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下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古文阅读训练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4题。
【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赵襄王学御》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
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①赵襄王: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④调:协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1)但当涉猎()(2)即更刮目相待()(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4)术未尽也()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此君之所以后也。
)3.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4.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谈两点即可)(4分)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5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乙]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高一语文必修一专项训练——课内文言文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以下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很多人)6、以下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可怪也欤?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7、以下分析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比照,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比照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D、何怒之有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参考答案:一、1、(1)随着,顺从(2)甚于、超过(3)奔驰的马(4)树枝2、竭力攀高的人,看到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的心;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大意对即可)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能结合语句分析,大意对即可。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1、①用、把②希望、愿望③使……劳累④助词,将宾语前置。
2、①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
②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
3、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三、1.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
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
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
“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
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
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四、1 C 2D 3D4、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每逢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5、洒脱不羁,悠闲自得。
(意思对即可)五、1、(1)得到,获得(2)跑(3)询问(4)等,等待2、B 因为(A中“于”分别是“向”和“在”之意:C中“其”分别是“他”和“难道”之意;D中“之”分别是“的”和用来表示宾语前置。
)3、参考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像结成的冰块一样坚硬,手指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
4、(1)得书难:(2)拜师难六、1唐朝柳宗元2 C3 直译、意译均可。
《出师表》课内文言文阅读22篇(含答案)

《出师表》课内文言文阅读22篇(含答案)001《出师表》阅读练习(一)出师表(节选)(15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5分)(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4)咨.臣以当世之事( )(5)攘除奸凶(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先帝不以臣卑鄙。
17.从选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2分)18.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4分)答案:15.(1)奔走效劳(2)都(3)拜访(4)咨询,询问(5)排除,铲除16.(1)亲近贤臣,远避(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2)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1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分)18.(1)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2)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言之有理即可,2分)002《出师表》阅读练习(二)(2016年安顺市)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3-17题。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阅读《三峡》,完成22-25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25.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阅读《口技》选段,回答8—10题(8分)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富贵不能淫》专练

《富贵不能淫》一、文言文阅读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必敬必戒________________ (2)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加粗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2)与民由之(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4)人恒过(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第一篇《论语》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乙】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吾日三省.吾身()(2)不逾.矩()(3)王生不说.()(4)王生惊觉,谢.曰()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B.居.五日不可久居.C.而君变色以.去以.塞忠谏之路也D.王生益愠.人不知而不愠.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之不以其道(3)执策而临.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022·天津)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B.则素湍.绿潭湍:急流C.良.多趣味良:甚,很D.林寒涧肃.肃:严肃,严厉4.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B.至于夏水襄陵C.清荣峻茂D.空谷传响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有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展示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巴陵郡政事通达百姓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全都复兴了,于是再度修整岳阳楼,扩大其原有规模,在上面刻录唐朝贤人以及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就在洞庭湖的风光上。
它包含远处的山峦,吞吐壮阔的长江,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晚明暗变幻,景色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非常详尽了。
这样,那么(从这里)向北可以通到巫峡,向南到达潇湘,被贬职的官员和多愁善感的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游览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还是有所不同吧?那雨水连绵纷纷而下,接连数月不放晴,寒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潮冲击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光辉,高大的山形也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猛虎长啸啼猿悲诉。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题专项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PS :
未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3.先则恐逮于臣(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 )
2.术未尽也(
)
4.夫诱道争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 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 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 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 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 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文言文《出师表》完成下面小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夙夜忧叹(早晚)B.深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作:____________ (2)发: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阅读语段,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____________ ;目的是:____________ 。
课内文言文《师说》阅读答案

课内文言文《师说》阅读答案课内文言文《师说》阅读答案「篇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及《师说》选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①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③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①道:学问,道理。
②庸:岂,难道。
③其:大概。
