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与软件工程-面向对象设计
软件工程 第八章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第八章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本章采用基于UML的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将分析模型转换为设计模型。
如第五章所述,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主要由顶层架构图、用例与用例图、领域概念模型构成;设计模型则包含以包图表示的软件体系结构图、以交互图表示的用例实现图、完整精确的类图、针对复杂对象的状态图和用以描述流程化处理过程的活动图等。
为完成这一转换过程,设计人员必须处理以下任务:(1)针对分析模型中的用例,设计实现方案。
实现方案用UML交互图表示。
(2)设计技术支撑设施。
在大型软件项目中,往往需要一些技术支撑设施来帮助业务需求层面的类或子系统完成其功能。
这些设施本身并非业务需求的一部分,但却为多种业务需求的实现提供公共服务。
例如,数据的持久存储服务、安全控制服务和远程访问服务等。
在面向对象设计中,需要研究这些技术支撑设施的实现方式以及它们与业务需求层面的类及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3)设计用户界面。
(4)针对分析模型中的领域概念模型以及第(2)、(3)两个步骤引进的新类,完整、精确地确定每个类的属性和操作,并完整地标示类之间的关系。
此外,为了实现软件重用和强内聚、松耦合等软件设计原则,还可以对前面形成的类图进行各种微调,最终形成足以构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和依据的详尽类图。
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过程如图8-1-1所示。
图8-1-1 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过程第一节设计用例实现方案UML 的交互图(顺序图、协作图)适于用例实现方案的表示。
因此,本节首先介绍交互图的语言机制,然后探讨用例实现方案的设计方法。
该设计方法包含如下3个步骤:(1)提取边界类、实体类和控制类;(2)构造交互图;(3)根据交互图精华类图。
一、顺序图顺序图用来描述对象之间动态的交互关系,着重表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
在顺序图中,参与交互的对象位于顶端的水平轴上,垂直轴表示时间,时间推移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顺序图中的对象一般以“对象名:类名”的方式标识,但也可以仅采用缩写形式“对象名”或者“:类名”。
软件工程第十一章面向对象设计
THANKS
感谢观看
01
抽象类是一种不能被实例化的 类,它只能被其他类继承。
02
抽象类可以包含抽象方法和具 体方法。抽象方法是没有具体 实现的方法,需要在继承抽象 类的子类中实现。
03
通过继承抽象类,子类可以继 承抽象类的属性和方法,并且 可以重写或实现抽象类中的方 法。
接口与抽象类的选择
在设计软件时,选择使用接口还是抽象类取决于具体需求和设计目标。
关系
关系描述了对象之间的交互和联系。 常见的关系包括关联、聚合和继承。
继承与多态的设计
继承
继承是一种实现代码重用的方式,子类可以继承父类的属性和方法,并可以扩展或覆盖它们。通过继承,可以建 立类之间的层次结构,使得代码更加清晰和易于维护。
多态
多态是指一个接口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或者一个对象可以有多种形态。多态可以提高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使得程序更加易于维护和修改。
02
类与对象的设计
类的定义与属性
类的定义
类是对象的抽象,它描述了一组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对象。类定义了对象的结构、行为和关系。
属性
属性是类中用于描述对象状态的变量。每个对象都有其自己的属性值,这些属性值决定了对象的状态 。
对象的行为与关系
行为
行为是类中定义的方法,用于描述对 象可以执行的操作。方法定义了对象 的行为和功能。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它们都应 该依赖于抽象。
面向对象设计的优势
提高代码可重用性
通过类和继承实现代码重用,减少重 复代码。
提高代码可维护性
面向对象设计使得代码结构更加清晰, 易于理解和维护。
提高开发效率
通过快速原型开发,快速构建软件系 统。
《实用软件工程》第9章 面向对象设计
• 信息隐藏:对于类而言,其内部信息如属性的表示方法和操作的实现算法,对 外界是隐藏的。外界通过有限的接口来访问类的内部信息。
17
9.3.2 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
• 低耦合:在面向对象设计中,耦合主要指对象之间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低耦 合有利于降低一个模块改变对其他模块的影响。
• 高内聚:内聚与耦合密切相关,低耦合往往意味着高内聚,高内聚有助于提高 系统独立性。
但随着需求理解的加深,以及对系统认识程度的逐步 提高,设计人员还要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 •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包括确定任务,分配任务,还包 括权衡一致性、成本、性能等因素以及未来可扩充性。 •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需要设计数据格式以及相应的 服务,设计数据格式的方法与所用的数据存储管理模 式密切相关,不同数据存储管理模式时,属性和服务 的设计方法是不同的。
9.2 面向对象设计与面向对象分析的关系
• 设计阶段的任务是及时把分析阶段得到的需求转变成符合各项要求的 系统实现方案。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不同的是,面向对象的方法不强调 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严格区分。实际上,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和面向对 象的设计活动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从分析到设计的过渡,是一个逐渐 扩充、细化和完善分析阶段所得到的各种模型的过程。严格的意义上来讲, 从面向对象分析到面向对象设计不存在转换问题,而是同一种表示方法在 不同范围的运用。面向对象设计也不仅仅是对面向对象分析模型进行细化。
• (2)人机交互子系统包括有效的人机交互所需的显示和输入,这些类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所用的图形用户界面环境,例如Windows、Delphi、C++,而且可能包括“窗 口”、“菜单”、“滚动条”、“按钮”等针对项目的特殊类。
25
9.5.1 系统分解
软件工程 第三部分 软件设计与建模--面向对象设计
(2) 块状组织 把系统垂直地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弱耦 合的子系统/块,每块提供一种类型的服务。
采用层次与块状的混合结构
3. 设计(分布式)系统的拓扑结构 由子系统组成完整的系统时,典型的拓扑结构 有管道形、树形、星形等。设计者应该采用与问题 结构相适应的、尽可能简单的拓扑结构,以减少子 系统之间的交互数量。
3. 设计简单的类 小而简单的类便于开发和管理(高内聚)。为使 类保持简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包含过多的属性:完成的功能可能太多了。 (2) 有明确的定义:任务应该简单。 (3) 简化对象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果需要多个对象 协同配合才能做好一件事,则破坏了类的简明性和 清晰性。 (4) 不要提供太多服务。典型地,一个类提供的公 共服务不超过7个。
层次图、结 构图、流程 图、N-S图、 PAD图、判 定表、判定 树等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比结构化设计方法更具有优势, 9/71 使用范围更广。
内容摘要
• • • • •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概述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面向对象设计的启发规则 系统设计 对象设计
10/237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 强调模块化、抽象化、信息隐蔽、高内聚低耦合、复用性等 设计准则。
4/71
什么是面向对象设计(OOD)?
