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上)

合集下载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一,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二,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是客观事物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是以概念作为基础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是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

主观辩证法是采取观念的,逻辑上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运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作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运动,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是唯物辩证方法论体系中的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恩格斯也指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由此作出的革命性结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一、辨析题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第一章)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有用就是真理。

(第二章)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自然辩证法初稿自然辩证法初稿

自然辩证法初稿自然辩证法初稿

自然辩证法初稿自然辩证法初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2.自然观发展经历: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等阶段。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机器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2.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

(2)思辨性和臆测性。

(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3.渊源:(1)宗教神话自然观的观点。

(2)宗教神话自然观的作用。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是原始社会的宗教神话自然观,它是在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不分低下的背景下形成的。

4.基础:形成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哲学。

1)自然哲学的概念:自然哲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前身,它是指从哲学的角度学,依靠经验和观察等方法,思考自然界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它包括自然观、人生观等内容。

2)自然哲学的作用:(1)冲破了宗教神话自然观的桎梏。

(2)为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知识基础。

(3)为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5.作用:1、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6.缺陷:1、蕴含着唯心主义因素。

2、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3、不能科学的说明自然界7.演变:1、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1)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1)主张上帝是自然界的本原,地球是宇宙中心;(2)一些进步学者:例如,罗杰尔·培根倡经验和实验科学;威廉·奥康提倡批判的、经验的态度和探索精神;吉洛姆继承了原子论等,这此思想动摇和瓦解神学自然观的理沦基础,有力推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向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渡。

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自然界是生气勃勃的运动实体,人类可以利用数学研究自然界,具有利用自然界的创造力。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转自百度知道〕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辩证法有三大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如何认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衡量一个人哲学思想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对辩证法的理解和认识深度。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作为极限真理,它的特点就是纯粹的绝对性,没有任何相对性在其中。

当然,不要忘记这种纯粹的绝对性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它的前提条件就是人的认识领域,或者说,在认识论中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属于极限真理,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理论观点。

我们知道,在哲学上,本质内部也是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

对本质的现象直接概括出来的观点属于知性层次,对现象的本质进行间接的反映得出的观点属于理性层次。

知性层次和理性层次,这是上升到本质内部进行的划分。

知性层次的特点是直观性,它与现象之间保持直接的联系,具有同一性。

在现实中知性层次解释的辩证法很容易被人理解,因为它具有可以被人们感知到的现象作为实例加以说明。

理性层次的特点是间接性,它与现象之间没有直接性的联系,二者之间具有对立性。

因此,理性层次的辩证法往往不容易被人理解。

因为它需要通过反思间接地认识到。

知性辩证法与理性辩证法相比,它的特点是直观性和通俗性。

理性辩证法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深刻性。

知性辩证法属于初级本质的辩证法,理性辩证法属于二级本质的辩证法。

它们二者共同构成了辩证法内部的两个环节。

如果我们用哲学的语言将二者区分开来的话,那么,知性辩证法把握的是不同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理性辩证法把握的是同一质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高中政治辩证法知识点

高中政治辩证法知识点

高中政治辩证法知识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专题复习与相关时政热点分析(上)

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专题复习与相关时政热点分析(上)

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专题复习与相关时政热点分析(上)作者:黄垠昌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9年第01期【知识概述】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从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分布可以看出,本专题中世界的客观性、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含义及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等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为必考考点。

其他知识点所占比重较少,为选考考点。

唯物辩证法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果联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为必考考点,尤其是矛盾的统一性原理中“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观点等所占比重较少,为选考考点。

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及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重大意义是本单元出题的重点。

本专题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要形式。

近几年高考中非选择题种类有所增加,试题一般先提供一些材料,然后以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考查,特别常见的是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当今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

【知识精讲】考点1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神创论”、“有神论”。

热点点拨 2008年6月28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哲学常识》辩证法综合练习[上学期]

《哲学常识》辩证法综合练习[上学期]

《哲学常识》辩证法综合练习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48分。

1.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

但是由于种植沙柳费钱费力,又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以有效实施。

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某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造纸加工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大家争相承包荒地,种植沙柳蔚然成风。

从哲学上看,种植沙柳防风固沙从难以实施到有效实施,其成功之处在于()(xx·北京春季) A.发现了沙柳具有固沙防风的性质 B.掌握了植树造林的规律C.发现了事物之间更深刻的联系D.掌握了用沙柳制板造纸的技术2. “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是记英语单词的一个有效办法。

