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8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新人。
因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发现而得名,有基本完整的三个头骨(一男二女)和其它骨骼,分属于8个男女个体,还有动物化石及其它文化遗物。
经科学测定,是晚期智人的代表,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2.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全盛时的重要文化遗存。
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
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
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3.半坡遗址: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全盛时期的代表性遗址。
1953年发现于西安东郊半坡村。
1954-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
发掘出比较完整的房基四十多座,各类墓葬二百多处,陶窑六座,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
对于研究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
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
已发现五百余处遗址,分布甚广。
有山东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晋北龙山文化之分。
5.国人暴动:周厉王时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厉王垄断山林川泽,又任用卫巫“监谤”,引起平民,即“国人”的不满。
公元前841年,人们不堪忍受压制而发起暴动驱逐厉王,厉王逃到彘。
当时参加者除国人之外,还有中小领主贵族和其它劳动人民。
这就是所谓的国人暴动。
6.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后,厉王出逃,宗周一片混乱,国人推举共伯和代行政事。
这一年为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召公、周公二相临时主持政事,收拾残局,号曰“共和”,所以称为“共和行政”。
7.人殉、人牲:贵族死后,把奴隶作为祭祀的物品,用活的奴隶去祭祀,去陪葬叫做人殉。
人殉是把人作为“人”奉献于死者,“杀人以卫死者曰殉”,殉人既为用,则必“使亲近,避仇敌”,所以被殉之人主要是近幸,包括与死者关系密切的妻妾、宠臣,近侍和奴婢等,也有地位较低的随从仆役、奴婢。
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
24、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具体做法是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被分封的的诸侯主要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周天子保持着臣属的关系,要承担各种义务,如: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在封区之内,亦实行分封制,他们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
18.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5.谶纬神学:在 汉 代 统 治 者 的 倡 导 之 下 , 谶 纬 神 学 非 常 盛 行 。 谶 是 一 种 宗 教 性 的 神 秘 预 言 , 又 称 谶 语 , 以 之 预 测 吉 凶 , 因 通 常 配 有 图 , 故 又 叫 图 谶 。 古 人 多 用 於 政 治 斗 争 中 。纬 是 相 对 於 经 而 言 , 指 用 图 谶 等 神 秘 含 意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又 称 为 「纬 书 」。实 际 上 , 谶 纬 神 学 是 古 代 的 具 有 宗 教 神 学 色 彩 的 政 治 宣 传 心 理 学 , 以 此 为 谋 求 权 力 者 或 已 登 上 权 力 宝 座 的 统 治 者 大 造 舆 论 , 从 而 收 服 具 有 传 统 天 命 观 的 民 众 , 证 明 其 权 力 的 合 理 性 。谶 纬 神 学 在 西 汉 末 年 的 哀 、 平 之 际 大 兴 , 在 王 莽 与 刘 秀 的 推 波 助 澜 之 下 , 到 东 汉 更 成 为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思想。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生活在黄河流域。
2、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3、原始群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摩尔根称之为“人类的童年”,处于蒙昧时代低级阶段。
这个阶段远自约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和后来的南方古猿,到早更新世人类出现时为止。
他们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头作为工具,靠採集、狩猎为生。
他们进行协作,聚处群居,开始形成并使用音节语言。
两性关係没有限制,无婚姻规范和家庭形式。
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人类。
4、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绍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
因以陝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
主要分佈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5、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
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
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
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陝西龙山文化、6、炎帝又称赤帝,上古帝王之一,薑姓,传说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
曾经于皇帝战于板泉被打败后炎帝部落融入到黄帝部落中,炎帝与黄帝被共尊为华夏祖先。
炎帝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称神农氏。
7、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五帝之首。
姬姓,号轩辕氏或有熊氏。
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时期,各部落互相侵扰黄帝用武力统一各部落。
于板泉之战战胜炎帝,涿鹿之战擒杀九黎族首领蚩尤。
所以黄帝成为了华夏各个部落的联盟领袖。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 、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 尊王攘夷" 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
2 、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
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
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仪。
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护。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可以是对齐。
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
