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一)
文学理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解析
文学理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解析一、引言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解析,以深入探讨其在文学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与发展2.1 背景与社会变革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技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巨大变化激发了文学界一股追求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表达的潮流,也就是现代主义。
2.2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显著的不同。
它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注重对语言的实验与创新,追求新的意义和感官体验。
同时,现代主义文学还关注人类内心的复杂心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嘲讽。
2.3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涌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至灯岛》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思想内容,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理论解析3.1 语言实验与创新现代主义文学对语言的实验与创新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作家们注重对语言的研究和拆解,试图突破传统的语法规则和符号系统,以达到更直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例如,《尤利西斯》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变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3.2 对现实的怀疑与反思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观念和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怀疑。
作品中常出现非线性叙事、多重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等手法,这种表达方式旨在让读者自主思考和解读作品的意义。
同时,文学中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嘲讽,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3.3 对人类心理的探索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作家对人类心理的探索和揭示。
现代文学概念
现代文学概念
现代文学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它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反叛和创新,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特点。
现代文学的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追求:现代文学摒弃了传统文学的约束和规范,注重创
新和个性表达。
作家们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试图突破现有的文学形式和技巧,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2.现实主义倾向:现代文学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冲击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现代文学中,作家们试图以直观的写实手法来描绘真实的社会和人类生活,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3.主题多样化:现代文学关注的主题涉及生活、人性、社会、
政治和心理等方面。
作家们通过多样化的主题和视角来探讨人类的困境、希望和追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学作品。
4.语言创新:现代文学在语言运用上注重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多
样性。
作家们尝试使用新的词汇、文体和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的表达力,使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总的来说,现代文学是一种对传统文学的超越和创新,追求个性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它展示了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特点,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文学作品。
如何理解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
如何理解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理解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学的内涵、审美情趣以及作品阅读与分析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理解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
一、文学的内涵文学是指通过语言来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现代文学作品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对人性、社会问题、时代变迁等方面的反思和呈现。
首先,现代文学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深刻揭示。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展示,现代文学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例如,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通过表现狂人林则徐的思想脆弱和社会异化,揭示了人性的愚昧和残酷。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时代变迁。
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阶级斗争、人权问题等。
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批判,使读者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小说揭示了年轻一代在当代都市生活中追求梦想的种种困境和迷茫,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二、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体验所产生的情感。
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独具特色,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现代文学作品追求“真实与美”的统一。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文学那种追求美的理想化手法,而更加注重对生活的真实呈现。
例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家族的崛起与衰败,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其次,现代文学作品注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摒弃了传统文学的繁复格律和华丽修辞,追求简洁明快的语言,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体验。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迷思和人性的庸俗,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三、作品阅读与分析理解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学作品,并不仅仅是对其进行表面的阅读,更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科目现代文学学习总结
科目现代文学学习总结在现代文学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阅读和研究了各种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了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体会。
一、现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它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文学追求个人独立,关注现实生活,强调真实和自由。
同时,现代文学还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心灵内在世界的复杂性。
相比于传统文学,现代文学更加多元化和现实主义。
二、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1. 阅读的态度:在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注意作品中的细节和象征意义。
2. 文学元素的分析:要注意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从中挖掘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深层含义。
3. 与时代背景联系:理解现代文学作品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因为作品常常与时代背景相互影响。
三、现代文学作品对我的影响1. 拓宽思维: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我对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 探索人性:现代文学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我对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更加深入地思考。
