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探讨

何 在微 观世 界 中来认 识 人 体 的复 杂结 构 , 实验 课 则 是 通过 显微 镜来 观 察人 体 组 织 器 官 , 察 的方 法 和 观
内容与 解剖 学 的方法 和 内容反差 很 大 , 容易理 解 。 不 因此 , 我们 理论课 各 个 章 节 的顺 序 安 排 应 尽量 与 解 剖学课 程 内容 同 步 和 衔 接 。 比如 在 讲 述 感 觉 器 官 时 , 以先 播放 一段 有关 眼球 的解 剖视频 , 可 让学 生能 回顾 眼球 的解 剖结 构 , 后再 在显 微镜下 进行 观察 , 然
摘 要 : 在组 织学与胚胎 学实验课 的教 学过程 中, 从各章节授课顺序、 显微镜使 用所 占的课 堂比例、 授课 方式 方法的改变 以及
对各专业 学生教学侧重点的不 同等方 面, 就如何进 一步提 高教 学质 量 , 激发 学生 学习兴趣进行探 讨。
关键词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实验教学 ; 教学方法
分 , 验课 质量 直 接影 响到 学 生对 理 论 课 知 识 的理 实
课 的条件越 来越 好 。在 实 验课 中 , 应用 虚 拟 切 片 和
多媒 体课件 直接 讲解 切片 的 内容 , 使学 生能 直观 、 准
确地 了解组 织 与器 官 的显 微 结构 , 到 了直 接 的 指 起
解和 掌握 。当今数 字 化 教 学 的融 入 , 得 教 学 过程 使
因此 , 先老 师 应对 软 件 的使 用 予 以正 确 的 定 首 位 , 充分利 用教 学 软 件 , 至 网络 的资 源 , 它 作 要 甚 将
为辅 助的教 学方 式 。 同时 , 们 积极 鼓 励 学 生 直 接 我 通过 显微镜 来 自行观察 组织 结构 。对那 些 找到不 易
朱浩:一个低调、跨界的探索者

朱浩:一个低调、跨界的探索者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1期本刊记者严永红采访朱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那谦卑的态度以及务实的言语,这可能跟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科学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无关系。
“我本人对访谈颇为保守,我觉得一个人在谈论自己的工作和理念时,也可能给人夸耀自己的印象,如果说我的经历有什么特色的话,可能就是起点低和经历曲折。
”这是朱浩在回复我们的采访要求时写的几句话。
他就像一位心怀理想的旅行者,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前行,总觉得离目标还很遥远,却丝毫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走了很远。
朱浩,第一军医大学博士,现为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信息学教研室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与信号传导通路的进化与功能分析,信号传导与通路交互的数学模型。
历经曲折矢志不渝朱浩在学术之路上所经历的曲折和不易,我们可以从他的简历中略知一二:从护理专业,转到计算机专业,在国防科技大学获计算机软件硕士,到第一军医大学后读病理生理学博士,博士后有三年是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数学学院,最后回到母校南方医科大学,从事生物信息学教学科研。
这坎坷的经历背后,无疑是数不尽的努力和汗水。
搞科研的人都清楚,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每次转换方向可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研究者必须要努力去适应新的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
尽管经历曲折,朱浩的态度却十分洒脱,他说:很多时候,科研跟生活是类似的,许多人以量化的科研产出判定一个人成功与否,但我觉得多样化的经历,可以带给自己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同时也能从中受益。
谦虚的朱浩并没有说,其实在生物信息领域,复合化的学科背景反而是一种优势,而非劣势。
生物科学需要广博的训练背景和经历,过于单一的专业反而会错过新的事物和技术方向。
比如,他在英国学习数学时所做的研究模型,现在的研究依然在用,如果没有相关的经历,工作起来便会比较困难。
事实上,他所研究的生物信息学科本身便是计算机和生物学相结合的学科,随着基因组测序工作开展带来的海量基因信息,生物信息学已经成为目前生物学研究所必须的工具。
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中的运用

DOI:10.19392/j.cnki.1671 ̄7341.202006083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堂中的运用王涵多∗㊀蔡翠霞㊀高㊀媛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㊀广东广州㊀510515摘㊀要:PBL教学法(Problem ̄BasedLearningꎬ简称PBL)在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推行的时间较短ꎮ基因表达的调控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ꎬ也是当今医学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ꎬ本文总结该章PBL教学法的经验体会ꎬ以期对PBL教学在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推广提出建设性意见ꎮ关键词:PBL教学ꎻ高等医学院校ꎻ探讨中图分类号:G642.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PBL教学法(Problem ̄BasedLearningꎬ简称PBL)[1]是以问题作为引导ꎬ以现实课堂中学生作为中心的教学方法ꎮ简言之ꎬ以老师为辅ꎬ以学生为主ꎻ或者可以说ꎬ以教为辅ꎬ以问为主ꎮ目前PBL教学法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ꎬ已成为国内㊁外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ꎬ并广泛应用于众多教学领域ꎮ1PBL教学课程的组织与实施1.1教学内容的选择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ꎬ它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ꎬ该课程的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ꎬ从分子水平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㊁疾病的预防与诊断以及疾病的治疗等ꎮ生物化学不仅概念繁多㊁理论抽象而且内容更新快ꎬ这都使得生物化学成为一门教与学难度都很大的学科ꎮ因此ꎬ如何使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ꎬ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ꎬ是每一位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ꎮ基因表达调控是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ꎬ近几年该部分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ꎬ因此尝试应用PBL教学ꎮ1.2分组讨论搜集资料在实施教学前对学生进行PBL理论知识和实施流程的培训ꎬ使学生对PBL教学法有充分的了解和必要的准备ꎮ在基因表达调控安排的课时前1个月左右ꎬ告知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ꎬ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ꎬ其中6~7人为1组ꎬ每组选出组长ꎮ学生分组查阅文献ꎬ通过图书馆㊁阅览室和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ꎬ自主学习ꎬ由组长召集小组成员讨论ꎬ有疑难问题和不同意见再次查阅资料ꎬ总结本组意见ꎬ确定讨论的文献ꎬ制作PPTꎮ1.3课堂讲述基因表达调控的步骤㊁关键点及分组讨论在上课时ꎬ教师用1个学时左右的时间ꎬ简要介绍基因表达的主要过程㊁调控步骤及关键原理 转录因子影响转录过程ꎮ各组选出代表对所选文献进行报告ꎬ然后其他小组提问ꎻ先由汇报组学生回答ꎬ如仍有疑问ꎬ老师给予解答ꎻ采取该形式对每组所选的文献进行学习ꎮ最后利用一个学时的时间ꎬ老师对基因表达调控的机理进行总结ꎬ将调控基本理论与研究上的新进展相互结合ꎬ达到从总体到具体ꎬ再回到总体的思维过程ꎬ使学生对基因表达调控既有总体的把握ꎬ又对某些新进展有一定的了解ꎮ两者相辅相成ꎬ提高了学生对基因表达调控理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2]ꎮ2PBL教学体会2.1PBL教学优点PBL教学法强调学习与问题相结合ꎬ把学习者置身于问题之中ꎬ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以及相互合作来解决不断产生的疑问ꎮ首先ꎬ它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轻松㊁良好的学习氛围ꎬ使学习者愿意积极主动地畅所欲言ꎬ在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可以快速㊁简便地获得讨论组内其他学习者或老师的信息ꎮ其次ꎬ在讨论的过程中ꎬ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ꎬ甚至可以把相关学科所涉及的问题联系在一起ꎬ在讨论中加深学习者对正确答案㊁结论㊁理论的理解ꎬ极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综合运用ꎬ也使他们对学习过程的记忆更加深刻ꎮ另外ꎬ它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ꎬ如文献检索㊁查阅资料ꎬ分析综合㊁演绎归纳ꎬ逻辑推理㊁口头表达和自主学习等ꎬ为其今后学习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ꎮ2.2PBL教学缺点由于PBL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ꎬ因此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收集㊁整理和分析材料ꎬ这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安排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学科ꎬ因而产生消极应付的情绪ꎮ另外ꎬPBL教学采用学生为主体ꎬ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案例的讨论ꎬ忽略了本学科的基础和重点内容ꎬ导致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不牢ꎬ同时知识缺乏系统性ꎮ由于性格㊁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差异ꎬ每位学生对于PBL教学效果也有不同的看法ꎮ有些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ꎬ有些学生很少发言ꎬ甚至形成一部分人讲一部分人听的局面ꎮ3PBL教学法应用前景针对PBL教学在中国高等医学院校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ꎬ各院校需要认真总结经验ꎬ进一步加深对PBL教学理念的理解ꎮ目前大力提倡PBL教学改革并不等于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ꎬ相反引进PBL教学法ꎬ不仅有助于发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ꎬ更有助于理解和完善传统教学方法ꎮ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人群ꎬ任何先进的教学法ꎬ如果只是简单的或者僵化的照搬都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ꎮ虽然PBL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ꎬ但是PBL教学法全面推广ꎬ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ꎮ相信随着各大院校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ꎬ使PBL教学法与中国国情和各院校实际情况相结合ꎬ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PBL教学体系ꎬ使PBL教学在中国同样也成为一种主导的教学模式ꎮ参考文献:[1]殷志新ꎬ丁大鹏ꎬ吴捷莉ꎬ等.基于研究的学习在基因表达调控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ꎬ2013ꎬ15(4):347 ̄349.[2]胡万钟.PBL教学法㊁历史渊源及目前存在的局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ꎬ2012ꎬ8:19 ̄20.作者简介:蔡翠霞(1985 ̄)ꎬ女ꎬ汉族ꎬ广东广州人ꎬ博士ꎬ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师ꎬ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ꎻ高媛(1981 ̄)ꎬ女ꎬ汉族ꎬ广东广州人ꎬ博士ꎬ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ꎬ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ꎮ∗通讯作者:王涵多(1983 ̄)ꎬ男ꎬ汉族ꎬ广东广州人ꎬ博士ꎬ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ꎬ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ꎮ29科教论坛科技风2020年2月。
