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简介

合集下载

大国工匠南仁东

大国工匠南仁东

1
影响着身边的人
他的执着和专注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人,激励着
2
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
3
他的为人处世和高尚品质也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6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
南仁东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人民科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射电望远镜建设和射电天文学领域,
1
还体现在他的个人品质和社会影响力方面。他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和天文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 时也激励着身边的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他的事迹将会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值得我
们学习和怀念
2
南仁东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更多的人,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榜样。他的奋 斗和成就,不仅代表着中国科学界的进步,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3
南仁东的一生,是对科学无尽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是对人民无私奉献的写照。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敬 业精神,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工匠"
在20世纪90年代初,南仁东提出了建设500米口径球 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构想。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因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只有300米 口径。然而,南仁东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 斗,终于在2006年开工建设了FAST项目
3
科学成就
科学成就
南仁东的成就不仅仅是在射电望远镜建设方面。他
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读书时期就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
2 兴趣,一直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天文学 家
3 然而,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他并没有 能够进入大学深造
4 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对天文学的热情
2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
南仁东在职业生涯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敬业精神。 他于198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并开始 了他的射电望远镜研究之路。在当时,中国还没有自 己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因此南仁东只能依靠自己的努 力和团队的支持来开展研究

南仁东简介

南仁东简介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出生于吉林辽源,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南仁东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

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南仁东于1945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6岁上学,先后就读于辽源中兴小学校、辽源四中、辽源五中,因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屡获学校表彰。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63年9月-1968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1978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王绶琯),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4年始,南仁东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

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

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

建立中国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使80年代中国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4年7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提出。

1994年始,南仁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

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时间长达12年。

1995年11月,“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成立,由南仁东任主任。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作者:薛苑来源:《高中生·作文》2019年第05期1945年出生的南仁东,从小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大学。

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南仁东在东北的一个无线电厂一干就是十年。

改革开放后,他曾代表中国天文台在国外著名大学当过客座教授,做过访问学者,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

这位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1984年,南仁东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

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他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10余次观测,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当时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建立国内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使20世纪80年代国内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多年的突出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和认可。

由于他在甚长干涉VLBI领域的工作显示度,2006年,在南仁东本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他被国际天文学会射电天文分部选为主席。

1993年,在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

因为挡在这个设想前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施工难题能不能克服?这些都是未知数。

但是南仁东不怕,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但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但是,能不能筹到足够的资金,南仁东心里也没底。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无论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

