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课文品析

合集下载

《与朱元思书》原文 [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

《与朱元思书》原文 [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

《与朱元思书》原文[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教案网权威发布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更多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

大范文网小编整理了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与朱元思书教案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读、研讨。

教学手段:小黑板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写过信吧?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

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

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

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

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师: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

“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说课稿范文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说课稿范文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说课稿范文3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说课稿范文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

《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

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

《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巧,自然流畅,根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

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2、熟读背诵全文;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而其中,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

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

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

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正确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到达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

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

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教学
反思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同学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育同学[此文转于]的审美力量。

要想有效地培育这种力量,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

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先将课文给同学范读一遍,要求同学在这一遍里标注字词的读音及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将课文读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同学将课文读熟,并根据肯定的节奏来读,那大体意思也就懂了。

指导同学在朗读中语速放慢,在朗读中有肯定时间去品尝文中的意境。

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的理解,由于同学现在生活阅历的限制难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假如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

所以在赏析时,只要求同学把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及个人经受,以及这两句在文中侧面衬托景物的美丽的作用。

对同学能否理解其含义不作明确硬性要求。

- 1 -。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11 与朱元思书
书 信
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 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 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 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 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 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 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关键词: 追求自由
富春山水
异水——侧面烘托
导思2.在文中找出 写水的句子,想想 作者是如何表现水 的特点的。
借景抒情
导思3:在文中找出含 蓄表达作者思想的句 子,具体说一说其中 包含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第①段): 总述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部分(②③): “异水”清澈,江流湍急,“奇山”轩邈,景中含情。
译文: 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美丽
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 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原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注释:
鸢(yuān)飞戾(lì)天:老鹰飞到天上,这里比喻追求 高位。戾,至。
望峰息心: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息, 停止,平息。
一 读一读字音
piǎo
缥碧
líng
泠泠作响
xuān miǎo
互相轩邈
ài
无碍
yīng
嘤嘤
jìng
负势竞上
yuān lì
鸢飞戾天
二 写一写字形
急tuān( 湍 ) 经lún( 纶 )世务
横kē( 柯 )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 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 里指蝉鸣 )

11-与朱元思书

11-与朱元思书

11*與朱元思書第1課時1.瞭解作者和時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の思想感情。

2.反復朗讀課文,背誦精彩句段。

(重點)3.積累文言辭彙,疏通課文大意。

(重點)1.朗讀法;2.合作探究法;3.美點尋蹤法。

步驟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自然融為一體是文人學士の共同追求。

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之美,賦予山水靈性、情感以至生命。

吳均の《與朱元思書》為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の富春江景,讓我們悉心體味,盡情觀賞。

步驟二自學互研自我感悟1.走近作者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人。

他文章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劄見稱。

文辭清拔有古氣,人稱“吳均體”,亦能詩。

2.背景資料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

因而,不少知識份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の苦悶。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の朋友朱元思信中の一段話,寫の是浙江境內富春江の秋景;原信中應當另有所述,但已散軼,亦無其他資料可考,只留下這看似隨興之所至而寫下の一段文字。

雖然只是片段,但這段文字無論從內容還是結構上看,都有相對の完整性,是一篇優秀の山水小品。

3.字音字形縹.碧(piǎo)急湍.(tuān)泠泠..(líng láng) 軒邈.(miǎo)嚶.嚶(yīng) 窺.穀(kuī)橫柯.(kē) 鳶.飛戾.天(yuān)(lì)經綸.(lún) 千轉.不窮(zhuǎn)4.反復朗讀課文,讀准字音,讀准節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の朗讀節奏。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

步驟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積累辭彙小組內同學合作,整理本課の重點詞語の意義和用法,尤其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詞語の特殊用法。

(二)疏通文義借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和学案答案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和学案答案

第 21 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一、《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二、要点词语1、俱净:全、都,消失的树。

