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课时--第二课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宏观经济学课程设计
宏观经济学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等核心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2. 引导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等,了解不同理论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其调整,理解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学会倾听、表达和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具备一定的全球竞争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年级的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提高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对现实经济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知识。
教学要求:1. 结合现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通货膨胀、失业率的定义及其衡量方法-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关系2. 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理论及其政策主张3.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 宏观经济分析与应用- 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方法与技巧-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案例- 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宏观经济基本概念与指标(1-2课时)第二周:宏观经济基本理论(1-2课时)第三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1-2课时)第四周:宏观经济分析与应用(1-2课时)教材章节关联:《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宏观经济学》第二章:宏观经济指标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学》第三章: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宏观经济学》第五章:国际宏观经济与世界经济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系统安排,确保科学性和实用性。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完整版-共14课
首先,它们的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
其次,价格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时间、地域、文化等。
3.供求影响商品的价格。
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短缺会造成该商品紧俏难买,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当某个商品供过于求时,过剩造成商品的积压,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各不相同,生产条件好,经营管理水平高的生产这,生产出来的商品适销对路,因而获利较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反之,生产者就可能被市场淘汰。
让学生看第五页图,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不同的价格,商品价格波动的原因以及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和作用。请同学们课下做好复习,深刻理解。
作业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二、 价格和价值规律
(一)多变的商品价格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 2.市场上商品价格高低不等的原因
3.供求影响价格 4.价格对供求的反作用
5.价值规律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2.培养学生树立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1. 商品的概念;2.货币及货币的基本职能;
3.价值规律的作用;4.科学的消费观;5. 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6. 劳动者应具备的素质。
难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2.价值规律的作用;3.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设计模式课程设计5种
设计模式课程设计5种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策略模式和装饰器模式);了解设计模式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分析并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进行软件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设计模式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培养软件设计和编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提高软件质量和可维护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
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什么是设计模式,设计模式的作用和分类。
第3-4课时:单例模式,包括单例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5-6课时:工厂模式,包括工厂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7-8课时:观察者模式,包括观察者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9-10课时:策略模式,包括策略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第11-12课时:装饰器模式,包括装饰器模式的定义、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讲解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设计模式。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模式的实现方式和应用场景,分享心得体会。
4.实验法:学生动手编写代码,实践五种常见的设计模式。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2.参考书:《大话设计模式》、《深入理解设计模式》。
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设计模式相关视频教程。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课程编号:090251英文名: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前置课:管理学原理等后置课:采购与供应、仓储管理等学分: 3学分课时: 48课时(含实验课8课时)主讲教师:吴志华宫丽等选定教材: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第2版)[J]。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课程概述:《供应链管理》是研究供应链构建、运作与管理的基本规律、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的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供应链网络设计、供应链管理战略与策略、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与供应链绩效评价等。
本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物流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和基于供应链进行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基于供应链进行物流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物流管理素质。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正确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 、掌握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基本理论,能够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匹配。
3 、掌握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基本理论,能够初步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
4 、掌握供应链业务流程重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初步进行供应链业务流程的重构。
5 、掌握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诀窍.6 、掌握快速反应( QR )、有效客户反应( ECR )、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 CPFR )等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并能在物流管理中进行运用。
教学方法:本课程实践性很强,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学习每一章节内容,通过开篇事例、资料快照以及经典案例对各章概念进行最新阐释,并且在教学中要针对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联系我国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
