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宋辽夏金)
辽夏金文字、儒学和史学
宋辽金夏思想史之辽夏金的文字、儒学和史学辽夏金的文字、儒学和史学华夏文化,历来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尊奉的文化。
公元11、12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是汉族两宋与北方契丹族辽朝、西北方党项族夏朝、东北方女真族金朝先后并存的时期。
虽然,在经济和社会形态上,这些以游牧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以家耕为主的汉族;但在政治和军事上,这些新崛起的少数民族却盛于逐渐走向衰落的汉族。
因而表现出,一方面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另一方面汉族又屈辱地向少数民族纳贡求和。
但是,正是在这种矛盾的状况下,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广泛的领域里发生着融合,以各自的方式共同创造了这个时期辉煌的文明。
(一)辽代文化与思想辽代先于北宋建立,是契丹族政权。
自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朝,至1218年西辽被蒙古族灭亡,历时共302年。
这期间,契丹族在与汉族、其他民族的交流当中,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辽代文化。
其成就达到当时长城以北诸民族前所未有的高峰。
1。
辽代文字和音韵学契丹族原无自己的文字,惟刻本为信①。
在与汉族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受汉族影响很大,渐渐使用汉字。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太子耶律倍、耶律德光等,都能识能写汉字。
阿保机建国后,为发展本族文化,于神册五年(公元920年)正月,命耶律突吕不等创制契丹文字。
由于辽代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②,因此,初创的契丹字,取汉字的一半,或简化或增添,成一个契丹字,代表某种含义。
同时,其念法用拼音方式,以几个音符叠为契丹语一个音缀,写法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笔划繁赘。
这被称为契丹大字,于创制当年9月开始使用。
天赞年间(公元922- 926年),阿保机之弟迭刺又创造了契丹小字。
《辽史》记载:回鹘使至,无能通其语者,太后谓太祖曰:' 迭剌聪敏可使。
' 遣迓之。
相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
③由此可知,契丹小字不同于大字,是在回鹘文基础上制成的。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中国古代史(隋-清前期)名词解释
【隋朝】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输籍法:又称“输籍定样法”,隋代制定各户等级的纳税标准的办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
利用这一手段搜刮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脱和抑制士族、豪情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其工程共分四段: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
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对加强南北联系、加强我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开皇律》: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年)夺位后,针对北周刑法繁杂苛酷的情况,即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人,于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以“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断狱,犹至万数”,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中战斗力最强大的队伍,由翟让、李密领导。
李密与宇文化及进行决战,双方损失惨重,此时王世充趁机对瓦岗军发起突袭,李密战败,率残部降唐,轰轰烈烈的瓦岗军起义失败。
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官制,在中央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旨,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的机构,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唐朝】莫高窟: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使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它坐落在甘肃的鸣沙山崖上,有一千多个洞窟,里面塑造了神态各异的佛像,绘制了金碧辉煌的壁画,其中,隋唐时期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中国古代史-五代宋辽夏金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北 方地区由于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了较大 破坏;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 发展。后周统治时期,周世宗进行了一系列 改革,国势强盛起来,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为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在五代十国时期,契丹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 崛起,916年建立了契丹国家,947年改称辽。 辽朝是北方大国,民族关系复杂。辽朝前期 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并存,政治制度 有许多特点。五代十国结束后,辽朝与北宋、 西夏继续并立。
2、五代更替:
所谓的五代十国,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这五个相继占据中原一带的王朝。 虽然是五代,但却是八个姓,更换了十四个皇 帝,共经历了五十三年。十国指的是围绕在五 代周围的十个小国,还有一些割据政权没有计 算在内。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 分裂时期,这种局面由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发 展而来,是藩镇割据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史
第十二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 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第一节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史提要:907年唐朝宣武节度使朱
全忠废唐建梁,至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 匡胤代周建宋,是五代十国时期,共五十三 年。这个时期是分裂割据时期,中原地区先 后出现了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 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河东地 区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吴、南唐、吴 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 汉,合称“十国”。
904年九月,朱全忠派人杀死唐昭宗,立昭 宗十三岁的儿子李柷为皇帝。这实际上是朱 全忠夺取帝位前的一个过渡性的傀儡。907 年,朱全忠废李柷,自立为帝,改名朱晃, 这就是后梁太祖。后梁以宣武节度使的治所 开封为都城,唐朝至此灭亡,中国历史从此 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第十四章 宋辽夏金史
二、民间反抗斗争
1、王小波、李顺起义 ⑴直接原因: ①土地集中,客户云集
四川青城(993年-995年2月)
《宋史》卷304《刘师道传》:“川陕豪民多旁户,以
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凡租调庸敛,悉佃
客承之。”
“李顺之乱,皆旁户鸠集”
②“博买务”的设置
禁止商旅私市 “采茶货卖以充衣食”者失业
哲、徽、钦宗(1085-1127年)
乱亡期
43年
一、宋朝的建立和进军南方
1、宋朝的建立 赵匡胤 代周建宋 -“点检作天子” (1)周宋易代的历史背景:(天人因素)
①后周“主少国疑”的虚弱状况 恭帝七岁 太后辅政 禅位于宋 《廿二史札记•宋待周后之厚》
②五代 武夫节帅 拥兵称帝的遗风 ③赵匡胤的政治、军事威望
994年5月 成都失守
