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防治高校学生逆反心理的九个对策
防治高校学生逆反心理的九个对策
1. 加强学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认同意识。
2. 充分发挥家长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在生活中发挥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能力。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育中强调尊重、相互尊重、自尊、自信、健康的价值观。
4. 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自信心。
5. 搭建具有包容性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有效的沟通。
6. 改善学校的管理形式,使学生学习成果得到及时肯定,使学生有参与感,使学生能获得满足感。
7. 加强安全教育,学校要教育学生如何处理逆反情绪,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
8.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实际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9. 提倡学生团结协作,加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负责任、勤奋、协作的精神。
怎样疏导学生逆反心理
怎样疏导学生逆反心理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关键是解决好师生和谐,生生和谐。
但是近年来,农村中学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学生的娇贵之气、蛮横态度、自私自利的心态越来越重。
这给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困扰与挑战。
逆反心理的教育需要平衡师生关系和家庭教育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甚至于会与家长对着干。
家长不能多说他,也不能多管他。
这是什么理由呢?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产生逆反心理。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逆反心理的呢?如何来正确处理或预防这种逆反心理呢?一、生理和心理的不协调发展产生逆反心理二、教师不良的教育方式引起学生的心理逆反三、由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处理,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用爱心来感染学生。
班主任老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用无私的爱心来感化学生。
使他们感到老师的种种好,给他们一种信任感。
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班主任不能一味地严厉地指责与批评,应当以多鼓励少批评。
多表扬少指责;多挖掘优点少讽刺其缺点;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
对待学生要真心实意,要真诚的帮助他们,相信我们老师的真心付出必定会得到学生真心的回报。
如果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不会形成,他们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就会形成。
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
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
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敬业、自律、宽容、可信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做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
并在工作、生活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
-全文完-。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权威、规则和社会期望表现出的一种抵触和反抗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逆反心理的表现:1.对权威的挑战:中学生可能会对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人物的指导和建议产生抵触情绪。
2.违反规则:他们可能会故意违反学校规定或家庭规则,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
3.对抗性沟通:在交流中,中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耐烦、顶撞或忽视对方意见的态度。
4.自我中心:他们可能过分关注自己的需求,忽视他人感受,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
5.情绪波动:逆反心理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大,易怒、沮丧或冷漠。
对应措施:1.理解和尊重:家长和教师应理解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有效沟通:与中学生进行开放、诚实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避免命令式的语气和态度。
3.建立信任:通过一致的行为和公平的对待建立信任,使中学生感到被理解和尊重。
4.设定合理的期望:家长和教师应设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期望,避免过高的压力导致逆反。
5.提供选择:给予中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做决定,增强他们的自主性。
6.积极引导:通过角色模型、团体活动、辅导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学习社交技能、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
7.专业帮助:如果逆反心理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处理逆反心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建立更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却不容忽视。
逆反心理指的是中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接受外界观点时持反对态度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所导致的:一、自我认同感不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对自我产生了新的认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到对自我的质疑和迷茫。
他们可能在这个时期感觉自己无法被别人确认和接纳,因此表现出排斥和反抗的行为。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于压抑的环境或者是过于放任的成长环境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会让中学生感到压抑和束缚,产生逆反心理;而过于宠溺的教育方式则会让他们缺少自律和责任心。
三、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同伴关系非常重要。
当中学生身处某种特定的同伴群体中,由于集体心理的作用,他们往往会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态度。
当中学生自身的观点与群体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逆反,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源于对自我认同感的不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
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给中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巧。
二、改善教育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宽松活泼的教育环境。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他们合理的自主决策权。
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尽可能听取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三、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给予中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注重情绪管理教育。
中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情绪管理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高中政治课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高中政治课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政治课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政治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
这种心理会导致一些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学生们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生动有趣的案例将政治概念落地,增加学生的兴趣。
例如,通过讲述当代时事新闻,把抽象的政治理论联系起来,让学生们能够深刻了解实际应用。
同时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内外的政治局势和热点问题。
其次,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程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学习态度。
应该使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
