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27篇:1-9篇(共40张PPT)人教部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27篇:1-9篇(共40张PPT)人教部编版
【词语溯源,回归教材】 1.解释课内加点的词。 (1)饭疏食,饮水(喝)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及,比得上) (3)逝者如斯夫(像) (4)温故而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二)西湖七月半 吾辈始舣舟①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 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②,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 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座。韵友③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④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 拘人,清梦甚惬。 【注释】①舣(yǐ)舟:将船向岸边靠拢。②靧(huì)面:洗脸。③ 韵友:风雅的朋友。④竹肉:竹,指箫、笛等竹制管乐器;肉,歌喉。
(2)尝月下戏(玩耍)
(3)人语之曰(对……说)
(4)当极明邪(亮)
(5)不然(这样)
(6)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解析】A.才;B.重新/又;C.到/达到极点;D.安放/安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 读27篇 :1-9篇 (共40 张PPT) 人教部 编版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一、欧阳修苦读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三、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解释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9、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初一上册的语文文言文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教材版本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通用的版本中的一篇文言文《童趣》的原文和译文,以供参考: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非常好,每见到细小的东西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所以时常发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中这么一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因此而僵硬。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自己的身子跟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木、把虫蚁看作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当作山丘、把低洼的部分当成壕沟。

我便在这个境界里感到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战斗的情形。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都被它吃掉了。

我年纪小的时候正在出神地观察事物变化的情况而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

当我看到癞虾蟆跳过来时竟然不觉惊讶地发出惊叫。

等我神情安定下来后捉住了癞虾蟆;我鞭打了几下子便将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初一上册文言文

初一上册文言文

初一上册文言文
初一上册的文言文包括:
1. 《论语》十二章: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涉及学习方法、道德修养等方面。

2.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通过谢家子弟咏雪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家庭文化氛围和文人的才华。

3. 《陈太丘与友期行》:同样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元方机智应对父亲友人的故事,体现了诚信和礼仪的重要性。

4. 《<论语>十二章》:内容与前面的《论语》十二章可能有所重复,具体以教材为准。

5. 《寓言四则》:包括《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四则寓言,以小故事的形式传达出人生哲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6 课外文言文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6 课外文言文  含答案

六、课外文言文专题6.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9分)陶母责子退鲊①陶公②少时,作鱼梁吏③,尝以坩④鲊饷⑤母。

母封鲊付⑥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鲊(zhǎ):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

②陶公:对陶侃的敬称。

陶侃,东晋人。

③鱼梁吏: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员。

④坩(gān):盛物的陶器。

⑤饷(xiǎng):赠送。

⑥付:交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①尝.以坩鲊饷母曾经②反书.责侃曰名词作动词,写信(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解析】重点词:益:好处。

乃:反而。

(3)你认为陶侃的母亲教育儿子有什么可取之处?(2分)陶母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儿子为官要清正廉洁,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轻时,担任监管河道及渔业的官员。

(他)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用陶器盛一些腌鱼送给母亲。

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腌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6.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9分)殷仲堪①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③,外无余肴。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

每语子弟云:“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⑥其本!尔曹⑦其存之!”(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殷仲堪: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任荆州刺史。

刺史,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②水俭:因水灾而年成不好。

③五碗盘:古代南方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

④率物:为人表率。

⑤真素:真诚无饰;质朴。

⑥捐:抛弃。

⑦尔曹:你们。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①外无余肴.鱼肉等荤菜②每语.子弟云告诉(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3分)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登上高枝(指做宫)就丢弃了根本呢!【解析】重点词:之,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专题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专题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词,无实义
语文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 如之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3.列子学射的故事对我们的学习有无借鉴意义?如果有,它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有。它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 然。
语文
【参考译文】列子学射箭,已经能射中了,去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列子回答:“不 知道。”关尹子说:“不行!”列子回去又练习了三年,再 次来报告关尹子。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 吗?”列子回答:“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要牢 记(学成的道理),并且不要丢掉。不仅射箭,治理国家与修养 自己也都该这样。”
专题复习
专题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语文
(一)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 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 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语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 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不.尔/尊君在不. 【解析】A.在/对于;B.表肯定;C.说埋怨的话/认为;D.表否
定/同“否”
语文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 不买 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语文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谈谈你的 看法。 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陆元方宁愿宅子卖 不出去,也绝不去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 值得称颂。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 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 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 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 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七年级语文课外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课外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课外必背古诗词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课外必背古诗词文言文》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1. 《滕王阁序》(节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12.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背诵,从中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杯弓蛇影乐广①尝有亲客,久阔②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③听事④壁上有角,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②久阔:久别不见。

阔,阔别,离别,疏远。

③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④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

疴,重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乐广尝有亲客尝:曾经(2)广问其故故:原因(3)既饮而疾疾:生病(4)沉疴顿愈愈:治愈,恢复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乐广猜想杯中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示例]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或:凡事应作调查研究,千万不要见到一点行迹就疑神疑鬼。

)附参考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病顿时好了。

(二)按图索骥伯乐《相马经》有“隆颡①跌日②蹄如累麴③”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初一语文10篇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一语文10篇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一语文10篇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1.赵襄主学御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2.老马识途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3.穿井得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4.南辕北辙原文: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②。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③亦皆如之。

” (选自《列子列子学射》)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注释】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

②【关尹子】人名,善射。

③【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比较阅读共6篇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比较阅读共6篇
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2)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
郭伋告诉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
6.【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 。但从选 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 文选取的是 郭伋守信 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 描写 , 【乙】文侧重 叙述 。
A.相委而去 六十而耳顺 B.计日告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遂止于野亭 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为人若此 人不堪其忧
【解析】A.动词,约定/名词,约定的日子;B.顺序/停宿;C.为什么/什么; D.又。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6.《智子疑邻》有何寓意?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 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译文】【乙】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 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 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那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 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5.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 好,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 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给人以想象和 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和《郭伋传》
舍弃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语文七上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语文七上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1.《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