995年2月余部失败
《梦溪笔谈》:起义军“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 及败,人尚怀之。”
2、北宋中期农民和士兵起义:
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
①山东 临沂王伦士兵起义(1043年)
转战淮南、扬州,二月余
②陕西 张海、郭邈山起义(1043年)
饥民、士兵
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
③创业者的智慧与才干
《廿二史札记· 宋初降王子弟布满中外》:“并包天下之大度”
,降者“帖然各效其勤”。
2、进军南方(963-979年)
(1)“先南后北”方略,用兵南方十六年。
①太祖(960-976)收降四国: 南平(963)、后蜀(965)、南汉(971)、南唐(975)
宋辽西夏金元 名词解释
6)方田均税法
措施:对全国土地进行丈量评估,清查后将土地大小、好坏、主人姓名一一记录在案,并根据土地质量分为五等作为征税的依据
影响:改变了过去豪强地主有产无税,农民无产有税的局面,解决了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增加了国家收入
二、军政方面改革(强兵)
四、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
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客观上促进经济发展
局限性 例如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指挥不灵,战斗力削弱的弊病,后来造成了弱兵现象
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官僚机构叠床架屋,行政效率低,冗官
财政过分集中,地方财政拮据
三冗问题
宋
冗官:北宋政府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给予地主阶级广泛的参政机会,对官员的恩荫,历史上以宋朝最滥,恩荫数目繁多,范围极广,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又启用变法派重要成员,重新同行神宗新法,贬谪保守派官僚,史称“哲宗绍述”
南北面官制
辽
辽的中央双轨官制称“南北面官制”,辽的中央有两套政治统治机构,一套位于皇帝大帐之北称为“北面官”,位于南面称为“南面官”,这是一种民族分治制度,南面官依汉制(唐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用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
支移、折变
北宋
北宋政府用于盘剥农民的名目
支移,政府借口军事急需,强迫北方农民将秋税谷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盘费自备,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田赋数量纳道里脚费
折变,就是官府借口需要,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纳现钱
丁口之赋
杂变之赋
北宋
北宋的丁税和杂税,以身丁为对象征收的称为“丁口之赋”,以牛皮、盐、曲等物资征收的称为“杂变之赋”,两种必须随两税同交,丁口之赋不管有没有土地,都要交纳
第03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社科版《中国通史》
辽、西夏、金的建立到元的统一——和平交往和民族交融是主流
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创新世界领先;二是重教兴学开 拓发展;三是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四是文学艺术流光溢彩。
两宋文化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反映出理性、创新、互 动、开放、爱国、忧民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北方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到国 家统一
公元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北方民族活 动的高峰时期,北方民族先后建立了强大的辽、夏、 金、蒙元政权,与宋朝形成对峙。
(3)意义: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 定的效率;文官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 的稳定,也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7
三、两宋思想科技文化
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 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鼎盛期、黄金期,为中华5 000年 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材料二三说明宋代文官政治加强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说明宋代文官政治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 发展。
材料三反映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弊端:政出多门, 权力分散,效率低下;“三冗”问题突出,积贫积 弱。
总结 文人治国——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 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 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②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 文治国的方针; 原因 ③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阀士族在科举中 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 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④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 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 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科技 印刷
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
术
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勾栏勾栏 ”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形成于宋代,元朝建 繁华
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 的都
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市生
(4)传统节日: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 活
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在 形成
的是开封和杭州
商业贸
商业贸
(2)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早市市和夜市
易 易的繁
(3)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草市市;市镇发展
荣
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交子子”,这是世界上 货币
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1)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中国商船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
1206 年,__铁铁木木真真__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 成吉思汗
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 统一蒙古
思汗
蒙古灭西
成吉思汗
1227 年,蒙古灭亡西夏;1234 年,蒙古灭金
夏与金
(1)1260 年,__忽忽必必烈烈__继承汗位;1271 年,改 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元朝 (2)1276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__临临安安__,南宋 过程 的建 灭亡 立与 (3)1279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 统一 统一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 意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维空间】中国古代主要货币发展
辽史名词解释(一)