形容树密而绿“转”通“啭”,鸟喊声2、从:顺,随14、负:依靠 15 、竞:争着23、鸢:一种凶狠的鸟3、任意:听任,听任16、争高:争相竞高23、戾:至。

24 、息:停息4、共色:同样的颜色17、轩:高,这里做动词用,25、经纶:筹备5、自:从6、至:到26、反:通“返”,返回向高处伸展。

7、许:来,表示约数27、柯:树木的枝干18、邈:远,这里做动词用,8、独绝:唯一无二韵:和睦悦耳的声音向远处伸展9、缥碧:青白色19、激石:冲击岩石穷:穷尽绝:隔离10、甚箭:比箭还快20、作:发出11、若奔:像飞驰的马21、相鸣:相互和鸣12、皆:都22、千转:千,表示多。

13、寒树:令人看了有寒意三、译文1 段: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整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坐船)跟着江流飘扬,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来里(的水道上),奇山异水,唯一无二。

2段: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见水底。

水底的游鱼和渺小的石子能够直接看究竟,毫无阻碍。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惊天动地像飞驰的马。

3段:江两岸的高峰上,全都生长着葱翠的树,显出一派寒意。

山峦依靠(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忧如都在争着相互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笔挺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岳。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作声响;漂亮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睦悦耳。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不断地啼着。

全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岳,就会停息热中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恋恋不舍。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盖着,即便在白日,也像傍晚时那样惨淡;稀少的枝条相互掩映,有时能见到阳光。

四、问答题1、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先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绘;再写“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单写出了江流委宛 ,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美景的悠闲自得之感,是动向描绘;最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归纳了一百余里旅行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1、抽查2、集体背诵(二)品析课文1、望文生景: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

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①视觉:山峰、树木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树木茂密)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

《与朱元思书》文本解读二

《与朱元思书》文本解读二

《与朱元思书》中的三重境界徐志耀《与朱元思书》是六朝山水小品文中的典范,明代文学家张溥在其《汉魏六朝百六家集》的评语中,将此文与陆云的《答车茂安书》、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并列,称“云龙(陆云字)《鄮县》,明远(鲍照字)《大雷》,波澜尚存”。

陆云的《答车茂安书》描写鄮县(今宁波)风土人情,语奇崛,事繁芜,瑰丽多姿;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描写九江庐山风景,雄浑秀美兼具,“倾炫心魄”。

读两文,如展玩“千丈文锦”,令人目不暇接。

与两文相比,《与朱元思书》无论是篇幅还是所描写内容,都远远不及,那因何张溥认为本文可与之并题,再起“波澜”呢?张溥用“微矜摹拟”四字来形容本文的特点,“微矜”有自夸之意,“摹拟”则指作者的精心描绘。

要读懂此文,就必须细细品析文中描绘之奇。

具体来说,作者通过他的“摹拟”,表现出了三重境界:一沉静超然读此文,往往认为文章是在接近末尾处,才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组对句点明了主旨,表现了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理想。

但如果细读全文,会发现这一境界在文中早有对应。

文章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联,写云散风清,苍天青峰,融为一色,就表现了一种极沉静的画面。

在这幅画面中,重峦叠嶂的群山融入青天之中,且无一丝流云扰动其中的平静,这是何等广阔的世界,无边无际,唯有自己的身影在其中任意而行,身外的一切都化入了“共色”的世界之中,这又是何等超然。

作者再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缥,青白色;碧,青绿色,唯有在一潭静水中方能发现这两种色彩的混杂,“千丈见底”的水中,还在“直视”“游鱼细石”,足见此刻作者内心的平静,就如同眼前这一潭碧波。

上两句,笔墨极淡,但境界极阔极深,而文末作者又以极浓之色彩,来表现这一境界。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表面写林木之茂,但“在昼犹昏”“有时见日”,带出时间,暗示着山中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消失。

超然物外者,自然不必在意日月匆匆,任其飞逝,流动的时光在此自然也就静止了。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与朱元思书》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与朱元思书》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第1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先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做静态描写;其次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 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 最后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
第2段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浅青色的, 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说明水底的游 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四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 句突出了水之急。 提问:文中哪一部分写“奇山”?这山又奇在何处? (生交流讨论,点生作答)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1)指点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各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一两 位学生概括回答。 (2)听教师范读课文,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时语速、停顿、重 音、节拍方面的指点。 (3)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到达
2.作者写水时,采用了正、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举例并赏 析作用。 明确:分别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和“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 正面和侧面来描画江水的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静景;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水静态的清澈和 动态的湍急。
板块六、把握文章主旨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因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 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 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采用先学后教的理念,让学生先预习,课上解决疑难问题,我始终