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C.认识事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3.美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占到全球的1/4。

显然,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理应承担主要责任和履行减排义务。

但是,xx年布什政府上台后,借口议定书“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公然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

布什政府这一行径()A.是一种割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的行为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C.没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D.忽视了内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4. 建国初期,为解决吃饭问题,我国将“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今天,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草),我国农业生产的这一变化,从哲学上充分说明()A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 因果联系是联系的主要形式D 事物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5. 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发展决不能“一条腿短,一条腿长”,决不能“满了口袋,空了脑袋”,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

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对立统一规律┤ (核心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质、量、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

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

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

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

这种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所提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事物质变走向死亡的方面。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辩证法知识点高二上

辩证法知识点高二上

辩证法知识点高二上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正确认识和运用辩证法对于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二上学期相关的辩证法知识点。

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基本形式,主要是指从物质的角度来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有四个基本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发展性原理、矛盾斗争性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

1. 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指的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础。

矛盾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推动事物的发展。

2. 矛盾发展性原理矛盾发展性原理指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矛盾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不断变化、推动事物不断前进。

3. 矛盾斗争性原理矛盾斗争性原理指的是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矛盾的双方争斗过程中,产生了改变,推动了事物的前进。

4. 否定之否定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指的是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旧的事物被新的事物所替代,但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的某些东西,形成了新事物。

这种发展过程是一种总体上的否定之否定。

二、辩证法与教育辩证法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 教育的辩证法教育的辩证法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待学生和课程的辩证观。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 学生的辩证法学生的辩证法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处理事物时,应该学会辨别事物的矛盾,抓住事物的本质矛盾,并能够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辩证法与科学辩证法和科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和解释世界,推动科学的发展。

辩证思维的五种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的五种基本方法

第二步法:矛盾法
• 第二步法:矛盾法。
• 两分法旨在从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中理出思维的基本头绪,找 出研究对象的根本关系,确定其基本的研究方法。而矛盾法则是 从研究对象内部两部分(或两方面)之间的根本关系入手,对其 双方的矛盾本质、矛盾关系以及矛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 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和方式上进行深入地分析、 考察、揭示。按照辩证思维诸种方法之间环环相扣的递进关系和 操作程序来说,矛盾法是对两分法的合理发展和必然展开。
• 运用矛盾法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1、坚持矛盾普遍性的认识准则。世界上有没有无矛盾的事物呢? 回答是否定的:没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无论是自身内部,还是外 部联系,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没有没矛盾的事物,也没 有没事物的矛盾,矛盾存在于事物之中,事物包含着各种矛盾, “没有矛盾便没有世界”。解决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认识问题,对于 我们在具体研究中自觉运用矛盾分析的认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或是对这个完整的研究对象从其两个部分、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两分法要求人们在思维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 1、坚持矛盾本质的划分标准。两分法要求遵循“凡事要分、凡 事必分”的原则,但是在对具体研究对象的划分上,却有了个坚
持什么样的划分标准的问题。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非本质
的标准只能实现非本质的划分,形而上学的标准只能完成形而上
• 2、把握矛盾特殊性的本质特征。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精髓,揭示矛盾的特殊性的本质特征,
对于分析具体研究对象的独特性的矛盾运动方式,深化我们在实
践中遇到的具体工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世界
上的矛盾虽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是,每一种事物的具体矛
盾却都是受其Βιβλιοθήκη 殊性的本质所规定,以其个性的方式独立存在着。

哲学常识知识图解及疑难解析:辩证法(上)

哲学常识知识图解及疑难解析:辩证法(上)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


矛盾普遍性 ( 性-- 普遍性 性 结 性)
发展的观
盾 分 析 法
矛盾

因 的观
因 因
因 发展
体 矛盾

统 一 点 两 论 点 的 论 重 与 坚 持

矛盾发 展 性
前 性 性
矛盾
的 的

《联系的普遍性》 (二) 联系的普遍性》
Ⅰ《联系的普遍性》结构图 联系的普遍性》
普 遍 性 客 观 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 关系 含义不同 区 别 联 系 方法 论 地位与功能不 同 整体 有机统一体及发展全过程 部分 各方面,要素及某一阶段
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2,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条件:…P.53) ;3,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条件…P.53)
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 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 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 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原理依据……?> 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原理依据……?>
新事物必定 战胜旧事物
要坚信前途光明
旧事物
新事物的成 长壮大要经 历艰难曲折 路 的曲折 事 前进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的 难

