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做法总结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密柱高梁空间框架或空间剪力墙所组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起整体空间作用的抗侧力构件。
适用于平面或竖向布置繁杂、水平荷载大的高层建筑。
框架结构的变形是剪切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小,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大。
剪力墙结构的变形为弯曲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大,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小。
对于框剪结构,由于两种结构协同工作变形协调,形成了弯剪变形,从而减小了结砍的层间相对位移比和顶点位移比,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得到了提高。
NO1 水平荷载主要由剪力墙承受从受力特点看,由于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侧向刚度比框架的侧向刚度大得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一般情况下,约 80%以上用剪力墙来承担。
因此,使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所分配的楼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兼具了框架布置灵活、延性好和剪力墙刚度大的优点,二者通过水平刚度较大的楼盖协同工作,在水平作用下呈弯剪型位移曲线,层间变形趋于均匀,比纯框架结构侧移小,非结构性破坏轻,其中剪力墙为主要抗侧力构件,框架起到二级防线作用,比剪力墙体系延性好,布置灵活。
因此,框剪结构是一种抗剪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
但由于剪力墙和框架的层间位移角弹性极限值相差很远,当结构遭遇强烈地震时,剪力墙在其底部首先越过弹性变形阶段出现裂缝进而屈服,在出铰部位刚度大幅降低,刚度沿竖向发生突变,在塑性铰区发生塑性转动,从而带动上部的墙体发生刚体位移,再加上弯曲变形,顶部侧移激增,给与之相连的框架施加了很大的附加剪力。
而此刻结构的层间侧移角还远小于框架的弹性变形值,框架尚未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水平抗力。
剪力墙和框架之间刚度比值的变化也会引起地震作用的重新分配,增加了框架的负担,使得框架的延性降低,无法有效地担当起二道防线的作用。
另外,框剪结构多用于 10~25 层左右的商住楼,根据工程设计实践,这一类层数的房屋自振周期大都在 0.7~1.7s,与某些地区的地震卓越周期较接近。
如1985年墨西哥太平洋岸的 8.1 级地震,共有 164 幢 6~20 层的房屋倒塌,其中倒塌率最高是10~15 层的建筑, 5 层以下和 25 层以上的破坏较轻。
剪力墙三种施工方案

剪力墙三种施工方案引言剪力墙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构件,用于在建筑中承担抗震和抗剪力的作用。
在剪力墙的施工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案可以选择。
本文将介绍剪力墙的三种常见施工方案,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方案一:传统砖石剪力墙施工传统砖石剪力墙施工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其施工流程如下:1.基础处理:首先,需要对建筑的基础进行处理,确保基础的平整和牢固。
2.砌筑墙体:使用砖块和水泥砂浆进行墙体的砌筑。
一般使用标准尺寸的砖块进行砌筑,并在墙体的两侧设置加固筋。
3.砂浆填缝:在墙体砌筑完毕后,使用砂浆进行填缝,并确保填缝完全密实。
4.加固墙体:为了增加剪力墙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在墙体内部设置钢筋,并使用混凝土进行填充。
5.墙体表面处理:最后,对墙体进行表面处理,如刷涂料或抹灰等。
传统砖石剪力墙施工的优点是施工工艺成熟,材料易获得,适用于小型建筑。
然而,该方法的缺点是施工周期相对较长,且墙体厚度较大,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多。
方案二:预制剪力墙板施工预制剪力墙板施工是一种比较新的方法,其施工流程如下:1.设计和制造:首先,根据建筑的设计要求,制造预制剪力墙板。
预制剪力墙板可以在工厂内进行制造,具有较高的制造精度和一致性。
2.运输和安装:将预制剪力墙板运输到施工现场,并使用起重机将其安装到预留的位置上。
墙板之间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确保墙体的整体稳定性。
3.墙板表面处理:安装完成后,对墙板的表面进行处理,如刷涂料或抹灰等。
预制剪力墙板施工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墙体厚度相对较薄,占用空间少。
然而,该方法的缺点是需要设备和工厂来制造和运输预制墙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前期准备。
方案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施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施工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其施工流程如下:1.基础处理:与传统砖石剪力墙施工相同,需要对基础进行处理。
2.模板安装:在墙体的两侧安装模板,用于容纳混凝土浇注。
3.钢筋布置:在模板内部布置钢筋,用于增加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剪力墙施工要点

剪力墙施工要点剪力墙是建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的墙体,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剪力墙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各个环节,确保施工质量。
以下是剪力墙施工中的一些要点。
一、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施工前,应熟悉施工图纸,理解设计意图,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和安全注意事项。
2、材料准备(1)钢筋: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规格、型号和强度等级的钢筋,并确保钢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钢筋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和质量检验报告,并在现场进行抽样复验。
(2)混凝土:根据剪力墙的强度等级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原材料如水泥、砂、石、外加剂等应符合相关标准,并进行质量检验。
(3)模板:选用合适的模板材料,如钢模板、木模板或铝合金模板等。
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表面平整、光滑,尺寸准确。
3、现场准备(1)清理施工现场,确保场地平整、坚实,排水畅通。
(2)设置测量控制点,对建筑物的轴线、标高进行测量放线,并进行复核。
(3)搭建施工临时设施,如钢筋加工棚、混凝土搅拌站、材料堆场等。
