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贾平凹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精品教学课件

2 师生:共同归纳本课学习知识。
24 月迹
作业
1 2
教科书本课课后习题。 课时达标册本课练习习题。
24 月迹
下课啦!
24 月迹
谢谢 指导
2022
24 月迹
24 月迹
嫉妒:对才能、名 誉、地位或境遇等 胜过自己的人心怀
怨恨。
与其嫉妒一个人的 才华,不如自己勤 奋的学习。
24 月迹
倏忽
指很快地,忽而间。
锨刃儿
铁锨的锋利部位。
24 月迹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疑问?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4 月迹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 意,它就有了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 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 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24 月迹
讨论:孩子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产生 了月亮是什么的疑问?孩子们是怎么说的?
弟弟:月亮是我所要的;三妹:“月 亮是个好”;奶奶说:它是属于我们的, 每个人的。我说: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的 印章。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 人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走了进 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 盈的步子缓缓走来。
24 月迹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 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 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 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期待 失望
惊奇
满足
总结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月迹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月迹

娥 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会认字
踪迹 倏忽
léi
累累
niǎo
袅袅
繁星
chánɡ é
嫦娥
面面相觑
jí dù cí
嫉妒 瓷花盆
我会读




袅 妒

léi
niǎ chá o nɡ é

d
ù

多音字

lěi (累累)(积累) lèi (劳累) (疲累)
1. 哥哥上学很认真,积累( lěi )了很多学 习经验。 2.妈妈工作了一天,非常地劳累 ( lèi ) 。
拓展延伸
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 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 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lěi jī niǎo niǎo jí dù
(累积) (袅袅) (嫉妒)
2. 写同义词
渐渐——(逐渐) 倏忽——(忽然)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这句话运用了_对__话__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叫 _嫦__娥___。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 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 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心理描写:描写月亮 上的景色还有美人。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 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 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 一个失 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五年级月迹知识点

五年级月迹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知识点全解析》一、引言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它那神秘的光辉、多变的形态,总是能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

在五年级语文上册中,贾平凹的《月迹》以清新质朴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了孩子们追寻月亮的奇妙之旅。

本文将对《月迹》这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优美的散文。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 年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小说和散文创作著称。

贾平凹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平实而富有韵味,常常关注农村生活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代表作品有《秦腔》《废都》《浮躁》等。

三、课文解析1. 生字词(1)会认的字:悄(qiǎo)、累(léi)、袅(niǎo)、嫦(cháng)、娥(é)、嫉(jí)、妒(dù)。

(2)会写的字:悄、累、袅、嫦、娥、嫉、妒、瓷(cí)、洼(wā)、踪(zōng)。

(3)词语解释:悄没声儿: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累累:连续不断;连接成串。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2. 课文内容《月迹》主要讲述了中秋之夜,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边、沙滩上寻找月亮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也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和纯真。

(1)课文结构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 自然段):写中秋之夜,孩子们在院子里盼月亮。

第二部分(5-29 自然段):写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边、沙滩上寻找月亮。

第三部分(30-36 自然段):写孩子们在沙滩上议月亮,感受到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2)主要内容①孩子们在院子里盼月亮。

中秋之夜,孩子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快点出来。

他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谈论着月亮。

终于,月亮出来了,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

②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边、沙滩上寻找月亮。

月亮出来后,孩子们在院子里看到了月亮的踪迹。

贾平凹简历

贾平凹简历

贾平凹简历
贾平凹简历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自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说课稿

24 月迹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迹》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

作者借此表达了一种要培养孩子善于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踪迹、袅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感受到作者童心童趣,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重点)2.感受到作者童心童趣,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难点)二、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采用“分角色朗读法”和“词句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作者笔下小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讲解重点词句,让学生准确的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主旨。

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课内学习包括具体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积累课文优美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朗读课文,说一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当夜晚降临,天边露出一轮皎洁的圆月,将夜空点缀得如梦似幻。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月亮的足迹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板书:月迹二、学习生字词1.标出课文生字和词语,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认识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词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

三、学习课文内容(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1.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描写月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月迹》教案完美版

部编版《月迹》教案完美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月迹-人教(部编版)《月迹》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3.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认真观察月亮,结合想像或联想把自己心中的月亮生动地描绘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2.通过学习课文,品味月亮的美,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1课时教学要点丰富积累;把握线索,理清寻月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识作者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音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

(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初读积累1.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款款:缓慢。

掬(jū):两手捧(东西)。

粗糙(cāo):不精细,不光滑。

争执(zhí):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倏忽(shū):很快地,忽然。

袅袅(niáo):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面面相觑(qù):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五年级语文10.风筝(相关资料)

五年级语文10.风筝(相关资料)

2020-2021学年贾平凹贾平凹, 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

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

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

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

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高潮。

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

202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

2020年创刊《美文》。

2020年《废都》创作完成之后,倔强的贾平凹并未消沉下去。

《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小说作品。

2020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20年,获得鲁迅文学奖。

2020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020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2020年中德作家论坛开启首日,贾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

贾平凹说,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2020年,获得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

