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环境心理学在绿地景观设计中的使用分析
——以神女湖公园为例
姓名:沈才梅
学号:2
学科专业:园林景观设计
年级: 2010级(1)班
任课教师:葛现玲
重庆 永川
2013年1 月
摘要
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实质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相互关系。

介绍了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及概念,论述了其和公园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从功能分区、园路、植物配置、设施等方面说明了环境心理学在公园设计中的使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公园设计;使用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s the emerging overlapping domai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senti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behavior. The origin and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with park design we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park design were elaborated,including function division,park road,plant allocation,facility,etc.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ark design;application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
反过来他们的行领域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那些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园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使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使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和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园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
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
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的次级领域和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

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

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

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

故在景观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

1.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
个人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和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

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5 m)、个人距离(0.5—1.2 m)、社交距离(1.2~3.6 m)和公共距离(3.6 m 以上)。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

1.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即活动领域应是两两相交,但又不相互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天地。

所以,功能泾渭分明的环境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更不用说清一色的均质环境。

2 神女湖公园现状分析
2.1 公园概况
神女湖位于渝昆高速公路永川匝道口北端,风景秀丽的茶山竹海景区南麓。

集山、水、林、石、亭、廊等园林元素于一园,融清新雅致的自然景观和古典浪
漫的人文大观于一体,
是一座复合型体验式生
态文化公园。

环绕神女
湖水体,和谐组合16万
平方米的湖滨公园、3万
平方米的茶山公园、5万
平方米的竹山公园和14
万平方米的神女公园。

构成“三点、两山、两
带”的景观空间构架,
“两带、两心”的绿地
系统。

该湖的建设以南瓜
山脚下1 平方公里神女湖(原勤俭水库)区为核心,带动渝昆高速公路以北9平方公里片区建设。

神女湖将依托勤俭水库和南瓜山,将保持山体的基本原貌,适当增加步道、景观等。

该区域是以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旅游产业聚集区,依托茶山神女和昌州古城展示永川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突出古典浪漫主题。

将重点建设兴龙大道北端工程、茶山神女雕像及广场、神女湖环湖步道及景观工程、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神女湖度假区尧文昌路等。

2.2 公园游览者及活动特征
2.2.1 公园游览者
神女湖公园位于茶山竹海景区茶山竹海景区南麓,并且为永川城市建设“三湖时代”的核心景区之一,因此慕名而来的游览者众多,周边坐落有重庆市机械化农业学校,通过对兴龙湖公园游览者的调查问卷(共200份)的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神女湖公园旅游者中, 中青年人数占据50%以上,这一方面说神女湖公园浓郁的自然风光和现代都市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对于青年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表明青年人充满朝气,精力充沛,利用暑假和家人和朋友结伴郊游,这也是神女湖者中以年青人居多的原因之一。

从旅游者的出游方式来看,大部分游客是和家人或亲朋好友一起出游的,其余为独自出游或单位组织旅游也占一定比例,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则很少。

这说明,神女湖公园作为推向市场的新型的都市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其规模和知名度还有待提高。

2.2.2 行为特征
该公园为永川首个融合型公园:既是自然、清新、舒适的城市生态公园,又是美丽、古典、浪漫的文化体验公园。

因此提供给游人的行为活动空间较之城市综合公园
等城市大型户外公共空间更具有大尺度、亲和力强、舒适性好的特点。

通过问卷调研的统计分析,80%以上的神女湖公园共同的旅游动机是“体验野外生活、接近大自然”和“观赏动植物和湿地景观”,这说明神女湖公园旅游者的基本动机和目的非常明确,即进行自然或生态观光旅游。

除此之外,神女湖公园的基本动机还包括“变换生活环境、调节身心”、“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和“游览民居名胜和历史文化”。

此外,只有少数的旅游者来神女湖公园进行旅游是为了“考察、学习或进行艺术创作”,这说明神女湖公园在生态观光旅游过程中对环境和文化的了解、学习的愿望并不强烈,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休闲和观光,神女湖公园作为生态教育基地,其学习和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还有很大潜力。