X染色体失活的研究进展

X染色体失活的研究进展梁文权;赵存友【摘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哺乳动物雌性细胞的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会通过X 染色体失活机制随机失活.X染色体失活中心(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 center,XIC)是X染色体失活的主要调控区域,而位于XIC中Xist基因已被证明为X 染色体失活的主要调节基因.Xist与Tsix的相互调控机制已被多方研究和证实,两者共同参与了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X染色体失活的生理过程.X染色体失活异常与许多临床疾病相关,且X染色体失活的机制作为一个良好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模型,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现有的关于X染色体失活机制的研究多零散且片段,现本文现将近年来关于X染色体失活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妇产与遗传(电子版)》【年(卷),期】2016(006)004【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X染色体失活;早期胚胎发育;Xist基因;Tsix RNA【作者】梁文权;赵存友【作者单位】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南方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5.5在哺乳动物的发育过程中,性染色体决定了性别分化,雌性哺乳动物的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异常固缩而失去活性。
1949年Barr在观察雌猫的有丝分裂间期神经细胞核中发现一条深染的小体,他把该小体命名为“Barr Body”[1],“Barr Body”后被证实为一条异常固缩无活性的X染色体。
1961年Lyon提出了假说:雌性哺乳动物 (XX)细胞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有转录活性,另一条异常固缩的X染色体失去活性;X染色体失活发生于胚胎早期;X染色体的失活随机发生,可为父源遗传失活,亦可为母源遗传失活;失活的X染色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可稳定传递[2]。
近60年来研究者对X染色体的失活机制提出了许多学说,然而仍无法对该现象进行完美解释。
本文综述了近60年来关于X染色体失活的多个重要学说,希望能对X染色体的失活机制有进一步的认识。
白芥子对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保护作用_傅恭博

收稿日期:2014-03-13;修订日期:2015-01-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071549)作者简介:傅恭博(1991-),男(汉族),浙江义乌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学生.*通讯作者简介:赵明(1966-),男(汉族),上海人,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炎症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研究工作.白芥子对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保护作用傅恭博1,董晓颖1,赵明2*(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0;2.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目的探讨白芥子对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均分成3组,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损伤组喂饲普通饲料+45%白酒[12ml /(kg ·bw )]灌胃,保护组喂饲5%白芥子添加饲料+45%白酒灌胃。
40天后,测肝功能指标(ALT ,AST )、氧化应激指标(SOD ,MDA )、脂肪细胞因子指标(Adiponectin ,Leptin ,Resistin 和TNF -α),肝脏做HE 染色切片观察。
结果切片可见,保护组脂肪变情况较损伤组明显减轻。
保护组较损伤组SOD 、TNF -α升高(P <0.01),ALT 、AST 、MDA 、Leptin 降低(P <0.001),Adiponectin 升高(P <0.001),Resistin 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白芥子可降低酒精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预防肝脏酒精性脂肪变,可能是通过抗氧化、调节脂肪细胞因子分泌来实现的。
关键词:白芥子;酒精性脂肪肝;抗氧化;脂肪细胞因子DOI 标识:doi :10.3969/j.issn.1008-0805.2015.04.020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5)04-0821-03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器官,过量饮酒可造成肝脏不同程度的损伤。
(3-3 )组织包埋及其相关问题

(5)、包埋时,最好是先将蜡注入模具, 再放入组织块,这样就可摆正组织块, 使组织块周边保持有一定的蜡边,如此 有利于切片。如果先放入组织块,再注 入蜡液,蜡液可将放好的组织块冲至一 边,特别是多块的小组织,会被冲得七 零八落,不在一水平面上,如此于切片 不利。
(6)、包埋完成后,要等到包埋好蜡块的 面凝固后才能放入水中。如果未凝固就 放入水中,包埋块中还处于液态的蜡就 会被水冲走或挤压至一边,造成蜡块中 的空洞。组织块周边没有足够的石蜡将 组织块包埋起来,此时进行切片,将无 法进行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将 组织块放入熔解的石蜡液中,待组织块 的温度与熔解的蜡液持平时,方可包埋。
(6)、包埋机一般都带有冷冻台,当把熔 化的石蜡注入包埋模具后,将模具放于 冷冻台上,让模具底部的石蜡有轻微凝 固,然后放上组织块,如此组织块不会 晃动浮起,这样可减少切片时蜡块的修 切程度,增进切片的速度。
