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与茶文化 第一章 茶文化概述

合集下载

茶文化与茶艺

茶文化与茶艺

茶文化第一章茶文化概述第一节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功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第二节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第三节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茶文学: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茶文化的文学形式。

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概述

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概述

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概述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概述引言:茶艺与茶文化是一门古老而迷人的学科,它涵盖了茶的历史、制作、饮用以及茶的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

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全面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为茶艺师、茶文化专家以及茶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本文将深入探讨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多个方面,从茶的起源和历史、制茶工艺、茶的种类和饮用方式、茶道礼仪、茶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1. 茶的起源和历史:茶艺与茶文化专业首先需要掌握的是茶的起源和历史。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茶叶最早被用作药物。

后来,茶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饮品,并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茶的历史包括茶树的种植、制茶工艺的演变以及茶的传播和影响等内容。

了解茶的起源和历史对于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于理解茶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2. 制茶工艺:学习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学生需要熟悉各种茶的制作工艺。

不同种类的茶叶有着不同的制作过程和工艺。

制茶的过程包括采摘、杀青、揉捻、炒制等环节,每一步都对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制茶,并理解每一步工艺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学习制茶工艺,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种类茶的独特魅力。

3. 茶的种类和饮用方式: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学生需要对各种茶的种类和饮用方式有着全面的了解。

茶的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等。

每种茶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品味,在不同的场合和气候条件下有着不同的推荐饮用方式。

学生需要学习品尝不同种类的茶叶,并理解其特点和饮用方法,以便能够向他人传达这些知识和技巧。

4. 茶道礼仪:茶道礼仪是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礼仪强调了人与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学生需要学习茶道礼仪的基本原则和流程,包括准备茶具、烧水、冲泡茶叶、品饮茶水、清洁茶具等。

茶道礼仪的目的是通过仪式化的过程提高茶饮的品质,并传达出和谐、平静和尊重的价值观。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学习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联系。

注重茶的色香味,应严格区别二者,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一)茶艺与茶文化"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

与茶艺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

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

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

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

茶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笔者反对将茶艺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以致于等同茶文化,并进入到茶科技、茶经贸领域的理解,而是视茶艺及茶艺文化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茶艺与茶道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笔者反对将茶艺、茶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

蔡荣章先生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

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第一章 茶文化认知 《茶艺》PPT课件

第一章 茶文化认知 《茶艺》PPT课件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所著的《茶的ilson)所著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2)、俄国学
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所著的《植物科学》(1893)、法国学
1
2
3
4
5
茶文化的表象
是茶艺
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研究 中国的茶艺。茶艺是指茶冲泡 的艺术和品饮的艺术,是品茶 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 活动过程的总称。在实践中, 茶艺不仅仅指技法,还包括整 个饮茶过程中的美学意境和环 境。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 形态:一是潇洒自如的家庭茶 艺;二是营业性的茶艺;三是 表演性的茶艺。
中记载:“成帝崩后,后一日梦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
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可见,在汉代宫廷中喝
茶已很普遍。野生茶相当难得且产量少,只限于皇室或富家享受,因此在汉代,饮茶是一件
1. 1
茶的历史
1.1.2 茶饮的历史
➢ 5)晋代禅茶一味:“禅茶一味”的精神源于九江庐山。《庐山志》中记载:东汉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达 370余座,僧侣云集。僧人们攀危崖、冒飞泉,采摘具有上好品质的庐山野茶,以充饥渴。《庐山小志》
者金奈尔(D.Genine)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类》(1893)、苏联学者杰姆
哈捷所著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1960),以及日本学者志村乔、桥
本实的研究报告中,都肯定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特别是志村乔和桥本实结合自己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的经验,对中印茶树的染

茶艺课件-通用版1 茶文化

茶艺课件-通用版1 茶文化

• 神农尝茶的传说
a 茶的传说

国 茶 文 化 的 奠 基 人 。
奉 为 “ 茶 圣 ” , 祀 为 “ 茶 神 ” , 是 中
出 了 卓 越 的 贡 献 , 被 誉 为 “ 茶 仙 ” ,
对 中 国 茶 业 和 茶 文 化 的 发 展 做
叶 精 一 寺 专 于 生 院 著 茶 嗜 长 道 茶 大 , , , 《 以 走 受 茶 著 遍 佛 经 世 江 教 》 界 南 影 闻 第 多 响 名 一 省 较 于 部 茶 大 世 茶 区 , , 。