《与朱元思书》优秀课例一

《与朱元思书》优秀课例一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与朱元思书》课例分析)【课例背景】《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诗文优美意境,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多姿多彩的景物描写技巧,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而这篇课文属山水小品,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爱慕自然,厌弃名利,避世归隐的高洁志向。

文章句式整齐,骈散相间,简练隽美,音韵和谐,是南朝山水小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资源,如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以“导”为激发兴趣的前提,以“读”为激发兴趣的手段,以“美”为激发兴趣的因素。

通过阅读,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的文章中去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诱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例设计】结合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对课文教学教学了如下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这是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知识储备。

另外,我校八年级学生基础较差,必须从基础抓起,才能进一步品析、体会。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在掌握“言”的基础上,自然进行的“文”的理解、品析和体会,使“文”与“言”并重。

)4.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引导学生深层次的体会,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蕴含的各种美。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重点: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对我校学生理解难度可能较大,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引导)二、教学设想教学方法: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

第12课《与朱元思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与朱元思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掌握文章重要 词句的含义。
2、感受富春江“奇山异水”之美,评价 作者的高洁志趣和追求自由的情怀。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 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其小品书札以写景见长 ,诗亦清新流丽。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 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 枝。
互相掩映。
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 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 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直指,千百成峰。
比直地向上,直 形成千百座山峰。 插云天。
凭借。
译文: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 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 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文章品析(四)
冲击,撞击。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
第12课: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古代, 文人墨客们常常以山水为墨,书写自然之美。今天, 我们将一同走进吴均笔下的《与朱元思书》。让我们 跟随作者的笔触,领略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在这篇文 章中,你将感受到山水的灵动、自然的魅力,一同探 寻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嘤( yīng )
缥碧( piǎo )
字词积累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同“啭”,蝉鸣声。
2、窥谷忘反 同“返”,返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把握写景的方法(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把握写景的方法(解析版)

12.与朱元思书——群文阅读把握写景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多种方法,品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考点解读】写景抒情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题型:01.本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写景?请简要分析。

0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技法点拨】01.理清写景顺序——如按照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顺序写景。

02.弄清观察视角——例如写游记,通常采用移步换景(游踪、空间的转换)的方法写景。

另外,还有仰视、平视、俯视、近观、远眺等写景角度。

03.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引用、排比﹑夸张等是写景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

04.分析感宜适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是写景经常调用的感官。

05.分析动静角度——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等。

06.抓住景物特征写景——如写颜色、声音﹑形状等。

07.分析写作手法——如侧面描写,通过对人或其他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主要的景物。

答题模板:作者按……顺序/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多种感官/运用了动静结合/××修辞手法,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游斜川诗序陶渊明辛酉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

与二三邻曲①,同游斜川。

临长流,望曾城②,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

彼南阜③者,名实旧矣④,不复乃为嗟叹⑤。

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⑥。

遥想灵山⑦,有爱嘉名。

永不凋谢的奇葩——品析《与朱元思书》

永不凋谢的奇葩——品析《与朱元思书》
( 作 者 单位 : 河 南 省 内黄 县 梁 庄 镇 第 一初 级 中 学 )
永不凋谢 的奇葩 品析 《 与朱元 思书》 ■ 彭俊 英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学遗产里 , 描写山水景物的 作品占很大的数量。 南朝吴均的《 与朱元思书》 却如一 朵永不凋谢 的奇葩 , 盛开在文学的花 园里 , 香气 四溢。 它真切动人地写出了景物的自然美 。从一个镜头, 一 个 角度 , 艺术地再现 了富春江的奇绝美妙 , 历代受人 喜爱 , 富春江也成 了令无数 的游者神往 的胜处 。 《 与朱元思 书》 是吴均写 给友人 朱元思 ( 一说是 宋元思 ) 的一封信 的节录 , 描写 自富春江至桐庐一百 里的山光水色 。 我们读着那一节节 、 一层层富有诗情 画意的文字 , 恍如置身于奇山异水 , 天下独绝 的富春
文教材 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
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 , 在学生正要接 触作 品时 , 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 , 巧设导语 , 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 , 以情感作为敲 门砖 , 以情击情 , 才能叩击心灵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 起来时 , 他们就会沿着这条 隋感轨道 , 走进课文, 走近 作者。比如我在教《 故乡》 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 语: 同学们 , 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 我们都深爱 自己的 故乡,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 、 思故乡。 赞美故乡风 土人情 的有之 ……抒发对故 乡离情别绪的有之…… 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 和欣喜的有之……鲁迅 也是凡人, 他一九一九年 回到阔别多年的故 乡的感受 又是如何 呢?我们来跟随《 故乡》 中的“ 我” 的足迹一起