(二)现今(90年代后)的OOD • 面向对象的设计(OOD)就是在OOA模型的基础上运 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设计,目标是产生一个符合具 体实现条件的OOD模型。
OOD的特点: • 1、以面向对象的分析为基础,一般不依赖结构化分析。 • 2、与相应的OOA方法共同构成一种OOA&D方法体系。 OOA和OOD采用一致的概念和原则,但属于软件生命 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及策略。 • 3、较全面地体现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与原则。 • 4、大多数方法独立于编程语言,通过OOA&D所得到 的系统模型可以由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
软件工程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
软件工程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引言在当前的软件开发领域中,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简称OOP)是一种主要的软件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基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念,通过将问题分解为对象,并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来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概念、特性以及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概述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是一种以对象为核心的软件开发方法,其中一个对象可以是一个类的实例或一个类本身。
对象在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中被视为具有状态、行为和标识的实体。
该方法通过将问题分解为对象,并定义对象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来解决问题。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封装(Encapsulation):通过封装将数据和相关操作组合在一起,只暴露必要的接口给外部使用。
封装可以使得对象的内部实现对外部不可见,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2.继承(Inheritance):通过继承,在已有类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类。
继承可以促使代码重用和层次化设计。
3.多态(Polymorphism):多态允许同一操作作用于不同类型的对象上,并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种特性增加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优势包括:•提高开发效率:通过封装和抽象的机制,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组织大型项目的代码,减少开发时间和维护成本。
•提高代码复用性:通过继承和多态的机制,可以避免重复编写相似的代码,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提高软件的可扩展性: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灵活性使得系统易于进行修改和扩展,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技术。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流程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在需求分析阶段,软件工程师与客户交流,确保准确理解客户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讨论和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约束条件。
领域建模领域建模是通过抽象和建模来描述问题领域的过程。
通过识别实体、属性和关系,构建领域模型,这些模型将在后续的设计和实现阶段中使用。
软件工程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方法学的提出•结构化软件工程方法学•面向过程、以算法为核心、把数据和过程作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对早期只重视编程、不重视用户需求和开发过程,只重视代码、不重视文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给软件产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部分缓解了软件危机•在许多中小型软件项目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当把这种方法学应用于大型软件产品的开发时,似乎很少取得成功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原则•尽可能模仿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软件开发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按照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建立模型,模拟客观世界•稳定性好:实体是相对稳定的,以对象为中心构建的软件系统必然是相对稳定的•可重用性好:对象类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模块化机制和可重用机制•易于开发大型软件:把大型产品看作一系列本质上相互独立的小产品来处理•可维护性好:容易理解、容易修改、易于测试四个要点:对象+类+继承+通信•面向对象软件是由对象组成•软件中的任何元素都是对象•对象是把静态属性的数据和动态属性的操作封装在一起而形成的统一体•复杂对象由简单对象组成•把所有对象都划分成若干类•每个类都定义了一组数据和方法(即施加于对象的操作);•按照子类与父类的关系,把若干个对象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即继承);•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过传递消息相互联系(对象的私有信息都被封装在对象类中)。
Coad和Yourdon给出了一个定义:面向对象=对象+类+继承+通信基本概念(1)•类(Class)•是对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多)个对象的描述•是一个支持继承的抽象数据类型•实例(Instance)•就是由某个特定的类所描述的一个具体的对象•消息(Message)•是要求某个对象执行类中所定义的某个操作的规格说明•其组成为:接收消息的对象、消息名和变元•方法(Method)•就是对象所能执行的操作(类中定义的服务)•属性(Attribute)•就是类中所定义的数据,是对客观世界实体所具有的性质的抽象基本概念(2)•封装•是把数据和实现操作的代码集中起来放在对象内部,不能从外部进行访问和修改。
(完整版)软件工程 第五章 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
