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的八种逻辑关系

合集下载

流水对思路楹联基础知识,种类,

流水对思路楹联基础知识,种类,
出句:
尚有秋鸿传远信=Z
尚有秋鸿传远信=Z
何须孤盏泪青衫
以书信可慰怀作为切入点,来应对成选择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Z
忙书锦字寄江南
以尚有的时效性作为切入点,来应对成递进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Z
不教白发念儿郎
以看信人为家乡的父母为切入点,来应对因果关系流水对。
尚有秋鸿传远信=Z
告知春节返家乡
春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的种类,也称为联格,花样繁多,古往今来留下的妙对、绝对也非常多,我拣重点的说说。
其一,当句格,也称自对。比如“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和“孤骛”、“秋水”和“长天”均形成了自对。
联这种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对”,要求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节奏对称。以下几种形式的对联可谓妙趣横生。
一缺字联:就是上下联各缺一字,对联的真正含义就隐含其间
春节前夕,郑板桥和苏州知府一同外出巡游,见南门街一户人家贴了一幅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郑板桥眉头紧锁,赶紧买了衣服、肉、粮食前去扣门,见这家一贫如洗。主人收了礼物后,千恩万谢。在回来的途中,知府忙问他怎么知道这户人家的根底。郑板桥笑道:“人家大门上不是明写着吗?你看,十个数字,就是缺一(衣)少十(食)嘛!”
看得出来,你是想做成一个递进关系的流水对。但我感觉转得有点急了,下联的动作更适合重逢以后来做。(相思本身是否浪漫?我不知道哈,我没经验)
且把相思揉进纸=【子墨】
莫将一诺淡成秋【明月】
选择关系流水对。淡,可以再炼。老字如何呢?
且把相思揉进纸=【子墨】
好托鸿雁送于君【平凡】

怎样区分上下联的技巧

怎样区分上下联的技巧

怎样区分上下联的技巧中国对联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看到对联的身影。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如何正确地区分和挂出上下联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那么,究竟如何区分上下联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技巧。

1. 仄起平收原则:这是最常用的区分上下联的方法。

在古代诗词中,“平”指的就是平声字,“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入声字。

按照这个原则,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字。

2. 内容逻辑:上下联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上联提出问题或者描绘场景,下联进行回答或者抒发情感。

例如:“风吹水面层层浪(上联),雨打沙滩点点坑(下联)”。

3. 时间顺序:如果对联中有时间词,可以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区分上下联。

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联),春风送暖入屠苏(下联)”。

4. 地理位置:如果有地理位置的描述,通常也是以上下高低的方式来安排上下联。

例如:“海内存知己(上联),天涯若比邻(下联)”。

5. 观察横批:大部分情况下,横批会对上下联的主题进行概括或总结,因此,观察横批的位置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上下联。

一般情况下,横批是从右到左读的,所以,挂在右边的是上联,左边的是下联。

6. 阴阳对调:古人以左为尊,故上联贴于门之右侧(人向门站立时),下联贴于左侧。

不过现代为了阅读方便,多改为从左至右排列,即面对大门,上联在左手边,下联在右手边。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区分上下联的一些基本技巧。

当然,这些都是一些通用的原则,具体的情况还需要根据对联的内容来进行判断。

希望这些方法能对你有所帮助,让你在欣赏对联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数字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上句我用仄作尾,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二四六字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一三五,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他说平来我说仄,他说仄来我说平。

细敲平仄费心机,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创作对联、欣赏对联,都必须懂得对联的格律。

格者,形式也,指字词对偶、句子法格、节奏等;律者,音韵也,指平仄排列之规律。

换句话说,对联的格律就是根据对联自身的特点,对字句、对偶、平仄、句式、句型和上下联相关各个方面之组合方法的格式规律。

对联的格律要求极严,对仗严谨。

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字句相等。

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

当然,字句、字数要求相等不是单纯的“凑字数”,还要求句子语意完整。

句式相称。

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

在句子中,一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也称“节奏点”。

对联句子的“句式相称”,要求上下联节奏一致,如我创作的对联“苍山玉水云峰碧;洱海金花雪月光”,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句式,而对联“冬临树未老;秋至叶方红”则上下联同为二一二句式。

平仄相谐。

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

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声调,而平仄是根据汉语声调的高低升降归纳起来的,平声即高且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

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

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
上联和下联通常指的是对联或诗歌中的两句,上联是前一句,下联是后一句。

为了使对联连贯而有趣,上下联之间通常有着一定的联系或呼应。

以下是一些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
1.语法和词性:上联和下联在语法结构和词性上可能会有所不
同。

