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人之初课文翻译
一年级下册《人之初》课文
一年级下册《人之初》课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就是说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呀,本性都是善良的哟。
大家的本性一开始都差不多,可是后来养成的习惯不一样,就相差得越来越远啦。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要是不好好教育,那善良的本性就可能改变喽。
教育的方法呢,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致志。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从前呀,有个孟子的妈妈,为了给孟子找个好的环境,搬了好几次家呢。
孟子要是不好好学习,他妈妈气得把织布机上的布都剪断啦。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还有那个叫窦燕山的人,教育孩子很有办法。
他教的五个孩子呀,都特别有出息,名声可响亮啦。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生了孩子不教育,那是爸爸的过错哟。
教育学生不严格,就是老师太偷懒啦。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这可不对哟。
要是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能有啥出息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看的东西。
人要是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啦。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咱们做孩子的,年纪小的时候,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哟。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给爸爸暖被窝,可孝顺啦。
孝顺父母,这是咱们应该做的呀。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尊敬兄长,咱们也要早早知道哦。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后再增长见识。
要学会数数,还要认识文字。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再从千到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样最厉害的东西,就是天、地、人。
三种明亮的东西,就是太阳、月亮和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三种重要的关系,就是君王和臣子要讲道义,爸爸和儿子要亲密,丈夫和妻子要和睦。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有春天、夏天,有秋天、冬天。
这四个季节,不停地循环,永远不会停哟。
人之初电子版(有每句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治平。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人之初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思考:第二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二节用比喻的手法讲述了学
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人只有从小
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有所作为。
学习环境 专心一致
人之初
好好学习 持之以恒
懂礼、成才
人之初
• • • •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 迁 贵 专
yòu yù qì yì
幼 玉 器 义
之 初 性 善 习
教 迁 贵 专
幼 玉 器 义
jiào
jiāo(教书)
教
教育 教师 教导
jiào(教师)
教:甲骨文字形,像一个老师拿着教鞭督促孩子学习。
zǒng zhī
xì ng gé
chū xià
shàn liáng
总之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思考:第一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三字经主要讲了后天的环
境和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孩子不读书学习,这是很不应该 的。幼小的时候不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 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新三字经·勤学篇》 人之春,在少年,光阴迫,惜时间。 生有涯,知无限,苦攻读,莫偷安。 求学路,曲弯弯,路是弓,人是箭。 头不回,弦不断,志不渝,永向前。
人之初一年级课文原文
人之初一年级课文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这是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人之初》一文。
简单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每个人出生时,内心都如同一张洁白的纸,没有污点。
但随着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会逐渐发生改变。
就像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的花朵,会开出不一样的颜色和姿态。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孩子就像幼苗,需要精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引导。
家长和老师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教育需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有专注、持续地进行教育,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的事情。
在儿童时期,是学习的黄金阶段。
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头脑敏锐,记忆力强,如果错过了这段时间,日后再想要弥补,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孩子们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如果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玉石在未经雕琢之前,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只有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才能展现出它的美丽和价值。
人也是一样,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明白事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却是人生的启蒙。
它告诉孩子们,要保持善良的天性,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成长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人之初课文翻译
人之初课文翻译: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环境不一样,性情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不打磨它,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课文主题
《人之初》一文通过琅琅上口的三字经,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从小用功学习、刻苦磨炼,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人之初三字经全文解释一年级
人之初三字经全文解释一年级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指的是人类出生时的状态,而"性"则是指人的天性、本能或品质。
"本"则表示这种性是固有的、内在的、不易改变的。
"善"则表示这种本性是积极向上的。
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指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相同的本性。
