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在侦察中的作用和连环杀人案案例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析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的学科,对于犯罪案件的研究和解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犯罪心理学家可以揭示犯罪的心理机制,为犯罪预防和心理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个犯罪心理学案例,展示犯罪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描述:该案例发生在某个城市的一座小区,一名年仅16岁的少年小明被控杀害了自己的邻居。

小明与被害人家庭没有什么矛盾和纠纷,因此警方和社区居民们纷纷感到十分震惊和困惑。

为了解开这个奇怪的谜团,犯罪心理学家对小明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分析。

案例分析:1. 犯罪动机首先,犯罪心理学家从犯罪动机入手。

在与小明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小明透露出自己曾遭受过虐待的经历。

这种虐待背景对小明的心理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造成了他对他人的愤怒和仇恨情绪的积累。

而被害人是小明心理上的替代者,他将对被害人的攻击视为对虐待者的复仇。

2. 情绪反应其次,犯罪心理学家研究了小明的情绪反应。

根据调查和分析,小明表现出了极度的情绪不稳定和缺乏自控能力。

他的愤怒情绪常常无法得到适当的发泄,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最终爆发成了犯罪行为。

3. 社会影响此外,犯罪心理学家还考察了小明在社会环境中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小明在之前的生活中长期受到了暴力和犯罪的负面影响,他身边的亲友圈和社区环境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正常发展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观念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4. 认知能力最后,犯罪心理学家关注了小明的认知能力。

通过测试和观察,发现小明在解决问题和处理复杂情境时缺乏适应性思维和决策能力,这导致他经常陷入困惑和冲突之中,难以做出理智的选择。

分析结论与对策:在整个案件分析的基础上,犯罪心理学家对于小明的情况提出了以下结论和对策:1. 心理疏导和治疗针对小明的虐待背景和愤怒情绪问题,犯罪心理学家建议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交流和辅导,小明可以逐渐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减少他对他人进行暴力行为的可能性。

犯罪心理学专家视角下的分尸犯罪凶手的心理追踪

犯罪心理学专家视角下的分尸犯罪凶手的心理追踪

犯罪心理学专家视角下的分尸犯罪凶手的心理追踪在犯罪心理学领域,分析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动机是破案的重要一环。

当谈及最严重的犯罪行为之一——分尸犯罪时,更需要专家深入分析凶手的心理追踪。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专家的视角,对分尸犯罪凶手的心理特征、潜在动机以及相关案例进行探讨。

一、心理特征分析1. 冷酷无情分尸犯罪属于极其残忍和冷酷的犯罪行为,凶手具备异常的冷静和麻木的心理状态。

在犯罪实施过程中,他们表现出对受害者的冷漠,不屑一顾甚至享受施暴过程。

这种心理特征体现了他们对人类生命的丧失人性以及对恶的极端追求。

2. 强烈的支配欲望分尸犯罪凶手往往具备强烈的支配欲望,他们渴望完全掌控受害者的生命。

解剖尸体和分离身体部位可以满足他们对支配和掌控的需求,使其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并加强自己的力量感。

3. 反社会人格障碍大多数分尸犯罪凶手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出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自私自利的行为模式。

他们缺乏道德约束力,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或后悔。

这种人格障碍是他们做出残忍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二、潜在动机探究1. 控制欲望的释放分尸犯罪凶手往往因内心深处的控制欲望而被驱使,他们通过对受害者实施极端暴力行为,将其身体分割,以达到对他人生命的完全掌控。

对于这些凶手而言,分尸行为成为了释放内心控制欲望的一种手段。

2. 心理压迫的缓解分尸犯罪凶手的行为受到内心压抑的驱使,如曾经遭受过身体或心理虐待、性侵等。

通过对受害者进行身体分割,凶手试图通过这种变态行为来达到心理压迫的缓解,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怒和恶意。

3. 心理扭曲的满足感分尸犯罪凶手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往往得到自己心理扭曲需求的满足。

他们喜欢将受害者的身体部分当作象征具有特定价值的物品,满足自己不正常的心理需求。

这种满足感的追求也是他们继续实施分尸行为的重要动机。

三、案例分析1. 杰弗里·达默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杰弗里·达默(Jeffrey Dahmer)以其残忍而反常的犯罪手段震惊了全世界。

“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心理分析

“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心理分析

“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心理分析作者:石勇来源:《蓝盾》2017年第12期被网民列为“中国十大恐怖连环杀人案”之一的“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了。

嫌犯高承勇被抓获且供认不讳。

28年,受害者的灵魂和家属的痛苦终得到告慰,法律的尊严终得到维护。

笼罩在甘肃白银这座小城28年的恐惧阴云,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也随之消散。

28年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有点痛苦),这个社会在高承勇面前,“识人能力”是很差劲的。