辽史名词解释(一)辽史名词解释1. 辽•辽是指辽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北方政权。
•例如:辽朝由耶律阿保机创建,公元907年至1125年统治北方地区。
2. 渤海•渤海是指渤海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立政权。
•例如:渤海国由半岛黄海东岸的渤海地区的渤海人创建,公元698年至926年统治东北地区。
3. 契丹•契丹是指契丹族,是辽朝的主要统治民族。
•例如:辽朝是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的。
4. 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是辽朝的开国皇帝。
•例如:耶律阿保机在907年建立辽朝,并成为首任皇帝。
•辽太宗是指辽朝的第二位皇帝。
•例如: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辽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辽朝经济繁荣。
6. 女真•女真是指女真族,是辽和金朝等政权的主要统治民族。
•例如:辽和金朝是由女真族统治的。
7. 姓氏•辽朝的人名一般使用契丹人的姓氏,如耶律、萧、杨等。
•例如:耶律洪基、耶律德光是辽朝皇帝,他们的姓氏均为契丹姓氏。
8. 北府、南府•北府和南府是辽朝的两大行宫。
•例如:北府位于辽朝的都城中上京,南府位于下京。
9. 姑母、从父姑父•姑母和从父姑父是辽朝皇帝的尊称。
•例如:耶律德光是辽朝第二位皇帝,他的母亲被尊称为耶律室姑母。
•令狐是辽朝的一个姓氏。
•例如:令狐冲是辽朝著名的将军,在辽朝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力。
11. 破魏州•破魏州是指辽朝军队攻克魏州。
•例如:辽太宗在位期间,辽朝成功破魏州。
12. 见缝插针•见缝插针是指辽朝军队在战争中灵活应对,找到敌方的弱点进行攻击。
•例如:辽朝军队在战争中善于见缝插针,取得了多次胜利。
13. 箭术•箭术是指辽朝人善于使用弓箭的技能。
•例如:辽朝战士的箭术非常高超,成为其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招讨使•招讨使是辽朝设立的地方行政官职。
•例如:辽朝设立了招讨使,负责辖区内的治安和军事事务。
15. 缘边兵•缘边兵是指辽朝边防的军队。
•例如:辽朝设立了缘边兵,用于保卫边疆地区。
16. 二十四课•二十四课是指辽朝设立的教育机构,培养人才。
宋史的名词解释汇总
宋史的名词解释汇总宋史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宋朝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了解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宋史中,有许多名词需要进行解释,以便读者对宋朝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辽金争夺战辽金争夺战是指宋朝与辽和金两个北方国家在北方边界地区进行的争夺战。
宋朝在北方边界设立了多个军区,以抵御辽金的侵略。
这场战争由于其长久、残酷和影响深远,被称为“辽金争夺战”。
宋朝通过这场战争,巩固了北方边疆的防线,并最终实现了对辽和金的统治。
二、科举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是其教育制度的核心之一。
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分为进士科、明经科和举人科。
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合格的考生可以成为官僚。
明经科是为了选拔适合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才。
举人科是从县试中选拔一部分考生,参加乡试,再从乡试中选拔一部分考生,参加省试。
三、宋学宋学是指宋朝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体系。
宋学主要包括理学和程朱理学。
理学是宋朝学术的主流,强调以理治国。
程朱理学是由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人创立的,强调以心学为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东京道东京道是宋朝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它位于中国的东部。
东京道包括监察御史的司所和田舍监的所在地。
同时,东京道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各类商品聚集在这里,成为宋朝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赋役制度赋役制度是宋朝的一种税收制度。
按照这个制度,国家对土地和人民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收。
赋役制度分为赋和役两部分,赋是对土地征收的税收,役是对人民征收的劳役。
赋役制度是宋朝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护统治的手段之一。
六、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宋朝时期的一条重要商业贸易路线,连接中国和西南地区以及西亚、南亚地区。
茶叶和马匹是这条古道上的主要贸易货物。
茶叶从中国内地运往西南地区,然后通过茶马古道运往西亚、南亚地区,而马匹则从西南地区运往内地。
茶马古道的建立和繁荣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中国古代是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7、宋(辽、西夏、金)元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
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
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
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契丹主力打败。
宋太宗急令宋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
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概述
• 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蒙古族建 立的元朝。
• 最后一个王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最后一个皇 帝是宣统帝溥仪。
• 我国有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政权,即 元朝和清朝
3、我国古代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是春秋 战国时期。
•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的朝 代是西汉
• 古代科技达到顶峰的时期是宋元时期。
(四)各时期历史特征: 1、分裂时期的历史特征: 我国三大分裂时期中,以大动荡、大变革为特点的是春
秋战国时期。 • 以政权对峙和民族大融合为特点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 • 以民族政权并立、农牧文化交融为特点的是五代、辽、
宋、夏、金时期
2、特色朝代
·我国第一个王朝是禹建立的夏朝。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朝代是秦朝。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嬴政。
明代从美洲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 花生的 政权:
①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 ②契丹族建立的辽; ③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西夏; ④女真族建立的金(满族建立的清); ⑤蒙古族建立的元
十一、古都: ①定都西安:西周、西汉、隋朝、唐朝; ②定都洛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 魏; ③定都南京:东吴、东晋、南朝(宋、齐、 梁、陈)、明朝; ④定都北京:元、明、清
丝绸之路。 3.东汉:25年,刘秀。蔡伦改进造纸术。 4.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分裂对峙,民族融合;西晋短期统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5.隋朝:581——618,杨坚;大运河、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6.唐朝:618——907年,李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空前繁盛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2007-07-25 13:38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
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更戍法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
