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路审视

合集下载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感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再思考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感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再思考

新 课 程 新 理 念 新 感 悟
基 础教 育课 程 改 革 的 再 思 考
田 爱 平
( 安 县 兴 国 三小 , 肃 秦 安 秦 甘 7 10 ) 46 0

摘 要 : 着 改 革 开 放 和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发 展 , 随 中国 的教 育 事 业 蒸 蒸 日上 。 的教 育 理 念 、 学模 式 、 学 手 新 教 教 段 层 出不 穷。通 过 近 几 年 基 础教 育课 程 改革 的具 体 实施 , 文 本 作 者 对教 改 有 了较 为 深 入 的 理 解 和 认 识 , 即教 学理 念 的 转 变 ; 教 师 角 色 的 转 换 ; 学 思 想 的 转 化 ; 学 方 式 的 改进 ; 息 技 教 教 信

识 和 能 力 。如 果 一 强 调 学 法 就 忽 视 教 法 . 强 调 培 养 学 生 能 一 力 就 放 任 自流 , 不 符 合 儿 童 的 年 龄 特 征 . 违 反 教 学 规 律 . 既 又
是 不可取的。 四 、 学 方 式 教 填 鸭式 、 输 式的教 学方式 , 违 背学生 的生理 、 识 、 灌 因 认 情感 等特点 而被遗 弃 , 于 双方主 观能动性 调动 的考虑 . 出 教

自我 , 了 自 己想 要 学 习 什 么 和 获 得 什 么 , 立 能 够 达 成 的 明 确 目标 ; 助 学 生 寻 找 、 集 和 利 用 学 习 资 源 ; 助 学 生 设 计 恰 帮 搜 帮 当 的 学 习活 动和 形成 有 效 的学 习方 法 : 助 学 生 发 现 他 们 所 帮 学 东 西 的个 人 意 义 和 社 会 价 值 ; 助 学 生 营 造 和维 持 学 习 过 帮
教 学 理 念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在 其 前 言 部 分 的 课 程 基 本 理 念 中指 出 : 努 力 建 设 开放 而 有 活 力 的语 文 课 程 ,并 阐述 应 拓 展 语 文学 习 和 运 用 的领 域 , 重 跨 学 科 的 学 习 和 现 代 科 技 手 段 的 运 用 , 学 注 使

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一)

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一)

从复杂理论视角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一)摘要:我国当前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身也在不断进行着调整和反思。

本文试图通过复杂理论的视角对基础教育基础性的探讨来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杂理论基础性我国当前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整个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高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基础教育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成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各级人才的共同基础教育,本文借助复杂理论的视角探讨作为复杂系统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以促进这个系统的和谐发展。

一、复杂理论视野中基础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近三十年来兴起的复杂理论是随着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深入的。

基于贝塔朗菲(VonBertalanffy)1937年提出“一般系统论”等简单系统研究之上,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普利高津(I.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H.Haken)的协同学,以及艾根(M.Eigen)的超循环论则是对简单巨系统的复杂性的研究。

复杂理论从化学、物理和生物领域中的研究表明每一个自我组织的、自我调整的复杂系统都具有某种动力,并且具有自发性、无秩序性以及活跃性,复杂系统具有将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种特殊的平衡的能力。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系统中基础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培养性质以及培养方向。

基础教育作为人的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全面而不是单一营养的重任。

(二)教育的多主体性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生命的个体。

从教育传授的主体来看,教师在教育中有主体性地位;从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角度看,学生同样具有主体性地位。

社会对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也具有支配地位的主体性,以协调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功能分配的矛盾。

(三)基础教育成果的涌现性基础教育培养的是明天的国家主人,因此其成功实施会为社会各行业输入高质量的血液,带动社会整体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试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简单地说,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外的其他力量。

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涵答: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是学生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第二,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容体系,课程是开放的。

第三“生活世界”是课程容的围。

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案例的结构包括:(1)主题与背景。

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

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

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

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问题讨论。

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欢迎阅读与收藏。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各种各样新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纷纷出现,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局面。

从总体上来说,这是相当可喜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不同方面孕育着新的突破,也体现了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们可贵的实验精神和革新精神。

但是,从具体方面来说,这又是喜中有忧,甚至是喜忧参半的事情,因为在各种各样被人们广泛宣传和接受的改革主张和措施中,有一些是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充分的实践检验的,它们已经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效果和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

本文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这些主张和措施进行一些反思,求教于同行。

一、掌握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认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的同志甚至提出,当前的基础教育要整个地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等等。