3. 表达能力提升:通过学习现代文学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我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1. 多样性:现代文学摒弃了单一的文学范式,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主题进行了更广泛的探索。
2. 实验性:现代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实验和创新,突破传统写作的边界。
3. 全球化:现代文学作品超越国界,展现了全球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学习现代文学,我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研究现代文学,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享受美好的阅读体验。
以上是对科目现代文学学习的总结。
通过学习现代文学,我深刻认识到文学对思想、情感和人性的影响,同时也意识到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创制”过程中,“观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视。
翻开海内外任何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在具体问题上,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对思潮、流派的判断,各自的立场不同,观点歧异,甚至针锋相对。
但透过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层的理路,却不难发现它们潜在地遵循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前提,并且相当自觉地将其转化为叙述历史的“元语言”。
剖析这一前提是很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构造颇为精致的关于“现代性“的“话语装置”。
酒井直树指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种时间顺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秩序从来都是同现代世界的地缘政治构造结合在一起的。
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这种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历史框架,人们通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种族在这个系统里的位置。
‘后现代’作为这个序列的最后一项是最近才出现的,但‘前现代’和‘现代’的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上配对组合却早已成为知识话语的主要的组织手段(organizing apparatus)之一。
因此,这个谜一样的第三者的出现所证明的也许不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移,而是我们话语范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我们以往认为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地缘政治秩序,即前现代-现代的秩序,变得越来越成问题了”,他进而强调:“如果不参照前现代和现代这一配对,就无法理解‘现代性’这个术语”。
〖1〗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现代中国文学的确立”这样一个“微观历史”的侧面进入并分解这个“装置”,正是我在今后研究中希望承担的任务。
不过,首先可以明确指出的是,所谓“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极端重视“现代文学观念”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讨论“五四”文学革命时,都把描述的重心放在文学观念的变革上。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但这个结论往往比较空泛,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层面。
我们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入手,探索其中的文学观念,发现它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共性:一是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二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分析和评价“新文学小说”;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否定或漠视的态度;四是尊重作家的个性。
这些鲜明的共性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促成了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关注。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导言;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新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是1935年至1936年初,由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对“新文学”(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但对这种“影响”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评论,而缺乏具体考察,导致结论往往大而不当。
本文以《大系·小说选集·导言》为考察对象,集中分析三篇“导言”中表现出的共性,以求揭示《大系》这套经典丛书的出版对“新文学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突出贡献。
一、现代文学的诞生:1917年茅盾、鲁迅、郑伯奇三位编选者在三篇《小说选集·导言》中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这反映了他们相似的文学史分期意识。
茅盾在《小说一集·导言》的开头写道:“民国六年(一九一七),《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学革命论》的时候还没有‘新文学’的创作小说出现”[1](P1),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被他看作新文学小说的开篇之作。
鲁迅在《小说二集·导言》的开头、郑伯奇在《小说三集·导言》的第一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把《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学孕育的文化语境,把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作为新文学的开端,他们对新文学的讨论都是以此为起点的。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中国现代文学,那可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花园,每一朵花都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就像是一场大变革中的文化觉醒。
以前啊,咱们传统文学在那儿稳稳当当的,就像一个老房子,很扎实,有自己的韵味。
可时代变了,就像一阵大风呼呼吹过来,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都来了。
这时候,现代文学就像破土而出的春笋,充满了生机。
那些作家们啊,就像是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在文学的新领域里闯荡。
鲁迅就是这个大花园里的一棵参天大树。
他的文字犀利得像一把手术刀。
你看他写的《狂人日记》,就好像把那个黑暗的社会给扒开了,让人们看到里面的病态。
这就好比在一间乌漆嘛黑的屋子里,大家都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鲁迅呢,一下子把窗户给砸开了,亮光透进来,虽然刺眼,但是让大家清醒了。
他笔下的孔乙己,多像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可怜虫,守着那些旧的东西,却又在新的世界里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我们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人啊,守着过去的那点老本,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后只能是越来越落后。
还有老舍,他像是一位特别亲切的老邻居,坐在胡同口,给大家讲述着老北京的故事。
《骆驼祥子》里的祥子,一开始就像一匹充满活力的小马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想要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可是呢,社会就像一个大泥潭,一次次把他拖进去,最后他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
这多像我们有时候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啊,本来信心满满,可是外界的压力太大,就把我们的梦想给碾碎了。
老舍用他那细腻的笔触,把老北京的风土人情都展现出来了,就像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巴金也是不能不提的。
他的《家》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封建家庭的种种弊病。
那些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年轻人被压抑的爱情和理想,都写得那么真实。
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外表华丽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虫子。
那些年轻人在家族里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鸟,想飞却飞不出去。
巴金用他的文字为那些被束缚的灵魂呐喊,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年轻人对自由的渴望。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是指以现代为背景,反映现代社会现象的文学作品。
