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总结汇报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题的进展情况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我校于2011年12月申报该课题,被地区教育局国家级课题领导办公室批准立项。2012年3月我们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工作完成并于2012年4月正式启动。
(一)注重基础夯实,稳中求进
按照计划,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我校对课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的实施方案,撰写了开题报告,并于2012年4月15日召开了开题报告会。课题领导小组全体人员及业务组和部分骨干教师共计6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课题负责人代表课题组做了开题报告和动员,并对课题研究工作做了周密的布置和安排。明确了子课题及有关规章制度,理清了课题各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加强学校师生对“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即三清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理念新内涵的认识;第二阶段,实践探究阶段,营造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圈。第三阶段,理论提升阶段,形成人文、和谐、多元的校园文化生态圈,逐步让高级中学成长为能够满足林区家长对学生升学诉求,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民满意学校、生态化园林式学校、并最终成为兴安名校。学校于2012年3月14日召开课题研究开题工作推进会。并于4月14日、5月23日、6月1日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总结部署课题研究情况,对前期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和对后期工作进行了认真的部署。
(二)加强领导,突出重点,有效推进课题研究
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十分重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多次对课题开展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对学校“生态课堂”理念的思想性、教育性、有效性、可行性、操作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科学的界定,对课题研究的行动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课题组重新调整生态课堂教育理念,把过去的三清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进一步融入到生态观下的生态课堂教学研究中,最终确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为了学生美好的前程,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实现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本领,在人文、和谐、多元的氛围中学会生存的技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调整教与学内在关系,建立人文生态多元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人文和谐多元的思维结构,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丰富、拓展自我,在课堂展示中重新定位自我价值,在精讲点拨中将知识深化、完善、吸收,在三清检测中得到验证,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档案管理,专人负责,为课题的有效管理提供部门和人员保障。我校十分注重对课题研究档案的管理,学校课题领导小组专门在教研室设立了“十二五”科研课题领导办公室,教研室设立专人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影音、文字资料的收集、汇总、装卷和教研信息的上报等工作。按照研究准备、具体实施、总结提高三个阶段顺序归档整理。做到分类具体、材料详实,主题突出。
(四)扎实实践,促进研究工作顺利发展
目前,我校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已由理论性的认识阶段发展到实践研究阶段。课题的研究,我们主要采用实践研究法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角度切入。并以“人文、和谐、多元的高效生态课堂模式构建”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教学实践规律开展研究工作,把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继续全面实施三清教学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并探索三清教学、学案导学与生态课堂建设的有机结合,并先后组织了多次校级赛课活动,包括自荐课36节、示范课9节、汇报课9节以及全校常规调课研究活动,有效的促进了课题的顺利发展。
科学组织积极实践稳妥推进确保实效
大兴安岭高级中学“十二五”国家子课题《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总结
大兴安岭地区教育局《基于生态观下的区域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于2011年9月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组评审、公示,获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FHB110017),这是我区教育首次以地区为单位申报获批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大兴安岭高级中学结合学校生源基本固定,质量相对不高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系统的调研、学习,大胆提出在地区国家级课题的大背景下,着力打造我校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努力构建一个适合我校学生终身发展的,具有人文化、和谐型、多元发展的生态、高效课堂模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的提出就是要把学校建成一个能实现师生和谐相处,实现学校和教师、学生、家庭共同发展的理想、稳定、和谐、共赢的“生态圈”。现把这一阶段的工作做以下汇报。
(二)建章建制,规范过程,为课题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为了保证《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国家级子课题的有效实施及开展,我们综合以往课题研究的经验,进一步制定了与课题相关的实施制度。如:《课题管理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学习制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既生态课堂建设相关考核标准汇编》等。从制度上规范了课题的开展和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管理情况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确任务分工,为课题的有效实施提供领导保障。在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上,我校成立了“十二五”国家级子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领导小组组长由课题负责人担任,学校骨干教师分工负责,全体教师参与实践研究。具体分工为:校长是课题研究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行政管理与理论指导,营造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生态文化教育环境,进行生态教育管理,构建生态学校文化。副校长和教研室负责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评价体系、考核制度、检查标准的制定和验证;教务处负责生态课堂教学研究校本课程落实,即三清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校内实施相关制度的全面推行;政教处负责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管理,对教师、家长进行生态化课堂的宣传;班主任负责营造班级生态化环境建设,构建班级、学生生态化文化环境;任课教师进行学科渗透,营造生态课堂氛围,认真编制学案并有效组织实施。
(三)积极组织培训,提升理念认识
学校为课题组成员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倾斜,课题组成员更是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实践培训。学校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基于生态观下的区域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国家“十二五”课题开题会,聆听教育专家、黑龙江省教育厅牧童副厅长关于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的分析;在校内课题组还召开了多次座谈会、交流讨论会,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生态价值理论》等理论成果,开展专门培训会2次,校长(课题组组长)专题讲座2次,课题组成员全体会议4次,这些都有效的提升了全体人员关于生态教育的理念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