骼- 仔细观察上肢骨骼标本,辨认各骨的形态、位置和名称。
- 比较上肢骨骼与人体其他部位骨骼的异同。
- 分析上肢骨骼在运动中的力学作用。
2. 观察上肢肌肉- 仔细观察上肢肌肉标本,辨认各肌肉的起止点、形态和分布。
- 分析各肌肉的作用和功能。
- 比较不同肌肉在运动中的协同作用。
3. 观察上肢血管神经- 仔细观察上肢血管神经标本,辨认各血管、神经的走行和分布。
- 分析上肢血管、神经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 掌握上肢血管、神经的解剖学特点。
4. 解剖操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上肢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的解剖操作。
- 注意解剖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五、实验结果1. 上肢骨骼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等。
2. 上肢肌肉分为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共有64块肌肉。
3. 上肢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其中动脉主要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等;静脉主要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
4. 上肢神经包括臂丛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等。
六、实验讨论1. 上肢骨骼的形态和结构与其运动功能相适应,如肱骨的大结节、小结节与肩关节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2. 上肢肌肉的协同作用保证了上肢的精细运动,如屈肘、伸肘、旋前、旋后等动作。
3. 上肢血管、神经的走行和分布与上肢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如动脉硬化、神经损伤等。
观察上肢的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上肢骨骼肌肉结构观察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上肢骨骼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 认识上肢肌肉的分布和功能。
3. 分析上肢骨骼肌肉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实验材料:1. 上肢骨骼模型2. 上肢肌肉模型3. 显微镜4. 照相机5. 记录本实验步骤:1. 观察上肢骨骼模型,记录骨骼的名称、位置和特点。
2. 观察上肢肌肉模型,记录肌肉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3. 利用显微镜观察上肢骨骼和肌肉的微观结构。
4. 分析上肢骨骼肌肉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
5. 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一、上肢骨骼观察结果1. 肱骨:上肢骨骼中最长的骨,分为肱骨体和肱骨端。
肱骨体呈圆柱形,肱骨端包括肱骨头、肱骨小结和肱骨小结节。
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形成肩关节,肱骨小结与尺骨形成肘关节。
2. 尺骨:上肢骨骼中最长的骨,分为尺骨体和尺骨端。
尺骨体呈长条形,尺骨端包括尺骨头、尺骨鹰嘴和尺骨小头。
尺骨头与肱骨形成肘关节,尺骨鹰嘴与桡骨形成桡尺关节。
3. 桡骨:上肢骨骼中最长的骨,分为桡骨体和桡骨端。
桡骨体呈长条形,桡骨端包括桡骨头、桡骨小头和桡骨茎突。
桡骨头与肱骨形成肘关节,桡骨小头与尺骨形成桡尺关节。
4. 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腕骨包括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和钩骨。
掌骨包括掌骨底、掌骨体和掌骨头。
指骨包括指骨底、指骨体和指骨头。
二、上肢肌肉观察结果1.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侧,主要功能是屈肘关节和旋前臂。
2. 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侧,主要功能是伸肘关节。
3. 肱肌:位于上臂前侧,主要功能是屈肘关节。
4. 前臂肌肉:包括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指浅屈肌等,主要功能是屈腕、屈指。
5. 手肌:包括小鱼际肌、大鱼际肌、指短肌、指长肌等,主要功能是屈指、伸指、握拳。
三、上肢骨骼肌肉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上肢骨骼肌肉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肌肉的协调运动:上肢骨骼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各肌肉群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动作。
