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范例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b67a11d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c.png)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优秀教案范例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2.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起源、流传及意义。
2. 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如曲调、节奏、速度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2. 运用示范法,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
2. 讲解歌曲的背景及特点。
3. 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
4. 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
第二章:歌曲学唱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使学生掌握《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词和旋律。
教学内容:1. 教授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分析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特点。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授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运用示范法,教授歌词和旋律。
教学步骤:1. 教授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分析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特点。
3. 学生跟随老师学唱歌曲。
4.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第三章:歌曲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深入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歌曲的结构,如前奏、主题、副歌等。
2. 讲解歌曲的表现手法,如音色、节奏、速度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运用示范法,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步骤:1. 分析歌曲的结构。
2. 讲解歌曲的表现手法。
3. 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欣赏心得。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四章:音乐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演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教授歌曲的演奏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合唱、器乐演奏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授歌曲的演奏技巧。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605c0a5910ef12d2af9e7e6.png)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体会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增强对西北民歌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歌曲分段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了解“花儿”这一民歌类别,并能够感受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情绪,增强对民族歌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聆听并欣赏音乐内涵并了解“花儿”相关知识,感受音乐旋律特点。
【难点】体会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歌曲《西部放歌》,并提问:这首歌曲的歌名。
(多媒体播放《西部放歌》)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之后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西部开发和西部人民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顺势揭示课题《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初步感知1.教师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属于那种民歌体裁?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花儿”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花儿”内容丰富,形式自由,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2.教师再次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男子对心爱女子的追求、爱慕之情。
(三)分段(步)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句悠杨,起伏较大,多以四度跳进与大跳,旋律高亢、自由舒缓。
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
2.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第一段歌词表达了怎样的寓意?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段歌词描写了山高地广的景色,用了很多衬词衬腔,在最后一句引出“一朵牡丹”,把心爱的女子比喻成牡丹。
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62dc5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0.png)
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前言本教案是针对于《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花城版》音乐作品的鉴赏教案,主要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及表现手法等方面,为音乐学习者提供全面的分析和指导。
一、创作背景1.1 作品来源《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花城版》是当代著名音乐家、编曲家李玉刚创作的歌曲,该曲以民间流传的河湟花儿曲调为基础,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进行编曲和演绎,使其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1.2 河湟花儿背景河湟花儿,源于青海、甘肃、宁夏一带地区的民间歌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其特征为旋律优美、表达清新、节奏优美,并且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社会历史背景。
二、曲式结构《上去高山望平川(河湟花儿)-花城版》曲式为ABAB,共四个乐段,如下所示:2.1 A段第一个A段的主旋律采用河湟花儿的基本曲调,旋律轻盈、流畅,表现了原生态的自然之美。
演唱时需要用到明亮、清脆的嗓音,并注重声音的起伏变化。
2.2 B段第一个B段是将原本简单的旋律进行了巧妙的编排和变奏,加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使得整体音乐更具现代化感。
演唱时需要注重音量和节奏的掌控,并且要提供合理的情感表达。
2.3 A段第二个A段的旋律同样沿用了河湟花儿的基本曲调,在表现手法上增加了一定的强调效果。
演唱时需要素雅、动听,着重表达情感。
2.4 B段第二个B段与第一个B段相似,也是巧妙的编排和变奏,但在结构上有所变化,用音乐语言表现出“如江上行舟”的感觉。
演唱时需要清晰地掌握旋律和节奏的转换。
三、演奏技巧3.1 唱法本曲唱法以河湟花儿为基础,注重清晰、纯净、悦耳的嗓音,音色优美、铿锵明亮、表现力突出,并且要注意掌握音量和节奏的变化,营造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3.2 伴奏本曲伴奏主要使用钢琴和小提琴,旋律缓慢、流畅,轻柔、清脆,用以营造出诗意优美、欣赏性高的音乐效果。
四、表现手法4.1 音乐节奏本曲注重音乐节奏的变化,用以加强音乐情感的表现。
《上去高山望平川》示范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b10ef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b.png)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介绍“花儿”。
教学重难点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看一组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大家对于这个地方还有哪些了解吗?今天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西北民歌。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1.民歌的概念及分类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的生活。