同时要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针对供应链的设计策略、库存策略、物流管理等不同议题进行探讨,并制作个案分析,提供学生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知识、供应链管理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以后从事供应链管理工作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中学素质拓展实训课程设计
中学素质拓展实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实训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科学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流程。
2.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实训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
3. 学生能了解实训课题相关的实际应用背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训操作,能够熟练运用课程所学技能,如实验操作、数据处理、问题分析等。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训任务,培养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中学素质拓展实训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学生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训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实际进步。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后续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理论知识学习:- 教材相关章节:介绍实训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 内容列举:科学原理、实验方法、操作流程、安全知识等。
2. 实训操作技能:- 教材相关章节:实训操作技能及设备使用方法。
- 内容列举: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设备使用、问题分析等。
3. 实际应用案例:- 教材相关章节:介绍实训课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生产计划课程设计
生产计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掌握生产计划的编制流程和关键要素。
2. 引导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中时间、资源、效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生产问题。
3. 帮助学生了解生产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生产计划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生产计划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生产计划编制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生产计划制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产计划工作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认识到生产计划工作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成果将对企业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初步分析能力的年级,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此基础上,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分析:本课程要求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生产计划基本概念:生产计划的定义、作用、类型及相互关系。
2. 生产计划编制流程:市场需求分析、生产能力评估、生产任务分配、生产进度安排等。
3. 生产计划关键要素:时间、资源、效率、质量、成本等。
4. 生产计划编制方法:甘特图、网络图、线性规划等。
5. 生产计划案例解析:分析典型企业生产计划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6. 生产计划与企业管理:探讨生产计划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分析生产计划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机器人上下料课程设计
机器人上下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机器人上下料的原理和流程,掌握相关术语及概念。
2. 学生能描述机器人上下料的编程步骤,了解不同传感器在上下料过程中的作用。
3. 学生了解机器人上下料系统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独立操作教学用机器人进行上下料模拟,完成基本编程和调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上下料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完成上下料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认识到机器人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对智能制造的认识。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机器人上下料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初中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课程设计上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3. 教学评估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1. 机器人上下料基本原理:介绍机器人上下料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 机器人上下料系统组成:详细讲解机器人上下料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机器人本体、控制器、传感器等,对应课本第二章第二节。
3. 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教授机器人上下料的编程方法,包括示教编程、离线编程等,以及操作步骤,涉及课本第二章第三节。
4. 传感器应用:介绍各种传感器在机器人上下料过程中的作用,如位置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对应课本第二章第四节。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课程答案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课程答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课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制作流程;2. 使学生掌握微课程的主题选取、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组织、视觉设计等技巧;3. 帮助学生掌握微课程制作的相关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微课程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和创意表达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2.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敢于尝试、勇于挑战;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分享和合作。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在教育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但在团队协作、沟通表达方面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掌握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每个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 微课程设计原则与流程- 设计原则: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 制作流程:主题选取、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组织、视觉设计、制作与发布3. 主题选取与教学目标设定- 主题选取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可衡量性4. 教学内容组织与视觉设计- 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与表达方式- 视觉设计要素:色彩、字体、布局、动画等5. 微课程制作技术与工具- 常用制作软件与工具:PPT、视频剪辑软件、音效处理软件等- 技术应用实例与技巧6. 微课程评价与优化- 评价标准:教育性、技术性、创新性、用户体验等- 优化策略:反馈收集、数据分析、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2课时:微课程概述、设计原则与流程2. 第3-4课时:主题选取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组织与视觉设计3. 第5-6课时:微课程制作技术与工具、技术应用实例与技巧4. 第7课时:微课程评价与优化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章节相关,涵盖了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技能。
认识企业的课程设计