主要方 因 部矛盾 过 内因 内部矛盾

辩证法知识点

辩证法知识点

辩证法知识点辩证法在最抽象的意义上是指包括精神活动在内的一切事物运动、联系、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今天店铺就与大家分享:辩证法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辩证法知识点一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3、联系的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形而上学辩证法

形而上学辩证法

形而上学辩证法形而上学可以发展来解释支持辩证法,辩证法也可以包括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和科学相同的是都是思维而非思想。

形而上学以理性为根基,形而下学以复杂的的理智为根基。

但是形而下学不可理解。

形而上学预设实体或者斥诸实体。

辩证法预设逻辑和本质,以联系发展运动为本质,如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

形而上学正确但是不一定准确,为了理解认识,对无法完全理解的没有办法,是理论的方法也是模型,属于纯粹理性判断;辩证法准确但是不一定正确,是为了解决问题,是现实的方法,属于综合判断。

真诚的学者倾向于形而上学,真实的看到和表达,唯学术理性,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现实的,我们需要实用,更加依赖综合判断,哪怕不理解。

辩证法把对立统一、发展联系、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形式逻辑等作为预设逻辑,并且这逻辑倾向于符合世界,不预设实体,因为物质就是实体。

形而上学不自主的把理性逻辑如数学作为预设逻辑,显然这倾向于符合先验理性。

形而上学意图解决根源的可知性问题,也就是可靠的理解。

人对形而上学的需要就像树枝对根的需要,好的形而上学能够让伦理学家理解数学,并且这种理解能够为数学家承认。

于是人类的知识就通过某种形而上学贯通起来,只有智力上的区分而没有学科知识等的异化,真理也应该是这样兼容所有方面的真理而非无根据地否定什么。

根本上是因为,首先每个人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什么家,天生是人而非科学家、数学家。

在各个方面(如政治、科学、数学、甚至医学军事)努力的取得深入理解而进步的人们能够汇聚在一起,能够相互理解甚至转化促进。

没有一个正常人能够仅仅关心自己这方面而无视其它方面,某方面的进步应当能够促进其它方面的发展,而非脱离人群的走向他人不可知不可理解的方向。

就文明历史以来,我们都需要恰当的形而上学,作为根本知识的基础,能够相互监督促进和有保障的分工分学科。

人类在理性上统一的形而上学就是真理的根本方向,不仅仅有科学更有政治学、伦理学等,是所有知识所有方向、情况深入发展理解的真理综合,绝非单独某个学科知识或者技能。

唯物辩证法的若干问题(上)

唯物辩证法的若干问题(上)

唯物辩证法的若干问题(上)主讲人:何建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唯物辩证法的若干问题。

一、唯物辩证法的定位围绕这个问题,想从四个角度来展开,第一个角度是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定位。

谈定位,主要想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唯物辩证法是什么。

(一)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关于第一个问题,唯物辩证法是什么?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当中曾经说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他说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根据恩格斯的认识,唯物辩证法至少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涉及的面非常的广泛,可以说是全世界各领域无所不在;第二个特点是它探讨的问题非常深刻,是最一般、最本质的有关发展的规律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经典表述。

(二)唯物辩证法的用途关于唯物辩证法用来干什么的问题,主席他老人家在1945年的2月15号曾经做过一个报告,题目叫《时局问题及其他》。

在这个报告当中,他讲了一段话,说如果事情没有搞好,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就是没有照辩证法办事。

邓小平同志讲事情怎样办?照辩证法办事,我赞成他的话。

主席说事情没有搞好,为什么?我们党的历史上为什么会经常的犯左的和右的错误?按照主席的看法,根本的原因是没有照辩证法办事。

可以这样说,照辩证法办事,是无数先例的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是主席和小平他们这些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之道。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强。

不是一开始就能的,不是一生下来就强的。

为什么能?为什么强?我们党最大的对手,蒋介石先生有一个总结,有一个反省。

老蒋这个人,是一个既想当豪杰,又想当圣贤的人,可以说他在哲学方面很感兴趣,而且造诣是比较高的。

他总结反省国民党的失败,喜欢从哲学的高度展开。

1948年1月8号,蒋介石曾经有一个讲话,在讲话当中,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中共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各级干部多富于研究精神,懂得科学方法,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能够做彻底的研究,求彻底的解决,特别是能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一切。