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府州军监:自宋取消节度使后,府州军的政务均以中央文臣代行.府的长官,除京师设置府尹外,其馀皆称作 "权知府事",简称知府.各州皆称 "知州事",简称 "知州".军监则各置 "知军事" 和 "知监事" 简称知军和知监.帅漕宪仓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与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
帅、宪、仓长官仅一人,分为安抚使、提点刑狱公事与提举常平司;漕则一路或有二三人,转运使、围运盒使与转运判官皆简称为漕。
四司设置先后不一,废置不常,南宋方成定制。
四司又皆有监察官吏之权,总称监司。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中国古代是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7、宋(辽、西夏、金)元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
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
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
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契丹主力打败。
宋太宗急令宋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
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
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元祐更化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
高一历史辽夏金知识点
高一历史辽夏金知识点辽夏金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崛起和统治时期。
在高一历史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辽夏金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辽、夏、金三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发展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辽的知识点1. 历史背景: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916年,时为北汉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
辽以建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都城,建立了庞大的国家体系。
2. 政治制度:辽的政治制度为封建制度,皇帝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辽设有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地方上设有州、县等管理机构。
3. 文化发展:辽的文化以契丹族文化为主体,同时也吸收了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
辽文化以辽字为主要文字,同时也有契丹字、汉字等多种文字体系。
二、夏的知识点1. 历史背景: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国家,建立于1038年,经过16年的抗金斗争后灭亡。
夏统治地区包括陕甘宁地区和青海地区。
2. 政治制度:夏的政治制度为王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太上皇,称为君主制。
夏设有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地方上设有州、县等管理机构。
3. 文化发展:夏的文化以回鹘族文化为主体,同时也吸收了汉、藏、蕃等民族的文化。
夏的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较为迅速,塑造了独特的夏文化。
三、金的知识点1. 历史背景: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115年,金以中京(今北京)为都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政权。
金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北方的草原民族崛起,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政治制度:金的政治制度为王朝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金设有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地方上设有州、县等管理机构。
3. 文化发展:金的文化主要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同时也吸收了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文化。
金朝时期,国内经济、农业、商业等方面有较大发展,金朝的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辽夏金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辽夏金时期在北方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政权,保护了北方的稳定和统一,对中国的疆域安定有一定作用。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八章知识点之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八章知识点之辽、宋、西
夏、金的并立
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定都上京。
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后来采取措施,基本上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3、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4、“澶渊之盟”:辽国进攻北宋,1005年,宋辽议和,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后北宋与西夏议和。
5、金与南宋: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难);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抵抗派将领岳飞组织“岳家军”抗金。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八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八单元知识点:清朝对边疆地区的
治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八章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反侵略。
七年级下册辽宋夏金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辽宋夏金元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学生将学习到五个朝代的历史——辽、宋、夏、金、元。
这些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些朝代的知识点。
辽朝辽朝(907年-1125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大型政治实体。
辽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经济以种植、畜牧和狩猎为主。
在文化方面,辽代是一个独特的时代,具有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的特点。
宋朝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宋朝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物产丰富,商业繁荣。
宋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等都被历代奉为教科书。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夏代的具体历史年代很难确定,大部分学者认为夏代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代。
夏代的孝悌文化对中国后世的思想传承产生了影响。
金朝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唐、宋遗民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建立的政权。
