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用药研究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方药量效(下)

《伤寒论》方药量效(下)

患者情况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和病情等因 素也会影响药物剂量,需要根据个体 差异调整剂量。
02
《伤寒论》中常用方剂的剂量分 析
桂枝汤
要点一
总结词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常用的解表剂,其剂量配比对于药 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其 中桂枝和芍药的用量比例为1:1,炙甘草的用量是桂枝和芍药 的一半,生姜的用量约为桂枝和芍药的四分之一,大枣用量 最多,约为桂枝、芍药和炙甘草的总和。这个剂量配比能够 调和营卫,解表散寒,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 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白虎汤
总结词
白虎汤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阳明热证的 基础述
白虎汤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药 组成,其中石膏的用量最大,通常是知母的 2-4倍。这个剂量配比能够清热生津,对于 阳明热证引起的壮热、大汗出、口渴、脉洪 大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同时,石膏和知母 的用量比例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调整,石膏的
VS
详细描述
在《伤寒论》中,不同的药物剂量往往对 应不同的药理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某 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可能会增强,而另一些 药物的作用可能会减弱或产生不同的作用 。例如,某些药物在低剂量时可能只产生 抗炎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则可能表现出抗 肿瘤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剂量的关系
总结词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与剂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受到剂量的影响。
剂量与药效
药物的剂量直接影响其疗效,通常剂量越大,疗 效越强,但也可能带来更大的副作用。
剂量与药代动力学
药物的剂量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过程,从而影响疗效。

经方药对——桂枝篇(伤寒论现代研究PPT课件)

经方药对——桂枝篇(伤寒论现代研究PPT课件)

01
《神农本草经》记载,该药具有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等功效。
02
长期服用可以通神、轻身、不老 ,具有神奇的药用价值。
注意事项
• 夙体阴血虚弱及阳亢者,慎用。
02
桂枝用量
桂枝用量
01
用量主要包括常用量、张仲景最 小用量和最大用量3部分。
02
常用量:3-12g
最小量:18铢(约2.3g),如桂枝 二越婢一汤。
运用指导
01 02 03 04
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关节、肌肉疼痛用桂枝 附子汤。
胃痛用黄连汤,肺气上逆用小青龙汤,气冲心胸或咽用桂枝加桂汤。
脐下悸动用五苓散,心悸用桂枝甘草汤,心下逆满用苓桂术甘汤。
瘀血证用桂枝茯苓丸,寒凝经脉证用当归四逆汤,妇科经血不调、带 下证用温经汤。
药用溯源
主治病证
• 发热恶寒,或汗出或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心 悸,心烦,心痛,胃痛,腹痛,胁痛,肌肉疼痛,咽痛,呕 吐,咳嗽,气喘主治疾病
• 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风 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子宫肌瘤、前列腺炎、慢性浅 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痛经、闭经、盆腔炎、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骨髓炎、骨膜炎、过敏性疾病等。
03
可以用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减少症、免疫功能低下、贫血、过敏性 血小板减少、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风湿性心脏病、病 毒性心肌炎、心律不齐、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桂枝配柴胡
01
桂枝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柴胡清胆除热,调理气机。 柴胡与桂枝相用,治疗太阳 中风证与少阳胆热气郁证相 兼。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人参篇(PPT课件)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人参篇(PPT课件)
两者相互为用,既能益正,又能治邪,既可治疗气虚证 ,又可治疗邪因正气虚弱而内生。
使用时需根据病情抓住主要矛盾方面,并相应确立药对 用量调配,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人参益气中有生津作用,甘草益气中有解毒效果。
药对配方包括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半夏泻心汤、小柴 胡汤、旋覆代赭汤等。
临床运用涵盖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 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结肠炎、溃疡性 结肠炎、内分泌失调等。
THANKS
感谢观看
人参配茯苓
01
02
03
04
05
人参益心补气,调养精 神,和脾生血;茯苓益 气健脾,宁心安神,渗 利湿浊。
人参与茯苓相用,均有 益气安神作用,但人参 安神作用偏于补益,而 茯苓安神作用则偏于渗 利。
茯苓四逆汤、侯氏黑散 、薯蓣丸等是药对配方 ,可治疗心脾或肾虚弱 证,具有益气、渗利、 益不助湿、渗不伤正的 特点。
人参配当归
人参大补元气,补五脏六腑之气虚;当归补血活血,调经 和脉。
人参与当归相用,益气又补血,以使气得血而生,血得气 而化,气血互生互化。
薯蓣丸、乌梅丸等是常用的人参与当归的配伍应用。
治疗气血虚弱证,人参与当归的用量比例关系是近3:4 ,重在补血;
治疗蛔厥证或久病正虚邪实下痢证,人参与当归的用量比 例关系是3:2。
人参配干姜
01
02
03
04
05
人参既能大补元气,又 能温补中气,还能调补 宗气,治疗诸脏腑之气 虚弱;干姜既能温中散 寒,又能温暖脾胃之气 ,更能温心通阳,温肾 助阳,治疗阳气虚弱或 寒气从内而生证。
人参与干姜相用,益气 之中以温阳,温阳之中 以补阳,补阳之中以散 寒,治疗脾胃阳虚寒证 。是治疗上、中、下三 焦阳气虚弱最佳药对。