而即使到现在,高承勇已被抓获,一些心理专家的分析,仍是些无意义的空话—他们比吃瓜群众高明点的地方就是掌握了一套冠名为“心理学”的术语。

这段时间以来,有两件事一直盘旋在我脑海里,难以放下。

一件是甘肃农妇杨改兰杀子事件。

有舆论认为是贫穷导致一个人绝望而杀子,并且抱持着一种同情。

说实话,看到这种在舆论市场上颇受欢迎的论调,我有一种绝望的感觉。

贫穷确实是一个可以影响到行为发生的背景(其实什么东西何尝不可以是背景?),但它并不是杨改兰残杀四个子女的原因。

真相可能并不愿意被人们所接受,那就是一种施虐-受虐型的家庭关系及对一个人心理的扭曲。

而那些同情她的人,在内心深处,不过是自我同情。

关于这个案例,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另一件,就是“白银连环杀人案”。

凶手高承勇,还有他一家人、周围群众的那些表现,让我涌上各种复杂的感受。

我发现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只会从一个人的行为、“人品”(对可见行为的道德评价)去看一个人,严重缺乏从心理上去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意识和能力—但一个人在心理上是什么样的人,才最能暴露他的本质,也才最能解释、预测他的行为。

高承勇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长达28年,跟他接触的人竟然无一知道!而在他被抓获后,也仍然有人“不敢相信”、“想不明白,他怎么会去杀人呢?”,因为他“看上去很老实”,“没什么异常”。

似乎,只要一个人看上去“老实”,行为上看不出“异常”,就没什么事或不会干出什么。

很打脸的是,那些“报复社会”的人和杨改兰、高承勇这类人,平时看上去都比较“老实”。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人的犯罪心理的来源同样 是对客观世界消极因素能动反映的结果。马加爵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大 量的消极因素,为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消极因素:严重的“贫富差距加大”、马加爵家庭贫困 学校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忽视
(二)马加爵性格中的不良因素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发 生器”。
马加爵不良性格因素:过分自尊与过分自卑、自小形成的内倾型性格
(三)被朊友抙弃,丧失精神依托,是马加爵犯罪心理恶化的“导 火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属亍高层次的需要,而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亍较低层次的需 要,需要层次越低,满足需要的动机越强烈。
尊重(可以忍) 马加爵在自尊呾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得不满足时,他会
产生怨恨,并试图去改变这种状况。(练肌肉、喜欢动武、打篮球)但现实 并没有让他的需要得到满足,选择把自己 封闭 起来。
归属 (不可以忍) 在大学生活中,他仍有精神依托,那就是如他一样贫困
而又不怎么出色的同学如邵瑞杰等,他认为这些与他同处不受重视地位的同 学才是他真正的朊友,才是他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但案发前玩牌口角中被 刺激(“没想到你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怩龚博过生日都不请 你……。”)内心极自尊又极自卑的马加爵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感到自 己的无助、失落,被遗弃感产生。积怨难忍,产生犯罪动机。
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各阶段都存在利益倾向的差异,都存在获利阶层呾失利群体,都 存在大量的消极因素,而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对个体来讲,它只是外在的东西,并 不会强加亍个人的心理之中,形成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关亍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化机 制也充分说明了,主体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指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对外界消极 因素的选择性反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犯罪心理画像案例

犯罪心理画像案例

犯罪心理画像案例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行为动机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通过对犯罪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为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犯罪心理画像案例来具体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一名年轻女性被发现被谋杀。

经过警方调查,发
现凶手是受害者的前男友。

通过对凶手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犯罪心理画像。

首先,凶手具有控制欲。

在与受害者交往期间,凶手对受害者展现出强烈的控
制欲望,试图控制受害者的一切行为和思想。

然而,当受害者试图摆脱他的控制时,凶手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和焦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次,凶手具有攻击性。

在与受害者发生矛盾时,凶手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攻
击性,他无法接受受害者的反抗和挑战,因此选择了极端的手段来解决矛盾。

这种攻击性的心理特征使得他在面对问题时无法理性思考,而是选择了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此外,凶手还具有自卑感和依赖性。

在与受害者分手后,凶手表现出极度的自
卑感和依赖性,他无法接受失去受害者的事实,试图通过暴力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自卑感和依赖性使得他无法正确处理失恋的情绪,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对这一犯罪心理画像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犯罪者的心理
特征和行为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还可以为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希望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减少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心理学角度分析贵州花溪杀人案

心理学角度分析贵州花溪杀人案

贵州花溪变态杀人案案情分析总结
案情分析一:
第一点:杀人的手法:
凶手杀人的手法并不能说明他是个性无能,从心理学专业来分析完全有着完美主义的思维,那么从完美主义者的角度来说:作案人认为这样的作案手法可能就可以防止被害人的尸体再被其他人进行性侵犯,由此可以推断,作案人可能贞操观念比较重,或者作案人之前因为个人或者家庭问题被人带过绿帽子,心理承受力较差,导致受到过刺激。