第五章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的核心是利用面向对象的概念和方法为软件需求建造模型。
它包含面向对象风格的图形语言机制和用于指导需求分析的面向对象方法学。
面向对象的思想最初起源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的仿真程序设计语言Simula67。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Smalltalk 语言及其程序设计环境对面向对象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诞生并迅速成熟的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是面向对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UML 统一了面向对象建模的基本概念、术语和表示方法,不仅为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段,而且也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了互相交流、分享经验的共用语言。
本章首先介绍面向对象的主要概念和思想。
在概述了UML的全貌之后,以“家庭保安系统”为实例,介绍与需求分析相关的部分 UML语言机制以及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和过程。
第一节面向对象的概念与思想一、面向对象的概念关于“面向对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Coad和 Yourdon给出了一个定义:“面向对象 = 对象 + 类 + 继承 + 消息通信”。
如果一个软件系统是使用这样4个概念设计和实现的,则认为这个软件系统是面向对象的。
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的每一成分应是对象,计算是通过新的对象的建立和对象之间的消息通信来执行的。
1.对象(object)一般意义来讲,对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个事物。
可以是物理的,如一个家具或桌子,如图 5-1-1所示,可以是概念上的,如一个开发项目。
对象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一个独立的单位,具有自己的静态特征(用数据描述)和动态特征(行为或具有的功能)。
例如:人的特征:姓名、性别、年龄等,行为:衣、食、住、行等。
图 5-1-1 对象的定义(1)对象、属性、操作、消息定义对象可以定义为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它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由一组属性和一组对属性进行操作的服务组成。
《软件工程实用教程》第6_章_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
第6 章 面向對象的軟體設計
例:
第6 章 面向對象的軟體設計
2.部署圖 部署圖描述了處理器、設備和軟體構件運行時 的體系結構。 ( 1 )結點:是某種計算資源的物理對象,包括電 腦、設備(如印表機、通信設備)等 (2) 連接:連接用一條直線表示,它指出結點之間 存在著某種通信路徑,並指出通過哪條通信路 徑可使這些結點間交換對象或發送消息
第6 章 面向對象的軟體設計
2.詳細設計 (1)細化、補充類的屬性和操作 (2)設計類操作的實現演算法 (3)優化數據訪問路徑 (4)實現外部互動式的控制 (5)調整類結構,增加繼承性 (6)設計類之間的關聯的實現方式 (7)確定對象屬性的精確表示 (8)把類和關聯打包歸納到模組中
第6 章 面向對象的軟體設計
第6 章 面向對象的軟體設計
3)依賴倒置原則:指的是依賴關係應該是儘量依賴介面 (或抽象類),而不是依賴於具體類。在面向對象 的設計中,高層的類往往與領域的業務有關,這些 類只依賴於一些抽象的類或介面,當具體的實現細 節改變時,不會對高層的類產生影響。 4)介面分離原則:指的是在設計時採用多個與特定客戶 類有關的介面比採用一個通用的介面要好。即一個 類要給多個客戶類使用,那麼可以為每個客戶類創 建一個介面,然後這個類實現所有這些介面,而不 要只創建一個介面,其中包含了所有客戶類需要的 方法,然後這個類實現這個介面。
第6 章 面向對象的軟體設計
2.設計基於類的構件 (1)基本設計原則 2)Liskov替換原則:指的是子類可以替 換父類出現在父類能出現的任何地方。 例如,類ClassA要使用ClassB,ClassC 是ClassB的子類。如果在運行時,用 ClassC代替ClassB,則ClassA仍然可以 使用原來ClassB中提供的方法,而不需 要做任何改動。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方法
软件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论和技术,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
1. 结构化设计方法
结构化设计方法是指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定义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以实现系统的功能需求。
典型的结构化设计方法包括层次设计、数据流图和结构图等。
2.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是基于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软件设计方法,它以对象作为软件开发的基本单位,通过定义对象之间的关系和交互,实现系统的功能需求。
常用的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包括UML建模和设计模式等。
3. 原型设计方法
原型设计方法是通过快速构建系统原型来验证和改进需求,从而指导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过程。
原型设计方法可以快速获取用户反馈,识别和修复潜在问题,缩短开发周期和降低开发风险。
4. 数据驱动设计方法
数据驱动设计方法强调以数据为中心进行软件设计,通过分析和理解数据的结构、特征和关系,设计出合适的数据模型和处理逻辑,以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5. 敏捷设计方法
敏捷设计方法是一种迭代、协作和自适应的软件设计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响应变化、积极交付和持续改进。
敏捷设计方法通常采用迭代开发模式,强调团队合作和高效沟通,以快速、灵活地满足用户需求。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场景下有其适用性和优劣势。
软件工程师需要根据具体项目需求和团队情况,选取合适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
谈软件工程中的面向对象软件设计