这种文学作品通常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强调真实、自然和人性的描写,追求表现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现代文学观念则是指人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评价,它包括对作品的内容、风格、方法以及作家的创作理念和意图的考察与解读。
下面将从现代文学的特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以及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观念的关系。
首先,现代文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实主义的主导地位。
现代文学以现实为基础,注重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二是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现代文学不仅仅是情感倾诉和个体经历的陈述,更是承载了时代的委托,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三是语言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现代文学作品常常运用多种语言形式和风格,寻求表达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四是探索及批判现代社会文化。
现代文学试图深入探索和揭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问题,批判社会文化的矛盾和不足。
五是注重人性的描绘和刻画。
现代文学作品常常以人物塑造为重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现代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现代性的思考。
这种思想态势的转变也反映到了文学领域,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反思和挑战。
比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形成就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观念的拒绝和否定。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多义性,追求新颖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以及对线性叙事模式的打破。
这种观念为现代文学的创新提供了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兴起也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试图通过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
这种思想引领了一大批现实主义文学的涌现,并且构成了现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是两个较为常见的概念,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很有必要了解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本文中,将分步骤阐述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历程。
第一步:定义
现代文学一般指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作品,包括了现代主义文学、战争文学等流派,以及如杜甫、白居易等唐代大诗人的现代评价。
而当代文学则更为广泛,一般指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文学作品,经过了民主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等多个发展阶段,融汇了各种风格和主题。
第二步:特点
现代文学的特点是:反传统,重艺术性,追求个性。
这是因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反传统寻求突破成为主要趋势。
同时,艺术至上的思想也逐渐升华,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象征主义、超验主义等元素。
而当代文学的特点则更多元,多样化,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文体和文化跨界,媒介化和互联网化,个性和身份探寻。
第三步:发展历程
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在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等流派为现代主义的兴起垫定了基础。
而随着一战和二战的爆发,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怀疑和不信任逐渐加深,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期。
而当代文学则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新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到后后现代主义,又或者是从“内向”的主题到“外向”的关注点,不断探索着新的方式和内容。
总之,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都是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部分,它们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无论是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和自身情感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和深入挖掘这些文学作品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思潮
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思潮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思潮分析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思潮也随之涌现。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四个方面对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思潮进行分析。
一、现实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
它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和反映,以真实性为目标。
现实主义作品通常体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索,对人性、家庭、社会的深刻触碰。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就以对当时社会腐败现象的揭露为主题,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分析,表现出现实主义的思想特征。
二、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追求感性与想象,强调个人主义和情感的表达。
浪漫主义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感伤的氛围,它创造出理想化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构建的虚构世界。
例如,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描写的革命斗争和对爱情的追求,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思想情感。
三、写实主义思潮写实主义思潮在现代文学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与现实主义相比,写实主义注重对现实的客观再现,但并不一味地追求真实性,而是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写实主义作品通常关注细节的描写和对环境背景的刻画,力求使读者身临其境。
例如,《茶馆》是老舍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清末民初茶馆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现象的揭示,展现了写实主义的思想特点。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
它追求超越传统的线性叙事和逻辑结构,打破常规的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多采用碎片化、跳跃性的叙述手法,强调文本的多元性和模糊性。
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涉及现代科技、媒体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对现实世界进行解构和重构。
例如,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以诗意和幻想色彩来描绘城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思潮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四个方面。
每一种思潮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催生并得以发展,各自独具特色,为现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代文学和新文学
现代文学和新文学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文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现代文学和新文学两个重要的流派。
现代文学是指在近代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形式,而新文学则是在现代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现代文学和新文学的特点和发展。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既承袭了传统文学的优秀传统,又与传统文学有所区别。
现代文学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性。
它强调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与此同时,现代文学也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心理表达,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的冲突与挣扎。