3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该公园空间设计中的使用和评析
3.1 公园景点布局
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人群对同一景点的环境感知有很大不同。

这正证实了文中叙述的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感知理论、领域性特征等五条相关理论。

下面以印象茶竹广场、彩霞金玉亭廊、月吟桂香、红叶舞袖四处景点为例详细评析。

3.1.1 印月茶竹广场
从文昌路延伸到勤俭水库主坝形成神女
湖公园的主入口广场,从下至上,拾级而
上,依次通过银杏树阵、桂花树阵、香樟树
阵,展现郁郁葱葱的大气沉着。

由于老人和
儿童对空问感知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行为
也不同。

观察发现老年人大都喜欢坐在圆形
人口广场边缘的座椅上,观看广场上的活动
或相互问聆听交谈。

而广场中心树池上的假
山置石、及斜坡的草坪成了儿童攀爬娱乐的
领域。

虽然老年人和儿童对环境的喜好各不相同,但两者的活动之间又有明显的联系和交叉。

很多老年人为看护儿童,经常放弃广场边缘的座椅,站在树池假山、斜坡草坪旁观看孩子们玩耍,而儿童常常努力爬上那些假山以展示自己的本领。

3.1.2 彩霞金玉亭廊
彩霞金玉亭廊是中年人和老年人聚集交流的场所。


要天气晴朗,亭廊里的人流量就十分大。

亭廊中座椅摆放
的距离基本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的社交距离,人们可
以一边弹唱戏曲,一边聊天闲谈。

这种社交距离很好地促
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但是,整个亭廊仿佛成了成年人
的专属领域,由于缺乏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儿童从不会
自发性地在此停留(除非被坐在那里的亲人们叫住),往往
作为通过的路径快速跑开。

3.1.3 月吟桂香
以假山修饰自然山界,栽植四季桂,呈现四季青秀。

每当月夜,浓郁桂香,芳香四溢。

前景顺着湖岸有15个圆球依次排开,每个圆球由灰色和金色两种颜色构成,颜
色根据比例不同表现了玄月到满月的变化
过程。

图3- 儿童的亲水性特征在这里得
到了充分的体现。

由于儿童对于周围环境
的感知格外敏感,流动的溪水、游动的蝌
蚪鱼虾、浮动的水草,甚至随风泛起的涟
漪都会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在儿童玩耍
的同时,有很多老年人(儿童的看护者)站
在一旁观看。

这时,儿童玩耍的快乐给老
年人也带来了愉快的感受。

可是遗憾的
是,神女湖公园的设计并没有考虑不同年
龄段人群对交叉活动场地的需要,老年人
在这里找不到任何适合他们的休息设施,不得不长时间站立着或蹲着。

3.1.4 茶竹翩翩
茶竹翩翩背靠神女林荫密林,形成绿色生态大看台,静坐其上可远观自然,临湖亲水平台成为身临其境是不由自主翩翩起舞的表演空间,在建筑创造的灰空间下,既使人们的私密性需求得到满足,又便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多样的行为活动。

游人们或独处、或亲密、或拉琴唱小曲、或聚集围观。

不同的游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喜好选择不同的休息方式。

紧邻乐廊有一块较为开阔的活动场地。

白天场地上空无一人,人们选择在廊下停留和休息;但到了晚上,这块场地成了老年人们跳舞的露天舞池。

可见,同一块场地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不同的功能和领域性特征。

3.2 公园园路设计
3.2.1 园路的可达性
神女湖公园中有一条宽3.5 m的主园路连接出入口和园内主要景点,看似既满足公园防火规范,又满足园内各景点的可达性需求。

但是仔细观察却发现神女湖公园的园路完全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

园内道路常常因为地形出现高差变化,但是因为缺乏无障碍设计系统,给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游园时
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3.2.2 园路的舒适性
紧邻水泥面主园路设有植草砖铺路。