柏拉图的辩证法

柏拉图的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的谈话作为一种方法具有这样的特点:苏格拉底一有机会就和人们进行谈话,从而引导人们去思索他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管这机会是自然发生的还是由他自己故意造成的。苏格拉底和青年们、老人们、鞋匠们、铁匠们、智者们、政治家们等各种各样的公民进行谈话,谈话总是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或者是家务,或者是儿童的教育,或者是知识、真理等等。接下来,他就引导他们离开这种特殊事例而去思考普遍的原则,引导他们思考、确信并认识什么是确定的正当的东西,什么是普遍的原则,什么是真正的自在自为的真和美。可见苏格拉底的方法具有两个特征:第一、离开特殊的事例去思索普遍的原则,从而从具体的事例发展到普遍的原则;第二、使固有的、通常的观念或思想的规定瓦解。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无论是早期的对话辩证法,还是晚期的思辨辩证法都被看作是是通向真理的途径,其目的都是为了发现真理,这就是辩证法有别于诡辩论和修辞术的地方。所以在柏拉图看来,那些纯粹沉迷于揭示命题矛盾而不专心于发现真理的人,他们的论证方法是反证法或诡辩法,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辩证法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常与诡辩法、反证法及修辞术相对立。后者之所以受到柏拉图的批判,是因为它们时常不能有效地揭示真理。特别是反证法与诡辩法,沉醉于揭示对手言论或命题中的矛盾,为了反驳而反驳。对于柏拉图来说,辩证法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发现真理,即使是揭示命题中的矛盾也是为发现真理服务的。尽管在表面上看来,对话辩证法与思辨辩证法有着共同的理论目的,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对话辩证法是通过“对话”,而思辨辩证法是通过理性的沉思去追寻真理。更确切地说,对话辩证法是主体间性的,而思辨辩证法则是主体性的。
无论在语词形式,还是在哲学意义上柏拉图都是辩证法的创始人。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辩证法理论:“对话辩证法”与“思辨辩证法”。思辨辩证法被黑格尔辩证法所继承,奠定了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时代辩证法理论的基础;而对话辩证法则由苏格拉底所开创,有可能为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提供理论资源。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原理中文名辩证法三大规律别名三大规律表达式对立统对于辩证法的规律来说,主要揭示出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点,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两方面。

这就是哲学规律具有的特点,上升到本质高度把握客观存在的现象联系。

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基本规律、核心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两个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

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以统一体的变化形式存在的客观规律。

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统一体外部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涵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即矛盾是事物统一体内部的对立因素之间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矛盾双方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①统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依靠斗争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②斗争性要受统一性的制约,统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4)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①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②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避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③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思考,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B.实践意义(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多年来,在辩证法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上,理论、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争议。

以笔者之见,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对辩证法的“正统”解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形式主义,二,矛盾思维,三,模糊性。

说,“正题”与“反题”之间的斗争,导致了超越两者之上的一种新阶段,它表面上是对“正题”的回归(即否定的否定),即是在更高水平(或在“更高性质”上)的回归。

“合题”一旦达到,就意味着这一轮的辩证三段式已经完成,但同时又意味着下一轮(也是新的、更高的一轮)辩证三段式的开始:终点成了新的起点,“合题”成了新的“正题”如此发展下去,一直达到某个不能够再发展的顶点。

应当看到,这种以相互否定和相互斗争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有时的确可以很好地说明世界上某些事物(主要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思想)的发展。

比如,在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有时的确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当新旧两种社会力量斗得不可开交时,也就是说,当那个“反题”在取代“正题”之后仍然不能实现自己的最终统治地位时,一种折中的、使对立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便出现了,并且因此也就扎下根来。

英国历史上1688年的“光荣革命”、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魏玛共和国、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都可以看作某种历史的“合题”但是必须指出,这种折中解决办法在历史上毕竟不多。