比如,平时可以看相关新闻,观看政治漫画,观看电视新闻等渠道去了解更新的政治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政治概念,提高对政治的兴趣。
另外,学生在没有清楚的思维模式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对政治课的逆反心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时保存思维框架和知识体系,并且应该把重点放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
同时开展课外班级或学习小组,可以帮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更好的互动和更多的思维碰撞可以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
最后,学生还应该在自身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定期安排复习时间,并制定计划来达到学习目标。
不要等到近期考试才开始学习,而应该把目光放在未来,从长远考虑。
同时,学生可以制定一个考试前复习方法,巩固知识记忆,避免相互混淆知识点引起错乱,保证学习效果。
总之,逆反心理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学习政治课也一样。
知道些有用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政治知识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所进步。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它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也会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很棘手。
那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是什么呢?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不足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和接受周围的环境,这时候自我认同感不足会造成自卑感,从而表现出逆反心理。
2.情感交流不良家长或老师对小学生的情感交流,如果过分苛刻、冷漠无情,甚至忽略孩子的感受,会产生孤独感和不信任感,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3.环境不适应小学生的环境不一定适应他们的成长,可能存在环境压力、家庭关系纷争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产生逆反心理。
4.教育方式不当教育方式不当,可能是由于老师给予的压力过大,或是给予的关注不够,也有可能是毒打、口出恶言等导致的,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二、应对逆反心理的策略1.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和老师要主动了解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肯定孩子的价值,让他们感受到存在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并减少逆反心理产生的概率。
2.教育方式与孩子相适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注意教育方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了解小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因情制宜地对待孩子,使孩子在教育中感受到温暖和认可。
3.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家长和老师要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孩子的逆反情绪。
4.理解和宽容孩子的情绪表达在家庭和学校中,家长和老师需要理解和宽容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不可一味斥责或批评,要给予孩子情感的支持和理解,以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总之,小学生逆反心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它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或老师的过错,而是孩子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所引起的。
家长和老师要以人为本,不能用严厉的手段来压制孩子的逆反行为,而是要采取正确的策略,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权威、规则或期望产生的一种抵触或反抗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对家长、教师或学校规定的抗拒,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或对同伴压力的盲目服从等。
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解决,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逆反心理的原因: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追求独立和自主,对权威产生质疑。
教育方式:过于严格或缺乏理解和支持的教育方式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社会影响:同伴压力、媒体影响等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行为。
个人性格:一些学生可能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和挑战权威的性格特质。
对应措施:1.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开放式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2.理解和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
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避免过高的压力。
3.积极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正面强化和鼓励,培养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态度。
教育学生理解规则和权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不满。
4.提供自主性和选择: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做出决策。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担责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5.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教授学生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和冲突。
提供冲突解决的策略,如冷静下来、寻求帮助、协商和妥协等。
6.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家长和教师应当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规则设定。
家长应当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同时提供温暖和理解的家庭环境。
7.专业支持:对于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帮助。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发展更健康的应对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逆反心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沟通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特指青少年在面对权威、规则和约束时经常产生的一种反抗心理。
逆反心理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正常表现,但如果无法妥善处理,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中学生应当学会应对逆反心理。
以下是一些应对逆反心理的策略:1.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正在度过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阶段,他们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权威的限制和规则感到不满。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可以使家长和教师更加理解中学生的困境,与他们建立起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2.倾听和沟通:当中学生表现出逆反心理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同时,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让中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真正重视,有助于减轻他们的逆反情绪。
3.提供合理的自主权:中学生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权,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适当地给予他们一些自主权,让他们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决策。
例如,在学习安排上,可以和中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学习计划;在生活自理方面,可以让他们自己负责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感,逐渐减少逆反心理的发生。
可以要求他们承担一些家庭或班级的责任,鼓励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5.设立明确的规矩和约束: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缺乏规矩和约束,或者规矩不明确。