这些观点初看起来很有道理,也很有“革命”意义,但是冷静思考后却发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就知识与方法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知识从类型上说不仅包含“事实性的知识”,而且也包含“程序性的知识”,后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所以方法范畴包含在知识范畴之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另一方面,事实性知识的获得是以一定的程序性知识为条件的,离开了程序性知识,也就没有事实性知识,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必然地包含了对作为其条件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此外,一旦人们掌握某种知识,它就会作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其他知识的“视角”,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会责任感 、 健全人 格 、 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 终身学习 的愿 望和
能力 、 良好 的信息素养和环境 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 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 , 课程结构 的改革取得 了突
“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 高考 制度与新课 程 同步进行 , 校开设 ; 学 的各种课程 就不 可避 免地要在某种程度 上受考试 目标 的影 响。 例 如 , 课程改革 强调对学 生能力 的全 面培养 , 新 而高考 在 内容 和方式上都仍然偏 向学生的知识方面 , 这就使得新 课程改革 的 宗 旨得不到很好 的体 现。另外, 新课程 自身也存在诸 多问题, 具
进入 2 1世纪 以来 , 对一个高 节奏 、 面 高科 技 、 高竞争 的社
陈琳娜
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学生 的全面 、 均衡 发展 。针对这 些问题 , 新一轮 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 , 现行课程 结构进 行 了重 对 大调整 , 通过结 构 的调整体 现 出课程 的均衡 性 、 合性 、 综 选择 性。 在知识爆炸 的时代 , 掌握知识 的多少 已经 不是最重 要的 , 而 如何掌握 知识 才是 至关 重要的。所 以, 世界各 国都 把学生学会 学 习作为最重要 的教 育改革 的方 向。正 因为如此 , 改变学生 的 学 习方式 ,成为我 国基 础教 育课程 改革的重要 目标之一 。 为 使学生 的学 习方式发生根本性 的变革 , 程改革首先 通过课程 课 结构 的调整 ,使 儿童 的活动时间和 空间在课 程 中获得合法 地
1%) 0 意识到人的情感 、 价值观、 个性 、 创造性更重要 。新一 轮基
础教 育课 程改革 , 一场教育观念 的更新 , 是 人才 培养模式 的变 革。整个改革涉及 到培养 目标 的变化 , 课程结构 的改革 、 国家课 程标准的制定 、 课程 实施 与教学 改革 、 教材 改革 、 课程资源 的开 发、 评价体 系的建立 和师资培训 以及保 障支撑 系统等 , 一个 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同时,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1.从认识层面看,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个别学校对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

国家课程方案在一些学校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执行,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

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成效的评价观念和做法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2.从制度建设层面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当一部分学校对课改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仅有的激励机制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显得软弱无力。

同时,受高中招生政策的影响,担心课改引发会考中考成绩的波动。

3.从保障层面看,教师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课改的需要。

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理解和驾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教师培训的任务依然很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还跟不上。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指导能力、校长专业化水平和课程领导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4.从学校层面看,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

教师的水平不同,对新课程理解的程度就不同,在实践中的表现也存在很大差异。

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加以探索和引导。

二、深化课程改革的建议1.进一步深化对课程改革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因此,必须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坚定课改信念,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将课改引向深入。

2.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我们必须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突破课程实施薄弱环节,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设置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

问题
1.怎么理解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 课程改革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 有没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我们怎样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教育与育人的关系 • 中华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人。 • 今天的教育能培养什么样的人? • 今天的课程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划分为三代
• 2.文化大革命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 特征:
• (1)一纲多本
• (2)难度改革——降低难度 • (3)结构改革——增加广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划分为三代 • 3.当今社会 • 特征:
• (1)把学习的广度和学习的深度辩证地统一起 来 • (2)淡化了“双基”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 和谐发展 • 生活的完整性:
谋求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
1.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 首先,课程体系追求学术化、专门化 其次,灌输式的文化传递方式 2.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 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三维教学目标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传统课程的学术科目割裂和肢解了儿童完 整的生活要素 2.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 培养目标————关注三大关系 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经验
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 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 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律和社会公 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 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 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理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五个定位-最新教育资料

理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五个定位-最新教育资料

理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五个定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课程改革为主要载体,牵动教育理念、运行机制、培养模式等全方位变革。

[1] 展望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理性解读 2001 年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十多年的自身的课改实践中,从国外的许多重要的课改实践中,从百家争鸣中汲取合理的意见、经验,理清改革中的理念、主体、内容、方式方法、评价这五个方面的定位问题。

