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活着-余华 (整本书阅读)
![活着-余华 (整本书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a2a1d72110a6f524ccbf8580.png)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 式,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 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将人们在阅读可能 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 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 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 心理的恐惧经历。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 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 ,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 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 于这里。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 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以一种渗透 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 问。
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 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 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 农,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 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 ,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 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 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 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 始渐次上演。随着三反五反、大跃进、文 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 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 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
《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 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 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 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二、整体感知
• 1、先请同学叙述《活着》故事梗概, 即人物因为什么原因先后一一死去。
• 2、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这部小说感触最 深的情节,人物或环境描写。
《活着》简介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 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 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 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余华《活着》赏析
![余华《活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4dd3c167ec102de3bd8903.png)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余华《活着》赏析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
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与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承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
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2bf0a55fbfc77da369b122.png)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
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乐,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
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产生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
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
影片的结尾虽然很温和,但颇引人深思。
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
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变为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
活着就是忍受。
活着:原文与解读
![活着:原文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692b19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e.png)
活着:原文与解读一、简介《活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92年首次出版。
这部作品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农村人福贵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所经历的曲折人生。
本书通过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折射出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
二、原文摘录我和妻子挤在一条床上,她把我的手放在她肚子上,让我感受孩子的胎动。
我说:“让孩子记住,他是从这里出来的。
”妻子笑了起来,说:“你这个人,总是说些让人笑不出来的话。
”我说:“我是认真的,让孩子记住,他是从这条河里出来的。
”妻子不再笑了,问我:“为什么你要让孩子记住这个?”我说:“这条河见证了我们的一切,它是我们的历史。
”妻子沉默了,然后说:“希望他永远不会知道这条河。
”三、解读这段原文摘录发生在福贵和妻子家珍的晚年生活里。
此时,他们已经历尽生活的艰辛,见证了亲人的离世和时代的变迁。
在这个平静的夜晚,两人在谈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福贵希望孩子能记住他是从哪里来的,即这条见证他们悲欢离合的河流。
对于福贵而言,这条河象征着他们一家人的历史,包含了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然而,家珍却希望孩子永远不要知道这条河。
这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希望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痛苦和磨难的世界,不再重复他们曾经的悲剧。
这反映了福贵和家珍作为长辈的担忧与期望,他们希望后代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福贵和家珍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福贵更倾向于纪念和回忆,他认为这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家珍则更注重未来的美好,希望生活能有所改变。
这种对比使得角色形象更加丰满,也使得《活着》这部作品具有更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结论《活着》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展现了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历史画卷。
通过对福贵一家的描绘,作者余华传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独特视角。
余华《活着》PPT课件
![余华《活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d77b5acc22bcd127ff0c17.png)