(节选自韩愈《师说》)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4分)(1)无从致书以观(2)礼愈至(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吾从而师之小题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古之学者/必有师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小题4: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关于“择师之道”,两位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说说你对“择师之道”的看法。
(4分)参考答案:小题1:(1)致:得到(2)至:周到(3)受:通“授”,传授(4)师:学习,把当成老师小题1:C小题1:(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诫子书》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诫子书》含答案课内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诚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逐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①淫慢.则不能励精①险.躁则不能冶性(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答案】(1)①才干;①懈怠;①轻薄。
(2)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①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3)B【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非学无以广才: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
才:才干。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
慢:懈怠。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险:轻薄。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陈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
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③伫录:贮藏。
④遗:赠送。
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2)未若柳絮因风起()...(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答】文末“即公兄无子,左将军王凝之之妻也。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④⑤①②③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b.走了以后,连(只)走,走了(所以,就)..c.方圆的参赛作品不顾(照顾)太阳、喝酒和下雨(这)..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2.翻译下面句子。
部编版九上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九上古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一、岳阳楼记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百废具兴.〔兴办〕 C.春和景,明〔日光〕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增其旧制.〔制度〕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废具兴〔都,全〕 C.连月不开.〔开放〕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理.也〔雄伟壮观的景象〕 C.日星隐曜.〔光辉〕5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横无际涯.〔天涯〕 C.波澜不惊,〔惊动〕6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 A ,以其境过清B .策之不以其道 C .7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 .以下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或异二者之.为 D.先天下之.忧而忧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作者作记缘由.B.文章第二、三、四段着重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以引出迁客骚人或忧或喜的心情.C.第五段作者从侧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D.文章骈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B.第五段是全篇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描写和抒情,点明全篇主旨.C.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 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D.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含蓄地劝慰滕子京,要他心怀天下,先优后乐.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2〕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4〕商旅不行,橘倾楫摧.〔〕B.前人之述备.矣〔准备〕D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附〕〔〕 B.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景,好景色〕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B.朝晖夕阴〔日光〕 D.浊浪挑空〔冲向天空〕〔〕B.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 D.沙鸥翔集..〔鸟儿聚集〕〔〕B.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D.宠辱偕忘〔一起〕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属于作文以.记之D.以塞忠谏之路 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战于长勺D.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8〕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13 .选文中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14 .朗读课文第3、4段,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迁客骚人怎样的心境?15 .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16 . “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本文的写作目的〕二、醉翁亭记6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者休于 树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C.负者歌于.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7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佳木秀而繁阴C.先天下之忧而.忧D.由是那么生而.不用也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1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名之者谁〔命名〕 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盛行的样子〕 C.杂然市前陈者〔交错的样子〕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林壑尤美〔山谷〕 C.佳木秀•而繁阴〔秀丽〕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B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8 .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D.树林阴翳〔遮蔽〕〔〕9 .少饮辄醉〔就〕D.低偻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10 宴酣之乐〔酣畅〕 D.太守谓谁〔是,为〕9 .对以下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个画面.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B.文章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的不同.C.文章第三、四段先从侧面后从正面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D.文章外表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B.文章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C.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说明太守只在乎山水之乐.D.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4)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译文:13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14 .本文多处提到 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 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志趣?15 .第234段开头的 假设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是根据怎样的顺序来写的?A .名之者谁 C.山间之四时也B.在乎山水之间也 D.而不知人之乐三、湖心亭看雪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B. 是日,更定矣〔更加〕C.余孥一小舟〔携;带〕D.拥食衣炉火〔细皮毛衣〕 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雾淞河蝇〔寒气弥漫的样子〕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B.是日,更定矣〔判断动词〕D.问火姓氏,是金陵人〔他们的〕 〔〕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及友人“痴〞作铺垫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并从正面衬托了西湖雪景的神韵C.第三段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D.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借所写的雪景,寄托了天地人生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思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6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大意.J 一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2〕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4〕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5〕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7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8 .结合全文分析“痴〞字的含9 .“雾淞沆硕……两三粒而已〞这几句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 ?式结合语境,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 效果.A.是日更足矣〔止,停〕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3.