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良:乾嘉学派的学术理念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1. 介绍清代乾嘉学派清代乾嘉学派是指明末清初时期一批杰出的文化人士,以康熙年间的“四大家”为代表,包括黄宗羲、顾炎武、方苞和王夫之等人。
他们倡导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注重研究历史和经籍,并对后来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清代乾嘉学派对传统文学的改革2.1 知识面广泛:乾嘉学派提倡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和经典著作,减少僵化的旧有观念。
2.2 强调实证研究:他们重视实证主义和理性思维,在治学方法上打破了前人套路,推动了古代文献考证与研究的发展。
2.3 发扬国粹:乾嘉学派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粹,让其在清朝得到更多关注与发展。
3. 清代乾嘉学派对散文的影响3.1 风格上的改革:乾嘉学派推崇古文风,强调直率、简洁,对后来的散文影响深远。
3.2 控诉社会问题:他们以鲜明的个性和批判精神,通过散文作品探讨国家政治、社会问题等,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思。
4. 清代乾嘉学派对诗歌的影响4.1 古体诗复兴:他们提倡恢复古体诗的创作方式和美感,推动了古体诗在清朝的复兴。
4.2 注重题材选择:乾嘉学派重视民生题材和思想内涵,致力于丰富诗歌内容。
5. 清代乾嘉学派对小说的影响5.1 建立章回小说体裁:黄宗羲创作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记述历史事件并加以评析的章回小说——《明夷待访录》。
5.2 推动现实主义叙事风格:乾嘉学派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在小说中呈现出真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总结: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学的改革,包括散文、诗歌和小说等方面。
他们的实证主义思想和知识面广泛的研究方法,对后来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乾嘉学派强调国粹和价值观念的推广,也为清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潮中的一种重要流派,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并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张载、程颐、程颢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乾嘉学派主要从理论源流和学术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乾嘉二字分别取自十五天干的第六和第七位,意味着乾嘉学派希望能够在乾颐之上,给予传统文化新的启蒙,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学派的理论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学,然而乾嘉学派在对传统经典的阐释和推广上提出了一些创新和突破。
首先,乾嘉学派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给予了更加精确和深入的关注。
他们尤其注重对礼、乐、易、诗四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和理论。
张载在《正蒙》中强调了禹贡之礼的意义,认为它体现了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程颢则在《二程集》中解释了乐曲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程颐在《展转》中解读了《易经》,认为变化的核心是“道”,进一步丰富了经典理论。
其次,乾嘉学派在道德伦理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鼓励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获取人生的智慧。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因此要通过对物体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来进一步认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要求。
另外,张载也提出了“理学”这一概念,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和发展。
他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达到道德的境界,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乾嘉学派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程颢注重传统文化的宣扬和弘扬,他提出了“文学”的概念,旨在通过文学作品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张载则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他的《产真偈》以及《宣和四年五月二日予家人书》都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乾嘉学派对文学艺术的推崇和充分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乾嘉学派的思想和成果在宋代影响深远,并在其后的历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内容提要乾隆、嘉庆两朝是清代朴学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词坛上出现的“浙派”也深受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
它的许多成员同时也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们运用乾嘉学派治学的考证学方法进行词学研究,还从乾嘉学派那里借来汉学观念讨论词学的复雅、重情、协律问题。
乾嘉学派为清代词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方法和思想“资源”。
关键词乾嘉学派汉学考证词学一、乾嘉学派与乾嘉词坛乾嘉汉学作为有清一代的主流学术,是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在乾隆中期的出现为其重要标志的。