谈软件工程中的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摘要本文软件从工程学习的角度,概括的阐述了面向对象软件设计的特点、步骤、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面向对象;软件设计;ood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2-0220-02th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design in software engineeringsong ailinabstract from the view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learning, this paper generally int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design, and it’s steps and principles, etc.keywords object-oriented;software design;ood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面向对象技术的兴起,传统设计方法不能满足现代软件工程的需要,学习软件工程必须要重视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
1 面向对象设计概述面向对象(oo, objected oriented)方法是1979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系统的软件方法学。
有学者认为面向对象技术与方法包括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测试和面向对象维护5个阶段。
面向对象设计(ood, objected oriented design)并不是指用一种具体语言去直接编写代码,而是建立在前期的面向对象分析建模基础上,主要考虑“如何实现”问题,焦点从问题空间转到解空间,着重完成各种不同层次的模块设计。
但是有一点与传统设计有很大区别,面向对象设计和分析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二者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它们往往反复迭代地进行。
设计对分析模型进行调整并补充与实现有关的部分,形成面向对象设计模型。
2 面向对象设计过程2.1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确定实现系统的策略和目标系统的高层结构,要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在定义和设计子系统时应使其具有良好的接口,通过接口和系统的其余部分通信。
软件工程导论(第11章)
3. 信息隐蔽
在面向对象方法中,信息隐蔽通过对象的封
装性实现:类结构分离了类的接口与类的实
现,从而支持了信息隐蔽。
4. 弱耦合
弱的耦合可以提高软件模块的独立性,避免 某一部分模块发生变化对其它模块有较大的影 响。
一般来说,对象间的耦合有两大类:
A.交互耦合:对象间的耦合通过信息连接来
实现。应使交互耦合尽量松散。
2. 一般—特殊结构的深度应适当
中等规模的系统中,类等级层次数应保持 为7±2。不是必要情况,不应该随意创建派生类;
3. 设计简单的类:设计小而简单的类,便于
开发和管理;
1)避免包含过多的属性; 2)有明确的定义; 3)尽量简化对象之间的合作关系; 4)不要提供太多服务。
4. 使用简单的协议:设计简单的类接口,发送 的消息中参数要少。 5. 使用简单的服务:编写实现每一个服务时, 避免复杂的语句和结构; 6. 把设计变动减至最小。
2.
两个方向的关联都用属性实现,这种方法能 实现快速访问。
3.
用独立的关联对象实现双向关联。关联对象 不属于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类,它是独立的 关联类的实例 。
40
41
4、关联对象的实现
关联对象的实现方法取决于关联的阶数:
一对一关联:
• 关联对象可以与参与关联的任一个对象合并。
一对多关联:
• 关联对象可以与“多”端对象合并。
11.9 设计类中的服务 11.9.1 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 11.9.2 设计实现服务的方法
1. 设计实现服务的算法
1)算法复杂度;
2)容易理解、容易实现;
3)容易修改;
2. 选择数据结构 3. 定义内部类和内部操作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OOAD)是一种在软件工程中常用的方法论,它以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本文将对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概念、主要步骤和设计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念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是一种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对象和类的方法。
它将问题空间中的实体、行为和关系转化为软件系统中的对象、方法和类,并且通过封装、继承和多态等机制来实现软件系统的模块化和可维护性。
二、主要步骤1. 需求分析:通过与用户沟通,获取系统需求,并将需求转化为用例模型或用户故事。
在需求分析阶段,可以使用用例图、活动图等工具来描述系统的功能和用户的交互过程。
2. 领域建模:通过分析问题领域中的实体、行为和关系,构建领域模型。
领域模型可使用类图、状态图等工具来表示,它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系统的核心概念。
3. 概念架构设计:根据需求和领域模型,设计概念架构,也称为系统架构。
概念架构是一个逻辑上的模型,它描述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概念架构模式有层次结构、客户-服务器和发布-订阅等。
4. 详细设计:在概念架构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包括定义类的具体属性和方法、设计模块之间的接口和通信方式等。
可以使用类图、时序图等工具来进行详细设计。
5. 编码和测试:根据详细设计文档进行编码,并编写对应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编码应遵循面向对象的编程原则,例如封装、继承和多态等。
测试阶段需要验证代码的正确性和功能完整性。
三、设计原则1.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RP):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这样可以降低类的复杂度,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2. 开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OCP):软件实体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通过使用抽象和接口,可以实现系统的可扩展性,而不需要修改已有的代码。
软件工程 第7章--面向对象设计
§1. OOD准则
5、Cohesion: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服务内聚(service cohesion):一个服务只完成一个功能。
类内聚(class cohesion):一个类只有一个用途,否则分 解之。
一般-特殊内聚(general-particular cohesion):
17
类构件
类构件:面向对象技术中的“类” 。类构件有3种 重用方式:
–实例重用 –继承重用 –多态重用 1. 可重用类构件应具备的特点 (1) 模块独立性强。具有单一、完整的功能,且经 过反复测试被确认是正确的。是一个不受或很少受 外界干扰的封装体,其内部实现在外面是不可见的。
18
(2) 具有高度可塑性。软构件的应用环境比集成电 路更广阔、更复杂。显然,要求一个软构件能满足 任何一个系统的设计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重 用的软构件必须具有高度可裁剪性,必须提供为适 应特定需求而扩充或修改已有构件的机制,而且所 提供的机制必须使用起来非常简单方便。
