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华南印支期造山运动的起源

合集下载

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

造山运动是指地壳局部受力、岩石急剧变形而大规模隆起形成山脉的运动,仅影响地壳局部的狭长地带。

目前观测到的最后一次造山运动是燕山运动,其结束的时间是白垩纪末期,距今已有1亿年。

造山运动包括地壳的扭曲和弯折,以及地壳表面或其附近岩石的塌陷和喷发。

这是一个持续很长的时间,形成地貌特征的地质过程的持续时间引起各种不同的争论。

造山运动(即地壳因被不断地埋藏而消失、随着被埋藏的部分上升至地表又重新出现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新的年代测量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

对挪威南部“加里东山系”中大陆碰撞所遗留下的岩石残迹所做的高精度年代测量表明,整个循环能够很快发生,持续时间大约3000万年。

而且,热的流体区域通过冷的地壳的迅速运输也许还能解释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地质现象。

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珞矶山脉及世界其他大山脉,并不是在地质史上某一段时间发生单独一次灾变而隆起的。

这些山脉都是地壳内部经过长时间缓慢挤压而逐渐形成的。

这种活动称为“地壳运动”。

高山、深海、低洼沼泽、一望无际的草原、悬崖、峭壁、峡谷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的地形,主要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最高的大山上有许多地方可以看出,海底某些部分巳经升为陆地。

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及许多其他山脉间,在石灰石、砂岩及页岩里发现的化石,证明了这一点。

什么原因使海底升到这样高?这个过程必是在巨量泥沙被冲人海洋的低洼海槽时开始的。

随着构成地壳的板块移动,这些沉积物开始褶皱逐渐升到海平面以上。

在其他地区,海底下面的热岩浆向上涌出,使海底升高。

这些造山运动过程,持续亿万年,直至原来海底的某些部分成为高地。

然后,遭受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把山摧毁,又把碎石岩屑再度冲人海。

沉积物填塞盆地后,再次升高。

在永无穷尽的循环下,山便这样诞生及毁灭。

升高的原因是什么?一种解释是均衡原理。

推倒一个积木搭成的塔,积木就乱成一堆,有的积木压在其他积木上面,有的散在周围,端视积木的大小、形状、位置、重量、角度及跌落时速度而定。

印支运动的具体过程

印支运动的具体过程

印支运动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

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

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

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过3000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快就被夷平。

今天位于金沙江断层带和澜沧江带断层带附近的横断山脉,以及位于秦岭-大别山断层带上的秦岭,都是在印支期以后的构造运动中升高的。

地史一些解释

地史一些解释
蛇绿岩可以形成於洋中脊﹑弧後盆地﹑弧前盆地﹑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等构造环境
5.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白垩纪中、晚期出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川滇地区更为明显。燕山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都有重要影响。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和对美洲大陆西缘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火圈(火山活动带)。
印支运动:印支运动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印支运动
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岩石特征、成因类型 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探讨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岩石特征、成因类型 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探讨

㊀㊀ 自从 D e p r a t ( 1 9 1 4 ) 和F r o m a g a t ( 1 9 3 2 ) 针对越南 三叠 纪 P r e N o r i a n和 P r e R h a e t i a n间 的 两 个 不 整 合 面提出印支运动以 来, 众多学者对华南印支运动所 引起的构造 -岩 浆 -沉 积 作 用 开 展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 例如 H s üe t a l . ,1 9 9 0 ;李 继 亮, 1 9 9 3 ; 任 纪 舜 等, 1 9 9 0 ; 郭令智等, 1 9 8 3 ; 郭福祥, 1 9 9 8 ) 。但是, 目前对 印支期构造 -岩浆 作 用 的 研 究 仍 然 较 薄 弱, 限制了 对华南构造框架、 地质演化和动力学性质的完整认 识, 因此进一步研究 华 南 内 陆 地 区 印 支 运 动 的 典 型 产物—花 岗 质 岩 浆, 将对理解该时期的构造演化有 着重 要 作 用。 本 文 限 定 的 华 南 地 区 北 界 ㊀
图1 ㊀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分布图 F i g . 1 ㊀S c h e ma t i cma ps h o w i n g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I n d o s i n i a ng r a n i t e si nS o u t hC h i n a
2 9 ʎ 4 0 ᶄ , 即从湖南 省、 江 西 省 北 部 向 东 延 至 东 海; 南 界为北纬 2 1 ʎ 2 0 ᶄ , 即从广东湛江市起, 向东包括闽粤 沿海 一 带; 西界起自东经 1 0 7 ʎ , 向东直到东海之滨 ( 图1 ) 。在华 南 印 支 期 花 岗 岩 整 体 上 呈 面 状 分 布, 主要分布在江西、 湖南、 广 西、 广东和海南等省( 区) ( 周新民, 2 0 0 3 ; Z h o ue t a l . ,2 0 0 6 ) ( 图1 ) 。自 2 0世 纪7 0年代以来, 对 上 述 花 岗 岩 开 展 了 大 量 研 究, 本 文统计了相关 的 同 位 素 年 代 学、 主/ 微量元素和 S r N d同位素研究成果并做出新的解释, 探 讨了华南印 支期花岗岩类的时空格架及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_曹代勇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_曹代勇