第二点:作案的地点:
从民院的桥下、农院的松林坡、贵大驾校等地点,可以推断出作案人对作案地点周围一定的活动场所或者地点有相当熟悉的情况。

第三点:作案人的心理:
报复性可能比较大,所谓报复性也就是报复心理比较重,作案人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发泄的出口,而这种人在现实社会中可能显得比较安静、压郁,外表看起来也可能很文静有礼貌,也可能承受力弱,但是脾气非常的暴躁。

第四点:作案人个人分析:
应该不属于体力劳动工作者,因为体力劳动工作者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不会有过多的精力去放在放纵自己的压郁行为,也就是说的:情绪的压郁会导致一个人的体力劳动效率下降,而这
往往很容易就被看出来,因此推断犯罪者的工作可能不需要过多的与人交流或者说根本就不需要与人交流、或者没有工作。

此案件与雨夜屠夫林过云一案、白银连环杀人案有着
一定的共同点。

犯罪心理痕迹在一起抢劫杀人案中的运用

犯罪心理痕迹在一起抢劫杀人案中的运用

政法行政
科教文汇
7.具备独居条件。金母于去年 7 月谈了一个男友, 正常 时间到男友处居住, 不在船上住宿, 具备密谋策划、 准备作案 工具的空间条件; 8.符合近距离作案的心理特征: 其居家船与现场相距不 到 1 公里, 即使从摩托车丢弃点迂回到船上, 也不过 3 公里 的路程, 这与作案人利用摩托车急于逃离现场, 而又因摩托 车故障将摩托车丢弃的心理特征相符; 9.熟悉厂内环境及受害人生活习惯的心理特征: 金是该 厂的驾驶员, 平时经常跟随受害人外出, 对受害人的经济情 况、 用钱放钱的习惯清楚, 特别是节前有大量的现金进出, 这 容易诱发金阿鸿作案。 (二) 有反常的心理特征 1.金在案发后一直没有到厂里看过, 询问金为什么一直 不到厂看望, 金开始狡辨说不知道, 后称听人说过, 但不相信 发生了案件, 有做贼心虚的心理反映; 2.侦查人员在排查时, 金在排查表时间证明人一栏中填 写的其母马桂英, 而在侦察员找其谈话时开始仍是其母马桂 英, 但在侦查员进一步追问后, 却改口说是其朋友李某; 3. 李、 金二人谈话中反映的活动情况如出一辙, 有订立 攻守同盟的心理反映; 4. 李、 任两部手机案发 14 日前的通信记录: 已拨电话、 已接电话、 短信内容均被删除, 只留有 14 日、 日的记录; 15 5.任、 李均称相互之间关系一般, 金、 只是见面打个招呼, 尤其是任讲对李没好感, 李经常跟他借钱不还, 表现了典型 的欲盖弥彰的心理特征; 6. 任在谈话结束后, 在室内双脚反复起跳, 有一种不自 觉的反常的放松心态。 虽然在外围的调查、 走访、 核查中, 未曾发现有价值的线 索, 但是结合以上心理痕迹的综合分析比较, 侦查人员果断 确定金、 任三人有作案的重大嫌疑, 李、 决定对金、 任三人 李、 进行重点审查, 并制定了加大心理压力的审查策略。 选择对 心理防线相对脆弱的任重点突破后, 虚张声势给其一种公安 机关已掌握确凿证据的错觉, 在强大的心理攻势下, 三人很 快就缴械投降, 交代全部犯罪事实。 三、 结语 从心理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讲,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主要是运用“心理活动产品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较多地依 赖于人的主观认识能力,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犯罪现场 的心理痕迹是犯罪人心理活动由外部行为形成的结果, 但是 这些痕迹个体不能代表变化的心理过程, 不能反映持续的心 理现象, 同时也不能印证完整的犯罪行为。 因此只有结合现 场的有形痕迹在多个痕迹个体上展开联想, 才能对心理活动 和外部行为的认识接近原有的状态和形式。根据现场痕迹 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在分析单个痕迹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 结合对各个现场痕迹的各种逻辑性与合理性的认识, 将犯罪 人实施犯罪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正确地再现出来。总之在侦 查过程中, 应做到: 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综合分析, 心理分析 方法与侦查策略方法、 侦查技术方法综合运用, 以更好地发 挥侦查的整体效应。

解析犯罪心理学破解凶案的关键

解析犯罪心理学破解凶案的关键

解析犯罪心理学破解凶案的关键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罪犯心理和行为的学科,通过对罪犯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的分析,可以为破解凶案提供重要线索。

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些关键的因素和技术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犯罪心理学破解凶案的关键进行解析。

一、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学的核心是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因为罪犯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会在犯罪现场留下痕迹。

通过对罪犯个性、动机、意图以及行为模式的研究,可以进行心理剖析,并推断其行为动机和凶案特征。

例如,通过对连环杀手的心理分析,可以揭示他们的虐待倾向和嗜血欲望,从而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