对象 设计
面向对 象分析
人机界 面设计
任务管 理设计
数据管 理设计
4
§1. OOD准则
§1. OOD准则:优秀软件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容易维护
回顾:SD准则包括
Modularization Information hiding
Abstraction
Module independence
对于 OOD有类似的准则: 1、Module = Object
• Inheritance —— 无须改动原有代码
13
② 设计重用 —— 当移植系统时
§3. 软件重用
③ 分析重用 —— 当需求未变,而系统结构改变 时(例如将HDIS改为OO实现)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
VS
多态
多态是指一个接口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 或者一个对象可以表现出多种形态。多态 可以提高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使得 程序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多态的实现方 式包括方法重载和方法重写。
04
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与实现
Java语言中的面向对象编程
总结词
Java语言是面向对象编程的经典语言,具有 丰富的类库和强大的跨平台能力。
详细描述
Java语言支持类和对象的概念,通过封装、 继承和多态等面向对象特性,实现代码的可 重用性和可维护性。Java提供了丰富的类库, 包括集合框架、输入输出流、网络编程等, 方便开发者进行各种应用开发。此外,Java 的跨平台能力使得一次编写,处处运行的成 为可能。
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编程
要点一
组合关系
组合关系是聚合关系的特例,表示一个类是另一个类的内部组成部分。组合关系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部分和整体之间通常存在明确的包含关系。
设计继承与多态性
继承
继承是一种代码重用机制,子类可以继 承父类的属性和方法,并可以添加或覆 盖父类的行为。继承表示一种“是一个 ”的关系,例如“猫是一个动物”。
微服务架构
01
微服务架构将应用程序拆分为多个小型服务,每个服务独立 运行、独立扩展。
02
通过API进行通信,实现服务间的交互。
03
总结:微服务架构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便于维 护和更新。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自动化代码生成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生成代码,提高开发 效率。
代码审查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
目录
Contents
•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概述 • 面向对象分析 • 面向对象设计 • 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与实现 •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实践 •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未来发展来自 01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概述
软件工程——10.面向对象的设计
软件工程——10.面向对象的设计软件工程——10、面向对象的设计在软件工程领域,面向对象的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简称OOD)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我们构建复杂、可维护和可扩展的软件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面向对象的设计核心在于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概念抽象为对象,并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系统的功能。
这一方法使得软件系统更贴近现实,更容易理解和维护。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对象的概念。
在面向对象的世界里,对象是具有特定属性和行为的实体。
比如说,一辆汽车可以被视为一个对象,它具有颜色、型号、速度等属性,同时还具有启动、加速、刹车等行为。
通过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一个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的对象,我们能够更好地管理系统的复杂性。
类是对象的模板,它定义了对象的属性和行为。
多个具有相似特征和行为的对象可以归为一个类。
例如,所有的汽车都可以属于“汽车”这个类。
类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方便地创建和管理对象,同时也促进了代码的复用。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封装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它将对象的属性和行为封装在一起,外部只能通过定义好的接口来访问对象的内部状态。
这样做不仅提高了代码的安全性,还降低了模块之间的耦合度。
比如说,我们不需要知道汽车内部发动机的具体工作原理,只需要通过踩油门和刹车踏板等操作来控制汽车的行驶。
继承是另一个关键概念。
通过继承,子类可以继承父类的属性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修改。
这大大减少了代码的重复,提高了开发效率。
例如,跑车是汽车的一个子类,它继承了汽车的基本属性和行为,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加速性能和外观特点。
多态性则使得同一个方法在不同的对象上可以有不同的实现。
这增加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比如,不同类型的汽车在刹车时的具体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实现了“刹车”这个方法。
在进行面向对象的设计时,我们需要清晰地定义对象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关系有关联、聚合和组合。
关联表示对象之间的简单联系,比如学生和课程之间的关联。
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
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OODP),又称软件工程基本原则,是一组遵循的准则,它使构建和维护高质量,灵活,容易调整复杂软件应用程序变得更容易、可靠和有效。
首先,“单一职责原则”(SRP)指出,每个类,函数,模块等应当负责一个单一任务:它们应该完成核心动机,而不是执行其他可能是更大的团队动机的其他事情。
也就是说,单一职责原则要求每个对象尽可能少地做更多的事情,从而减少复杂性,增加模块的复用以及允许有效的灵活性和松耦合。
其次,“开放封闭原则”(OCP)定义了一种设计问题可以解决,而实施解决方案时不必修改该设计问题。
使软件系统处于“开放”状态,以便可以操作它,而封闭状态则可以防止对系统的非零售改动。