创作特色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美 丽 的 月 景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月亮已经有了初步 的了解,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月亮又是怎样的? 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 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的不准确。
1.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
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 累的骨朵儿了。
2.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
地悄. 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léi (果实累累)
累 lěi (长年累月)
lèi (劳累)
注意加点字的
qiǎo(悄声)
读音!

qiāo(悄悄)


嫦 娥
瓷妒
同音易混字
瓷 cí
字义:用高岭土烧成的一种质料,所做 器物比陶器细致而坚硬。
组词:(瓷器)(瓷砖)(瓷瓷实实)
字义:仁爱,和善。

组词:(慈祥)(慈母)(慈眉善目)
运用:在一家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精美的瓷器,一位慈祥 的老爷爷每天用心看护他们。
多音字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关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疏疏”写出了枝叶不是很茂盛。“累累”点 出了花骨朵儿很多,与稀疏的枝叶形成了对比。
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
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这段话可以感
受到孩子们丰 富的想象力。
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 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 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月迹》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所作的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散文。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月亮的运行足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一一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寻美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学生心灵。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

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说教法学法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为了能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我围绕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课件展示等方法, 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用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古人经常用“月”来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生自由答)中秋之月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板块二、作者简介贾平凹:作家。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

1952年2月21日出生。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相关资料)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月迹(相关资料)

月迹相关资料《月迹》是现代作家贾平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以孩童的心态和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标题“月迹”,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是月的变化轨迹;也是孩子们寻月即寻找美的足迹;还可以理解为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

全文不到两千字,却意蕴深远,情味悠长。

《月迹》是贾平凹独有的禅思美文之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博思尚悟的贾平凹写了大量的自然和生活感悟性散文,抒写一种物我交融的虚静空灵境界和心静心思于一物的顿悟,具有佛家禅定之思的意味,《月迹》就是其中之一。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月迹》的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

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

散文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的“盼月”和“赏月”的情景。

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设下了铺垫。

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这里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并且使主题再一次得到深化。

最后他们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心理都得到满足,便甜甜地睡去。

《月迹》构思新颖、独具特色。

历代有许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洁、光明、美好的事物。

但是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则是独具一格的构思;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备课素材 )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备课素材 ) -人教(部编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贾平凹描写了幼年时候,中秋节时从盼月到寻月再到议月的过程。

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告诉人们,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

【作者介绍】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课后作业一、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lěi() jǐ() gū()累几骨lèi() jī() gǔ()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的桂树()的骨朵儿()的感觉()地爬高()地溜进来()地闪着银光三、在括号里写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2.(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时间)孩子们寻找月迹的过程,他们先后寻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足迹,表达出一种喜悦的心情,让人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五、重点段落品析。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去找它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5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5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5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课件一、学习目标1.认识“悄、累、袅”等生字,掌握多音字“悄、累”,理解“争执”等词语的意思。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注意在寻月过程中人物内心的变化。

(重点)3.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难点)二、新课导入中秋之月寄托人思乡之情,中秋之月饱含人团圆之盼。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三、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

主要作品:《废都》、《秦腔》、《古炉》、《高兴》等。

四、我会认悄qiāo累lèi 袅niǎo 嫦cháng 娥é 嫉jí 妒dù 瓷cí五、多音字 léi 累赘、果实累累累 lěi 累计、积累lèi 累垮、劳累qiāo 悄悄、静悄悄悄qiǎo 悄然、悄无声息六、词语解释1.款款:慢慢地。

2.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3.倏忽:很快地,忽然。

4.袅袅:像烟气一样缭绕上升。

5.无边无际:没有边际。

形容极为辽阔广大。

际,界线,边缘。

6.面面相觑:形容人们因惊悚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七、结构梳理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们”堂中赏月。

描绘了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到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最后看到月亮爬到镜中的过程。

第二部分(3-20自然段):写“我们”院中寻月。

描写了院中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夜色,借助奶奶的话,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连在一起,写出了孩子有趣的感觉和想象。

第三部分(21-24自然段):写“我们”河边寻月,发现上湾、下湾、水里、天上、弟弟妹妹的眼睛里都有月亮,感觉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贾平凹散文《月迹》教案22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贾平凹散文《月迹》教案22

月迹一、导入新课,诗词激趣: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月亮是最富诗意的一个话题,古往今来关于月亮的佳作繁如群星,尤以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大家成就最高。

李白创造性地赋与月亮以“思念”,我们读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走过了小学,而苏东坡又创造性地赋予月亮以“祝愿”,我们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朗朗曲调中又迎来了中学生活。

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 同学们能说出多少有关明月的诗句呢?古人的这么多优美的诗句让后人只能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吟咏这涵蕴无穷的月。

然而贾平凹却敢凑这个热闹,他另辟蹊径写月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优美的散文《月迹》。

(激发学生的诗意,回忆头脑中关于月亮的其它诗句,体会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诗词预设: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赏月话名称请你根据下列图片中月亮的形状,说说古人曾经给与它们怎样的名称?①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②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③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④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⑤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由古诗词的吟诵启发学生回到对现实生活的回忆,自己从小以来某一次或几次赏月经历并口述。