上联和下联的组织方式、词性搭配可以有所变化,但仍需保持语法
通顺。

2.意境和意义:上联和下联通常在表达意境和意义上有一定的关
联,但也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体现对比、转折、衬托等修辞手法。

3.韵律和节奏:对联通常有韵律和节奏,上联和下联在这方面也
可能有所区别。

注意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差异。

4.呼应和照应:上联和下联之间可能存在呼应和照应关系。


如,上联提到某个概念,下联可能会对这个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发挥或解
释。

5.修辞手法:上下联之间可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排
比、拟人等,以达到表达手法的差异。

6.情感和情绪:上联和下联通常共同表达一种情感或情绪,但可
能在表达的侧重点或角度上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方法主要涉及语言表达、修辞手法、意境等方面的差异。

在创作对联或赏析对联时,理解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领会作者意图和享受对联的艺术魅力非常重要。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对联题,一般是重点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拟写对联,既要明确它的主要特点,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法。

下面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对联题为例,解析拟写对联应遵循的原则和解题技巧。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答对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命题指向。

活动排序中最常用的逻辑关系类型

活动排序中最常用的逻辑关系类型

活动排序中最常用的逻辑关系类型
1. 前后关系:指明活动之间的时间顺序,确定哪个活动先发生,哪个活动后发生。

例如,“早餐后开始户外活动”。

2. 并列关系:指明活动之间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它们是同时或并行发生的。

例如,“同一时间进行体育比赛和文化展览”。

3. 选择关系:指明两个或多个活动之间具有互斥的关系,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进行。

例如,“要么参加篮球比赛,要么参加足球比赛”。

4. 循序关系:指明活动之间的顺序循环重复。

例如,“每周三晚上进行的英语角”。

5. 条件关系:指明活动之间存在某种条件的关系,只有满足特定条件时才能进行。

例如,“只有天气晴朗时,才举行露天音乐会”。

6. 因果关系:指明一个活动是另一个活动的结果或产生的原因。

例如,“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焦虑情绪”。

7. 并发关系:指明两个或多个活动同时发生,但它们之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

例如,“同时进行摄影展和手工艺品展销”。

8. 交替关系:指明两个或多个活动交替进行发生。

例如,“每两小时交替轮流值班”。

如何对句

如何对句
如近代趣联大师刘师亮(1874~1939)的一副讽刺时政的对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再如唐伯虎的: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是百年身。”
这些都是流水对。流水对的关键是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要点请大家注意。
那么在应对中,都有哪些逻辑关系呢?
一是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
有很多联在出句时,就体现了其特有的风格,同时也给下联以一定的风格的限定

也就是说,出句者是在怎样的时空环境中,表达这种情感的。只有这样,才能内容相关。大家注意这个要点。
二、找应对关键。
如:“海到无边天作岸==”
这一句其实也很直白,海的尽头,海天相连,好象天是海的边一般。关节点是尽头。
又如:“池蛙鼓噪蝉笛劲==”
应信村茶比酒香。”
六是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
如理发店的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虽=却
七是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
如: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八是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如:
“春种千颗籽,
秋收万担粮。”
!
九是目的关系
用了两个-喻,“鼓”和“笛”,一般来说,这种“喻格”是要在应对中关注的。但,意境支撑却不一定在喻格上,而在“噪”和“劲”。
【舰长附言:请注意,这个出句是古音失替了。所以只能用今音来对。】
三、拟对句。
在了解了出句节奏、意境情况下,就可以组织对句了。应对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为:“正对,反对,流水对”。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春联写作 13 种基本技法1)【比法】:比就是“打比方”,即依据两不同事物的相像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另一个事物。

比有明、暗、借、博、反、互等,如:山有路勤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比法】:比就是运用想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绘,即成心把物当作人,或把人看作物,或把甲当作乙物。

如:稻草捆秧父抱子竹装笋母儿3)【夸法】:即通事物行大或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绘象的主要方面和本特点。

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里煮乾坤4)【托法】:就是了使事物的特点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同来陪或照。

如:四周荷花三面柳一城春光半城湖——(南大明湖)5)【比法】:⋯⋯如:野心家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6)【反法】:就是上下两,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无辜佞臣——(岳墓前)7)【正对法】:即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相互增补的。

即要求春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述两件拥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有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形、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真理,比如:山势雄伟,翮鸟不可以超出;崖壁陡峭,飞猿亦苦登攀。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上下互补,突出摩天岭的高峻水以长流方及远,山因积石始成高。

