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重点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重难点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重难点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重难点知识点一:IS曲线的移动1.投资需求的变动。

2.储蓄的变动。

3.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

4.定量税的变动。

5.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

总结:1.自发支出量增加(如i增加,s减少,g增加,t减少,tr增加等),会使IS曲线右移;反之,自发支出量的减少(如i减少,s增加,g减少,t增加,tr减少等),会使IS曲线左移。

2.知识点二:LM曲线的三个区域币投机需求的大小,可将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一、凯恩斯区域(LM曲线水平段)LM曲线斜率为0。

当利率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时r2,人们手中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会去买债券,而是持在手中,货币需求成为无限大,即存在流动性陷阱,此时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即货币政策无效,但此时财政政策有效。

二、古典区域(LM曲线垂直段)LM曲线斜率无穷大。

当利率上升到较高水平r1时,货币的投机需求为0,因为这时债券价格非常低(债券价格只会涨不会跌),人们手中本来准备用于投机的货币全部用来购买债券。

当然人们为了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这时的货币需求就只有交易与预防需求,它不受利率的影响,此时,财政政策无效,但如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但会降低利率,还能提高收入。

这符合古典经济学派以及以之为理论基础的货币主义的观点。

三、中间区域LM曲线斜率为正。

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为保持货币市场均衡,交易需求量必须随利率上升而增加。

利率水平与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此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均有效。

知识点三:财政政策的分类一、自动稳定对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的评价:(1)是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具有自发性的经济机制;(2)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3)财政制度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有限,只能起到减轻萧条和通胀的作用,不能改变其总趋势;(4)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但不能替代财政政策。

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总结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总结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总结西方经济学(大纲)第一章、需求和供给备考提示信息:重点就是认知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表明市场价格如何在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处构成,认知弹性概念。

难点就是认知影响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介绍移动后的结果。

一、名词解释1、市场需求: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将的价格下愿而且能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根据这一定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d必须具有意愿和出售能力两个特征。

2、供给: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根据这一定义,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s必须具备意愿和能力两个特征。

3、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该商品价格的高低。

如果商品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相应减少;反之,如果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就增加。

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关系。

因此,需求规律就是市场上的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描述。

如果把需求规律反映在坐标图上,则这一规律就表现为需求曲线具有的负的斜率,即需求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微观经济学中经常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和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来解释这种规律。

应当特别注意的就是,市场需求规律只适用于于通常商品即为正常商品;对低档商品或吉芬商品商品,则不适用于,消费者对低档商品或吉芬商品的需求量就是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的。

市场需求规律就是在假设其他因素维持维持不变的前提下来研究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

4、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大小,取决于该商品价格的高低。

如果商品价格上升,则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相应增加;反之,如果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其供给量就减少。

也就是说,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量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关系。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高鸿业(与课本同步,自己整理的资料)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高鸿业(与课本同步,自己整理的资料)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高鸿业(与课本同步,自己整理的资料)P ART 1 国民收入核算一、国民收入帐户二、国内生产总值三、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四、其他经济指标五、总产出核算的校正六、国民收入公式1、国民收入帐户:重要性1)美国商业部长威廉·戴利的说法2)汽车发动机的示意图3)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美国商业部回顾其历史成就,美国商业部长威廉·戴利把国民收入帐户的发明和运用称为“世纪性杰作”。

他认为:“当我们要寻找商务部的先驱们创造的对美国影响最伟大的成就的时候,国民经济帐户——今天称之国内生产总值或GDP——的发明则当之无愧”。

他的评价得到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等政要和专家的一致赞同。

如果把一国经济比喻为一辆汽车,国民收入帐户就是汽车发动机的机械示意图。

虽然它没有解释发动机如何进行工作,但是标示了汽车关键部件的名称,并且显示了这些部件如何相互联系。

如同想要安装发动机,必须首先读懂发动机机械示意图一样,要想理解宏观经济运行,首先需要了解国民收入帐户知识。

因此,国民收入帐户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两位经济学家因为在national income accounts上的贡献而获得Nobel Prize。

Simon Kuznets,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71.Richard Stone, Oxford University, in 19842、国民收入帐户: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帐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随后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后来由于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国民收入帐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中央计划经济体系,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建立在“生产性劳动”概念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

《西方经济学》重点(第五版微观部分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重点(第五版微观部分高鸿业)

