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
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
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
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
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
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
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
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由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卡尔·马克思创作。
这部著作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还阐述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直接为生产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指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的劳动。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抽象劳动量决定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还对价值形式和货币拜物教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而货币拜物教则是由于商品交换而导致的对货币的神秘化和抽象劳动的物化。
这些观点有助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著作,它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科学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篇1】《资本论》第一卷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攻读,总算是把资本论第一卷给看完了。
本来文章标题想用“悲惨世界”来命名,又觉得如果只关注资本论中悲观凄惨的社会现实的描述的话,那必然属于管中窥豹,没有高度了。
综合来说,资本论第一卷包含了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生产理论、制造业及工业的规模发展理论、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等内容。
其核心从个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提出了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延展出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二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的历史进步都是基于劳动创造,但劳动能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给劳动也就是与工资和劳动报酬对应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无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享有者是资本家。
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来源于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持续永无止境的剥削。
其三提出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劳动价值及剩余价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业领域,会出现劳动的相对过剩,同时也会因为剩余价值对资本的贡献日益增大,小资本逐步会转化为大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资本家也会由于竞争的关系导致被大资本家剥削而最终成为无产者,生产的规模效应会日益提高,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会逐步拉大,当无产阶级穷苦到无法维持必要生计时,资产阶级将面临暴动、革命甚至战争等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届时无产阶级将从被剥削者转变为剥削者,而资本家必将消亡。
以上三个内容可以说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内容,在接近70万字的著作中,马克思可以说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纪及18世纪英格兰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就业人口数量、制造业规模化现象等。
而且资本论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等当时研究经济的各类著作及学说,也包括大量登载于报纸上的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集各种经济理论于一体,并引导出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主张的一本经典著作。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资本论第一卷
一对一 一对多 多对一 劳动产品 货币(金银)—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商品
交换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生产的社会化
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价值 商品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
第二部分(剩余价值论)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前提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 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 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 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全集(第一卷200) 一般商品流通:W-G-W (货币) 资本的总公式:G-W-G’(资本) 价值规律 ( 等价交换原则)Gˊ不能产生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产生)Gˊ必须产生 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不得不在流通中产生(实现) W中产生 (特殊商品为劳动力)
第一部分(劳动价值论)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 ‘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 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全集(第一卷47)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 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剖析剩余 价值奠定基础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相对人口过剩
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财富积累 贫困积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
资本主义灭亡
六、相对剩余价值 概念: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劳动力价值 下降为条件,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 的。 过程:协作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机器和大工业
第六篇 工资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在现代庸俗经济学那里表现为劳动的边际产出,只是由于边际 产出递减,而资本家按最低的边际产出支付工资,从而就象消 费者获得消费者剩余那样,资本家获得资本剩余。” —全集(第一卷585)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
品这个属 性。……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 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
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 劳动不再有什么差
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第1
• (二)商品的二因素
• 商品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的。
• 任何一个商品,首先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一 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例如,大 米可 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房屋可以居住,钢笔可 以写字等等。使用价值本身还有质和量的区別,使用 价值的质是回答物有什么用途的问题,它 由商品体的 自然属性决定。每种物品的有用性,又因其本身具有 的物 质性能是多方面的,所以它对人们有多方面的使 用价值。例如,木材可以做燃料、可以制纸浆;现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用途可以达到 五千多种。 使用价值的量是回答怎么计量的问题,使用价值的量 由社 会尺度来衡量;尺度的不同,一是由物的自然属 性决定,二是由社会习 惯造成。
的商品还不是资本主义商品,而是一般商品或者叫简单商 品。 • 资本主义商品和简单商品的主要区别是:一是资本主义商 品中包含有剩余价值;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也是商品。 而在第一篇中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不仅不是简单商 品,不是资本主义商品。
• (二)中心——劳动价值论 • 第一篇的标题是商品和货币,实际上是分析 价值。第一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 和货币”
总论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对象,以劳动 创造价值为 中心思想,分析了商品到货币的转化,为研 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打下了基 础。这一篇揭示了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篇一:《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由卡尔?马克思著作,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晚年,他继续撰写《资本论》。
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病逝。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为了它,马克思倾注了毕生心血。
《资本论》共四卷。
马克思把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把第四卷称为历史批判部分。
因为第四卷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故通常所说的《资本论》指前三卷。
第一卷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矛盾。
第三卷探讨剩余价值如何在资产阶级内部分配的问题。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全人类的进化历程。
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人类思想体系。
《资本论》这部“稿费甚至不够支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的伟大著作,不仅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诸多方面,而且使人类世界的一半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有限,所以我只读了《资本论》的第一卷。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商品和货币①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缺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就不能成为商品。
② 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
其中,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大学时代的马克思也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一样,对思想、观念的主宰地位和它的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深信不疑,而对物质因素和物质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则毫无认识,因此,对被认为是研究人们物质利益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从未接触过。
正像恩格斯后来对梅林说的那样,马克思当时对政治经济学,“还一无所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38卷第480页·)严酷的社会经济生活颠覆了象牙塔里的虚幻王国马克思于1841年4月15日在耶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起初,他打算到波恩大学讲授哲学。