二、犯罪心理学技术犯罪心理学使用了多种技术来破解凶案。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是心理画像。

心理画像是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分析,绘制出一个准确的案件参与者的心理形象。

通过心理画像可以对嫌疑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查和侦破工作。

另外,犯罪心理学还可以通过行为模式分析来揭示凶手的行为规律和作案方式。

通过仔细分析作案现场的情况、遗留物和其他证据,可以推断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例如,在案件中如果发现了凶手的独特行为模式,比如特殊的杀人手法或隐藏尸体的方法,可以通过这些线索来识别嫌疑人。

三、犯罪心理学专家的角色在破解凶案过程中,犯罪心理学专家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可以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和证据的分析,提供关于凶手心理特征和动机的重要洞察。

犯罪心理学专家还可以参与嫌疑人的心理评估和面谈,通过观察嫌疑人的言行举止,挖掘潜在的线索和信息。

此外,犯罪心理学专家还可以协助警方在审讯过程中获取准确的供述。

他们通过对嫌疑人的心理分析和行为模式的研究,可以找到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来引导嫌疑人的供述,从而揭示真相。

四、心理学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同时结合心理学与科学技术的成果,以取得更为准确的结果。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犯罪心理学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例如,脑神经影像学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分析犯罪者大脑活动模式,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血腥暴行的案件分析报告

血腥暴行的案件分析报告

血腥暴行的案件分析报告引言:血腥暴行是指犯罪分子进行残忍、野蛮的行为,通常导致严重的伤害和死亡。

这些案件的发生令人震惊和心痛,对于社会治安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系列血腥暴行案件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在近年来的案件中,我们列举了三个典型的血腥暴行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A市连环杀人案这起案件中,一名犯罪分子在A市连续杀害多名受害人,并采取极其残忍的手段。

经过调查发现,凶手是一名年轻男子,曾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创伤,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由于无法得到妥善的心理疏导和治疗,他逐渐积累了愤怒和仇恨,并以暴力行为来宣泄。

此案件暴露了心理健康服务的紧迫需求以及学校和社区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不足。

案例二:B城持刀伤人事件在B城一家购物中心,一名男子持刀突然袭击了路人,造成多人受伤,其中两人死亡。

经过对嫌疑人的审讯,发现他是一名失业多年的中年男子,长期受到生活压力的困扰,缺乏家庭和朋友的支持。

在患有抑郁症的基础上,他产生了极端情绪,然后以暴力手段发泄。

这一案件再次凸显了对于经济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帮助的重要性。

案例三:C县家庭灭门案在C县一户农村家庭中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家庭灭门案,包括父母和两名儿童在内共计四人死亡。

警方调查发现,案件的背后存在着长期家庭暴力和重大纠纷。

父亲因工作疲劳和负债等问题长期产生内心积怨,最终以极端暴力方式解决了家庭问题。

这起案件表明了对于家庭关系和家庭暴力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警和干预的必要性。

原因分析: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血腥暴行案件背后存在以下原因:1. 心理健康问题:参与案件的犯罪分子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缺乏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导致心理问题逐渐恶化,最终催生了暴力行为。

2. 社会支持缺失:案件中的嫌疑人在成长过程中或者目前都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缺乏关爱和指导使得他们无法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压力,选择采取暴力行为以解决问题。

心理解析法律案件(3篇)

心理解析法律案件(3篇)

第1篇一、引言心理学与法律学的交叉研究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心理解析法律案件成为了解犯罪心理、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结合心理学理论,对一起典型案例进行心理解析,以期揭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为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案例介绍某市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被害人李某在夜间散步时,被犯罪嫌疑人张某持刀刺伤,导致重伤。

经调查,张某曾因盗窃罪被判刑,出狱后因生活所迫,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委托心理学专家对张某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三、心理评估1. 犯罪动机分析根据心理学理论,犯罪动机可分为生理动机、心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在本案中,张某的犯罪动机主要为心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1)心理动机:张某曾因盗窃罪被判刑,出狱后对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和仇恨。

他内心充满愤怒,将这种情绪转化为犯罪行为,以宣泄自己的不满。

(2)社会动机:张某生活贫困,面临生活压力。

他认为通过犯罪可以快速获得金钱,改善生活状况。

因此,社会动机也成为其犯罪的重要原因。

2. 犯罪人格分析犯罪人格是指犯罪者具有的一系列心理特征。

在本案中,张某具有以下犯罪人格特征:(1)反社会人格:张某缺乏道德观念,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2)冲动型人格:张某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导致冲动犯罪。

(3)缺乏责任感:张某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对被害人造成严重伤害。

3. 犯罪心理过程分析(1)犯罪决策:张某在犯罪过程中,经过反复思考,认为犯罪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做出犯罪决策。

(2)犯罪实施:张某在实施犯罪时,采取暴力手段,对被害人造成严重伤害。

(3)犯罪后果:张某犯罪后,对被害人造成严重伤害,自己也被警方抓获。

四、心理解析结论1. 犯罪动机:张某的犯罪动机主要源于心理动机和社会动机,即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压力。