伤寒论ppt课件

伤寒论ppt课件

第42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 可分为有汗,无汗两种情况。
第42条;
• 主证:发热、汗出(表证未解,脉浮弱) • 主脉:脉浮弱 • 太阳病无论伤寒或者中风,只要表证未解,仍 需要以解表为主。若脉象浮中兼弱,说明荣卫 已不充分,即不宜峻发其汗,所以无论有无汗 ,都不能用麻黄汤,只能用桂枝汤。这是因为 桂枝汤辛甘化阳,苦甘化阴的作用,与麻黄汤 的峻汗不同。
小结:
• 一、以上几条都是论伤寒病发汗、下法后,正气受损
,表邪不解者,用桂枝汤。 • 二、1、用于发汗解肌, • 无论有汗无汗,凡是头痛汗出恶风的症状 • 无论中风伤寒,凡是经过汗、吐法,外证仍在的,仍 欲解其外的。 • 无论中风或者伤寒,已汗、下或未汗、下,外证未解 ,脉浮弱的,都可以用本方治疗。
• 以上两条,主要是病在卫而影响到荣所引起的 营卫不和,但在病理上有些不同之处,54条是 卫气不和,不和是因为卫气受邪而强,常因阳 浮而时热自汗,固在发热汗出之前,用桂枝汤 迎而夺之。 • 53条外不协,不协调是因为卫弱而不能与脉内 之荣协和,固发热已不明显常自汗出。用桂枝 汤振作卫阳。
小结:
• 桂枝汤的药物配合是辛甘发散,同时又能够辛 甘化阳,苦甘化阴,固在临床上有发汗解肌, 调和营卫的作用。 • 1、发汗解肌 • 2、调和营卫 • 不必头痛恶寒具备,反非内脏影响而时发热自 汗出的 • 卫阳不振,即使不发热,而常自汗出的。
伤寒论PPT
第24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 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 桂枝汤则愈。(24)
第24条:
对本条要注意的问题: • 1、辨别疾病是否传变 • 2、烦闷之机制。烦闷之症多源于里热郁滞,但 本证之烦闷,并无口渴脉数等里热相兼,究其 缘由,乃病重药轻之固也。 • 3、针刺风府、风池之穴(疏通经络,泄除风邪 )。

《伤寒论》用药研究 ppt课件

《伤寒论》用药研究  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ppt课件
22
桂枝配芍药
①配伍意义 : 桂枝辛甘温属阳;芍药苦平,微酸微寒属 阴。桂枝与芍药相配,补中气而温脾阳, 桂枝通卫阳以解肌;芍药和营阴,治寒热, 达到调和营卫的功能。
ppt课件
23
桂枝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之运行; 芍药养血、益阴、缓急,这是调和气血 的功能。
桂枝温振阳气,益火之源;芍药能益 肝脾真阴,滋润肝脾,柔肝缓急,这是 调整阴阳的功能。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用药在“巧”,关键在精。用一药之差一药用量 之差,处方功效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用药
用什么药 用多少量
•用药
单味药 用量
应用特点、规律 功效的把握、再认识问题
ppt课件
16
• “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 • 《脾胃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
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病 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或 沉降,都要从脾胃兼化考虑”。
ppt课件
17
桂枝配甘草:
• ①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能补中,又 可温通经脉;甘草甘平,国老之尊,不仅能益气, 更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过于走散。
ppt课件
19
• 小建中汤、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脾、胃;
• 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肾; • 桃核承气汤与温经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有助
于血脉、胞宫;
• 炙甘草汤与桂甘龙牡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心。
ppt课件
20
§/只用桂、甘二味,名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伤寒论PPT(少阴病篇)