——描述两件拥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

8)【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春联中的字词句,不单上下联相对仗,并且上联自己之中和下联自己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春联更为工稳,更增加了对衬美。

句中自对的用法 ,在春联 (特别是长联 )中,运用得比较宽泛。

并且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自得其乐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此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9)【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即上下句之间拥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分别独立出来都没存心义。

如长沙岳麓山联: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

对联的基本知识点对联是一种文体,通过简短对偶句表达感悟。

其基本要素包括格律、结构和意境。

在六个要素中,字数相等且内容相关是基础要素,而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和节奏相应则是语法、声律要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要素的知识点。

格律相对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即上下联在相同位置平仄相反。

马蹄韵格律是其中的一种,指的是按照马蹄的形状来交替平仄。

单边五言、七言、十一言的格律各有两种,而长联则可以采用长联自对的方式。

在意节点定韵中,需要抓住意节点的最后一字来调节平仄,使其平仄基本上两两交替。

对联仄起平收,即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但不能出现三仄尾或三平尾。

失替和失对是对联中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情况。

对联的结构要求相同,即对联的结构应该一致。

节奏相应则是指平仄相谐,即上下联的节奏应该相应平仄相谐,使得对联更加和谐美妙。

意境相谐是对联的重要要素之一,指的是上下联的内容应该相互呼应,产生共鸣。

对联应该即景即事,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所感所思,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情感。

通过对对联的基本要素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联的规则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对联。

5、在使用格律韵时,有两种标准可供选择:平水韵(古韵)和中华新韵(今韵)。

如果使用古韵,需要进行注明。

如果没有注明,默认使用今韵。

为了确保准确性,最好无论使用今韵还是古韵,都进行标明。

6、入声字在古韵中存在,而在今派中则分为XXX和XXX。

如果使用中华新韵,就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使用古韵,需要记住这些入声字属于仄声。

掌握入声字的方法有规律可循:1.根据自己的地方口音读这个字,如果发音短促,一般就是入声字。

2.发音中韵母有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3.最快速、权威的方法是使用网络平仄古今韵查询。

4.经常吟诗填词作曲对联的朋友,建议使用古韵。

因为填词需要韵押,律依古韵;而且熟能生巧,惯了古韵后就不会惯使用今韵了。

同时,一副联不能混用韵,当对联出句是古韵时,必须律依古韵。

7、多音字在网络平仄查询时无法识别,会出现“通”字。

楹联知识--对联“内容相关”谈

楹联知识--对联“内容相关”谈

楹联知识--对联“内容相关”谈张东继笔者在对联讲座讲到“内容相关”之后,有学员举出一些上下联一写人、一写物或一写事、一写理,似乎不“相关”的联例进行质疑。

为此,我写点文字,发点议论。

上下联“内容相关”是对联的特点之一,也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

所谓“相关”,是说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上下联的关系,有的相向,有的相反,有的相继或相补,有的相交或相同,总之,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内容相关”,并非内容都相同上下联内容相同,但并不要求都相同,且多数对联上下联内容是不同的,但必须相关。

内容相同的上下联是围绕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表达方式去阐述,而不是上下联的重合。

如:花甲重开,外加一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一四一岁生日联)南宋状元宰相;西京孝子忠臣。

(广东文丞相祠联)这些对联,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关”,而且“内容相同”,所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的两个(几个)方面。

第一联祝颂同一个人一百四十一岁高寿,但上下联的数学算式不同而已。

第二联以“状元宰相”赞扬其官位之高,以“孝子忠臣”赞扬其道德之美,所颂扬的则是同一个人(文丞相)。

上下联内容相同的对联,如果思路狭窄,又大量运用同义词,表达不得法的话,就很可能要犯“合掌”的错误。

请看: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

上下联不仅内容相同,其实是内容相重,而且大量运用同义词相对,“布谷”与“子规”属同一事物的两种名称相对,是典型的“合掌”病联。

当然,内容合掌,主要看语意,并非一律排斥个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

上下联内容不同,但必须“相关”。

如:五亩自栽池上竹;三人同作月中游。

(黎泉集句联)。

对联格律五要素

对联格律五要素

对联格律五要素(作者:都市村夫)前言此文根据肖大志先生《对联格律六要素》和《对联格律六禁忌》改写,取消了肖文中的“节奏相应”要素。

理由:只要做到上下联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则上下联节奏必然相应;节奏相应可作为联句诵读时的研究内容。