然而,它实由明末清初的实学发展而来,实学的兴起则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清初学者在批判、反思宋明理学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共识,这就是反对空谈心性,强调崇实黜虚,主张经世致用,力求恢复原始儒学朴实淳厚的学风,实学思潮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蔚然兴起。
康熙中叶以后,清王朝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状态,政局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百姓生活的安定,带来的是文化的复苏和繁荣①。
在明末清初崛起的实学逐渐放弃了它对社会的批判精神,走上了朴学的考证经史的治学途径,至雍正末、乾隆初完成了由实学到朴学的过渡,乾隆中期便形成了表征有清一代之学术的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形成的同时,也正是清代词学发生蜕变的时期。
清初词坛百派回流、百家腾越的繁荣景观,在乾隆初年已趋于消退,主导词坛的是以厉鹗为首的“浙派”。
厉鹗是雍正至乾隆前期的浙派领袖,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后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扬州是乾嘉学派的重要基地之一。
当时,徽商马曰�g、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建设,推动了扬州地区经史之学的研究,还修筑有名闻天下的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为全祖望、陈撰、厉鹗、金农、姚世钰等提供最好的著述条件,著名性灵诗人袁枚有诗赞曰:“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
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
”②厉鹗曾馆于马家达三十年之久,不但教授马氏子弟,也从事文史著述,还在马氏提供的优越条件下,先后撰写了《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湖船录》等,特别是《辽史拾遗》采摭群书达三百余种,厉鹗常自比之为裴松之《三国志注》,可见其在学术上的追求。
明清时期的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
明清时期的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
而在这个时期,乾嘉学派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学派,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为主题,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学派的关系。
乾嘉学派,即乾隆和嘉庆两位清代皇帝的学派。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和重塑,对社会风气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乾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首先,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之前的明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互联互通的时期。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信息传播加快,这为社会风气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乾嘉学派的兴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乾嘉学派主张思想开放,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反对空谈和追求虚无的学术。
这与明代自由主义的思潮相契合,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乾嘉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也为社会风气变革带来了新的动力。
乾嘉学派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批判与改革,注重实用主义,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
这与之前的儒家传统思想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强调个人修养和追求圣人之道,缺乏对实际生活的关注。
乾嘉学派的理念更加以实践为导向,帮助社会更好地适应变革。
此外,乾嘉学派对文化教育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乾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乾嘉学派倡导实用主义,把重点放在实践和应用上,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开始逐渐分化,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商业、工匠等实践工作。
乾嘉学派的教育理念迎合了这一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形式。
乾嘉学派的兴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影响。
乾嘉学派的发展对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的实用主义思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宋明理学的反思与批判为主要特色。
乾嘉学派重视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尤其偏重于训诂、校勘、考据。
这个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继承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吸收了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开创了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新局面。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深入探讨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戴震在《声类表》中对于汉语声母的分类和归纳,以及在《方言疏证》中对于各地方言的调查和分析,为汉语语音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于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汉字的字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则在古文献的校勘和注释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后人研究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乾嘉学派的语言学研究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不仅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