二、钢筋工程1、钢筋加工(1)钢筋应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加工,包括调直、切断、弯曲等。
钢筋的加工尺寸应准确,形状应符合设计要求。
(2)箍筋的弯钩角度和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弯钩的弯折角度一般为 135°,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10 倍。
2、钢筋连接(1)剪力墙钢筋的连接方式主要有焊接、机械连接和绑扎连接。
焊接连接应符合焊接工艺要求,焊缝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机械连接接头的性能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绑扎连接时,钢筋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
(2)在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规范要求。
对于绑扎搭接,受拉钢筋不宜大于 25%,受压钢筋不宜大于 50%;对于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不宜大于 50%。
剪力墙具体做法与施工

剪力墙具体做法与施工剪力墙是建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的墙体,对于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剪力墙的具体做法与施工过程。
一、剪力墙的设计要点在进行剪力墙的施工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其设计要点。
剪力墙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抗震设防烈度、风荷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剪力墙的厚度应满足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建筑空间的使用需求。
剪力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尽量避免出现集中的薄弱部位。
在竖向,剪力墙应连续贯通,避免出现突然中断的情况。
在水平方向上,剪力墙的间距也应合理控制,以保证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二、剪力墙的材料选择剪力墙常用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防火性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类型。
在选择混凝土时,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强度等级。
同时,要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合理,以保证其工作性能和强度。
钢筋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应根据剪力墙的受力情况选择合适规格和强度的钢筋,并保证钢筋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三、剪力墙的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施工前,应熟悉施工图纸,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同时,要做好测量放线工作,确定剪力墙的位置和尺寸。
2、材料准备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模板等。
材料应进行检验和验收,确保质量合格。
3、机械设备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施工机械设备,如塔吊、混凝土输送泵、电焊机等,并确保设备性能良好,能够正常运行。
4、人员准备组织专业的施工队伍,包括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等,并进行培训和安全教育。
四、剪力墙钢筋工程施工1、钢筋加工根据设计要求,将钢筋进行调直、切断、弯曲等加工。
加工后的钢筋尺寸和形状应符合设计要求,误差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2、钢筋绑扎在模板安装之前,进行钢筋的绑扎。
钢筋的绑扎应牢固,间距均匀,箍筋的弯钩应符合规范要求。
工程施工剪力墙(3篇)

第1篇一、剪力墙结构概述剪力墙结构是指以墙体为主要承重构件,通过墙体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共同承担建筑物的水平荷载。
剪力墙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 抗震性能好: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抵抗地震作用,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2. 空间利用率高:剪力墙结构可以灵活布置,满足不同功能空间的需求,提高空间利用率。
3. 施工简便:剪力墙结构施工工艺成熟,施工过程相对简单,便于施工和管理。
二、剪力墙工程施工技术1. 剪力墙钢筋工程(1)钢筋加工: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对钢筋进行加工,确保钢筋的尺寸、形状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钢筋绑扎: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将钢筋绑扎成墙筋,确保墙筋的间距、位置和绑扎质量。
(3)钢筋保护层:在钢筋绑扎完成后,对钢筋进行保护层施工,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2. 剪力墙模板工程(1)模板设计:根据剪力墙的结构特点和施工要求,设计合理的模板体系,确保模板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
(2)模板安装: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将模板安装到位,确保模板的垂直度、水平度和对齐度。
(3)模板加固:对模板进行加固,防止模板在施工过程中变形、移位或损坏。
3. 剪力墙混凝土工程(1)混凝土配合比: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
(2)混凝土浇筑: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混凝土浇筑,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3)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三、剪力墙工程施工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2.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3.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关键工序进行重点监控。
4. 严格控制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5.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总之,剪力墙工程施工技术是保证建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为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
什么是剪力墙?剪力墙具体做法与施工解析!

