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在中考语文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虚词,本文将对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详细解析。

一、初中语文虚词的分类与作用
初中语文虚词主要包括介词、助词、连词和副词等。

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表达语义关系的作用。

1.介词:如在、向、把、由等,它们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位置、方向、手段等。

2.助词:如了、过、着、等,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

3.连词:如和、但、如果等,用于连接词句,表示并列、转折、条件等关系。

4.副词:如很、非常、不、都等,用于修饰形容词、动词等,表示程度、范围、否定等。

二、常见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1.介词:如“把”字,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把书给你”。

2.助词:“了”字,表示事物发生变化,如“他吃饭了”。

3.连词:如“和”字,连接并列词语,如“蓝天和白云”。

4.副词:如“很”字,表示程度,如“他学习很认真”。

三、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意义关系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表达的语义关系也不同。

如“把”字句,表示动作施加于某人或某物;“给”字句,表示动作的对象是某人或某物。

四、提高虚词运用能力的策略
1.多阅读:通过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了解虚词的用法,增强语感。

2.动手练习:做虚词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总结归纳:整理学习中遇到的虚词用法,形成体系。

五、总结
初中语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学们要重视虚词的学习,通过多阅读、动手练习和总结归纳等方法,提高虚词运用能力。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备具体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介词(Prepositions)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虚词,常常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1. in:表示在某个位置或时间,例如“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in the morning”(在早上)。

2. on:表示在某个平面或表面之上,例如“on the table”(在桌子上),“on Monday”(在星期一)。

3. at:表示在某个特定位置或时间,例如“at the park”(在公园里),“at 5 o'clock”(在五点钟)。

二、连词(Conjunctions)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虚词,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1. and: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等级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我喜欢茶和咖啡)。

2. but: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连接两个相反或不同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am tired, but I need to finish my homework”(我很累,但是我需要完成作业)。

3. or: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可替换的句子或词语,例如“You can choose tea or coffee”(你可以选择茶或者咖啡)。

三、助词(Particles)助词是用来补充和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虚词,它们通常不具备独立的意义。

1. to:表示动词不定式的标志,例如“to read”(阅读),“to go”(去)。

2. not:表示否定意义,通常与助动词连用,例如“do not”(不做),“can not”(不能)。

四、后置介词(Postpositions)后置介词是指放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虚词。

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修改

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修改

3、介词后面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 过”和趋向动词“来、上、下”等。
三、连词:
概念: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表示前后有并列、递进、转折、 因果、假设等关系。 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 如果、只要”等。
常用成双配套的关联 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 既……也(又) ……也…… 也…… 又……又…… 有时……有时…… 一方面……(另、又)一方面…… 一边……一边…… 一会儿……一会儿…… 不是……而是
—虚词
虚词有关知识
1 虚词的定义:
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没有实在意义 的词。 2 虚词的种类 :
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
一、副词
概念: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 容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 频率、语气等,而不能修饰或 限制名词的词。 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 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十分 渐渐 一定

刚刚,
马上, 更 挺,
经常。
二、 介词
概念: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 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 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
的)、 以、按照(方式)比、跟、同 (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介词的语法特征
1、不能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充当句 子成分,只能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充 当状语或补语。 2、不能重叠。
2、表示顺承关系的:
首先(起先)……然后 是……还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无宁)…… 宁可……也 不……
4、表示递进关系的:
•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 也、 又、反而)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指的是在句子中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主要用于连接、标识语法关系、表示程度、语气等功能。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下:1. 连接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和状语。

它们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组,构建语法关系,以确保句子的完整和逻辑性。

例如:"and"、"or"、"but"等连词;"in"、"on"、"at"等介词;"is"、"was"等助词;"very"、"quite"等状语。

2. 标识语法关系的虚词:包括冠词、代词、疑问词和关系词。

它们用于标识名词或代词的性质、数量、指代关系等,起到限定、代替或引导的作用。

例如:"a"、"an"、"the"等冠词;"he"、"she"等代词;"what"、"who"等疑问词;"that"、"which"等关系词。

3. 表示程度、语气的虚词:包括副词、助词和语气词。

它们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或用于表达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

例如:"very"、"too"、"quite"等副词;"not"、"no"等助词;"perhaps"、"maybe"等语气词。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的意义较为抽象和泛化,不能独立成句,需要依附于其他实词才能构成完整的语言表达。