但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会有所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苟不教"表示如果没有进行正确的教育指导,那么人的本性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性乃迁"则表示人的本性会发生偏离或退化。
教之道,贵以专。
"教之道"指的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贵以专"表示教育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只有专业的老师才能够真正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昔孟母,择邻处。
"昔孟母"指的是孟子的母亲。
她在为儿子选定居住地时,考虑到邻里关系的重要性,选择了一个好邻居的家。
这告诉我们在为子女选择环境时,应该注重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
子不学,非所宜。
"子不学"表示如果孩子不学习,就不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非所宜"则表示这是不可取的。
幼而学,壮而行。
"幼而学"表示应该从小开始学习,这样才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壮而行"则表示在成年时需要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
上致君,下泽民。
"上致君"指的是向国家领导层提供智力和力量,为国家做出贡献。
"下泽民"则表示为人民群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善生活。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
《三字经》(一)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初:有生之初。
本:根本,原来。
性:性情。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性:性情。
苟:如果【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要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着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处:居住,相处。
机:织布用的木架子。
杼:织布用的梭子。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义方:教育孩子的方法。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
一年级下册人之初课文
一年级下册人之初课文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I. 人之初,性本善
在世界上,所有的人生下来都是善良无私的。
他们没有任何的偏见或
者成见,只是单纯的存在,毫无杂念的体验着这个世界。
这种纯真的
本性,可以说是所有人类的共同点。
II. 性相近,习相远
尽管每个人的出生背景和环境都不同,但是相对于人性本身来说,我
们都是一样的。
然而,随着人们成长,不同的环境和经历就会对他们
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人们性格和思想的差异。
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经历对别人产生着给出不公的评价。
III. 若不教,性乃迁
人性本善,但是不教育自己的内在世界,很可能会被外在环境所影响,从而走向恶劣的方向。
因此,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老师、社会
等等,都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帮助人们培养出健康、良好的心态。
IV. 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无处不在,但是要通过专业的方式来教育人。
仅靠生活经验和自己的偏见,是无法对别人产生有建设性的影响的。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专业的教育和有经验的教师来帮助人们成长,以此达到深造学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之初一年级下册课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课文内容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知识由于生长和学习的环境不一样, 教之道,贵以专。
•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不使人变坏,最重 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不对的。一个人小的时候如果不好好学 习,老了的时候既没有知识也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能干些什么呢?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玉不经过雕刻打磨,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学习,就 不会懂得礼仪,不能成材。
生字词
一年级《人之初》课文讲解
一年级《人之初》课文讲解一、课文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二、字词讲解。
1. “人之初”- “初”指开始的时候。
“人之初”就是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
2. “性本善”- “性”在这里指人的本性、天性。
“善”就是善良的意思。
整句话是说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3. “性相近,习相远”- “相近”表示接近、差不多。
“习”指的是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影响。
“远”是有很大差异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人的天性本来是差不多的,但是因为后天的学习和环境不同,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4. “苟不教,性乃迁”- “苟”是如果、假如的意思。
“教”就是教育。
“乃”是就的意思。
“迁”表示改变。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5. “教之道,贵以专”- “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方法。
“贵”是重要的意思。
“专”是专心、专注。
教育的方法,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
6. “子不学,非所宜”- “子”在古代可以指孩子、儿女。
“宜”是应该的意思。
孩子如果不学习,是不应该的。
7. “幼不学,老何为”- “幼”指年幼的时候。
“老”指年老的时候。
“何为”就是做什么。
年幼的时候如果不学习,年老的时候能做什么呢?这是在强调小时候学习的重要性。
8. “玉不琢,不成器”- “琢”是雕琢的意思。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这是用玉来类比人,说明人需要学习才能成才。
9. “人不学,不知义”- “义”指的是道理、礼仪等。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和礼仪。
三、课文主题与思想。
1. 主题。
-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关于人性、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等内容。
2. 思想。
- 它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这是一种对人性美好的基本认知。
然后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教育,人的善良本性可能会改变,而且只有专心地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同时,通过“子不学,非所宜”等语句,告诫孩子们要从小就好好学习,不然将来就会无所作为,像玉不琢不成器一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课文原文及赏析