上肢运动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运动解剖学实验室实验指导教师:XXX实验报告撰写人:XXX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上肢骨骼、肌肉的组成和结构。
2. 掌握上肢关节的运动形式和范围。
3. 通过实验,提高对运动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器材1. 上肢骨骼模型2. 上肢肌肉模型3. 上肢关节模型4. 记录本、笔三、实验内容1. 观察上肢骨骼结构(1)观察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2)了解各骨块的连接方式和构成。
2. 观察上肢肌肉结构(1)观察上肢肌肉的分布、形态和起止点。
(2)了解各肌肉的运动功能。
3. 观察上肢关节结构(1)观察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结构。
(2)了解各关节的运动形式和范围。
4. 实践操作(1)模拟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运动。
(2)进行上肢肌肉的触扪与观察。
四、实验步骤1. 将上肢骨骼模型、肌肉模型和关节模型依次摆放好。
2. 逐一观察各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结构。
3. 实践操作,模拟关节运动和肌肉触扪。
4. 记录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上肢骨骼结构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上肢骨骼由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
各骨块通过关节连接,形成上肢的骨骼系统。
肱骨位于上臂,尺骨和桡骨位于前臂,腕骨、掌骨和指骨位于手部。
2. 上肢肌肉结构上肢肌肉分为上肢带肌肉、前臂肌肉和手部肌肉。
上肢带肌肉主要包括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等;前臂肌肉主要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等;手部肌肉主要包括屈指肌、伸指肌、拇指对掌肌等。
各肌肉通过肌腱与骨骼相连,负责上肢的运动。
3. 上肢关节结构上肢关节主要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
肩关节为球窝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运动;肘关节为滑车关节,可进行屈伸运动;腕关节为多轴关节,可进行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运动。
4. 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我们模拟了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运动,并进行了上肢肌肉的触扪与观察。
上肢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上肢实训旨在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上肢的基本功能、运动规律和康复方法,提高学生的上肢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上肢运动习惯,为今后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环境实训地点:学校体育学院上肢运动实验室实训器材:哑铃、杠铃、拉力器、瑜伽球、平板支撑架等三、实训原理1. 运动生理学原理:通过针对性的上肢运动,提高上肢肌肉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等运动能力。
2.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合理设计运动动作,使上肢运动过程中受力均匀,避免运动损伤。
3. 康复医学原理:针对上肢功能障碍,采取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恢复上肢功能。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1)学生分组,每组5人,由一名教师负责指导。
(2)讲解实训目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
(3)学生熟悉实训器材,了解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实训内容(1)上肢力量训练:哑铃卧推、杠铃划船、拉力器下拉等。
(2)上肢耐力训练:平板支撑、瑜伽球支撑等。
(3)上肢柔韧性训练:肩关节环绕、手腕关节环绕等。
(4)上肢协调性训练:哑铃交替摆动、拉力器快速拉伸等。
(5)上肢功能性训练:哑铃深蹲、杠铃硬拉等。
3. 实训方法(1)教师示范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纠正错误动作。
4. 实训总结(1)教师总结实训内容,强调动作要领。
(2)学生分组讨论实训收获,分享心得体会。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之处。
五、实训结果1. 学生上肢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等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2. 学生掌握了上肢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训练方法。