随后,“接口隔离原则”(ISP)要求所有客户端程序使用接口,而不是具体类。
这种原则有助于确保客户端代码不依赖它不使用的功能,从而获得较好的内聚,更可靠的模块结构。
此外,“依赖反转原则”(DIP)指出,对象应该依赖于抽象而不是具体实现。
它有助于更抽象模块的可重用性和可测试性,从而避免了大量硬编码依赖项和不可管控结果,从而简化了代码维护和测试。
另一方面,“迪米特法则”通常被简称为“最少知识原则”(LKP),它要求一个对象应该尽可能少地知道其他对象的内容,以及它们的交互。
意思是说,它们既不应该依赖于内部的实现细节,也不应该被任何其他对象控制,从而实现良好的封装和高内聚,并改善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最后,“合成复用原则”(CRP)指出,应该尽量组合构件,而不是继承构件,以建立可重用性和高内聚性,从而减少代码复杂性。
例如,如果某个构件有两个分解部分,而基本构件只是实现其中一个部分,则可以使用组合而不是继承来实现构件的全部功能。
软件工程第11章面向对象设计
2. 重用已有的类
重用已有类(代码重用)实现分析模型;若没有可以重用类而需要创建新 类时,则在设计这些新类时需要考虑其可重用性。
对于已有的可重用类,典型重用方法和过程如下: 1)选择可能被重用的已有类,标出类中对本问题无用的属性和服务,选 择那些能使无用的属性和服务最少的类; 2)从被重用的已有类派生出问题域类(继承重用类而产生问题域类); 3)标出从已有类继承来的属性和服务,而无须在分析类内定义;
6. 可重用
软件重用是提高软件开发生产率和目标系统质量的重要途径。 重用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尽量使用已有的类(类库或已建立的类), 二是如果确实需要创建新类,则在设计这些新类的协议时,应该考虑将 来的可重复使用性。
11.2
启发规则
与结构设计规则类似,通过OOD实践也总结了一些设计规则: 1. 设计结果应该清晰易懂 设计结果清晰、易读、易懂,是提高软件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的重要 措施。保证设计结果清晰易懂的主要因素为:用词一致;使用已有的 协议;避免模糊的定义等。
1)层次组织:这种组织方案把软件系统组织成一个层次系统,每层是一 个子系统。上层和下层自系统形成C/S结构 层次结构的两种模式:封闭式和开放式:封闭式,每层子系统仅仅使用其 直接下层提供的服务;开放式,任一层次可以向下跨层次调用。 2)块状组织:把软件系统垂直地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松耦合的子 系统,一个子系统相当于一块,每块提供一种类型的服务。
第11章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1.10 11.11
面向对象设计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 启发规则 软件重用 系统分解 设计问题域子系统 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设计类中的服务 设计关联 设计优化
软件工程 软件设计方法(一)
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方法(一)引言概述:软件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模块划分、算法选择等内容。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包括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面向服务设计、领域驱动设计和反应式设计。
正文内容:1. 结构化设计方法a. 分层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每个层次有明确的功能和职责。
b. 模块化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并规定它们之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c. 自顶向下设计:从整体系统开始,逐步细化设计,直到最底层模块。
2.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a. 类与对象设计:将问题领域中的实体和行为抽象为类和对象,通过定义它们的属性和方法来描述系统。
b. 继承与多态:利用继承和多态特性来复用代码和增强系统的灵活性。
c. 封装与信息隐藏:通过将数据和行为封装在类中,隐藏内部实现细节,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3. 面向服务设计方法a. 服务识别:识别问题领域中的服务,并定义服务的接口和功能。
b. 服务组合:将不同的服务组合在一起,构建出完整的软件系统。
c. 服务管理:管理服务的生命周期,包括发布、部署、监控和维护。
4. 领域驱动设计方法a. 领域建模:通过理解和分析问题域,抽象出核心业务概念,构建领域模型。
b. 截获和解决领域问题:通过与领域专家的紧密合作,识别并解决领域中的问题。
c. 持续迭代和验证:与领域专家和用户不断进行交流和改进,保持领域模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5. 反应式设计方法a. 异步编程:利用事件驱动和回调机制来处理并发和高响应性的问题。
b. 高可伸缩性:通过采用集群和分布式系统设计来应对大规模用户和复杂系统的需求。
c. 容错性设计:考虑系统的容错机制,包括数据备份、故障恢复等。
总结:软件设计方法在软件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面向服务设计、领域驱动设计和反应式设计是五种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
不同的设计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场景,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来构建高质量和可维护的软件系统。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面向对象软件工程(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简称OOSE)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强调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技术来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
以下是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一些常见方法:1. 需求分析: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始于需求分析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与用户合作,通过讨论和交流来理解系统的需求和功能。
常用的需求分析方法包括用例建模、活动图、领域建模等。
2. 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设计是软件系统的设计阶段,目标是将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设计方案。
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将系统划分为一组相互关联的对象,并定义它们的属性、行为和关系。
常用的设计方法包括类图、时序图、状态图等。
3. 继承与多态:继承和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概念。
通过继承,可以创建新的类并从现有类中继承属性和行为。