此文还参考了余德泉先生的《对联格律》等文献,详见文章结尾处的备注。

此文主要作为初学者读物,因此描述、解说尽可能简明。

此文同时作为《中华国粹网》“对联擂台”佳联评选和“楹联仓库”进货标准之一。

对联格律五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

一、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特例:绝情对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此联被称为“绝情对”。

类似这种字数不相等的对联十分罕见,只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运用,初为联者不必刻意模仿。

二、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

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上下联内容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另外,上下联内容之间还存在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

具体内容参见《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内容不关联或关联牵强是网络即兴对联常犯的毛病,值得注意!内容相关特例之一:无情对“无情对”的基本规则是: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有关“无情对”的更多知识,另见《关于无情对》,此处仅举数例,供联友玩味。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一、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1、比喻法比喻法。

如: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

如: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3、衬托法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联)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4、、对比法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愿闻老子再骑牛6、正对法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例如: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

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7、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8、、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如长沙岳麓山联: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

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

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对联题,一般是重点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拟写对联,既要明确它的主要特点,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法。

下面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对联题为例,解析拟写对联应遵循的原则和解题技巧。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答对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命题指向。

近年来,对联命题材料开始由课内走向以课外阅读为主,尤其是指向当地人文资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

(2)弄清题目要求。

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审题,不要忽视题目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而偏离题意。

(3)遵循“宽对”规则。

中考对联题的拟写,一般只做“宽对”的要求,所以,应力求达到这样几点要求:一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是上下两联意思相关,上下衔接;三是上下两联结构对称,词性相同;另外,上下两联的字眼最好不要重复。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

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区分对联的上下联的方法

区分对联的上下联的方法

区分对联的上下联的方法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通常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有着特定的关联性。

为了写好对联,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来区分对联的上下联。

首先,上下联的内容要相互呼应。

上联和下联应该在内容上有所呼应,可以是对仗对仗、承前启后、呼应反衬等方式。

比如上联写“春风吹绿柳”,下联可以写“夏雨润嫩芽”,这样上下联就呼应了四季的变化。

其次,上下联的格律要协调。

对联的上下联在格律上也要相互协调,比如字数、音律、韵脚等要相对应,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对联。

再次,上下联的意境要统一。

上下联的意境要相互呼应,可以是共同表达一个意境或者在不同的意境中相互对应,这样可以增强对联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上下联的表达要得体。

对联的上下联在表达上要得体,不可偏离主题,要符合规范,避免出现歪曲、不合适的内容。

总之,区分对联的上下联的方法主要是要求上下联在内容、格律、意境和表达上相互呼应、协调、统一和得体,这样才能写出优美的对联。

对联判断上下联的方法

对联判断上下联的方法

对联判断上下联的方法Judging whether a pair of Chinese couplets is matched in terms of its upper and lower lines involves several key principles that can help guide the proces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o consider is semantic coherence, which refers to the logical and meaningfu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lines of the couplet. The upper line should set the tone or theme for the couplet, and the lower line should complement or complete the message conveyed by the upper line. This ensures that the couplet as a whole conveys a coherent and unified idea to the reader.在判断一对对联的上下联是否配对时,有几个关键原则可以帮助指导这个过程。

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语义连贯,这指的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逻辑和有意义的连接。

上联应该为对联设定基调或主题,而下联则应该补充或完善上联传达的信息。

这确保了整个对联传达给读者一个连贯和统一的观点。

In addition to semantic coherence,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to consider is the aesthetic balance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lines of the couplet. This involves looking at the length of the characters in each line, as well as the rhythm and flow of the overall couplet.Ideally, the upper and lower lines should be visually harmonious and balanced, creating a sense of symmetry and beauty in the couplet. A well-matched couplet will have an aesthetically pleasing appearance that enhances the overall impact of the message it conveys.除了语义连贯之外,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美学的平衡。

判断春联的上下联简要的方法

判断春联的上下联简要的方法

判断春联的上下联简要的方法标题:判断春联的上下联简要方法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常常用于春节时期悬挂在门上,寄托着对新一年美好祝愿的期待。

对于喜欢收藏春联的人来说,如何正确地判断春联的上下联是否相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

本文将为您介绍判断春联上下联搭配的简要方法,帮助您更好地欣赏和收藏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文化艺术品。