、理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定位一)理清时代定位上的问题时”就是要弄清本次课程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处何种阶段的问题。

[2] 一方面,在我国基础教育统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促使“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 [3] ;另一方面,时下,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很多人把本次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时代上定位为“后现代”。

课程发展变革中,不少人认为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性质为“传把现行教育定位为“传统教育”,此观点认为现实是所有问题的根源,不利于改革取得成功;而把本次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定位为“后现代”又具有片面性,它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的思维方式外,并未为我们构建一个能够操作的方法系统。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范畴必须是现代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使命必须是进一步深化完善现代教育。

《纲要》也可被认为是一份直接的行动指南,它明确了课程改革是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

二)理清空间定位上的问题空”就是要弄清本次课程改革到底是谁,在哪里进行的问题。

[4] 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充斥着西方的建构理论、后现代理论等。

因为缺乏对本土文化的适应力,缺乏相应的变革文化土壤,许多国外新理念的引入遭到了实践领域的抗拒和抵制,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或停滞不前。

因此,课程改革要突破和超越本土传统与外来经验间的藩篱,以融合自身传统优势与外来先进经验。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网站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出,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意见表示,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方案,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周期修订制度,既保持课程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又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而与时俱进。

意见要求,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

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加强诚信机制建设,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加强对中考改革的评估和指导,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

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

要把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费投入,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保障,保证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现就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一)深化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从理念到实践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从理念到实践的变革,以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深化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改革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跨学科整合: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

3.多元化评价:评价方式应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

4.终身学习: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三、深化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1.课程设置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学科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增加实践性和创新性课程的比重。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体系改革:评价体系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4.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

同时,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

5.家校合作:家长是教育的重要力量,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基于PISA测试视角透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理路

基于PISA测试视角透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理路

基于PISA测试视角透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理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全面、多样、个性、发展等成为其重要特征。

上海PISA测试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反映出课程改革中存在“学生的反思与阐释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学业负担与压力过大”“资源优质但不均衡”等问题。

文章基于PISA测试理论,从价值理念、文化传统、政府重视等方面分析了上海PISA 测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提出了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理路。

标签:PISA测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价值旨归,关注学生个体全面可持续发展,努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2001年正式实施新课改以来,作为经济排头兵的上海成为新课改示范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PISA测试在推进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PISA测试理论,从价值理念、文化传统、政府重视等方面分析了上海PISA测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理路。

一、上海参与PISA测试的背景(一)PISA测试的缘起与渐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教育日益融入社会各领域,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正逐步形成,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成为各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主题。

受时代趋向影响,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认为素养教育将是各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关键,培养劳动者素养是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

因此,1997年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界定并构建了核心素养体系。

素养是人们后天学习所形成知识、能力及态度的综合形态,是个体为了健康生活、事业成功、融入社会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学院:班级::学号:【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本文首先就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浅述。

其次,通过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把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通过三方面(课程结构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课程评价的改革)进行理解与分析。

进而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改革;教师;影响;【正文】一、基本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撞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这里,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话说回来,但就目前看来,基础教育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

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而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

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

除课程设置外,其他均非短期所能解决。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慎思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慎思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慎思作者:艾兴[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这个理论基础不是在西方国家土壤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而是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注重课程理论的本土建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知识传授与个体发展、课程与教学等之间的关系,促进课程文化的再生。

积极面对来自教师、学校和社会的挑战。

[关键词]课程课程改革目前有研究者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等根本的层面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进行了深入的争论,争论已经涉及到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知识观等课程的核心问题。

在改革的进程中保持不断的理论审视,出现观点上的争论和不同的声音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回过头来,“新课改”自2001年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试行了四个年头,的确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一、课程改革的基础是什么?任何一项改革都应该有它施行的基础,所谓改革的基础是指改革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之上,改革要合理、合法和可行。

课程改革也是一样,一个明智的课程改革方案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需要有坚实和鲜明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具备现实的实践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和比较研究,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校长、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传统的关系中产生的。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开篇指出:新一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贯彻“两个决定”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可见,纲要在制订之初就有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和指导思想,即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 2014-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 2014-8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 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 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 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 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 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 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背景、理念与要求
一、基础教育课程重建的背景