家长和教师应该设立明确的规矩和约束,确保中学生的行为有序,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规矩和约束既能给中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行事准绳,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权威的存在。
6.鼓励兴趣爱好的发展: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学业压力和学习失去兴趣有关。
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中学生培养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参加体育运动、加入社团或俱乐部等。
学生逆反心理的浅析与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的浅析与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指导时,因为受到
抵触或不理解而产生的一种反抗或逃避的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是由
于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心理因素受到阻碍,从而产生
的一种心理抵触。
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和学校中。
在
小学阶段,学生缺乏独立性和自我观念,往往不能理解家长或老师
的教导,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学生逐渐具有独立性,但
对于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仍存在抵触情绪。
在高中阶段,学生逆反心
理更加明显,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年,应该享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针对学生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了解学生的情况:学校和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
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以便更好地做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
2.尊重学生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该更多地倾听
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在给予指导时尽量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求。
在
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逆反心理。
3.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长和老师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情况,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
支持。
4.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逆反情绪的产生。
学生逆反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家长和老师应该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心,建立良好的教育和指导关系,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策略
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策略它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反抗现象,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增强以及情绪波动较大等原因造成的。
青少年有了逆反心理,在接受教育时,就会通过逆向思维而产生种种“障碍意志”,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对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必须加以调适。
一、案例描述接手这个班后,前任班主任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哈,我终于摆脱了李小军,从苦难中逃生出来了。
”仔细一询问,我才知道:李小军,今年12岁,性格外向且倔强,思维敏捷,喜欢玩电脑游戏,学习成绩一般。
父亲忙于生计,每天早出晚归,几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母亲初中文化,没有工作,一门心思希望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为自己争口气,一听说孩子不听话很恼火,连骂带打。
因此他认为自己是家中“多余的人”。
孩子在学校纪律散漫,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无视他人的好言相劝,我行我素,常以抵触情绪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甚至故意顶撞、激怒老师,老师越生气,他就越高兴。
在一节公开课上,老师微笑着叫起小军,让他回答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问题,可是,小军站起来的回答却让所有人十分震惊,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说完,他一屁股坐下去,旁若无人地看起故事书来。
同学们问他原因,他振振有辞地说:“我没举手,凭什么让我回答问题?老师这是故意整我。
”二、案例分析这是一个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典型案例,形成这种心理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在于他看问题片面和偏激。
青少年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往往不能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偏差度较大,因此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行为极端,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父母没有时间照管他,他说自己是“多余的人”:把班主任看成是“仇视”他的人,把好言相劝、谆谆教导当作是给自己“卖乖”,把严格管理看成是“泄私愤”,因而怀着强烈的抵触心理和敌对情绪,把自己放在班主任的对立面,继而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遭遇到不同意见或者指导时,个体产生抵触的态度。
在学生群体中,逆反心理常常表现为不愿意依照老师的教导来学习或者去完成作业。
这种心态十分常见,对于学习和个体的成长有着不小的障碍。
那么,如何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呢?一、了解背后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往往是身心发展中遇到阻碍和挫折的结果,更多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情绪焦虑、家庭教育不力等原因产生。
因此,我们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背后的原因。
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自己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
二、建立和谐的关系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积极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沟通机会和沟通方式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开放心态,让学生敢于向我们表达感受。
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找到疏导逆反心态的最佳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基本的需求是学习兴趣,如果兴趣满足了,学生会愿意学习并接受好的建议。
因此,老师们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增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关的课程内容。
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摆脱逆反心态的困扰。
四、鼓励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信学生处于成长较为敏感的年龄阶段,应该用更加智慧的教育方式去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式。
通过鼓励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信,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能力,亲手把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五、给予适当的自由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是解决逆反心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适当的自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决策有意义。
在教育学生时,老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度和空间,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抵触感和逆反情绪。
总之,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需要耐心、理解和同情,重在引导与交流,同时也要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摘要:逆反心理,指的是在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在学生中大致有四种表现形式:超限度逆反、情感逆反、自主逆反和人格逆反。