• 从饮茶开始就有了茶具,从一只粗糙古朴的陶碗 到一只造型别致的茶壶,历经几千年的变迁,这 一只只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铭文,都是历 史发展的反映。历代茶具名师艺人创造了形态各 异、丰富多彩的茶具艺术品,流传下来的传世之 作,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董,当它一一地展现在 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感到惊讶和感叹。无论是宫 廷的金银茶具,还是古朴典雅的紫砂茶壶,无论 是历史上官窑的瓷器茶杯、茶碗,还是民间艺人 创造的漆器或竹编茶具,都会使你叫绝。
人 。 陆 羽 是 一 个 弃 婴 , 从 小 在
唐 代 复 州 竟 陵 ( 今 湖 北 天 门 )
陆 羽 的陆 ( 标羽
a.
——
733~804
年 ) , 字 鸿 渐 ,
志《 茶 经 》 是 中 国 茶 文 化 形 成


汉族的清饮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 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 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 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 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 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 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 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 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 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 茶原汁本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 “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 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 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茶艺与茶文化教学大纲

茶艺与茶文化教学大纲

茶艺与茶文化教学大纲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码:2.课程名称:茶艺与茶文化3.适用专业:旅游管理4.课程简介:(课程简介应包括课程性质、简要内容)茶艺与茶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茶文化是人类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和创造等过程,而茶道则是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荼道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茶文化体系中最具特征性的部分,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本课程用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农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介绍了茶文化历史、荼与人的健康、茶道的形成与表现、茶的沏泡艺术、品饮艺术、人们的饮茶俗、饮茶趋势、茶与文学艺术的结缘、茶文化的发展等内容,突出茶道艺术内容,引导培养学生茶文化方面的知、说技能,茶叶的品、评、鉴赏技能。

二、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我国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也是因为品茶要达到吧情感、情绪、心境引向宁静、淡薄、深远,引向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审美感悟。

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欢在山水中品茶,就是因为更能体验到XXX的“真我”,禅的“瞬刻永恒”,在大自然与茶艺的融合中,忘怀得失,拜托厉害,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乐趣。

2.与相关课程衔接:在《旅游文化》后,第三学年开设3.学时、学分:总学时32,平均每周学时2节4.开课学期:第三学年上学期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训6.考核方式:考试7.教材:《茶艺》(XXX,作者XXX、XXX)8.教学参考材料:《茶艺师根蒂根基知识》(XXX)、《茶韵禅风》(农村读物出版社)。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茶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研究,要求学生了解茶的起源与历史,熟悉茶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了解饮茶与健康的关系,掌握科学饮茶的方法。

教学重点:茶饮的历史教学难点:茶饮的历史授课时数:4节教学内容:一、茶的历史二、中国茶文化简介三、科学饮茶与健康第二章茶叶的选择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茶叶的基本类型,学会对茶叶的品质进行鉴别,并了解茶叶的保存方法。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CHAPTER定义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

内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最初,茶被用作药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饮品。

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茶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与儒、释、道等思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茶道精神。

传承与创新当代茶文化在传承古代茶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

民族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

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

地域差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如福建的铁观音、云南的普洱茶、浙江的龙井茶等。

国际传播中国茶文化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还传播到海外,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都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的地域特色CHAPTER乌龙茶半发酵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如铁观音、大红袍等。

绿茶不经过发酵,保持茶叶原有的绿色,如龙井、碧螺春等。

红茶全发酵茶,茶色乌黑油润,如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等。

黑茶后发酵茶,经过长时间的陈化,如普洱、六堡茶等。

白茶轻微发酵,保持茶叶原有的白色,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茶叶的主要品种干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防止霉变,提高茶叶香气。