史记天眼之父南仁东传

史记天眼之父南仁东传

史记天眼之父南仁东传南仁东,辽源人,乙酉岁生(1945)。

十八岁,以州郡第一入清华大学堂,学无线电。

南公为人,无魁伟之姿,然天纵神赋,随性好为,虽丹青之事,亦能深通。

丙午岁,天下不宁,少年鼓噪,京师汹汹。

南公则跨五岭,循南海,走流沙,登天山,识神州之广,知天象之大,意遂豁然。

学业毕,下为工卒。

时人以为落魄,南公则不然,披华服,着软靴,粲然一身,恍如公子,同辈见之皆惊。

既为工卒,坦然不以为意,虽至卑至微之事皆能为之,凿井筑桥,耕壤运石,无不亲力。

历十年,天下清朗,复思读书,妻子朋辈问欲修何业,答曰:欲修天文。

时人皆惊,曰:公之志,何其渺远也。

南公笑曰:自我视之,荣辱何其狭隘,四海何其蹙小,唯有宇宙,称吾之志。

且中华不兴则已,兴则必在宇宙。

时人皆以为狂。

无何,南公为京师天文台所录,遂登高台,穷天地之目。

当时南公好动,虽修天文,又好他事,朝夕不遑居,天师甚不乐,欲驱之天竺国,天竺拒之,顷之,荷兰欲纳,乃往欧洲。

经西伯利亚,逢恶吏勒索,斧资尽,乃行俄罗斯京城,泼墨写生,路人皆惊,争求图写,自朝至夕,居然囊满,遂至荷兰。

当时欧洲天师甚轻中华,南公无惧,登坛与之辩天地,论日辰,经昼夜,众天师皆望风而拜,曰:吾等不及南公。

当时欧洲观星,以南公为主持,其所新绘图曰“快照”,所涵之星辰,所及之宇宙,胜乎前人。

又至东瀛,东瀛为之筑高台,奉养甚厚。

某日,南公思乡,曰:吾欲归中华。

左右皆惊,曰:东瀛一日之薪,胜中华一年之俸,何苦归去?南公曰:吾所乐,在宇宙;吾所忠,在中华。

至于富贵,不过微尘,归去来兮。

乃去东瀛,画富士山于壁,东瀛人爱其图,乃悬壁上,经年不废。

南公而归中华,守微薄之俸,无悔也。

癸酉岁(1993),天下无线电诸贤集东京,皆曰寰宇电波纵横,几无净土,若得照天巨镜,则大地清净,又得观天道之远。

南公与会,曰:照天巨镜,中华当有。

然照天镜诚非易事也,南公遂一生许之。

初,南公欲天下公卿圣贤皆知照天镜之事,乃广为宣说,若僧人说法,逢人必曰:君知照天镜乎?絮叨若老妪,且周游列国,拜谒王侯,或谓南公曰:南公何苦效苏秦张仪乎?南公笑曰:吾逢迎,不过欲四荒八极皆助我中华成照天之事也。

天文学家南仁东个人事迹简介(5篇)

天文学家南仁东个人事迹简介(5篇)

天文学家南仁东个人事迹简介(5篇)天文学家南仁东个人事迹简介篇1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它首次发现脉冲星是在20XX 年8月22日,那时候南仁东正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

而截至2021年3月29日,通过“中国天眼”,我国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

为什么特别说到脉冲星?“脉冲星就像宇宙中的灯塔。

由于它精准的规律性,脉冲星还被认为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

”南仁东曾这样说。

想象一下,就像你在大海上看到灯塔上的航标灯,航标灯不断地旋转着,一明一灭。

脉冲星自转时发出的光,就像灯塔的光束不断地扫过太空。

当它的光束直射到地球时,就是用射电望远镜能探测到的脉冲星信号。

再想象一下,人类进行深空探测、星际航行,如果飞往火星,或飞出太阳系,甚至飞出银河系,那是无法用地球上的定位系统去导航的。

如果确知分散在宇宙中的很多脉冲星的位置,就可以通过它们来定位和导航。

同理,当人类发射飞船去火星或更遥远的地方,在行程中发回脉冲信号,“中国天眼”就能接收到它的信号,并判断它的位置。

“中国天眼”的功能远不只是寻找脉冲星。

按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权威说法,“中国天眼”的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

它将在基础研究众多领域,例如在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它还将推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

相比美国350米口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差距巨大。

时隔16年,“中国天眼”,这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横空出世,一举挺进到人类探测宇宙奥秘的最前沿。

那么,它是怎样出现的?南仁东就是“中国天眼”的原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9月17日,南仁东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同年9月,坐落在贵州的“中国天眼”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南仁东简介

南仁东简介

1,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出生于吉林辽源,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2,南仁东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改革先锋称号、改革先锋奖章。

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

3,南仁东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6岁上学,先后就读于辽源中兴小学校、辽源四中、辽源五中,因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屡获学校表彰。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63年9月-1968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1978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王绶琯),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4年始,南仁东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

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

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

建立中国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使80年代中国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

4,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4年7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提出。

5,1994年始,南仁东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SKA的单元,开始启动贵州选址工作。

为了给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选址,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时间长达12年。