第28卷第1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 l.28 N o.1 1999年1月 Jour na l o f China U niver sity of M ining&T echno lo gy Jan.1999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曹代勇 张守仁 穆宣社 傅正辉(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开发工程系 北京100083)摘要 后期构造变形及其变形特征的时空差异是中国含煤岩系赋存状况的一个显著特点.造成这种特殊煤田地质条件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演化进程、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构造应力场作用、煤系和上覆下伏岩性组合等5个方面.关键词 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构造控煤中图分类号 P542第一作者简介 曹代勇,男,1955年生,教授,工学博士 煤炭是中国的第一能源,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规律研究是资源开发的基础.中国煤田地质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聚煤盆地构造类型多样、含煤岩系后期改造明显、煤田构造样式丰富.上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含煤岩系开发利用的价值和难易程度,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规律的分析,揭示控制煤系变形和煤田构造格局的主要地质因素.1 地球动力学环境对煤系构造变形的影响煤盆地作为一种构造单元,是区域构造格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盆地所在大地构造位置及大地构造属性是控制含煤岩系构造变形的基本要素[1~4].许多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由众多稳定地块和构造活动带经多次拼合而成的复式大陆[5~7],平面上和垂向上均具有显著的非均匀性.与世界其它地区比较,中国大地构造的突出特点是:活动带密度大,经历了长期的多旋回复合造山过程;地台规模小、基底刚性程度低、受相邻活动带影响明显、盖层变形强烈,黄汲清先生称之为“准地台”[8].显然,发育于这一复式大陆之上的聚煤盆地,所受到的后期改造十分显著,含煤岩系因其所在的大地构造位置不同,呈现构造变形性质和强度的分区、分带性,构造样式错综复杂,这是中国煤田有别于北美、东欧稳定克拉通煤田的显著特征之一.从煤盆地后期改造和煤系赋存条件考虑,可确定两类基本赋煤大地构造单元:1)克拉通或类克拉通赋煤区,即地台或古大陆板块主体部分.此类地区具有稳定的结晶基底,发育巨型或大型波状坳陷,聚煤作用稳定连续;煤盆地构造演化具有继承性,煤系后期改造弱至中等.此类煤盆地通常被造山带所围绕,受其影响,煤盆地以具环带结构的变形分区为特征,变形强度由边缘向盆内递减,主体部分煤系保存完好,往往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田,如华北鄂尔多斯盆地、华南四川盆地、西北的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等;2)构造活动带赋煤区,即地槽、地洼或大陆边缘.煤系基底活动性大,煤盆地以带状坳陷和断陷为主,沉积-构造分异明显,聚煤作用规模和强度差别较大,煤系后期改造通常较强烈,以平行条带结构的变形分区为特征,变形强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如华南东部以加里东褶皱系为基底的晚古生代赋煤区,含煤岩系变形强烈,发育复杂叠加型滑脱构造.2 构造演化历程对煤系后期改造的影响含煤岩系形成以后,随其载体—聚煤盆地的演化而发展,漫长地质历史中的各次地壳运动和构造事件无不为其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聚煤盆地构造演化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含煤岩系生成时代越古老,经历构造运动越多,则变形越复杂.我国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最早形成于石炭纪(湘中测水煤系),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均有聚煤作用发生[1,9].自晚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经历了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四个主要的构造旋回[8],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地壳运动性质和大地构造演化程式不同,因而,不同聚煤区、不同聚煤期的含煤岩系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表1),这是导致我国煤田构造复杂性的又一重要地质因素.例如,华北地台上的C—P含煤岩系经历了印支期的抬升剥蚀、燕山期的挤压和喜山期的伸展断陷等主要构造事件,具有“多旋回”演化特征,而鄂尔多斯侏罗系含煤岩系和东北-内蒙东部的早白垩世煤系所受后期改造微弱,其演化是“单旋回”的.表1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演化简要特征Table1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evolution of coal measures in China地质时代构造演化聚煤作用煤系变形新生代中生代晚古生代第四纪新第三纪早第三纪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喜马拉雅旋回燕山旋回印支旋回海西旋回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隆起;亚洲大陆东部向东扩张、东亚裂陷系形成晚燕山阶段,亚洲大陆东部裂解;西北进入陆内造山体制早燕山阶段,库拉-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作用形成东亚构造岩浆岩带,中国大陆地台解体;西北地区造山期后伸展北方古板块与华南古板块全面对接,中国板块形成塔里木-华北古板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对接,古秦岭消减,古亚洲体系逐步形成聚煤作用发生于环太平洋构造域(东北和华北沿海)(E)、西部特提斯构造域(滇西地区)(N),主要受走滑断裂控制,盆地类型以小型山间坳陷和断陷为主晚侏罗-早白垩世,东北-内蒙东部发育小型断陷聚煤盆地群;早-中侏罗世陆相聚煤作用广泛发生于华北、西北和上扬子地区,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继承性发育大型波状坳陷;西北地区主要为伸展背景控制下的大型泛湖盆古构造格局晚三叠世于上扬子、华北西部和塔里木盆地发生聚煤作用,盆地类型为大型陆内坳陷,受盆缘断裂控制,具前陆盆地性质华北C2-P1和华南C1,P2海陆交互型聚煤作用广泛,盆地类型主要为稳定或较稳定的巨型或大型陆内克拉通坳陷东部煤盆地负反转、华北掀斜断块格局形成,构造反差明显,太行山东西两侧煤系赋存高差大于4000m;西部含煤盆地在区域性挤压应力作用下进一步变形,盆缘断裂向盆内逆冲推覆,形成盆缘变形强烈、盆内较简单的基本格局中国东部受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控制,含煤岩系发生明显构造变形,变形强度由东向西递减.华南含煤区以深层次拆离控制下的复杂叠加型滑脱构造广泛发育为特征;华北含煤区受周缘活动带陆内造山控制,形成环带型变形分区结构.西北地区煤盆地于晚中生代开始构造正反转晚古生代煤系遭受改造,华南于印支早期发生局部裂陷伸展滑覆、晚期逆冲推覆;华北煤盆地受周缘板块持续活动控制,发生褶皱断裂同沉积期构造活动控制富煤带的展布3 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控制煤系变形特征的空间差异地壳或岩石圈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于地壳浅部的含煤岩系与深部物质运动和基底结构息息相关.深部构造格局和基底大地构造属性决定了聚煤盆地构造演化的活动性,从而决定了含煤岩系后期改造方式、强度和现今赋存状态.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台)基底稳定、盖层变形微弱,含煤岩系后期改造程度较低,得以较好地保存,煤盆地演化以继承性为主.例如,华北古板块西半部鄂尔多斯盆地具有稳定的结晶基底,自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形成以来,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中生代煤盆地继承性发育,石炭二叠系煤系和侏罗系煤系后期改造微弱,除盆地西缘受造山带影响、发育指向盆内的逆冲推覆构造以外,盆内主体部分含煤岩系呈近水平的单斜或极宽缓的连续褶皱.与板内盆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板块边缘或造山带的基底活动性较大、盖层变形明显,含煤岩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煤盆地演化以新生性为特点.