3.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上肢运动习惯。
4. 学生对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有了初步了解。
六、实训总结本次上肢实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实训,学生不仅提高了上肢运动能力,还学会了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上肢运动。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学生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提高自身运动水平、预防运动损伤、促进康复治疗做出贡献。
观察上肢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上肢的结构特点,了解上肢的骨骼、肌肉、关节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功能。
二、实验原理上肢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器官,由骨骼、肌肉、关节等组成。
骨骼构成上肢的支架,肌肉负责上肢的运动,关节则起到连接和支撑的作用。
通过对上肢的观察,可以了解其结构特点和运动功能。
三、实验材料1. 上肢骨骼模型2. 上肢肌肉模型3. 实体上肢骨骼(如有条件,可选用)4. 照相机、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四、实验方法1. 观察上肢骨骼模型,了解其组成和结构特点。
2. 观察上肢肌肉模型,了解其分布和功能。
3. 如有实体上肢骨骼,进行实地观察,进一步了解骨骼结构。
4. 通过实验,记录观察到的上肢结构特点和运动功能。
五、实验步骤1. 观察上肢骨骼模型(1)观察肱骨、桡骨、尺骨等长骨的结构特点,如骨端、骨干、骨孔等。
(2)观察肩胛骨、锁骨等扁平骨的结构特点。
(3)观察腕骨、掌骨、指骨等短骨的结构特点。
2. 观察上肢肌肉模型(1)观察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等肌肉的分布和起止点。
(2)观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了解其运动功能。
3. 观察实体上肢骨骼(如有条件)(1)观察骨骼的结构特点,如骨端、骨干、骨孔等。
(2)观察骨骼的连接方式,如关节、韧带等。
4. 记录观察到的上肢结构特点和运动功能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上肢骨骼(1)长骨:肱骨、桡骨、尺骨等长骨具有骨端、骨干、骨孔等结构特点,起到支撑和连接的作用。
(2)扁平骨:肩胛骨、锁骨等扁平骨起到连接和支撑的作用。
(3)短骨:腕骨、掌骨、指骨等短骨具有复杂的结构特点,起到支撑和运动的作用。
2. 上肢肌肉(1)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等肌肉分布在上肢不同部位,起到收缩和舒张的作用。
(2)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使上肢产生各种运动。
3. 上肢关节(1)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关节连接骨骼,起到支撑和运动的作用。
(2)关节的结构特点,如球窝关节、滑膜关节等,使上肢具有多种运动功能。
上肢观察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在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中,上肢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和劳动器官,其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上肢骨骼及其连接,深入了解上肢骨的组成、形态结构、连接方式以及功能特点。
二、实验目的1.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2. 熟悉上肢骨连接的方式及构成。
3. 了解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主要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4. 分析上肢骨骼在运动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上肢骨骼模型2. 上肢骨骼标本3. 显微镜4. 记录本5. 骨折模型四、实验内容1. 上肢骨的观察- 通过模型和标本,观察上肢骨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等。
- 分析各骨的关节面、髓腔、血管和神经分布。
2. 上肢骨连接的观察- 观察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主要关节的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韧带和关节腔。
- 分析关节的运动方式和功能。
3. 上肢骨骼在运动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骨折模型,了解上肢骨骼在运动中的稳定性和保护作用。
- 分析上肢骨骼在运动损伤中的作用。