16,995年11月,“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成立,由南仁东任主任。

天眼之父――南仁东人物传记PPT课件

天眼之父――南仁东人物传记PPT课件
在1986年,南仁东回到了中国,并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他在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国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南仁东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曾经担任过多个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并积极参与了多个科技项目的策划和管理。
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成就
“天眼”项目的创新与突破
超大口径
采用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500米口径,提高了观测的精度和范围。
南仁东与“天眼”项目的关系
03
南仁东在“天眼”项目中担任主导角色,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实施和管理。
主导者
南仁东奠定了“天眼”项目的基础,包括选址、设计、技术研发等方面。
奠基人
他积极推动“天眼”项目的进展,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天眼之父――南仁东人物传记
南仁东的生平简介“天眼”项目介绍南仁东与“天眼”项目的关系南仁东的科研精神与人文关怀南仁东的成就与荣誉结语:南仁东的传奇人生与精神遗产
contents
目录
南仁东的生平简介
01
01
南仁东出生于1945年,吉林省辽源市。他的家庭背景和早期教育并没有得到详细介绍,但可以知道的是,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科技和天文学的浓厚兴趣。
南仁东还积极参与了国际合作,推动了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曾经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委员,并积极参与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的策划和管理。
“天眼”项目介绍
02
1
“天眼”项目的背景与意义
2
3
中国作为航天大国,有必要开展前沿的宇宙探索,为人类解开宇宙之谜。
探索宇宙未知
通过开展宇宙探索,可以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

南仁东的“天眼”之梦

南仁东的“天眼”之梦

SCIENTISTS 科学家精神30南仁东的“天眼”之梦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南仁东,这个与国之重器中国“天眼”FAST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

从FAST的选址到建成,南仁东整整为其奔波了22年,他用一生的信念,将一个朴素的想法升华为自己的梦想,并与祖国的科技建设完美的融合,从而孕育出了一项震惊世界的伟大工程和一个国家的骄傲。

在南仁东身上,体现着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用生命诠释了他对科学的最好坚守。

敢为人先、坚毅执着。

FAST是一个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电子学等诸多领域的大科学工程,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

正是因为它的独一无二,南仁东把科学家爱跟自己较劲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从1994年提出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概念,他开始跋山涉水,走过乱石、穿过灌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终于为FAST选定了一个“窝”。

从极为艰难的选址,到攻克技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他怀揣着一个梦想,24年如一日,呕心沥血、顽强攻关,开启了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镌刻了世界天文史上的新高度。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提出建设大射电望远镜后,在没有立项、没有资金、没有现成技术,甚至连选址都没有的前提下,有多少人能够对这样一个项目深信不疑、以一贯之。

对介绍: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

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

南仁东事迹馆的简介

南仁东事迹馆的简介

南仁东事迹馆简介1. 南仁东生平南仁东(1935-2017)是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射电天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奠基人和首席科学家。

他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自幼聪慧过人,对科学充满热爱。

在20世纪70年代,南仁东提出了建设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中国的天文学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 天眼项目的发起与筹备南仁东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建设FAST的设想,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筹备,1994年,南仁东和其他科学家开始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选址,最终确定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建设FAST。

3. 克服困难,推进项目FAST工程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技术挑战、资金紧张、地形复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难题。

南仁东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历经12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完成了FAST主体工程的建设。

4. 天眼项目的成功与影响FAST的成功建设为中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FAST具有世界领先的观测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工具。

南仁东和他的团队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在全球天文学领域赢得了声誉。

5. 南仁东的精神遗产南仁东在FAST工程建设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南仁东的精神遗产将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

6. 荣誉与评价南仁东因为对天文学事业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他被誉为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和FAST工程的"灵魂人物"。

7. 后继者与未来发展南仁东逝世后,他的后继者继续推动FAST工程的发展。

未来,FAST 将继续在天文观测、宇宙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和成果。

南仁东简介

南仁东简介

南仁东简介南仁东简介: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于1945年出生,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

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

1994年起,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

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扩展资料:南仁东在教育方面的成就:1996年,南仁东任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期间,首次召集全国高等教育天文选修课研讨会,论文集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发表,向国家教委提交《关于加强高校天文选修课的倡议书》,这一举措对后来的高校天文学教育产生影响。