例如,我国东部自中生代以来,进入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域,深部物质运动加剧、岩浆活动频繁、基底断裂网络复活,不仅使东部晚古生代煤系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构造变形,也使聚煤盆地类型由古生界的巨型-大型克拉通内拗陷盆地(以基底相对稳定的“冷盆”为特征)演变为中、新生界的中-小型断陷、断坳盆地(以基底较活动的“热盆”为特征).4 构造应力场作用对煤系变形的影响构造应力场是导致含煤岩系构造变形的直接原因,其要素包括:应力场的性质、方位、强度、作用26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28卷持续时间、作用期次等等.活动论观点认为,区域构造应力主要来源于板块边界作用和板内深部物质活动.中国大陆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印度板块的拼合部位,现代区域应力背景比较复杂,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更是经历了多期性质、方向、强度不同的区域应力场作用[10].同一地区、不同的煤系经历了不同期次的应力场,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煤系所处的应力状态也可能千差万别;板缘构造应力向板内衰减,决定了含煤岩系变形的空间规律性展布特征;深部物质活动和不同的边界条件引起区域构造应力分异,导致含煤岩系构造变形的复杂化.因而,构造应力场分析是建立含煤岩系变形与区域构造演化之间联系的桥梁.以华北聚煤区煤系构造变形为例,华北地台被构造活动带所环绕,周缘造山带构造活动施加的区域应力由边缘向内部递减,导致煤系变形和构造样式存在较大差异,呈现明显的变形分区特征,总体呈不对称的环带结构,可分为强挤压的外环带、弱挤压的中环带和伸展变形内环带.外环带煤田构造复杂、变形强烈,构造样式以逆冲断层和推覆为主;中环带煤系变形强度逊色于外环带,以弱挤压变形为主,构造样式差异较大;内环区则以新生代引张应力场作用下的复合伸展构造格局为特征.5 煤系和上覆、下伏岩性组合特征导致煤系变形的特殊性煤系的岩石组成是其构造变形的物质基础,煤系基底和盖层是制约煤系变形的边界条件.煤系组成的基本特点是成层性好、旋回频繁、软硬岩层相间、煤和泥岩等软弱层位发育,往往以巨厚的碳酸盐岩系或变质岩系、火成岩等能干性岩层为直接基底,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悬殊,因而煤系对构造应力较为敏感,易于变形.煤系特有岩性组合使得逆冲断层、推覆构造、重力滑动构造、伸展构造等滑脱构造样式在煤田构造中十分普遍[11,12].6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基本格局中国大陆至晚古生代以来,相继经历了古亚洲地球动力学体系、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和特提斯地球动力学体系的作用[7],大陆构造演化的时空非均匀性、基底属性和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导致煤系变形格局呈现复杂而又有序的总体面貌.与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构造基本格局相似,煤系变形分区、分带组合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图1).图1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分区示意图F ig.1 Schemat ic diagr am o f defo rmat ional subr egions of coal measures in China1.石炭二叠纪煤系;2.晚三叠世煤系;3.早中侏罗世煤系;4.早白垩世煤系;5.第三纪煤系;6.一级变形区界线;7.二级变形区界线Ⅰ1.东北-华北伸展变形分区;Ⅰ2.华南叠加变形分区;Ⅱ1.西北正反转变形分区;Ⅱ2.滇藏挤压变形分区 1)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煤系后期改造显著且多样化,秦岭—大别山以南以挤压背景为主,华北和东北则以伸展背景为主.煤系变形分区以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平行排列的条带结构27第1期 曹代勇等: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 组合为基本格局,变形幅度和强度由东向西递减.2)贺兰山—龙门山以西,煤田构造格局以挤压体制为特色,煤系变形分区组合呈北西—北西西—北北西弧形展布,变形强度向北递减.煤系变形分区组合由滇藏聚煤区的平行条带结构,转换为西北聚煤区多中心的环带结构.3)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与贺兰山—龙门山之间的南北向过渡带,地壳结构稳定,煤盆地演化以继承性为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煤系变形分区具有典型的“地台型”同心环带结构.参考文献1 韩德馨,杨 起.中国煤田地质学(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4152 童玉明,陈胜早,王伏泉等.中国成煤大地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563 莽东鸿,杨丙中,林增品等.中国煤盆地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814 Bulter J et al.Genesis of the w or ld’s major coalfieldsin relation to plate tecto nics.Fuel.1988,67(2):269~2745 马文璞.区域构造解析——方法论与中国板块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3086 M o lnar P et al.Cenozic tect onics o f A sia:effect s of a co ntinental co llisio n.Science.189:419~4267 任纪舜,陈廷愚,牛宝贵等.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058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249 邵震杰,任文忠,陈家良.煤田地质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25110 万天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0311 王文杰,王 信.中国东部煤田推覆、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38112 王桂梁,曹代勇,姜波等.华北南部逆冲推覆伸展滑覆和重力滑动构造.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245Study on Control Factors of Deformation ofCoal Measures in ChinaCao Daiy ong Zhang Shouren M u X uanshe Fu Zhenghui(Depart ment of Reso ur ce Exploitatio n Eng ineering,CU M T,Beijing100083)Abstract T he main control facto rs of co al measures defor matio n and co alfield tecto nic framewo rk in China are studied,w hich include geody nam ic environment,tecto nic evolutio n,deep structur e and base-ment property,tectonic stress fields,litholog ic association w ithin co al-measure and adjacent strata se-ries.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 al-measure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s its structural defo rmation and deformed difference in time and space,the deform ation of coal measures in China can be div ided into thr ee parts:the NE-SW trending deform ation area of eastern part made o f ex tension subregion in North China and superim posed deformation in Southeast China,the NW-SE trending defo rmation area of w est-er n part m ade o f positive inversio n subreg ion in Nor thw est China and compress subregion in So uthw est China,and the stable ar ea of middle transitio n part.Key words co al measure,structur al deformation,tectonic co ntrol of coal m easur es2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28卷。