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之初》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古诗,它描绘了人性的本善和后天环境、教育对人性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的原文和赏析。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本性虽然相近,但因后天环境、教育的不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如果不对其进行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注重专一和恒心。
赏析:
《人之初》这首古诗,语言简练,意义深远。
它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告诉我们人在出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由于后天环境、教育的不同,人性会发生改变。
因此,教育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同时,这首诗也强调了教育的方法。
要注重专一和恒心,也就是说,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学习《人之初》,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人性的本善,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还可以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让我们都能够在后天的学习和修养中,保持和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一年级下册人之初课文讲解
一年级下册人之初课文讲解一、课文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二、字词讲解。
1. 初。
- 部首是“衤”,左右结构。
“初”在这里表示开始的时候。
2. 性。
- 部首是“忄”,左右结构。
这个字的意思是人的本性。
3. 善。
- 上下结构,部首是“口”。
“善”表示善良、美好。
4. 习。
- 独体字。
在这里指学习、习惯等。
5. 迁。
- 半包围结构,部首是“辶”。
“迁”有改变的意思。
6. 贵。
- 上下结构,部首是“贝”。
“贵”有重视、宝贵的意思。
7. 专。
- 独体字。
表示专心、专注。
8. 宜。
- 上下结构,部首是“宀”。
“宜”有合适、应该的意思。
9. 为。
- 独体字。
在这里读“wéi”,有做的意思。
10. 琢。
- 左右结构,部首是“王”。
“琢”有雕刻的意思。
11. 器。
- 上下结构,部首是“口”。
“器”在这里指器物、人才等。
12. 义。
- 独体字。
“义”表示道理、意义等。
三、句子讲解。
1.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 这几句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而且大家的本性相差不大,但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所养成的习惯、性格等就有很大的差别。
这是在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2.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 如果(人)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的方法,贵在专心致志。
这是告诉人们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教育的时候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
3.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
小时候如果不学习,到老的时候能做什么呢?这几句是在劝诫小孩子要好好学习,珍惜年少时光。
4.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这是用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成器来类比人需要学习才能知晓道理。
人之初三一年级下册语文书表达的意思是
人之初三一年级下册语文书表达的意思是
《人之初》原文:
王应麟〔宋代〕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人之初》课文表达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人的最初禀性都是善良的,但因后天的原因而形成了差距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这一节主要告诉了我们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这一节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人只有从小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有所作为。
主要讲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只有后天教育的及时和方法正确,孩子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
人之初一年级下册课文原文翻译
人之初一年级下册课文原文翻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从出生时起,本性是善良的。
不同的人性格差异不大,但是后来被环境和习惯所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如果不教育,个人的性格就会逐渐变化。
教育的关键是要专注,有计划地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古时候孟母选择靠近好学校的邻居。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就会断绝他的机会。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窦燕山是个非常有大义之人。
他教育他的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成为了名人。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如果父母没有好好教育孩子,那是父母的责任。
如果老师不严格,那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孩子不好好学习,不是好事。
如果孩子从小不学习,那么到老年时会后悔。
人之初译文一年级
人之初译文一年级
《人之初》是一首古老的中国传统儿童歌曲,歌词讲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
以下是这首歌的译文 (一年级版本) 以及拓展内容:
正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
In the beginning, human nature is good.
Nature is similar, but habits are different.
拓展:
这首歌的歌词源于《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
它教导人们要尊重传统文化,珍惜前人的智慧,并且秉持善良的本性,不断努力修炼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强调了人之初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染上不同的恶习。
因此,人们要时刻保持善良的本性,不断努力修炼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美好品质。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的本性是相似的,只是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人们会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
因此,人们要尊重他人的选择,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
这首歌的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是中国传统儿童歌曲中的经典之一,也被广泛地传唱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原文
rén zhīchū
6 人之初
rén zhīchūxìng běn shàn 人之初,性本善,xìng xiàng jìn xíxiāng yuǎn 性相近,习相远。
gǒu bújiāo xìng nǎi qiān 苟不教,性乃迁,jiào zhīdào guìyǐzhuān 教之道,贵以专。
zǐbùxué fēi suǒyí
子不学,非所宜,yòu bùxué lǎo héwéi 幼不学,老何为?yùbùzhuó bùchéng qì
玉不琢,不成器,rén bùxuébùzhīyì
人不学,不知义。
二.翻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