五、实验结果1. 上肢骨的组成和形态结构- 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等,共有30块。
- 肱骨为上肢最大的长骨,分为肱骨体和肱骨端,具有关节面、髓腔等结构。
- 桡骨和尺骨分别位于前臂两侧,相互连接形成桡尺骨复合体。
2. 上肢骨连接的方式及构成- 上肢骨连接包括关节连接、半关节连接和纤维连接。
- 肩关节为球窝关节,具有较大的运动范围;肘关节为滑车关节,具有屈伸运动;腕关节为多轴关节,具有屈伸、旋转等多种运动。
3. 上肢骨骼在运动中的作用- 上肢骨骼在运动中起到支撑、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关节的协同运动,使上肢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六、实验讨论1. 上肢骨骼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如肱骨的粗壮结构有利于支撑上肢的重量。
2. 上肢骨骼的连接方式保证了上肢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实验二人体上肢动作特性实验.doc=安全人机工程学=湖南工学院
实验二人体上肢动作特性实验人体上肢动作特性涉及到灵活性、稳定性及准确性。
人体动作的灵活性是指操作时的动作速度与频率。
动作速度是指肢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路程;动作频率是指每秒钟或每分钟动作重复的次数。
人体动作的准确性可从动作形式(方向和动作量)、速度和力量三个方面考察。
这三个方面配合恰当,动作才能与客观要求相符合,才能准确。
通过以下实验可了解人体上肢动作的特性以及影响动作灵活性、准确性、稳定性的因素。
实验二-1 手指的灵活性测定一、实验目的人体动作的灵活性是指操作时的动作速度与频率。
手指灵活性测试可用于测定手指、手、手腕的灵活性,也可测定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二、实验原理通过将金属细棒插入实验板的圆孔中所需时间,测试手指动作灵活性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比较手指插棒的运动顺序不同的所需时间验证人体上肢运动特性受影响的因素。
三、实验装置与测试仪器采用BD-II-601型手指灵活性测试仪(见图2-1),该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1.实验板圆孔:直径1.6mm,100个,各孔中心距20mm;2.金属插棒:直径1.5mm,长度20mm,110个;3.记时:1ms~9 999s,4位数字显示,内藏式整体结构;4.记时开始与结束可按键,也可以由金属棒插入左上角第1个孔与右上角后1个孔自动进行;5.实验用镊子:1把。
图2-1 手指灵活性测试仪图2-2 手指灵活性测试仪面板示意图四、实验内容1.金属插棒放入左侧槽中,优势手拿起右侧槽中的镊子;2.被试用镊子将左侧槽中的金属棒插入实验板的圆孔中,插入顺序分以下四种:①先插开始位,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依次逐列插入,最后插终止位;②先插开始位,从上至下,再从第2列开始由上至下,……依次逐列插入,最后插终止位;③先插开始位,从左至右,再从第2行由右边第一个开始至左,……依次逐行插入,最后插终止位;④先插开始位,从左至右,再从第二行开始由左至右,……依次逐行插入,最后插终止位;记时会自动开始,到插终止位时结束,并记录插入100个棒所需时间于表2-2;3.每次重新开始需按“复位”键清零五、数据整理与分析1.测量数据表2-2 手指的灵活性测定数据2.数据分析比较四种不同动作顺序情况下手指的灵活性,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手指灵活性影响因素。
上肢运动学实训总结报告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运动作为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上肢运动学作为运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上肢运动的规律、技术要领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为了提高自身的运动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上肢运动学实训课程。
现将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训目的与内容1. 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上肢运动学的基本原理、技术要领和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2. 内容(1)上肢骨骼、肌肉、关节的解剖学知识(2)上肢运动生理学原理(3)上肢运动技术分析(4)上肢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5)上肢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三、实训过程1. 解剖学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上肢骨骼、肌肉、关节的解剖学知识。
通过实地观察、触摸和比对,我们对上肢的结构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上肢肌肉的起止点、作用和运动原理。