以下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弱得更有此人〔怎么〕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参考答案岳阳楼记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百废具兴.〔兴办〕 C.春和景,明〔日光〕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增其旧制.〔制度〕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废只兴〔都,全〕 C.连月不开.〔开放〕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磔也〔雄伟壮观的景象〕 C.日星隐曜.〔光辉〕5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横无际涯.〔天涯〕 C.波澜不惊.〔惊动〕6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A ,以其境过清B .策之不以其道C .7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 .以下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 〕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或异二者之.为D.先天下之.忧而忧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文章第一段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作者作记缘由.B.文章第二、三、四段着重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以引出迁客骚人或忧或喜的心情.C.第五段作者从侧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D.文章骈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10.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 〕A.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B.第五段是全篇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描写和抒情,点明全篇主旨.C.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 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D.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含蓄地劝慰滕子京,要他心怀天下,先优后乐.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2〕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B 〕B.前人之述备.矣〔准备〕 D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附〕〔A 〕B.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C 〕B.朝晖夕阴〔日光〕 D.浊浪排空〔冲向天空〕 〔D 〕B.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 D.沙鸥翔集,〔鸟儿聚集〕〔C 〕B.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D.宠辱偕忘〔一起〕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 属于作文以.记之D.以塞忠谏之路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C 〕 B.战于长勺D.不求闻达于诸侯〔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欣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差异吗?〔4〕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译文:经商的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文: 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外物之忧、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8〕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答:这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开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13 .选文中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答:迁客骚人:阴风苦雨就悲,风和日丽就喜,即“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喜.表现博大的胸襟.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忧君忧民之心不改,有“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14 .朗读课文第3、4段,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其中蕴含着迁客骚人怎样的心境?答:这两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第3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第4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迁客骚人的心境,照应着景物,与之共悲欢.第3段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表现出迁客骚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不惊的乐观情怀.15 . “微斯人,吾谁与归?〞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本文的写作目的〕答:1.表现作者以“古仁人〞自比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远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含蓄委婉的勉励滕子京希望他有古仁人之心,不要为一时受辱而心灰意冷,应存高远,胸怀天下.16 .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答: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那么〞一转, 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那么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一一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议论与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醉翁亭记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名之者谁〔命名〕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6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者休于.树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负者歌于.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7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 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佳木秀而繁阴 C.先天下之忧而.忧D.由是那么生而.不用也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名之者谁B.在乎山水之间也 C.山间之四时也D.而不知人之乐9 .对以下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个画面.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B.文章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的不同.C.文章第三、四段先从侧面后从正面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D.文章外表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本文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B.文章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C.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说明太守只在乎山水之乐.D.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文: 山势回环,山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上边的, 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盛行的样子〕 C.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林壑尤美〔山谷〕C.佳木秀•而繁阴〔秀丽〕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泉香而酒洌.〔水〔酒〕清〕〔A 〕D.树林阴翳〔遮蔽〕〔C 〕B.少饮辄醉〔就〕D .低偻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B 〕B.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B.宴酣之乐〔酣畅〕 D.太守谓谁〔是,为〕B 〕C.颓然乎其间者〔精神不振的样子〕〔4〕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就昏暗了.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译文: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译文: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的,是太守啊. 13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答:文章第1段,以 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 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 西 南诸峰〞、琅哪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 ,最后定格在 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第效果: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皆 ?亭的地理位置 ,又给人以移步换景、 身临其境、 耳目一新的感觉.14 .课文第2、3、4段开头的 假设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是根据怎样的顺序 来写的?答: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 “假设夫〞 “至于〞 “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 记语意转变的作用.第 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 ,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 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 ,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根据写景 --写人--写 “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楚,层次清楚.15 .本文多处提到 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 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志趣? 答:本文共出现了 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1.山水之乐;2.宴饮之乐:3.