这使得现代文学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上更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
新文学是在现代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新文学强调文学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注重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的突破和创新。
它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结构和形式,更加注重对语言、形象和叙事方式的创新和表达。
新文学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探索性,通过多样化的文学手法和形式来表达作者的独特思想和情感。
新文学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形式和风格,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现代文学和新文学在题材和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现代文学更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为基础,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反思来探讨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而新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以个体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和思考来反映社会的微观变化和人的内心变化。
总的来说,现代文学和新文学都是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性。
现代文学注重对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强调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思考;而新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强调对个体命运和心灵冲突的描绘和反思。
无论是现代文学还是新文学,它们都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何理解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
如何理解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学作品折射出了当下社会的思潮、精神面貌和文化变迁。
理解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作品的背景、主题、结构和风格等方面,下面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把握作品的背景理解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第一步是了解作品背景。
现代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常常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分析作品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在阅读一部现代文学作品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收集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历史背景等相关资料,以揭示作品创作的动因和影响。
二、探究作品的主题现代文学作品通常以突破传统为主题,探讨当下社会的问题。
分析作品的主题有助于读者深入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核。
在解读一个现代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留意其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人物命运以及文化冲突等主题元素,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作品的主旨和观点。
三、研究作品的结构理解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作品的结构。
现代文学作品常常以多线索、碎片化的形式呈现,通过细致观察作品的叙事策略、时间框架以及情节构建等方面,我们可以揭示出作品独特的结构设计和叙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和意义的传递。
四、品味作品的风格现代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化,作者通过选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传递出独特的美感和思想观点。
在分析作品的风格时,我们可以关注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以及语言的音韵、韵律等方面,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作品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价值。
五、对作品进行比较与评价理解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还需要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
通过将一部现代文学作品与同一主题、相似背景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创新之处,进一步完善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总之,理解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需要我们全面把握作品的背景、主题、结构和风格等方面,并将其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
[当代文学,现代文学,我国]我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探究
我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探究一、现当代文学的整体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起于 1917 年,一直发展到现在,并且也在继续发展。
但是区分开来看,自最初发展开始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自新中国至今,是当代文学的历程,并将继续向前发展。
中国文学发展到上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较大的改变,这一切源于文学命题的提出重写文学史。
现当代文学的融合成为大家的共识。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大学文学系将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合二为一,教材也开始出现两者相结合的版本,文学领域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这毕竟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文学发展,其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
现在我们所接触的当代文学只是狭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它仅仅只包含了大陆文学,没有纳入港澳台的文学; 从意识形态上来看,指的是社会主义文学。
这种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从中国文学这个大命题来看,中国文学必须包含中国所有区域的文学,而不应该将大陆之外的文学排除在外,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对文学的教育也不能忽略港澳台文学,不能认为的割裂文学的整体性。
很多学校为了能够克服这样一种缺陷,往往采取一些应急的措施,如将港澳台文学的授课另开一门课程,或者在大陆文学的课堂中进行一些延伸,用来弥补这些缺陷。
从文学的长远发展来看,它无异于自欺欺人,这样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将大陆文学和港澳台文学有效的进行整合。
这是日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如何将这两个不同区域的中国文学拉到同一个平台上,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失误。
到 90 年代,大陆文学的快速发展和台湾文学发展的低迷又形成较大的反差。
将其放到同一个平台上来研究和发展,显然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
而我们再来看现代文学,它没有当代文学中存在的缺失困境,而且其发展和研究一直处于同一个平台,没有被割裂开来。
当代文学的缺失是横亘在发展和整合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只有将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也只有整合才能更好的发展,但是缺乏必要的基础。
尤其是近年来文化台独的呼声越来越嚣张,文学的思想教化和文化交流作用提高更加重要的地位。
现代文学赏析
现代文学赏析现代文学是指在20世纪以及21世纪产生的文学作品。
它作为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承载着当代社会的精神与价值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现代文学进行赏析。
一、现代文学的特点现代文学有着与传统文学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首先,现代文学强调个体的情感和体验,注重个体在社会现实中的感受和思考。
其次,现代文学面对的社会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作品中常常出现对战争、贫穷、性别、种族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再次,现代文学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不仅有小说、诗歌、散文等传统形式,还涌现出了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结合。
最后,现代文学对语言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创造性的表达和独特的叙事方式。