一、什么是剪力墙剪力墙(shear wall)又称抗风墙或抗震墙、结构墙。
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的墙体。
防止结构剪切破坏,一般为钢筋混凝土造。
剪力墙分为分平面剪力墙和筒体剪力墙。
平面剪力墙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升板结构、无梁楼盖体系中。
为增加结构的刚度、强度及抗倒塌能力,在某些部位可现浇或预制装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现浇剪力墙与周边梁、柱同时浇筑,整体性好。
筒体剪力墙用于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悬吊结构中,由电梯间、楼梯间、设备及辅助用房的间隔墙围成,筒壁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墙体,其刚度和强度较平面剪力墙高可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
剪力墙按结构材料可以分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板剪力墙、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和配筋砌块剪力墙。
二、结构功能特效概念和结构效能1.建筑物中的竖向承重构件主要由墙体承担时,这种墙体既承担水平构件传来的竖向荷载,同时承担风力或地震作用传来的水平地震作用。
剪力墙即由此而得名(抗震规范定名为抗震墙)。
2.剪力墙是建筑物的分隔墙和围护墙,因此墙体的布置必须同时满足建筑平面布置和结构布置的要求。
3,剪力墙结构体系,有很好的承载能力,而且有很好的整体性和空间作用,比框架结构有更好的抗侧力能力,因此,可建造较高的建筑物。
4.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是侧向刚度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小,其缺点是剪力墙的间距有一定限制,建筑平面布置不灵活,不适合要求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另外结构自重也较大,灵活性就差。
一般适用住宅、公寓和旅馆。
5.剪力墙结构的楼盖结构一般采用平板,可以不设梁,所以空间利用比较好,可节约层高。
三、剪力墙施工方案1、钢筋绑扎:1)将预留钢筋调直理顺,并将表面砂浆等杂物清理干净。
先立2~4 根纵向筋,并划好横筋分档标志,然后于下部及齐胸处绑两根定位水平筋,并在横筋上划好分档标志,然后绑其余纵向筋,最后绑其余横筋。
如剪力墙中有暗梁、暗柱时,应先绑暗梁、暗柱再绑周围横筋。
2) 剪力墙的纵向钢筋每段钢筋长度不宜超过4m(钢筋的直≤12mm)或6m(直径>12mm),水平段每段长度不宜超过8m,以利绑扎。
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分析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承载力强、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在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剪力墙结构的建筑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包括施工工序、施工要点以及常见问题等方面。
一、施工工序1. 基础施工:剪力墙结构的基础施工与其他结构相似,包括基础具体模板搭设、钢筋制作、浇筑混凝土等工序。
2. 剪力墙施工:剪力墙的施工是整个工程的核心,一般采用钢模板进行搭建,首先搭设水平模板,然后根据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设置立模板。
在墙体模板安装完成后,进行剪力墙的钢筋工作,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设置钢筋,将钢筋焊接或打结固定。
3. 混凝土浇筑:剪力墙的混凝土浇筑要求连续、均匀,可以采用喷射混凝土或传统浇筑的方式。
在浇筑前应进行充分的模板防漏处理,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