此外,还自编教材《射电天文》。

为中国培养了陈学雷、张晓宇、李辉、袁维盛、张海燕、甘恒谦等一批天文工作人才。

同时,南仁东还热心科普事业,完成CCTV的5小时美国宇航局NASA火星着陆直播;通过百家讲坛《寻找地外生命》,用科学思想影响公众与媒体对太空生命和地外文明的认识。

在SETI报告中定义了生命的三个识别标准,并提出星际旅行的三项物理法则限制。

南仁东简介(南仁东的精神品质和事迹)

南仁东简介(南仁东的精神品质和事迹)

南仁东简介(南仁东的精神品质和事迹)南仁东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

他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一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

2017年,南仁东因病逝世。

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

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走的次数多了,才成了路。

十几年下来,综合各种因素,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

在南仁东执着下,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提到射电望远镜很多人会立刻想到“中国天眼”FAST,这是目前全球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天文望远镜。

上世纪“四大天文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都是利用射电观测获得的,可以说是天文重大发现的“法宝”。

曾经世界领先的射电望远镜都是西方国家建造的,我国的射电天文学研究起步比国际上晚了很多年。

FAST总工程师南仁东表示,“起步比别人晚,就需要比别人花时间多一点、走得快一点,不然永远赶不上。

”自“天眼”出现后,我国就在射电天文学领域跨入世界前列,为我国率先完成SKA区域中心原型机积累经验。

为了给中国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电望远镜,南二东带领他的团队22年来足迹遍布云贵300个喀斯特地区的洼坑。

常年的野外生活异常艰苦,他们们喝的是天然的“浑水”,吃的是自带的冰冷干粮,冬天实在冷得受不了就与同事燃起篝火相拥取暖。

在工地上,南仁东和他带领的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们生活极其节俭,每个房间住四人洗浴、则所全是公用的,食堂里做的是大饭菜。

克服了不可想彖的困难,推辞了国外高薪水的聘请,他们最终实现了由跟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

高考作文素材-南仁东

高考作文素材-南仁东

南仁东:时代的“最美的奋斗者”一、南仁东简介南仁东,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最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就是中国贵州的“天眼”FAST项目。

自1994年起,南仁东一直负责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选址、研究及初步设计,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2019年6月,他主持落成的FAST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可以捕获宇宙中的射电信号、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与世界现有最大口径100米望远镜相比,其观测能力提高了10倍,并且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FAST的成功对中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11月17日,南仁东被中央宣传部追授为“时代楷模”,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中国“最美奋斗者”。

二、用知识发电,推进时代创新南仁东的一生,可说是“用知识发电”,在无线电事业上倾注了整整二十二年的心。

从学生时代起他就是个妥妥的学霸。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成绩成为“吉林省理科状元”并升入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之后又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了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有所成,南仁东便立意要为国家发光发热。

1993年参加日本国际物无限代科学联盟大会,南仁东被“射电望远镜”打动了,他立马就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这一句话,开启了南仁东打造“国之重器”的数十年职业生涯。

20世纪90年代,国家的无线电工程建设还比较落后,专业人才紧缺。

为了将尖端的科研引流到中国天文界,南仁东在1994年提出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开始了他“发电”的历程。

但是在当时国内技术力量不够、经济条件不完备的窘境下,这一项目遭到了诸多质疑,好友甚至直言:“一个连汽车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能造得了大型的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却从缺口中看到了希望和转机,他忧国家之忧、尽自己之力,一心要让中国在天文行业位于强国之林。

南仁东简介

南仁东简介

南仁东介绍南仁东(1945年2月至2017年9月15日)是中国天文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

他是快速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首席工程师。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射电天体物理学和射电天文学技术与方法。

他负责国家主要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500米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快速)的科学技术工作。

2017年5月,他获得了国家创新奖;2017年7月,他被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连任的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1945年出生,1963年在清华大学学习。

他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82年,他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

自1994年以来,他一直负责快速的选址,预研究,项目批准,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

作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首席工程师,他负责编制快速的科学目标,全面指导快速项目的建设,并负责解决电缆疲劳和移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2016年9月25日,由他主持的斋戒竣工并投入运营。