作者中文自序——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 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 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 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 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 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 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 平庸。
2021
主要内容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 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 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 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 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 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 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 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 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它讲述 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 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2021
活 记叙方式—— 着 《活着》运用第一人称,以主 人公福贵的口吻,从讲述 “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 角度,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 人及时代真相的认识。
2021
时间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 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 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 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 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 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 、朋友的悲欢离合。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
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2021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2021
书摘
"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
2021
书摘
“你打死我,我也不上 学。”
"我要姐姐。"
2021
余华《活着》简介PPT
![余华《活着》简介PPT](https://img.taocdn.com/s3/m/3b60e1c9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4.png)
余华照片Biblioteka 内容简介• ‘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 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 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 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 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 儿子因与女校长血型相同,为救女校长(在医院里生孩子后大出血), 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生 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 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 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 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噎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 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 光下回忆。
•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到《兄弟》,昔日的牙医 余华不断讲述关于“如何活下来”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过 去经常给患者拔牙,他知道怎样才能让读者忘却现实生活 中的痛苦。余华所编造的种种故事,宛如一本经验丰富的 野外生存手册,它们表明由中国人所构成的社会仍处于 “原野”的状态,生活于其中你必须依靠本能来求生。余 华设置了一个接一个的“偶然事故”来阐释人生的悲剧性, 命运无常的叹息却无法让主人公的故事产生真正的悲剧力 量。余华并不缺少想象力,他缺少的是关于基本的是非的 判断力以及爱与同情。
• 书中语言保持着余华的一贯作风..冷峻而又深刻. 平淡如水,又意味深长.这一点与韩寒很有几分相似. 用王国维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有篇无句".所以可以 说没有一句是佳句,又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佳句.这里 仅仅摘取几句个人体会较深的.并不按在小说中出 现的先后排列。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a34eb384254b35effd340a.png)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活着》全文阅读
![《活着》全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d69d207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e.png)
徐福记得,那是在他十三岁那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五年,他父亲徐景达去世的时候。
他父亲是个富有的地主,留下了一大堆债务和一家人。
徐福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
母亲李妈妈是个勤劳的妇女,但是她不会经营庄园,不会还债,不会管理家庭。
她只会哭,哭她的丈夫,哭她的命运,哭她的儿女。
徐福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家庭破产了。
他们失去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家园、田地、牲畜、家具和珠宝。
他们不得不卖掉他们的房子和土地,还清他们的债务。
他们变成了贫困的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吃或穿。
他们不得不依赖邻居和亲戚的施舍来维持生计。
徐福的母亲和姐姐们为了生计,到城里去做工。
徐福则留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妹妹。
他们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没有水电,没有煤气,没有厕所。
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都是挣扎和煎熬。
徐福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他读书读得很好。
但是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辍学去赚钱养家。
他做过许多工作,包括卖报纸、送货、骑车送信等。
他用自己的双手赚钱,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徐福的妹妹很小,只有三岁。
她是个可爱的孩子,很聪明,很活泼。
徐福非常爱他的妹妹,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她身上。
他每天早上都要去山上挖野菜,晚上回来后给妹妹做饭。
他把自己的一份食物都分给了妹妹,自己只吃些粗糠和菜叶。
徐福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一直坚持着,一直在努力着。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一定能够给家人带来幸福。
他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相信自己的未来。
徐福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余华作品《活着》简介
![余华作品《活着》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b58a706e45c3b3567ec8b86.png)
主要人物介绍