论华南地区中生代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

论华南地区中生代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

2005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4卷 第2期文章编号:0258-7106(2005)02-0099-09论华南地区中生代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Ξ华仁民,陈培荣,张文兰,陆建军(成矿作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摘 要 文章在总结大量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华南地区中生代发生了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且都在燕山期。

其中,第一次发生在燕山早期的180~170Ma,以赣东北和湘东南的Cu、Pb-Zn、(Au)矿化为代表。

第二次发生在燕山中期的第二阶段(约150~139Ma),主要是南岭及相邻地区以W、Sn、Nb-Ta等有色-稀有金属矿化为主的成矿作用。

第三次是发生在燕山晚期125~98Ma的以南岭地区Sn、U矿化和东南沿海地带的Au-Cu-Pb-Zn-Ag矿化为代表的成矿作用。

华南地区中生代这3次大规模的成矿作用是该地区岩石圈发展演化的产物,它们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壳-幔相互作用、深部热和流体的参与有着成因上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地质学;中生代;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岩石圈演化;华南;综述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东部中生代的大规模成矿作用或成矿大爆发(毛景文等,1999;华仁民等,1999)已引起了普遍重视,相关的研究工作正在蓬勃开展。

中生代在地球历史中虽然仅占较短时间,但毕竟也长达1.6亿年。

在这段时间里,并非自始至终都发生着大规模的成矿作用。

那么,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什么背景、条件下发生的呢?笔者在近年来研究以南岭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过程中,总结了大量前人的资料,提出华南地区中生代发生了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

1 燕山早期的Cu、Pb-Zn、(Au)大规模成矿作用1.1 印支期华南地区未发生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华南地区的中生代构造运动主要是从印支造山运动开始的。

(258±6)~(243±5)Ma发生了以Sibumasu地块与印支板块-华南板块的碰撞增生为代表的印支构造运动,并在245Ma左右造成东特提斯洋的关闭(Carter et al.,2001)。

5次造山运动和5次全球大海退时间为什么惊人相同

5次造山运动和5次全球大海退时间为什么惊人相同

5次大造山运动和5次全球大海退时间为什么惊人相同5次大造山运动分为加里东造山运动、海西造山运动、印支造山运动、燕山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5次造山运动与5次全球大海退的时间惊人的相同1、寒武纪以来的第一次造山运动是加里东运动。

《地球科学辞典》释文:“加里东运动泛指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志留纪始于 4.4亿年,这说明第一次造山运动的开始时间是4.4亿年前。

第一次全球大海退。

志留系百度科: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著。

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

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

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志留纪始于4.4亿年,这说明全球第一次大海退的时间是4.4亿年,这和第一次造山运动的时间相同2、寒武纪以来的第二次造山运动是海西运动。

《地球科学辞典》释文:“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运动,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泥盆始于是4亿年前,“自泥盆纪初期”这说明海西运动始于3.65亿年前。

第二次全球大海退。

泥盆纪百度百科:泥盆纪始于4亿年前,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从距今4亿年前开始,延续了4000万年之久。

从泥盆纪开始,地球又开始发生了海西运动。

因此,泥盆纪时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

泥盆纪时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泥盆纪始于4亿年前,这说明全球第二次大海退的时间是3.65亿年前,这和第二次造山运动的时间相同3、第3次造山运动是印支运动。

南岭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基属印支期侵位——来自花岗岩熔体冷却-结晶和放射成因热计算的依据

南岭花山和姑婆山花岗岩基属印支期侵位——来自花岗岩熔体冷却-结晶和放射成因热计算的依据
期” 其 时 间 尺度 约 为 2 , 为这 是 由于南 岭 地 , 5Ma 认 区位 处特 提斯 型与 太平 洋型 两大 构造 域转换 区造 成 的 , J岩 浆活 动平 静 期 也标 志 着 构 造格 架 的变 换 而
( h u e 1 Z o ta .,2 0 ) 0 6 。
Nb Ta 金 属 矿 产 资 源 。徐 克 勤 等 ( 9 3 在 研 究 、 等 16 )
华 南不 同 时代花 岗岩 时 , 据 地 质 构 造 和 花 岗 岩体 根
分 布特 征 , 出南岭 地 区存 在 的 呈 东 西 向展 布 的花 提 岗岩带 应 属印 支期 的推 论 。可 是 , 年来 精 确 的锆 近
k 、 岩 温 度 (9 ℃) 岩 浆 初 始 温 度 (5 。 , 立 起 花 山和 姑 婆 山 岩 基 的 数 学 计 算 模 型 , 算 得 出 : 山一 婆 m) 围 16 及 90 C) 建 计 花 姑
山花 岗岩 熔 体 侵 位后 , 初 始 温 度 降低 至 结 晶 温 度 所 需 的时 间 ( t.分 别 为 4 1 ( 山 ) 4 3 ( 婆 山 ) 其 A ) . 4Ma 花 和 . 6Ma 姑 ;
石 U— b同位 素 定 年 测 定 结 果 表 明 , 山 和 姑 婆 山 P 花
周新 民等 对华 南 中生代 花 岗岩和 火 山岩 的 3 4 同 4个 位 素年 龄 数 据 进 行 了统 计 研 究 并 指 出 , 侏 罗 世 早 ( ) 华 南 全 区很 少 岩 浆 活 动 , ” 浆 活 动 宁 静 J 时 为 岩
由于 结 晶潜 热 释放 而 使 结 晶 过 程 延 长 的 时 间 ( t) 2 6 , . 1Ma 由 于 花 山 和 姑 婆 山 花 岗 岩 基 放 射 性 元 素 A 为 . 7Ma 2 8 ;

关于华南东部的印支运动

关于华南东部的印支运动

第18卷第4期1998年10月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GU IL IN INSTITU TE OF TECHNOLO GY Vol.18No.4Oct. 19981998年6月9日收稿,7月11日改回。

作者简介:郭福祥,男,1935年生,研究员,古生物与大地构造专业。

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桂科自9517009)研究成果。

关于华南东部的印支运动3郭福祥(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 桂林 541004)摘 要 认为印支运动导致南华地台盖层和右江盆地构造层全面褶皱的主张是不恰当的。

包括艮口-安源运动在内的中晚三叠世之间的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十分轻微,远未能引起地台盖层全面褶皱。

地台盖层、右江盆地层与上三叠—中侏罗统构造层类同步褶皱。

地台盖层褶皱时代相当近晚。

认为闽西推覆体主要形成时期是早三叠世末至中侏罗世的主张是不可信的,因为这些推覆体主要形成于中侏罗世以后。

关键词 褶皱作用;造山运动;印支运动;地台盖层;华南东部分类号 P54212;P54411李毓尧、朱森(1934)和黄汲清、徐克勤(1937)分别以前艮口群(T 3g )、前安源群(T 3a )不整合为根据提出了引起地台盖层褶皱的艮口运动和安源运动〔1,2〕。