事实上,历史上的大部分政权更迭是以直接的“否定”来一次完成的,它既不保留上一个政权的任何实质性内容,也不吸取再上一个政权的任何实质性内容。

而且,“合题”也常常不能够再进一步转化为新的、更高层次的“正题”。

从人类思想史来看,不断的否定与取代有时确实是发展的经常动力,这一点在西方表现得特别明显。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提出来的思想、理论和见解,几乎没有一个是不受到质疑与批判的,而且那些提出自己“正题”的思想家,还鼓励弟子们对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即导致“反题”。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思想史上时不时地也会出现“三段一组”的发展格式,与黑格尔讲的正、反、合这种三段式有相似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主要有两层涵义。
第一,辩证法意味着“对话”。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我们看到,苏格拉底通过一问 一答的对话,将论题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最后得 出真理。辩证法就是通过对话达到真理的方法。柏 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由“对话体”写成的,而“对 话体”表现了古希腊辩证法的精髓,正如“辩证法” (dialectics)和“对话”(dialogue)这两个词 拥有共同的词根那样。
这两大要素相互之间也有关系。
否定能作为原则需要返回自身,是否定之否 定,否定自身。这就 是“反身性”的原则, “否定”返过来否定自身,反身性就是反思。
否定与反思不可分割。反思也有一种逻辑,但 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辩证逻辑 。这就是黑格尔 辩证逻辑的由来。
定的辩证法、反思的思想构成黑格尔辩证法的内部 结构。
它表现出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辩证法,但它的内 部结构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
“ 逻各斯”谈话,互相交谈——讲究逻辑强调规 范,强调确定性
“努斯”灵魂的意思——不安、不安分、不安于现 状打破现有的规范
二者都被翻译成理性
因而理性本身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对立统一体。
因为“逻各斯”和“努斯”这两个东西不仅仅是不同,而且 相反,因为“逻各斯”它讲究逻辑,“logic” 这个词就是从 “逻各斯”发展出来的。到了斯多葛派那里就从“逻各斯” 那里发展出逻辑,那么逻各斯强调逻辑,强调逻辑就是强调 规范,强调确定性。而“努斯”这个词恰好就是不安、不安 分、不安于现状。不安于现状怎么办呢?就要打破现有的规 范。“努斯”就是要打破现有的规范,自己运动,它不受别 的东西所限制。而“逻各斯”呢?恰好是要规定下来,要限 制,限制使它确定下来,这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我们都把它 翻译成理性。
“辩证的哲学思维,是形而上学的哲学 思维也包括批判的哲学思维在内所不
知道的。”
——黑格尔:《逻辑学》
这种形而上学未能达到具体的同一性,而 只是执着那抽象的同一性。”
——黑格尔:《小逻辑》
二、辩证法dialectics的历 史演变
辩证法有一个历史,一个其涵义既有连续也 有变化的历史。
1、古希腊辩证法。辩证法在古希 腊文里是指讨论、谈话和论辩的 技巧。古代哲学家们把通过对立 意见的反复诘难,揭露对方议论 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以 取得胜利的艺术叫做辩证法。苏 格拉底是应用这种论辩术的代表。
欧提德穆斯:呜,我想我们也得把这个写在正直的 一边。
苏格拉底: 假定一个孩子需要吃药可又不肯 吃。他的父亲欺骗他,使他相信药是好吃的, 哄他吃了,救了他的命。这种欺骗怎么样? 欧提德穆斯:那也得归入正直一边。
苏格拉底: 假定有人发现一个朋友处于极端 疯狂的状态,怕他自杀,偷走他的剑。你怎 么看待这种偷盗? 欧提德穆斯:那也得算作正直。 苏格拉底: 但是,我想你是说过不能欺骗朋 友的吧?
这种否定是自否定 。这主要体现为。自否定 的能动性。自己的不安于现状,自己否定、 超越,内在的不安息、自己运动。这是万物 尤其是人、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本 性。