(7)、包埋机都有插包埋用的小镊子的小 孔,应该备有多把的小镊子轮流使用, 每次应用时,小镊子都应该处于熔解石 蜡的状态,如果小镊子上的余蜡处于凝 固的状态,必须插入小孔内,待小镊子 上的石蜡熔解后,才可夾组织块进行包 埋,小镊子达不到熔解石蜡的状态时, 用其去夾组织块,当夹细小的多块组织 块时,很容易将小组织块粘于小镊子上, 造成差错,或者张冠李戴,应特别注意。
(9)、现使用的组织脱水盒,一般为带盖 的塑料盒,包埋时打开脱水盒后,必须 观看盒盖上有没有粘上组织块,如有需 马上将其取下,以免造成差错。使用过 的塑料盖应将其丢弃,如想要继续使用 必须彻底清除盖上含有的石蜡,否则塑 料盖上含有的石蜡,会在后来的二甲苯 透明组织时,把石蜡溶于二甲苯中,造 成二甲苯的使用寿命缩短,石蜡过多, 还会堵塞脱水机,必须注意。
(10)、使用的包埋框每次用完后,放入 700C 左右的烤箱中烘烤,使粘于包埋框 上的余蜡熔化,有利于清洁,可为第二 天的工作准备好物质。
硕士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用下分 泌细 胞 因子检 测 、 胞 表 型 改 变作 为实 验 总 细
体 目标 , 别包含 学 生操 作 内容 ( 分 单个 核 细 胞 分 离 、 淋 巴细胞 增 殖 实 验 、 LS Wetr l 、 式 细 胞 E IA、 s nBo 流 e t 术) 和示 教 内容 ( N o诱 生 和 杀 伤功 能 检 测 、 珠 T FL 磁
效果。
关键词 : 免疫学 ; 实验教学 ; 教学 改革 ; 硕士研究生
中 图分 类 号 : P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9 ,2 3 0 5—15 ( 0 2 0 4 0 2 1 )8—08 0 D I1 .9 9 JIS .0 5—15 .0 2 0 .9 52— 3 O :03 6 / .S N 2 9 4 0 2 1 .80
技术 ( E IA) 初 步 了解 免 疫 学 中新 型 技 术 , 如 LS , 有 利 于学生顺 利 开展课 题 , 而且有 助 于建立 系统 、 严谨 的科研 思路 。
2 充分 利用 多媒体 技术 。 用灵活 多样 的教 学方 法 采
养要 求 , 几年 我们 开展 以综合性 、 计性 实验 为主 近 设
的教 学方式 , 以下是 对 我 们工 作 进 行 的一 些 探 讨 和
总结 。
先进 的教学 手 段 是保 证 教 学 效 果 , 高 教 学质 提
量 的有力 武器 。多 媒 体 教学 将 图 、 、 、 完 美融 文 声 画
1 建立并 优化 适合 本校硕 士研 究生 的教学 内容 长期 以来 , 免疫 学 实 验课 教 学 内容 以验 证 性 实 验 为主 , 即每一 实验 已 由授课 教 师 设计 好 并 规 定 实 验流 程 、 作 方 法 , 生 根 据 实 验 步 骤 进 行 简 单 操 操 学 作 。尽管 这种教 学模 式保证 了学生在 有 限时间 内得 到理 想结 果 , 而并 不பைடு நூலகம் 用于硕 士生 , 然 无法 调动 学生 积极 性 和主动性 , 无 法 培养 和训 练 学 生严 谨 的科 更 研思 维能 力 。因此 我 们在 教 研 室 现有 条 件 下 , 实 将
生物携氧治疗剂的研究:作用与应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生物携氧治疗剂的研究:作用与应用
·综述·
娜飞沙·斯马义,陈莉智,王相朦,黄文华(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
DOI:10.3969/j.issn.2095-4344.2575
Biological oxygen-carrying therapeutic agents: roles and applications
NafeishaSimayi, Chen Lizhi, Wang Xiangmeng, Huang Wenhua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为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进一步加快基础医学改革发展步伐,根据《大连医科大学“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院现状基础医学院的前身为基础部,始建于1952年,是全校设立院、系最早的二级学院之一,1996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 2010年所属的预防医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教研室从学院分离。
基础医学院目前是学校本部最大的二级学院,下设12个教研室,5个教学实验室和1个校院共管的中心实验室。
现拥有辽宁省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个、二级学科13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5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
截至2011年10月,在编教职工210人,其中教师147人(教授44人、副教授43人),实验技术人员51人(高级实验师20人,实验师27人),行政管理及其他人员12人。
具有博士学位者83人,博士在读者28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4人。
现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6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0人。
学院现有博士80人、硕士研究生195人,全日制本科生1641人。
目前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各专业130余门课程,同时还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留学生、高职、卫校等各层次的授课任务。
二、学院“十一五”发展回顾1、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4个。
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入选“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学科5个,其中“提升学科”1个、“特色学科”1个、培育学科3个。
新增辽宁省科研创新团队3个。
2、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出色完成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相关工作。
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
新增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获得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9项。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