那么贾平凹的《月迹》一文给我们所描述的一群孩童是怎样“盼月”、“寻月”的呢?他们又形成了对月亮的哪些认识呢?(板书课题:月迹)作者简介: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3.月迹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3.月迹人教部编版
1. 把描写桂树的句子抄下来。 2. 课下观察夜晚的月亮,请你以小短文的形式展
示一下,写出月亮的美的特点。

多音字

lěi (累累)(积累) lèi (劳累) (疲累)
1. 哥哥上学很认真,积累( lěi )了很多学习 经验。 2.妈妈工作了一天,非常地劳累 ( lèi ) 。
词语解释
猜一猜。
行动所留下可觉察的形迹 。 形容积累很多。 形容人们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指很快地;忽然。
记叙:将大家看月亮的过 程描述出来了,由此可看 出大家都很喜欢月亮。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 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 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 一个失望。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意思是:踪影, 痕迹。
踪迹 累累 面面相觑 袅袅 倏忽
近义词 踪迹--- 踪影
反义词
倏忽--- 忽然 累累--- 稀少
嫉妒--- 欣赏
累累--- 重重 嫉妒--- 妒忌
倏忽--- 缓慢 粗糙--- 精致
近义词辨析
相同点
不同点
倏忽 霎时
指时间很短,很 快。
倏忽——指很快地,忽而间。(文言 文用的较多)
霎时——极短的时间。(现代文)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 月亮是一盏黑夜中的明灯,让夜行的人们明确前进的方向。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样漂亮的。

24 月迹(课件)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4 月迹(课件)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月迹
第一部分:中秋夜晚,盼望月亮到来 第二部分: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里寻月 第三部分:沙滩寻月,发表感慨
月亮无 处不在
小练笔 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 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 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使用叠词,运用拟人Leabharlann 修辞方法。)月迹贾平凹
贾平凹(wā),男,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 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 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 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 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废都》 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有《月迹》 《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 《平凹论集》等,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 《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浮•躁》获美国飞 马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 港台版本。现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 席、《美文》杂志主编。

妒瓷
qiǎo léi niǎo cháng é jí dù cí
悄累袅嫦娥嫉妒瓷
悄然 累赘余音袅袅 嫦娥 嫦娥 嫉妒 妒火 陶瓷
词语解释
【款款】缓慢。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争执】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
望着,都不说话。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能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 养自主识字能力。
2.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默读 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 佳句;养成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 的疑难问题的学习习惯。

贾平凹简介及作品

贾平凹简介及作品

成就与影响 《古炉》是贾平凹目前为止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 耗去他4年时间,用坏了300多支笔。作品约64万字。 贾平凹称,《古炉》是自己迄今为止表现小说民族 化最完美、最全面、最见功力和深度的文本。 《古炉》一经问世,就引发文学界和理论界双重关 注,文学评论家潘凯雄认为:“看看贾平凹笔下的 古炉村,更多的是世俗的、愚昧的甚至是搞笑的, 洋洋64万字的篇幅,不动声色地沉浸在这样的叙事 基调中,于无声处见波澜。这也正是贾平凹和他的 《古炉》高人和过人的魅力之所在。”
1965
古炉暗喻中国
《古炉》讲述的是一个烧制瓷器的叫古炉的村子, 偏僻却又山水清明,村人擅长技工,却又极度贫穷。 在“文革”中,他们使强用恨,争吵不休。 将新书起名为《古炉》,贾平凹自有其深意。“在 我的意思里,古炉就是中国的内涵在里头。中国这 个英语词,以前在外国人眼里叫做瓷,与其说写这 个古炉的村子,实际上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写中国 的事情,因为瓷暗示的就是中国。而且把那个山叫 做中山,也都是从中国这个角度整体出发进行思考 的。写的是古炉,其实眼光想的都是整个中国的情 况,写“文化革命”这一段,实际写中国人的生活 状态。”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
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 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 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 《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 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 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 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农示把实大益宁直卷乎 着的《 村在当的打中静发入所 传村古 的我时生出,村展一有年统子炉 生们中活手演落到场人冬风里》 动面国细的变, 声,天韵。故 写前基节人成在 势在开的这事 照 ,层和文一“年浩各始地是发 。 是“浑精个政春大种动方一生 作文然神充治天的因荡,个在 家革一的满”,运素了但偏陕 对”体废了虚一动的。是远西 那的的墟猜幻个之催古这、一 个历陕。忌又山中化炉份封个 时史西作、具水。下村宁闭叫 代轨风者对体清时,里静、“ 中迹情用抗的明间被的却保古 国展,真、利的一迫几从持炉 ” 196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贾平凹】
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
出版作品有《贾平凹文集》24卷,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长篇小说16部.中短篇小说《黒氏》《美穴地》《五魁》及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即“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施耐庵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等50余次;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香港“红楼梦·世界华人长篇小说奖”,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法国“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
作品被翻译出版为英语、法语、瑞典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等30多个语种,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戏剧等20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