控制温度和湿度,使茶叶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特定品质。

揉捻将茶叶揉成条状,促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采摘选择适当的采摘时间和部位,保证茶叶原料的品质。

杀青通过高温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停止发酵过程。

茶叶的制作工艺茶叶的品质鉴别观察茶叶的条索、色泽、整碎、净度等外观特征。

品尝茶汤的滋味、香气、汤色、叶底等内在品质。

通过感官审评、理化分析等方法对茶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注意茶叶的贮存环境和方法,保持茶叶品质的稳定性。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

第一节 茶叶的分类及特点
(1)特点:绿叶红边 (2)干茶:呈深绿色或青褐色 (3)茶汤:呈蜜绿色或蜜黄色 (4)原料:一芽两叶,枝叶连理 (5)香型:具有花香果味 (6)滋味:醇厚回甘,微苦有回味 (7)代表茶:安溪铁观音、冻顶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闽北水仙等 (8)加工:鲜叶→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干燥 (9)概念解释:摇青—茶叶经过摇动后檫伤叶缘,叶缘细胞被破坏轻度
第一节 茶叶的分类及特点
(1)特点:绿叶红筋 (2)干茶:色白隐绿,外表披满白毫,
茶汤呈象牙白 (3)原料:福鼎大白茶种的壮芽或嫩芽 (4)香型:香气弱 (5)滋味:清鲜爽口、甘醇 (6)代表茶: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等 (7)加工:鲜叶→萎凋→干燥
第一节 茶叶的分类及特点
(1)特点:黄汤黄叶 (2)干茶:带有茸毛的芽或芽叶 (3)香型:香气清纯 (4)滋味:甜爽 (5)代表茶: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等 (6)加工:鲜叶—杀青—揉捻—焖黄—干燥 (7)概念解释:焖黄—把茶堆成一堆,比渥堆时间短,由湿热引 起物质变化。
• 宋朝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 从元到明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
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气节。 • 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
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源流
三、中国茶文化的特征
• 社会性:茶都是生活必需品,不同的人只是喝茶方式和品味有所不 同,但对茶的需要和推崇却是一致的。
• 群众性:茶文化雅俗共赏,不同人群从茶中各得其所。茶文化成为 精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饮茶风俗,并通过各个 • 民族的特有生活、心理、习惯加以表现。 • 区域性: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的 • 影响,造就了中国茶文化的区域性。

茶艺知识点

茶艺知识点

茶艺知识点第一篇:茶艺知识点茶叶文化广义茶文化: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王褒的《僮约》:武阳买茶,烹茶尽具。

西汉时期,最早谈到茶具概念。

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书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

饮茶方式茶粥:即擂茶,把茶叶和其他各种材料放入擂钵中捣碎,冲水饮之。

唐代:煮茶,唐末出现斗茶。

工序:炙茶、碾末、罗茶、煎茶、酌茶宋代:斗茶盛行宋代茶叶分为团饼茶和散茶。

贡茶主要产于福建建安,又名北苑,称为北苑贡茶。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清代:撮泡法,分有六大基本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出现乌龙功夫茶品饮艺术茶叶茶树:性喜温暖、湿润。