3、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获市级以上科研立项139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973计划课题1项、863计划课题1项,参与承担973计划课题1项、卫生部科技重大专项1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1960万元。
新增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
发表各级各类科研文章950篇,SCI收录165篇。
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项24项,其中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4、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探索实践“五四三二一”育人模式,以德育为先导,以谈心工程为保障,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就业指导为助力,以校园文化为烘托,不断深化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院开展了“法制进校园”、“感恩实践”、“纪念无语体师”等精品活动;在大学生科研活动中,有130余名学生的科技作品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和学校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奖;60余项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省、市、校级奖励,有1900余人次获得校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就业率在95%左右。
学院在校运动会、一二九长跑比赛、啦啦操大赛、辩论赛、党的知识竞赛中屡次夺冠,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学生工作氛围。
5、思想文化建设成绩突出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以扎实有效的思想文化建设推动学院事业整体发展。
开展了学习吴襄教授五种精神大讨论活动;连续举办七届师德演讲比赛;举办“尚德育人,创先争优——师德师风建设风采录”宣传展;召开“典型引路、榜样示范”身边先进典型经验交流会;坚持开展爱心助学工程,师生一对一帮扶效果显著;探索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即“一三五工程”,要求青年教师一年过师德关,三年过教学关,五年过科研关,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亮点;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建带工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6、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党的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率先建立二级党校,加强师生党建联动,实施“五个一工程”,成为学院党建工作的新举措。
党员在教学、科研、学习等方面起骨干带头作用,学院涌现出全国医学教育系统优秀学生辅导员、辽宁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辽宁省优秀班导师骨干、辽宁省谈心工作先进个人、大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大连市十佳辅导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绩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70%以上,学生党员获得院级以上荣誉者占94%。
重视党建研究,参与完成了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课题1项,主持完成辽宁省党建研究课题2项和大连市高校党建研究课题1项,发表党建研究论文40余篇。
十一五期间,基础医学院获得了“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大连市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职工之家”、“学风建设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教研室、实验室和党支部获得了辽宁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大连市“三育人”先进集体、校“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学院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高端领军型人才和拔尖人才不足;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和科研的均衡发展仍待解决;研究生招生质量、数量以及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还有待加强等。
三、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学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打造卓越团队,构建和谐学院,到2015年,学院综合实力位于国内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前列,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做出贡献。
2、工作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文化制度创新为支撑,坚持质量至上、精英教育、人才为本、科学发展,夯实基础,强化内涵,培育特色,力争实现“三个突破”、“三个增长”和“三个创新”。
即实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立项“三个突破”,实现高端领军人才、高水平研究论文、高科技为社会服务“三个增长”,实现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思想文化建设“三个创新”。
四、主要任务和指标1、突出学科建设龙头作用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2个(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辽宁省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一级学科1-2个(基础医学、生物学)、二级学科2-3个(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