禽鸟之乐;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志趣: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 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湖心亭看雪1.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B.是日,更定矣〔更加〕C.余孥一小舟〔携,带〕D.拥食衣炉火〔细皮毛衣〕3.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段交代游西湖的时间和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及友人“痴〞作铺垫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并从正面衬托了西湖雪景的神韵C.第三段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D.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7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是日更定.矣〔止,停〕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4.以下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6.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B.雾淞旗硕〔寒气弥漫的样子〕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B. 是日,更定矣〔判断动词〕 D.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他们的〕(B )A. 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8 .借所写的雪景,寄托了天地人生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思念故国的淡淡愁绪9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大意.(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6)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7)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8)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他们)看到我十分快乐,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9)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村.此语从金陵人口中呼出,实那么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人.但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那么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又明快,又含蓄深婉.11 .结合全文分析“痴〞字的含义答:作者的“痴〞表现在:①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 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哀愁和对故国的无限思念.12 .“雾淞沆硕……两三粒而已〞这几句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答:用白描的手法,妙用量词“痕〞“点〞“芥〞“粒〞,把长堤、湖心亭、船和舟中人,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一幅水墨画,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的景色衬托得淋漓尽致.。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怡然..称快〔〕⑤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⑥鞭.数十,驱之别院〔〕2.用“/”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表达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9.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假设者,堂假设者,坊假设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一、阅读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吴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2)急湍甚.箭()(3)猛浪若奔.()(4)横柯.上蔽()2、用现代汉语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把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二、比较阅读(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②期:③劳:④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③蒙乃始就学()④及鲁肃过寻阳()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吕蒙就学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B.文中未直接写吕蒙进步之快,而是借鲁肃之口说出,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
C.孙权要吕蒙涉猎,是为了让他增长见识,以便能更好地去管理军中事务。
D.吕蒙一听鲁肃的夸奖,就得意洋洋地自夸起来,可见吕蒙是个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的人。
(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势竞上()②好鸟相鸣()③望峰息心()④横柯上蔽()2.翻译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阅读一、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猥.自枉屈猥:(2)以咨诹.善道诹:>(3)以彰.其咎彰:(4)此臣所以..报先帝所以:(1)降低身份(2)询问(3)表明,显扬(4)……的原因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以.伤先帝之明不以.物喜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A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因为”;B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看见”:D中两个“效”字的意思都是“实现”。
)3、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东吴)。
)4、(1)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2)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1)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2)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二、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C项都是“却、可是”;A项“凭”/“因为”;B项“他”/“的”;D项“向”/“比”)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 年且.九十且:(2) 汝之不惠.惠:(3) 杂然..相许杂然:(4) 汝心之固.固:(1)将近(2)通“慧”,聪明(3)纷纷的样子(4)顽固5、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这则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韧毅力,说明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一定能获得事业的成功。
$三、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文理..材人远矣贤于:..皆有可观者文理:(2)贤于(3)邑人奇.之奇:(4)或.以钱币乞之或:(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3)认为……奇怪(4)有的人!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四、隆中对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C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 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B. 欲信.大义于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 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D. 信义著于.四海皆以美于.徐公3、找出加点词语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组( D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贤能为.之用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C.此殆天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资将军所以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去国.怀乡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 凡.三往凡:(2) 孙权据.有江东据:(3) 遂用.猖獗用:(4)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1)总共(2)占有,占据(3)因此(4)大概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6、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7、“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示例: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五、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写一个)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推托(4)到3、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4、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孙权劝学”的现象吗如你劝好朋友学习或做某事,父母、好朋友等劝你学习或做某事等。
请写出你的经历及结果。
六、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与“呷浪之鳞”中的“鳞”字意义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锦鳞.游泳B.鳞.浪层层C.毛羽鳞.鬣D.鳞.次栉比2、下列“之”的词性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 蝴毛羽鳞鬣之.间城居者未之.知也[B. 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C.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D. 倩女之.靧面髻鬟之.始掠3、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C )A.如镜之.新开暮寝而思之.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似与游者.相乐得道者.多助D.山峦为.晴雪所洗子墨子解带为.城4、加点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B)A、饮少辄.醉未百步辄.返|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于时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冻风时.作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E、风力虽.尚劲游人虽.未盛5、翻译句子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