金代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金代的玉器、铜器、青铜器、银器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元朝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政权。
元朝开放海外贸易,促进了中东、南亚和欧洲之间的贸易。
元代文化以诗词、绘画、剧本、歌曲、小说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
结语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知识点总结。
这些朝代都是历史上重要的王朝,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学生们需要了解这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辽夏金】
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
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
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
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
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
所以西夏愿意同北宋议和。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
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
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又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
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
但是,元昊在国内仍称帝如故,行使君权。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庆历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被迫离职。
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发动的一场改革。
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等经济政策,并推行保甲法、将兵法和保马法以强兵。
颁布太学三舍法、贡举法,唯才是用。
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积贫积弱得以缓解。
但宋神宗发生动摇,变法政策执行不力,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最终失败。
靖康之难: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
靖康二年四月第二次金军包围开封。
宋钦宗等轻信道士郭京的法术,导致开封很快被攻破。
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127年(靖康二年)春,金军扶植北宋投降官张邦昌为傀。
北宋灭亡。
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耶律阿保机:辽王朝的创立者。
耶律•阿保机出身于耶律家族,唐天复元年继承军事首领之职,率领军马四出征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到唐天祐四年,被推举为可汗,他采取汉族士大夫的建议,设计尽杀其余七部酋长,于后梁贞明二年(916)自立为皇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
阿保机称帝后,接受汉族封建化,发展农业和商业,任用汉人制订了成文法律,又根据汉文字创制了契丹文字,又仿照回鹘文字创制了契丹小字,使契丹族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被视为契丹族的民族英雄。
天显元年(926),契丹灭渤海,在班师途中,阿保机去世。
完颜阿骨打:即金太祖。
十一世纪,女真族的完颜部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
十二世纪,完颜阿骨打成为女真首领。
1115年,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部取得反辽战争胜利后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在位期间,定制度、立刑法、造文字,加强皇权,后来,与北宋订约共同攻辽,攻占了辽的大部分土地。
他对女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时捺钵制度: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是辽朝实际上的流动政治中心。
契丹国其实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辽帝保持着先人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
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捺钵”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因而也称四时捺钵。
四时捺钵既是皇帝休闲的理想胜地,也是皇帝
议政治军的主要场所。
辽廷内政外交的方针大计,都要在这里拍板决策。
皇都和五京是宰相以下官僚处理政务特别是汉民政务的地方,四时捺钵自辽代中期以后便大体固定下来。
这是契丹立国以后政治管理的一大特色。
南北面官制度:辽太宗,在中央设置南面官(以其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的双轨统治机构。
南面官依据“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
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
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包括北、南大王院、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
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
此制度的实行意味着将契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体制。
大石西迁:西辽在天祚帝被俘前一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兵到伊犁、锡尔两河流域间,凭借回纥的力量,建立了国家。
中国史书上称其为西辽,中亚和西域史料中也称其为哈喇契丹。
西辽征服喀喇汗朝、和田、高昌回鹘,成为中亚新的帝国。
西辽以喀喇汗朝旧都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为都,改名虎思斡耳朵。
它仍采用在中原时传统的尊号、年号、庙号,典章制度一仍辽旧例,在传播中国文化,开发当地资源,沟通中西经济文化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李元昊: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
其父在位时,已经不断对外出战,扩大势力。
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建国后多次与宋、辽交战,于三川口、好水川及定川砦等战中击败北宋,并于辽夏第一次贺兰山之战,大胜辽国,奠定西夏在辽、宋两国的地位。
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被其子宁令哥所弑,死后葬于泰陵。
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
猛安谋克制度:女真部落与军事组织的称谓,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
金朝建国前,“猛安”为部落统军首长,“谋克”为氏族长。
建国后,诸军由猛安、谋克逐步统领,“猛安谋克”又用为军事组织的称谓。
燕山以南、淮陇以北广大地区,女真猛安谋克人户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
初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后来减少到二十五人为一谋克,四谋克为一猛安,一谋克参加战斗的不过十八人。
金朝建立后,猛安谋克作为军事行政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仅在女真,契丹人地区实行。
猛安、谋克做为地方行政官员,分别于防御州县官员职掌相近。
宣宗南迁后,猛安谋克瓦解,无力作战。
宋金海上之盟:宋金联合攻辽的盟约。
宋朝于1118年和1120年两次遣使渡海赴金,约定:双方联合攻辽,灭辽后,宋收回后晋以后割弃给辽的燕、云诸府州,并将每年给辽的岁币给金国。
绍兴和议: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金将兀术南侵被岳飞、韩世忠等人打败。
十一月,双方签订和议,主要内容为:1、宋对金称臣 2、以淮河、大散关为国界 3、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4、金主生辰、元旦宋遣使致贺。
绍兴和议确立了南宋对金的臣属地位,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