2. 犯罪人格:张某具有反社会人格、冲动型人格和缺乏责任感等犯罪人格特征。

3. 犯罪心理过程:张某在犯罪过程中,经历了犯罪决策、犯罪实施和犯罪后果等心理过程。

变态心理及黄勇杀人案件心理分析

变态心理及黄勇杀人案件心理分析
精选课件
变态心理犯罪
司法实践中变态心理现象十分常见,除了 重性精神病以外,变态人格较为典型和突 出。变态心理有轻重之分。除少数极严重 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重度痴呆等)导 致人完全丧失自我意识、丧失处理日常生 活的能力、丧失社会交往的能力外,多数 的变态心理者并不影响其日常的生活能力, 包括自理能力、认知能力、工作能力、学 习能力等。
精选课件
变态心理犯罪主体心理
1.缺乏良心或罪恶感。变态心理犯罪主体不能将 社会道德标准运用于实际行为中,不重视社会和 文化环境所允许做和禁止做的事,而且他们普遍 缺乏罪恶感。罪恶感是高尚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正常人做出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事情时,会 有罪恶感,会因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而感到愧疚和 不安,并谴责自己。此外,罪恶感还能起警告作 用或防止作用,使人避免违反道德准则。但对于 变态心理犯罪主体来说,罪恶感是个未知体验, 这使得他们随时进行反社会行为而无任何愧疚和 不安的感觉。
精选课件
变态心理犯罪
变态心理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存在辨认障碍 (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意志障碍)或控制障碍(包括情感 障碍、意志意向和行为障碍)的情况下实施 的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即指由于精神状 态不正常而导致的犯罪行为。变态心理犯 罪的根源是犯罪主体的精神异常。犯罪行 为的变态性特征是犯罪人变态心理在犯罪 过程中的表现。精神疾病与犯罪行为高度 相关。
精选课件
变态心理犯罪主体行为特征分析
4.精神发育迟滞引起的犯罪行为及其特点。精神 发育迟滞轻、中度者较多见犯罪行为,他们易于 受暗示,往往在别人的教唆或暗示下干坏事或犯 罪。因精神发育迟滞而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动 机比较单纯,对行为后果缺乏考虑,易受他人教 唆,且行为多带有冲动性,常在光天化日众目注 视的条件下实施,犯罪行为包括愚蠢性的抢劫、 偷窃、强奸或报复行为等。案后对其犯罪产生的 后果有不同程度的领会,大多表示愿意悔改,少 数有抵触情绪。

系列强奸杀人罪犯行为心理分析

系列强奸杀人罪犯行为心理分析

系列强奸杀人案件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并导致群众安全感降低。

一些犯罪行为人流窜多个省市,连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疯狂作案,实施入室和拦路强奸杀人,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由于刑事破案技术与侦查方法现已为公众所熟悉,就连业余盗贼都十分清楚现场痕迹、物证的破案价值,所以如今的犯罪分子在掩饰其作案痕迹方面变得越来越狡诈。

于是,利用犯罪行为心理分析( 即心理画像) 技术就成为我们开展侦查破案的新的重要途径。

罪犯心理画像这个全新的方法能够有效揭示犯罪行为人的人格缺陷,解开无动机犯罪的谜团。

但是任何两件刑事案件和任何两个犯罪行为人也都不会完全相同,寻找犯案模式及提出犯罪行为人特征必须根据事实,并运用合乎逻辑的思考程序去分析。

系列强奸杀人案件中,犯罪行为人可分为两种: 事先目的性和非事先目的性。

事先目的性往往使行为人选择陌生人和离家相对远些的地方作案,并在进入现场时首先考虑如何能尽快逃跑,哪类被害人必须灭口等。

由于被害人多数被杀,少数幸存者和特殊受害群体又因种种原因而不愿报案,因此,侦查人员较难通过询问证人来获取更多的犯罪行为人的特征和线索。

非事先目的性的案件中,有时被害者与案犯无任何直接关系和选择关系,因此也难以从研究其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背景等具体细节入手侦破案件。

虽然系列强奸杀人案件的侦破有相当的难度,但是,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类案件也有很明显的规律,不同之处是作案方式,因为作案方式透露出个性,由此我们可进一步分析: 哪种人会做出这种事?传统杀人案件比较容易破案,是因为他们愤怒、贪婪、嫉妒、贪财、报复等犯罪的原因都极度夸张地呈现出来,但近几年出现的连续犯罪,其犯罪技巧由于不断从经验中学习而日益精进。

在所有重大刑事犯罪中,连续强奸杀人犯罪是最令人匪夷所思,对个人危害最大,也最难侦破的案件类型之一,因为他们的犯罪动机远比以上列举的传统刑事犯罪动机复杂得多,其犯罪模式也更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少有同情、内疚或悔恨等常人具有的感情,我们要抓他们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会他们的思考模式。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案例一:王某持刀抢劫2018年某天,某县公安局接到报警称,有一名男子在夜间在某个小区内持刀抢劫。