认识背景:国际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共识性见解

‚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 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 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 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 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 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课程标准方面,除了1989年编制出版的《学校 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之外,又编制出版了《国 家科学教育标准》、《全国技术教育标准》以及 历史、地理、艺术、公民、英语、外语等等学科 的国家课程标准。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动州一级 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和规范各 州中小学的课程设臵及其基本要求。在统一核心 课程、设立课程标准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以 来,美国还通过压缩选修课程、增加必修课程, 突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技术学科等课程地 位等等举措,来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其次,经济的全球化、全球性问题的凸现以及 对工业时代发展道路的反思,对人提出了培养 全球意识、弘扬人文精神与提升精神力量、道 德力量(价值理性)的要求。



一方面,全球一体化的出现和全球问题的解决必然 要求每一个人形成全球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生 态观念,并成为世界公民; 另一方面,工业时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对价 值理性的压抑所造成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科 学世界与人文世界分裂要求人在体力、智力、情绪、 伦理、生活、信仰等各方面得到完善、平衡和发 展——在智力方面有求真的智慧,在伦理方面有求 善的意志,在美感方面有求美的情感,体力上有求 健的习惯,生活方面有求生的本领和健康向上的人 生精神,信仰方面有求梦的信念和对人性价值的追 求,重新关注在工具理性的重压之下被淹没了的人 的情感、愿望、意志、价值追求、精神空间,重新 恢复‚人‛的本来面貌。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路审视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路审视

的推进 策略 , 这些 值得肯定 。但新课 改对既行基础教 育课程
体 系 否 定 过 多 , 实 行 自上 而 下 、 政 主导 的 实施 策 略 , 的 并 行 破
在全 国轰 轰烈烈地展开 , 新的观念和做法 以前所未有 的态势 不断涌现着。课程改革绝不仅仅 是一个教育事件 , 它还是一
个 过 程 , 绝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简 单 的 方 案 验 证 过 程 , 还 是 一 也 它
外课程 改革理论 和实践 、 历史和现 实经验 的研究 和把握 , 为
我 国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提 供 “ 际 化 ” 参 照 和 视 野 ; 询 机 国 的 咨
构 还必须 注重对 我 国教 育 国情 、 程改革历 史和 现状 、 课 经验 和教训进行研究 和分析 , 析我 国当前基础教 育课 程实践 中 剖 存 在 的问题 , 并具体 分析课 程改革 的条件 , 出外 国经 验与 找 我 国实 际 、 国课 程历史 与当前现 实 、 我 课程改 革的需要 与可
关 键词 : 基础教 育 ; 程 改革 ; 课 课程 实施 中图分类 号 : 4 G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7 0 x( 0 0 0 一O 3 一O 10 —9 5 2 1 )3 17 3
“ 代教育 的基 本特 征之一 , 是不 断变革逐渐 成为 它 现 就
的 本 性 和存 在 形 式 ” 。始 于 千 年 之 交 的基 础 教 育 新 课 改 正 ①
的 客 观 研 究
个充满探 索 、 创造 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 程。新课改虽然
取 得 了 明显 的 成 绩 , 我 国 基 础 教 育 的发 展 带来 了蓬 勃 的生 给
机 , 冷静地分 析 , 但 新课改本 身及其 在实施过 程 中也暴 露 出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路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新的理念和路径选择,以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摒弃陈旧的传统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应融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学生应该从小学就接触到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1. 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摒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

应该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2. 强调实践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参与实际项目,进行实践探究,学以致用。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通过个性化教育的方式,培养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兴趣。

不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求进行个别化的教学。

4. 融合教育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推行融合教育,突破学科的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融合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质。

三、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和挑战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路径选择,将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师培训的需求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那么,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究竟应该秉持怎样的指导思想呢?本文将会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全面发展为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发展,即注重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强调知识转移和理论学习,导致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被忽视。

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引入素质教育的概念,即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育、美术和劳动等方面的素质。

在新的课程方案中,应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

三、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倾听学生的意见。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逐渐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引入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增加实验活动和项目研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