后人提供了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乾嘉学派[经典]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流派之一,兴起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主要代表人物为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该学派以“乾”和“嘉”二字为名,乾即“阳刚”,嘉即“阴柔”,寓意着对万物阴阳两极性的探究。
乾嘉学派是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乾嘉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心性合一:乾嘉学派重视理、气、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他们认为,通过对自身心性的追求和修养,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地,从而实现心性与道的合一。
2. 强调道德自我完善:乾嘉学派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人道德的完善。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道德修养,追求善行和道德的高尚境界,才能实现人的理想境界。
3. 倡导知行合一:乾嘉学派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并体验到道。
他们主张将知识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增进对道的认识。
4. 提出“格物致知”:乾嘉学派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和关系,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并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来获得真知。
他们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界的现象,可以从中领悟到道的真谛。
5. 清理各家观点:乾嘉学派试图整合各家学派的思想,梳理出合理的哲学观点。
他们试图超越儒、佛、道的局限,吸收三家学说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乾嘉学派在思想层面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在哲学、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对后世儒家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乾嘉学派的理念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视和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论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
论乾嘉学派的史学成就。
(一.名称由来:由于在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它是乾隆,嘉庆年间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起来的,以考据为主的流派,主要采用汉代儒生的训诂,考据的史学研究方法,它与当时着重于宋明理学不通,所以又称”清代文学”,又因其文风朴实,注重考据,又称“朴学”或“考据学派”。
二.治学方法:重视客观资料,广泛搜集资料,归纳研究,细致总结,继承了两汉经学的考据治学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发展,主要以经学为主,以汉代儒学的经为宗,学风严谨,不尚空谈,以古韵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古韵-训诂-明经。
顾炎武为开端,中经发展,又到惠栋,戴震,形成了此学派的学风,直到段玉裁等人时发展到鼎盛。
注意音韵,文字,训诂,进而扩展到史集和诸子等,对辨伪作了贡献,还留意于金石、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的考据。
三.史学成就:A 历代特别是明末清初考据之大成,它把考据学推向了高峰,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征。
它以郑学为旗帜,以汉学为标榜。
唐代的孔颖达注重考据的训诂,唐代著史之风盛行。
B 对前代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为后人阅读、利用这些文典做出了贡献。
涌现了众多的学者和著作,在各方面都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宝贵成就。
C 有许多严肃的学者,他们在治学态度上、方法上严谨,而且开创了近代史正史学的先河,学派的成就与这些态度、方法密不可分。
继承发展了顾炎武的学风,认真读书,不尚空谈。
四.奠基人:大致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
顾炎武是开创清代考据之风的人,他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理学,主张以经学取代理学,提出经世致用,但到了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逐渐丢弃了经世致用,只继承了他的考据学。
分为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但两派学风上有很大差异。
吴派重视收集汉儒经书而疏于考证;皖派则重视“三礼”中的制度考证。
)。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乾嘉学术,又称“乾嘉学派”,是指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学术思潮。
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考据、训诂、音韵等为主,强调“返璞归真”、“回到经典”,推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术精神。
本文将从知识谱系的角度,对乾嘉学术进行深入剖析。
一、乾嘉学术的起源乾嘉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学术背景。
在明朝末期,经学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和探究。