虚词字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字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字的用法及例句意义虚词是语法上的一个特殊类别,其字面意义较为模糊,主要用于进行语句成分的连接、衔接和修饰等功能。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使句子更加流畅自然,并且帮助表达者准确传达想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虚词。

一、连词1. 并列连词“和”:表示并列关系或连接两个相同成分。

例句:他喜欢音乐和艺术。

我爱读书和写作。

2. 转折连词“但是”: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例句:她工作很努力,但是没有得到提升。

这个游戏看起来简单,但是实际上很有挑战性。

3. 递进连词“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或增加新信息。

例句:这台电视不仅画质清晰,而且价格实惠。

他学习努力,而且参加了许多社团活动。

4. 因果连词“因为”:表示原因或解释前后事件的因果关系。

例句:我们没能赢得比赛,是因为队员们太紧张。

他没去上学,因为生病了。

二、介词1. 表示位置关系的介词“在”:用于表示某物或某人所处的位置。

例句:书在桌子上。

我在图书馆里学习。

2. 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在”:用于表示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或段落。

例句:明天我们要在8点钟到达机场。

我通常在晚上10点睡觉。

3. 表示方式、方式等方面的介词“以及/和”:用于列举事物或说明方式方法等。

例句:我们需要水、食物以及防护设备去野营。

这个项目需要耐心、技巧和团队合作。

4. 表示目的或用途的介词“为了”:用于说明行动或做某事的目的。

例句:她努力学习,为了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我每天早起锻炼身体,为了保持健康。

三、副词1. 表示程度强弱关系的副词“很”: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动词,表示程度较高。

例句:这本书很有趣,我一口气读完了。

他很擅长游泳,每次比赛都取得好成绩。

2. 表示时间关系的副词“经常”:表示频繁发生或持续存在的状态。

例句:他经常去健身房锻炼身体。

我经常和朋友们一起看电影。

3. 表示方式或方式方面的副词“慢慢地”:表示缓慢或逐渐进行。

例句: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整理

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整理

语文学案 序号 93_ 高 二 年级 4班 教师:李卉 学生: _____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之、以、于、与、乃)【学习目标】通过课文中的例子,进一步掌握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课外迁移作充分准备。

【学习重点】主攻自己还不太清楚的虚词,理解积累。

【学法指导】掌握期末考试要求的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先自学然后自查自测。

一、【其】(一)用作代词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游褒禅山记》 )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六一居士传》) 庶几偿其.夙愿焉。

(《六一居士传》) 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

(《六一居士传》)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游褒禅山记》 )其.一西出 ( 《小石城山记》 ) 其.大者有二焉。

( 《六一居士传》 )既其.出( 《游褒禅山记》 ) (二)用作副词。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 《游褒禅山记》 ) 吾其.何择哉? ( 《六一居士传》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 《郑伯》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 《郑伯》 ) 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与微之书》)(译: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二、【之】(一)代词。

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 《兴贤》 ) (二)助词。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

(《小石城山记》)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 《郑伯》 ) 姜氏何厌之.有?( 《郑伯》 )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 《六一居士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三、【以】(一)连词,相当于“而”。

由山以.上五六里。

(《游褒禅山记》)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表修饰 (《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表并列 (《游褒禅山记》)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表顺承 (《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表目的 (《游褒禅山记》)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 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 面”“在…… 中”“向”“到”“自”“从”“跟”“ 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 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 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 等字和它相应。
例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原因等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鸿门宴》)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公
输》)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出师表》)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赤壁之战》)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赤壁之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劝学》) 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师说》)
战》)
小结: 于字可译到、在、从
也可翻作对、与、同
语文基础知识
常见文言虚词的 意义及用法
我们想到的问题
常见虚词有哪些 虚词的古今变化 容易犯的错误 应对方略
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 其、且、然、若、所、为、焉、也、矣、 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其焉以于
与之
而 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 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可不译 。 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2、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 来”
3、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是以”,相当 “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 果。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一而再:用来指重复或经常发生的事情,强调重复的动作,格式为“一而再,再而三”;
2.何尝:用来表示怀疑,强调非常怀疑的极端,格式为“何尝XX”;
3.欲求:表示誓死奋斗或追求的意思,强调情感的强烈,格式为“欲
求XX”;
4.闻之: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表示,可用来表达惊讶,格式为“闻
之XX”;
5.所言:突出说出的话语,强调说出的表明,格式为“所言XX”;
6.左右:表示四处和周围,强调四面八方的范围,格式为“左右XX”;
7.尔其:表示在文字前面再次强调其中一种情况,格式为“尔其XX”;
8.既而:表示既然,强调结果已经出现,格式为“既而XX”;
9.斯斯:表示强烈的谴责,强调所说话语的感受,格式为“斯斯XX”;
10.故曰:用来引开前面的说法,表示此处是前面话语的总结,格式
为“故曰XX”;
11.其乃:用来表示特别关注,强调此处说的是重点,格式为“其乃XX”;
12.庶乎:表示疑惑,强调感情上的犹豫不决,格式为“庶乎XX”;
13.尔等:表示敬意,用来称呼对方,格式为“尔等XX”;
14.其系:表示连接,强调说法属于一类,格式为“其系XX”;
15.但见:表示看到。