多态允许不同类型的对象对相同的消息做出不同的响应。
4. 设计模式:设计模式是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中常用的解决方案。
设计模式提供了一套经过验证的设计思路和模板,用于解决常见的设计问题。
常见的设计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等。
5. 实现和测试: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中,实现阶段是将设计转化为可执行代码的过程。
开发团队使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Java、C++)来实现定义的类和对象,并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来验证代码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6. 迭代和增量开发: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支持迭代和增量开发的方式。
开发团队可以通过多个迭代来逐步完善和扩展系统,每个迭代都可以交付一个可用的部分系统。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强调模块化、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通过将系统划分为相互独立的对象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它已经成为现代软件开发的主流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面向对象设计9.1 面向对象设计与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的设计相比,面向对象的设计更符合复杂的、随机性较强和考虑并发性的系统软件设计,而不适合逻辑性很强的系统软件设计。
结构化软件设计一般从系统功能入手,按照需求将系统功能分为若干个子功能模块。
但是,用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
需求的改变往往会对功能模块产生影响,从而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而面向对象的设计基于类、对象、封装、继承等概念,相比之下,需求的变化对系统的局部影响并不容易扩展到全局。
因此,面向对象设计方法比结构化设计方法更具有优势,使用范围更广。
由于在类中封装了属性和方法,因此在面向对象的类设计中已经包含了面向过程中的过程设计。
此外,与面向过程中的数据设计所不同的是,面向对象设计中的数据设计并不是独立进行的,面向对象设计中的9.2 面向对象设计与面向对象分析的关系设计阶段的任务是及时把分析阶段得到的需求转变成符合各项要求的系统实现方案。
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不同的是,面向对象的方法不强调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严格区分。
实际上,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和面向对象的设计活动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从分析到设计的过渡,是一个逐渐扩充、细化和完善分析阶段所得到的各种模型的过程。
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从面向对象分析到面向对象设计不存在转换问题,而是同一种表示方法在不同范围的运用。
面向对象设计也不仅仅是对面向对象分析模型进行细化。
面向对象分析到面向对象设计是一个平滑的过渡,即没有间断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面向对象分析建立系统的问题域对象模型,而面向对象设计是建立求解域的对象模型。
•9.3.1 面向对象设计的过程面向对象的设计过程一般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软件体系结构环境图在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开始的时候,设计应该定义与软件进行交互的外部实体(其他系统、设备和人员等)以及交互的特性。
一般在分析建模阶段可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使用软件体系结构环境图对环境进行建模,描述系统的出人信息流、用户界面和相关的支持处理。
一旦建立了软件体系结构的环境图,描述出所有的外部软件接口,软件架构师就可以通过定义和求精实现软件体系结构的构件来描述系统的结构。
这个过程可一直迭代,直到获得一个完善的软件体系结构。
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软件架构师用软件体系结构环境图对软件与外部实体交互的方式进行建模。
如图所示,与目标系统(即开发软件体系结构的系统)交互的系统可以表示为:Ø上级系统:将目标系统作为某些高层处理方案的一部分。
Ø下级系统:被目标系统所使用,并且为完成目标系统的功能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处理。
Ø同级系统:在对等的基础上相互作用(例如,信息要么由目标系统和同级系统产生,要么被目标系统和同级系统使用)。
Ø参与者:指通过产生和使用所需的信息,实现与目标系统交互的实体(人、设备)。
每个外部实体都通过某一接口(带阴影的小矩形)与目标系统进行通信。
(2)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环境图建立之后,而且对所有的外部软件接口进行了描述,就可以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了。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可以自底向上进行,先为系统中最底层细节编程,然后逐步在更高层累计细节直至最终满足系统需求,如将关系紧密的对象组织成子系统或层;也可以自顶向下进行,通过分解功能来解决问题,尤其是使用设计模式或遗产系统时,会从子系统的划分人手;还可以自中向上下进行,先开始做系统中看来容易做的,再向相应的高层或底层扩展。
至于选择哪一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
当没有类似的软件体系结构作为参考时,常常会使用自底向上的方式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多数情况下,使用自顶向下的方式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则更常见。
在自顶向下这种方式下,首先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选择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然后对可选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或模式进行分析,以建立最适合客户需求和质量属性的结构。
需要强调的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这个过程可一直迭代,直到获得一个完善的软件体系结构。
有经验的软件设计人员应能按照项目所需的策略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3)对各个子系统进行设计大多数系统的面向对象设计模型,在逻辑上都由4大部分组成。
这4大部分对应于组成目标系统的4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是Ø问题域子系统Ø人—机交互子系统Ø任务管理子系统Ø数据管理子系统当然,在不同的软件系统中,这4个子系统的重要程度和规模可能相差很大,规模过大的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子系统,规模过小的可合并在其他子系统中。