徐福贵: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 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 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 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 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 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 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 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 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 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 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 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 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 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 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家珍:
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福贵对
其一见钟情,后来嫁给了他。但没想到福贵结婚后 越来越败家,越来越混账,但是家珍却一直对他不 离不弃,甚至怀着大肚子还去镇上,希望可以把福 贵从赌场中拉走。后来不得而终,一个人挺着肚子 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在福贵败光家产后,他的父 亲将其接回家中,希望她与福贵不要再有往来。而 在她生下有庆之后,她一个人背着有庆回到了家。 后来因为有庆的死不肯原谅春生,但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因为春生轻生,她又激励春生说:春生,你 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 吧。在最后,随着他的儿子,女儿的死去,生命的 苦痛让这个好女人也活不下去,一睡不起。
凤霞:
凤霞是福贵的大女儿,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 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从此以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越来越懂事了。而后, 福贵为了能够供有庆读书,将其送给了别人,但 在后来,她跑回家了,福贵又不舍得送她走,就 将她又留在了家里。在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痛之 后,凤霞嫁给了二喜,生活变得好起来了,过了 段安生的日子。但在最后,却又死在了产床上。
名著导读:余华《活着》.
![名著导读:余华《活着》.](https://img.taocdn.com/s3/m/97a60ff076a20029bd642d4c.png)
4、个性化的语言 刚开始实行人民公社时,食堂天天都有肉吃, 队长这样感叹道:“这日子过得比二流子还 舒坦。”老年的福贵在听到两个女人谈论村 里挣钱最多的那个男人时这样说道:“做人 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 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5、细节描写突出 余华是善于细节描写的作家,《活着》中多 处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人物细腻的感情,有庆 每天光脚拿着鞋跑去上学,为的是怕母亲做 鞋太累;福贵在送凤霞回去的半路上又折回 来,为的是不舍;二喜宁可自己去喂饱蚊子, 为的是怕凤霞被叮咬;家珍遭到打骂,在爹 爹的账房前哭泣,却怀着身孕走了十几里夜 路回家,为的是不让爹爹操心等等,每一个 细节都让人辛酸泪下。
在凤霞和二喜结婚的时候,大家齐唱革命歌 曲,手捧红宝书在“东方红”号上照全家福, 福贵和家珍收到几十本毛泽东选集……最有趣 的是二喜在把凤霞接走的时候,对着墙上的 主席像说了一句话(极其郑重其事):“毛 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 当春生被打成走资派,二喜将这个消息告诉 福贵时,说到:“咱们跟他可要划清界限 呀。”福贵一愣,马上说道:“有界限,有 界限,一直都有界限。”
家珍算是硬的,到那时候也不叫一声苦。她坐在床上那些 日子,让我把所有的破烂衣服全放到她的床边,她说:“有 活干心里踏实。”。。。
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形象
• 精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渲染了文章氛围,且 能够为人物形象的刻画提供了一个诗意的背景。 早上几年的时候,家珍还是一个女学生。 那时候城里有夜校了,家珍穿着月白色的旗袍, 提着一盏小煤油灯,和几个女伴去上学。我是 在拐弯处看到她,她一扭一扭地走过来,高跟 鞋敲在石板路上,滴滴答答像是在下雨。
2、歌颂人的承受苦难的能力及其在苦难中人 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品质。 坚忍是活着的力量 乐观是活着的勇气 宽慰是活着的支撑
余华小说《活着》阅读
![余华小说《活着》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6102c44cf84b9d528ea7a1d.png)
余华小说《活着》阅读活着余华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
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
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
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
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
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
想想做牛真是可怜。
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
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
”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禁止)子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
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朴树《活着》歌词
![朴树《活着》歌词](https://img.taocdn.com/s3/m/0a02c926844769eae009edf9.png)
三一文库()〔朴树《活着》歌词〕
《活着》一早就讲了苟且、远方咋回事。
我们都是很柔软的动物,活在壳里,发誓抵抗,最后不过丢盔卸甲,慢慢地顺从。
歌的唱法很奇怪,是rap吗?怒火攻心,嗷嗷乱叫,听得我心乱如麻,少年老成,一夜就忧郁了。
活着
词曲:朴树
你看那些可怜的人
正缝缝补补唯唯诺诺
这么活着又算什么呢让我搞不懂我有那么多的理想
我还有那么大力量
我要改变世界
任凭我想象
隔壁老张对我讲
年轻时我和你一样狂
天不怕地不怕大碗喝酒大块地吃肉后来摔了跟头老了就变得谨小与甚微就忘了梦想只乞求能够平安地活着
我是要做个英雄
要吃好大一片天空
现在懂了这都无所谓。
余华《活着》赏析
![余华《活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014b5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43.png)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余华《活着》赏析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韩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
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
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余华《活着》PPT课件
![余华《活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fed024a98271fe900ef944.png)
福贵自己与一头也
叫做福贵的老牛度
过残年。
-
23
故事的惊人之处
故事虽然悲惨但是某些时刻也不缺温情脉脉, 和简陋的欢乐。
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 乎残忍,让人震撼。
-
24
活 记叙方式——
着
《活着》运用第一人称,以主 人公福贵的口吻,从讲述 “一 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 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人及时 代真相的认识。
-
8