到了清朝初期,经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清朝学术的主流。
然而,乾嘉学术的兴起,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为乾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乾嘉学术的主要代表人物1、惠栋惠栋是乾嘉学术的先驱,他推崇汉代经学,主张“惟汉人说经,去古未远”,强调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应该以汉代经学为基础。
他的代表著作有《易经注》、《诗经注》、《礼记注》等。
2、戴震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求真”为核心,强调“以文字考据为基础,以训诂为手段,以理解古人为目的”。
他的代表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三、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据学:考据学是乾嘉学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古代经典的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问题。
考据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于古代经典文本的详细研究,探究古代文化的原貌。
2、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词语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3、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符号学维度。
4、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音韵的学科,主要研究音韵的演变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音韵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音乐性维度。
5、哲学:乾嘉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和探究,以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深化。
这些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理解。
乾嘉学派的“道问学”思想
2016年10月第32卷第10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2016Vol,32No.10乾嘉学派的“道问学”思想曹旻(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随着考据学的兴起,考据的治学方法对知识的要求日渐提高,“道问学”逐渐受到重视,学者们的研究倾向开始由“尊德性”而转向了“道问学”。
乾嘉学派作为以考据学见长的清代学术代表,对“道问学”的发展成果亦十分显著,具体表现在对“格物”的阐释上。
乾嘉学者将“格物”定义为向外扩充的过程,将其与实践、絜矩、格礼联系起来,体现了乾嘉学派重知重行的实学风格与济世救民的现实关怀,并进一步将仁与智统为一体,实现圣人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乾嘉学派;道问学;格物;仁;智[中图分类号]B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96(2016)10-0045-06“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体现了治学方法和趣向的不同偏重,换言之,即对道德与知识问题的看法。
而清代学术在宋明之后,由“尊德性”逐渐转向“道问学”,乾嘉学派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上,一反宋明儒重道德而轻知识的倾向,赋予了知识独立的价值意义,对“道问学”的具体内容亦有扩充和发展。
“尊德性”与“道问学”的提法起源于《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郑玄注为:“德性,谓性之至诚者;道,犹由也;问学,学诚者也。
”[1](P.339)诚,乃为天之道,那么德性便是天赋之德。
道,为途径,取道,问学即学诚,道问学就是指通过自身修养的途径达到诚的境界。
因此,郑注体现了德性为天赋,是天生、内在的,不须外求,那么由学而求诚,所求的是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发现的先天之德性,显露出尊德性的为重的倾向。
后孔颖达疏为:“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儒家书院学派:乾嘉学派
儒家书院学派: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因为它采用了汉朝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
因为这一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又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清代乾嘉学派的出现,一般都认为是清朝封建统治阶段残酷镇压和笼络羁縻臣民政策的产物。
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对文人采取了严酷的统治政策。
尤其是乾隆时期,屡次禁毁书籍,大兴“文字狱”。
当时的文人学士不仅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疏失,也有遭致杀身灭族惨祸的探讨,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寻章摘句,逃避现实。
知识分子的这种态度,受到朝廷的欢迎和鼓励。
因为封建统治阶段竭力想培养思想锢蔽、眼光狭隘的驯服奴才,以巩固它们的专制统治。
古籍的考据,不仅不会背离封建统治阶级的理论准则和最高利益,而且它还将成为日益衰落的程朱理学的辅助和补充。
乾隆即位后,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
这样上行下效,在学术领域中出现了“家谈许郑、人说贾马”(许慎、郑玄、贾逵、马融,都是汉朝著名经学注疏家、语言文字学家)的新气象,考据学大盛。
考据,作为治学的一个内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
但乾嘉学派专门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他们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
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弊病,走上从书本上寻找疑难问题进行考据的务实道路。
所以在思想发展史上,他们建树不大,在学术研究方面,却有一定的造诣和贡献。