布鲁诺·鲍威尔也特别希望自己的这位年青朋友到波恩大学任教,以便共同进行反黑格尔右派的斗争。
但是1840年登上王位的威廉四世,实行了更加反动的专制政策。
对反动普鲁士专制制度的任何批评都被认定是犯罪,都要无情的予以取缔。
布鲁诺·鲍戚尔本人也因他的两本书《约翰福音史批判》和《对观福音书作者的福音史批判》)被当局认为是对圣经的有害批评,而吊销了教学证件,并被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免职。
刚刚走出幽静的象牙之塔和博士们高谈阔论沙龙的马克思的主观信念,立即同冷酷的现实发生了矛盾。
严酷的现实使他感到根本不能把反对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思想、政治思想同在德国大学中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自己对现存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反对立场使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担任公职。
他只好把早先已经开始的理论研究工作暂时放下,选择了撰写政治评论的工作,并以青年人的满腔热忱投入了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夜,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斗争特别高涨。
争取出版自由,反对反动的书报检查制度是这场斗争的一个特别尖锐的问题。
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便是为此而作。
在这篇文章中,他强烈谴责新书报检查令是一种惩罚思想方式的法律,因而它不是国家为自己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它取消了一切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最典型的国家}英国的 无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也十分尖锐;英国资产阶级 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给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研 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而且反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调 查材料和统计资料也比较齐全。从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的分析中,能够得出一系列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规律对于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具有普遍 的意义。“
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 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 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 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 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 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 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 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 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 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 的机体。说明社会变革趋势是阻挡不了的。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马克思在阐述商品货币理论之 后,写作了《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关 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和《关于流通手段 和货币的学说》的理论史附论。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对这一结构形式作了一些变动。 他决定在《资本论》理论部分论述结束之后, 再用专门一卷论述“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 洽经济学理论史。
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巨著。他在这方面的最初研究成果反映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 宣言》等著作里。这些著作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 可调和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人的工作房和宿舍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商品货币理论
•
商品货币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要内
容。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马克思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
对象,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
础和历史前提而写的。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我们是从作为资
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的商品、从产品的这个特殊社会形式出
发的。”
二、《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和理论内容
•
第1卷包括7篇。根据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
可以分为三个紧密相联系的部分来理解它的结构和理论
内容。
• 第一部分,即第1篇商品和货币。 这一篇共三章。第 1章“商品”,分析的是单个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第2章“交换过程”,分析在交换过程中,
单个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交换过程的矛盾,而交换过
•
商品货币理论实际上讲的是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中
心是论述劳动价值论学说。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
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
• 一、商 品
• 二、交换过程
• 三、货币或商品流通
• 四、价值规律
• 五、关于如何对待商品拜物教问题
一、商 品
•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马克
第二,第1卷比较系统论述了资本主义发生、发 展和灭亡的规律,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第1卷共分七篇第l篇为商品和 货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出发点。第2至6 篇,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 第7篇,阐明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 然灭亡的规律,指出“剥夺者就要被剥夺”。实际 上首尾两篇是分析说明了资本的来龙去脉,中间五 篇是讲资本主义矛盾形成的深刻经济根源及其发展。 综合起来,它全面论述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 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 2、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不是由某个 生产者所花费的个别劳 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即社会平均 劳动 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 生产条件 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第1卷第52页)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 和货币”
总论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对象,以劳动 创造价值为 中心思想,分析了商品到货币的转化,为研 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打下了基 础。这一篇揭示了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
• (一)对象——一般商品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商品生产为对象。这里所研究
• 怎样理解Biblioteka 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呢?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 指:劳动 资料是正常的一般的;原材料具有正常的品质;原 材料和劳动资料的消耗 也是正常合理的。
• 怎样理解社会平均劳动呢?社会平均劳动是指:简单平均 劳动,复杂 劳动要还原为简单劳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每个生产者技术水平大体 相等;平均的劳动强度,也就是 劳动内含量是大体一致的。
• (四)方法——矛盾分析法
• 马克思在第一篇中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主要是矛盾分析法以及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 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科学方法。例 如,对商品 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物的人格化和人格 的物化——的分析是矛盾分析法的典 范。在价值 形式的研究中,由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价值形式, 再到一般价 值形式,最后到货币形式的分析,是 简单到复杂、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 法相结合的 典范。在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在价 值形式中,我 们还可以看到马克思如何先把矛盾 双方分开来解剖、然后再把双方综合 起来考察的, 这是分析和综合辩证结合的典范。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商品交换过程是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进行的等价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 离。
货币
01
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 特殊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用 于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职能
02
03
货币的形式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等职能。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 产过程
目录
• 商品与货币 • 剩余价值的产生 •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
关系 • 资本的积累 •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01
商品与货币
商品
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商品的属性
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食物、 衣服等;社会属性指的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属性。
不可能有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即社会生产过程在不断扩 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其 中积累基金主要用于追加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原始积累
02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著名的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缺陷在于其无政府状态,容易导致生产过
03
剩和经济危机。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
01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中级阶段,这一
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大企业的出现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02
资本论》第一卷 ppt课件
三、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贡献
第一卷
1、价值理论的科学表述 商品二因素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形 式学说等 2、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科学表述 ※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学说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学说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学说 ※剩余价值率学说