二、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现代文学涌现出了众多经典的作品,以下是几部代表作的赏析。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家族的荣辱兴衰。
马尔克斯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夸张的情节设置,将现实与幻想巧妙融合,使读者置身于一个奇幻而真实的世界中。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刻画了一个集权极权社会的恐怖形象。
作品中,奥威尔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的观察和描写,表达了对政府操控个人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批判。
小说中的“大哥”、“思维警察”等形象被广泛引用,成为对现实中权力滥用的隐喻。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长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命运的描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与虚伪。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和音乐,以及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描写,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触觉。
三、现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现代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现实的反思和思想的启迪。
它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和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深入思考生活、人性和社会等问题。
现代文学在传播文化、拓宽思维、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观念与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观念与价值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分支,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也承载了中国人民的观念与价值观。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在探索和传递观念与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观念与价值。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在表达个体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传统社会中,个体主义观念并不被重视,而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角色形象,展现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个人价值的重要性。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探讨了传统社会对个体思想的压抑和束缚。
这种表达方式引发了读者对于个体自由与尊严的思考,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在呈现社会观念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中国现代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而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能够反映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例如,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主人公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
这种现实主义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悲剧。
同时,这种观念的传递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思考和呼吁。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还在传递人文关怀的观念和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疏离。
而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表达了对于人性的关怀和探索。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于家族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家庭的温暖。
这种人文关怀的观念引发了读者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在传承传统文化观念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而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能够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相结合。
例如,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通过对于家族历史的描写,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
这种传承传统文化观念的方式,让读者重新认识和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在观念与价值的传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新-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 精品
“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创制过程中,观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视。
翻开海内外任何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在具体问题上,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对思潮、流派的判断,各自的立场不同,观点歧异,甚至针锋相对。
但透过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层的理路,却不难发现它们潜在地遵循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前提,并且相当自觉地将其转化为叙述历史的元语言。
剖析这一前提是很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构造颇为精致的关于现代性的话语装置。
酒井直树指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种时间顺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秩序从来都是同现代世界的地缘政治构造结合在一起的。
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这种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历史框架,人们通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种族在这个系统里的位置。
‘后现代’作为这个序列的最后一项是最近才出现的,但‘前现代’和‘现代’的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上配对组合却早已成为知识话语的主要的组织手段之一。
因此,这个谜一样的第三者的出现所证明的也许不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移,而是我们话语范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我们以往认为是不容置疑的历史?跤铩薄!?〗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现代中国文学的确立这样一个微观历史的侧面进入并分解这个装置,正是我在今后研究中希望承担的任务。
不过,首先可以明确指出的是,所谓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极端重视现代文学观念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讨论五四文学革命时,都把描述的重心放在文学观念的变革上。
这样的历史叙述不单对应了梁启超关于晚清至民国社会由器物而制度再文化的渐次变化的论述,〖2〗作为新思潮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本身即是社会文化变革的一项显著表征;也不仅提示出林毓生描绘的藉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五四思想的内在特征,〖3〗借用鲁迅的说法,听将令的文学必定会打上思想、观念先行的烙印〖4〗,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展露了现代中国文学创制过程中某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历史瞬间,按照竹内好的看法,没有这样的瞬间,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
对现代文学的理解
对现代文学的理解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唠唠现代文学。
你说啥是现代文学呢?就好像一扇神奇的大门,打开它,里面是一个五彩斑斓、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
比如说鲁迅的文章,那犀利的文字,就像一把把尖锐的剑,直接刺中社会的痛点!《狂人日记》里的那句“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哇,这是多么深刻的洞察啊!这不就是现代文学的魅力吗?它能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真相。
还有老舍先生,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啊,活灵活现的!像《骆驼祥子》里的祥子,拼死拼活地想要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多像现实中努力奋斗的我们啊。
你能说现代文学离我们很遥远吗?那可绝对不是!