4. 剪力墙防渗处理:剪力墙的防渗处理非常重要,特别是外墙和底板的处理,可以采用防水涂料或防水胶带进行处理,确保剪力墙的防水性能。
5. 剪力墙内部装修:剪力墙内部的装修工作包括安装门窗、施工内墙、铺设地板等工作,需要注意与剪力墙的连接处理,保证装修工作与剪力墙的协调一致。
二、施工要点1. 设计和施工图纸的审查:在进行剪力墙施工前,需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查,确保设计符合规范要求,施工图纸清晰明确。
特别是在地震带区域,需要重点关注抗震设防要求。
2. 模板搭设和支撑:模板搭设是剪力墙施工的基础工作,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设置模板支撑系统,保证模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剪力墙钢筋焊接和连接:剪力墙的钢筋工作是保证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要求焊接工艺符合规范要求,连接部位紧密牢固。
5. 防渗处理和保温施工:剪力墙的防渗处理是确保建筑结构的防水性能,需要选用符合要求的防水材料和工艺进行处理。
剪力墙的保温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保证建筑节能性能。
三、常见问题1. 模板支撑不稳:模板支撑不稳会导致墙体施工质量不合格,甚至发生倒塌事故。
模板支撑的设置要满足稳定和安全的要求。
剪力墙钢筋施工方法

剪力墙钢筋施工方法
(1)在底板混凝土上弹出钢筋位置线、模板控制线、墙身线。
(2)墙插筋方法:根据墙皮线,一般在基梁或底板上划插筋线。
如果插筋与基梁上筋和底板上层网片无法可靠绑扎,则在底板上层钢筋网片上设置墙体水平筋,在水平筋上划插筋位置线。
然后从距暗柱50mm处把竖向钢筋依次插入底板,并与墙体水平筋绑扎牢固满。
最后在距底板顶面300mm和插筋顶端各加一道水平定位梯子筋定。
插筋必须满足锚固长度LaE,相邻插筋接头错开LaE,同一截面错开50%。
(3)墙体钢筋上接时,首先检查甩茬立筋,如有较大偏移,应进行校正。
根据“七不准绑”的原则对钢筋进行预检,钢筋绑扎时如有暗柱,先绑暗柱钢筋,再绑墙体竖向钢筋和水平筋。
第一根水平筋距混凝土板面50mm。
(4)墙筋为双向受力钢筋,所有钢筋交叉点应逐点绑扎,其搭接长度及位置要符合规范要求。
暗柱插筋:暗柱插筋下部与底板下铁钢筋绑扎,底板面处先用二道箍筋与柱筋绑扎,再把箍筋和面层筋绑扎在一起。
暗柱钢筋绑扎完,用线坠吊垂直后,采用钢架管临时固定。
为确保门洞两边暗柱保护层,在洞口两侧暗柱内加设双F卡(门高度范围内上、中、下设置三道,作为顶模棍,保证门洞洞口模板不偏移),双F卡采用A10钢筋加工制作。
加工时控制双F卡的卡口位置准确且顶模筋两端伸出长度确保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底部加强区的范围 嵌固面以下不作为底部加强区。
H/10
24m以下剪力墙结构一层
[《抗规》第6.1.10条及《高规》第7.1.4条]
•
标高表
注明嵌固端位置 取消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11G101-1)]
•
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框剪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分布筋) 水平分布筋最小直径 d8
竖向分布筋最小直径 d8 HRB400及以上等级,保证直立性
当审图不允许竖向分布筋采用d8时,改为d10,间距根据规范要求加
大
[《抗规》第6.4.4-3条及《高规》第7.2.18条]
•
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间距 剪力墙结构一二三级 0.25%,四级及以下0.2%;间距300mm 高层剪力墙7.2.19条位置:0.25%;间距200mm 框剪结构0.25%(非抗震0.2%);间距300mm 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区0.3% (非抗震0.25%);间距200mm
•
[《高规》第7.2.1-2]
高层建筑结构一字形墙的最小厚度 一、二级的一字形剪力墙最小厚度220mm。 应事先通知建筑。
•
[《高规》第7.2.3,8.2.1;《抗规》6.4.4-2;11G101-1]