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其中特别是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亭林文集》卷四《答朱子德书》)。
主张儒家义理在经书之中而不在经书之外;研究经典首重文字,而治文字必始于知声音。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乾嘉学派,又称“皇风学派”,是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儒家学派,以清末大臣胡宗南为首,张祜、朱培训、傅培、郭梦、萧赐等人鼎力相助。
他们在中国儒家传统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受到西方经济政治思想影响,对儒家经典进行改革与启蒙,提出“清蒙合一”、“能解雷洪”的理论,标志着中国启蒙思潮的开端。
乾嘉学派秉持“兼收并蓄”的旨趣,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西方现代化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乾嘉学派的特有文化思想体系。
他们认为,只有完善清廉的治国治民制度才能改变旧的社会制度,推动学术新风,实现社会改革及国家强盛。
他们主张综合运用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想,尊重科学,认真调查社会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其中,乾嘉学派以“清蒙合一”为主要理论,认为清末西方新思想的出现使传统与现代思想形成了新的对话关系,融合了古今,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胡宗南在《晚清论文堂诵稿》中提出,要把清文化融合到西方现代思想中,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乾嘉学派以“能解雷洪”为其另一重要理论,认为以学者和贤达为核心,能以理性研究学术、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从而解决这个时代的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
乾嘉学派主张以儒家传统观念为核心,结合现代思想,通过全面教育和治国实践,发展和完善清朝制度,实现社会改革和国家强盛的目标。
乾嘉学派更主张“三德合一”,既重视文以贯思想,又强调以学贯社会。
他们认为,教育要综合文化,加强德行、操守、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重视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以培养一批实践的改革家、有理想的国家主人。
乾嘉学派的出现开创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晚清的新政法革新、军事更新,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乾嘉学派的学术思想为晚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使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思想史上新的纪元。
乾嘉学派的理论为当今许多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激发了近代新民主思想的发展,对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抉隐探微 抽丝成练——读罗炳良《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
我们深人研究乾嘉历史考证学者们的独特贡献 , 重新 就打破了以往把乾嘉历史考证简单地归结为清廷文 全 面审视这 一 时期 的史学 , 供 了非 常重 要 的基 础 。 提 化高压 产 物 的偏 颇 , 以及把 乾嘉 历 史考 证 定位 在考 史 该 书的独 特之处 主要 体现 在 如下 三个 方 面 : 特征 和考史 方法 的惯性 思 维框 架 , 于 以崭新 的视 角 便
个 大历史考 证学 的范 围之 内来 探讨 乾 嘉 历史 考证 学 , 不仅 可 以反 映乾嘉 历史 考证 学 派 的考史 成就 , 可 以 还
研究方法 。在著者看来 , 乾嘉历史考证学派在考史实
践中均超越了单纯事实的考证 , 在他们的考史著作 中 关照 到它们 的历史 撰述 和文 献 学 的成 就 , 当时 的 主 都包 含着 丰 富的 历史 理念 、 把 ( 下转第 5 页) 2
目前 研 究 的薄 弱 环 节—— 乾嘉 历 史 考 证 学 的 理念 和 中期 倡导 的汉 学 以及 乾嘉 时期 政 治 上稳 定 的局面 、 经 方法论 人手 , 它 们 的 思 想 建 树 进 行 了深 人 挖 掘 , 对 为 济上的繁荣 , 都是 吸引学者趋 于考据的外在 因素 , 这
者 的历史撰 述和文 献学 方 面的 成 就 , 独 树 一 帜地 把 法论 人 手 , 掘 出 乾 嘉 历 史 考 证 学 的思 想建 树 , 逻 他 挖 从
乾嘉 历史考 证学定 义在 乾嘉 历 史学 的范 畴 , 在这 样 一 辑建 构 和方法 论 的高 度 表 述 乾 嘉 历 史 考 证 学 体 系 的
专门从事历史考证 的四大学者 , 而是把四大学者所代 史 方法 , 是具有 丰 富 的理论 和方 法论 意义 。既然 是 而 表的历史考证学 的最高成就置于历史考证学者们共 学 术思 潮 , 么 它一 定具 有承 继 性 , 者认 为它 “ 那 著 是清
罗炳良的乾嘉史学研究
·罗炳良与中国史学史专题研究·收稿日期:2016-12-06作者简介:邹兆辰(1940—),男,福建福州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33卷第1期Vo l.33No .12017年3月Mar .2017罗炳良(1963—2016)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才俊。
1984年,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他转入兰州大学师从李蔚先生学习宋史。
因选修张孟伦先生的课程,也打下了坚实的史学史功底。
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北京,在一所工科大学讲授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学术思想史等课程。
1995年,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先生的博士,从此走上了史学史研究的道路。
根据瞿先生的建议,罗炳良的博士学位研究以18世纪中国史学研究为方向,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研究之路。
因为他原来的专业是宋史,而18世纪是清朝的康熙朝后期经过雍正、乾隆到嘉庆初年,时代背景有很大不同,对于他来说,研究宋史是一种对历史本身的研究,而18世纪史学则是一种对史学史的研究。
要同时在这两个方面转向,这对罗炳良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但从接受瞿先生的建议以后,他就以巨大的毅力和努力投入到了这项研究之中。