现代文学也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呀!当我们开心的时候,可以读那些充满活力的文字;当我们难过的时候,那些温暖治愈的作品又能给我们安慰。
这就好像是一个贴心的朋友,随时陪着我们。
就像余华的《活着》,福贵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可还是坚强地活着,难道不会给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吗?现代文学不就是这样嘛,有时让你欢笑,有时让你沉思,有时让你感动得稀里哗啦。
我觉得现代文学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也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去生活。
它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大家也都快去感受一下现代文学的魅力吧,相信你们一定会爱上它的!。
现代文学与思想观点与思想意义
现代文学与思想观点与思想意义近年来,现代文学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良好方式,更是思想交流和表达的重要途径。
现代文学通过反映当代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探讨现代文学的思想观点以及它们的思想意义。
一、现代文学中的思想观点1. 现实主义思想观点现实主义是现代文学中最为常见的思想观点之一。
现实主义作品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关注,展现出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不公平和人性的复杂性等。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束缚,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2. 社会批判思想观点社会批判思想观点是现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作家们以文字为武器,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和讽刺,揭示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痛苦。
例如,李敖的《自由的范畴》通过对权力和教育的讽刺,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传统观念的批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3. 人性思想观点人性思想观点通过对人类本质和行为动机的揭示,表达了对人性的独特理解。
作家们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隐藏在人性深处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并存,引发了读者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二、现代文学思想观点的思想意义1. 激发思考与讨论现代文学中的思想观点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作家们的描写和刻画,读者能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本质。
这种思考和讨论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2. 反映社会现实与问题现代文学中的思想观点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与问题。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痛点和弊端。
这种反映有助于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并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3. 塑造人性的多样性现代文学中的思想观点能够展示人性的多样性。
作家们通过对不同人物和情节的刻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现代文学与观点
现代文学与观点现代文学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主题。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观点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现代文学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一、文学作品反映观点现代文学作品在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的同时,往往也承载着作者对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的观点。
这些观点通常通过文学手法的巧妙运用来传达。
比如在当代中国文学中,一些作家通过写实主义手法展现社会现实的丑陋和不公,以此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而另一些作家则通过超现实主义手法创造出奇幻的世界,以此传达对于人性和存在的思考。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作家所持有的观点各有差异,使得现代文学具有多样性和辩证性。
二、文学视角对观点的影响文学作品是通过特定的文学视角来展现作者的观点。
文学视角可以理解为作品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和角度,它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第一人称叙述可以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进而感同身受;而第三人称叙述则可以提供更客观的观察视角,使读者更好地分析和评价故事背后蕴含的观点。
不同的文学视角呈现出作者对于现实和人性的不同认识,引发读者对于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的思考。
三、文学作品的价值观塑造现代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一定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和其他角色的行为和选择,往往代表了作者对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观点。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对自身的价值观进行审视和反思,进而对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同时,文学作品还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引发共鸣涌动的观点和情感互动。