栽培:无性生殖能够保持茶树的性状和特性。

茶多酚:(氧化发酵)茶红素、茶黄素绿茶不发酵茶,具有栗香、清香。

扁炒青:扁平光滑,制法不同,品质特征也有差异。

乌龙茶(青茶)半发酵茶,具有花香。

闽北、闽南、潮汕、台湾四个产区台湾包种茶:兰花清香。

茶叶呈深绿或青褐色,茶汤呈密绿或密黄红茶全发酵茶,具有花果香、甜香,滋味醇和茶汤呈朱红色茶红(褐)素:使茶汤发暗,叶底暗褐。

黑茶后发酵茶。

普洱茶:汤色红浓明亮,叶底褐红,滋味醇厚回甘。

茶叶感官红、绿、黄、白毛茶审评杯碗:高58mm,容量为200ml乌龙茶杯呈倒钟形,高52mm,容量为100ml。

碗的容量为110ml。

水的要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无味无臭。

评茶干评外形:嫩度、形状、色泽(色度、均匀度、光泽度)、整碎度、净度湿看内质: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老嫩、厚薄、色泽、均匀度)高档茶:色泽较浅而鲜亮,油润性好中低档:色泽变深,油润性变差陈茶滋味淡而不爽干看春绿茶:色泽绿润,茶叶肥壮重实,或有较多白毫干看春红茶:色泽乌润,茶叶肥壮重实,或有较多白毫湿看春绿茶:茶叶冲泡后下沉快,叶底柔软厚实湿看夏绿茶:茶叶冲泡后,叶底薄而较硬湿看夏红茶:对夹叶较多茶具原始社会是一具多用。

(完整版选修课《中国茶文化》全套教案最新

(完整版选修课《中国茶文化》全套教案最新

(完整版选修课《中国茶文化》全套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课程选自《中国茶文化》教材的第一至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中国茶文化概述,包括茶的起源、发展历程、茶的种类及中国茶道的形成;2. 第二章:茶叶的种植与加工,涉及茶叶的生长环境、种植技术、采摘和加工工艺;3. 第三章:茶艺与茶道,包括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茶道的礼仪和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世界茶文化中的地位;2. 培养学生对茶叶种植、加工工艺的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通过学习茶艺和茶道,使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茶叶的加工工艺、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2. 教学重点: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叶种植与加工、茶道礼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茶叶样品、茶具、茶叶加工设备模型;2. 学具:笔记本、笔、茶叶样品、茶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茶叶样品,引导学生谈论对茶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a. 介绍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及茶的种类;b. 讲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加工工艺;c. 解析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和茶道礼仪;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进行茶叶种植、加工的模拟操作;b. 学生代表进行茶艺表演,其他学生观摩并学习;4. 随堂练习:a. 识别茶叶种类;b. 模拟茶艺表演;六、板书设计1. 中国茶文化概述;2. 茶叶种植与加工;3. 茶艺与茶道;4. 重点知识点:茶叶种类、加工工艺、茶艺流程、茶道礼仪。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b. 请分析茶叶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c. 请描述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并谈谈你对茶道的理解;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但对茶叶加工工艺的理解仍有待提高,后续课程需加强讲解;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茶园,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过程;b. 邀请茶艺师进行茶艺表演,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c. 开展茶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茶文化与茶艺

茶文化与茶艺

人生不同阶段的描述
十六:花季少年 三十:而立之年 四十:不惑之年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之年 七十:人活七十古来稀
对长寿的描述:
• 米寿:八十八,88岁。 • 百(白)寿: 99+1 =100(谐音), 99岁。 • 茶寿:二十 + 八十八,108岁。
三、茶树的传播
茶树由原产地沿河流向外传播到南北不 同的地区,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改变、 适应环境的结果,使得茶树的外部形态和 内部新陈代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英文Tea的来历—
• 世界各国关于茶的读音(ti)都是直接或间接 从我国传出去:
• 茶,福建省厦门方言中,音 “退”,音 “TEY”。
• 在明末清初,西方国家远洋船队来华贸易时, 将“退”音“TEY”译成“TEA”。
• 从此以后英文TEA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茶名。
茶字的象形含义
• 茶字是象形文字,茶字有十笔划, • 字形构成:
防霉剂。
三、饮茶烹制的三个发展进 程
唐煮 → 宋点 → 明泡



煮茶 → 点茶 → 泡茶



吃茶
吃茶 喝茶
1、唐煮:
• 唐代及唐以前是“饼团茶”,用茶鲜叶压制成茶 饼,焙干、收藏备用。食用时,先碾成粉末。
• 煮茶时,先烧开一锅水,放盐调成咸味,茶粉撒 人锅内稍煮,即舀入茶碗,趁热连汤带茶粉末一 道喝下去————谓之“吃茶” 。
和技术中心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至今,我国的茶树栽培遍及20个省区。
2.茶在国外的传播 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
植茶树,有120多个国家的20多亿人有饮茶 习惯。世界各国的种茶和饮茶习俗,最早 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随着世 界文化的交融,原产中国的茶先后传入到:

中国茶艺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艺中国茶文化

3. 典型的民族性:
• 茶文化始于中国古代的巴蜀族人,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 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并由此 传播扩展。
茶文化不同的民族性:
•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 历史文化个性,并通过每个国家、每个 民族的特有生活、心理、习惯加以表现 出来,这就是茶文化的民族性。
多彩多姿的中国不同民族茶文化
1.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 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
• 物质方面: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 尘烦”;
• 精神方面: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 “通仙灵”的奇妙境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代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 物质方面:明人顾元庆谓“人不可一日无茶”; • 精神方面: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
出广泛的审美性。
打油茶—祛寒健体
• 打油茶工具
打油茶佐料
油茶锅
功能与审美情趣的结合
• 清朝宫廷茶艺
茶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 茶叶花色品种的绚丽多姿,茶文学艺术作品的 五彩缤纷,茶艺、茶道、茶礼的多姿多彩,都 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 它集装饰、休闲、娱乐于一体,它是艺术的展 示,又是民俗的体现。
茶文化:
• 自然属性——茶的产品、茶的功能、 • 社会属性——人对茶的利用、对茶的寄托 • 茶及利用它的人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
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
茶文化四种特性:
• 1. 广泛的社会性。 • 2. 牢固的群众性。 • 3. 典型的民族性。 • 4. 明显的区域性。
1. 广泛的社会性:
3.实用与娱乐的结合。

茶艺基础课件 PPT

茶艺基础课件 PPT

茶艺表演台布置
茶艺表演台布置
二、茶席设计
(一)茶席设计的基本构成因素
茶品、茶具、铺垫、插花、焚香、挂画、 相关工艺品、茶点茶果、背景等。
(二)茶席设计的题材
1、以茶品为题材 2、以茶事为题材 3、以茶人为题材
绍兴越瓷
饼茶宜选茶具
团茶宜选用黑瓷茶具
芽茶选用莹白如玉的茶盏
花茶宜选用瓷盖碗、瓷 盖杯等
名优绿茶宜选茶具
红茶宜选茶具
乌龙茶宜选功夫茶具
黄 茶 宜 选 茶 具
第三节 茶席设计
一、茶艺表演台的布置
1、选择茶桌
2、选择茶椅 3、选择茶垫巾 4、摆放茶桌、茶椅和茶垫巾 5、选择茶具 6、选配相应器具 7、放置茶具、茶器
(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1、社会鼎盛是唐代饮茶盛行的主要原因
2、茶税及贡茶出现 3、《茶经》的出现,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 标志 4、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丰富 5、茶叶及饮茶方式外传 唐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一 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茶文化的 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
云南镇沅县千家寨万亩野生大茶树群落
(二)茶叶的外传
中国是最早种茶、喝茶的国家,其 他国家的茶树、茶叶及制作技术、品饮 方式都是由我国直接、间接传入的。
日本茶道
韩国茶道
二、茶树概述
(一)茶树的类型
茶树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茶树是一 个大家族,有乔木、半乔木、灌木三个类型。
云南普洱乔木型 茶树,需爬到树 上采摘
名著《茶经》。《茶经》共7000多字,分
为一茶之源、二茶之具、三茶之造、四茶
之器、五茶之煮、六茶之饮、七茶之事、
八茶之出、九茶之略、十茶之图,是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
2020/12/2
4
神农氏(茶祖)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东汉 《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就是采集各种植物作为本氏族的食物,经 常尝到有毒的植物,发生中毒现象,最后发现茶叶有解毒的 功能,于是就成为人们日常防治疾病的饮料。
可见,茶叶最早是作为食用的,后来才作为药用的。
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 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二)制度文化层 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
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古代的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 内销、外贸等。
(三)行为文化层 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 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2020/12/2
8
茶文化概论
2020/12/2
第一节 茶与文化
云南省镇沅县 九甲乡千家寨野 生古茶树,距今 约2700年
9
茶文化概论
第一节 茶与文化
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思茅市组织了600多人, 对全市10个县(区)古茶树资源进行了一次普查。思茅 市现有野生茶树居群分布面积和栽培古茶园面积135.33 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117.15万亩,栽培古茶园面积 18.18万亩。
(2)过渡型(从野生到栽培型):乔木
(3)人工栽培(茶园茶、台地茶) 从叶片的大小来划分,由南向北(以纬度来说),云南的大 多为大叶种,福建、广东大多以中叶种为主,再往北至北京 (长江中下游一带),大多为小叶种(江苏、浙江、贵州都有产)。 普洱茶:采用云南乔木大叶种制的。
2020/12/2
6
野生大茶树: 作为茶树起源的最重要的实
面积最大的乔木型野生大茶树群落。古茶树分布 在海拔2100米至2500米的范围内。其中两株树 龄分别为2700年和2500年。前者树高25.6米, 树幅22米×20米,基部干径1.2米,叶片平均 大小14厘米×5.8厘米。后者树高19.5米, 树幅16。5米×18米,基部干径1.2米,叶片 平均大小12。8厘米× 5.9厘米。这两棵是目 前已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见图)。
12
茶文化概论
第一章 茶与文化
三、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茶文化是茶叶在被人类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 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它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人们的生 活、经济、文化甚至政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相当 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生活中,依然在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文 化三个方面。
第一章 茶文化概述
2020/12/2
1
茶文化概论
第一节 茶与文化
▪ 茶为国饮,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 ▪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祖国,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种种茶,直接或痤
中国传出去。
▪ 茶“兴于唐,盛于宋”。 ▪ 中国人饮茶源于8000年前,全世界160多少国家30多亿人饮的茶的原
2020/12/2
13
茶文化概论
第一章 茶与文化
茶的三个功用