笔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公平的心态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的这种不良心理得到了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形成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
关键词:逆反心理;表现形式;公平尊重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的心理现象。
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在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
它是集正确逆反和错误逆反为一体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的产物。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引起心理障碍。
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使学生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
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
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
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这种心理,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消除这种心理。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够从心里给予学生最基本的尊重,也就是说。
没有把学生当做一个有独立尊严的人,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所以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学生中大致有四种表现形式:超限度逆反、情感逆反、自主逆反和人格逆反。
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这几种逆反心理呢?一、超限度逆反,即客观要求超出主体的承受能力、知识水平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却不给予理解和帮助:教师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问题的实质一概过高地“上纲上线”批评指责,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
他偏撵鸡。
针对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
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化的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信息传媒环境提高了学生成长的起点,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自身的成长已经被赋予许多现代化的因素,表现出稚嫩的现代意识,他们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青少年都渴望民主、平等。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1).一般社会成员反抗权威、反抗现实的心理倾向。如“唯上是反”、“唯制度是 反”、“唯先进是反”等等。作为社会心理现象,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反抗性、偏 激性、自发性、盲从性等特点。它往往与社会腐败、不正之风、经济利益分配不公、 政治民主不落实、教育方法不当、个人思想认知偏差等诸多因素有关。应从净化社会 氛围,建立良好的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入手,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 来加以解决。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对官僚主义、不正之风所产生的逆反心 理,实际上是对社会腐败的一种反对、抵制,但也有些是消极的。它不仅成为教育工 作的阻力,而且对社会安定、和谐的发展具有负面作用。对此应勇于引导,敢于进行 有力度的教育,纠正错误认知,树立健康心态。
五、总结
Summarize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先生 的话,这番话明确地告诉我们青少年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 性。而在现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 题愈发突出,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要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同时也是要求我 们多方结合,齐心协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青少年成长中为求自我独立对父母或师长所表现出来的反抗心态。如你让他向 东,他偏向西;你让他做,他偏不做;你不让他做,他偏要做。作为发展心理现象,它 具有鲜明的年龄的阶段性、半成熟和半幼稚的特征,青少年较为突出。对此既要正视 和尊重他们的要求独立发展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处于幼稚无知的一面。消除青少年 逆反心理的关键在教育者的正确对待和教育机制。
三、课题研究过程
研究于2022年新入学初中班级部分学生为对象,以其余学生为对比组, 通过多方参与问卷调查观察思考,面对面交流及研究总结等多环节多 渠道操作,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和成因,探寻抑制和消除逆反心 理的有效途径,完成课题任务,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心理发展。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一
再次 , 教师要热情地关怀 、 体 贴学生 , 对存 在逆 反心 心理 的学生不要讽刺挖苦甚至 粗暴对待 , 而要 用 火热的 心去亲近 和温暖他们 , 打开他们 情感 的闸 门。唯有 学生 与教师 的感情变得融洽 了, 学生才 愿意把 自己的想 法与 教 师沟通 , 教师 的教 育才会 起 到应有 的作用 , 才会从 根 本 上消除学生 的抵触和逆反心理 。
慰。 3 . 以 科 学 的 方 法教 育 出现 逆反 心 理 的学 生
、
1 . 自身 因素
逆反 心理 的形 成 是 中学 生 身 心 发展 的必 然结 果 。
进 入 中学 时期 , 中学生 自我 意识有 了新 的飞跃 , 自认为 有 能力解决所有事 情 , 他们很 容易 把教 师的劝 说 、 告诫
一
刚
既是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 又是 学生身 心发展走
向成熟 的表现 ; 它虽具有负面效应 , 但 又是可 以逆转 的 。
2 . 以公 正 的 态度 对 待 出现 逆 反 心 理 的学 生
教师要少一些分数至上 的教 育功利 主义 , 多一些 以 “ 人” 为本 的教育 观念 。教 师 的心 中除 了学生 的分数 还 应该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 。不论 哪一个学 生 , 教师都 要 因他们优点 的存在而喜欢 , 也要 因他 们缺点 的改正 而欣
适 得其反 。
4 . 社 会 因素
电视 、 网络等传播媒介 给青 少年学 习和求 知提供 了 方便 , 同时也带来 了负面影 响 。暴力 、 恐 怖等 内容 在一
定程度 上冲击并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青少年 的行 为取 向。 二、 解 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的进步,学生逆反心理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学生逆反心理指的是学生对于学习、教育和学校等方面产生抵触、反感甚至抗拒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也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了困扰。
因此,针对学生逆反心理,我们需要制定一些应对策略来帮助学生走出逆反的心理状态。
家庭和学校应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不畅有关。
家长和老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减少逆反情绪的产生。
学校和家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提供相应的培养机会和资源。
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三,学校和家庭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也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保证他们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第四,学校和家庭应提供积极正面的激励和奖励。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于学习成绩的不满意和自卑感。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积极的激励和奖励。
通过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五,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缺乏自我约束和管理。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和要求。
第六,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集体生活和合作学习的抵触。
如何应对学生的逆反行为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排除策略逆反心理,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形象地说,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
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
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表扬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同情和辩护。