实际上二者是华南的同一大地构造运动。

自从黄汲清(1945)〔3〕效法Fromaget (1934)〔4〕的术语称为印支运动以来,绝大多数中国地质学家相信印支运动使南华地台盖层全面褶皱。

实际上,这是不恰当的。

印支运动造成南华地台盖层全面褶皱的主张是未经证实的。

迄今为止未能提供一个能够证实印支运动引起地台盖层全面褶皱的不整合。

实际材料充分证实,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十分轻微,只是中新生代多幕次继承性南华造山运动的开始,远远未能引起地台盖层全面褶皱。

华南东部是指杨子地台南东的大陆部分,包括湘赣浙闽粤桂和黔南、滇东南。

根据印支运动差异和晚三叠世以来优选大地构造线取向不同,相对分为华夏区和右江区(图1)。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

1 海西运动1.1介绍: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Varisian)运动。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地质运动: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1.2对大陆的影响1.2.1中石炭纪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1.2.2阿尔卑斯运动阿尔卑斯运动对亚洲大陆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亚洲的地貌影响如何?阿尔卑斯构造期包括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包含两个褶皱运动,即太平洋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太平洋运动(印支运动)是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也叫旧阿尔卑斯运动。

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运动简介doc

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运动简介doc

加里东运动产生年代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

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

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当时认定它们构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一段重复部分分出,另命名为奥陶系,同时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观点。

早古生代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

其典型地区是英国北方苏格兰延至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

那里分布有褶皱山系和变质程度很高的岩石,对全球地质和生物演化影响很大。

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亚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加里东褶皱带。

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形成影响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

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

华南造山带地质过程及成矿作用研究

华南造山带地质过程及成矿作用研究

华南造山带地质过程及成矿作用研究是当前地质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更好地认识我国地质构造演化和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华南造山带地质过程及成矿作用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关注。

一、华南造山带的基本地质特征在研究华南造山带地质过程及成矿作用时,总体上需要了解华南造山带的基本地质特征。

华南造山带是指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南岭、九华、盘江、中缅、安南和印支山等6个造山带,在地理上它们组成了一个连通的南北向的带状区域,总长度达5000公里,宽度在100至500公里之间。

整个华南造山带地貌复杂,地震频繁,构造活跃,丘陵山地及高原广布。

二、华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在研究华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时,可以从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三大方面入手。

以上三种地质作用互相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华南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的基本过程。

具体来说,华南造山带的形成与岩石圈地幔深部物质构造的变化有关,表现为多次大规模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

三、华南造山带的成矿过程及类型华南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十分复杂,总体上可以分为岩浆成矿、变质成矿、碳酸岩成矿和沉积成矿等。

其中,岩浆成矿主要分布于华南的中缅、安南和印支山造山带上,这些地区因岩浆活动造成的矿物化作用较为突出;而变质成矿,则主要分布于南岭、九华和盘江造山带上。

在华南造山带的成矿过程中,主要产状有金、银、铜、铅、锌、矿物、稀土元素和铝等精细金属矿床。

四、华南造山带地质调查及其意义为了更好地认识华南造山带的地质过程及成矿作用,进行区域性地质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区域性地质调查,可以了解区域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物分布等基本情况,从而对未来矿产资源的勘探及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另外,对于华南造山带隆起带地质结构的了解,还可以为区域地铁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总之,在如今地球科学领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华南地质构造演化,为我国地质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

1 海西运动1.1介绍: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Varisian)运动。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地质运动: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1.2对大陆的影响1.2.1中石炭纪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1.2.2阿尔卑斯运动阿尔卑斯运动对亚洲大陆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亚洲的地貌影响如何?阿尔卑斯构造期包括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包含两个褶皱运动,即太平洋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太平洋运动(印支运动)是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也叫旧阿尔卑斯运动。

印支运动启动的时间来自云南点苍山晚二叠世辉长岩和闪长岩的证据

印支运动启动的时间来自云南点苍山晚二叠世辉长岩和闪长岩的证据

收稿日期: 2019-11-07; 改回日期: 2019-12-16项目资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项目(2462018YJRC030)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刘汇川(1986–), 男,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Email:***********.cn doi: 10.16539/j.ddgzyckx.2020.04.015卷(Volume)44, 期(Number)3, 总(SUM)176 页(Pages)527~542, 2020, 6(June, 2020)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印支运动启动的时间: 来自云南点苍山 晚二叠世辉长岩和闪长岩的证据刘汇川1, 2, 刘小平1, 2, 张永旺1, 2, 于志琪1, 2, 王 凯1, 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2249)摘 要: 印支运动最初定义为晚二叠世‒三叠纪华南板块与印支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事件。

虽然前人通过不同的手段对其时限开展过广泛的研究, 但是其开始时间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本次研究在华南板块与印支板块碰撞带中段的点苍山地区, 识别出了254~252 Ma 的辉长岩和闪长岩。

辉长岩显示出OIB 型的地球化学特征, 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强不相容元素, (87Sr/86Sr)i 为0.706323, εNd (t )为−2.51, 来源于OIB 型石榴石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

闪长岩为高镁钙碱性的I 型花岗岩, (87Sr/86Sr)i =0.710234, εNd (t )=−8.08, 来源于亚碱性玄武岩质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

综合前人研究, 金沙江‒哀牢山‒Song Ma ‒海南构造带的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岩浆岩年龄频谱图显示出三个明显的峰值: 251.7 Ma 、246.7 Ma 和230.1 Ma, 分别代表最后一期弧岩浆岩、同碰撞高硅酸性岩和碰撞后岩浆岩。

08造山运动

08造山运动

(七)造山带分类
(Şengö r, 1990)
Transpressional orogens
Subduction-controlled orogens
Obduction-controlled orogens Collision-controlled orogens
Diagrams showing the theoretically possible types of collision involving one and two subduction zones
Stille, 1919
造山运动是一个改变岩石组构的幕式过程, 如形成褶皱、冲断、变质、岩浆活动等等。
包含两个要点: 一是强调不整合; 二是造山运动具有幕式特征。
Şengör,1990
造山作用是板块会聚边缘发生的 大地构造作用
“I here propose a plate tectonics-based working definition that is more restrictive than Stille’s and that fulfills the task of a shorthand: orogeny is
Arpenaz偃卧褶皱