只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栋梁之才。

只有坚持教育改革,才能真正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论审视—兼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论审视—兼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生 素 质 的 提 高 。但 遗 憾 的 是 , 其 理 论 价值 远 未 得 到 “
广 泛 肯 定 ,而 在 教 学 实 践 的 检 验 中几 乎 遭 到 了完 全 的 失 败 。 这 一 失 败 的 归 因是 很 多 的 , 其 中 一 个 事 ” 但
实 是 我 们 不 能 忽 视 的 ,那 就 是 支 撑 结 构 课 程 改 革 的
与 教 训 昭 示 我 们 ,课 程 改 革 与 教 学 改 革 彼 此 密 切 关
程 改革 的 新 时 代 。 程 改 革 正 日益 受 到 广 泛 的 重 视 , 课 但教学及其变革却 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 。 么 , 那 课
程改 革 与 教 学 改 革 呈 何 关 系 ?如 何 从 教 学 论 的 视 角
动 。第 二 次 是 在 2 0世 纪 5 、0年 代 , 国受 到 苏 联 06 美
卫 星 上 天 的 巨大 刺 激 与 震 动 ,强 烈 批 评 “ 活 适 应 ” 生
的 功 利 主 义 教 育 的 课 程 与 教 学 ,以 布 鲁 纳 为 代 表 掀 起 了 一 场 结 构 课 程 改 革 ,根 据结 构 主 义原 理 精 选 优 编 了 大 量 结 构 课 程 与 教 材 ,以期 带 来 教 育 质 量 与 学
理解课 程及其改革 呢?


历 史 的 透 视 : 程 改 革 与 教 学 改 革 彼 此 课
相倚
2 0世 纪 的 世 界 教 育 经 历 了 三 次 大 的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第 一 次 是 在 2 0世 纪 初 , 以杜 威 为 代 表 的 进 步 主 义 教 育 针 对 传统 学 科 中心 课 程 的弊 端 提 出 了 活 动 经 验 课 程 。 杜 威 的 活 动 经 验 课 程 的确 立 是 以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路审视摘要: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实践过程。

为促进新课改的健康、深入发展,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加强客观研究,考虑区域差别,立足教育传统;要充分重视教师主体参与的意义和作用,赋予教师对课程决策的参与权和课程的设计权、实施权和评价权;要加强新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建设;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现,改革课堂教学,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作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表扬与批评、满堂灌与满堂问的关系。

标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变革逐渐成为它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始于千年之交的基础教育新课改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新的观念和做法以前所未有的态势不断涌现着。

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教育事件,它还是一个过程,也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过程,它还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

新课改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给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但冷静地分析,新课改本身及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新课程本身的理论支撑相对匮乏,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虚无主义倾向,批判不够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等方面城市化倾向明显,缺乏对农村的关照;在实施过程中,自上而下、行政主导的课程实施策略降低了新课程的适应性,改革推进速度过快致使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缓慢成为制约新课改的主要瓶颈,等等。

这些问题提醒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对这场改革抱以殷切希望与热情支持的同时,应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既要看到新课改取得的成绩,更应该看到新课程本身及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并以建设者的姿态为新课程建言献策,以促进新课改的健康、深入发展。

一、课程改革呼唤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新课改在准备阶段成立了课改决策的咨询机构,注重从调查人手,做好理论准备,组织一大批专家进行大规模抽样调研和广泛的国际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起草并颁布了《纲要》及课程标准实验稿,并采取了“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推进策略,这些值得肯定。

但新课改对既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否定过多,并实行自上而下、行政主导的实施策略。

破的太多、步子太大、速度太快、缺乏参与,在课程标准的制订上则出现了对我国国情把握不周等问题,理性精神的缺失导致新课程的实施困难加大。

为此,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注意如下方面。

(一)以规范化和科学化为目标,强化课改决策咨询机构的客观研究课改决策咨询机构,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及有关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等,应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育专家、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同组成,负责为国家课程改革决策提供改革时机、方案、步骤等咨询意见,确保课改的规范化,防止随意化和人为化。

咨询机构必须注意对国外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经验的研究和把握,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国际化”的参照和视野;咨询机构还必须注重对我国教育国情、课程改革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进行研究和分析,剖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具体分析课程改革的条件,找出外国经验与我国实际、我国课程历史与当前现实、课程改革的需要与可能等方面的联结点。

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另外这些研究成果要加强客观性。

能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而不是诠释政府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化。

(二)使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推动区域间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及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基础、人口素质、人文传统等方面差异显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搞“一刀切”。

课程改革既要有全国基本的、统一的要求,又要有照顾地区和城乡差异的灵活性。

具体来说,在各科课程标准上,应注意改变以城市为背景、对农村关照不足,严重偏离我国教育现实的不良情况,在充分了解中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课程实施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出能够确保所有学校和学生均能达到的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内容要求和切实可行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同时,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中西部地区学校的课程实施条件,以有效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课程权利;在课改推进时间上,也应坚持因地制宜、区域推进、分步实施,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对于目前确无实施新课程条件的偏远落后地区和学校,应给予充分的过渡时间而不能强制性地推进。

应建立新课程实施条件的评价机制,杜绝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为建“政绩工程”而进入新课程的不良现象。