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3 、汤刑: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法律规范: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集。
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故而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法。
4、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
史称“葵丘之会”。
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5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五花判事、封驳、涂归、北门学士、二王八司马改革、甘露之变、牛李党争、飞钱、三武一宗法难、磨勘、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南北面官、头下军州、海上之盟、古文运动、元祐党籍、哲宗绍述、鹅湖之会、撒花、斡脱钱、四等人制、粮长制度、土木之变、夺门之变、封桩库、大运河五花判事:唐制,中书省议论军国大政,中书舍人若干人可各执所见,分别署名,谓之五花判事。
所签署意见由中书令、侍郎审覆后,交门下省驳正,然后交尚书省颁下执行。
封驳: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在拟好处理军国大政的诏令后,转门下省审议。
门下省若发现所拟诏令有违失,可以驳正,封还中书重拟,谓之“封驳”。
涂归: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规定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省所拟诏令,门下省的属官给事中有权在中书所拟的诏令上进行涂改,令驳回中书重写,称为“涂归”。
北门学士:唐高宗乾封后,武后以修撰为名,引文学儒臣径由北门入禁中,密令参议朝政,处理百司表疏,以分宰相之权,时称北门学士。
他们对政事损益,多所参与,是武后的依靠力量。
北门学士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他们为了避免与南衙发生冲突,而从北门出入。
撒花:波斯语的音译,意为礼物。
蒙古族统治者认识到必须维持生产才能继续剥削后,对已征服地区的掠夺手段,改为随意向人民征敛财物。
除不时下令要索贡献外,诸王、将领或官吏每到一地都要强逼当地人送“人事”,称为“撒花”。
斡脱钱:“斡脱”是突厥语的译音,意为“同僚”、“伙伴”,蒙古汗国时期是指经营高利贷的官商,自大汗以下蒙古贵族出钱委托善于经营的中亚商人经营商业和放债,谋取高额利息。
他们发放的高利贷叫“斡脱钱”。
这种高利贷,年息百分之百,次年转息为本,本再生息,又称“羊羔利”、“羊羔息”。
民户一旦负债,多因不能偿还而倾家荡产,是造成元朝统治下阶级矛盾激化的社会问题之一。
四等人制: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按征服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若干等级,对各民族进行分化。
元世祖明令将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北地区各族及中亚、东欧来中国的人),第三等是汉人(指原来金统治下的汉族和女真、契丹、渤海、高丽等族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的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夏朝的政治制度采取了世袭制,经济以农业为主。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商朝的政治制度为君主制,经济以农耕和商业为主,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商朝的统治地区辐射至华北、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3.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周朝采取了封建制度,由诸侯国承认周天子的统治,经济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
4.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国家力量分散,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5.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如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
汉朝由刘邦建立,采用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7.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220年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三国时期是东汉政权灭亡后,北方先后形成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时期,三国之间相互争霸,最终被晋朝统一。
8.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朝实行封建制度,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 太古聖君: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先祖帝王,如黄帝、炎帝、尧、舜等。
他们被尊奉为至高无上的君主,被视为神一般的存在。
2. 五帝: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五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他们被尊奉为先民的始祖和尊贵的神灵。
3. 三皇五帝: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三位古代帝王和五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的合称。
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他们是古代中国的神话时期的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4. 豪杰: 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多指有才能、有胆识、有抱负的人。
他们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和推崇。
例如,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墨子都是豪杰。
5. 贤良: 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有德行、有才能、有作为的人。
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并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贤良一词常与“君子”搭配使用,意指有品德、有学问、有能力的人。
6. 君主: 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他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权力,并负责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
在中国古代史中,君主是指帝王、皇帝或诸侯等最高统治者,他们统治整个国家或某一地区。
7. 封建制度: 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统治方式。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和诸侯之间的封赏关系,君主授予诸侯封号和土地,而诸侯则效忠于君主,提供贡品和服从统治。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直至清朝才废除。
8. 丞相: 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中的官职,位列宰相之下,负责辅助国君执掌政务。