认识企业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企业的基本概念,掌握企业的结构、类型和功能;2. 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营的基本环节,包括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3. 引导学生掌握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解企业社会责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企业案例的能力;2. 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整理企业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企业及企业家精神的尊重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创业和创新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社会科学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认识企业,了解企业运营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对企业相关知识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并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所学。
二、教学内容1. 企业的基本概念- 企业的定义与功能- 企业类型与组织结构2. 企业运营基本环节- 生产:生产要素、生产过程、生产组织- 销售:市场营销、产品定价、销售渠道- 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招聘、培训与发展、绩效评估3. 企业与社会、环境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 企业案例分析- 分析国内外知名企业案例,了解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5. 创业与创新- 创业者素质与能力- 企业创新策略与路径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企业的基本概念第二周:企业运营基本环节(生产、销售)第三周:企业运营基本环节(人力资源管理)第四周:企业与社会、环境关系第五周:企业案例分析第六周:创业与创新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一章:企业与经济发展第二章:企业组织与管理第三章:市场营销与人力资源第四章: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企业案例分析与创业创新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有序安排教学进度,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企业相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电气控制技术的课程设计
电气控制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并能够解释常见电气控制元件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2. 使学生了解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能够分析并设计简单的电气控制电路。
3. 帮助学生掌握电气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不同行业对电气控制技术的需求。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操作常见电气控制设备的能力,能够正确连接并调试简单的电气控制电路。
2. 提高学生运用电气控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并进行维修。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小组项目中共同完成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具备安全意识,遵守电气设备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电气控制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提倡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电气控制技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电气技术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上所述的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气控制技术基本原理:讲解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要求,涉及课本第二章相关内容。
2. 常见电气控制元件:介绍继电器、接触器、开关、保护器件等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对应课本第三章。
3. 电气控制电路设计:分析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逻辑图、接线图等,参考课本第四章。
4. 电气控制电路分析:分析典型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如启动、停止、正反转、调速等,结合课本第五章。
5. 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讲解故障诊断方法、步骤,以及常见故障的维修技巧,涉及课本第六章。
6. 电气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介绍电气控制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案例,如机床、电梯、生产线等,参考课本第七章。
焊接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焊接课程设计参考文献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焊接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焊接过程中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关键参数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不同焊接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了解焊接材料的选择原则。
3. 帮助学生了解焊接过程中常见缺陷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焊接设备,进行基本焊接操作,如电弧焊、气体保护焊等。
2. 提高学生焊接施工图样的识图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图纸要求完成焊接作业。
3. 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焊接质量检测能力,如外观检查、无损检测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2. 激发学生对焊接技术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焊接行业的发展动态,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焊接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焊接基础知识:包括焊接的定义、分类及焊接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电弧焊、气体保护焊、激光焊等常见焊接方法。
教材章节:第一章 焊接概述、第二章 焊接方法及工艺2. 焊接材料与设备:介绍常用焊接材料(如焊条、焊丝、保护气体等)的性能及选用原则,使学生了解焊接设备的结构、性能及其操作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焊接材料、第四章 焊接设备与工艺装备3. 焊接工艺与施工:讲解焊接工艺参数的选取与调整,分析焊接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焊接施工的实际操作能力。
labview课程设计教程
labview课程设计教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LabVIEW软件的使用,让学生掌握数据采集、仪器控制和虚拟仪器的设计等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LabVIEW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包括前面板设计、流程图编程、数据采集等。
技能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设计并实现虚拟仪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LabVIEW的基本概念、前面板设计、流程图编程、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第1-2课时:LabVIEW基本概念和前面板设计,使学生熟悉LabVIEW软件界面和基本操作。
2.第3-4课时:流程图编程,让学生掌握 LabVIEW 编程的基本方法。
3.第5-6课时:数据采集与处理,培养学生设计并实现虚拟仪器的能力。
4.第7-8课时:综合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技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用于讲解LabVIEW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设计虚拟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4.讨论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将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LabVIEW教程》2.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教程等3.实验设备:计算机、数据采集卡、传感器等4.网络资源:相关在线教程、论坛、案例库等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5000t水泥课程设计
5000t水泥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水泥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5000t水泥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及其相关参数。
3. 学生能够了解水泥在生产中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并提出优化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掌握水泥生产中的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技术。