剪力墙拉筋的设置 最小Φ6@600@600(双向),底部加强区不再特别加密。 一般情况下,采用双向布置(经济,易懂)。有特殊要求,采用“梅花双 向”。
蓝色钢筋不需要设置
蓝色钢筋必须设置
•
边缘构件纵筋搭配(构造配筋时) 在满足计算要求,满足《高规》7.2.15-3,7.2.16条规定的最少配置量的 前提下,标准形状的边缘构件,宜搭配部分小直径钢筋,提高经济性。
如图二级非底部 加强区GBZ,满 足6d12,也满足 0.6%的要求
如图三级非底部 加强区GBZ,满 足4d12,也满足 0.5%的要求
[《抗规》第6.4.3条及《高规》第7.2.17条、8.2.1、10.2.19]
•
剪力墙结构的”常用最小”构造配筋(2排)
优先采用d8
表中钢筋间距以50mm为模数,并非最小配 筋。允许采用10mm为模数的钢筋间距,比
如bw=250mm的剪力墙,分布筋允许采用
d8@160,配筋率为0.25%。但应注意与边 缘构件箍筋的关系。亦允许不同直径钢筋搭
•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 拉筋竖向间距满足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的间距,即一级100mm,二三级 150mm; 拉筋竖向间距可以与阴影区的箍筋竖向间距不同,但与对应墙身的水平分 布筋间距应成一倍或两倍关系; 拉筋水平间距不大于对应墙身的竖向分布筋间距;
•
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尺寸 对构造边缘角柱、翼柱,多层建筑的最小尺寸要求不同于高层建筑,设计 中应予以区分。
小直径钢筋应放在受力较小或便于施工的 位置,不能摆在墙肢端部。合并暗柱的情 况多且复杂,搭配小直径钢筋需考虑全面, 量力而行,这种情况不做强制要求。
•
边缘构件纵筋与计算结果的对应
SATWE计算结果纵筋合力点的位置
新SATWE版本由3bw改为4bw 实配暗柱纵筋合力点的位置应满足计算要求,所以当hw≤4bw时,满足 计算的纵筋应配置在端部
•
边缘构件箍筋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的箍筋
均正确。
需要箍筋重叠面积计入体积配箍率时, 可增加小套箍的用量。 或者说:不计入重叠面积时,体积配 箍率差一点点,则设置小套箍满足配 箍率要求。
•
边缘构件箍筋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的箍筋
目前对墙水平分布筋参与体积配箍率 的构造做法和相关辅助计算表尚未成 熟,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暂不考虑墙 水平分布筋的贡献。
•
边缘构件纵筋与计算结果的对应
SATWE计算结果纵筋合力点的位置
As=13
As=9
As=13
hw不大于4bw,端部一排配足;有翼墙端,可以考虑翼墙一排纵筋。 排不下时,可设置两排,净距50mm,配筋量宜比计算适当放大 亦可采用并筋做法
•
边缘构件纵筋与计算结果的对应
SATWE计算结果纵筋合力点的位置
高层建筑
多层建筑
•
边缘构件纵筋间距 一般情况下,边缘构件纵筋沿墙肢方向的间距宜控制在200mm以内; 不重要的地方,可以适当放稀,但不得大于300mm; 墙厚300mm及以下,构造要求端部放2根即可,不必三根,也不必沿墙肢 方向设置拉筋。 墙厚大于300mm时,如350mm,则在端部中间需设置钢筋,并且沿墙肢 方向设置拉筋(箍筋),满足箍筋肢距不大于300mm。
更经济 一些
更方便 一些
hw不大于4bw,端部一排配足;有翼墙端,可以考虑翼墙一排纵筋。 排不下时,可设置两排,净距50mm,配筋量宜比计算适当放大 亦可采用并筋做法
•
边缘构件纵筋与计算结果的对应
SATWE计算结果纵筋合力点的位置
hw大于4bw,保证合力点位置和配筋不小于计算 有翼墙端,可以考虑翼墙一排纵筋。 (对于纵筋间距不大于200mm,墙厚不大于400mm的一般情况,端部 6根或角部8根配足即可满足合力点位置)
剪力墙配筋设计新老常见问题、统 一做法及一些探讨
•
急待统一的理由
我们的大量业务均包含剪力墙 规范、图集的更新:2010版《抗规》《砼规》《高规》及相 关图集 新规范、标准的模糊条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越来越严格的经济性要求 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 越来越高的速度要求 项目内外的统一性仍需提高 总师室对剪力墙设计的统一