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 带着情感 去 体会 “ 我” 回故 乡的喜乐悲愁 了。

《与朱元思书》课文品析

《与朱元思书》课文品析

《与朱元思书》课文品析《与朱元思书》课文品析风烟俱净①,天山共色②。

从流飘荡③,任意东西。

[句解:文章的头八个字就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个形势气象,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

然后轻轻点出自己是乘兴游江,赏玩风景,故任凭小舟随意漂荡,全不在意。

]自富阳④至桐庐⑤,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⑥。

[句解:本句不仅点明了去向和路程,而且暗寓着这次游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伸延和推移,使得描绘的景色十分开阔而又富有纵深变化,为下文展开埋下伏笔。

][段解:以上为本文的第一段,总叙富春江的奇特秀丽的景色,启发下文。

]水皆缥碧⑦,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⑧。

急湍甚箭⑨,猛浪若奔。

[句解:这六句尽写富春江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前四句描写富春江水的澄澈和平静的江面。

后二句则写出另一番景象:急流奔泻快如飞箭,波浪汹涌势如奔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⑩。

[句解:写出江的两岸是陡峭的山崖,山上以至崖壁上都长满了松柏一类的四季常青的耐寒树木。

这就为本文最后“横柯上蔽”作了伏笔。

]负势竞上(11),互相轩邈(12);争高直指(13)千百成峰(14)。

[句解:这四句用比拟的手法描写了江两岸重山复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它们各依地势竞相向上延伸,一比高远,竞争着直指云天,形成了千百座峰峦起伏的群山。

“竞”、“争”(大约)一百余里,(其间)奇山异水,为天下独一无二的。

江水全部呈青白色,(并且能)千丈见底。

(江底)游动的小鱼,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阻碍。

(忽然转到一处水势)湍急比箭还快,凶猛的大浪象(野马)狂奔。

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木。

(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竞相向上,(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处,笔直向上,成千成百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涧)泉水冲激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声响;(百灵般)善鸣的鸟相和啼鸣,嘤嘤地唱出和谐的韵律。

鸣蝉则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也不时地长啸,声音不绝。

(那些象)鸢(一样极力想)飞至高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他那热衷名利的)心;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四、教师小结
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的佳境,抒发了由衷的赞美与感叹之情。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向往山水,避世隐居的高洁志趣。
教师据板书指导背诵。学生诵读课文,争取成诵。然后看图片,联想文章语句。
减字背诵法
风烟_____,_____共色。从流_____,_____东西。自_____桐庐_____许里,奇山_____,_____独绝。
3.相机展示作者背景介绍: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究竟是在写人还是写山?
水皆_____,_____见底。游鱼_____,_____无碍。急湍_____,____若奔。
夹岸_____,_____寒树,负势_____,_____轩邈,争高_____,_____成峰。泉水_____,_____作响;好鸟_____,_____成韵。蝉则_____,猿则_____。鸢飞_____,____息心;经纶_____,_____忘反。横柯_____,_____犹昏;疏条_____,_____见日。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奇水:水清 水深 水急(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夸张、比喻)
异山:山高 树茂 (以动写静;以声写静)
泉水 好鸟 猿 蝉
教学反思
(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4.学生理解文意后有感情齐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二)品析
用一句话总括这里的美景吗?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流连忘返; “反”同“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筹划,治理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树木的枝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好像,如同
疏条交映,雄奇的山峰就会 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 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 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 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 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 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 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 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奇山
山声—— 水激 蝉转
鸟鸣 (幽静) 猿叫
以动写静 对偶
山色—— 横柯上蔽 (林茂荫浓) 疏条交映 以声衬静
我的收获
这里的山,美在山势奇特,高峻雄奇; 美在天籁动听,生机勃勃; 美在明暗交替,色彩奇异。
这段文字,美在角度丰富:视听结合,有形有声。 美在动静互衬:写山之势,化静为动。 写山之声,以动写静。
用词传神 修辞生动 骈散结合 有景有情
探究交流,领悟情美
资料 补充
吴均,出身贫寒,博学 多才,对史学有研究,曾 撰写史书《齐春秋》,披 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 丑闻,因此被梁武帝焚书 革职。
向往自由和谐 崇尚轻松自然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 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 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咏体会,体会文 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获得美的享受。
预习检查