第一卷
3、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表述 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系统阐明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人口规 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 的必然性 科学地阐明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指明了资本主 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节选)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机器的 资本主义使用排斥工人的一面,而没 有注意到机器还有吸收工人的另一面, 向注重研究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具有 既排斥工人又吸纳工人的两方面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工人生活条件 恶化的一方面,没有注意到在资本主义经济 繁荣时,工人生活改善的一方面,向注重研 究资本主义积累造成了工人生活条件的恶化 但有时又有所改善的两种趋势转变。
国内学者探 讨
重读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资本论》 中贯穿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 向更高社会过渡的主线,向既注重研究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规律的主线,又注重 研究《资本论》中贯穿的劳动者自由全面 发展的主线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活劳动 创造价值、转移价值的作用,向既重 视研究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又重 视研究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在价值 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转变。
3、《资本论》系统和全面地揭 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当 代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 4、《资本论》指导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取得了伟大的 成就。
(完整word版)《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
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
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1、交换价值2、价值的质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3、价值的量①价值量的涵义②价值量的决定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1、决定商品的要素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是否通过交换;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3、对立性:第一、质和量的对立;第二、人和物的对立;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第五、源泉上的对立。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资本论》第一卷重点问题一、商品的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而价值则是商品的本质因素,因此,研究商品要看望研究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从质上看,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效用决定的,或由机器、生产资料等资本创造的。
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种劳动,不是正在进行的劳动,而是已过去的劳动,它物化在商品里,凝结在—定的物体中。
商品价值所体现的,就是在商品与商品交换中所体现的劳动与劳动的交换关系。
所以价值不是物,而是凝结在—定物体内的抽象社会劳动,它表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从量上看,既然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因而价值量就表现为一定的劳动时间。
但是,商品价值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这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
但是,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反之亦然,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的二因素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曾把价值归结为劳动,但由于他们弄不清劳动具有二重性,所以不能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到底;马克思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末,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象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部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
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思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250页)。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第一次批判地论证的,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只有掌握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正确理解商品的二因素,才能正确分析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的本质,才能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在这一篇中深入地分析了资本的 “积累与扩张”,分析了“简单再生产” 与“扩大再生产”,分析了“原始积累” 与“扩大积累”,点出了“资本主义积累” 的一般规律。
《资本论》经典原句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 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 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 用价值量是不同的。
《资本论》第一卷基本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 分,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 主义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 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 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的层次上阐明了资 本主义经济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并且 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具有逻辑和历史的相对 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 主义义哲学
3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 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 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 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资本论》第一卷
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 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 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 的东西。
学习与体会
《资本论》是马克思心血之作,它把高度的科学 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 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 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 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 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 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 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由于劳动力的“价格”与“价值”的“背 离”、由于剩余价值的追求、劳动工作日 和劳动强度的可变,使工人“沦为”受人 “宰割”的对象。
第六篇 工资
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符号”,在整个社 会起着“支配生产”和“维持秩序”的作 用。工资的国民差异,形成各个不同的阶 层。
——资本的生产过程(选讲)
第一卷主要是针对资本的生产过程,从商品、工人、剩余价值等角度,阐明了 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工人与资本家等多方面的关系。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社会, 无论你是什么职业,学生、农民、工人、教师、企业家……都无法摆脱商品社 会的影响。事实上,公司的职员和工人本质上一样的,资本家通过榨取下属的 剩余价值,不断生产与再生产,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工资 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篇章核心内容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论述了商品的两重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体现在商品中 的劳动二重性、价值的形成与在交换过程中的变化和特 殊商品"货币"的转为"资本"的作用.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商品流通领域,货币这个“媒介”以“价值尺度”的 面目出现,由于社会“大生产”造成的“社会分工”出 现了劳动力的“买卖现象”形成了“持币阶层”,于是 价值再次“分化”使“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背离”。
THANKS
谢谢您的聆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持币阶层”的出现,加速了价值的“分化”,资本开始 巩固自己的“地位”,追求“过量的增殖过程”资本家 开始形成。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由于资本支配“社会生产”与“劳动力的重组”,大工 业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成为资本家追求的“目的”。 为了巩固“社会生产与流通的秩序”,工厂法 、商业法、 私有法确立。
“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 标准,货币执行者两种完全 不同的职能。”
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 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 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 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 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 余劳动。
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 的首要人权。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 币天然是金银。”
《资本论》第一卷 部分目录
第七章 剩 余价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四章 货 币转化为
资本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 币或商品
交流
第六章 不变 资本和可变
资本
《资本论》第一卷内容分为七篇,共25章。
《资本论》第一卷基本篇章结构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商品和货币 货币转化为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
组员: 授课老师: 时间: 地点:
《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 政治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已经出版的共有 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 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其中 第一卷讲的是资本的产生过程, 第二卷讲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卷讲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