2017年9月15日晚上,南人洞因病去世,享年72岁。

2018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经国际小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 79694”的小行星天文联盟已正式命名为“南仁东兴”。

扩展数据:南仁东的教育成就:1996年,南仁东担任北京天文学会主席时,他首次举办了全国天文学选修课研讨会。

论文集发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上,并向国家教委提交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天文学选修课的建议。

此举对后来的大学天文学教育产生了影响。

此外,他还编写了自己的教科书《射电天文学》。

我们为中国培养了许多天文人才,包括陈学雷,张晓宇,李辉,袁维生,张海燕和甘恒谦。

同时,南人洞也对科学普及充满热情,完成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登陆中央电视台5个小时的现场直播;通过100个“寻找外星生命”论坛,他运用科学思想影响公众和媒体对太空生活和外星文明的理解。

在SETI报告中,定义了三个生命识别标准,并提出了星际旅行的三个物理约束。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

榜 样24载,8000多个日夜,追逐梦想。

南仁东,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科学技术工作,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9月1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年,他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

为“天眼”痴心不改探索未知的宇宙——这个藏在无数人心底的梦,南仁东用一生去追寻。

南仁东自幼聪明好学,1963年以吉林省高考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工作10年后,因为喜欢仰望苍穹,“率性”报考了中科院研24年前,他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

在日本东京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建造新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1998年夏天,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因为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

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天眼”之难,是一个涉及领域极其宽泛的大科学工程,天文学、力学、机械、结构、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岩土……从纸面设计到建造运行,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他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天都在琢磨各种事情。

放弃了平时喜欢的打牌、唱歌,甚至东北人的“唠嗑”也扔了,有人来访也被他下了“逐客令”。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天眼”项目。

审核“天眼”方案时,不懂岩土工程的南仁东,用了1个月时间埋头学习,对每一张图纸都仔细审核、反复计算。

南仁东(左三)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位于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展情况河北28榜 样主持人:董培升dong138********息传来,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一场:“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南仁东事迹简单概括

南仁东事迹简单概括

南仁东事迹简单概括
南仁东(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男,满族,群众,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南仁东事迹:
①1984年始,南仁东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首
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

②1994年7月,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概念。

③2012年,指导FAST973项目“射电波段的前沿天体物理课题及FAST早期科
学研究”的立项及组织实施;确立了FAST实现世界首个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的原创科学策略;提出调试阶段全波段监测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优先观测计划;建议了用于望远镜调整期及早期试观测的单波束和多波束接收机,前者已投入试观测。

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介绍

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介绍

天眼之父“南仁东”事迹介绍天眼之父“南仁东”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截至20XX年9月,南仁东已发表科技论文222篇,专著7部,技术报告6本,专利36项;论文被SCI收录56篇、被EI收录65篇,SCI和EI引用近900次。

此外,还多次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工作。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南仁东,1994年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

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一平方公里阵(SKA)的单元,启动贵州选址。

在14年艰苦创业过程中,主编FAST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模型试验。

提出的索网支撑反射面设想最终发展为FAST主动反射面设计方案;组织攻关,发明了500MPa耐疲劳拉索,突破了高效握拔力锚固技术、大跨度索网安装和精度控制等难题;提出通过"水环"和运动配重扩大焦舱的运动空间同时增加系统阻尼的设计;高强度参与FAST接收机国际联合设计;提出的多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议被地学领域同行采纳。

1999-2001年,任中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FAST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2005年,主持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FAST关键技术优化研究";2004-20XX年,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FAST的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2005-20XX年,主持院长办公会议批复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FAST前期研究》。

自2005年起,主持完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

20XX年7月FAST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20XX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FAST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XX年,中科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了FAST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20XX年开工令下达,先后150多家国内企业相继投入FAST建设。

2017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物事迹——南仁东

2017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物事迹——南仁东

2017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物事迹——南仁东南仁东是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出生于1945年,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

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

1994年起,一直负责FAST 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为了给中国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带领他的团队22年来足迹遍布云贵300个喀斯特地区的洼坑。