丞相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职位,往往由具有政治才干和经验丰富的官员担任,他们有权参与决策和管辖国家的各项事务。
9. 子女王: 是指中国古代贵族社会中的一种特殊身份,她们是各国君主的女儿,并担任国家的继承人。
子女王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地位颇高,她们代表国家参与外交事务,也在国内管理国家事务。
10. 赋税: 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财政制度,规定人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的税金。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龙山文化,夏桀,盘庚迁殷,黄册,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两税法,南北官制,斡脱钱,三藩之乱,靖难之役大题知识范围:1.西周宗法制2.西周分封制3.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5.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6.北宋统一的措施7.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8.宋辽战争9.元朝四等人制度10.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11.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龙山文化以 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胶县三里河出土有成组的玉器,日照两城镇出土有刻花玉斧,说明制玉工业的发达。
龙山文化的陶器生产普遍采用了快轮制陶术,生产的陶器黑色光亮,以蛋壳陶为特征,故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建筑普遍采用了挖槽筑墙技术,东海峪的土台方形地面建筑形式及原始夯筑技术的出现,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龙山文化类型的遗址有许多古城址。
其中有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城址,南北长 450 米,东西宽 390 米,城址呈长方形,总面积 17.55 万平方米。
龙山文化时期的铜冶遗迹也有多处发现,如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形器。
诸城呈子遗址发现铜片。
龙山文化出的黄铜距今 4000 年左右。
夏桀:夏代亡国之君。
名履癸。
在位荒淫侈糜,横征暴敛,使阶级矛盾激化。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曾在有仍(今山东济宁东南)会盟诸侯,攻灭有缗氏(在今山东金乡)。
后为商汤所败,出奔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后死。
盘庚迁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
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自此居殷直至灭国的 273 年之中,殷王朝基本不再徙都。
这是商王朝由衰落走向中兴的转折,都殷时期是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里留下灿烂的殷墟文化。
黄册;赋役黄册又称明代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
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一、史前时代《名词解释》P2: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群、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皇、五帝、绝地天通、禅让制远古时代:一般指文献记载不清楚或没有记载,而后人知道不多或者无法了解的遥远历史时期。
中国的远古时代指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及更早的历史时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以前的史前时期。
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之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采集和渔猎,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已经进入新时期时期时,一些边缘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的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景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一、原始社会—西周(一)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BC2070年)1.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
2.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中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
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时期时代开端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年代距今约1万年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3.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其年代范围大约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其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二)夏商周(西周)(BC2070年—BC771年)1.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得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
二里头文化晚于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致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
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400年到前1600年之间。
2.甲骨文: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序言1.巫山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四川巫山发现猿人牙齿四枚,下颌骨一块。
考古学家将其定名为“巫山猿人”。
经测定,“巫山猿人”距今为201至204万年。
“巫山猿人”是我境内最早的猿人化石。
第一章1.殷墟殷墟是我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
商代从盘庚迁都至此,直到商朝灭亡,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
商朝灭亡后,殷都逐渐成为废墟,后人称“殷墟”。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位置的最早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殷墟的发掘,证实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
并且甲骨文的发现,在我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自然灾害频发,内部纷争不断,国都经常迁徙。