英语常用虚词有哪些 意义和用法是什么

英语常用虚词有哪些 意义和用法是什么

英语常用虚词有哪些意义和用法是什么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英语虚词有哪些,意义和用法是什幺,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1 高中英语最常用的虚词是什幺一、冠词(art..):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名词。

如:a,an,the.1.不定冠词:a,an2.定冠词:the 二、介词(prep.):表示它后面的名词或代词与其他句子成分的关系。

如in,on,from,above,behind.1.简单介词:是由一个单词构成的介词。

可分为三类:①普通介词:如at,by,for,from,in,of,on,to,with 等②合成介词:如onto,into,within 等③分词介词:如including 等2.二重介词:是由两个简单介词连用而构成的介词。

如:from behind,since before,until after等3.短语介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所组成的短语构成的介词。

如:infront of,because of,instead of 等三、连词(conj.):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

按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可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1.并列连词①表示平行或对等关系的并列连词:and,both…and,as well as,not only…but also,neither…nor等②表示转折关系的并列连词:but,yet,while 等③表示选择关系的并列连词:or,either…or等④表示因果关系的并列连词:for,so等2.从属连词:是引导从句的连词①引导名词性从句的连词:that,whether,if~ 1 / 2 ~②引导副词性从句的连词:when,while,as,since,before,after,once,as soon as,until,till,because,now that,although,though,even if,even though,no matter how,no matter what,whatever,however,whether…or,if,unless,so long as,as long。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回退
退出
• 02年南京 • 6.下面各组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
• A. 才美不外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则责攸之、祎、允
等之慢
• C.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永州之野产异蛇 •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
回退
退出
•03南京
•6.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9、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到;衬音助词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到
回退
退出
•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代“那些”
改之
• 2、复前行,欲穷其林
代“那个”
• 3、其如土石何? •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反诘语气
反诘语气;猜测语气
• 5、安陵君其许寡人!
强调语气
• 6、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⑧相当于“由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回退
退出
而:连词 l.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和”“又”。温故而知新 2.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5.表修饰关系。①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②时时而间进
回退
退出
04中 考 情 况
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
南京历年中考题型:02、03、04
05年模拟情况
白下、栖霞、玄武、溧水、六合、高淳、
市一中
回退
退出
04南通
2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整理过的文言虚词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 (1)

整理过的文言虚词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 (1)

中考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为、之、以、而、于、者一、为㈠动词wéi⒈“做” 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⒉“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⒋“是” 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㈡介词wèi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二、之㈠动词“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㈡助词⒈“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jianghu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㈢代词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三、以㈠介词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㈡连词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㈢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四、而㈠表并列“和、又、并且” 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㈣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例: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愠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④足肤龟裂而不知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⑧出淤泥而不染⑨邻有短褐而欲窃之㈤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夸父)道渴而死五、于㈠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所欲有甚于生者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②试用于昔日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②战于长勺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③胡不见我于王④生于忧患⑤万钟于我何加焉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六、者㈠指代人、物,“的人、的东西”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卜者知其指意④或异二者之为⑤得道者多助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⑦往来而不绝者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⑨肉食者谋之⑩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㈡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①陈涉者,阳城人也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㈢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七、其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5个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5个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何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且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之的用法及意义:1) 代词,他,他们,它,它们或自称:a.公与之乘;b.公与之乘;c.陈胜佐之;d.肉食者谋之;f悉以咨之;g.属予作文以记之。