警方赶到现场后,发现被害人出现多处伤痕,经过紧急处理后无大碍,但抢劫犯成功逃脱。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侦破,警方最终查明了案件的真相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王某。

经过对嫌疑人王某进行心理学分析和犯罪心理学研究,综合各种证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王某心理抵触王某从小家境贫困,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常常感到挫折和生活的艰难,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亲人和朋友对他的不断打压和轻视,进一步削弱了他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

在这种情况下,王某的心理逐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和抵触心理。

他对社会的失望和内心不平衡,导致他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了厌恶和敌意。

这种情绪的累积进一步加重了他的不良倾向,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易于迷失自我和产生犯罪行为。

二、某种刺激触发了王某的犯罪本能由于经济困难和个人心理问题,王某逐渐踏上了不归路。

在某个晚上,他看到一些自己心仪的东西被放在某栋小区门口,由于路上没人,王某便忍不住想去捡一把。

但恰好这时候,一个房间的灯突然亮起,王某虽然感到了惊恐,但出于一种内心的渴望和刺激,他抽出随身携带的刀来,将一名孤身在家的女主人伤害并占为己有。

三、自卫和逃避本能导致了王某的逃脱在进行犯罪时,王某极为机智,迅速反应并决定逃脱现场。

受到自卫和逃避的本能驱使,他拿到女主人在桌上留下的现金后,顺利逃离了现场。

由此可见,在进行犯罪行为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聚焦于本能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可以深入探讨犯罪者的思维模式、人格特征以及环境等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以及为公安机关提供更精准的侦察线索和依据。

希望大家认真借鉴和思考,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

心理学揭示的谋案解密

心理学揭示的谋案解密

心理学揭示的谋案解密谋案,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一个人去犯罪?心理学通过深入探究嫌疑人的内心世界,从心理层面揭示了谋案的秘密。

本文将以心理学的角度解密一宗谋杀案。

案件概述某市一夜,发生了一宗震惊全城的凶杀案。

案情大致如下:被害人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的尸体被发现在自家的客厅地板上,颈部被勒死,手中还握有一个刀柄。

现场没有外来痕迹,推断凶手是受害人认识的人。

Under阳光boro警署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调查。

心理学分析在解密案件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凶手的心理状态以及他犯罪的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征、环境压力、心理健康等。

首先,我们来分析凶手的个人特征。

凶手能够熟悉受害人,并且犯案后能够逃离现场,这表明他具备一定的智力和计划能力。

同时,凶手可能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因为他选择了用暴力手段将受害人杀害。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环境压力对凶手行为的影响。

凶手可能受到经济或社会压力的困扰,导致他找不到其他的解决方式,从而选择了犯罪。

另外,凶手也可能处于某种竞争状态下,比如与受害人之间的商业竞争,这种竞争可能激发了他的愤恨情绪,进而导致了谋杀行为。

最后,心理健康也是影响凶手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犯罪者可能患有心理疾病,比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心理疾病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规则和他人权益的无视,从而产生犯罪的念头。

案件解密通过综合分析凶手的心理特征和动机,我们可以对案件进行一定的解密。

首先,根据凶手对受害人的熟悉程度和蓄意计划,我们可以推测凶手可能是受害人的熟人或旧有业务伙伴。

这种关系使得凶手能够轻易接近受害人,并且有机会犯罪。

其次,考虑到案发现场没有外来痕迹,我们可以推断凶手有一定的犯罪经验并且懂得犯罪留痕的减少。

他可能使用了一些掩盖手迹的技巧,如戴手套等。

再次,凶手的个人特征中可能存在攻击性和暴力倾向,通过勒死受害人并握住刀柄不放的方式,我们可以推断凶手具有一定的报复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

非洲好望角地区:1986年以来一个连环杀手在 这一地区屡屡作案,罪犯经常在普兰火车站附近 劫持男童,再带到偏僻的地方,掐死男童,然后 再将他们鸡奸。罪犯已经杀死20多个男孩。 1994年当当地的犯罪心理剖析人员刚刚来到的时 候,就再次遇到了罪犯的再次犯案。一片片荒芜 的沙丘,一簇簇茅草在微风中摇曳,远处的山林 笼罩在雾霭之中。就在一座沙丘后面,有一具尸 体躺在那里。死者是一位11岁的男孩,名叫鲁斯。
警方的分析过程和侦破过程