伤寒论PPT(少阴病篇)

“下法”不绝对
少阴三急下证
• 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 大承气汤。
• 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纲要
2
少阴病提纲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2、足少阴肾经经络循行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 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 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 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 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少阴的病理
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1)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释义:
微——微弱无力,似有似无——心肾阳虚,鼓动无力

细——脉形细小如丝——阴虚血少,脉道不充
本证
3
少阴寒化证
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
四逆汤类方
•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 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色 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逆冷,脉微欲绝,身反 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 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大附子 一枚 30g
普通附子 一枚 15g
真武汤证
•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杏仁篇(PPT课件)

伤寒论现代研究—经方药对—杏仁篇(PPT课件)
最大量
70个(12g),如麻黄汤
03
药对配伍
杏仁配厚朴
01
杏仁肃降肺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厚朴下气平喘,降逆止 咳,通达腑气。
02
厚朴与杏仁相用,既能治疗肺气不得肃降而上逆之咳喘,又能
治疗脾为邪热所约而不得为胃家行其津液之大便于结。
杏仁肃降肺气而通利大肠,厚朴通达腑气而降泄肺气,相互为
03
用,以增强治疗作用。
杏仁配厚朴
01
02
03
04
提示药对用量,若治疗肺气上 逆证,以杏仁为主,重在肃降 肺气,以厚朴辅佐杏仁以下气
平喘;
若是治疗太阴脾约证,则以厚 朴为主,重在下气通降,以杏
仁辅佐厚朴以润下通调。
可见,杏仁与厚朴为药对,根 据病变证机不同,必须调整药
对剂量比例关系。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支气管 炎,胸膜炎,肺气肿,肺源性
运用指导
01 肺气上逆证:麻黄汤 02 太阴脾约证:麻子仁丸 03 饮邪阻结胸痹证:茯苓杏仁甘草汤
药用溯源
• 《神农本草经》记载,该药具有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 、寒心、贲豚等功效。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弱及Leabharlann 便溏泄者,慎用。02杏仁用量
杏仁用量
常用量
6-12g
最小量
10个(1.8g),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子仁丸等方药,提示药对用量因病变 证机主要在脾,其治重点治脾,但同时 也提示其治也不可忽视治肺的重要性。
杏仁与麻子仁均有润肠通便作用,但杏 仁偏于肃降肺气以降泄大肠浊气,以使 水津不得偏渗水道而能运行于肠道。
麻子仁偏于运脾滋脾以濡泽大肠,并使 脾气能为胃家行其水津以滋润,二者相 互为用,以治疗太阴脾约证。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伤寒论》》ppt课件

伤寒论》》ppt课件

•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 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 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被外来的风寒邪 气所伤后,它的症状明显、表现突出,所以从 《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 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属于阳证的极期。阳 明的阳气 虽然不是最盛的,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 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盛阳赶热邪,正邪斗 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从病理的 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 • 如果疾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 厥阴相火,也就是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就是阴证的末 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 • 但是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 外来的阴寒邪气扼制了厥阴的相火,就会发生另一种变 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而相火被郁到极点 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 的机转,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 阳气恢复太过,又可以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 说太阳就是太阳病,这是个病理的概念。 • 涉及到病变部位,涉及到病变性质,也涉 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 发生在足太阳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还发生在体表,是体表 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 张仲景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下焦肾, 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 它的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 • 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 寒邪气,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是阳证的初起。
•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 内传厥阴。 •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伤寒论》总论 ppt课件