基础医学、生物学等骨干学科位次前移3-5位。
新增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1-2个(肿瘤学、神经生理等)。
2、强化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
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精品课程1门(生物化学)、教学团队1- 2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争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2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
新增省级教学名师2-3人、精品课程3-4门(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免疫学、形态学)、教学团队2-3个(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2门(病理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
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3项。
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二级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校研究生发表SCI收录论文80-100篇,力争获国家级优秀博士论文1篇,省级优秀博士论文3-5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5-8篇。
加强师资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发表高层次科研论文。
3、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中,力争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主持计划项目或计划子课题4-6项,参与承担课题3-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80-100项;获得科研经费达到4500万元以上。
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
争取发表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SCI收录论文达到250篇,其中影响因子在5以上的论文10篇。
争取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0项,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50项,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政府或教育部科技三大奖一等奖1-2项。
争取申请发明专利15项以上,发明专利授权5项以上,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项以上。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专任教师总量达到2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达到85%以上。
力争培养或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攀登学者1-3人,引进海外高端人才3-5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5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5人。
5、创新思想文化内涵和载体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一训三风”为核心,不断创新文化建设载体,积极投入学校文化建设,完善基础医学院文化体系建设。
以吴襄教授的五种精神为引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性、暗示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的规律与属性,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学术文化建设工程、医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工程、节约型学院建设工程、和谐学院建设工程等思想文化建设专项的实施,不断提升学院内涵建设,为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给养。
五、主要措施(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学科建设按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培育学科加大扶持、弱势学科整体提升”的指导方针,整合学科资源,注重学科内涵建设。
充分利用省政府、学校的人才政策,重点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1、以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建设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主要目标,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引进10名左右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含教研室主任)。
同时,根据人才梯队建设需要,招聘40名左右学科急需且有发展潜力、35岁左右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来院工作。
2、应聘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要求在我院博士后流动站完成2年博士后工作,出站考核优秀者方可聘任。
3、加强学院现有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激励措施,建立以人为本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为促进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不竭动力和思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