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
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和风俗歌等。
2.西北民歌简介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同学们能不能从地图上找出我刚说的五个西北省区?3.学习歌曲(1)介绍“花儿”“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2)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对照着歌词来听一首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思考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第二段意在抒情。
从表面上看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女子的倾慕之情,但是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3)再次欣赏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典型音列,并以“2-5”这一四度音调为契机,推动曲调的进行,真假声。
上去高山望平川-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5f923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6.png)
上去高山望平川-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演唱《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民歌;2.能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中国的地理、民族和文化;3.能够感受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和愉悦。
教学内容1.学生能够识谱并演唱《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民歌;2.学生能够根据歌曲内容,了解中国的地理、民族和文化;3.学生能够通过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感受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和愉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演唱歌曲;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歌曲内容和歌曲旋律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教学方法1.听歌法:首先播放歌曲,让学生先听一遍,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初步认识;2.跟唱法:老师带领学生按照节奏和旋律,跟着歌曲唱,让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正确演唱方法;3.分段法:将整首歌曲分成若干个段落,逐步教导学生演唱方法,并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4.听说结合法:通过学生讲述歌曲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学生演唱老师让学生跟唱这首歌曲,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并将歌曲分成若干个段落,逐步教导学生演唱方法,直至学生掌握整首歌曲。
3. 学生讲述歌曲内容老师请学生讲述《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内容,介绍歌曲的来历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民族和文化。
4.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与自己的生活有何联系,如何更好地感受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和愉悦。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演唱《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民歌;2.学生能够根据歌曲内容,了解中国的地理、民族和文化;3.学生能够通过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感受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和愉悦。
教后反思1.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互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性;2.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3.下一次教学中,应适当减少老师的讲述时间,增加学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和愉悦。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范例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cf2321b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f.png)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青海花儿的基本特点和演唱技巧。
2. 通过学习《上去高山望平川》,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背景介绍。
2. 青海花儿的基本特点和演唱技巧。
3. 歌曲的旋律分析。
4. 歌曲的歌词解读。
5. 歌曲的演唱和表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演唱和表现。
2. 教学难点:青海花儿的基本特点和演唱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旋律分析和歌词解读。
2. 采用示范法,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演唱。
3. 采用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互相交流和指导。
4. 采用问答法,解答学生对歌曲和演唱技巧的疑问。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歌曲的2. 讲解:讲解青海花儿的基本特点和演唱技巧,为学生演唱打下基础。
3. 分析:分析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4. 示范: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演唱,感受歌曲的魅力。
5.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互相交流和指导,提高演唱水平。
6. 展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鼓励。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 演唱技巧:评估学生在演唱《上去高山望平川》时的音准、节奏和表达能力。
3. 音乐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青海花儿的基本特点和演唱技巧的掌握情况。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练习作品,评估他们的演唱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准备《上去高山望平川》的音频资料,用于示范和让学生跟随演唱。
2. 乐谱:准备歌曲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3.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含歌曲背景、旋律分析和歌词解读4. 音响设备:确保音响设备正常运行,以便播放音频资料和进行演唱练习。
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94c03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7.png)
第一单元:西部风情《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典型的“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地区的一种山歌,音乐具有高亢、奔放、粗犷、刚健的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在汉族和回族中广泛传唱。
歌曲音域宽广、音调淳朴,由上、下两句构成,歌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多次出现四度跳进与大跳,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用假声演唱,听起来格外高亢嘹亮,展现出内心的无限热情。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长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
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
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并充分予以肯定,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聆听并且演唱“花儿”风格歌曲,认识“花儿”这一民歌体裁;2.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感受、体验《上去高山忘平川》风格特点,并且哼唱其中的音乐主题;3.了解民间歌手:朱仲禄,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