《伤寒论》总论  ppt课件

《伤寒论》总论
四、《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六经辨证
1.六经的概念
①何谓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 ②六经的本义:阴阳本是古代哲学的一对 概念,阴阳定性、三阳三阴定量。 《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 阳三阴” ③六经的来源:《内经》其用法主要有三
ppt课件 14
《伤寒论》总论
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无传。
现代所本者为后世医家记述:
ppt课件 5
《伤寒论》总论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载张仲景为王 仲宣望色诊病的故事; 唐•甘伯宗《名医录》最早记载其籍贯、 姓名、师授、官职等。
云:“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 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 郡张伯祖。”
明•李濂撰写“张机补传” ; 清•陆九芝撰写“补后汉书张机传”; 现代黄竹斋撰写《医圣张仲景传》。
ppt课件 3
《伤寒论》总论
《伤寒论》的评价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 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 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全面,理论联系 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 外感病及杂病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ppt课件 4
《伤寒论》总论
一、《伤寒论》成书与沿革 1.《伤寒论》的作者:
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公元 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后世 尊称为医圣。
ppt课件 11
《伤寒论》总论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学术渊源:《伤寒杂病论· 自序》 学术成就: A方法学:创立六经辨证体系,确立辨证论 治原则; B治法学:完善并且具体应用治疗八法; C方剂学:集汉以前方药之大成,方书之祖, 群方之冠; 此外:用药剂型多样,重视药后调护。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6
《伤寒论》总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用药研究
苏庆民
A
1
• 药物是当代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 法,而治病水平的高低,除了决定于对 病机把握水平的高低、准确外,最后关 键在于用药的艺术、水平。
A
2
• 用药在“巧”,关键在精。用一药之差一药用量 之差,处方功效完全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用药
用什么药 用多少量
•用药
单味药 用量
A
17
• 小建中汤、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脾、胃;
• 茯苓甘草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用于肾; • 桃核承气汤与温经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有助
于血脉、胞宫;
• 炙甘草汤与桂甘龙牡汤中的桂枝、甘草主要作 用于心。
A
18
§/只用桂、甘二味,名桂枝甘草汤,
大量 顿服,可以温振心阳;
§/竹叶汤中的小量桂枝、甘草,既能
A
20
桂枝配芍药
①配伍意义 : 桂枝辛甘温属阳;芍药苦平,微酸微寒属 阴。桂枝与芍药相配,补中气而温脾阳, 桂枝通卫阳以解肌;芍药和营阴,治寒热, 达到调和营卫的功能。
A
21
桂枝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之运行; 芍药养血、益阴、缓急,这是调和气血 的功能。
桂枝温振阳气,益火之源;芍药能益 肝脾真阴,滋润肝脾,柔肝缓急,这是 调整阴阳的功能。
A
12
四曰下气,举桂枝生姜枳实汤、桃仁承气汤等 12方;五曰行瘀,举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 4方;六曰补中,举小建汤、黄连汤等5方。 • 仲景用桂枝于补中“属义精妙,而功广博”。桂 枝所治之虚,非参术芪草所补之虚,而是土为 木困,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愈弱者之虚, 这就把仲景对桂枝的妙用,发掘无遗。
应用特点、规律 功效的把握、再认识问题
单味药的用量 处方用量的构成比
A
3
本讲内容: • 1、用药规律; • 2、配伍规律; • 3、加减方法; • 4、药量用法; • 5、炮炙方法; • 6、煎药方法; • 7、服药方法;
A
4
一、 用药规律
(一)一般规律
①用药规律:根据计数统计分析,在《伤》 398条原文中共使用方剂113首(112),共用 药物91味(86味),
• 桂甘相配,既可温通阳气,又可以补中益气,使通 中有补。这个作用是全身性的,不限于一脏一腑。
A
16
• ②仲景方例。 • 桂枝汤、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宜通中阳,有
助于解表;
• 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中的桂枝 甘草温通经 络,主要作用于肌肉关节;
• 小青龙汤、泽漆汤中的桂枝、甘草宣通肺气, 温化肺中痰饮;