2. 生理学实训接着,我们学习了上肢运动生理学原理。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我们了解了上肢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神经调节、肌肉疲劳等方面的知识。
3. 技术分析实训在技术分析实训中,我们针对上肢运动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实地操作和教师指导,我们掌握了上肢运动技术的要领和技巧。
4. 损伤预防与治疗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上肢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观察和模拟操作,我们掌握了上肢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训练方法。
5. 训练方法与手段实训最后,我们学习了上肢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通过分组讨论、实际操作和教师点评,我们掌握了上肢运动训练的原理、方法和技巧。
四、实训收获与体会1. 知识收获通过本次实训,我对上肢运动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上肢解剖学、生理学、技术分析、损伤预防与治疗以及训练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知识。
上肢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上肢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 掌握上肢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
3.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解剖学知识水平。
二、实验原理人体上肢由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组成,通过观察这些结构,可以了解其功能、作用和相互关系。
三、实验材料1. 上肢骨骼模型2. 上肢肌肉模型3. 上肢血管和神经模型4. 解剖图谱5.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观察上肢骨骼模型,了解上肢骨骼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1)肩胛骨:肩胛骨位于上背部,呈三角形,分为肩峰、肩胛冈和肩胛下角。
(2)锁骨:锁骨位于颈部和胸部之间,呈“S”形。
(3)肱骨:肱骨是上臂的骨骼,分为肱骨体和肱骨髁。
(4)桡骨:桡骨位于前臂外侧,与尺骨相连。
(5)尺骨:尺骨位于前臂内侧,与桡骨相连。
(6)腕骨:腕骨包括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和钩骨。
(7)掌骨:掌骨包括拇指骨、食指骨、中指骨、无名指骨和小指骨。
(8)指骨:指骨包括拇指骨、食指骨、中指骨、无名指骨和小指骨。
2. 观察上肢肌肉模型,了解上肢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
(1)肩部肌肉:肩部肌肉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等。
(2)上臂肌肉:上臂肌肉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肌等。
(3)前臂肌肉:前臂肌肉包括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指浅屈肌等。
(4)手部肌肉:手部肌肉包括拇长屈肌、拇长伸肌、食指屈肌、中指屈肌、无名指屈肌、小指屈肌等。
3. 观察上肢血管和神经模型,了解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的基本原理。
(1)上肢血管:上肢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上肢神经:上肢神经包括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
4. 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上肢骨骼模型观察结果:上肢骨骼由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
2. 上肢肌肉模型观察结果:上肢肌肉包括肩部肌肉、上臂肌肉、前臂肌肉和手部肌肉,各有不同的起止点和功能。
3. 上肢血管和神经模型观察结果:上肢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上肢神经包括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
上肢的解剖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各骨形态特征和主要的表面结构。
2. 了解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3. 熟悉上肢骨连接的方式及构成。
4. 掌握肩关节、肘关节及手关节的结构。
5. 熟悉上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
二、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完整人体骨架2. 全套分离的上肢骨3. 实验记录表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观察上肢骨组成:对照教科书,辩认上肢骨的组成、名称和块数。