直到盘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4世纪将国都迁到殷,此后二百多年再无迁都,所以商朝又称殷商。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3.国人暴动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色,霸占田地山林,不准平民狩猎捕鱼,还派人监视平民的言行,杀死不满的人。
公元前481年,镐京的平民和奴隶攻入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政权交由大臣周公和召公掌管,史称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最终西周被灭。
4.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商纣王昏庸无道,激化社会矛盾,周武王等人进行起义,并在牧野大破商军。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例。
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牧野之战中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影响。
第二章1.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因不满国家削弱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诛晁错”为由发动的叛乱。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0、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中興的時代。少康是夏代第六個王,其祖父太康屍位逸樂,被東方有窮氏所取代,史稱“太康失國”。少康憑藉方30裏的之地500之人同寒促鬥爭,最終消滅了寒促,恢復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11、盤庚遷殷
商朝自中期以來,王室內部連續發上王位紛爭,前後精力了五代九王,史稱“九代之亂”。在此期間商朝多次遷都,盤根繼位以後政局混亂,姐姐麽安頓尖銳,他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再次遷都于殷。但貴族品名都反對遷都,盤庚一面勸說貴族,一面東河人民,強行把都城遷到殷地。遷殷後,”行湯之政“,證據才穩定下來,這回經濟和文化也隨之發展,從此知道商亡再未遷都。
25、相地衰征
齊國在春秋初期,井田制的剝削方式已經不能維持,為擺脫這種困境,齊桓公任用管仲於西元前 686年開始改革,實行“相地而衰征” ,即按土地美惡分等差徵收實物稅(租)井田制雖未完全遭到破壞,但廢除了共耕公田的制度。這一改革是剝削方式的大變化,導致了分散的個體農民經濟出現。這個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31、胡服騎射
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吸取了北方少數民族騎馬作戰的優點,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強大起來。滅掉了中山國,解除了林胡、樓煩對趙國北部的侵擾。趙國因此成為唯一可以和秦國爭雄的國家
32、長平之戰
西元前260 年發生的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雖然總體力量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但由於趙國的陣前換將,極大的削弱了自己的戰鬥力。再加上趙括的錯誤指揮,最後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從此以後,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變得暢通無阻了。
孫臏採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孫臏用減灶的方法迷惑了龐涓。龐涓一見大喜,認為,兵士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結果中了齊軍的埋伏。魏軍進退兩難,陣容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龐涓自刎。太子申被生擒。史稱此戰為“馬陵之戰”
历史考研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
历史考研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1. 禅让制呀,这可是中国古代很特别的一种制度呢!就好比一个团队的领导,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把位置让给更有能力的人。
尧把首领之位让给舜,舜又让给禹,这多了不起啊!难道你不想知道这种制度是怎么运行的吗?2. 分封制哟,这就像是给蛋糕切块一样,周天子把天下分成好多块,分给诸侯。
诸侯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管理,要向周天子进贡、保卫他。
这不就跟现在分公司和总公司有点像嘛!你说这分封制有意思不?3. 宗法制呀,这可是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呢!它规定了家族里的等级秩序,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核心。
这就好像家里的老大有特殊待遇一样,是不是很神奇呀!你想想看,这对古代社会的稳定起了多大作用啊?4. 井田制呢,那可是古代农业的一种重要模式呀!把田地划分成好多块,像个井字一样。
农民在里面耕种,一部分要上交。
这就好像你有一份工作,得完成任务才能有收获呀!你不觉得这种制度很有特点吗?5. 百家争鸣哇,那简直是思想的大狂欢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都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互相争论。
这就像一场超级辩论赛,大家都在努力说服别人。
你说那个时候的思想碰撞得多激烈呀!6. 秦始皇呀,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他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
这就好像一个霸气的王者,把分散的力量都整合到了一起。
他的功绩,你能不佩服吗?7. 汉武帝呢,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呀!他推行了好多重要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就像一个有魄力的领导,在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你难道不想深入了解他的故事吗?8. 丝绸之路哇,这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呀!各种商品、文化都通过它交流传播。
这就好比现在的国际贸易通道一样,多重要啊!你能想象没有它的古代世界会是什么样吗?9. 大运河呀,那可是个大工程呢!贯通南北,促进了经济的交流。
这就像一条大动脉,给国家带来了活力。
你说古代人多有智慧呀!10. 科举制哟,这给了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呀!通过考试就能当官,这多公平呀!就像现在的升学考试一样,给大家一个向上的通道。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
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
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
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渔猎和采集,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些边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中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3.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徵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
也就是说,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开始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