De Saussure 1803在法国西 阿尔卑斯的素描图
一、造山运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rogeny was used by Amanz Gressly (1840) and Jules Thurmann (1854) as orogenic in terms of the creation of mountain elevations, as the term mountain 格列斯利 building was still used Amanz Gressly (July 17, 1814 - April 13, 1865) to describe the was a Swiss geologist and paleontologist. He introduced the processes

华南“印支运动”的性质

华南“印支运动”的性质

华南“印支运动”的性质
郭福祥
【期刊名称】《云南地质》
【年(卷),期】1992(11)2
【摘要】中国南部印支运动各地表现不同。

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

滨特提斯区三叠纪时发育了昌都-澜沧岛弧和巴颜喀拉、右江弧后扩张盆地。

当今
国内所称的松潘-甘孜、三江、右江“印支地槽”是早始新世之后回返的,并非是印支期形成的褶皱。

中晚三叠世之交,滨太平洋区发生安源造陆运动。

晚三叠世,滨太平洋区开始进入活动大陆边缘发展时期;内陆区开始形成川滇内陆扩张盆地。

总体
来说,“印支运动”在华南地区主要属于造陆运动。

“印支运动”时期,构成中国大陆主体的两大块(华南-东南亚板块、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安加拉古陆碰撞拼贴,奠定了中国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这一期间,在华南地区如果发生过所称的“印支造山运动”,那也不起主导作用。

【总页数】12页(P169-180)
【作者】郭福祥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53
【相关文献】
1.关于福建印支运动性质的讨论 [J], 郭斌;揭育金;卢清地
2.关于华南东部的印支运动 [J], 郭福祥
3.论龙门山中北段东缘印支运动晚幕的性质 [J], 刘顺
4.华南荔枝园土壤性质调查与分析 [J], 苏雪霞;刘庆辉;白翠华;周昌敏;姚丽贤
5.华南中、低温成矿带元素组合和流体性质的区域分布规律——兼论华南燕山期热液矿床的巨型分带现象和大规模成矿作用 [J], 马东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澳造山运动蓬莱造山运动

南澳造山运动蓬莱造山运动
南澳造山運動→蓬萊造山運動
距今兩億到三億年前,台灣島尚未生成,大陸板塊 邊緣的大陸棚上,除了來自福建的一些沉積物外, 還有厚厚一層Fra bibliotek珊瑚礁生長在上面。
一億多年以前,古太平 洋板塊和歐亞板塊形 成聚合性板塊邊界 台灣處於古太平洋板 塊隱沒下沈的位置, 同時古太平洋板塊隱 沒於歐亞板塊的巨大 擠壓力量,使原本堆 積在歐亞大陸東緣大 陸棚上巨厚沈積物被 推擠隆起,終至形成 島嶼(最早的台灣島)
臺灣的地史故事 2000 萬年前岩漿沿著歐亞大陸邊緣裂縫噴發
約1500萬年前發生較大規模的火山噴發, 在大陸棚上形成大面積的熔岩平台===南 中國海張裂----岩漿噴發形成澎湖群島
2000多萬年前
7000多萬年前 南澳 造山運動 歐亞大 陸板塊 太平洋 海洋板塊
澎湖群島生成
南澳造山運動→蓬萊造山運動
臺灣的地史故事
當古太平洋板塊完全隱沒後,擠壓作用解 除,歐亞板塊邊緣反而出現張裂的情形,產生
許多斷層,也長出新的南中國海板塊
沉積作用持續了1億多年, 累積成巨厚的沉積岩
南澳造山運動→蓬萊造山運動
距今七千萬年前,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開始碰撞,產生了 南澳造山運動後的數百萬年,這個區域又漸漸的回 大量的熱、力作用,使沉積岩變成了變質岩,也使海洋中 復平靜,台灣島與大陸之間的沉積盆地再度沉積了 的岩石露出水面。大量的珊瑚礁在這時全變成現今中央山 厚層的沉積物,侵蝕作用幾乎使台灣島成為平地, 脈所見的大理岩,這時候的火山活動也特別發達,此稱為 原本美麗的岩石也被後期的沉積物掩埋。 「南澳造山運動」。
中央山脈 台東縱谷 海岸山脈
距今約五百萬年,這地區又再度發生造山運動(蓬 萊造山運動),使得沒入水中的岩石,再次隆起呈 現今日的地貌。而古生代的變質岩只在中央山脈的 東斜面露出。

多岛海型造山作用——以华南印支期造山带为例

多岛海型造山作用——以华南印支期造山带为例

多岛海型造山作用——以华南印支期造山带为例陈海泓;肖文交【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1998(005)0z1【摘要】大陆造山带大多数形成于弧-弧碰撞及其弧后盆地衰缩作用,其古地理格局为多岛海.今日的东南亚是多岛海大地构造的现实模型,其中欧亚大陆和澳大利亚的板块边界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班达-巽它弧以南和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弧以东.介于前缘弧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是从多的残余弧和弧后盆地。

其中有些盆地仍然是海底扩张的中心,一些是不再活动的海盆,也有些海盆正在遭受挤压作用,而一些海盆则已经完全被弧后衰缩作用所消减.位于这些盆地之间的是残余弧,沉降的残余弧顶部的沉积层序类似于被动陆缘.华南大地构造可用多岛海模式予以解释.华南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分析、沉积相分析和古地磁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大多数是弧-弧碰撞作用所形成的碰撞型造山带,二叠一三叠纪的古地理存在着与东南亚今天类似的多岛海格局.临沧弧和华夏弧可能为华南多岛海的前缘弧,起着与今天欧亚大陆的印度尼西亚弧相类似的作用.多岛海古地理格局可能出现于泥盆纪以后,华南板块发生裂解,所形成的弧后盆地大多数于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发生衰缩.【总页数】8页(P95-102)【作者】陈海泓;肖文交【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增生弧型造山带:兼论与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 [J], 吴根耀;马力;钟大赉;吴浩若;季建清;邝国敦;徐克定2.多岛海型造山作用——以华南印支期造山带为例 [J], 陈海泓3.论楔入造山作用──以龙门山造山带为例 [J], 蔡学林;魏显贵;刘援朝;曹家敏4.试论陆内型造山作用──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为例 [J], 赵宗溥5.多岛海(洋)及多岛弧盆系造山模式解析造山带演化的研究进展 [J], 袁四化;王立全;江新胜;尹福光;朱弟成;卓皆文;张万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壳内熔融与大陆造山--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成立90周年暨陈国达院士诞辰102周年纪念