教育主管部门不应津津乐道于新课程实施在单纯区域和学校数量上的扩大。

而应当确保新课程得到真正落实。

(三)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立足教育传统推进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有良好的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世界公认的优秀科学家和杰出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世界文化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今天我们批判传统的教育,并不是要抹杀它对人类文化进步作出的贡献。

否定它的一切,而只是说它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能培养现代化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需要改革。

但我们应力求避免“每一次课程改革运动都基本上以否定以往的课程设置为开端,又以失败而结束,被下一次课程改革运动而否定。

使多样课程设置呈现出一种特定的钟摆现象”。

改革不能回避传统,但也不能完全针对传统,更不能完全否定传统。

如果把改革定位于对传统的否定,这就必然制造了改革天生的敌人。

所以每一次全面反叛传统的改革都由于这一策略性失误而招致传统的激烈反弹,从而无法完成对传统的本质性超越。

因此,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不要总是盯着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而是要放眼对课程对未来的适应。

对传统的教育只宜提扬弃,而不宜提“颠覆”,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充分重视教师主体参与的意义和作用(一)赋予教师课程决策参与权课程决策主体除了课程理论工作者、学科专家之外,还应包括实践第一线的教师代表。

“进一步吸收教师参与有关教育的各种决策。

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制定要在在职教师的参与下进行,因为对学习的评价无法和教学实践分离”。

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课程决策有他们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决策的适应性与可行性,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增强课改使命感,确立主人翁心态,从而有助于课程改革的有效实践。

(二)赋予教师课程设计权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课程专家占有绝对的統治地位,他们决定着一门课程从结构到内容的整个设计。

尽管这些课程专家拥有深厚的课程理论知识,但他们对日常的教学情况却不熟悉。

而从事教学实践工作的一线教师却拥有丰富的课程实践经验,他们熟知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该赋予一线教师充分的课程设计权。

(三)赋予教师课程实施权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课程实施中应当鼓励教师根据当地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创造性地将新课程的理念运用于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赋予教师课程评价权课程评价复杂而具体。

由于缺乏长期、深入的实践教学,课程专家的评价往往偏于宏观而抽象,对微观、具体的教学场景把握不够。

而一线教师具体参与课程改革的实际操作,更熟悉新课程实施中的成绩与问题,因此,应该赋予教师课程评价权,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评价中的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要通过对教师的“赋权”,突破行政主导的“专断意志”,改变教师异化为课程实施工具的传统局面,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在课程改革中投入创造性的智慧,使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也使自己从中不断地获得“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和价值,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加强新课程实施保障体系建设(一)加强相关人员特别是教师的培训加强教师培训已成为我国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教师对新课程驾驭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对实施新课程技能与方法的掌握等,无不需要系统的培训与探究等促进变革环节才能实现。

个体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然经历由可能的实施者向现实的实施者转变的过程,即由身份实施者向能力实施者转变。

要顺利实现这种转变除了教师自身的实践摸索外,必须通过系统而科学的教师培训。

要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应注意加大培训的辐射面,提供相应的组织和切实的保障,增强培训的实效性,防止培训流于形式,如可增加培训项目的操作性,为教师提供准确实用的解决措施;改变“讲师团”式缺乏双向互动和自我实践反思的简单做法,引导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多开展校本培训和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请教师做培训活动的主角,分享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培训项目要具有持续性,不可一蹴而就,等等。

(二)推进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尽管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理论界强烈呼吁和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但在相当长的时期,考试特别是影响学生升学的中考和高考仍然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和“导向标”。

而考试与课程是紧密相联的,只有对中小学的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条件。

在当前应当注意完善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的入学制度;在初中、应当积极探索以毕业生学业考试为基础、学业考试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的改革;在高中,应当结合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深化高考内容和高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统一考试与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三)加快教师教育改革师资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因为无论课程改革方案设计得多么完美,没有优秀的教师去认真实施,这些方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应当加快教师教育的改革,以便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相互配合和衔接,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基础教育师资,为课程改革提供质量高、数量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完善课程实施的奖惩制度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必须加强督查,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对教师、学校的科学评价体系、奖励制度,对课程改革中的先进学校、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宣传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实施新课程的良好氛围。

此外,还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新课改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更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引导公众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形成教育部门、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课程改革机制。

四、切实改革课堂教学(一)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明确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交互活动,每节课均有明确的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必须完成掌握一定知识的任务。

一方面。

知识目标不能受到任何的忽视和弱化,因为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积极态度和良好价值观的坚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