”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

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在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论语》十二章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二贾胡买石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

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

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

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

【注释】①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蛛一样的东西。

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欲买之________ ②何所用之________ ③不顾而去________(2)请为文中划线句用“/”标出朗读停顿。

(限断二处)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至宝,惜无所用矣!(4)文中主人的做法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为什么?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蒲松龄,世称________,清代文学家。

(2)与“屠乃奔倚其下”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恐前后受其敌B.场主积薪其中C.一狼洞其中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积累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积累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积累1课外文言文积累(一)目录1.北人啖菱2.守株待兔3.一钱毙命4.阿豺折箭5.覆巢无完卵6.何氏之庐7.艾子好饮8.义鼠9.螳螂杀蛇10.解铃还须系铃人11.造酒12.眉眼口鼻争能13.庚公乘马14.蒋适园知老僧杀人15.张仪受辱16.鹦鹉灭火17.智犬破案18.李惠拷羊皮19.齐景公游少海20.改武学文北人啖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北人生而不识菱者:……的人仕于南方:做官席上啖菱:吃或曰:有人啖菱须去壳:要欲以清热也:用来北土亦有此物否:吗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田中有株:树桩兔走触株:跑折颈而死:脖子因释其耒而守株:于是;放冀复得兔:希望兔不可复得:再而身为宋国笑:自己;被一钱毙命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张乖崖为崇阳令:做,任一吏自库中出:从诘之:责问乃库中也:是乖崖命杖之:用杖打一钱何足道:值得乃杖我耶:竟然尔能杖我:你乖崖援笔判曰:引,拿;下判词自仗剑下阶斩其首:亲自;执;下台阶阿豺折箭阿豺有子二十人,及老,临终谓子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

”折之地下。

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取一只箭折之。

”慕利延折之。

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

”延不能折。

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戮力同心,然后社稷可困。

”言终而死。

及老:等到临终谓子曰:临近;对……说汝等各奉吾一支箭:你们;拿俄而命母弟慕利延:不久汝曹知否:你们众则难摧:多;折然后社稷可固:这样以后;国家言终而死:完毕覆巢无完卵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③故欲杀之④天下无冤狱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参考答案:1. 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2.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何岳轶事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谢安幼年谏兄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①,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②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念:怜悯;同情。

②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

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谢以醇酒罚之/下车引之B.乃至过醉/过中不至C.老翁可念/撒盐空中差可拟D.何可作此/白雪纷纷何所似(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3)结合原文,可以看出谢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2.阅读蒲松龄的《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止增笑耳/止有剩骨B.狼不敢前/乃悟前狼假寐C.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3)翻译下列句子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一)(10分)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⑤孰:熟。

⑥从:纵。

1.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4分)(1)屏.人论事()A.当门的小墙 B.忍住 C.退避 D.除去(2)乃阳.吐污头面被褥()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B.与“阴”相对 C.外露的 D.通“佯”2.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断两处(2分)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4.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二)纯孝之报(10分)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

②贮录:储存,收存。

③遗(wèi):给予。

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

⑤未展:来不及。

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母好.食铛底焦饭()(2)逃走.山泽()2.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

(限断两处)(2分)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3分)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4.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一)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徙衽(rěn):移动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者()以()从()及()患()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衽以从阴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二)眉、眼、口、鼻四者,毕(都)有神①也。

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注释]①神:灵性。

②厮:相互。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故吾位居汝上()我若居眼鼻之下()6.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7.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何能,而位居吾上?译文:8.通读全文后,你从眉、眼、口、鼻之争中得到什么启示?(三)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11.简答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六一居士传(节选)欧阳修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

……”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注释】①颍水:地名。

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12、翻译句子六一,何谓也?13、“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14、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的用意是什么?(五)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

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

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

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

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⑾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注释: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符坚。

河东:郡名。

②邓羌:人名。

③御史中丞:官职名。

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

④王猛:人名。

⑤太后:符坚的伯母。

⑥豪横:恃强横暴。

⑦收:拘捕。

⑧报:答复。

⑨同志:志趣相同。

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

⑾刑免:判罪免官。

15.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秦王坚自河东还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自河东还()(2)为百姓患()(3)坚驰使赦之()17.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18.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

19.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

20.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六)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注释:①质:做人质。

②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王信之乎?()庞恭从邯郸反()22.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七)《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2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方()雨()故()愿()舍()并()为()乃()24.翻译句子渔者得而并禽之2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八)阮裕焚车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

2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皆()闻之()遂()27.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28.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九)窃糟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

注释方:酒方。

仕:做官。

29.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3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为()以()之()是()31.本文讽刺了怎样一类人?参考答案:1、的人用来跟随等到担心2、又移动卧席,来跟随树阴3、死搬教条,不知变通4、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5、所以如果6、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7、你有什么能耐,位置却处在我上面?8、示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9、就离开等到长大10、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11、(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12、六一,为什么这样说?13、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14、聊以志吾之乐尔。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15、秦王坚/自河东还16、(1)做、担任(2)祸害(3)集市17、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18、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百姓的祸害。

19、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20(评价要扣住人物性格特点等,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21、距离同“返”,返回22、“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或”不要轻信谣言”等,意思接近即可.23、正,刚下雨所以希望放弃一齐成为于是,就24、打鱼的人见到了就把它们一起抓住了25、两者相持不下,就会让第三者得利。

必要的时候要懂得退让。

26、却都指有人不敢借车于是就27、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28、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

29、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30、酿造用指所谓“中山之酒”这31、讽刺了自以为是的人。

看了“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的人还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