微观经济学(二)微观经济学包含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供给、需求及价格理论;第三章: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第四章:分析生产第五章:厂商的利润和成本第六章:厂商的市场供给第七章:分配理论第八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第九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第二章、第二节需求(一)需求需求的定义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的表示: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

需求表:它是一张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如表(2-1 )如表(2-1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上拟合的一条曲线如图(2-1 )图(2-1 )需求函数:假定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的分割性,把商品价格视为自变量,把需求量作为依变量,则:D=f (P )。

即为需求函数。

(二)需求规律需求规律的含义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规律。

需求曲线的特例(三)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商品本身价格。

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反是。

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反是,劣等品除外。

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

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

人口规模正常商品与劣质商品的区分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如果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则为正常商品。

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如果会减少商品的需求量,则为劣质商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效用论(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效用论(圣才出品)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大,
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高。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
对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
格也是递减的。这意味着,建立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上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货币的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货 币也同样适用。但是,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基数效用论者又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 变的。 4.消费者均衡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 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 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 相对静止的状态。 (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 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 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 I 购买 n 种商品,P1 、P2 、、Pn 分别为 n 种商品的既定价格,
Q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 Q → 0 时有:
TU (Q) dTU (Q)
MU = lim
=
Q→0 Q
dQ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5版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5版

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
制作者:张昌廷(河北经贸大学)
8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2.宏观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 第一,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 的价格和产量——个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 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总量,这里 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 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11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三、宏观经济学的加总(aggregation)法 2.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值得注意的几点 第一,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 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
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
制作者:张昌廷(河北经贸大学)
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
制作者:张昌廷(河北经贸大学)
5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测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 第四,其他指标 政府预算赤字、贸易赤字和盈余的变动、利率和 汇率的变动等。
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
制作者:张昌廷(河北经贸大学)
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
制作者:张昌廷(河北经贸大学)
4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测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 第三,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指物价总水平,一般用价格指数即社会 上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来表示。价格指数包括 消费物价措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 GDP折算指数三种。 物价水平的变动用通货膨胀率表示。
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

高鸿业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二十章

高鸿业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二十章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第一节
汇率和对外贸易
一、汇率及其标价 有两种标价法: 一是直接标价法,是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 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二是间接标价法,是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 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二、汇率制度
主要两种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 本固定,其波动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 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 发地决定。
三、自由浮动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从经济学观点看,货币也是一种商品。汇率既然 是两种商品之间的兑换率,当然就是货币市场买、卖 双方交易的市场价格。 四、购买力平价理论
在国际金融中,平价是指一国金融当局为其货币 定的价值,常以黄金或一个国家的货币来表示。实行 固定汇率国家的货币都有一个平价。
五、实际汇率
二、净资本流出函数
F=流向外国的本国资本量流向本国的外国资本量
三、国际收支的平衡
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
BP nx F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也 称为外部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 BP=0。
是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 平的比率
e E Pf P
六、进出口函数 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是影响净出口的主要因素。
进出口函数为:
nx q y n
EP f P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平衡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 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 系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国与他国 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由 三部分组成: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及官方储备。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笔记(第1章引论)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笔记(第1章引论)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第1章引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什么是经济学1.经济学的定义关于经济学,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

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稀缺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因此,现实生活中便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从资源稀缺性的角度出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研究任务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稀缺的或有限的资源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

2.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为了有效率地使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任何社会或国家都必须解决以下三个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产品,各生产多少?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类需要权衡各种需求的轻重缓急,确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求。

(2)用什么方法去生产?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很多用途,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大多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所以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但它们的生产效率却不尽相同。

经济社会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组合中,确定哪一种组合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1、西方经济学的概念:(西方)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2、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3、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和联系:联系:①两者互相补充②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③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④两者都是实证分析。

区别:①微观经济学的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

4、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指根据社会需求,组织物资资料、设备、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5、资源利用:研究劳动者失业、生产设备和自然资源闲置等的原因,寻求改良这种状态的方法,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使实际的国民收入接近或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

6、资源生产可能线(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转换线):资源既定,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

7、资源的稀缺(有限)性:稀缺: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少短缺的。

①稀缺性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

②稀缺性并不意味着稀少,而主要指不可以免费得到。

③要得到经济物品,必须用其他经济物品来交换。

8、资源稀缺的原因:①一定时期内物品本身是有限的②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9、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10、实证分析:指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从某个可以证实的前提出发,来分析人的经济活动。