四、文学作品与社会观点的互动关系现代文学作品与社会观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文学作品既受到社会观点的影响,又有能力啮合、引领、影响社会观点的变革。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的关切,引发读者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而社会观点的变化和演进也会反过来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主题和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观念(一)摘要: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创制”过程中,“观念”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视。
翻开海内外任何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在具体问题上,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对思潮、流派的判断,各自的立场不同,观点歧异,甚至针锋相对。
但透过分歧的表面追究深层的理路,却不难发现它们潜在地遵循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前提,并且相当自觉地将其转化为叙述历史的“元语言”。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观念;中国文学Abstract:“Formulates”intheprocessinthemodernChinaliterature,“idea”thestrengthreallycannotloo kdownupon.Openseverywhereanybook“theChinesemodernhistoryofliterature”,intheconcreteque stion,forinstancetothewriter,theworkappraisal,totheideologicaltrend,theschooljudgment,theresp ectivestandpointisperhapsdifferent,theviewpointdifference,iseveninsharpopposition.Butpenetrat esdivergentthesuperficialinvestigationin-depthprincipleroad,isnotactuallydifficulttodiscovertheyla tentarefollowingsomekind“self-evident”premise,andq uiteonowninitiativetransformsitasthenarrat ionhistory“themeta-language”.keyword:Modernliterature;Literatureidea;Chineseliterature前言剖析这一前提是很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构造颇为精致的关于“现代性“的“话语装置”(discursiveapparatus)。
酒井直树指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种时间顺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秩序从来都是同现代世界的地缘政治构造结合在一起的。
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这种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历史框架,人们通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种族在这个系统里的位置。
‘后现代’作为这个序列的最后一项是最近才出现的,但‘前现代’和‘现代’的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上配对组合却早已成为知识话语的主要的组织手段(organizingapparatus)之一。
因此,这个谜一样的第三者的出现所证明的也许不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移,而是我们话语范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我们以往认为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地缘政治秩序,即前现代-现代的秩序,变得越来越成问题了”,他进而强调:“如果不参照前现代和现代这一配对,就无法理解‘现代性’这个术语”。
〖1〗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现代中国文学的确立”这样一个“微观历史”的侧面进入并分解这个“装置”,正是我在今后研究中希望承担的任务。
不过,首先可以明确指出的是,所谓“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极端重视“现代文学观念”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讨论“五四”文学革命时,都把描述的重心放在文学观念的变革上。
这样的历史叙述不单对应了梁启超关于晚清至民国社会“由器物而制度再文化”的渐次变化的论述,〖2〗作为新思潮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革命”本身即是社会文化变革的一项显著表征;也不仅提示出林毓生描绘的“藉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cultural-intellectualisticapproach)的五四思想的内在特征,〖3〗借用鲁迅的说法,“听将令”的文学必定会打上思想、观念先行的烙印〖4〗,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展露了现代中国文学“创制”过程中某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历史瞬间”,按照竹内好的看法,没有这样的瞬间,历史就不成其为历史。
〖5〗实际上,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历史叙述的依据的“现代文学观念”同时构成了它的合法性基础,两者互相生产、互相支援,形成了一条锁闭而完整的权威历史话语链,离开了权威历史话语的阐释,我们得不出关于这段历史的其它结论。
众所周知,现代中国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称为“新文学”,但仍需追问的是,它何以为“新”,即建立“新文学”的合法性基础何在。
如此提问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在和所谓“旧文学”相对立的意义来界定“新文学”,而且要求“新文学”于当下显示出面向未来的特征。