者 简 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
学家、史学家,字叔庠,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课文品析
风烟俱净①,天山共色②。

从流飘荡③,任意东西。

[句解:文章的头八个字就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个形势气象,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

然后轻轻点出自己是乘兴游江,赏玩风景,故任凭小舟随意漂荡,全不在意。

]自富阳④至桐庐⑤,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⑥。

[句解:本句不仅点明了去向和路程,而且暗寓着这次游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伸延和推移,使得描绘的景色十分开阔而又富有纵深变化,为下文展开埋下伏笔。

]
[段解:以上为本文的第一段,总叙富春江的奇特秀丽的景色,启发下文。

]
水皆缥碧⑦,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⑧。

急湍甚箭⑨,猛浪若奔。

[句解:这六句尽写富春江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前四句描写富春江水的澄澈和平静的江面。

后二句则写出另一番景象:急流奔泻快如飞箭,波浪汹涌势如奔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⑩。

[句解:写出江的两岸是陡峭的山崖,山上以至崖壁上都长满了松柏一类的四季常青的耐寒树木。

这就为本文最后“横柯上蔽”作了伏笔。

]负势竞上(11),互相轩邈(12);争高直指(13)千百成峰(14)。

[句解:这四句用比拟的手法描写了江两岸重山复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它们各依地势竞相向上延伸,一比高远,竞争着直指云天,形成了千百座峰峦起伏的群山。

“竞”、“争”二字,把静止的
山写活了,赋予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以上是“奇山异水”的视觉感受。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5);好鸟相鸣(16)嘤嘤成韵(17)。

蝉则千转(18)不穷,猿百叫无绝(19)。

[句解:这六句从听觉感受的角度,绘声绘色的描写;泉水冲击着石壁,百鸟啼鸣,蝉鸣猿啸,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

]鸢飞戾天(20)者,望峰,息心(21);经纶世务者(22),窥谷忘反(23)。

[句解:作者触景生情,自然生出了许多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象老鹰那样直上青云追求高官厚禄者,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止息他们追求利禄之心;那些整天忙碌于政事的人,望见这清幽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在这里,作者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也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作者不愿多想官场的庸俗与黑暗,还是回到美好的大自然中怡情自乐吧!]横柯上蔽(24),在昼犹昏(25),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句解:这四句是近景的描绘,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时见时不见阳光的描写,则表现了船随流水飘荡的动感。

结尾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

]
[段解:以上为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之“奇”,水之“异”。

] (江面上)烟雾都消散得尽净,天与山(显现着)同样的颜色。

(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意东西来往。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余里,(其间)奇山异水,为天下独一无二的。

江水全部呈青白色,(并且能)千丈见底。

(江底)游动的小鱼,
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阻碍。

(忽然转到一处水势)湍急比箭还快,凶猛的大浪象(野马)狂奔。

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木。

(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竞相向上,(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处,笔直向上,成千成百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涧)泉水冲激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声响;(百灵般)善鸣的鸟相和啼鸣,嘤嘤地唱出和谐的韵律。

鸣蝉则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也不时地长啸,声音不绝。

(那些象)鸢(一样极力想)飞至高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他那热衷名利的)心;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当船行在狭涧中时),横斜着(的茂密的)大树枝叶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象(傍晚时那样)昏暗,(只有在)枝条稀疏交错掩映(的地方),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