另一重要特徵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开始磨制石器,形状规整,便于使用。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般来说,这一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也很长,像距今4500至2500年的美洲玛雅文明就仍属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4.古猿:现代人类与大猩猩的共同祖先,现已发现的古猿有埃及古猿、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保山古猿、南方古猿。
跨考专业课-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集-8
吕后临朝称制的时候,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封诸吕为王。吕后一死,诸吕就打算作乱,当时吕产、吕 禄分别将兵领南军北军,太尉周勃被排斥在军外。吕禄有一个好朋友叫郦寄,周勃便与陈平合谋,找到郦寄, 让他劝说吕禄交出兵权。郦寄便到吕禄那里,对他说:「当初先帝让太尉周勃统领北军,现在,周勃要让您赶 快交出将印,否则将会大祸临头。」吕禄认为郦寄是自己的好朋友,不会欺骗自己,便把军权交出来了。周勃 手持军印走入军中,对众士兵说:「跟着吕氏走的,把右胳膊露出来;为刘家做事的,把左胳膊露出来。」众 人皆袒露左臂以示效忠刘氏。周勃便带领众人灭掉诸吕。
这一时期,统治集团主要采取了轻徭薄赋、重视吏治、平理刑狱等政策和措施。使一度动荡的西汉王朝 又稳定下来。史称“昭宣中兴”。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十余人编纂而成。据《汉书•艺文志》,有《内篇》 二十一、《外篇》三十三,今仅存《内篇》。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多采用阴阳五行之说,并兼儒、墨、名、 法诸家,故学者认为是杂家之作。
刺史
中央派至地方的监察官。刺史受御史中丞统辖。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督察和控制。西汉 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 年),除三辅、三河、弘农外,将全国划分成十三州部,每部设刺史一人,分管几个郡 国,称部刺史或州刺史。刺史的主要职务是督察诸侯王、郡守和地方豪族。刺史每年秋冬需到所管的郡国巡 察,当时人称为「行部」,他们通过行部以了解下情,年底回京奏事。刺史之秩仅六百石,而所监察的守、相 为二千石,成帝时为使其权位及其品秩相符,遂将刺史之秩提高到二千石。东汉时,刺史不必再亲自回京报 告;有了属吏,属吏有从事史、假佐;也有了固定治所。实际上,州成为一行政区域;刺史也成为比郡守高 一级的行政官员,权责比西汉时有很大的增加。东汉末年,也有些刺史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首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8)
一条鞭法
“鞭”又作“边”或“编”。
简称为条法、鞭法、一条法,别称为明编法、类编法、通编法、总编法、条鞭均徭法、均地条鞭法等。
泛指为化繁就简,一条编派的一切之名。
诸如粮不分廒口,总收类解;差不分户则,以丁为准;粮差合而为一,皆出于地;丁不分上下,一体为银;地不分上下,一体出银,皆可谓之条鞭。
专指明后期改革赋役制度的措施。
即总括省府州县之赋役,并为一条,量地计丁,一条审编,一条科征,一条解运,一归于田。
各地实施时间不一。
嘉靖十年(1531),始行于江西南赣地区。
嘉靖末,巡按御史庞尚鹏在浙江普遍推广。
万历九年(1581),在张居正主持下,推行于全国。
内容也各有不同,包括:①赋、役内各自款目部分或全部合并,或赋与役全部款目并为一条。
②并合后,量地计丁,以田为主,按丁田不同比例,或计亩征。
③里甲伦派徭役改为逐年编派。
④赋役等项折银交纳后,所需由官府雇募或买办。
⑤征收和解运由官府负责。
一条鞭法为明代服役制度一大变革。
明初的赋税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赋以土地为物件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物件征收,分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在征收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这种赋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当时比较适合,但到明中叶,社会经济发生变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它将力役部分推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此外,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从而更加繁荣了城乡经济。
清初承明制,继续推行一条鞭法。
雍正年间在此基础上正式改行摊丁入亩。
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它上承唐宋两税,下启清代摊丁入亩,改变了历代赋和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位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又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改土归流
也称改土设流、改土为流、改土易流。
明清时对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之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即废除自元代以来世袭之土官,而代之以流官的统治。
始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时云南越州土知州阿资因作乱被斩,乃废土州,置越州卫。
其后时有此举,而规模较大者,一为永乐时平贵州思南、思州两宣慰使之乱,析其地为八府四州;一为万历时平四川播州宣慰使之叛,分播地为遵义、平越二府。
清雍正间,由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的改流,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涉及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广五省。
总计当时改流所添设的府州县,约有六十多个。
在改流地区,清==设兵驻防,实行屯田,兴办学校,编造户口,废除过去土司残暴统治,杜绝土司之间之纷争,促进边远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但直至清末,土司制度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锦衣卫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
前身为朱元璋即吴王位时所设的拱卫司。
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监视和全国官吏和民众。
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
三司
洪武九年(1376年),为削弱丞相和行中书省权力,废行中书省,在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云南、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
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单设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实行军政和民政合一的统治。
大理寺:中国古代掌管审平反刑狱的官署。
大理寺的主要职责是专门审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驳;事有冤枉者,推情详明,务必刑归有罪,不陷无辜。
它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
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初审以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以大理寺为主。
文章来源:博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