第四阶段:画像阶段:1、在好望角普兰地 区,大部分是黑人。所以如果是白人的话 不可能能先后带走20多个男孩子而不被人 所怀疑。所以罪犯是一个黑人。2、犯罪是 个同性恋同时有恋童癖。3、连续八年作案 所以罪犯的年龄应该在30~35岁之间。4、 罪犯能够把孩子骗走所以说明他懂得如何 和小孩子交往能够骗取孩子的信任,所以 罪犯可能从事的是教师、慈善会或警察。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7、可能受害者人选(potentialvictim) 大多数连环杀手会有自己固定的加害对象 特征,比如有的喜欢杀妓女,有的喜欢杀 小孩。对于喜欢杀妓女的连环杀手而言, 他周围所有妓女就都是可能受害人选。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1、遗传原因: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的 研究发现,很多的连环杀手的染色体是异 常的。近年来,英国科学家一直都在努力 研究暴力犯罪行为和人体生理结构之间的 联系。而且最近几年来,科学家除了研究 犯罪者的大脑结构之外,还将更多注意力 集中到了犯罪者的基因研究上。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2、心理:CarlJung曾说过:正常人是不 会折磨别人的,一般来说,被虐者最后会 成为施虐者。心理可以说是给连环杀手展 开杀戮的“枪”上膛的因素。相信很多人 都知道很多的连环杀手是有心理疾病的人。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精神病学实验室人员近期对 墨一重刑犯监狱的连环杀手进行研究后发现,绝 大多数连环杀手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这些 障碍的形成多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和家 庭环境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导致他们成为连环 杀手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童年期遭受过性或 心理上的虐待,使大脑机能出现紊乱;二是较高 比例的连环杀手脑部受过创伤;三是先天妄想型 人格。很多的连环杀手是童年阴影导致的心理疾 病从而走上杀戮之道的。
第X讲
犯罪心理剖析方法在 连环杀人案件的运用
连环杀人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人们在体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 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面临更多怪异、反 常、无情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近几年来, 中国出现了很多的连环犯罪的案件,而且 不容否认的是,中国的连环犯罪案件在与 日俱增而且性质越来越恶劣,
警方的分析过程和侦破过程

第一阶段:搜索证据阶段:查看之前的警 察做出的现场记录,同是查看当时的犯罪 现场。现场证据:1、男孩都先被掐死然后 被鸡奸。2、他们都是凶手从普兰火车站附 近被带走的。3、被杀地点在一片荒芜的沙 丘。4、罪犯从1986年开始到1994年连续 犯案8年。
警方的分析过程和侦破过程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3、强迫症(compulsionobsessive)全称: 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连 环杀手大多会有心理及精神疾病,强迫症是比较 典型的一种。病症反映为潜意识里强迫自己进行 一种行为。例如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精神病学实 验室人员近期对墨一重刑犯监狱的连环杀手进行 研究后发现,绝大多数连环杀手存在严重的心理 障碍,而且这些障碍的形成多与他们成长过程中 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有关。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3、社会:很多的连环杀手因其自身原因在 社会中是处于一种很低的位置的,缺乏控 制感,无人重视,与其他人无法正常的交 往,这些都是他们会真正开始杀戮行为的 导火线。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很多的连环杀手不仅会杀人,同时他们常常会再 次出现在案发现场,更有甚者报案的人就是连环 杀手本身。有的连环杀手会出现在被害人的葬礼 上,帮助警方提供信息。这些都反映出了他们需 要一种掌控感。另外有一些连环杀手,他们会给 警方寄去有关他犯案的情报,不仅是对警方的一 种戏弄,同样也是在显示自己控制着别人的命运。 而这种权利,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他们完全不 能得到的。因此,连环杀手除非是被逮捕,不然 的话基本上是不会放弃杀戮行为的,与其说他们 无法停止,不如说他们根本就沉迷于这样的杀戮 行为。

当时的剖析人员分析,杀人凶手是个黑人 同性恋者,年龄在30~35岁之间,是个小 学教师、警察或基督教博爱组织的成员。 此人穿戴整齐,办事斯文,仍然与父母居 住在一起。杀手在童年时期曾遭受过性侵 害,很可能在精神病院接受过治疗。
犯罪人本人交代

当西蒙被捕后,他的交代的和剖析人员的分析及 其相似:西蒙曾经当过小学教师,也参加宗教组 织的活动,并准备当预备役警察。他现年33岁, 单身,与父母住在一起。平时,他衣帽整齐,为 人随和,面带笑容,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好公 民。一个时期以来,他经常感到精神恍惚,并伴 有幻听,因此进了精神病院,接受医生的治疗。 他的犯罪动机究竟是什么呢?西蒙交代说,他在8 岁那年曾被比自己大10岁的哥哥鸡奸过,他一直 在羞辱和仇恨中生活。这种心情经常导致他精神 恍惚,自己本来是性侵害的受害者,但他耳边好 像老是有一个声音命令他去加害别人……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4、信徒/崇拜者(cultfollowing)对连环 杀手顶礼膜拜的人,其中一些自己也最终 沦为连环杀手,与之类似的还有fans,即 普通的粉丝。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5、恋尸癖(necrophilia)藉由与死尸发 生性关系而得到快感。在一个临床报告中, 有一病人因为相信女性在活着的时候,阴 道有牙齿会咬掉阴茎,所以他在杀了某个 女人之后,才敢放心地与其性交。以死尸 为性对象的人通常有嫉妒的情绪障碍。部 分连环杀手会有这种疾病,这也是促使他 杀人的重要原因。
连环杀手的定义
连环杀手的定义 连环杀手(serialkiller)较为完整的概念是 由美国FBI探员RobertRessler和犯罪专家 RobertD.Keppel博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 出的,指在一段时间内作案(杀人)三次 及三次以上的杀人凶手。连环杀手一般有 两大特性,这也就是确定一个杀手是否是 连环杀手的重要依旧。
警方的分析过程和侦破过程