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意愿,也就不被谅解。
所以,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了解其成因,其次要采取恰当方法排除这种消极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教育环境及其他外部刺激客观因素,也有中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
⒈错误的舆论氛围错误舆论氛围既能给青少年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⑴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
在学生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
⑵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
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
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他们总应该而且能接受的。
这样做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
⑶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对学生采取不公正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⑷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教师没有因材施教,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
浅谈班主任如何应对小学生的叛逆心理
浅谈班主任如何应对小学生的叛逆心理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性格叛逆的不占少数。
当班主任碰到有叛逆倾向的学生,就像水碰上火一样,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冲突,直到一方服软或两败俱伤。
小学生的种种逆反心理表现使很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受到动摇和打击。
对班主任来说,深入探查学生的内心,了解其叛逆心理的变化,对能否管好一个班级显得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有必要去探寻一下为什么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会产生种种逆反心理。
一、出现叛逆心理的原因1.主观原因。
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后,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希望摆脱家长及教师的监护,他们反对别人把自己当作小孩子看待。
叛逆学生性格比较偏执,他们为了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意采用与别人不同的行为和态度,以便引起教师的注意。
当因异常的言行招来班主任的训斥和批评时,他们便采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2.客观原因。
一些学生出现叛逆心理是受到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及周围群体不良的影响。
某些家长的简单粗暴式管教及要求过严,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压力过度,学生便产生了叛逆心理。
另外,周围群体存在着不良英雄观、唱反调等现象,学生被潜移默化,再加上自身善于模仿的特性,也促使其叛逆行为的产生。
二、应对策略找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后,班主任应多反思自身的班级管理工作,思考平时是不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没有错误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对待。
为了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总结了下列对策。
1.端正教育态度。
作为班主任,面对个别学生的叛逆言行,一次两次或许能容忍,不会动怒。
但是次数多了的话,班主任肯定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有的会横眉冷对;有的会大发雷霆;有时还会意气用事,漫骂或体罚学生,触犯教育法,给自身及学生带来伤害及损失。
在这个时候,班主任绝不能采取强硬姿态来限制学生,因为即使学生变乖,实际上却关闭了与班主任沟通的心门。
但班主任也不能放任自流,容易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家长应该采取民主、平等、尊重和温暖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 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同时也要引导孩子正确 看待失败和挫折。
学校教育策略
01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
促进个性发展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发展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帮助自我认同
逆反心理是孩子尝试与周围环境建立关系的一个手段,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 世界。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逆反心理是孩子对问题的一种反应和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正确把握中学生逆反心理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
社会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增强中 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不良行 为的发生。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崇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念和道德观念。
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社会应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和咨询师, 为中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 们克服逆反心理和情绪问题。
社会支持
社会应该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加强法制建设,保护青少年权益,同时组织有益 于学生成长的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
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注重学生的 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人生观。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应该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学会自我调 节和情绪管理,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 动和社会实践,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对某种事物或结论产生一种逆向反应的情绪,文章从逆反心理的特点、逆反心理的表现和原因分析了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姜廉等。
并且对如何预防学生的逆反心理提出了建议。
闲暇之余,老师们感慨较多的是: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如今学生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
君不见:与老师“顶牛”的现象多了;“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也增多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了教师工作顺利进行的“拦路石”。
“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对某种事物或结论产生一种逆向反应的情绪。
用通俗的话说,“你要多这样我偏要那样”,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组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宜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
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
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角喇、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和学校教育的原因这三方面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面对复杂的原因,说服教育已不是万能钥匙,笔者从6个方面谈应对策略。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应对策略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你叫他做作业,他嘴上应付你,但就是不肯下笔;他犯错误了你通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教育他,他非但没有好好接受批评,还故意再犯些小错误气气你;他迟到了,你苦口婆心教育他,他口头上答应你明天不会迟到了,结果却又连着几天继续迟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
像这种“经常与老师、家长对着干,老是反其道而行之”现象,我们称之为逆反心理。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容易造成感情失控。
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
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
其实,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