常年的野外生活异常艰苦,他们喝的是天然的“浑水”,吃的是自带的冰冷干粮,冬天实在冷得受不了就与同事燃起篝火相拥取暖。

在工地上,南仁东和他带领的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们生活极其节俭,每个房间住四人,洗浴、厕所全是公用的,食堂里做的是大锅饭菜。

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推辞了国外高薪水的聘请,他们最终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2016年9月25日,举世瞩目的“大射电”竣工,被称为中国“天眼”。

今年10月10日,中国“天眼”首批观测成果对外公布:探测到来自数千光年甚至几万光年的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两颗获得国际认证,这使得中国走在了世界天文界的前列。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中国天眼”,自己却永远地离去了。

世人评价南仁东: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

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新华社《“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踏平坎坷艰难寻‘它’,埋进深山志在高远。

仰望星空,致敬南仁东

仰望星空,致敬南仁东

仰望星空,致敬南仁东南仁东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天文教育家,他为中国天文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仁东,1949年生于上海,曾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现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南仁东小时候就对星空充满了向往。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天文事业非常薄弱,人们公开谈论星球和星空是被禁止的。

但是,南仁东并没有放弃他的梦想。

他热衷于自学天文知识,推广天文知识,为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仁东在1974年参加天体物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时,凭借着他的出色的数学成绩,成功获得了录取。

这为他在天文学这个领域打开了一扇大门。

南仁东的人生在此开始,他在高等学府中深入学习天文物理,成为了一位较早进入天文界的天才学子。

南仁东曾经亲眼目睹了一颗彗星的经过。

这个特殊的经历激发了他对天文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十分幸运的是,他能够将这份热爱和好奇心转化为他的事业。

南仁东在天文学领域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他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太空生物实验,研究了人体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反应机制。

他还研制了多种科学仪器,如成像光谱仪、太阳色球成像精密车架、星地通信综合试验等。

南仁东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研方面,他还积极倡导天文教育事业的普及。

他为普及天文学知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人共同策划并推出了许多科普活动,如“观测天象日”,“月亮和星空的夜晚”等。

同时,他还在许多学术报告和讲座中,向公众介绍天文领域的最新进展。

南仁东在许多媒体上也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向社会大众普及天文知识。

他的科普文章主要涵盖天文历史、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太阳系和宇宙等领域。

南仁东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介绍天文学知识,让公众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天文学,提高了社会对天文学的认识和兴趣。

南仁东在中国天文学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不仅在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更是为中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工作场所一直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其所长期将其命名为“紫金山天文台——南仁东天文文化基地”,以示对南仁东的敬意。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之父逝世中国天眼之父是谁?“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因罹患肺癌、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于15日夜间逝世,享年72岁。

国家天文台16日发布讣告称,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南仁东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

自1994年起,他一直负责工程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编订了科学目标,指导了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试验。

“中国天眼”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南仁东的学生。

据了解,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

他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国家天文台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正值望远镜调试和试运行的关键时期,南仁东研究员此时逝世,是“中国天眼”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天文界的一大损失。

得知南仁东逝世,他的昔日同事有的表示,南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常人无法想象,为后人留下了丰硕成果;有的表示,南老师患病后仍不忘科研事业,从骨子里迸发出的激情折射出他常挂在嘴边的“拒绝平庸”。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天文局局长张智勇在1994年工程选址时认识了南仁东。

他回忆,南老师长期奔波于北京、黔南、平塘等地之间,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他都亲自去考察。

“没有路,他就拄着拐杖跟大家一起爬山。

一身简朴的工作服,没有一点架子。

”“10年之后,南老师所成之大美‘中国天眼’必将举世皆知。

”“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菂说,犹记早年与南仁东聊天时,他细细解释望远镜之美,其眼神深邃自信。

“中国天眼”坐落于贵州省,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它对宇宙的深入探测,有助于人类加深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仁东简介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男,满族,群众,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南仁东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

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

1994年起,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2016年9月25日,其主持的FAST落成启用。

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