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他就发表了十余篇关于18世纪中国史学理论成就的文章,同时申报并获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青年基金项目“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
他的刻苦钻研取得了初步成绩,他在史学史的研究道路上逐步走向深入。
一、致力于对乾嘉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从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以下简称《理论成就》),到2004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清代乾嘉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以下简称《理论和方法论》),是罗炳良对乾嘉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进行深入探讨的时期。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谈罗炳良师的“章学诚情结”
收稿日期:2016-12-06作者简介:储著武(1980—),男,安徽岳西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史。
①罗炳良:《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后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8页。
②罗炳良:《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序》,第2页。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罗炳良师专攻中国史学史,在多个领域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贡献。
但要论及他的独到之学,不得不提他对章学诚的研究。
他有着浓厚的“章学诚情结”,并深深影响到他为人、为学、为师的方方面面。
他为人淡泊名利,视学术为个人志业;为学不“循风气”而“持风气”,在中国史学史研究上作出了独特贡献;为师做到了长者风范,德行高尚,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大精神。
关键词:罗炳良;章学诚;中国史学史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7)01-0073-05第33卷第1期Vo l.33No .12017年3月Mar .2017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谈罗炳良师的“章学诚情结”储著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100009)“哲人其萎”,殊为憾事!罗炳良师正值盛年而不幸离世,实在是学界的一大损失。
老师去世后,关于他的学问和人品,网络上有一些悼念性文章作了很好的总结。
当时,笔者曾想写点东西来追忆老师,却未能成篇,常自责歉疚。
炳良师专攻中国史学史,在多个领域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贡献,但要论及他的独到之学,必定会提到他对章学诚的研究。
他服膺于章氏的思想及学术,以尚论章学诚为学术志业,可谓具有浓厚的“章学诚情结”。
作为他指导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笔者自知无法对他的学术贡献作整体性评述,只能围绕着老师的“章学诚情结”谈谈他的为人、为学和为师的风范。
论乾嘉学派“求是”“求通”学术风格的史学影响
论乾嘉学派“求是”“求通”学术风格的史学影响曹旻【摘要】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的代表,其学术风格可以用“求是”与“求通”来概括.这种学术风格不仅在经学史上影响深远,更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乾嘉学派与史学的关系,按照历史时序可从四个方面来考察,即乾嘉学派产生之初的史学渊源、乾嘉学派与“新史学”、乾嘉学派与“新汉学”、乾嘉学派与唯物史观派.乾嘉学派“求是”与“求通”的精神始终蕴藏在史学的血脉中.【期刊名称】《理论学刊》【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6页(P158-163)【关键词】乾嘉学派;史学;求是;求通【作者】曹旻【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B249乾嘉学派作为清代学术的重要代表,一方面以考据学的突出成就闻名于世,另一方面则是在考据的基础上提炼和总结义理。
在乾嘉学派考据与义理相结合的治学过程中,形成了“求是”与“求通”的学术风格与特质。
“求是”表现为追寻圣贤原意的“实事求是”精神,“求通”则为破除学科藩篱实现学科贯通的“通”学追求。
“实事求是”作为乾嘉时期学者研究经学的准则,是针对宋儒空谈义理而提出的。
当时所谓的“实事求是”,即从事学术研究应以事实说话,寻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乾嘉学派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宗旨*陈居渊:《焦循阮元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8页。
“求通”是乾嘉学者从经学研究出发,认为学者不宜拘守汉说,而应贯通诸家,以“通”学为指归。
他们将学术视角延伸到地理、金石、天文、历算、水利、国防、机械制造等领域,并将这些学科与经学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跨学科的“通”学特质。
这样的学术特点深深地烙印在乾嘉学派的学术基因中,而除了经学史上的影响之外,乾嘉学派“求是”“求通”的学术风格亦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一、乾嘉学派的史学渊源乾嘉学派的经学背景,使其更容易与史学发生共鸣。
乾嘉史学的理性诉求及其现代价值
乾嘉史学的理性诉求及其现代价值
罗炳良
【期刊名称】《甘肃理论学刊》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清代的乾嘉史学内涵丰富,不仅在历史考证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其理性诉求意识极为鲜明,主要表现为"实事求是"的治史理念、"护古惠后"的治史品格、"辟持风气"的治史精神.这不仅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当代中
国史学建设也具有明显的启示、借鉴意义与现代价值.
【总页数】6页(P138-143)
【作者】罗炳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49
【相关文献】
1.论乾嘉学派“求是”“求通”学术风格的史学影响
2.罗炳良的乾嘉史学研究
3.乾嘉考据史学与中国考据史学
4.乾嘉学派与兰克学派史学之比较——“中国史学史”和“史学概论”教改比较研究
5.清代乾嘉时期的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炳良:乾嘉学派的学术理念