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青春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他们相信“我能行”,他们反感说教,不服管教。
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所以往往引起他们对家长、对师长的顶撞,有时粗鲁放肆。
或者是表面服从,内心抵触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
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的原因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对其的影响。
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当前的青少年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
同时,随着“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深入实施,家长们对独生子女倾注了更多的物质上的照顾。
再加上很多家长喜欢以孩子的学习成绩来炫耀自己的能力,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家里什么也不用你管,只要好好读书,我们再苦再累也情愿。
”,导致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有的家长有一种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的本意是指个人由于生理上的伤残或其他方面的不幸,给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感觉到低人一等,从而奋发图强,发挥个人其他方面的优势,使一定能力的缺陷由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所弥补。
这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然而,有的家长自己小时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的愿望,不是通过自己的奋发图强去弥补,而是要让自己的孩子“代替”自己去弥补,导致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3、学校教育的原因1)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尊重学生。
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常常采取强制、过激的措施,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
有些教师教育方式单一,每次处理问题都是对学生采取简单的说服教育,学生听得厌烦了,长此以往,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2)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根据以上分析,单靠说服教育,学生可能只是迫于老师的权威或暂时的心灵触动,并没有真正心服口服,得来的只是“昙花一现”,“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根据学生存在逆反心理的种种原因,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二、应对策略1、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悦纳学生现代教育主张赏识教育,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褒扬之辞特别渴求。
职高生却有所不同,教师应一分为二看待学生,不能一味地伸出姆指。
因为有的学生自卑,一味地夸赞反认为是嘲笑。
教师对他们的褒贬应巧妙相结合,这样,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信心,激励其上进心。
职高生在老师和异性面前,喜欢自我表现,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
教师应将“好表现自己”看成是一大优点,加以正确引导,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干的机会。
如班上曾有这样一位学生,平时就是不喜欢做作业,而且还经常迟到,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他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上课也故意捣乱,经常与老师对着干,但他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我就选派他去参加杭州市的计算机网页设计比赛,结果他获得他市二等奖;他英文歌喝得很好,我就推荐他参加区英文歌曲比赛,结果他又获得二等奖。
通过师生一次一次赛前与赛后的交流与探讨,以及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渐渐地我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了,他对我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也不再抗拒了,有时还能主动和我交流与谈心。
2、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
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
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
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3、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
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
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
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必须改变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对学生倾注爱心,讲求民主作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
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4、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
教师的精神关怀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拿什么给学生精神关怀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坚定看好每一个学生。
第一:需要教师坚持读书学习,加强专业知识功底和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用自身的优良素质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心,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二:教师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真诚的对待有逆反心理的学生。
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
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若当他们提出合理的内容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并给予解释,即使我们错了我们也要勇于承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大度与真诚,也会真诚接纳我们的意见,甚至他自己可以达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第三: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着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
譬如经常要做些与班规相违背事情的甲值日工作确做的非常的出色,我适时的表扬他,使他意识到他是有优点的,这样可对学生群体的言行举止起到导引指向作用,有利于班级正气的树立,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5、营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素质都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氛围。
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内心深处的“心理潜能”。
高中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班集体,而班级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
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重的班级,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都会有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
1)创设愉悦的环境。
注重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的同时,美化学生学习环境是不可缺少的。
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
有的人不讲卫生,有随地吐痰的陋习,为什么一踏上人民大会堂的红地毯,就不敢随心所欲了呢这就是时位移人的缘故吧。
在环境建设中,本人采取了多种方法:如每周一次教室大扫除,每天保持教室“洁静美”;每半学期举行一次以“布置我们美丽的教室”为主题的设计活动,开发每个学生的“资源”,让大家按自己的构想动手妆扮,美化教室。
在教室布置上,在宣传窗上张贴有关短小的心理箴言,如:“任何时候都不能为失败找借口,而要为成功找理由”,“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努力,奋永向前,你就可以接近自己的目标”。
黑板报上开辟一版“心理医生指导”,让学生编辑、摘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自诊自治。
不仅大范围宣传心理保健知识,而且对学生心理诊治面广。
特别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但他本人并没有自愿来咨询你,以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方式代替个别咨询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