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11、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实证分析: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只描述不评价)规范分析: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要作好坏的评价)第二章1、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①商品本身的价格;②相关商品的价格;③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④消费者偏好(嗜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⑤消费者数量与结构;⑥政府的消费政策3、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的区别:需求量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收入变)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求定理: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斜率为负值。

5、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6、影响供给的因素:①商品本身的价格;②相关商品的价格;③厂商的目标;④厂商对未来的预期;⑤生产要素的价格;⑥生产技术的变动;⑦政府的政策7、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的区别:供给量的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成本、技术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8、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9、供求均衡:均衡: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需求量与供给量、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同时相等时的价格。

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0、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D↑:P↑Q↑ D↓:P↓Q↓S ↑: P↓ Q↑ S ↓: P↑ Q↓需求增长幅度大于供给增长幅度,最终均衡价格上升。

11、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2、需求价格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当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1%,某种商品需求量会相应变动的百分比。

)【括号中为PPT中表述】13、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1)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大于1的情况,即|Ed|>1,被称之为需求富有弹性,它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2)需求缺乏弹性。

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的情况,即|Ed|<1,被称之为需求缺乏弹性,它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3)需求单位弹性。

需求弹性系数的绝对值等于1的情况,即|Ed|=1,被称之为需求单位弹性,它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相等。

(4)需求完全无弹性。

需求弹性系数等于零的情况,即Ed=0,被称之为需求完全无弹性,它表示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5)需求有完全弹性。

需求弹性系数趋于无穷大的情况,即Ed→∞,被称之为需求有完全弹性,它表示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或需求量的变动是任意的。

14、“薄利多销”的经济学原理:富有需求弹性商品,E > 1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价格下调,总收益增加,对生产者有利; 价格上调,总收益减少,对生产者不利。

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卖者适当降低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15、“谷贱伤农”: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E < 1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价格上调,总收益增加,对生产者有利;价格下调,总收益减少,对生产者不利。

价格变动百分比>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提高价格会增加总收益,降低价格则会减少总收益征收消费税,会提高商品价格需求越缺乏弹性,消费者负担比重越大,对生产者有利;需求富有弹性,消费者负担比重小,生产者负担比重大16、市场经济应具备的条件: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单位;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价格调节经济17、供求定理要会和图形结合掌握18、支持价格:支持价格【最低限价】: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19、限制价格:【最高限价】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最高价格。

第三章1、效用U: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原因: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原因:生理原因:重复刺激兴奋度递减。

心理原因:人性。

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

4、基数效用: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5、序数效用: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7、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8、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X1、X2两种商品不同组合,却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9、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2)凸向原点(3)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10、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效用水平不变,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11、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消费两种商品,维持效用不变,随着一种商品量的连续增加,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12、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原因:①对某一商品拥有量较少时,对其偏爱程度高;②而拥有量较多时,偏爱程度较低。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想要获得更多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减少,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量就会越来越少。

13、预算线: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线。

14、序数效用论下的均衡条件: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条件是MRS=P1/P2,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量价格比率。

15、用序数效用论解释配给制度或计划经济的缺点或慈善产品为什么最好是钱:16、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

17、恩格尔曲线: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第四章1、交易成本:围绕着交易所产生的成本。

2、厂商(企业)的本质: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为降低交易成本而对市场的一种替代。

3、市场和企业的利弊比较:市场的优势:(1)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2)提供中间产品的单个供应商面临着众多的厂商需求者,因而销售额比较稳定。

(3)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迫使供应商努力降低成本。

企业的优势:(1)行成本更小,即企业有着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

某些交易必须在市场上完成,因为交易成本更小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C-D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1982年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提出的。

5、边际产量MP :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如L)6、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连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小于某一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值时,边际产量会递减。

7、边际递减规律的原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①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

②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

③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原因: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

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逐步接近最佳的组合比,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

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比就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于是边际产量就出现递减趋势。

或者说是因为对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量和不变要素投入量之间都存在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

8、单一要素连续投入的合理区域:见书108页图4—39、等产量线: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10、等产量线的特征(特点):A、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表明:实现同样产量,增加一种要素,必须减少另一种要素。

B、凸向原点。

C、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11、边际技术替代率:产量不变,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所需要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

1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①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②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使得等产量曲线像无差异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