作者中文自序——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 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 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 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 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
9
作者中文自序——
余华在自序中说:就是这篇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 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 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失 为未来或者之外的任何 事物而活着。
-
6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
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
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
版。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
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
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
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
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
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获法国学骑士勋章。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
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
7
余华作品及风格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但是并 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 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 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 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 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 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 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 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 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 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 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77bb869b89680202d82555.png)
(二)用坚忍来抒写生命的哲学
“痛苦是生命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痛苦与生俱来,并一直伴随生命走向终点”。苦难意识是二十世纪艺术,特别是现代主义艺术灵感的重要源泉。对福贵而言,痛苦像空气一样,时时包围着他,让他不停地呼吸着,生存着。当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还活着,这样的坚忍足以让人震惊于生命的伟大。
这种直面苦难的博大胸襟与生存勇气,余华在韩文版序言中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动的友情„„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这是20世纪中国苦难历史下每个生命个体的痛苦与挣扎。”福贵老人“是余华艺术世界中出现的第一抹乐观主义的曙光,正如卡夫卡日记中所写的:‘不要绝望,甚至不要因为你并不绝望这个事实而绝望,当一切似乎山穷水尽,天欲绝人之时,一股新的力量又从你心底升起,而这正意味着你仍然是活着的’。”这股新的力量就是坚忍,痛苦让福贵得以成长,而这种在痛苦中凝聚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动力,是关于生命不息的哲学抒写。
(三)以活着来追问生命的本真
在福贵生命的最后,他不孤独,有生命——一头老水牛陪伴,耕田时对亲人名字的呼喊,正是一种平和的思念的体现,对福贵而言,他们的离开和存在一样,都不曾离开。“人们不能不在泪光中为他和他所忍受的苦难祝福”,他的活着正是对一切灾难最大的嘲笑和最有力的回击。生命是什么?就是经过不屈服,不妥协的斗争获得最后的平铺,领略人生的真谛,达到超然世俗的境界。生命的本真就是活着面对无奈时的痛苦,接受痛苦时的坚忍,学会坚忍时的乐观,保持乐观时的感谢,存有感谢时的宽容,拥有宽容时的平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评
活
着
评电影《活着》
《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根据余华根据余华同名原著改编,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
影片中透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而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是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
张艺谋凭借《活着》获得了法国第47届戛纳
电影节评审奖。
而著名演员葛优靠他的精湛演技荣膺戛纳影帝成为首位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电影男演员。
“以苦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是《活着》里面的精髓。
影片以葛优饰演的富贵一家的命运为主线,整部片子主要通过富贵,巩俐饰演的家珍、郭涛饰演的春生、有庆和凤霞展开。
但是在选取人物表现上则以富贵为主,其他角色为辅。
在刻画富贵人物形象时,导演主要运用了特写、近景、中景、全景和远景。
表现人物张力的时候以特写为重点,放大要表达的内容突出细节。
比如富贵把家里田产输给龙二后靠皮影生活的日子,在幕布后面富贵卖力的唱着皮影戏,头部的血脉随着他投入程度的增加显得更加突出。
在这个特写的镜头后利用特写转场画面转到富贵和春生靠唱皮影奔波的日子。
解放战争开始后富贵被迫拉去给国民党当兵,
在经过一个夜晚的冷空气侵袭后,整个场地就只剩下富贵和他在军营里认识的朋友。
导演此时用了一个全景然后利用跟镜头随着富贵拉开,远景展现整片死尸场,烘托气氛,活着很难生存下来更是不容易。
拍摄高度主要是平角拍摄,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证具有亲切感,这样画面比较稳定,俯角等。
生命总是坚强的富贵终于回到了家回到了家珍身边,可当他回去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晚上他在大街上遇到了家珍和凤霞,为了生计她们不得不帮别人烧开水。
凤霞却没有得到眷顾,她成了哑巴。
先以俯角拍摄凤霞在别人门口提水平的画面在转到家珍身上。
俯角拍摄是从富贵站着的角度来拍摄的表示富贵看见了凤霞。
在这段中用了一个长镜头平角富贵一家推着水车回家。
他们的背影渐渐远去。
水平方向上利用了各种方向,正面、侧面、斜侧面、正侧面等。
影片的线条表现上多用了曲线,表面活泼。
音乐上用的调子偏低叫悲。
特别是皮影戏的唱腔就有点偏悲情,显得影片中人物生活命运的悲惨。
色彩运用上真实还原色彩,富贵身上衣着的颜色,土土的,家珍身上总是单一的一种颜色。
影片场景中各色物品各画面的色彩饱和度满足了导演所要表现的出生活艰难和时代感。
色调即情调,色彩的表现就是影片感情色彩的表现。
影调是电影画面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元素。
暗调即低调、深调在影片中占据重要位置,明少暗多,给人凝重肃穆之感。
富贵再赌场赌钱的时候采用的就是暗调,
一方面揭示了此画面的消极意义,另一方面刻画了人物主体在他悲惨的命运上添上了一笔黑色。
但有时候少量的明调即亮调使画面更有生气,并反衬暗调效果。
比如在达到富农要求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时候采用了亮调,这个时候就能突显出那些社会的黑暗,也能起到对比的作用。
影片的画面多为运动画面,充分利用了推、拉、摇、移、跟和上下拍摄。
比如推镜头,富贵和春生背着皮影在山上走的这段,一个推镜头由远及近推向春生,在一个大环境下慢慢的去表现主体,带有一定的戏剧元素。
炼铁场上,有庆为了报仇拿了一碗醋给富贵喝,富贵喷了一地。
富贵就跟着有庆在炼铁场上跑过来。
此时摄像师就用摇跟的摄像方式紧跟富贵和有庆。
整个画面富有表现力,使得影片显得有活力,算是一种苦中作乐是生活的添加剂。
但是的立体感上影片还有一点欠缺。
影片的评析主要是从人物刻画、音乐、色彩、基调、拍摄方式、景别、线条、拍摄角度等方面进行的,蒙太奇表现方式贯穿整部影片。
通过这一些列的评析了解到整个影片要表现的是一点带面,以小见大,以富贵本人和他家的命运为点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解放战争的战乱导致了人们生活的潦倒,饱受战乱的祸害生产生活无法走上正常道路;大跃进的小炉灶炼钢铁到文化大革命。
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反应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人民生活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