四、学习重点难点1.聆听并且演唱“花儿”风格歌曲,认识“花儿”这一民歌体裁;2.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感受、体验《上去高山忘平川》风格特点,并且哼唱其中的音乐主题。
五、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活动(一)组织教学介绍“花儿”流传地区、产生背景、演唱方言(1)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视频并演唱一小段,我演唱的歌曲是山东民歌,民歌除了小调还有有山歌、动号子。
(2)教师播放各类型花儿视频,你有什么感受?流传地区:“花儿”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地区。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范例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6342a72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6.png)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歌曲风格等。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和谐合作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节奏、歌词及演唱技巧。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特殊的音乐符号和节奏,以及歌曲的高音部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歌曲的基本信息、创作背景等。
2. 采用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3. 采用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分组练习歌曲的不同部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歌曲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乐谱、歌词等相关资料。
2. 音响设备、麦克风等。
3. 学生准备上课用的音乐课本、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并进行示范演唱。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注意观察歌曲中的特殊音乐符号和节奏。
3.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歌曲的不同部分,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4. 提问与探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歌曲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重要性和价值。
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类似风格的民族音乐,如《康定情歌》、《茉莉花》等,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
2. 视频欣赏: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歌曲的魅力。
七、课堂互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好地演唱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7999c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0.png)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篇一: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篇一:五音《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第二课时欣赏课《上去高山望平川》一、歌曲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山去高山望平川》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以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
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歌词中多有西北山歌中常见的衬词。
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
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二、音乐知识“花儿”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邻的广大地区。
当地人称“花儿”为“令”,如“黄河令”、“土族令”和“脚户令”等,约有100余种。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花儿”中流行最广、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称为“河州大令”,河州,即今日的甘肃临夏,这里素有“花儿之乡”的美称。
三、初听歌曲,感受音乐的情感。
1、欣赏并展开想像回回答答问题:这首歌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像,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
极富西北地方色彩,经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罹和倾慕之情。
2、交流: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四、复听音乐,真正体验西北地区的民歌风格。
创作活动:(以体验风格特征为主)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用歌声和肢体语言感受到了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其韵味,并且对陕北民歌感兴趣。
以后我们在生活中应继续去体筵宾中学八年级下学期音乐学科教学设计主备人:王彩虹使用人:王彩虹使用时间:2016 /5/9总编号:1112345篇三: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目标](一)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范例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f0f84e1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2.png)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背景、风格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 通过学唱这首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背景及特点介绍。
2. 歌曲的旋律分析,学习歌曲的基本节奏和音符。
3. 歌曲的歌词解读,理解歌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学唱歌曲,进行分组练习和团队协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技巧。
2. 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歌曲介绍: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风格及特点。
3. 旋律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学习基本节奏和音符。
4. 歌词解读:教师解读歌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5. 学唱歌曲:教师指导学生学唱歌曲,注意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
6.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7. 团队协作: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歌曲演唱。
8.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学习收获,并进行情感教育。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背景、风格及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学唱歌曲的能力,包括旋律、歌词和演唱技巧。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包括配合默契度、责任心等。
4. 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原版及教学示范版。
2. 视频资料:关于歌曲背景的纪录片或访谈节目。
3. 乐谱: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简谱和五线谱。
4. 教学PPT:含歌曲图片、歌词、旋律分析等。
5. 教学用具:钢琴、吉他、民族乐器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背景、风格及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模仿。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a0316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9.png)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山与平川的不同特点。
2.通过望高山与平川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图片、PPT等。
2.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高山与平川的不同特点,如:高山有什么特点?平川又是什么样的地方?