通过观察发
现,由于年龄层次的不同,不同使用人群对两种路面的
的舒适度感知也是不同的。

儿童无一例外的选择在植草砖路面上蹦蹦跳跳的走;老年人因腿脚不便都选择水泥路面。

另外园内还有很多富有趣味的小径,如镶嵌于草坪上的条形花岗岩踏步、浅溪中的石汀步等,这些都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交流活动空间。

3.3 植物配置
3.3.1 大型乔木
园内高大乔木丰富,多以栾树、大叶樟、小叶樟等为主,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搭配栽植。

夏季浓密的枝叶为游憩者提供广阔的树荫,冬季树叶掉落便于阳光洒人广场,给游憩者提供一处晒太阳的场所。

这种季相变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及对于私密性、领域感的需求,在视觉、触觉上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感知。

3.3.2 小乔木和灌木
在园中各景点和园路旁点植樱花、海棠、桂花等观花观叶的小乔木和灌木,增加了视觉以外的嗅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过程。

3.3.3 草本和地被
园中设计有多片开阔的草坪。

儿童常常在草坪上追逐、翻滚,对草地和泥土的柔软和芬芳的感知丰富了儿童对于公园的体验,青少年及中年人也因这样的感知会坐在草地上读书看报或打牌聊天。

3.4 园内公共设施
3.4.1 垃圾桶
观察发现公园内垃圾桶数量严重不足,加之垃圾桶的设计和摆放又比较隐蔽,可达性差,很多游人手持垃圾寻找一段时间不见垃圾桶,只有无奈地将垃圾丢到路边。

3.4.2 标识
园中人口处具有较为明显的标识,利于游人对公园形成清晰的认知,便于游人在公园中进行各项活动。

每个标识最好在浅色的背景上使用深色的字体;对于盲人最好在他们能触摸的地方设置盲文.但是标识的设置高度较高,不利于儿童和坐轮椅者观看。

4 针对神女湖公园的整改意见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神女湖公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还需要做一定具有针对性的改造。

(1)针对上述分析,神女湖公园中应该在适当景点,增加儿童及老年人共同活动的场所。

如在滨水石滩处加置一些可供老年人休憩的座椅等,既可作为儿童游戏的场所,又可为老年人在看护儿童时提供休憩的方便,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交往场所的交叉性。

(2)增加童活动设施和器械,以满足儿童的需求。

(3)增加一些半私密性的领域空间,满足人们在休憩时心理上的安全感。

如在部分
休息设施旁边设置矮栅栏等。

(4)园路设计应全面考虑无障碍设计的需要,真正增强园中各景点的可达性和园路的舒适性。

(5)还应该在公园中以适当距离增设一些识别性强的垃圾桶、洗手钵、灯具等公园“家具”,并尽量使这些“家具”的造型具有趣味性和可识别性。

5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使用于公园的设计要点
(1)综合考虑游人在游览时的多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各种感知的交替作用和交互作用。

(2)公园中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半私密空间等多层次空间领域的考虑和设计。

(3)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专属性活动空间,又必须考虑相互交叉活动场所的设计和营建。

(4)园中休息座椅、垃圾桶、洗手池等公共设施的设置需要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相应的距离要求,以促进人们特定活动的发展。

6 结束语
通过对神女湖公园的调研和使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初步分析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公园中的普遍使用价值,现代社会提倡建设园林城市。

目前不少城市都意在改建或建造公园,使城市居民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将环境心理学理论引入到公园的设计中去,旨在使公园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以上的建议希望能为公园的设计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丹麦)扬·盖尔.交往和空间(第四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4]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使用(一)[J].园林,2004,(4):22—23.
[5]车生泉。

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使用(二)[J].园林,2004,(5):22~23.
[6]魏志芬,王玉沽.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因素[J].中国园林,2000,(4):35—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