A
7
• 除了这五味药外,出现频数最高的其他 药物依次为大黄、人参、干姜、附子、 枳实、黄芩、厚朴、芒硝、半夏、麻黄、 柴胡、茯苓、白术、杏仁、石膏。
A
8
• 可以看出《伤》的用药有明显的聚集性,处 方和基本模式为桂枝汤;
• 组方以桂枝汤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随证 加减变化,也可以说,组成桂枝汤的五味首 用药物是《伤》用药的核心, (以中气为本)
A
5
• 其中太阳病用了59味,阳明40味,少阳7味,太 阴6味,少阴35味,厥阴38味(霍乱,阴阳易37 味)
②从用药次数看,用药的总频数用了1074次,其 中太阳病为626,阳明为190,少阳7,太阴11, 少阴87,厥阴98。
A
6
• 从药物使用的频数看,最多的是甘草,用了1构成了“桂枝汤”,桂枝汤中这五味药使 用的次数总和为435次,占总使用药物次数的 40.41%,(其中占太阳病篇中的50.48%,太阳 中桂枝五味药频数为316,总为626)
A
13
• 桂枝的配伍规律:君芍药则调和营卫,臣麻黄 则发散风寒,佐苓术则温化痰水,使当归则散 寒通脉,加附子则回阳固表,配甘草则补心助 阳,合柴胡则和解枢机,和干姜则解表温理, 配龙牡则救护心阳,伍桃仁则辛行气血,得人 参则宣阳化阴,参饴糖则甘温建中,伴半夏则 宣散郁阳,助天雄则纯补中阳,入薤白则通阳 散结。
§/ 《金匮要略心典》说:“欲求阴阳之和者, 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后世独活寄生汤、三痹汤、十全大补汤与人
参养营汤中均有桂芍这一药对,其主要作用
是调和气血。
A
24
桂枝配茯苓
①配伍意义 : 桂枝辛甘温、温补阳气,茯苓甘淡平,利水 渗湿。 桂苓合用,通阳化气利水,对肺、脾、肾、 膀胱的阳气均可宣通,其作用是全身性的。
A
22
②仲景方例 §/桂枝汤及加味诸方以调补中土和营卫而起效; §/桂枝茯苓丸与温经汤中的桂芍相配,起调和气血
的作用; §/ 《金匮要略》虚劳篇中的小建中汤与桂枝龙骨
牡蛎汤中的桂芍相配,起到调整阴阳的作用。
A
23
③后世论述与应用:
§/ 《本草述犯钓元》指出:“桂能引真阳而通 血脉,故合于芍药以和营卫”。
A
11
1.桂枝:
• 仲景用桂枝,可以说是“致广大而臻精微”,出神入 化,药量亦变动不居。
• 就其药用而言,邹润安《本经疏证》将仲景用桂枝法 度约为六端:一曰和营(实际是和营卫),举桂枝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等43方;二曰通阳,举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8方;三曰利水,举苓桂草枣汤、 五苓散等11方;
通阳 解表,又可温阳益气;
§/麻黄升麻汤中用微量桂枝、甘草,
属于辅助之药。
A
19
③后世论述与应用。
§/刘河间《宣明论方》桂苓甘露饮与大顺 散中的桂枝、甘草,是宣通阳气以祛暑 化湿。
§/ 《景岳全书》保元汤中用桂、甘草,在 于充实全身阳气。
§/ 近年用大剂量桂枝、甘草(各15—30g) 治疗心肾病,取得很好疗效。
A
9
• 次用药物多是临证加减的主要变动范围, 而其他“一般用药”则多作为辅助补充 药物,桂枝汤为群方之首是有其道理的。
• 《金匮》用药规律基本与《伤》相同, 前五味药也是桂枝汤的组成。
A
10
(二)特殊用法:
• 何任研究《伤寒论》用药,总结提出:“《伤 寒论》方,配伍谨严而灵活。一味药不只在一 类方中使用,在另一类方中通过配伍也可入选, 甚至补药可用于泻剂,寒药可用于温剂,加减 应用,尤见微妙。”
A
14
• “脾主四时”,四季脾旺不受邪; • 《脾胃论》:“脾气行于四脏,是无定体,
顺逆传变,多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病 机中,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或 沉降,都要从脾胃兼化考虑”。
A
15
桂枝配甘草:
• ①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气薄升散,能补中,又 可温通经脉;甘草甘平,国老之尊,不仅能益气, 更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过于走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