2.学习(10分钟)
通过图片或PPT向学生展示高山和平川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者的不同之处。
教师可以辅助学生描述,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
3.实践活动(25分钟)
带领学生上山,望向远处的平川。
在山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山的形状、颜色和高度等方面的特点,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感触和表达,比如:“山顶好像一片云海”、“山上的花草好香”等等。
4.总结(10分钟)
回到教室,让学生借助图片或PPT,再次观察高山和平川的照片,教师带领学生总结高山和平川的不同特点,并引导学生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5.拓展(15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绘画、写作或其他方式,展示高山和平川的不同特点,可以是画一幅画作,写一篇文章等等。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教案的实施,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更加深入地了解高山和平川的不同特点。
同时,通过活动的展示与分享,学生也能发展自己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不过,在实践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59ef5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e.png)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歌词等。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到青海花儿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歌词内容,了解青海花儿的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了解其背景和相关知识。
2. 学生准备:歌词本、音乐教材等相关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上去高山望平川》,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3. 分析歌曲: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和演唱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歌曲。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5. 练习与展示:学生分组练习,选取代表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掌握程度,包括歌词记忆、音准、节奏等。
2. 学生对青海花儿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教学:教师可以选取其他地区的花儿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花儿的艺术特色和差异。
2. 创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以《上去高山望平川》为素材,进行创作练习,可以是改编、填词等形式。
3. 文化交流:组织学生参加花儿比赛或演出,与其他学校或团体进行交流,拓宽视野。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3.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的掌握程度,包括歌词记忆、音准、节奏等。
《第三单元 山野放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下
![《第三单元 山野放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音乐人音版八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eb123e7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1.png)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歌曲的含义。
2. 掌握歌曲中的重要节奏和旋律。
3. 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民族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旋律、歌词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2. 准备音乐器械,如吉他、口琴等,以便学生演奏歌曲。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歌曲,了解歌曲的背景和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请学生欣赏并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2. 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3.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发声练习1. 播放伴奏,请学生跟唱歌曲旋律。
2. 强调气息运用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的气息运用方法。
3. 传授发声练习曲目,指导学生进行发声训练。
4. 指导学生对歌曲旋律进行视唱。
(三)歌曲学唱1. 讲解歌曲的节奏、速度和情绪,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2. 指导学生分句、分段学唱歌曲。
3. 请学生完备演唱歌曲,并对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4. 传授歌曲副歌部分,指导学生进行再三练习。
(四)拓展延伸1.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西北风情融入到歌曲演唱中?2.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介绍一些具有西北风情的音乐作品,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
4. 安置课后作业:回家后继续练习歌曲,并尝试录制一段自己的演唱视频,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通过这次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还可以锻炼你的自大心和表达能力。
我置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得很好,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你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演唱状态,注意表情、姿势和语调等细节,让自己的演唱更加自然、流畅和有感染力。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f6694cd0912a216147929f3.png)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体会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增强对西北民歌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歌曲分段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了解“花儿”这一民歌类别,并能够感受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情绪,增强对民族歌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聆听并欣赏音乐内涵并了解“花儿”相关知识,感受音乐旋律特点。
【难点】体会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之后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西部开发和西部人民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顺势揭示课题《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初步感知1.教师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属于那种民歌体裁?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花儿”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花儿”内容丰富,形式自由,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2.教师再次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男子对心爱女子的追求、爱慕之情。
(三)分段(步)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句悠杨,起伏较大,多以四度跳进与大跳,旋律高亢、自由舒缓。
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
2.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第一段歌词表达了怎样的寓意?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段歌词描写了山高地广的景色,用了很多衬词衬腔,在最后一句引出“一朵牡丹”,把心爱的女子比喻成牡丹。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二段,并提出问题:第二段音乐歌词有怎样的寓意?学生自由回答。
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https://img.taocdn.com/s3/m/6b4a216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1.png)
教学教案《上去高山望平川》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对高山和平川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高山和平川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高山和平川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高山和平川的景色。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高山和平川吗?它们有什么不同?”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高山和平川的了解。
3.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高山和平川的景色,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描述他们所看到的高山和平川。
第二章:高山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高山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对高山的敬畏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高山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高山的景色。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高山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高山的景色,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高山的感受和体验。
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调查一种高山动物,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第三章:平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平川的形成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平川的欣赏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平川的形成和特点。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平川的景色。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平川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平川的景色,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平川的感受和体验。