辩认每块上肢骨后,再在自己身上扪触辩认。
2. 观察分离的上肢骨:- 上肢带骨:观察锁骨和肩胛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 自由上肢骨:观察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位置及表面结构。
3. 观察上肢骨连接:观察肩关节、肘关节及手关节的结构。
4. 记录实验结果:将观察到的上肢骨组成、形态特征、连接方式、关节结构等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上肢骨骼由肩胛骨、锁骨、上臂骨、肘骨、桡骨和尺骨等组成。
2. 锁骨呈“S”形,肩胛骨为三角形,肱骨为长管状骨,尺骨和桡骨均为长骨,腕骨、掌骨和指骨呈短骨状。
3. 上肢骨连接方式包括:肩胛骨与锁骨、肱骨与肩胛骨、肱骨与尺骨、尺骨与桡骨、腕骨与掌骨、掌骨与指骨等。
4. 肩关节为球窝关节,肘关节为滑车关节,手关节为球窝关节和滑车关节。
5. 上肢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包括:屈、伸、收、展、旋转等。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上肢骨的组成、形态特征、连接方式、关节结构及运动形式,为今后学习人体解剖学奠定了基础。
六、实验心得本次实验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上肢骨的结构和功能,加深了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
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实验观察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个报告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人体上肢动作特性实验
人体上肢动作特性涉及到灵活性、稳定性及准确性。
人体动作的灵活性是指操作时的动作速度与频率。
动作速度是指肢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路程;动作频率是指每秒钟或每分钟动作重复的次数。
人体动作的准确性可从动作形式(方向和动作量)、速度和力量三个方面考察。
这三个方面配合恰当,动作才能与客观要求相符合,才能准确。
通过以下实验可了解人体上肢动作的特性以及影响动作灵活性、准确性、稳定性的因素。
实验二-1 手指的灵活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人体动作的灵活性是指操作时的动作速度与频率。
手指灵活性测试可用于测定手指、手、手腕的灵活性,也可测定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二、实验原理
通过将金属细棒插入实验板的圆孔中所需时间,测试手指动作灵活性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比较手指插棒的运动顺序不同的所需时间验证人体上肢运动特性受影响的因素。
三、实验装置与测试仪器
采用BD-II-601型手指灵活性测试仪(见图2-1),该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1.实验板圆孔:直径1.6mm,100个,各孔中心距20mm;
2.金属插棒:直径1.5mm,长度20mm,110个;
3.记时:1ms~9 999s,4位数字显示,内藏式整体结构;
4.记时开始与结束可按键,也可以由金属棒插入左上角第1个孔与右上角后1个孔自动进行;
5.实验用镊子:1把。
图2-1 手指灵活性测试仪
图2-2 手指灵活性测试仪面板示意图
四、实验内容
1.金属插棒放入左侧槽中,优势手拿起右侧槽中的镊子;
2.被试用镊子将左侧槽中的金属棒插入实验板的圆孔中,插入顺序分以下四种:
①先插开始位,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依次逐列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②先插开始位,从上至下,再从第2列开始由上至下,……依次逐列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③先插开始位,从左至右,再从第2行由右边第一个开始至左,……依次逐行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④先插开始位,从左至右,再从第二行开始由左至右,……依次逐行插入,最后插终止位;
记时会自动开始,到插终止位时结束,并记录插入100个棒所需时间于表2-2;
3.每次重新开始需按“复位”键清零
五、数据整理与分析
1.测量数据
表2-2 手指的灵活性测定数据
顺序
①②③④
次数
1
2
3
4
平均时间
2.数据分析
比较四种不同动作顺序情况下手指的灵活性,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手指灵活性影响因素。
实验二-2 手腕动觉方位能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可测定左右手腕的动觉感受性,也可以测量通过练习动觉感受性提高的程度。
二、实验原理
动觉是自我辨别身体姿势和身体某一部分运动趋向(如肌肉收缩拉伸等)的内部感觉状态,也就是本体感觉。
在肌肉、关节里都有动觉感受器,它能够觉察身体的位置和运动,产生神经兴奋,并通过传入神经进入大脑皮层,引起动觉。
手腕动觉方位辨别仪是测定个体手位位移时的动作感受性以及腕关节活动方位控制能力的仪器。