## 1. 字体书写首先,观察春联的字体书写是判断上下联是否搭配得当的重要一环。

上下联的字体应当保持一致,包括书写风格、字形、笔画粗细等方面。

如果两联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不同的书法家所书写,这可能影响到整体的协调性。

此外,要留意字的大小和间距,保持整体的平衡感。

过大或过小的字体,以及过大或过小的间距都可能影响到春联整体的美感。

## 2. 主题一致性春联通常是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如祝福、寓意、吉祥等。

在判断春联上下联是否搭配时,需要注意两联之间的主题是否一致。

如果上联表达的是对家庭幸福的祝愿,而下联却突然转向了职场成功,显然就会导致整体的不协调。

确保上下联在主题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内涵的整体,使春联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 3. 用词贴切春联的用词要贴切,表达清晰,不要出现生僻或不通顺的词汇。

观察上下联的用词是否相符,语言是否简练、传神。

如果出现用词不当、语言表达不清晰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整体春联的品位下降。

此外,要留意上下联的韵律感,确保用词既符合主题,又在音韵上搭配得当,形成悦耳的韵律。

## 4. 寓意深刻好的春联往往寓意深刻,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观察上下联的寓意是否相符,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寓意体系。

在判断春联的上下联搭配时,可以思考上下联之间的逻辑关系,看是否能够形成一个自然而深刻的寓意延伸。

如果两联之间的寓意关系牵强或不明确,可能会降低整体的艺术品位。

## 5. 诗意表达春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表达方式常常富有诗意。

观察上下联的表达方式是否具有诗意,是否能够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享受。

串对——精选推荐

串对——精选推荐

串对串对,上下联有关联⼀⽓呵成,逻辑关系为节点关系,细分有六种。

就是串对。

在这联的切⼊点,就是。

要在联中找⼀个事物。

或者是⼀个动作等。

来伸延到下联。

蜻蜓/点⽔/怜花⽉=这⾥有“蜻蜓”“⽔”“花⽉”最基本的。

可以从这三个事物⼊⼿。

选择“⽔”,从“⽔”联想到“江流河湖”。

与这些有关的动物。

有爬的,有飞的,有潜的。

有说乌龟。

有讲青蛙。

好多好多了。

这⾥我们就得想到⼀个点。

从“⽔”想到“江流河湖”然后选择动物时。

尽量与上联相同类的。

蜻蜓是飞的。

那样可以选择会飞的昆⾍或者是会飞的鸟类。

那我们选择的。

就是。

燕⼦。

黄莺。

⽩鹭。

⼤雁。

雄鹰。

等等。

与“⽔”有关的。

⽼师就选择了“燕⼦”。

“燕⼦” 与“⽔”。

联想⼀下。

联想到什么?蜻蜓/点⽔/怜花⽉=飞燕/览楼/弄镜湖-----串对相信⼤家都会记得。

燕⼦。

飞来飞去。

还会在平静的湖⾯上。

刮出⼀条长长的⼑痕。

这⾥的上下联的“节点关系”中节点,就是“⽔”。

下联是在“⽔”的基础上。

联想到“飞燕”。

意境上。

上联的是蜻蜓。

轻轻地在湖⾯上。

点⼀下。

触动了湖⾯的花与⽉。

然后下联。

就是突然的飞燕。

经过楼宇。

玩弄平镜的湖。

真是⼀⽓呵成。

这种。

就是串对。

对联的禁忌当中的“虚实不当”,梦魂痴醉红尘⾥=这个出句。

过虚。

就是。

梦魂。

红尘。

都是太虚了。

就是太空泛了。

感觉。

有点找不到中⼼在那。

这个只是过虚。

不算是完全虚。

所以下联就得。

补⼀下。

所以在下联的风⾬,⼭⽔,⾹岫,都是实指。

其中“风⾬”是既虚⼜实。

这个最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种,并列关系
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

例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这就是说上下联说的是一种内涵:幽静,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

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

第二种: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

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

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

一般好的对联不是流水对,以我的关点,我最欣赏这一种。

这种对法能有使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呵呵但也不是所有的对联都适合转折关系,
第三种: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

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
曾经沧海千重浪,
更上黄河一道桥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

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对
第四,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

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也要斗争
五,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

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

例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有故人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

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

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

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

六,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

例如:
第六例句是:
宁以义死
不苟幸生
这不就是选择么,这样的联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

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

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

宁为落叶随根腐
不作轻花逐水流
这是我以前的联
七,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副对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信是村茶比酒香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

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

因此,此类对联较少。

比如我的:
若是流年堪作酒,
敢教往事醉成诗
也是这种关系
八,目的关系
上下联分别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或者是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或反之。

例如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对联:
欲共水仙荐秋菊,
常留学士住西湖
这种关系是作诗比较常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