2)结构助词,的:a.小大之狱b.三里之城c.天子之怒;d.物外之趣;f.古仁人之心3)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无实意: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心之所向;c.孤之有孔明;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f.虽我之死;g.日月之行;h.当余之从师也;m.髻鬟之始掠也;l.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无实意,助词:a.何陋之有b.宋何罪之有5)音节助词,不译:a.公将鼓之;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c.怅恨久之6)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助词:a.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b.马之千里者;c.北顾黄河之西流7)动词,去,到,往:a.辍耕之垄上;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吾欲之南海;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表示同一关系,代词,这样的,那样的,这类的:a.魁父之丘;b.云梯之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二、其的用法和意义:1)代词,他,他们,它,它们(的):a.百姓多闻其贤;b.以彰其咎;c.其妻献疑曰;d.增其旧制;f.恐前后受其敌2)指示代词,这,那(种,个,样),其中的:a.不能名其一处;b.其一犬坐于前;c.欲穷其林;d.以其境过清;f.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g、其一富,其一贫;h.其人视端容寂3)副词,难道,怎么,表反问语气:a.其真无马耶b.其如土石何4)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a.其真不知马也5)副词,表期许语气,加强语气:a.安陵君其许寡人6)连词,如果:a.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三、而的用法:1)表并列,又,并且:a、黑质而白章;b、中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起坐而喧哗者;d、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f.泉香而酒洌;g.溪深而鱼肥2)表递进,而且:a、邹忌修八尺又余,而形貌昳丽;b、学而时习之;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f、蔚然而深秀者;3)表顺承,就,然后或不译/a、野芳发而幽香b、夺而杀尉;c、温故而知新;d、择其善者而从之;f、既醉而退;g记之而去;h、收而攻蕲;m、启窗而观4)表修饰,不译,或译为“着”或“地”:a、朝而往,暮而归;b、面山而居;c、笑而止之曰;d、暮而果大亡其财;f、随波而逝;g、挺剑而起;h、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5)表转折,却,但是,可是:a、人不知而不愠;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而不知人之乐6)表因果:a、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b、水落而石出者7)表假设: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四、以的用法:1)介词,把: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因以之为号;c、以丛草为林;d、投以骨;f、必以分人;g、以头抢地;h、以书假余2)介词,用,拿:a、以衾拥覆;b、徐喷以烟、c、以径寸之木;d、述以文者;f、以乡人子谒余;g、以钱币覆之;h、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m、祭以尉首3)介词,凭借,依靠:a以君之力;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案 序号 93_ 高 二 年级 4班 教师:李卉 学生: _____
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之、以、于、与、乃)
【学习目标】
通过课文中的例子,进一步掌握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课外迁移作充分准备。

【学习重点】
主攻自己还不太清楚的虚词,理解积累。

【学法指导】掌握期末考试要求的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先自学然后自查自测。

一、【其】
(一)用作代词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游褒禅山记》 )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六一居士传》) 庶几偿其.夙愿焉。

(《六一居士传》) 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

(《六一居士传》)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游褒禅山记》 )
其.
一西出 ( 《小石城山记》 ) 其.
大者有二焉。

( 《六一居士传》 )
既其.出
( 《游褒禅山记》 ) (二)用作副词。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 《游褒禅山记》 ) 吾其.何择哉? ( 《六一居士传》 )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 《郑伯》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
是之谓乎? ( 《郑伯》 ) 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与微之书》)(译: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
二、【之】
(一)代词。

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 《兴贤》 ) (二)助词。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

(《小石城山记》)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 《郑伯》 ) 姜氏何厌之.有?
( 《郑伯》 )
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 《六一居士传》 )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三、【以】
(一)连词,相当于“而”。

由山以.
上五六里。

(《游褒禅山记》)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表修饰 (《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表并列 (《游褒禅山记》) 有志矣,不随以.
止也。

表顺承 (《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表目的 (《游褒禅山记》)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表目的 (《报任安书》) (二)介词
不以.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黄州快哉亭记》
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段太尉逸事传》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黄州快哉亭记》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太尉逸事传》
汝将何以.视天地《段太尉逸事传》
欲以.此驰骋于当世
(三)动词,认为
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

《与尹师鲁第一书》四、【于】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陈情表》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报任安书》
..
五、【与】
(一)介词。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二)连词。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沛公曰:“孰与
..君少长?”(《鸿门宴》)
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六、【乃】
(一)副词。

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鸿门宴》
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报任安书》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黄州快哉亭记》
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

(《六一居士传》)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报任安书》
太尉大泣:“乃我困汝。


《段太尉逸事传》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报任安书》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