实验时,主试任选一角度作标准刺激,让被试认真体会各关节所处部位后进行复制,以其与标准间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手腕方位感的能力。
亦可作手腕的动感练习用具,用以提高个体的动觉的辨别力。
三、实验仪器
采用BD-II-309型手腕动觉方位辨别仪(见图2-3)。
该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一个半圆仪板和一个与半圆仪圆心处的轴相连的一个手托板。
2.在半圆仪的圆周上有八个制止器,主试可将其托起来或放下去,它在圆周上的位置从30°到150°,各间隔20°。
3.对各度数的标记共有两行,都是从0°到180°。
上边一行的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增加的,下边一行是按逆时针方向增加的。
4.半圆仪的直径:190mm
图2-3 BD-II-309型手腕动觉方位辨别仪
四、实验内容
1.让被试戴上遮眼罩,主试根据实验要求将制止器在某度数上托起来;
2.要求被试手腕放在鞍座上,并从半圆仪的0°处摆动手腕直到制止器为止,此摆动的幅度为标准幅度。
3.主试移去制止器,并将被试者前臂复归到0°处,要求被试复制出刚才摆动的幅度。
记录实际幅度与标准幅度的偏差值,其偏差值就是被试者手臂的动觉方位能力。
4.如用右臂必须按顺时针方向摆动,如用左臂则按逆时针方向摆动。
5.实验一般要求左右臂各做3次,标准幅度由主试者在0~180°之间任选
6.如果要检验通过练习动觉感受性是否提高,应按上述程序重复做几遍,将结果记录在表2-3中并进行比较。
五、数据整理与分析
1.实验数据
表2-3 动觉方位能力测试实验数据(单位:°)
2.数据分析
①比较左右手的试验结果,分析优势手对人体动觉方位能力的影响程度;
②比较五次试验结果,分析通过练习动觉感受性是否提高;
③若主试对被试者进行以下三种情况信息提示,则对测量偏差有何影响。
每测完一次,主试不做任何提示;
每测完一次,主试提示被试者超出或是不到标准幅度;
每测完一次,主试提示被试者与标准幅度的实际误差值。
实验二-3 动作稳定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所谓动作稳定性是指手动作的准确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手是否出现明显的抖颤和方向偏离等,它是动作技能的重要指标,对动作稳定性的测定和训练,是许多工种特别是特殊工种的任务。
通过本实验掌握操作动作稳定性仪器的基本方法;能测量简单动作的稳定性及手和手臂的协调性,并能间接测量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动作稳定性受个体自身和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情绪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情绪波动会引起手臂肌肉的颤动,颤动范围越大,控制运动的能力越低,因此可以通过颤动范围大小来衡量情绪强度的指标。
本实验手握一试棒伸入渐渐缩小的九个孔眼中,不得接触孔
洞边缘,通过测定手的动作稳定程度间接测量情绪波动程度的仪器。
三、实验装置与测试仪器
本实验包括:
1.EP001型计时计数器;
2.EP704A型凹槽平衡实验仪,其结构示意图见图2-4;
3.EP704型九孔实验仪,其结构示意图见图2-5;
4.试棒(黑色和红色各1根)、连接线数根;
图2-4 EP704A型凹槽平衡实验仪的结构
图2-5 EP704型九孔实验仪的结构
四、实验内容
1.凹槽平衡实验仪实验步骤
①将连接插头插入计时计数器,将试棒的插头插入仪器的输入插口,打开计时计数器的电源开关,计时计数器显示000.00。
②被试拿试棒,接触一下仪器的启动点,计时计数器开始计时,试棒在凹槽从宽口处向窄口处移动,试棒不能离开镜面,如试棒碰到凹槽的边,计时计数器就计出错一次,当试棒移出凹槽的窄口碰到终点后,计时计数器停止工作,蜂鸣器鸣响,实验结束,按动计时计数器上的N/T按钮,获得实验的时间和出错次数。
③将数据记录在表2-4中
2.九孔实验仪实验步骤
①将连接插头插入计时计数器,将试棒的插头插入仪器的输入插口,打开计时计数器的电源开关,计时计数器显示000.00。
被试者面向动作稳定器,使仪器的边缘与桌边齐平,并与被试的右肩相对,然后手拿黑色试棒,手臂悬空,试棒与动作稳定器表面垂直;
②当主试发出预备口令时,被试者用笔尖插入最大的洞孔内,深度为1~2mm。
然后主试发出开始口令,被试拿黑色试棒,碰一下除最小孔以外的孔底(一般最大的孔),计时计数器计数开始,从大孔到小孔依次往下做,每次试棒伸入时,必须碰到底部,此时碰底指示灯亮。
如碰到孔壁计时计数器出错一次,同时蜂鸣器鸣响,碰壁指示灯亮。
当做到小孔时碰到孔底计数停止,结束指示灯点亮,同时蜂鸣器鸣响,实验结束,按动计时计数器上的N/T 按钮,获得实验的时间和出错次数;
③左手与右手各试验5次,左右手轮换时,可休息1分钟;
④然后测定比赛时紧张情绪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分两组进行比赛,比赛进行时主试要在旁边分别报告进行情况,造成竞赛的紧张气氛,再继续进行测试;
⑤将数据记录在表2-5中。
五、数据整理与分析
1.数据记录
表2-4 凹槽平衡实验数据表
表2-5 九孔实验数据表
2.数据分析
①比较左手与右手的动作稳定性;
②比较左、右手的动作稳定性,通过训练动作稳定性是否提高;
③比较各被试者在正常与紧张状况动作稳定性。
七、思考题:
1.影响人体动作的灵活性与准确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人体上肢动作稳定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年龄、优势手、性别、运动方向、情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