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我国学术史上出现一股以注疏、辑佚、辨析和考证历代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清理传统文化运动,史称乾嘉考据学,又名乾嘉朴学、乾嘉汉学。
这种治学风气在当时风靡全国,臻于极盛。
梁启超曾形容说:“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
所以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乾嘉考据学在清代各个学术领域都产生出众多的学者,形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即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的学者虽然在治学范围和治学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在学术宗旨上都一致继承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对待历史文献“实事求是”的传统,把这个口号作为自己高悬的旗帜。
钱大昕表示“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廿二史考异•序》);王鸣盛宣称“以校订之役,穿穴故纸堆中,实事求是”(《十七史商榷•序》);汪中声称“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述
学•与巡抚毕侍郎书》);阮元阐明治学宗旨是“推明古训,实事求是”《揅经室集•自序》。
可见“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乾嘉学派的个别学者所有,而是绝大多数学者的普遍共识。
乾嘉学人不仅按照这个原则研治古代经史,而且用它来评骘古今学者的学术成就。
如钱大昕一方面指出宋人沈括、吴曾、洪迈、程大昌、孙奕、王应麟诸人“穿穴经史,实事求是”(《潜研堂文集•严久能娱亲雅言序》);另一方面称赞时人戴震治学“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潜研堂文集•戴先生震传》),汪辉祖考史“自摅新得,实事求是”(《元史本证•序》)。
洪亮吉赞誉邵晋涵治学“尤能推求本原,实事求是”(《卷施阁文甲集•邵学士家传》)。
阮元评价钱大昕“持论必执其中,实事必求其是”(《十驾斋养新录•序》)。
这类评价在乾嘉学派的著作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充分表明“实事求是”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乾嘉学者的头脑里,成为他们研治经史之学的指导思想。
因此,它不单纯是乾嘉学派的治学特征和考据方法,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学术理念,应当属于理论与方法论的范畴。
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的经学理念重在追求儒家经典的文本之真,藉以求得儒家义理之道,目的是要自觉纠正汉唐“文以载道”和宋明“义理明道”理念的
偏颇和局限,倡导“训诂明道”的新理念。
在这方面,戴震比较具有代表性。
他在治经的过程中发现汉儒的训诂虽然有师承传授,但有时也会出现附会经文的现象,魏晋时期人们凿空附会成分更多,而宋儒解经则是凭胸臆判断,穿凿曲说,儒家经典的义蕴几乎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于是戴震提出“宜平心体会经文,有一字非其的解,则于所言之意必差,而道从此失”(《戴东原集•与某书》)。
他主张抛开前人对儒家经典和上古事实的臆解和附会,通过音韵训诂求得经典的真实含义,然后断以己意,阐发出新的学术见解。
钱大昕和戴震一样,也强调弄懂经文的重要性:“有文字而后有诂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经籍籑诂•序》),主张儒家的义理只能从训诂经文之中体现出来,而不能离开训诂凭空臆解产生。
王鸣盛更是明确地指出,研究经学固然是为明道,然而求道不能空执义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矣”(《十七史商榷•序》)。
乾嘉学派学者强调研治经学必须搞清经典文本之真,然后进一步认识儒家思想真谛,这一学术理念的根本在于扭转宋明以来学者治经空谈义理而不求其实的学风,矫正前世出现的弊端。
乾嘉学派坚持“实事求是”的史学理念,目的在于自觉考证汉唐叙事史学和
宋明义理史学造成的历代史籍谬误,恢复历史的真相。
乾嘉学者治经大多以追寻汉人解经为“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然而他们在运用这一理念治史时,理性意识则更加突出。
诚如梁启超所说:“清儒所高唱之‘实事求是’主义,比较的尚能应用于史学界。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历史研究中的“实事求是”,其理论内涵是界定什么是“实事”,即确定历史事实;其方法论内涵是怎样达到“求是”。
在这方面,乾嘉学派史家钱大昕的认识比较具有代表性。
他指出:“史者,纪实之书也。
当时称之,吾从而夺之,非实也;当时无之,吾强而名之,亦非实也。
”(《潜研堂文集•春秋论二》)史家记载历史如果“当时称之,吾从而夺之”,就会造成历史记载的遗漏或失真;倘若记载历史“当时无之,吾强而名之”,那就是伪造事实。
上述两种情况,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屡见不鲜,后人要考察历史的真相,就必须要对古代史籍进行考异、纠谬、辨伪、祛疑。
对于前一种情况,史家的任务在于考证史书记载的内容是否和真实史事相符,重在纠谬勘误;对于后一种情况,史家的任务则在于考证史书记载的内容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重在疑古考信。
两者虽然考史的旨趣有所不同,但其共同之处则是必须确定什么是历史中的“实事”,再进一步考证历史记载是否与之契合。
乾嘉学派的史家大力进
行历史考证,全面审查历代史书是否符合这一标准,总结出“实事求是”的考史理论和方法论,为中国传统史学增添了极其重要的内容。
乾嘉学派的史家本着求实征信和护惜古人的态度考证历史,一扫义理史学家以历史事实屈从儒家名教伦理的空疏不实学风,端正了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
“实事求是”理念奠定了历史研究中无征不信的治史原则,强调历史自身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提倡客观实证精神,形成了求真考实的治史学风,从而奠定了历史学向科学方向发展的学术基础,其影响直至近现代而愈显重要。
毋庸讳言,乾嘉学派的“实事求是”理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批判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同时,不免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
戴震、钱大昕、王鸣盛等倡导“实事求是”理念的人只是把考据作为阐明其学术宗旨的手段,目的在于揭示儒家学术之道,探究历史盛衰兴亡法则。
渐至后来,一些考据末流学者不明其意,把考据手段当成治学目的,陷于孤立和烦琐的考证,出现为考据而考据的流弊。
这虽然不是乾嘉学派学术发展的主流,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