3.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评估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养成对水泥工业的客观认识,培养对传统工业的尊重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课程,结合实际生产案例,培养学生对水泥工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物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运用实例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课程目标分解,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水泥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水泥的定义、分类、主要成分及性质,结合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水泥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工程中的应用。
2.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详细讲解5000t水泥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材料准备、生料制备、熟料煅烧、水泥粉磨等环节,对应课本第二章第二节。
3. 水泥生产质量控制:分析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如原料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等,结合课本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4. 水泥生产中的环境保护:探讨水泥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介绍污染防治措施及节能减排技术,参考课本第二章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经营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四、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教学要求
2、课文知识逻辑演进 怎样满足消费-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生产怎样不断重复
和更新-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
3、教学重点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4、教学难点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它承接第一单元“消费”的主题,从为了满足人 们的消费需要,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入手,开始阐述 各项内容。其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成为下两 个单元的制度基础。本单元承上启下,逻辑地位重要。
本单元的内在逻辑体系:
制度
消费--生产
企业
投资
劳动者
陈友芳的分析:
如何把握《经济生活》教材的 逻辑结构
4课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 思考消费与生产的 关系,发现一个基 本道理:生产在经 济生活中起着决定 性作用,起着中心 作用,物质资料生 产是人类社会生存 与发展的基础。
5、教学建议 从生活现象入手,运用比较分析法,用历史和现实的事例展开 例1、爷爷、爸爸、我三代结婚消费的比较(纵向的历史感) 例2、中、美两国居民消费的比较(横向的紧迫感) 设问:为什么三代的消费会有如此的不同?(物质资料的生产) 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反作用?(生产的目的) 展示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图 为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本质和意义) 如何发展生产力?(基本路线、人的因素、科技、改革)
2、你们将采用哪种形式创 立公司?需要准备哪些条件?
形成意念
1、资本不划分为等额股份,股本 转让比较困难; 2、股东人数限制为2—50人; 3、货币技术厂房土地均可入股; 4、最低注册资本10—50万元; 5、公司财务不必向社会公开; 6、设立程序简单; 7、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金融模拟投资课程设计
金融模拟投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金融模拟投资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投资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金融投资的基本概念、类型和流程;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机制和投资工具;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金融投资理论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如模拟投资决策、风险评估等;训练学生分析金融市场动态和投资机会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信、负责任的金融投资意识,使其认识到金融投资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金融投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投资工具、投资分析方法和投资策略等。
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金融投资基本概念和类型;第3-4课时:金融市场运作机制和投资工具;第5-6课时:投资分析方法;第7-8课时: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第9-10课时:金融模拟投资操作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金融投资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投资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投资决策的过程;3.讨论法:引导学生就金融投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实验法:学生进行金融模拟投资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金融投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2.参考书:提供金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金融模拟投资软件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设计由哪三个课程构成
课程设计由哪三个课程构成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程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
2. 学生能够描述本学科的课程设计原则,并将其与实际学习内容相结合。
3. 学生能够回忆起所学知识,并运用到新的学习场景中,形成知识网络。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课程单元,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合理的课程活动。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程设计提出改进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激发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
2. 学生通过反思课程设计的过程,认识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形成目标导向的学习态度。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尊重他人意见、包容多元思维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理论探讨课,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旨在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全面理解课程设计的内涵。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年级,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和评估标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课程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课程目标:探讨课程目标的意义、类型和制定原则,分析如何将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相结合。
- 课程内容:研究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结构和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课程评价:介绍课程评价的类型、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评价促进教学和学习。
2. 教学大纲制定:- 明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 制定详细的课程进度,包括课时分配、教学环节和预期成果。
- 指出教材相关章节,以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3. 教学内容列举:- 课程目标:学科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制定方法等。
《西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教案 教学设计
《西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
2. 让学生理解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在西欧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 让学生掌握西欧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和经验。
4.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
2.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3. 西欧各国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应用和效果。
4. 西欧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和经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西欧各国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应用和效果。