1920年1月,周作人在一篇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讲演中,引人注目的两次使用了“现代”的概念,他认为“人性的文学”和“人类的文学”是“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品格,也是“新文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6〗这意味着“新文学”并不必然地拥有成为“现代文学”的优先权,倘若它要证明自己天然地拥有优先权,就必须显示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现代文学”的品格紧密相关,甚至合二为一。
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性”态度,福科在分析启蒙和现代性的关系时指出:“启蒙的分析──把历史规定为人类向成人状态的过渡──把当代现实与整个的运动和它的基本方向联系起来。
但是,与此同时,它表明,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每个个人是怎样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整个过程负责”。
〖7〗在他的分析中,“启蒙”即是一种“现代性态度”,个人的存在和工作的意义是同他所存在的特定的时刻──现代──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与对整体历史及其通向特定目的的过程的反思具有内在关联。
由此推断,“新文学”的存在意义同样在于它和尚待争取的“现代文学”品格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既是未来走向的,又是尚未决定的,因此在当时更多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
这个问题自“五四”以来就一直困扰着新文学,在一般认为新文学已取得文坛稳固地位的1926年,梁实秋依然担心新文学“日久气衰,仍回复于稳固的基础之上”。
〖8〗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服从启蒙方案的设计,首先是“观念”(“思维”)的变革。
正像康德在《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中将“思维方式的真正变革”当作“启蒙”的中心环节一样,〖9〗梁实秋在讨论“现代文学的任务”时,明确提出:“我以为中国文学之最应改革的乃是文学思想,换言之,即是文学的基本观念,文学是什么?文学的任务是什么?中国过去对这些问题是怎样解答的?我们现在对以前的解答是否满意?如不满意应如何修正?这些问题我以为应该是新文学运动的中心问题。
“〖10〗不过他的倡导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可供操作的层面。
到了1935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1917—1927)》,来为“伟大的十年间”作一历史定位,才算是第一次以回顾和总结的方式较圆满地回答了上述的追问。
当时上海的大型刊物《文学》发表《最近的两大工程》一文,把它与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并列:“《大系》固然一方面要造成一部最大的‘选集’,但另一方面却有保存‘文献’的用意。
《新文学大系》虽是一种选集的形式,可是它的计划要每一册都有一篇长序(二万字左右的长序),那就兼有文学史的性质了。
这个用意是很对的。
不过是因为分人编选的缘故,各人看法不同,自然难免,所以倘若有人要把《新文学大系》当作新文学史看,那他一定不会满意。
然而倘使从这部巨大的‘选集’中窥见‘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的文坛全貌,那么倒反因为是分人编选的缘故,无形中成了无所不有,或许他一定能够满意。
《新文学大系》的编辑计划也是近年来少有的伟大企图,全书十册……开头还有蔡元培先生一篇颇长的总序。
倘使拿戏班子来作比喻,我们不妨说《大系》的‘角色’是配搭得匀称的。
”〖11〗人们也许很难理解,在政治、文化和文学立场急剧分野的三十年代,位居于左、中、右不同阵营的作家,比如胡适、周作人、鲁迅、茅盾、阿英和郑伯奇,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跨越态度的畛域,聚集在一项共同的事业上?当然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在良友图书公司和它的年轻编辑赵家璧的“神通广大”上。
问题在于这项共同的事业并没有弥合他们之间的分歧,在公司出于广告目的要求撰写的“编选感想”中,郁达夫和郑伯奇仍然继续打着关于“伟大作品”的笔战,周作人则皮里阳秋地捎带了几句左翼文人对小品文的批评:“我觉得文就是文,没有大品小品之分”。
〖12〗但分歧又不妨碍他们为编选“大系”走到一起来,这意味着分歧的背后还存在某种更高准则的制约。
赵家璧在为“大系”写的出版“前言”中说得很清楚:“在国内一部分思想界颇想回到五四以前去的今日,这一件工作,自信不是毫无意义的。
”〖13〗汪晖早在八十年代末就曾指出:“‘五四’启蒙运动是由千差万别、相互矛盾的思想学说构成的,然而作为一个统一的历史运动,它实际上必须找到一种基本的精神力量或情感趋向,从而使得各种纷纭复杂的思想学说获得某种‘历史同一性’。
一切对启蒙运动的历史叙述,都必须在这种‘历史同一性’基础上进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打开各别学说和思想原则之迷宫的通道,才不至于在观念的大杂烩中不知所措”正象他的研究所显示的,“五四”启蒙运动缺乏像欧洲启蒙运动那样统一的方法论基础,缺乏内在的历史和逻辑的前提,但事实上却又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
其中的缘由即“在各种理论矛盾之中仍然保持着的内在统一性乃是一种‘基本态度’”,这种“同一性”不存在于各种观念的逻辑联系之中,而是存在于纷杂的观念背后,存在于表达这些相互歧异的“观念”的心理冲动之中,也即存在于思想者的“态度”之中。
〖14〗对这一态度最鲜明的表达莫过于胡适,他在总结“这两三年新思潮运动的历史”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据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
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
评判的态度,简单说来,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好……尼采说现今时代是一个‘重新估定一切价值’(TransvaluationofallValues)的时代。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
〖15〗汪晖相当敏锐地发现这种态度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对象性,但它指向对象的是“价值判断”,而非“结构分析”。
〖16〗那么评判好坏,估定价值,它的标准从哪里来?1919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6卷1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指出传统社会“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他声称这种“破坏”背后蕴涵了共同的价值标准,“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下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