药用 食用 饮用
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
2020/12/2
5
2、茶树的演变 2 (、1)原始型(野生) 茶业界公认的最早的茶位于普洱市镇沅县千家寨:2700年树
龄,25.6米。 勐海发现了1700年树龄,32.12米。 思茅市有10个县区有135.33万亩。野生茶树居多
产地在中国。
1753年,植物学家林奈给茶树定学名:The sinensis Line
[德] 孔茨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山茶属 中国种
2020/12/2
2
茶的特征:正面有腊质感,反面有绒毛,叶缘呈锯齿状,齿间有腺体,幼叶腺
体呈乳白色,成熟后呈褐色脱落后有一个小痕。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
目前,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江西、 福建、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生长着数百年至千年的古 茶树。有野生型的,有栽培型的,也有过渡型的,其中部 分珍稀大茶树为世界所罕见。它们是茶树原产地的活见证, 是茶文化的宝贵遗产,是茶叶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2020/12/2
10
茶文化概论
二、 茶文化的内涵
呈三角形,果实开列后露出种子。
2020/12/2
3
茶文化概论
一、茶的起源和演变
1、茶的起源 据古植物学家研究,茶树大约诞生于第三纪至第四纪之 间,距今6000多万年,当时遍布大陆各地。至距今 2500万年前的第四纪渐新世晚期,由于喜马拉雅山运 动,气候变得寒冷,出现了冰期和间冰期。在冰期时气 候十分寒冷,冰川覆盖大地。直到13000年前的全新世 晚期,最后的一次冰期结束,气候变暖,冰川开始消退, 被冰川长期覆盖的地方,茶树无法生存,只有当时未被 覆盖的东南沿海、华南、西南及华中的一些地方,“劫 后余生”的茶树才可能保存下来并逐渐繁殖茂盛。因此 这些地区都有可能成为茶树的起源地区。
第一节 茶与文化
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 创造的一切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 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与茶有关的精神财富。
2020/12/
11
茶文化概论
第一章 茶与文化
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一)物态文化层 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
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
(四)心态文化层 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孕育出
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
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
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
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
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2020/12/2
物证据是野生的古茶树。我国 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南方地 区分布着很多古茶树。
1961年,在云南省勐海
县巴达区大黑山原始森林中
发现一棵野生大茶树,主干 高达32.12米,直径1.21 米,树龄1700余年。
2020/12/2
7
茶文化概论
第一节 茶与文化
1996年,在云南省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龙 潭发现占地约280公顷的万亩古茶林,是世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