壳内熔融与大陆造山--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成立90周年暨陈国达院士诞辰102周年纪念

壳内熔融与大陆造山--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成立90周年暨陈国达院士诞辰102周年纪念陈国能;沈文杰;郑义;张俊浩;邱惟;许清燕;王勇;陈震;陈雄;丁汝鑫;彭卓伦;RodneyGrapes;张珂;王岳军;娄峰【摘要】Orogeny is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in this paper: folding orogeny of geosynclines and reactivating orogeny of cratons, both of which are related to plate-convergence. The conversion of oceanic crust to continent during geosynclinal orogeny is marked by the appearance of TTG rocks. The TTG series i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immature granite’ generated from first-time melting of geosynclinal sediments. The increase of the temperature of continental crust, due to energy transformation during subduction, results in melting or remelting of sialic rocks in the upper-middle crust of continent that includes the TTG rocks formed in geosynclinal orogeny. The melting processes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ature’ undertint- or leuco-granites.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intra-crustal magma layer will ultimately cause a large-scaled crustal deformation of continent, i.e. cratonic reactivating orogeny. Both poly-phase of orogeny and poly-episode of granite activity are explained as the products of multiple crustal melting that also generates granite-layers with progressively younger ages.%本文将造山作用分为地槽褶皱造山和地台(克拉通)活化造山两种类型,并认为两者均起因于板块的汇聚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印支期造山运动的起源:证据是在海南岛的二叠纪火山岛弧摘要: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活跃大陆边缘在中生代沿着东南大陆漂移。

以致于在那个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岩浆作用。

但是该岩浆活动何时开始始终存在争论。

在这里我们对海南岛同构造期的花岗岩提出新的SHRIMP U-Pb锆石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数据。

我们的数据证明这些典型的钙碱性I型花岗岩形成于大陆岛弧环境,形成与262-267Ma。

这些火山岛弧年龄发生一个二叠纪华南板块突然发生改变的沉积环境中,同时暗示华南板块印支期的造山运动与大陆岛弧岩浆作用的发生是很可能同时发生的。

关键词:附录表简介现在的亚洲东南部是由一个复杂的、在早中生代从冈瓦纳大陆分裂出得外来大陆板块集合组成。

华南大陆在这些板块中锆石最大的一块,在亚洲东南部形成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对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边缘,龙门山北西边缘褶皱带,以及南部的印支运动的研究大量出现。

但是这个中国著作中华南板块中的造山带内,即印支期华南板块造山带是不被充分理解的。

这些造山带被通过一系列三叠纪断层、韧性剪切带和花岗岩侵入体遍及一个海南省西部从沿海地区质雪峰山的范围,宽1300km、长2000km的区域。

Hsu等为了重新解释早中生代板西混合岩,而在这些区域提出了一个阿尔卑斯式的碰撞引起的造山运动。

然而,这个碰撞模式造成了相关重要的争论及被后面的学者反驳。

多数学者认为华南板块东南部边缘在中中生代以前是一个被动的边缘,和这个岩浆岩带大约180Ma至90Ma代表一个大陆的岛弧。

如果它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这个沿海的火山岛弧与印支期造山运动和早中生代华南褶皱带的发展没有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新的SHRIMP U-Pb锆石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数据来证明在大约270-260Ma海南岛东南部大陆火山岛弧的存在。

我们提出一个在晚二叠纪发展于华南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体制,那很可能表示在华南大陆印支期造山运动的开始。

地质背景海南岛,是从中国南海岸脱离出来的中国第二大岛屿。

它是一个从大陆被琼州海峡分离出来的大陆型岛屿。

抱群杂岩是在1.43Ga侵入的花岗岩,它被认为是西南的岛屿中最老的基底岩石。

这个岛被普遍认为是华夏大陆与扬子板块在900-1000Ma碰撞的一部分。

花岗岩占这个岛的面积约40%,其中大约60%的花岗岩被认为是印支期(三叠纪),剩下的则被认为是燕山期(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这些印支期的花岗岩大多数是非片理化的,中-粗粒含大量钾长石二长花岗岩经常出露在岛屿中心部位。

被白垩纪白沙盆地分开并分别处于东南部和西北部的两个基岩被命名为琼中岩体和詹县岩体。

在琼中岩体的五指山山脉中出露了大约800km2的片理化花岗岩。

我们以前由于不知道年龄为识别错“上安混合岩”定名为五指山混合岩。

片麻岩的片理由平行排列的钾长石斑晶和黑云母决定,明显NE向和ENE向排列,并向东南向中等角度侵入。

五指山正片麻岩的明显由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组成岩石的矿物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和辉石;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褐帘石、榍石、磁铁矿和钛铁矿。

镁铁质的火山岩随机出现在正片麻岩中。

一些含大量长英质花岗岩样品含1-2%石榴子石。

在通什地区,五指山正片麻岩是被印支期琼中花岗岩侵入,这些正片麻岩像包体大小几十厘米至十米出现在粗粒花岗岩、钾长石巨晶花岗岩中。

分析程序用标准密度和磁性分离法把锆石从两个花岗岩样品中分离出来。

锆石颗粒和锆石U-Pb标准样品一起放在环氧基树脂载体上用磨光并切成一半用于分析,锆石是用脉冲反射显微镜图像和阴极发光图像来证明他们的内部结构的,而载体则是用500nm层次的黄金在真空环境盖上去的。

U、Th、Pb的测量是在地质协会中用SHRIMP 14离子微探针完成的,样品99HN25-4是在北京地化所测得的,样品04HN Z78是在科延理工大学完成的。

U-Th-Pb比值是由TEMORA标准锆石决定,这个标准锆石206Pb/238U=0.0666,相当于417Ma,相对的丰度值是通过标准锆石SL13和CZ3来校正。

TEMORA标准锆石的分析与威廉(1998)年对未知的颗粒的操作方法与数据处理流程是相似的。

对于一般的Pb,测量成分是被用204Pb的方法校正过的,改正的方法对于一般Pb成分的选择是充分地小和不敏感,并且平均的地壳成分与假设的矿物成分年龄相符合。

不确定个体已经被控制在1%,意味着206Pb/238U定年结果在一个95%的可信范围内,U-Pb锆石数据在表1呈现。

在岩相学分析后,从五指山正片麻岩挑选出来的新鲜样品在广州地化所进行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分析。