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调查一种平川植物,了解它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第四章:高山和平川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高山和平川的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高山和平川的生态环境。
2. 讨论高山和平川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高山和平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不同吗?它们需要保护吗?”2.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高山和平川的生态环境图片或视频。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优秀教案范例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优秀教案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ba458db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1.png)
高中音乐《上去高山望平川》优秀教案范例一、课堂导入师: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首先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
并且用“晋、陕、宁、甘、青”等简称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然后同学们想想西北的自然风貌、生产方式、以及西北人的语言、性格特征,再进行回答。
师:西北是黄土地与蓝天,不是喧嚣的尘世、色调、景物,这和我们南方的大都市是有区别的。
西北音乐的声音都比较单调,很多东西是凝重不变的,就像西北人。
在艰苦的环境中,人们是用音乐排解心中的苦闷,用歌声表达自己不能随便告于他人的情感,所以我们听到的陕北民歌才会感觉那么悠远,绵长,听到《走西口》才会让人肝肠寸断。
二、新课讲授1、初听歌曲:播放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青海是江、河之源,冰川晶莹、湖泊如镜、万涓清流。
草原绿茵如毯、油菜如金、牛羊如云。
这块净土,孕育了无数优美的民歌,也孕育出王骆宾这样的民歌之子。
那么,接下来,我们听一首青海的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民歌演唱的内容是什么吗??生:这首民歌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的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采用比兴手法。
?师:同学能发现这首歌曲的特点又是什么吗??生:歌曲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2、介绍“花儿”及青海“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歌曲音域宽广、音调淳朴,由上下两句构成。
歌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多次出现四度跳进与大跳,表现鲜明的地方色彩。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上去高山望平川-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5eb99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4.png)
上去高山望平川-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歌词含义。
2.能够唱出这首歌曲,并准确掌握节奏、音准、音乐感。
3.能够通过歌曲,感受到高山平川间的美景。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简介《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唐诗改编而成的歌曲,歌词描述了登高远望、放眼望去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 歌曲学唱1.教师演示歌曲,学生跟随练习节奏、音准。
2.模拟练习,分段教唱,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提高学生声乐表现力。
3. 歌曲赏析1.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含义,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让学生听一些有关高山和平原的音乐,通过视听、联想、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高山平川间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的情感,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音乐感。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提供帮助。
2.学生声乐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指导。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策略:情感教育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讨论、歌曲教唱、形象化教学、讲授式教学。
五、学情分析本课学生年龄为13-14岁,多数学生虽然能文言文中理解一些字词,但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仍存在若干困难;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较好,能够胜任学习和唱歌;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语言和声音表现方面的问题。
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歌曲播放器或乐器、短片欣赏材料。
七、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出“高山平原景色的美”,引起学生对这首歌的兴趣。
2.歌曲简介(10分钟):用PPT展示歌曲的文化背景、意义和表现形式,让学生对这首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教唱练习(40分钟):分段教唱,逐步掌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音乐感,由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4.歌曲赏析(15分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形象化地感受高山平原间的美景,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上去高山望平川》名师教案
![《上去高山望平川》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dca8d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a.png)
过程与方法
2.运用正确的气息唱好歌曲,运用正确的发声和吐字方法演唱。
知识与技能
3.知识青海“花”的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重难点
感受并接受理解西北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清单
设计意图
一、听着音乐进教室
二、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1、初次完整的欣赏歌曲
2、介绍“花儿”: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宁夏相邻地区流传的民歌,也是 回族代表性民歌,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属山歌类。
在欣赏之前,我首先给他们介绍了这首歌曲,然后就让他们进行听赏,听完以后并能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这首歌曲的特点是什么,多说学生还是能体会到奔放这一点的。
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注意听,他们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也和学生的性格有关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开朗,活动就来就相对积极一些,有一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活动起来就比较被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想出一些办法来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够达到最大化。在下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和我一起置身于音乐当中,这样课堂气氛肯定会更活跃。
3、复听歌曲,感受民歌的美
4、介绍花儿王---朱仲禄 四、创作活动: (以体验风格特征为主) 对于陕北民歌,先凭一、两首歌曲是不能对其音乐风格进行定论概括的,同学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花儿与少年》
2、《花儿》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用歌声和肢体语言感受到了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其韵味,并且对陕北民歌感兴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应继续去体
五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化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
聆听教材中的西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变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了解xx花儿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所具有的花儿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上去xxxxxx》。
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经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罹和倾慕之情。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6、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词,记录演唱方言的发音并试着模仿。
地理环境
风俗习惯
使用方言
生活方式
劳动方式
社会条件
„„
4、简介朱仲禄。
民间歌手,人称“花儿王”。生于青海省同仁县,自幼学唱花儿,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韵味地道,歌声山野气息浓厚,给人以天高气朗的高原感受。
5、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演唱者的唱腔有什么特点?
这首歌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像,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简介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以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歌词中多有西北山歌中常见的衬词。
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格?民歌风格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
1、提问:
请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吗?
2、教师简介“花儿”相关知识。
二、欣赏歌曲
1、再次欣赏歌曲,思考:
请同学们边看歌词边听音乐,并思考:
这首歌曲的音调、歌词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花儿”,歌曲音域宽广、音调淳朴,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多次出现四度跳进与大跳,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