5、罪犯的衣着应该是非常整洁干净的、有 条理的,并且为人随和。6、因为罪犯是一 个同性恋,所以他不能结婚所以应该是和 父母住在一起的,或者自己一个人住。7、 在作案动机方面,罪犯童年时应该是遭受 过同样的被鸡奸的经历。同时有精神方面 的疾病才导致了罪犯的犯罪行为的。
当时的犯罪心理剖析人员的剖析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6、恋童癖(pedophilia)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 手册》中提到,诊断为恋童症的人,必须大于十六岁而性 对象需小于十三岁。在恋童的行为中,大多是藉暴露自己 的性器官给小孩看,或玩弄小孩的性器官,只有少于一成 的人有真正的性交。恋童者侵犯的对象,可能是自己家中 的幼童或任何小孩子。从被捕的恋童症犯人背景得知,这 群人较其它性变态的年龄较大,约在三十五岁以上。大多 是幼年家庭生活不快乐,造成依赖、没有自信的人格,对 性保守,且在正常婚姻性关系上适应不良。很多以儿童作 为受害者类型的连环杀手都患有恋童癖。例如很有名的杀 人小丑。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有恋童癖的人,至于杀人的原 因,他自称是出于对同性恋的憎恨,但其实被害者中大部 分也是异性恋者。
连环杀手的成因的分析

比如,英国有“死亡医生”之称的哈罗德 •希普曼被认为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杀人最 多的连环杀手。从1975年到1998年,被这位 “死亡医生”杀害的至少有215名病人,其中包 括171名妇女和44名男子,受害者中绝大多数都 是老年妇女。其杀人动机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不 解之谜。他在被捕后自缢于监牢之中之后英国的 科学家已经将希普曼的大脑切除,并将进行仔细 研究,以发现其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是否与其大 脑中的某个“魔鬼基因”有关联。

第二阶段:决策过程模型(问题):连续 八年作案那么现在罪犯可能的年龄?可能 的家庭环境是怎样的?罪犯怎样把孩子带 走的?作案动机是什么?怎样的外貌?可 能的职业是什么?
警方的分析过程和侦破过程

第三阶段:犯罪评估:罪犯在普兰车站附 近将男孩子骗走带到偏僻的地方然后掐死 孩子然后对孩子进行鸡奸。整理现场然后 走掉。
连环杀人犯罪人的类型

1、食人族(anthropophagi)对吃人肉 的人的统称。对于连环杀手来说,处理受 害者尸体是个麻烦事。但如果杀手碰巧是 个食人族就不用担心这个了。
连环杀人犯罪人类型

2、模仿杀手(copycat)连环杀手经媒体 报道后,又是会得到一些人的崇拜,甚至 有可能出现模仿该连环杀手杀人手法的连 环杀手,后者即被称作前者的模仿犯。模 仿杀手会对警方造成迷惑,对破案造成极 大障碍。

连环杀人案件的特征

第一,作案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做一次案 会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次作案,两次 作案期间连环杀手会跟正常人一样,很难 分辨出来。
连环杀人案件的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受害者多有共性,多属于同一受害者类型(即 victimpattern)。连环杀手的犯罪有以下特点:1、影响力巨大, 很容易造成社会的恐慌。例如,RichardRamirez(夜间狙击手)在 1984年至1985年的一年里,使洛杉矶和三藩市都被一片恐怖的气氛 所笼罩。而著名的绿河杀手也一度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恐慌。连环杀 手不但给受害者及其家庭成员、亲属等带来的巨大的痛苦,也使其他 的人陷入恐慌之中,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2、连环杀手的犯罪行为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更容易根据其犯罪行为做出心理等方面的归纳。 美国犯罪心理分析大师约翰;道格拉斯曾谈到:“犯罪者在开始他的活动 时,都有他的喜好和他自己的技巧……我们必须能够过一遍他的程序, 知道怎样操纵他反应的方式、他打算采取的下一步骤。他在玩一种游 戏,我们必须能够像他一样严肃地玩这个游戏,并在他前往犯罪的道路 上堵住他!”。3、传统的侦查方法难以破获此类案件。因此需要犯罪 心理剖析的帮助。针对这样的情况,犯罪心理剖析也就变得非常的重 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