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新青年》

1915年9月15《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有陈独秀主编,新文化运动即以次为肇事。1916年2卷起改名《新青年》主要代表有鲁迅、李大钊等。他将整个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峰同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文艺阵地。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以及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为,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历史必然趋势。

3《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问题小说”

1919下半年,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等。它的形成主要受五四理性之光和外国小说刺激。其主要理念是写实主义。

5“零余者”形象

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同现实社会势不两立,宁愿贫困,也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以种种变态行为表示反抗。郁达夫用其表现自己精神困境,并通过拷问自己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6象征派

代表作家王金发,穆木天,提倡“纯诗”即强调朦胧,暗示的特点和“诗的贵族化”以及“独语体”和“谈话风”主要表现人的内心感觉,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7“随感录”作家群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有李大钊、陈独秀、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其主要特点立论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

8“语丝”派

1924年11月创刊,1930年3月停刊。主要撰稿人有周作人、鲁迅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其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

9“现代评论”派

20年代中期出现,代表作家徐志摩,陈西滢等。特点是自由,华丽。“闲话家”、“贵族化的立场”。

10春柳社

1907年组办,主要成员李叔同,曾孝谷等。他们的特点是借鉴西方,以语言动作为表现手段,创造新的戏剧形式。同时注重写实性,以建立新的演出方式。

11“二元三人”模式

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有三人构成,但是二元对称对峙格局,第三人起结构性作用,或是引发矛盾,或是提供解决矛盾的契机。

简答

1鲁迅在《呐喊》,《彷徨》演化的的“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在离去”两大

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看/被看”:例如《示众》。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也没有主观抒情,议论。只是一个场面“看犯人”,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

根据“被看者”不同,分为两类

A“祥林嫂”被看,文中看客背后隐含作者的一种看。

B看与被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例《药》,“启蒙者”的努力变为笑料。“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归乡模式”。无论是《故乡》、《祝福》、《孤独者》,叙述者讲述他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构成复调。

《祝福》中“我”与鲁镇的关系,正蕴含归乡模式。

2《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辟洪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1)彻底破坏的“我”: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新人。通过“黑暗中女性之”形象的表达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战斗的、雄强的民族精神。

(2) 自我崇拜的“我”: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的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人的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3)自我袒露的“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如《女神》中“我”对于理想的热烈追求,都真实表现了郭沫若胸襟开阔乐观的个性。

3《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1)两种想象力:雄奇与童真。想象力的渊源:“泛神论”

(2)形象特征:壮阔性、奇异性、飞动性

(3)形象形式:自由体式、排比、复沓、对偶

4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特点

周作人是《新青年》,《雨丝》一派的主要作者,对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他引进“美文”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而他的散文风格分为两种: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前者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更加积极。而后者却是真正显示周作人的创作风格,影响力更大。其散文多闲谈体,追求自然而隽永。典型风格为“闲适”。且融入不同风格形式,使之形成平和冲淡、徐徐自如的叙谈风格。周作人有叛徒+隐士的二重性格。既关注现实,反抗黑暗;又尽可能远离激进,保持平和。而他更倾向于“言志”即抒我之情。因此言志派散文特点为闲适、青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

论述

1《子夜》结构特征

蛛网式的密集结构,小说情节有张有弛,很有节奏,多种矛盾同时出现,互相纠缠,既有利于多侧面的展开主人公的多重性格,又便于揭

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小说的结构形式与所反映的复杂内容取得某种一致。

《子夜》有三条主要线索:1、吴荪甫与工农运动。2、吴荪甫与赵伯韬之间的冲突。3、吴荪甫与家庭关系。三条主要线索交织在一起,串联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内容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从工厂到农村,从经济到政治,从家庭到社会等,都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有资本家,有买办资本家,有地主,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少妇,交际花,军人,差不多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各种人物都写了进去。

从人物出场的小细节,到情节发展的主线和副线关系的矛盾冲突,都表现出宏伟而严密、跌宕起伏又有条不紊、头绪繁多又舒卷自如的小说结构特点。三条矛盾线索安排主次分明,吴、赵之争贯彻全书主要章节,中间穿插其他矛盾线索,彼此互为因果。人物的心理描写负载着文化历史的内容。吴荪甫的复杂心理活动与现代都市文化、政治、经济变动相联系。

2《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骆驼样子》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他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抛入流氓无产者的行列,以及其精神毁灭的过程。

祥子刚进城时具有一般小市民的精明,保有农民的纯朴、良好的职业道德。但在“逃匪”和“孙侦探”等欺压下,祥子理想开始动摇,一再受挫,内心常有矛盾,失去了往昔的坚定执着。之后成为虎妞的丈夫:祥子还保有体面,但未改做一个独立劳动者的初衷。在虎妞死后,祥子精神已不存在,潜藏与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大发作,沦为一具行尸走肉。虽然祥子自身的自私、不合群、别扭等性格致使他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但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却是把“人”变成“鬼”的社会。

祥子似乎注定被腐败的环境所著而不得不堕落,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曲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他的全部人性。社会在城市化过程中已经道德沦丧,金钱腐蚀了畸形的人伦关系。如虎妞的变态情欲等。都让样子不得不沉沦于这个黑暗冷漠的社会。

小说通过祥子内心的感觉来写丑恶的环境如何扭曲人性,写他在环境的驱促下如何层层给自己的灵魂泼上污水,从洁身自爱到心中的“污浊仿佛永远也洗不掉”,最后破罐子破摔,彻底沉沦。最终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吞噬,自己成为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风。

3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

1.“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

2.《阿Q正传》接受史

(1)40年代以前:国民劣根性的象征

(2)50-70年代:强调阿Q是未庄的第一个“造反者”

(3)80年代: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