这个地球化学数据在表1中呈现。

主元素的氧化物是通过Rigaku ZSX100e 分光仪熔融玻璃球后用X射线荧光技术进行分析,其分析的误差在1-5%。

微量元素是通过一台Perkin-Elmer Scies ELAN 6000 ICP-MS 分析的。

分析的程度与Li(1997)的描述相似。

分析误差在5%以内。

Sr-Nd同位素分析是在一台多集电极质谱仪的ICP-MS上完成的,所用的方法和程序与Wei(2002)和Li(2004)相似。

Sr和REEs是用阳离子塔器分离出来,Nd是被进一步用表面具有覆盖的金属塔器分离出来。

对于含水的Sr、Nd是被放进2%HNO3中,并用一台玻璃球喷雾器以0.1ml/min的摄取速度放入多集电极ICP-MS 中。

87Sr/88S r和143Nd/144Nd分别与86Sr/88Sr=0.1194、146Nd/144Nd=0.7219比较。

做出来的87Sr/88Sr与143Nd/144Nd元素是调整过的,NBS SRM 987和Shin Etsu JNdi-1分别适合87Sr/88Sr =0.71025和143Nd/144Nd =0.51245。

Sr-Nd同位素数据在表2中呈现。

SHRIMP U-Pb定年结果样品99HN25-4:是一个从五指山正片麻岩东部采集回来的中粒花岗岩(18°54芬38″N,109°58′07″E),锆石大多数是自形的,表现为中心区域,长100-150nm,长宽比为2:1至3:1。

大多数是无色透明的,虽然有少部分是深棕色且浑浊的,表明为含高铀部分。

大多数的晶体中心自形位置是相同的,他形的锆石很少,17个锆石的17个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对于每一个锆石样品的分析时可以得到5个网格,它们有适中的可变大量Th(86-694ppm)和U(747-2245ppm)元素含量,除了11.1这个点,它含有少量的Th(60ppm)和U(215ppm)元素。

Th/U比值在0.1-0.76之间,大多数集中在0.2-0.3。

普通的Pb的很少的,普通的206Pb在总的206Pb测试中含量在0.18%-0.87%之间,除了11.1这个点(f=1.21%)。

206在17个测试样品中的16个,238Pb/206U比值是符合国内测试的标准。

最好的测量结晶温度样品是99HN285-4,基于206Pb/238U比值,其测得的年龄为267±3Ma,淘汰的点11.1206Pb/238U现实测得年龄为374Ma,是一个捕获晶体。

样品04HN278:这是一个从五指山正片麻岩西部采集回来的粗粒花岗岩(18°52′51″N,109°36′19″E)。

锆石大多数是自形的,表明为中心的分带,长约250nm,长宽比值约3:1。

对14个锆石进行测量,分析锆石有Th(75-559ppm)和U(334-1440ppm)集中点,与99HN25-4样品相似,并且Th/U平均分布在0.19-0.4之间。

普通的Pb含量很低,大多数落在0-0.23%之间。

除了7.1这个点,它含有相当高的f206值为0.63%,由于后来的Pb亏损,一个年轻的206Pb/238U年龄为170Ma。

剩下的13个分析点分析数据显示206Pb/238U年龄为247.5±1.4Ma 至267±0.8Ma之间(1σ),尽管有一个年龄为259±4Ma。

如果我们考虑这13个分析结果,其中2.1和3.1由于有少量轻稀土元素的亏损而清楚地展示出与总体有轻微的误差。

如果我们抛弃这两个分析结果,其它11个分析结果会出现在精度范围内无法分辨的206Pb/238U年龄为262±3Ma重视这个单一的样品作为样品04HN278的最佳结晶年龄。

五指山正片麻岩有复杂的化学成分,SiO2=60.8-74.5%,Al2O3=16.3-12.6%,MgO=2.3-0.3%,Fe2O3=6.8-1.7%,CaO=5-1%(表1)。

它们有相当高的碱性含量,K2O=2.3-6.9%,Na2O=2.4-3.2%,K2O+ Na2O总量在6.3-9.4%之间。

Al2O3,Fe2O3,TiO2,MgO,CaO,P2O5,MnO,Sr和Ba的含量随SiO2减少而减少,而的Na2O几乎保持恒定(图5)。

这些化学变化与铁镁矿物质,斜长石,钛- 铁氧化物和磷灰石的晶体分离一致。

在K-Na-K图解中(图6),通过Barker and Arth (1976) 五指山岩石定义的钙碱性趋势图。

它们的A / CNK值范围为0.90-1.08(A / CNK=Al2O3/ [CaO+ K2O+Na2O|摩尔比)(图7A),从铝质到弱过铝质过渡,并随二氧化硅的增加(图7B),与黑云母、角闪石和斜长石从钙碱性偏铅性液体到高铝质的分离结晶相似。

海南五指山岩石具有基本类似的REE模式(图8A),显示轻稀土(轻稀土)的可变富集,与球粒陨石标准化局域网=82-565和LAN/ YBN=5-125。

Eu负异常适中,为大多数样品显著,Eu*/ EU =0.66-0.18,除了至少长英质样品,04HN207,缺乏可见Eu异常(Eu*/ EU=0.93)。

少数的样品,如04HN217和04HN233,显为重稀土元素较高的样品,表明了较少有较少的的石榴石结晶。

在原始地幔标准化不相容元素的蛛网图(图8B),除了04HN207所有样品显示Ba,Nd,Sr和P的正异常和K、Rb和Th的显著负异常。

Sr-Nd同位素特征十一个五指山分析样品Sr-Nd同位素(表2)。

它们已经测量87Rb/86Sr比值=1.39-6.70和的87Rb/86Sr=0.71363-0.73406,并且计算出的初始I Sr=0.7074-0.7105。

其测量147Sm/144Nd=0.0838-0.1334,其测得的143Nd/144Nd=0.51212-0.51232,并且=-3.07-7.72。

在I S r和εNd(T)的最迟比值存在一个负相关。

表明了两计算出εNd(T)者在源区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