3. 比较法:比较西欧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和经验。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西欧经济发展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西欧各国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应用和效果。
4. 比较:比较西欧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和经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小组合作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题目,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史》2. 参考书籍:《欧洲经济发展史》《西欧社会变迁》3. 网络资源:西欧各国统计局官方网站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报告4. 视频资源:《西欧经济发展纪录片》七、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计划:第1-2课时: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第3-4课时: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概念和特点第5-6课时:西欧各国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应用和效果第7-8课时:西欧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特点和经验八、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生产人员培训课程设计
生产人员培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生产过程中关键的操作步骤和原理。
2. 学生能了解生产安全知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 学生能掌握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2. 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生产数据记录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 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集体生产活动。
3. 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生产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生产操作能力。
2.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实际生产过程了解不足,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3.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生产案例,以实践操作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产操作基本原理:包括生产流程、设备操作、工艺参数调整等内容,对应教材第一章。
2. 生产安全知识:涵盖安全防护、事故预防、应急处理等方面,对应教材第二章。
3. 质量控制方法:介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对应教材第三章。
4. 生产数据记录与分析:教授生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报告撰写,对应教材第四章。
5. 团队合作与沟通:通过实际生产案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对应教材第五章。
6. 环保意识与生产:强调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应教材第六章。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生产操作基本原理学习与实践操作;第二周:生产安全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第三周:质量控制方法学习与应用;第四周:生产数据记录与分析实践;第五周: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第六周:环保意识与生产实践。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确保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文化与管理课程设计
文化与管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文化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2. 学生能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3. 学生能熟悉我国优秀企业文化,理解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管理沟通。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设计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观念。
2. 学生能够积极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提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兴趣。
学生特点:高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管理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善于合作,对现实问题有一定关注。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初步感知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相关章节:教材第1章“文化与管理概述”2. 文化与管理基本概念:讲解文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模式。
相关章节:教材第1章“文化与管理概述”3. 企业文化建设:介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企业文化建设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相关章节:教材第2章“企业文化建设”4. 我国优秀企业文化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优秀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相关章节:教材第3章“我国企业文化案例分析”5. 跨文化沟通:讲解跨文化沟通的技巧与方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政治·职业生活教案第 5--6课时第2课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企业的含义;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2、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能力目标:1、公司的含义;企业怎样才能提高经济效益;2、企业的经营发展,企业的优胜劣汰;劳动者的就业观和提高素质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企业和公司的区别;企业提高自己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和该如何做才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难点1、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企业成功的因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2、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教学方法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10月12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于11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上市十多年来,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公司良好的业绩也渐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的事例。
提出问题:海尔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什么是企业呢?海尔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海尔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海尔集团员工应具备什么素质?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感知企业,从而引发探究企业相关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讲授新课第2课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一、企业的生产发展(一)企业和企业的主要类型1、企业的含义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列举几家公司和事业单位,判断它们是不是企业,为什么?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什么是企业教师评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企业的类型教师活动: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都离不开商品。
而商品是企业生产的。
企业有哪些类型?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评论: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根据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个人独资制、合伙制、合作制和公司制等,其中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根据企业的经营内容和行业属性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安装企业、邮电企业金融企业、科技企业。
