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第二课时板块运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海陆的变迁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理解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出示海陆变迁的课件(在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海陆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师: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海陆的变迁,成语“沧海桑田”就讲的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海陆的变迁。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活动2【讲授】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合作探究一】沧海桑田学生观察教材38页图片:(在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遗迹,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图片)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1.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说明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2.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海陆变迁呢?请看37页文字部分找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变迁的原因出示课件3.出示练习课件4.学生连读三遍,默写,一人板书,教师批改部分,学生互改。

1.2条是自然原因,3条是人为原因。

注: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目的是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解释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探讨,得出结论。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2.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2.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五、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指导1.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海陆变迁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5.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实例等,以及相关的地图和图表,以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6. 网络资源:准备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在线地图、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地图制作和地理信息分析。
7.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海边观察海陆变迁的实例,地质公园考察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海陆变迁的真实性。
最后,我还计划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们更多地进行思考和提问,我会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我还会鼓励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和交流。
总的来说,我相信通过这些改进,我可以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我也期待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地理,喜欢学习。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2. 选择题
(3)下列哪种现象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
A. 地壳运动
B. 气候变化
C. 生物进化
D. 人类活动
答案:C. 生物进化
(4)下列哪个地区因海陆变迁而发生过显著变化?
A. 北极地区
B. 非洲大陆
C. 澳大利亚大陆
D. 南极地区
答案:B. 非洲大陆
3. 判断题
(5)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没有影响。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海陆变迁,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海陆变迁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活动组织: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均、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 探索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现代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 研究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观察当地的海陆变迁现象,如海滩侵蚀、岛屿淹没等,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反思改进措施
特色与创新:
1. 实践活动法: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海陆变迁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错误
(6)地壳运动是唯一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

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1:地球表层由 6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请同学们把海陆变迁的实例与原因一一对应连线。
2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阅读材料。
重读魏格纳的故事,结合课本其他内容寻找魏格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
(轮廓、底层、动植物)
自读课本查找板块的2种基本运动方式及产生的地理事物。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难点: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引导法、谈话法、读图指导法
课前准备
教师
课本、地图
学生
课本、练习册、地理图册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1、2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导入
前面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那么这种海陆分布状况是一直不变的吗?提示沧海桑田的成语含义。
教师指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主要):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
2、认为原因:人类活动
那么谁发现了海陆的变迁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魏格纳的故事。
教师总结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并用动画展示大陆的漂移。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人们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又提出来板块运动学说。
重点讲解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不是。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变迁的实例: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24张PPT)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24张PPT)
荷兰的围海大坝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
自然因素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上升
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考你?连连线:
喜马拉雅山上的 海洋生物化石
东部海底的 古河流遗迹
荷兰的围海大坝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如填海造陆
地壳的变动
2.再搜集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1)旅游者在峨眉山山顶发现大量的贝壳化石。 (2)南京雨花台盛产美丽的雨花石。 (3)渤海海底发现了约达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第1课时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情景导入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它的原意是指什么? 现在用来比喻什么?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 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 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 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 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 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 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 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合作探究】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观看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南 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 吻合。
1.读世界地图,思考: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 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化的
2.阅读课本P41页的材料,向学生介绍魏格纳的事迹 及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 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 片汪洋。在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 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 分布状况,而且这种分布状况还在缓慢变化。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案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案例,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的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地质学家研究、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解释了海陆变迁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认识的重要阶段,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地理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但关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逐步探究海陆变迁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能够分析实际例子,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解释。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例子,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好课件,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会发生变化吗?”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质学家研究、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内在规律。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如: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实例,尝试自己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2.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案例,找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二)教具准备报纸、幻灯片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

“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思考:(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海陆的变迁、海陆变迁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

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

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  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展示图片及资料: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提问: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古诗吗?追问:什么是沧海桑田的变化?1.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沧海。

(1)你能找到哪些证明沧海桑田变化的例子呢?(2)请说出导致沧海桑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引导学生展示交流:(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模拟实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水)(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主要的因素是哪一个?4.资料搜集大展示:(1)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在太行山岩石中发现的螺蚌化石。

(2)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森林和古河道的遗迹。

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出示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2.设置小小科学家环节:观察世界局部图,说一说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追问:你知道是谁发现这个秘密的吗?3.展示阅读材料: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是不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

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据。

魏格纳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4.提问:大陆真的在漂移吗?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呢?5.引导学生图说大陆漂移的过程提问: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追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1.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的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一节内容丰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历史,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浅,对其原因和过程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引导。

此外,学生对地质历史的了解较弱,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增强其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特别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和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张地球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3.实例分析:通过展示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自然因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例如,填海造陆、河流改道等。

5.总结: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强调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

人教2022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课时5页)

人教2022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课时5页)

人教2022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二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课时5页)【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明白板块构造学说的差不多观点,说出世界闻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要紧分析地貌形成的缘故。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差不多观点,并能说明世界要紧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爱好、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缘故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爱好,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多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专门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依照学生已把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制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状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明白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并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形成及大洋的面积变化等地理现象。

明白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闻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板块运动及产生的阻碍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发觉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观点。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启发学生的制造性思维。

通过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学习的适应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爱好。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进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爱好、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依照新课程标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的重点是:板块构造学说;难点是:大陆漂移学说、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新
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

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

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
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二组:海洋变陆地
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1.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
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一
(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4)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
(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
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明白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等。

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你能分析出原因吗?
奇事寻因:
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怎么回事?
2.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为什么?
3.荷兰的围海大坝,有什么意义?
学生举手回答:1.喜马拉雅山原本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抬升使海洋变为陆地
2.我国东海海域原本是有人类生活的陆地后来海平面上升,使陆地变为海洋
3.荷兰地势很低,国土面积小,荷兰人们填海造陆时海洋变为陆地。

教师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中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属于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

过渡:目前地球上海陆的轮廓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大地是不动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举手各抒己见。

这个问题同样也引起了科学家魏格纳的好奇,他的观点是什么呢?他又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科学家魏格纳》。

学生欣赏视频,并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说:
教师讲解:大陆漂移学说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周边是一片海洋,也就是太平洋;6500万年前左右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经过缓慢漂移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

问:这个过程中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

过渡:魏格纳认为陆地是运动的,那他找到了哪些证据?
大陆漂移之证据:
小组合作讨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并展示。

1.大陆轮廓的相似性
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3.古生物的相似性
【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B.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太行山发生了火山喷发活动
D.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演变来的
2.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证据的是( )
①非洲和南美洲有相同的古老地层②非洲和南美洲都有不能漂洋过海的海牛和鸵鸟
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3.近一百多年来,澳门的面积不断扩大。

澳门半岛的面积从2.7平方千米扩大到5.7平方千米,凼仔岛与路环岛也分别扩大到4.1平方千米、6.6平方千米。

整个澳门陆地面积由原来的10.39 平方千米增加到29.7平方千米。

澳门面积逐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上升
C.海平面下降 D.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格纳认为南美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凹进部分相吻合是大陆漂移的证据
B.魏格纳认为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
C.魏格纳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的位置和现在的相同
D.板块构造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5.下图是有关大陆漂移说的一些证据。

根据图回答问题。

(1)甲_______大陆,乙________洋,丙_______大陆。

请你据图写出大陆漂移说的一条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D 2.D 3.D 4.A
(1)南美大西非洲
(2)非洲和南美洲都有海牛和鸵鸟。

或:南美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