某些领域的应用系统在逻辑上可能仅由3个(甚至少于3个)子系统组成。
(4)对象设计及优化对象设计是细化原有的分析对象,确定一些新的对象、对每一个子系统接口和类进行准确详细的说明。
系统的各项质量指标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设计人员必须确定各项质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即确定优先级),以便在优化对象设计时制定折衷方案。
常见的对象优化设计方法有提高效率的技术和建立良好的继承结构。
•9.3.2 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基本遵循传统软件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要考虑面向对象的特点。
设计原则具体如下。
(1)模块化(2)抽象化(3)信息隐藏(4)低耦合(5)高内聚(6)复用性9.4 面向对象设计的启发规则面向对象设计的启发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基于面向对象思想的软件开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利于提高开发人员进行软件设计的质量。
启发规则具体如下。
(1)设计结果应该清晰易懂(2)类等级深度应该适当(3)要尽量设计简单的类(4)使用简单的协议(5)使用简单的操作(6)把设计的变动减至最小计的步骤如图所示。
9.5.1 系统分解把系统分解成若干个比较小的部分,然后再分别设计每个部分,这样做有利于降低设计的难度,有利于软件开发人员的分工协作,也有利于维护人员对系统理解和维护。
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称为子系统,通常根据所提供的功能来划分子系统。
各个子系统之间应该具有尽可能简单、明确的接口。
接口确定了交互形式和通过子系统边界的信息流,但是无须规定子系统内部的实现算法。
因此,可以相对独立地设计各个子系统。
在划分和设计子系统时,应该尽量减少子系统彼此间的依赖性。
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软件系统时,面向对象设计模型针对与实现有关的因素而开展面向对象分析模型的5个活动(主题、类与对象、结构、属性和服务),它包括问题域、人机交互、任务管理和数据管理等4个部分的设计,即针对这4大部分对应于组成目标系统的4个子系统---问题域子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任务管理子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进行设计。
典型的面向对象设计模型(1)问题域子系统把面向对象分析模型直接拿来,针对实现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增补和调整,例如,需要对类、结构、属性及服务进行分解和重组。
这种分解是根据一定的过程标准来做的,标准包括可重用的设汁与编码类,把问题域专用类组合在一起,通过增加一般类来创立约定,提供一个继承性的支撑层次改善界面,提供存储管理,以及增加低层细节等。
(2)人机交互子系统包括有效的人机交互所需的显示和输入,这些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用的图形用户界面环境,例如Windows、Delphi、C++,而且可能包括“窗口”、“菜单”、“滚动条”、“按钮”等针对项目的特殊类。
(3)任务管理子系统包括任务的定义、通信和协调,以及硬件分配、外部系统及设备约定,可能包括的类有“任务”类和“任务协调”类。
(4)数据管理子系统包括永久数据的存取,它隔离了物理的数据管理方法,无论是普通文件、带标记语言的普通文件、关系型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等。
可•9.5.2 问题域子系统的设计问题域子系统也称问题域部分。
面向对象方法中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保持问题域组织框架的完整性、稳定性,这样可提高分析、设计到实现的追踪性。
因为系统的总体框架郜是建立在问题域基础上的,所以,在设计与实现过程中细节无论做怎样的修改,例如增加具体类、属性或服务等,都不会影响开发结果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在类似系统中重用分析、设计和编程结果的关键因素。
为更好地支持系统的扩充,也同样需要稳定性。
问题域子系统可以直接引用面向对象分析所得出的问题域精确对象模型,该模型提供了完整的框架,为设计问题域子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向对象设计就应该保持该框架结构。
只要可能,就应该保持面向对象分析所建立的问题域结构。
通常,面向对象设计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从实现角度对问题域模型做一些补充或修改,修改包括增添、合并或分解类和对象、属性及服务、调整继承关系等。
如果问如何对问题域子系统进行设计在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中,可能对面向对象分析所得出的问题域模型做的补充或修改如下。
①调整需求②复用已有的类③把问题域类组合在一起④增添一般化类以建立协议⑤调整继承层次•9.5.3人机交互子系统的设计在现在的大型软件系统中,人机交互对象(类)通常是窗口或报告。
软件设计者至少要考虑以下3种窗口:(1) 安全/登录窗口。
这种窗口是用户访问系统的必经之路。
(2) 设置窗口。
这种窗口具有以下功能:–创建或初始化系统运行必需的对象。
例如用来创建、维护和删除持久对象的窗口。
持久对象类似于关系数据库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记录。
例如车辆、车主、销售记录和事务。
–系统管理功能,例如添加和删除授权用户,修改用户使用系统的权限等。
–启动或关闭设备,例如启动打印机等。
(3) 业务功能窗口。
这种窗口用来帮助完成那些由信息系统和其用户所进行的业务交互所必要的功能。
例如,用于人机交互部件的登记、设置、车辆维修和安全事故的窗口。
报告是另一种常用的形式,也属于人机交互部件。
报告对象(类)可以包括绝大多数用户需要的信息,例如,登记、车辆维修、安全事故和缴费的报告。
•9.5.4 任务管理子系统的设计常见的任务有事件驱动型任务、时钟驱动型任务、优先任务、关键任务、协调任务等。
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包括确定各类任务并把任务分配给适当的硬件或软件去执行。
(1)确定事件驱动型任务。
这类任务可能主要完成通信工作,如与设备、屏幕窗口、其他任务、子系统、另一个处理器或其他系统通信。
例如,专门提供数据到达信号的任务,数据可能来自于终端也可能来自于缓冲区。
(2)确定时钟驱动型任务。
某些任务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就被触发以执行某些处理。
例如,某些设备需要周期性地获得数据;某些人—机接口、子系统、任务、处理器或其他系统也可能需要周期性的通信。
(3)确定优先任务。
优先任务可以满足高优先级或低优先级的处理需求。
(4)确定关键任务。
关键任务是有关系统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处理,这类处理通常都有严格的可靠性要求。
(5)确定协调任务。
当系统中存在3个以上任务时,就应该增加一个任务,用它作为协调任务。
(6)审查每个任务。
对任务的性质进行仔细审查,去掉人为的、不必要的任务,使系统中包含的任务数保持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