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个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根据企业的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企业。
根据企业的生产要素构成的比例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
3、公司的含义:教师活动: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规模大,有完善组织机构;有的规模很小,内部组织结构单一?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不同。
在数百年的孕育和发展中,企业逐渐形成了几种基本的组织形式,即个人独资制、合伙制、合作制和公司制等。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法人。
公司是企业的重要形式,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中型企业通常都采取公司形式。
教师提问:如果四个人开一家企业的,该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学生活动:讨论填写两种形式的比较。
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教师讲议: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发起设立,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不上市,不发行股票集资,所认的股份也不能随便转让;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集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都由若干人共同出资组建,这些人叫股东;股东都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的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资料展示: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拥有7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其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这些新技术,形成了客车用冷轧板、船用中板、汽车用冷轧板、耐热不锈钢中板、不锈钢复合板、不锈钢中厚板、铁道机车轴用钢和军工用钢等八大类约100多种规格型号新产品。
其中不锈钢货车、不锈钢地铁车及火车客车、机车车轴用钢和火车轮用钢等产品,分别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如何进行自主创新的?自主创新为什么能提高经济效益?学生活动:讨论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教师评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有:一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进行经济核算,强化成本管理水平;三建立权威的、高效的生产管理指挥系统,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度;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二、企业的经营发展(一)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1、制定经营战略,确定准确的市场定位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宝洁公司的产品;思考宝洁公司是如何制定经营策略的。
学生活动:对比讨论宝洁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师评论:企业经营战略,是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
企业必须具有市场意识,企业最根本的经营战略,就是能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切实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来设计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2、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学生活动:讨论网络给企业带来哪些管理方面的优势。
教师活动:列举海尔物流成功的原因在于其良好的管理。
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
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企业的治理和运营情况做出迅速的反应,形成“数字神经系统”。
3、诚实信用经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教师活动:多媒体列举几种知名品牌手机,让学生选择。
学生活动: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品牌,而不选择另一个品牌?一个品牌是一个企业的“诚信”标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品牌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地区形象乃至国家民族形象。
质量是品牌的基石,没有一流的质量,就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创立品牌的过程中,只有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将优质产品推向市场,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强化企业产品在顾客心中的地位。
诚实经营、注重品质和信用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活动平台企业形象设计目标: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步骤: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企业,了解企业的宗旨和文化;讨论确定设计图标方案,搜集相关参考资料,用计算机有关软件设计出来代表企业形象的图标;上课进行交流,并选出最佳企业形象设计。
(二)公司经营的优胜劣汰1、企业联合资料展示:多媒体观看一汽联合天津夏利的事件。
讨论一汽为什么要联合夏利;夏利为什么又被“联合”了呢?学生活动:讨论一汽和夏利各自的优缺点企业联合是指大企业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而实行的合营或合并。
市场如同竞技场,大家都按照统一的竞技规则参与竞争,谁的实力雄厚,谁的竞技能力强,谁就会处于优势地位;谁缺乏实力,谁就会被淘汰出局。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铁的法则和必然结果。
一汽和夏利他们之间通过联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企业兼并教师活动:讨论企业的兼并是什么?学生活动:讨论,并举出一个案例来。
教师评论:企业兼并是由经营管理好的、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经营不善、企业效益差、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
实行企业兼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3、企业破产资料展示:看多媒体上的漫画,“这样的企业该不该救?”学生活动:讨论,在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该怎样处理?其实破产有它的坏处,但破产的好处是大于坏处的。
教师评论:企业破产,就是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在市场竞争中破产一批素质差、效益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和行业集中,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三、新时代的劳动者(一)劳动创造幸福生活1、劳动最光荣教师活动: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小到吃穿,大到飞机、人造卫星都是劳动者的结晶。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从社会上获得了多少,他的价值是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没有劳动作为依托,个人的价值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学生活动:讨论劳动对个人的意义。
教师活动:劳动者通过参加劳动并取得报酬,以满足和提高生活需要,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
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些人好逸恶劳,或者不能正确认识劳动带来的快乐,没有价值成就感,而使自己碌碌无为。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蔚然成风。
2、就业是民生之本学生活动:讨论劳动就业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积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
每个劳动者都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
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谈一下个人的想法。
教师点评: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在靠辛勤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树立自主创业观。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自己创业,不仅能够找到合乎自身能力、意愿的职业,还能够在创业过程中寻找机会,发挥才干,发掘潜能,陶冶情操,促进自我的完善。
树立灵活就业观。
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 自由职业者,如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家庭小时工、街头小贩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只要依法从事有一定报酬的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都可以灵活选择。
(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多媒体资料:多媒体播放劳动模范许振超的“一钩准”和“无声响操作”等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