二是反思的因素。
就是反过来追溯其原因,返回它的根据,追 溯它的来龙去脉 。
怎么反思呢?通过一种逻辑与语言的连贯性 。 这体现在对语言、逻辑的重视。
苏格拉底: 如果他运走敌人的财物,或者在 战略上欺骗他,这种行为怎么样?
欧提德穆斯:噢,自然这完全正确。但是, 我想你刚才要谈的是欺骗或错待朋友。
苏格拉底: 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同样的行 为就得分写在两行里,是不是? 欧提德穆斯:我想是这样。
苏格拉底: 好,现在就让我们来专门讨论对待朋友 的问题吧。假定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丧失勇气, 又分崩离析。如果他告诉他们生力军即将到来,欺 骗他们相信他,使他们鼓起勇气,取得胜利。这种 欺骗朋友的行为怎么样?
严复(1853—1921)近代中国著名翻译家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上》
图表总结:
tameta ta Physica → metaphysica →
希腊文
希腊文
metaphysics → 玄学 → 形而上学
英文
中文
中文
(二)“形而上学”的含义
1、第一层含义
研究的是宇宙自然的“基础”, 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就是哲学的 代名词,被哲学家看作法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法, 又叫唯物辩证法。它的主要内容包含两 方面:
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 3、修改原观念,使它能包括刚才的例子。 重复使用刚才的三步骤。
辩证法是通过辩论逼出真理的逻辑 。
其重要不在于获得答案而在于提出的问题是 什么以及如何提出问题。
« 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 —失恋男女必看(转载) »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想看看 21世纪的世界,但一来到人间 就见到一位年轻人,这位年轻 人茶饭不思,精神萎靡,其状
识的基础和根据。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 就象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 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黑格尔:《逻辑学》上册
中国的形而上学:指玄学,主要指研 究“道”的学问。
2、第二层含义(方法论层面): 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孤立的、静止的
和片面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成语故事:盲人摸象
德性可不能丢哟。
失: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 了我的错?
苏: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了 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 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 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什么是幸福?难道我把我 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还不够吗? 您知道她为什么离开我吗?仅
仅因为我没有钱! 苏:你也有健全的双手,为什
么不去挣钱呢? 失: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您
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 有很多。
失:等待,等到海枯石烂,直 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 来。你最后会眼睁睁地看着她
和另一个人走了。
失:那我就用自杀来 表示我的诚心。
苏:但如果这样,你 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 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
的损失。
失:狠狠地伤害她,我得不到 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失: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 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多不公平
啊! 苏: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 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 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 的权利,而你却想在自己行使权 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
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可是您看得明明白白,现 在痛苦的是我而不是她,是我
在为她痛苦。 苏: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 能过得很好,不如说是你为自 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 却还打着别人的旗号。年轻人,
说可恶不可恶?
苏: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 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
该感到高兴,孩子。 失:高兴?怎么可能呢,不管 怎么说,我是被人给抛弃了,
这总是叫人感到自卑的。
苏:不,年轻人的身上只能有 自豪,不可自卑。要记住,被 抛弃的并非就是不好的。 失:此话怎讲?
苏:有一次,我在商店看中一 套高贵的西服,可谓爱不释手, 营业员问我要不要。你猜我怎 么说,我说质地太差,不要! 其实,我口袋里没有钱。年轻 人,也许你就是这件被遗弃的
第二,辩证法意味着“正反”。
在对话中,苏格拉底总是佯装自己无知,而 与别人唱反调。在苏格拉底与他人的论辩中, 对同一论题通常形成正面和反面两种观点, 通过对立双方的辩论,真理最终脱颖而出。 就此而言,辩证法是通过辩论逼出真理的逻 辑。
关于正直
“苏格拉底:必然有某些行为真正出于正直, 正如出于其他职能和技能一样。 欧提德穆斯:毫无疑问。 苏格拉底:那么,你肯定能够告诉我那些行 为是什么?出于正直的是什么?
希腊文
metaphysics → 玄学 → 形而上学
英文
中文
中文
《物理学》Physica : 研究具体事物运动规律的学问。
《后物理学》ta meta ta Physica : 研究超感官的抽象问题的学问。
19世纪,中国翻译家严复借用《易经·系辞上》
中的一句话,将metaphysics译作“形而上学”。
己的那份人间之乐。 失: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
的第一步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 为她祝福。 失:为什么? 苏:因为她给了你份忠诚,给 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说完,苏格拉底离去了。留下 的路便由这位失恋者自己去走
了。
2、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有两大要素
一是否定的辩证法。
苏: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 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您说我该怎么办?我可真的 很爱她。 苏:真的很爱? 失:是的。 苏: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 福? 失:那是自然。
苏: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 幸福呢?
失: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 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
到幸福!
失:可我为她所投入的感情不 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苏: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 费,根本不存在补偿的问题, 因为在你付出感情的同时,她 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 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甚哀。
苏格拉底(以下简称“苏”):孩子, 为什么悲伤?
失恋者(以下简称“失”): 我失恋了。
苏:哦,这很正常。如果失 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 么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 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对恋爱的投入 还要倾心呢?
失:到手的葡萄给丢了, 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
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丢了就是丢了,何
欧提德穆斯:也放在那里。 苏格拉底:还有奴役吧? 欧提德穆斯:是的。 苏格拉底: 没有一样这类事情可以放在正直 的一行里吗?
欧提德穆斯:呜,要是那样搞,可没听说过。 苏格拉底: 好啦。但是,如果一个将军必须
惩处那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敌人,他战胜了 这个敌人,并且奴役他,这不对吗? 欧提德穆斯:当然不能说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