•
边缘构件箍筋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的箍筋
内部采用小套箍和拉筋相结合的方式。单数者采用拉筋。边缘构件较 长,端部受力较大处宜设置小套箍(第二、三排钢筋),加强约束。受 力较小远离墙端的中部处宜采用拉筋。 转角墙的角部,由于有两方向箍筋重叠约束,所以约束较强,角部可 以适当减少箍筋的用量。
需要箍筋重叠面积计入 体积配箍率时,可增加 小套箍的用量。
边缘构件箍筋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的箍筋
满足体积配箍率、间距、直径要求,肢距要求300mm 根据轴压比水平,确定体积配箍率和箍筋配置量 内部采用小套箍和拉筋相结合的方式。单数者采用拉筋,受力较小远 离墙端处采用拉筋。 当箍筋设置复杂、采用大箍套小箍时,绘制套箍图 如左图,当采用d10@150不满足配箍率时,可将某肢外箍提高直径, 满足体积配箍率。如果仅仅是差一点点不满足,且计算中未计入 箍筋重叠面积时,则不必提高。 如右图,箍筋代替墙水平分布筋时,该肢外箍满足计算要求(注意墙 水平分布筋定义的强度等级)
如图二级非底部加强区GBZ,为一个暗柱、 一个角柱的合并,每个的最小配置量应为 6d12,总共应为12d12。剩下的可以搭配 一些小直径d10。(满足计算和最小配筋率 要求)
如图二级底部加强区YBZ,为一个暗柱、一 个角柱和一个翼柱的合并,每个的最小配置 量应为6d16,总共应为18d16。剩下的可 以搭配一些小直径d12。(满足计算和最小 配筋率要求)
•
边缘构件合并
合并绘制暗柱的规则
一般情况下以400mm或两倍墙厚作为控制,如果按照各处基本 尺寸绘制后,剩余的墙身段长度小于400mm或两倍墙厚时,宜 合并绘制暗柱。 合并后需注意边缘构件箍筋代替墙水平分布筋的计算和构造要 求。 具体工程中需灵活掌握。
•
平面外单边搭梁处设置AZ(非边缘构件) 梁端的计算假定与梁钢筋直锚长度
•
平面外单边搭梁处设置AZ 梁端的计算假定与暗柱配筋要求 铰接情况下,各层均参考构造边缘构件设置暗柱。(无体积配箍 率要求)
•
平面外单边搭梁处设置AZ(非边缘构件) 梁端的计算假定与暗柱配筋要求
刚接计算
直锚长度满足0.4labE,200/250mm 厚墙,难满足 需要计算AZ配筋,但很难计算,且计算 配筋较大 构造配置要求较高,且易忽略
配。
•
剪力墙结构的“最小”构造配筋(2排)
审图不同意采用d8时,采用d10,间距调整
•
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墙身的“最小”构造配筋(2排)
优先采用d8
审图不同意采用d8时,采用d10, 间距不大于200mm
•
框架-剪力墙结构墙身的“最小”构造配筋 一~四级剪力墙的最小配筋率均按照0.25%控制;水平分布筋的最小 直径要求同竖向分布筋(均优先选用8mm);高层建筑中的顶层、 楼电梯间、山墙、端开间纵(外)墙建议控制间距200mm。
墙水平筋端部构造暂按照不计入体积 配箍率。 由于约束边缘构件箍筋的复杂性,暂 未计入箍筋重叠面积。 但是当不计入重叠面积时,某边缘构 件体积配箍率仅差一点点,则可根据 设置小套的设置情况直观判断是否满 足配箍率要求。(应用此条时要有把 握)
•
边缘构件箍筋
构造边缘构件的箍筋
满足间距、直径要求
连体、错层、B级高度的体积配箍率 (与老规范相比,框支剪力墙结构 的要求取消) 当箍筋设置复杂、采用大箍套小箍时,绘制套箍图
箍筋代替墙水平分布筋时,该肢外箍满足计算要求(注意墙水平分布 筋定义的强度等级)
•
边缘构件箍筋
构造边缘构,与纵筋至多隔一拉一
内部尽量采用拉筋
•
边缘构件箍筋 构造边缘构件的箍筋
内部以拉筋为主。 边缘构件较长,端部受力较大处宜设置小套箍(第二、三排钢筋),加 强约束。受力较小远离墙端的中部处宜采用拉筋。 转角墙的角部,由于有两方向箍筋重叠约束,所以约束较强,第三、 四排钢筋间可不再设小套箍。
刚接 0.4labE 铰接 0.35lab
•
平面外单边搭梁处设置AZ(非边缘构件) 梁端的计算假定与暗柱配筋要求 刚接情况下,《高规》7.1.6:应通过计算确定暗柱的纵筋,且 一、二、三、四级的配筋率分别不小于0.9%、0.7%、0.6%、 0.5%。一、二、三级箍筋d8@150,四级d6@200。 如何计算? 中间楼层:墙需按照梁端弯 矩的一半M/2和该暗柱的压 力计算配筋。 顶层按照梁端弯矩M计算配 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